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年社区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1 16:30: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年社区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老年社区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老年住宅 科学性与合理性 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有敬老的传统,老年人过去是财富的创造者,现在是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要从青年、中年走入老年,关心老年问题就是关心每个人的未来。老有所养老有所居,适宜的居住环境是老年人安度晚年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老年人社区设计研究是居住建筑设计领域中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与老年设施严重滞后的矛盾引发了老年产业的巨大商机,一些有远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老年居住建筑领域。在大连西郊森林公园投资建设大连老年产业基地项目。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运用国际养老产业最新理念,采用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模式,建造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生活设施齐全、公用配套设施完备的城市老年人社区。基地完工后,将成为大连西部一个新型、综合、健康的休闲度假景区,拥有开展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疗养体育、国际交流合作等优势,成为中国养老产业的示范区。

一、规划构思及布局

1、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地形地势条件,依地就势布置建筑群。区内建筑物具有明显的规划肌理,韵律感强。同时利用建筑物前后,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排列布局,体现坡地建筑的灵活布置,且空间尺度宜人的特点。充分利用地势高差,使其土地有效利用。

2、道路交通及停车系统

B1地块的两个出入口均设在该地块西侧,由城市道路东行经过配套公建南北两侧进入该地块住宅部分。地下车库入口与单元住宅入口分开设置,流线清晰。该地块道路系统简洁流畅,消防车可沿道路到达任一栋建筑。地块内设有老年住宅,将老年人使用的步行道路做成无障碍的通道系统,并保证救护车能就近停靠老年住宅的出入口。老年住宅单元入口附近可设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停车位。

3、绿化景观设计

在道路转弯处设置景观点,形成步移景迁的道路景观序列空间。

在充分利用南北高差设成的车库上部形成院落小景观,营造出四季有景的生活氛围。

在组团绿化强调均好性与亲切感,使住户拥有和享受房前屋后的自然环境。

4、竖向设计

合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尽量保持用地的原有地形,利用地下室出土,回填到场地的南部,并与南侧的水库形成高低错落的山水园林格局。

总体布局依照原地形设计,以组团内基本上不出现挡土墙为原则。利用组团内住宅地坪和居住区道路地坪的地势高差,设置半地下车库,在山墙部分出现高差较大的地方由园林设计者通过设计手法弱化或减小高差。

二、无障碍设计

1、环境可识别性

每一社区按照功能的差异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外观形象,而后通过通过社区的道路、绿地、水体空间形态以及植物配种方式的区别强化社区,邻里单元的视觉特色,形成良好空间导向。

2、出行的安全性

在出行的安全性方面主要借助于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得以实现。交通系统由车行、人行道路组成。车行系统采用曲线路型以减缓车速,在人车混和、交通交叉的区段设置了必要限速装置和标志。人行系统在居住单元、公共场所和各类绿景观之间建立了全面、安全、便捷的联系。

3、细部环境中的无障碍设计

在无障碍设施方面,每栋住宅均设有电梯和坡道;小花园、风景地带、步行道结合小品设置充足座椅,供老年人休息;细节配置方面充分考虑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三、系统景观设计和绿色生态设计

大连乐百年老年福利产业社区的景观系统产生于对现状基地的整理利用和开放空间体系的建构,各类景观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有机体系。充分利用基地植被和水体,形成各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形成不同形式娱乐与社交场所,有利于增强可识别性。大连乐百年老年福利产业社区的景观设计不仅有形态上的系统考虑,在空间序列上也加以安排,重点在主干道路沿线,通过空间收放、引导、屏蔽及水体空间的穿插、特色花卉的的栽植形成一系列富有变化的景观。

在绿色生态设计方面主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的技术保障体系。绿色生态设计要求“对影响所规划地区的自然界力量进行生态学的观察”确立适合这里自然条件的设计形式。环境中的每个元素不仅承担来自人类需求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参与物质能量循环,承担着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功能。绿色生态设计谋求这两种功能的和谐统一,强调尊重自然、享受自然,适度的消耗、可持续发展。通过现有的水体及植被来改善小气候。生态的设计理念的得益于一些新技术的采用。如太阳能、中水处理等。

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及适应老年生活的户型设计

大连乐百年老年福利产业社区B1地块公共设施的设置在小区的入口。B1地块B101#一层为商铺、二层超市、三层为物业管理中心及社区服务中心。B102#、B108#为商业服务及老年用品商店,附近的老年大学为这里增添了浓厚文化氛围。在B4地块设置养老院为老年居民提供了完善服务设施。

第2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公寓;共享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深,老年公寓在我国早已遍地开花。但是市场上存在的很多老年公寓在仅仅是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住所而已,其中的许多适老性的设计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没有考虑到。在这个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帮助的时代,在老年公寓中引入老年人们相互交流和共同生活的设施,对于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很有帮助。

社区老年公寓指:为社区配建的,主要服务于社区内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的,包含居住部分和公共设施部分的老年公寓。社区老年公寓的居住部分包含家庭式住房和公寓式住房,其公共设施部分可以依据实际需求与社区原有公共设施互为补充和共享。

2.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老年公寓的区别

普通老年公寓是面对市场开放的,有条件的老年人都可以来居住,并且它们的选址并不确定;而社区老年公寓由于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内部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数与其中的成员存在业缘或者地缘关系。基于这种原本就存在的关系,他们之间很多人已经建立起了较为深厚的关系和感情。再者,社区老年公寓与原来社区一般相邻或距离较近,许多公共设施可以实现共享。这两大不同点决定了社区老年公寓自身的一些特点:更加容易营造出和谐的邻里关系;强调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许多公共资源可与单位内共享。因此,社区老年公寓与常见的商品房性质的老年公寓存在很大区别。

3. 社区老年公寓的设计策略

3.1 选址原则

社区老年公寓虽说是属于公共建筑,但是其大部分功能都是围绕老年人居住的功能设置的,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属于老年人居住建筑。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中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有以下规定:

(1).中小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选址宜与居住区配套设置,位于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临近医疗设施的地段。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可独立建设并配套相应设施。

(2).基地应选在地质稳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日照充足、远离噪声和污染源的地段,基地内不宜有过大、过于复杂的高差。

(3).基地内建筑密度,市区不宜大于30%,郊区不宜大于20%。

(4).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用地规模应具有远期发展余地,基地容积率宜控制在0.5以下。

(5).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规划结构应完整,功能分区明确,安全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出入口、道路和各类室外场地的布置,应符合老年人活动特点。有条件时,宜临近儿童或青少年活动场所。

(6).老年人居住用房应布置在采光通风好的地段,应保证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宜小于2小时。

除了以上的规范要求外,社区老年公寓还有自己的一些选址要求。首先,由于是为社区配建的,所以其选址应该在社区周边或者其内部,距离不能太远,否则社区老年公寓就是去了它为社区内老年人服务的意义了;其次,社区老年公寓应该设施在社区周边或其内的交通方便、老年人能方便到达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各种资源能优先保障社区老年公寓的运营,也有利于促进老年公寓内的老年人与社区内的其他人群之间进行交流。

3.2居住组织模式设计

3.2.1以老人为本的原则

社区老年公寓的居住主体是老年人,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现今我国的各种政策都在强调“以人为本”,作为专门供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更应该做到“以老年人为本”。在设计居住组织的模式的时候要将老年人的需求摆在首位,以为老年人设计出安全舒适人性化的老年公寓为目标。

