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0: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伴随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逐渐成为用人单位的考核重点。其中主要的实践能力有:大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学生个人的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自身创新能力等。而在实际应聘中,用人单位只是将以上能力作为基本考核标准,被录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还需掌握计算机运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本文将主要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探索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基于案例教学理念建设丰富案例教学资源
案例教学理念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应从如下方面予以努力:一是,建立并逐步健全行政管理案例库。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丰富案例库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各信息来源途径完善案例库。创造一个信息共享的大环境为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便利。二是,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案例库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案例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健全案例库配套设施,如建设专用的案例课教室、行政管理案例库和案例教学实验室等。三是,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激发学生行政管理相关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带动起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最终实现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
1.2基于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对实验教学予以强化。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基于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加强实验室建设。在建立实验室时要依据行政管理的相关教学需求建设与行政管理课程对应的实验室。例如,档案管理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等。此外,也可以根据课程中的一些专题安排创建例如决策实验室等专题实验室。二是,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验软件建设。实验教学很多是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需要学校进一步强化实验软件的基础建设,引入更加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等,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接近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锻炼学生自身能力,达成教学目的。三是,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应提倡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的研究中来,并且可以通过采取适度奖励的方式来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自主、自觉的参与到行政管理专业实验软件实验项目和编写实验教材等工作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促进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改革
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在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下,可以采取强制性集中实习与分散自由式实者有机结合的实习教学模式。其中,前者是让同一院系的学生都在学校的安排下,进入同一个单位实习。该模式能够缩小经费,便于管理,但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需求,且实习场地难找。分散自由式则与其相反,在这一模式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兴趣及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实习单位,但是该模式不利于管理、很难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二是,对实习教学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安排。在满足实习教学要求基础上合理配置实习教学时间,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适当的实习教学,也可以利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实践时间,以此,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三是,深化与周边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基地的不断完善,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为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开展提供基础。
2、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良好的制度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一是,完善实践教学组织制度。建立以院系主要领导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机构,将实践教学作为机构核点。机构应分工明确,落实责任,提升实践教学规划、组织、监督的效率。二是,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为了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应该依据实践教学过程和特性建立考核指标。如:学生的综合表现指标,可以根据学生的在岗情况、教学参与度、实习单位教师的点评等情况进行考核;学生能力成长指标,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管理与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或者依据学生自身德、能、勤、绩各方面成绩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
3、培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从实际出发,将社会上需求最大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重点,选取实践能力强、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组成实践教学教师团队。二是,在原有的教师队伍中,提倡教师拥有自我完善意识,鼓励教师对相关专业进行进一步钻研,并为他们提供相关进修渠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学识。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鼓励老师对外挂职或实习,并真正参与到相关行政管理岗位中去,让教师能够切身体会行政管理流程,积累经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4、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结合当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不断地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张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16):91-92.
[2]赵敬丹,陈冬蕾.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32-133.
一、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及技能(方向)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确定了企业注册、商标注册、合同管理三个技能方向。经过调研,现阶段全国开设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建议该专业设置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个专业(技能)方向,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种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社区、物业管理等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人才需求。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岗位有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大类岗位,各自对应的职业不同,具体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岗位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各种中介组织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主要人才需求是工商事务员、市场监管员、工商事务信息员等,中职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也比较稳定;在社区、物业管理等部门的主要人才需求是社区工作者、劳动关系协调员、社会文化指导员等。(见上表)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四、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培养模式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培养模式上实现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在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及岗位提升的能力需求,在真实的企业化环境中,依据观摩—体验—模拟—训练—实战五步递进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实施,开展课程教学和实战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单项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
针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人才的社会需求,确立“职业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其未来岗位晋升的能力需求相融合。对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分为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针对员工岗位晋升所需能力对学生进行递进式的能力培养,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学生毕业时既拥有工商行政管理事务知识又具备实战经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一、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概述