3.2.2资源统筹分配且有所侧重的原则

社区老年公寓内所接收的老年人身体条件各不相同,经济状况也有好有坏。在此基础上,老年公寓内的各类养老资源很难做到均等分配。在进行居住组织模式的设计中,要遵循资源统筹分配且有所侧重的原则。要统筹考虑老人的自身条件和需求,科学规划设计,尽可能为老人配置适宜的养老资源。

3.3功能多样化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老年公寓的功能再也不仅是局限于为老人提供一个居住的场所,而是老人休闲、娱乐、养生、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单一的功能设置必定导致社区老年公寓内生活枯燥无生机。所以,将多种功能引入社区老年公寓并与居住功能有机结合,是保持老年公寓高品质的一个原则。

3.4注重老年人心理感受的原则

老年人在身体机能退化后,逐步失去劳动能力,其交际圈也会逐渐缩小。现阶段我国大量出现的“空巢家庭”也导致了许多老年人心理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是缺乏与他人的交流,长期的孤独会使他们产生被隔离感和抛弃感。因此,在社区老年公寓的居住组织模式设计上要特别注重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人群之间的交流问题,比如设置交流和共享空间或者让老人一起生活形成互帮互助的生活模式等。这样能有效缓解老年人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5通用适老设计的原则

3.5.1普适性设计

普适性设计是指设计师的产品具商普遍的适用性,能供所有人方便的使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初主要是针对大多数身体各方能力正常的人所设计的产品,必须随着所考虑的适用范围的扩大进行精心地推敲和修改,以使产品适于其它潜在使用者的需要。社区老年公寓更应该遵循这一点。

3.5.2潜伏性设计

潜伏性设计,最长用在老年住宅中,指的是是建筑能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加,身体状况由自理进入介助直至介护的过程中,居住建筑能够依据通透的条件进行改装,从而动态的使用老年人的变化。要达到这一点建筑设计中就必须有潜伏性的特点,使建筑可随时进行变换。现在的社区老年公寓中可能有一部分套型是面向老年人出售的,他们自购买以后可能就要在这里住到直至去世,因此潜伏性设计是必需的。

3.5.3安全性设计

安全性是社区老年公寓建筑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老人衰老后各种运动系统和感官系统的能力都有所下降,相对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有所下降。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上要有多重考虑。在宏观层面上,要合理组织老人的活动流线,使老人远离危险区域,让老人的活动区域都在管理人员的监视范围以内;在微观层面上,要注重许多细节的设计。

第3篇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50-03

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万,老年人口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高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10年来高龄人口增加了近一倍。从成都的情况来看,据成都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数将增加113.52万人,老年人口年递增速度为21.5‰。

人到了老年,身体机能发生不可挽回的变化,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开始衰退,部分老年人会遭遇种种疾病。这种身体状况的衰退导致了有障碍的日常生活,导致需要借助行器、助听器等器材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而现在许多场所环境都是按“正常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去作为设计标准,但却忽视了对老年人造成了不畅通的生活环境。本项目----金色池塘老年社区位于都江堰市,作为成都老年社区的试点,无障碍设计在这个社区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是这个项目是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无障碍设计的发展

一、我国无障碍设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无障碍意识不普及

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机构开展无障碍咨询服务工作,报刊、图书及电视节目等对无障碍缺乏宣传和普及,使社会对无障碍缺乏了解,医疗及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无障碍基本常识,难以对特殊需要人群进行无障碍常识宣传。

(二)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社区还没有标准开展无障碍建设,既使已建无障碍社区也存在设施建设不配套。无障碍的专业设备、产品比较少,比如安全抓杆、卫生设备等。

(三)流于形式

大多数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只局限于增设盲道和坡道,忽视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和社交活动,虽然用了防滑铺装但是砖缝之间间隙过大造成不易行走。(图1)细节处理欠缺,凹缝容易卡住轮椅车轮及拐杖。(图2)拦车障碍物阻碍了轮椅车的通行。(如图3)

二、金色池塘老年社区无障碍设计特色

(一)行动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特色

1.易达性与丰富性

在此社区的道路设计中,考虑到地块的地形本身比较平缓,对于对道路的平整性要求比较高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地形是比较符合要求的,但是如果不将地形在纵面上追求变化,设计出来的将会是没有趣味,平淡无奇的路线。将道路设计成起伏有至的变化,纵面形成缓和的曲线。(图6)将纵坡坡度控制在2.5% 以图6:平缓而有节奏的路(资料来源于作者) 下,老年人行走不会感到疲惫,对于轮椅使用者来说也比较方便。

2.交往空间的便捷性

在社区道路上尽可能多的布置小空间,通过半私密与私密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设计中我们将这些空间作为道路上的停留点、每段流动空间之间的过渡,也有分布在离组团较近的地方。在实际功能中消除了老年人的孤单感,是下棋、书法交流、阅读、聊天、晒太阳的好去处。(图7)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也解决了由于体能下降而需要休息恢复体力的地方。

图7 组团附近的小空间(资料来源于作者)

(二)铺装无障碍设计特色

1.与环境的协调性

整个园子的铺装在总的设计上统一,由于社区中三个分区的内容各异,而在不同的分区中求变化,以达到在功能及形式上与其所在的环境相协调。居住于这里的人在视觉上要求简洁,他们所需的环境时刻应该保证他们的思绪宁静。

2.导向性

铺装的导向作用在老年社区中表现得更加显著,明确的导向线条的运用使老年人对空间的模糊感得以清晰,也使空间具有秩序的内涵。园中的导向线条以曲线为主,缓慢的节奏让老人在到达停留空间之前具有安定感,不同线条的变化也加深了人们对空间的印象。(图8)图8:某组团的绿地(资料来源于作者)

3.畅通性

园路以套环式的形式贯穿全园,为了方便使用轮椅的老年人能通畅、安全的穿行,避免使用卵石、片石等易产生较大摩擦力材料的使用。对于拄杖者、视障者而言,柔软易褶皱的地面材料也应避免使用。

(三)视觉的无障碍特色

1.标记化

在社区中,景观层次如果只是平淡的变化,那么老年人在组团与组团之间的活动未必不受影响。例如生活中老人经常遇到的问题:(1)走错方向;(2)拜访亲友时误入家门;(3)找不到回家的路;

此社区在组团之间以及组团内部将标记化所能带来的易识别性融入设计,例如在完全自理区中一个组团的绿地设计中,将一个以迷阵(图9)形式出现的活动空间布置在四幢建筑中间,既联系了建筑在空间上的布局,在视觉上又作为一个方向的转折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不同的构筑物与之联系,如西边有休息的亭子、东边有一条通往另一组图9:迷阵景观(资料来源于作者)

团的特色小径(图10)、北边有特色铺装、南边有连接建筑之间的廊(图11),通过这样的布局达到了区域景观的易识别性。迷阵特殊的路线对经常行走于此的老年人在记忆的衰退上有一定的减缓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老人在户外活动的乐趣。

此外在半自理区中的吉祥舞步广场中,以具象化的图案铺设。吉祥结图案的传统内涵与人们心理对其的高度认可达成一致,从而具有它独特性的一面,达到了易识别的目的。

图10 小 径

图11 廊外景色(资料图10、11均来源于作者)

2.色彩无障碍

在色彩设计上用了相对较纯的色彩,主要考虑到老年人对色彩的感觉比较迟钝,还有低视力人群对于色彩明度和纯度的视觉要求较高,因此运用明度比较高的颜色,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有好处的。对于此社区的定位及主题来说,这种色彩定位也是符合的。在设计中,运动区的色调也比其它地方的色度更明亮些,体现的是生命活力的再现。例如社区中游泳池,动感的线条加上跳跃的色彩让人一看心理就能产生运动的韵律美。(图12)

图12 游泳池(资料来源于作者)

(四)听觉的无障碍

1.听觉障碍的严重性

老年人听觉功能的变弱不仅直接影响知识的获取,而且还影响其语言、知识理解能力,进而影响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使老年人容易产生焦虑感、孤独感,给晚年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各种噪音对老年人的听神经都可造成很大的刺激,会使老年人产生听力疲倦,进一步加重耳聋。

2.听觉无障碍的营造

在靠近休息、交流、娱乐空间的地方,都有听觉提醒的设施,例如水景、音响设备等。通过设施所发出的声响传递信息,说明附近或此范围内有可游可憩的空间,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在每个组团中基本上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水景,例如半自理区中的水景(图13),利用地形营造水的灵动。在组团的西北面利用假山跌水水做为水源的开端,跌水产生的声音较大能够作为听觉在方向上的聚集,在水系曲线当中分段的加大高差产生潺潺的水声,以此来形成水声对听觉的激活。

图13 假山跌水(资料来源于作者)

三、结语

无障碍设计在老年社区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是顺应时展的必然结果。本设计是完善无障碍系统中的一个探索。设计是从对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所需的关怀作为出发点,以求达到健康与舒适相结合,从而形成和谐生活的良性循环。设计中所涉及的道路、铺装、视觉、听觉等设计特色,能让人们更快地明白无障碍设计在老年社区中对老人生活的重要性及便利性,更容易加强无障碍意识,并以此呼唤人们必须重视无障碍设计。我们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也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并共创和谐幸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宇梅.浅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活需求[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12).

[2]丁成章.无障碍住区与住所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孙葆忱.低视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张宪荣,张萱.设计色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第4篇

关键词:持续照护;老年人社区;环境设计

1 老年人社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健康性的原则

老年人社区的持续照护旨在为老人提供一个符合不同阶段的老年人特点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场所。在社区环境的设计中,除了要符合常态居住区设计特点外,更要注重老年人的特殊性,配备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绿化园艺、健身器材和场地等,符合老年人的要求。

1.2 安全性原则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退化,老年人在理解能力、识别能力、行动能力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要采用无障碍设计的方法。为了帮助视力和记忆力较差的老人在社区里进行方位识别,建筑设计的颜色差别要大,体现差异性,譬如雕塑采用浅颜色、入口采用红颜色等,而且每一种设施尽量集中于一个地方,避免由于缺乏方位感而在社区里迷失方向。

1.3 舒适性原则

社区只有让老人的身心全部放松,才能起到修心养性的效果,除了要有舒适的优美环境之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层的老人,设置不同的活动领域,譬如高龄老人的活动领域在院落,而低龄老人的活动领域在广场、绿地、健身场所,并且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也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

1.4 持续性原则

老年人社区本身综合了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感受到回归和亲近自然,这一点体现为山、水、绿化等自然风光的融入,在满足老人居住环境基本需求的同时,满足他们情趣和情感的寄托,正符合我国传统养生之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也是持续照护老年人社区的特色。

2 老人社区环境的设计方法和对策

2.1 适应“持续照护”的无障碍设计

首先是方便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出行设计。如每个通道与居住场所、公共场所和绿地景观等建立安全便捷的连接途径,地面选择摩擦力比较大而且防滑的材料;地面之间避免落差的出现,如果遇到类似于长廊台阶的,可在台阶一侧用坡道进行过渡,并在坡道两侧增设扶手,方便轮椅通过。其次是针对记忆力衰退的老年人的识别性设计。按照功能的区别,社区内的建筑要赋予独立的外观形象,除了绿化设施之外,住宅、健身场所、广场、长廊等要用不同的颜色烘托,突出其外观形象,方便识别能力较差的老人确定方位,也可以利用道路、绿地和水体空间等形态,进行邻里单元的视觉区分,形成立体型的空间设别指标。再次是针对老年人的细部环境的无障碍设施。如住处的内部,均设置坡道和电梯。墙转角采用圆角处理,地面采用防滑处理。在休闲场所设置足够的椅、凳,供以老年人休息,露天的椅、凳尽量使用木材,并利用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等。

总之,细部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务必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做到周全细致,实现老年人社区环境与老人持续变化的生活需求的零距离。

2.2 适应“持续照护”的系统景观设计

首先是符合持续照护的不同主题的社区活动区域,提供形式多样的娱乐和社交场所,并使场所更容易被识别,譬如小花园和院,在这些地方,可以用遮荫树、修剪灌木等限定公共区域的范围。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流入社区之内的水体,采用规则的池岸铺装和植物种植方案,如果水体没有和居住、公共建筑等直接相邻,就可以形成自然特性较强的水体形式。再次是景观走廊可以通过收放、引导、屏蔽空间,以及特色花卉树木在水体空间中穿插等方式,形成富有变化的景观走廊。最后是绿化生态系统体现的不仅是景观元素,而且要体现系统的可持续性,包括雨水管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等,利用植物改善社区的气候条件,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环境生活品质。

总之,系统的景观设计是利用社区内部空间的资源,进行资源的重新整理、添设等,使得各种景观元素结合为一体,共同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

2.3 适应“持续照护”的场所设计

首先是健身锻炼场所的设计,老人普遍喜爱散步、晒太阳、练拳和跳舞,这些场所的设计要综合考虑细节部分,譬如步行的园道要控制好坡度,尽量平缓,路型呈曲线状,提高锻炼的乐趣,在路边适当设置椅、凳供以休息;活动的广场应适当减少台阶和高差的设计,提高健身时的安全性,铺装的材料要粗糙有规则,并放置简单的健身器材、椅、凳等基础配套设施。其次是交流场所的设计,设计中融入可以提供给老年人闲坐交流、下棋、打牌等设施,譬如小亭、桌凳等,这些设施尽量设置于林间较为安静的地方。再次是老年人对灯光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对照明的基本需求,而圆灯、门灯等采用小巧精致模式,增加居家气氛,在一些台阶、斜坡等高差地势的位置,灯具要有高亮度的要求。最后是增设报刊亭、电话亭、垃圾箱、邮筒、饮水机、厕所等便民设备,这些设备不但不会占用太大的社区面积,而且可以形成景观的识别点。提供不同阶段老年人健身、活动、交往的场所是老年人社区的特色,也是老年人社区实现持续照护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康复;社区老年康复中心

Abstract: With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pension problem in China, especially take care of the elderly will face severe challenge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s a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w or social phenomena are confronted with today in many countries and eve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some units are probed in this paper,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cal mode.

Key words: aging;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中图分类号:TU2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面对日渐增多的老年患者,老年人的康复医疗势必将会成为重要的考虑内容,而作为老龄化社会及康复医学内涵产物的现代康复医疗建筑,其发展模式和方向有其特殊性,我国目前在大规模的康复建筑方面已经有不少投入,而基于我国国情,从居家养老的模式出发,社区内的治疗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更符合其心理特征,推进社区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社区康复的形式符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的要求,弥补了综合医院和专业医院的不足,已经逐渐成为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社区是老年人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空间,也是老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和交流场所,因此在社区内配置老年康复的设施,能够就近给老年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老年人可以不用离开所熟悉的家庭与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

1 发展背景及现状

1.1医疗服务观念的改变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模式大部分是根据急性病设立的,由于这种医疗模式和专业分科的长期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离专业化的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在于其连续性和综合性,在推行全科等综合性机构的同时,还需要发展老年护理院、老年病医院、专门的老年康复医院等延续性医疗服务机构。目前,我国还是缺乏严格的健康评估体系,这使得老年人的延续性治疗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取得适合的护理和治疗。老年患者的康复地点选择主要根据所需康复的复杂性和强度,一般病情稳定,不需要复杂临床处理的可在养老院或普通康复机构进行。

我国制定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常住老人能够密切联系,可以建成独立的室,也可以逐步增设其它的康复医疗专业部门,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就是其中的一种。

1.2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许多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一个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或社会现象。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94亿,且每年以3.2%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老龄化态势凶猛袭来,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子女负担问题、空巢问题、社会老年服务能力低下问题。人口结构迅速老化将严重影响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健全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等社保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以及体系的建设。

2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及功能配置

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

社区康复中心的建设规模取决于其服务量,即老年人口的多少,笔者认为在确定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建设规模时,应该充分考虑街道、社区老年人口以及老龄人口发展趋势等,根据这两个主要因素,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等来综合确定其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

按照建筑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12条中规定,老年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的社区服务场所,设有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或单项服务设施和上门服务项目。《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设计规范》2.0.7条中规定老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的社区服务机构和场所。结合以上两本规范的定义,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的定位,按规范接近的是老年人服务中心中以康复医疗为主的服务设施。

参考规范标准,笔者认为从不同城市以及地区的情况来看,考虑分梯级次,区分功能和康复床位设置情况,以及医疗设备的投入情况,比方说尽管有些地区有很大的老年康复需求,但是资金投入未必跟的上,所以建设过程可以预留发展空间,再加上对于新的事物,人的适应和接受需要一个时期,所以起步不能建设规模过大。个人认为500-10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于小型机构,较适合起步阶段的康复需求,1000-15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中小型的机构,1500-20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于大型机构,其布局还可以按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和适应人群的不同进行增减。(见表2-1)

表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房屋面积指标

Fig4-5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building area index

表格来源: 作者自编

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配置

2.1.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内容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组成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多用性及灵活性,是老年公共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狭义的康复训练场所,还可以设有护理、文化娱乐、餐饮、休憩、心理咨询、管理等功能部分。其功能空间根据使用对象和功能类型的不同,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康复诊疗空间--与老年人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公共功能空间--与老年人的康体娱乐活动及各类公共行为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非诊疗空间。

(3)康复护理空间--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行为有关的空间,是机构中的居住功能的空间。

辅助服务空间--与服务人员的后勤服务工作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后勤保障。

(5)行政管理空间--与医生、护理人员、行政人员日常办公、咨询和休息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中承担管理的部分。

“康复训练及活动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最重要的部分,主要为失能以及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以及日间护理服务。根据以上研究各部分功能的基本构成情况:(见表5-2)

表2-2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构成

Table2-2Constitude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elderly rehabilitation center

表格来源:作者自编

2.1.2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流线

社区康复中心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区、娱乐活动区、后勤服务区等,为了考虑自身发展情况及社区老年人口比例及需求比例等变化因素设立预留发展用地,复中心各功能之间的流线较为复杂,虽然社区康复中心规模本来不大,但是流线依然有几种形式:第一类为外来人流,包括患者、陪同家属、探视者、咨询、培训、宣传;第二类为工作人流,包括康复医生、技师、护士、职工、义工;第三类为物品流线,包括药剂、器械、食物、资料;第四类为污物流线,包括垃圾、污水等。各类型流线应防止交叉,减少和杜绝感染,是康复中心内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组合好各建筑空间,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引导内部流线。

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考虑护理人员的视线,因为服务的老年人以介助老年人为主,所以尽量在集中康复训练、公共功能区设计良好的空间类型,避免产生太多死角,导致护理人员的视线到达不了,而照看不好老年人。

完善的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关系与流线图(见图2-3):

图2-3社区老年康复中心流线图示意

Fig2-3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streamline diagram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内、外空间设计

3.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内部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随着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人对行为场所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生理上的物质条件满足,对于安全性、受尊重以及个人领域空间权、私密性等精神上环境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殊性导致其空间设计有其特殊性。

病人进入医院后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为重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作准备,病人的交往心态与健康人不同,因为身心能力有限,规模上表现为小型化,因感性突出,对象上亲和性更强,情调上喜欢舒适轻松。内部空间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康复诊疗空间指与患者诊疗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空间,同时又拥有具体使用功能的使用空间。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OT/PT室是设置在一个大空间内的,康复训练空间内摆放各种康复设备,通常会放置康复床位供康复师给老年人做康复训练用,还会有台阶锻炼、牵引设备等康复设备,不同的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大小不一,但一般都不会太小。

(2)护理空间的设计要采用家庭化的设计理念,康复病人行动不便,病房空间的合理设计是确保老年人使用方便的前提。护理空间一般由护理病房、护士站、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辅助用房等组成。

(3)交通空间指不同功能的一种通过性空间,分为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水平交通的作用是平面内联系各功能的空间,我们经常见到的走廊就是这种形式。垂直交通主要是楼梯、电梯。交通空间人性化设计包括:

①门厅首先要指示明确、流线清晰,要有供老年人咨询和了解的服务区域,门厅是康复中心的交通核心,其装修设计要营造出温馨、阳光的气氛,给老人以愉悦的印象,门厅规模不宜过大,紧凑合理即可,与社区机构的规模相匹配。

②社区康复中心的垂直交通主要依靠医疗电梯来完成,至少设置一部医疗电梯,楼梯的形式对于介助老年人来讲会有很大障碍,当然楼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楼梯要选择适宜的坡度,楼梯的栏杆、扶手、踏步等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要求。候梯厅的人性化设计要方便老年人等候电梯时休息、查看通知等,可适当扩大,并配备座位、通知栏等。

3.2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

在社区康复中心的设计中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环境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要求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外空间可以分为交通空间、康复活动空间,景观空间等三个主要类型。

(1)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承担着人流集散的的作用,交通空间中包含着车流、人流两个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要做到人车分流,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车流主要有老年病人的接送医疗车、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车,以及一些外访车辆,从外部空间的整合设计考虑,在建筑的外部一定要预留足够的室外集散广场,作为车行交通空间。对于老年人建筑,在步行交通必须上下起伏的时候,相对平坦的坡道比台阶更好,尽量减少高差,在室外步行交通的较长的走道中间设置停留的区域。

(2)康复活动空间

康复中心的外部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结合设计一些室外的康复空间,供老年人散步、做康复训练、晒太阳和聊天。老年人在做康体训练的同时进行交流,在心理上老年人彼此之间交流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3)景观空间

康复景观应首先具备康复的潜力,通过提供一些功能空间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求,绿化是室外空间做最生动的组成因素,能够使得环境生动、活泼,还能够改善小环境,对一些慢性病有间接的医疗作用。从医疗的观点出发,用栽植形成自然绿化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弱化医院的诊疗特质,帮助病人放松,另外一方面可以对户外空间进行合理分区和视觉分隔,运用栽植的疏密变化和树种的搭配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赵群英.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社区康复.[J]水电医学杂志2000.05;

[4]凡尼·瓦维利·席妮卡、格里基·马拉加西欧提,符济湘译.医院之外老年设施的选择--设计的一种新挑战[J].医疗建筑,2007.10;

[5]菲利普·莫伊泽尔、克里斯多夫·席尔默.综合医院与康复中心[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第6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社区公园;心理需求;人文关怀

老年尽管是另一番风貌,它仍有作为,并不比青春逊色多少,而且当落日的余晖渐渐消隐,天空便布满白日看不见的星星。

――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生命颂》

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暮年,老人的身体条件和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对环境景观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考虑对老人的人文关怀是必然的。特别是对于当下这个时代,老龄化已经是全球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9%,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型社会。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这也成为设计的必然趋势。

城市现代生活,年青人要么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要么沉迷于网络做起居家达人,相对来说,老人是对户外景观环境利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不论是户外锻炼身体还是饴儿弄孙,共享自然,他们都是室外活动时间最长,同时也是环境景观依赖程度最大、感受环境景观最深的群体。特别是附近免费开放的社区公园更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室外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理念和手法上对常规设计做出进一步更新,使社区公园景观具有一定养老功能和康健功能,为老人创造适宜休闲、便于交往、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景观环境,通过景观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促进老人健康长寿。

1 社区公园的概念

社区公园属于公园绿地中的一类,公园绿地即公园性质的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本文讲社区公园不包括居住组团内部的绿地,它主要指人步行范围能力之内的,向公共开放的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地。

2 “老年人”缺位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或是强调风格化或是强调奢华或者注重生态。事实上,人才是景观设计的量度者,“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准则。特别对使用频率较高的社区公园绿地的景观设计,忽视了它的主要使用人群――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2.1 社区公园绿地较少

大部分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除了少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社区外,“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社区公园体系,很难在实际的中国城市建设中得以实施。即使少数建成的社区公园体系,也由于社区的封闭式管理,导致社区中的小游园公共性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现存的中国城市肌理中,特别是在老城区,社区级公园绿地严重缺失。比如在石景山区半月园健身公园周边有大约七八个居民住宅小区,人员众多,很难保证是在设计规范范围之内1600m的服务半径。在这里晨练时段,社区公园人满为患,无论是硬质铺装上,还是树荫绿地,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聚集密度都很大。在永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大规划理念下,生态建设被越来越多地强调推崇,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便民的社区公园布局也会越来越合理化。

2.2 缺少空间类型,场地相互干扰

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空间围合的领域感比较混乱,私密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的界定性较差,或是缺少空间类型。老年人的爱好不同,常见的这边三五小众吹拉弹唱,那边集体跳着广场舞,旁边却是下棋、练气功、打麻将者,空间类型缺乏,使其相互干扰相互影响。有时候还会发现有的老人占据园路地面练习书法。其实在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当中,不同尺度的空间、不同性质的空间,应该不同的使用,让景观设计引导使用空间更合理化,使用更适老化。

2.3 健身活动设施匮乏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时常缺少活动设施和健身设施,有些场地内拥挤不堪,经常可以在公园里看到在几平米左右的足底按摩石上,竟然站了几位老人在活动脚部,旁边还有人在守候等待。老人在公园里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健身,他们来公园散步也好,练剑也好,设计中都应充分考虑活动场地及活动项目。其中还有很多看孩子的老人,活动设施的多样化,也可以老少同乐。另外由于社区公园绿地缺少必备的活动设施,很多老人会在矮树枝压腿、伸腰、拔单杠等,这种以山石、树木或花架、隔墙作为体育器材,既造成了使用不便和功能混淆,又破坏了树木的生长、有损景观环境的维护。

2.4 缺少休息座椅

由于老人体力衰退,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老年人使用最多的应该是座椅,很多老人都觉得室外座椅数量比较少,间隔距离长,布置也不够合理,使用材料也不够舒适,损坏的座椅得不到及时维护,使用很不方便。

3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路径

当人生步入老年,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原角色和作用逐渐被削弱或丧失,从社会劳动者退居为社会依赖者,由积极的社会财富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消费者,由家庭支配者转变为家庭供养者,由繁忙的社交活动转变为较为单调的个人生活,这些角色变化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让老年人愿意迈开腿走出去,走入美丽的大自然,以降低转变后的失落感,建构与自然、与世界的平衡关系,这理应成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3.1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1 坚持动静结合,不同功能空间相结合的原则

老年健身活动区宜分为动态活动空间和静态活动空间。动态活动空间一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广场,以集体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广场舞、球类、毽类、武术、扭秧歌等活动。动态空间周围应有大树及休息设施,结合亭、廊、花架、座凳景观构筑物、台面等,以利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也方便老人视线以内放置个人物品。休息的老人可以通过观察活动的人群,激发自身活力。他们通过交往活动中的“视”与“被视”的视觉交流手段来体验自我存在和价值,也从中看到了“年轻与活力”以及时代的节奏。动态空间广场类型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比较开敞,场地可以光面毛面的材料交错布置,既平坦又防滑。

动态空间还要考虑一些慢跑道或者散步道。散步道应该比较长同时循环闭合,可以环绕各个景观点,使老年人能在散步途中随时互相交流。散步道路在长度及步行难度方面可以有多样性形式,让老人按自身情况选择路线。散步道两边的种植设计应多样有趣,保持视线畅通,有利于增加老人的安全感。同时在适当的距离应设置休闲座椅方便老人停留休息。

静态活动空间主要供老年人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等,可利用大树荫、廊、花架、弧形座椅等围合空间,既要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又要保证冬季有足够的阳光。在静态活动空间布置设计时也要适当考虑带孩子的老年人人,在社区公园里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要照顾孩子,往往随身携带较多附属品如童车、玩具等等,因此,场地座椅最好是多人坐,空间尺度也不能太小,以便老人观望到孩子。儿童游乐区可与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设置,并设置休息座椅,便于老年人在活动的同时对儿童进行看护和互相,交流谈话。

3.1.2 坚持层次多样化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小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多重需要,老年人活动场地应按等级设置,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公共性、半开发性、私密性等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

(1)集体活动空间(开放性空间),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

(2)小群体空间(半私密性空间)。主要指为三五成群、趣味相投的老年人提供的相对独立活动的小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8~12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太过于围合,有一定的遮荫以及座椅。小群体的空间可以布置在大型活动空间的附近,以方便人们串场使用。

(3)私密小空间。有些老年人喜欢独坐不愿被人打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也是必要的,可以用绿植围合。秘密空间宜位于静处,意义上有相对封闭感,避免被大量人流穿行。

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活动空间层次的多样化。空间层次丰富的场地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任何公共开敞、私密或半私密空间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公共活动空间。公园中不但要有能够满足一定数量人群聚会、观演等活动的开放性大空间,还要有适宜于一定人群游戏、交流的中等规模空间,甚至出现一些遮蔽性很强的小空间。

3.1.3 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老年人无论在肢体还是在感官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诸如行走不便、动作迟钝、反应力差、视觉下降、听觉能力衰退、观察辨别能力差、记忆力下降等,这些使得老年人对室外环境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变差。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台阶,水池、沟坎等感到不便,穿越道路时都会心情慌乱、紧张。所以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应考虑实行无障碍设计。在户外环境不仅增加坡道,还应包括铺装地面、建筑出入口与过道、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通过这些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切实在活动环境的设计中体现对老人的关爱。

3.2 社区景观的细部构造设计

3.2.1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比如廊架、亭子、有高差的休息平台,一般宽度至少在1.2m以上,如有高差,坡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表面材料要采用防滑处理。另外,如果出入口处有牌匾或者导示牌,要求字迹清晰可见,字不应太小,最好是比较醒目的颜色,标识牌的高度也要适中,以方便老年人看清楚。

3.2.2 公园散步道

公园散步道地面铺装一定要防滑处理,还应选择表面均匀、无反光、透水性好、平整度高、富有弹性的材料。普通散步道尽可能做到平坦高差。路宽应保证一定宽度,比如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道路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牌,同时须加设护栏,避免意外发生。

3.2.3 坡 道

坡道是帮助老年人克服地面高差、保证垂直移动的手段,对于老年人轮椅要防滑并且坡缓,坡长超过10m时,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应当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对于坡道铺装,需要避免过度的防滑处理,如切割过大,过深,会给轮椅及拐杖的使用造成不便,并易发生绊脚的危险。

3.2.4 座 椅

休息设施是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为老年人重点考虑的。老年人体力较弱,座椅可以延长老人的滞留时间,同时满足老人休息的需要。

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座椅的摆放方式和位置。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半封闭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内向型弧形空间可以产生领域感,配置一些座椅和桌子,或者与景观构筑物亭子、廊道相结合,可以满足老年棋友、牌友的需要,参与者与旁观者同时在场,既增加了交流又活跃了气氛。设计者应该提供多样的选择,不同的摆放满足不同的使用者。面向活动区域的条形座椅,两三人并排坐;L形座椅,方便老年人聊天;弧形座凳,内凹便于交谈,外凸可以看远处,双边朝向的话能满足不同朝向的需要;桌椅组合,便于群体使用。

座椅摆放的位置既不能间隔太远超出老人的体力范围之外,要根据空间类型、公园游客量、人体工学合理布置。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户外休闲需求,设置不同的座椅摆放形式。有的老人喜欢独坐享受下午的时光,有的老人喜欢两个人聊聊自己的私事,也有的老人喜欢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我们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在调研中发现,长椅靠背是最好的选择之一,靠背有防护设施,同时在长椅后设置矮墙或树丛以增加安全感。长椅既可以促进老年人交流,同时也为看护孩子的老年人提供放置物品的空间,而且长椅的靠背和扶手也方便老年人倚靠和扶撑。另外,休息座椅的朝向也很重要,在温带冬季需要阳光,休息座椅周边种有大树,冬季能无风而日丽,适于老人避寒晒太阳。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除了设置一般座椅外,还要结合景观造景多设置灵活的“第二座椅”,如台阶、花台、矮墙、水池边缘等。这种座椅不仅有休息功能,更能让老人融入景观本身赏景。

3.2.5 公园服务设施

老年人由于体质衰退,经常会有一些尿频尿急的状况,因而对公共卫生间需求度相应增加。在较大规模的集中活动场地附近宜设置公共卫生间,可以解决老年人活动的后顾之忧。不少老年人因为担心在公园活动时无处上厕所,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不敢喝水,给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3.3 社区景观的种植设计

大自然的植物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因此,社区公园绿化设计主旨之一就是要以绿为主。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植树,选择乡土树种,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对来人形成步行障碍。在植物设计上,因地制宜,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木、灌木、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让老年人在视觉、嗅觉、触觉和生理上都充分感受到社区公园植物景观的千姿百态,还有丰富的生态景象与季节相变化,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在活动场地周边的植物设计不应过度密集,让场地与周边地带的保持一定视线联系,使其他活动者能方便地看到活动的老年人,有助于在老年人突发意外情况时及时救助。

植物选择也可以迎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越是进入老年,越是对年轻、对热情奔放有无尽的向往。因此,在公园内树种选择时应多选择老茎生花的紫荆、花开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翠竹等,这些植物都可以激发老人们的遐想,焕发其生命活力,还可以结合利用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4 结 论

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视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对象给予合理的照顾。景观设计者要从设计原则到实施过程中的细部处理,每一步都匠心思考,把老年人的需求贯穿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始终。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改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那么造就的就是健康的身体与昂扬的精神。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重新观照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一个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景观设计,它不仅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景观设计中和谐、永续的理念。通过合理化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在使老年人受益的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社区公园的参与者。因为,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更是对老年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我们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中国,基于老年人需求的景观设计理念理应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家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

[2]国家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3]选自网络许佃兵:当代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特点.

第7篇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

一、社区老年人抑郁研究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不但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老年人发展最快的国家。2006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且已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1]有研究显示,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2]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器官疾病的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3]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它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加强社区老年人抑郁调查研究,对于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权益,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了解西安市翠华路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深入调查分析该社区老年人抑郁产生的主要根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关于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研究状况,国内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如李晓岩在《抑郁老年症的研究进程》一文中指出,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作为抑郁症的早期征兆,在我国社区老年人口中的发生率大约为15%。[4]又如吴蓉,余跃生等在《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对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为50.47%,且受生理、心理、经济、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5]

第二,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的成因调查分析。如国外学者Buckner DM,Wagner E在文章Preventing FrailHealth中说,老年人随着器官功能的衰退更容易得病。[6]国内调查者认为,老年人的抑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7]李娟等在《北京城区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指出,经济条件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于相应组别。[7]

第三,对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的需求调查。如李继坪等在《老年健康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一文指出,对成都市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显示,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为50.0%,农村需求率为78.9%。[8]老年人主要希望提供家庭访视服务,部分希望老年公寓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采用调查描述方法。调查所得资料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方法分析。

1、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在西安市翠华路社区中年龄≥60岁、行走方便、无认知功能障碍的77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60岁的老年人;(2)行走方便的老年人;(3)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排除标准:(1)60岁以下年龄人;(2)卧床不起的老年人;(3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

2、研究工具/方法

调查工具:本课题采取调查量表及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量表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s Scale,GDS),它是1982年Brink等人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此量表是专为老年人设置的可以自我评定的抑郁筛查表。GDS以30个条目代表老年抑郁的核心,其不但包含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等症状,而且包含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消极评价。每个条目都是以选择题形式作答,要求接受测评者选择“是”或“否”。30个题目中10条用反序记分(选择“否”表示抑郁存在),20条用正序记分(选择“是”表示抑郁存在)。每项表示抑郁的选择得1分。一般地说,在最高分30分中,得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凡GDS在11分及其以上者有抑郁。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4。研究还采用了自制调查表,表中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分类、年龄分段以及文化程度等调查项目。

调查方法:本课题由本人和其他人共同协作完成,采用了自愿填表测评、现场交谈等方法。一方面,通过口头宣传,张贴通知等措施引导社区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动室进行自我填表测评,完成表格者直接将表格交给老年活动室管理人员,没有完成表格者可将表格带回家仔细填写,待完成表格后交给老年活动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在社区采取现场调查法,对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及相关伦理原则,一对一交谈后请其自行填写。如果老年人因视力和其它原因不能自行填写时,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逐句读出问题,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记录,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3、研究步骤

本研究课题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在指导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大量收集该课题相关研究信息,合理安排研究内容。第二,按照课题方向和课题内容进行课题设计,其包括老年抑郁量表、调查问卷及询问调查所需要的相关问题。第三,使用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活动。在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通知,要求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动室自行填表测评。深入社区不同场所开展调查活动,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四,对获取的调查问卷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调查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采取现代科学方法得出重要量变关系和数据,为论文写作鉴定基础。

三、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对策

针对社区老年人抑郁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力进行护理:

第一,经常主动与老年人交流和沟通。社区护理人员要建议社区基层组织想方设法为社区老年人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为老年人构建互动平台。社区护理人员要时常了解老年人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耐心地与老年人进行广泛交谈,进行思想、语言交流,让老年人把心中的抑郁倾说出来,然后给予及时开导。成年子女要利用假期时间常回家看看,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有助于调整老人抑郁情绪。对于一些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要耐心开导其不能因为经济收入低和生活保障缺失产生悲观抑郁情绪;对于有病的老年人,鼓励其积极治疗。通过与老年人有效的沟通,引导、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区护理人员要建议社区基层组织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社区护士和家人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支持老年人参加各项文娱活动,如老年人演讲、书法展览、下棋、唱歌、跳舞等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现在,有许多城市的公园、广场、人群聚集地都自发地办起了多种演唱会,许多老年人积极登台表演,社区护士要鼓励老年人走出社区,多接触社会,保持与人交流,特别是在不同的活动中广交朋友,施展才华,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第三,组织指导老年人加强身心锻炼。社区护士要经常给老年病患者提供简易、感兴趣的强体健身活动,如打太极拳、练剑、做气功、自我按摩等,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培养其兴趣,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对于一些病患者因焦虑、烦躁、心境差而产生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在指导安排患者日常生活时,尽量让他们白天多做些户外活动,避免其白天卧床休息,如走路、上街、逛公园等,适当增加白天的户外活动量。同时,社区护士要教育和鼓励老年人经常进行思维锻炼,如背诵诗词、外文单词,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学习计算机,练钢琴,加强大脑思维训练,预防老年痴呆症。

第四,不断教给老年人情绪调控方法。社区护士和家人对于老年抑郁者要多进行自我安慰,让他们多回忆一些成功的奋斗经历、出色的工作成绩以及值得高兴的往事,使其有成就感。对于一些不顺心的往事,如失败的教训、做错的事情、重大失误等,尽量不要去回忆,如果摆脱不了的话,尽量从环境、机遇等客观方面寻找原因,不要过多地寻找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使一些失误无法挽回,也不要过分内疚、自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进行横向比较,用别人的优势和成就来检查对照自己,也许能激励青年人积极向上,但对于老年人是不适合的。老年人更应该进行纵向比较,如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同自己的弱者进行比较,就会使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情绪越来越好。社区护士应当多给老年人传授这种比较法,有助于调整老年人的思想情绪。

第五,高度重视、关心和体贴老年人。政府、社会、社区以及相关医护人员都要关注老年群体,高度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及时调整离退休养老金,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要重视加强社区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配备足够的社区护理人员,加强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工作。社区护士要定期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和护理帮助。社区护士尤其是老年人的家人,不但要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而且要随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重抑郁者的的监护,预防和杜绝一些老年抑郁者因过激行为引发的突发事件,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姚建红.从健康老龄化看社区卫生服务[J].老年保健,2000.12.12-14.

[2] 吴振云.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5.336-338.

[3] 赵婉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4.235-236.

[4] 李晓岩.抑郁老年症的研究进程[J].中国民康医学,2006.7.592-593.

第8篇

[关键词]老年人 居住环境 老年社区 交流空间 绿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从老年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他们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成为现在需要社会供养的闲暇人员。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通过信息与社会的沟通来争取社会投资,这就要求老年人必须提高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走出家庭的“围城”,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优势,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加强与社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并利用其丰富的生活经验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减轻负担,履行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因此我们的居住环境设计也应该从人类居住的行为模式上来看。我们还是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实老年人是非常愿意去和他们的邻近群体去交往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他们都面临着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所以我们必须去创造一种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的居住环境。

所以,建筑的追求不应该仅仅是物质标准的硬件与管理服务的软件,更在于创造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一种引领未来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在居住的基本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社区的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房屋的构造、社区环境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社会人际间转播方式的巨大转变,促成了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现代性带来了个体的自主性,由此也带来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居住区环境景观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利于老年人交往。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老年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老年人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符合老年人经济现状。顺应老年人节约心理及其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3.改善生态环境。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老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居住环境设计不仅仅是自己舒服,从大的范围上来看,它们的居住环境也是其这推动作有能够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去设计居住环境的时间一点光要从整体体上来考虑,从居住人群的特性考虑,要使得社区建设适合整个区域内居住者的生活和工作,养老。我们来看我们现在居住者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生活在现代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环境中的人,越来越渴望“诗意的栖居”。居住环境设计要不断地深化“以人为本”,满足人们“与自然共生”和对自然与生态的迫切要求,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亲切的人性空间。而一些城市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和开发理念的偏颇,开发商普遍抱着求新、求快、求超越的心态,盲目追求硬质景观堆砌出的磅礴气势,或是以抽象构图形成的视觉冲击,使得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失去了应有的准则,过多地服从于市场价值取向,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形成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做居住环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的户外休闲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种情况下住宅区的环境必须有适合老年人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和适于他们散步消遣的空间。老年人更需要热闹的、有生活氛围,并能直接得到许多社会信息、便于到达和自然聚集的场所:他们在户外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一种社会性、集体性的活动。所以针对老年人的户外休闲环境设计,不能只考虑环境优美,更要从老年人的心理要求的行为特征出发,创造一种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户外环境。

2.老年社区绿化

绿化不仅在生态平衡、游玩观赏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的程度愈趋严重,老年人居住在压抑、闭塞、公共空间越来越小的环境里,使得老年人的孤独感,被遗弃感加重。所以,老年人与自然的纽带应该成为设计师在设计社区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老年人可绿化空间,如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手法给人造成接近大自然的感觉。

1)环状绿化  用绿色植物形成环形绿化,这对建筑物将起到保护做用,使保护对象形成良好的的背景,创造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环境,增加建筑物与环境的协调性,所以,建好绿化环带、林荫带、引导树林等带形空间才能使公共绿地达到更高的水平

2)庭院绿地室外庭院绿化是居住区的特色、风土人情的展现,对点缀环境满足人们生活习俗要求,形成安静、有趣味风味十足的小环境具有特别意义。老年人喜欢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在春日里晒晒太阳,享受难得的阳光,这就是庭院绿化所发挥的作用。

3)立体绿化立体绿化含阳台、平台、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较好的解决了建筑用地与绿化面积的矛盾,加强建筑物与景观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在绿色的氛围里,与地面建立愉快的视觉联系,同时可避免来自低层部分屋面反射的眩光和太阳的辐射热,具有柔和、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效果。

4)水环境。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环境与生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在方便、安全、经济、舒适的前提下,根据人们不同的使用要求将水环境与绿化妥善组织,有机构成,从而创造出一个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多维的环境空间。

对于老年人来说环居住境当然是越自然越好,这样才有亲切感,才有归属感,根据老年人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憩、交往、读书等而设计出不同的户外活动场所,如散步时一般希望有个线性空间,漫步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伴随着鸟语花香才会心神舒畅;晨练呢,应该有一块面积适当的铺地,围绕在绿树丛中,舒适的座椅,而交往空间则要有私密性,减少外界干扰,在考虑些遮阳避雨措施就更好了。

总之,在高科技发展需要高思维、高情感的信息时代,其实老人更需要有富有精神情感的人文环境,以求加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居住区要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精神感召力的人性化家园,使老年人生活有一个可以放松、娱乐,可以互相关怀,互相交流感情的“家”

       

参考文献

[1]邬沧萍著.社会老年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胡仁禄,马光著.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3]陈露晓著.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心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胡斌,吕元.依托型城市老龄居住环境构想[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

第9篇

关键词: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人性化设计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饮食结构、居住环境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改善与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明显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是明显,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3.26%,相关权威人士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7亿人。

面对日益壮大的老年人群体,建造专门的老年住宅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且具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对其生活与存在状况表示全面的关怀,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通过专门为老年人设计住宅而解决老年人住房问题的普遍途径早已流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要想成功地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给他们现在以及未来的老年生活提供一个优雅、舒适、方便、安全有保障的居住环境,这不仅需要国家财富积累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引导,而且还要求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紧贴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体现社会对他们的终极关怀。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可以通过户外空间的整体布局、不同环境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还可以从建筑的布局形式以及对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等因素来展现,本文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根据其生理特点、行为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对日常交往的渴望,以外界环境因素为依托全方位研究老年人对户外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2 户外空间的整体布局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在整体布局上不宜过散,应适当地集中布置,方便老年人使用。由于老年人自身活动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若户外空间中的活动场所与服务设施布置松散,不利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使用,甚至会使记忆力差的老年人忘记偏远场所的存在,这大大地减少了户外空间被使用的机会,降低了居民平均活动水平,而且造成了场地空间与基础服务设施的浪费,物不能尽其用,降低了其存在的价值。而相对集中的布置不仅能增加居民随时使用的机率,增强社区的整体活力,而且还可以给居民间的相遇创造机会,提供进一步交往的条件,同时居民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氛围与安全感。

户外空间除了在布局上宜紧凑集中外,其空间与空间的联系也应以通达、便捷、舒适为设计宗旨,以方便老年人使用,提高空间与活动设施的利用率,增加老年人之间的见面、交往的机会。交通步道作为住宅区内各空间联系的主要方式,其设计路线的选择、设计长度与设计难度的变化、地面使用材质等都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使用。散步,通常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锻炼方式之一,而老年人行动迟缓、平衡感差、视力衰退、辨别方向能力减弱、反应迟钝、信心不足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对交通步道的设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步道宜设置在临近建筑视域可达的范围内,且步道起点宜安置在使用率高的建筑入口处,以方便室内活动的老年人能随时随兴参与到户外空间中;步行道宜成环状布置,以利于各活动空间的有效连接,提高空间的使用率,而且不会使方向感差、反应迟钝的老年人走丢,失去安全感;同时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个体差异要求步行道能提供不同长度与难度的路径选择与感官刺激,以满足其不同环境体验与不同程度锻炼的要求。

3 建筑的布局与设计

建筑作为住宅区的主体,是户外空间的实体保护,能给人们以安全感,但其总体布局、间距、体量和高度等问题都会影响住宅区内户外环境中日照、风向风力以及阴影的变化,进而影响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利用。因此,通过对住宅区中建筑的合理布置与设计,来优化户外空间环境条件,为老年人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户外活动空间。

老年住宅区中的建筑总体不宜过高。由于高龄老人行动不便,故养成了在室内观赏室外活动的习惯,而他们的视域范围较小,过高的建筑不利于他们看清户外活动,感受四季变化,享受户外乐趣。但住宅区中也应适当布置一到两处具有标志性的较高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诸如钟塔、特色屋面等,以帮助方向感弱的老年人在户外辨明方向,增强他们对环境的感知。住宅的总体高度、体量大小以及间距的宽窄同时还影响到户外空间中日照的长短以及阴影的变化。老年人对温度、光照等的敏感对建筑间各要素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住宅间应确保在每天的不同时段都既有日照又有阴影,以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选择。而老年人对风的敏感又要求建筑在设计阶段进行风道分析,研究其总体走势,既要满足夏季风的畅通,又要阻隔冬季风,为住宅区内整体的冬暖夏凉提供保证。

4 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

通过对住宅区中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也能很好地突显设计的人性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变化,导致其对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变得异常敏感,而昼夜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不可避免地带来气温、气候的变化以及光影的变化,老年人喜欢观赏变化的景色,但同时也希望外部空间气温、气候舒适宜人,以满足他们身体机能的适应需求。因此,通过对外部空间中风、光、影等微气候因素的合理利用,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时时舒适、四季皆宜的户外活动空间,而且增加了对户外空间的利用,增进了老年人间的交往,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人性关怀。

老年人长期处于室内的生活现状令他们对户外空间环境中的光照既渴望又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他们喜欢冬日里阳光照在身上温暖的感觉,喜欢早晨初升的太阳给人信心与希望,喜欢傍晚夕阳洒下的余晖,让人安静、详和,但是他们又不习惯刚出门时眩目的光照,惧怕夏日里刺眼的光线,这就要求在户外空间的设计时,充分结合老年人的喜好,分析其日常活动规律,合理利用光照因素,营造让老年人舒适的活动空间:在建筑的入口处设置遮阳篷或棚架,在一些树木遮荫效果差的场地布置活动的带遮阳伞的桌凳或布置落叶藤本类植物的棚架,以减少眩光,营造夏成浓荫冬可透光,四季均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户外环境,加强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适度刺激老年人的感官。

另一个对老年人户外活动影响较大的微气候因素是风。微风在高温的季节和地区是颇受人们喜欢的,但风力过大的狂风却是阻挡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元凶”,老年人本身体质弱、抵抗力差、易生病,狂风的天气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同时空气相对停滞的无风空间也会让老年人产生闭塞、沉闷感。因此可通过对户外停留空间(诸如庭院、住宅前庭、休息区等)中风道的研究与设计处理,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宜留的舒适户外空间。对于风力较大的空间场地,可通过在适当位置设置悬挂物、屏风、植物、景墙等方式,来缓解风力,而那些过于闭塞的活动场地,可通过疏松植物、改变地形等方式将风引入,给老年人提供开阔、流畅的活动空间,满足他们对安全的要求。

5 结语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致使老年住宅区的设计成为一种必然,老年住宅区中的综合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一个成功的城市老年住宅区必然有着人性化的户外空间设计,能够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优雅、舒适、方便、安全有保障的居住环境,体现社会对他们的全面关怀,当然,这就需要设计者站在老年人的立场,紧贴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他们设计出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性化活动空间,让老年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户外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蔡 红.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J].建筑师,2003(4):21~27.

[2] 张剑敏.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建筑学报,1997(9):11~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