(一)工商管理硕士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工商管理教育的主要形式。MBA教育以其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成为职业经理人和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相比于传统型的学术类研究生的培养,MBA在培养目的、学习模式、考核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①MBA教育把培养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的管理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MBA教育呈现出很强的职业性特征。②MBA教学内容是对于管理领域的系统方法和技能的学问,更多体现为方式方法的学习。③MBA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相比于其他教育形式,更注重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④MBA教育属于教育服务产品的一种,它所提供的是为消费者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受教育者价值增值的非实务形态产品。通过以上对MBA教育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MBA教育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实用性高级管理人才的教育服务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研究生教育。
(二)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认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单位以及专业性的教育项目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一般由专门的职业学会或独立的认证机构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从专业认证机构来看。专业认证的团体和机构一般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这些组织通常是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②专业认证的对象一般是指高校所开设的教育项目。但不是包含所有教育的专业,而是对于某种特定的专业教育范畴进行的专业性教育评价活动。而本文主要针对MBA教育项目的专业认证制度作为研究对象。③作为一个评估的过程是对专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控制,主要的目的在于保证未来的专业从业人员获得质量可靠、满足某一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专业认证应提高教育的透明度,完善高等教育的信息披露机制,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的功能
(一)规范和推进器的功能
对于“规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方面:①对于公众普遍认可的标准应用,可以使MBA培养院校和MBA项目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②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MBA项目的评价,帮助学校获得更多地社会资源。③有利于学生的选择。④帮助学校之间的专业或学分互认。
对于“推进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标准的设定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等相关人员提供追求的目标和推动力;二是帮助MBA培养学校不断改进发展战略,提高MBA教育质量。
(二)人和缓冲器的功能
由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MBA培养院校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对于MBA教育管理担负着不同的功能,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具有颁发办学资格和学生的学位授予权,并提供学生的助学贷款和科研基金,学校负责生源的组织和教学工作。MBA培养院校需要政府的资源支持,但又必须保证MBA教育的自治权利,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认证机构的产生会在政府和学校之间架设一道防火墙,让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政府的管理控制权之间增加一条缓冲带。
MBA教育项目的发展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完全听任市场左右MBA教育的发展,极有可能损害MBA教育的质量。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维护MBA市场特征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千预市场、调节供求关系,能促进我国MB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而认证中介组织则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对MBA培养院校有效管理的平台。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R.Clark)等人对中介机构的研究认为,有助于理解认证机构“缓冲器”的功能。他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可以主要由学术权威进行协调,不管协调的好坏,而不是通过国家官僚的命令或市场型的相互作用。这种学术权威的协调可以通过‘缓冲组织7来实现”。
(三)发言人和守门人的功能
作为一个与市场高度相关的教育项目,MBA专业认证对于社会来说,实际上扮演着发言人和守门人的角色,通过对MBA培养项目市场准入标准的设计和认证,使社会大众相信,通过认证的MBA培养院校才能达到MBA的基本质量要求。市场有相当多的“野鸡大学”、“文凭工厂”而损害了整个MBA教育的声誉,通过MBA的专业认证可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从保护教育消费者,以及利益相关群体的角度来看,MBA专业认证更像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信息员。全部的认证过程可以看作是收集、整理和公布MBA教育质量信息的过程,促成社会对高校MBA培养质量的了解和理解。认证采用同行专家实地考察的方式,使得认证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专家色彩,因而具有权威性。
三、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的运行主体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实质就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因此,MBA教育作为一个服务性的教育项目,在市场中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成为我国MBA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有中国特色MBA专业认证机制的关键。
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具有国家授予的办学自主权、高校是依法办学的实体组织、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MBA教育项目也不例外,这是教育本身的规律和MBA培养院校的任务所决定的。MBA教育工作的任务就在于学校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管理人才。因此,MBA培养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办学的主体,但是在我国,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是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进行的,政府加强对MBA教育的宏观管理,是我国MBA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这里的关键是要通过立法,正确划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力与义务,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MBA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MBA专业认证的运行主体是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组成。MBA培养院校的自主办学,自主负责MBA质量体系是MBA专业认证的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政府发挥着MBA教育的宏观指导功能,肩负着完善法律法规、培育教育中介机构的职责,社会负有监督的作用,只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明晰三者的职能定位,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MBA认证运行机制。
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的外部运行机制
(一)转化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
MBA教育认证的主体是由社会、政府和学校共同组成,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认清MBA的教育规律,从我国MBA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对MBA专业认证以及MBA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宏观的指导和调控。以规避由于市场失灵而带来的质量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认证的功能,达到提高我国MBA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的目的。所以,在面对MBA教育的规范管理时,政府应转化角色,转变职能,强调服务功能,制订有效地政策法规,净化MBA教育的市场环境,培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MBA认证机制
完善的法规是保障MBA专业认证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为MBA教育质量控制和市场机制的介入设置了必要的准入条件。笔者认为,要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增加相关教育认证的名文,应对各个认证主体在认证活动中的责权等相互关系作出明确地规定,具体的内容应该包含认证机构的设立、认证人员的审核、认证经营以及认证的监管,使我国专业认证有法可依。
(三)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参与权,培育中介机构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MBA发展历史,我国MBA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MBA教育机构、生源市场以及教育服务等还不成熟。当前,我国MBA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状况是一致的,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MBA教育半官方协会,也仅仅存在二十余年的历史,对于MBA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一直由教育部主管部门和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协商决定,也就是说我国MBA教育的市场发育状况,尚不能支持完全市场化的MBA评估认证的中介组织。建立非官方、非营利的专业性认证中介机构是实现专业认证的基础,其以特有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成为协调专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纽带。因此,为保障我国MBA教育专业认证的公证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应建立在政府引导下,结合专业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据,以同行评价为主体的官方认可的专业认证机构。
(四)引导理性价值取向,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MBA教育拥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所有相关者的参与对于保障MBA认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MBA是我国第一个硕士项目,对于我国今后的专业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以此为契机,正确引导MBA教育的利益相关群体和社会公众对于MBA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价值取向的理解。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线,以培养专业教育评估市场为中心,对专业认证制度进行正面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公众展现专业认证的优势和成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公众对教育多元化价值的认同,提供社会各界特别是MBA相关群体对于MBA认证的热情。
(五)发挥专业认证作用,逐步完善认证体系
我国专业认证的研究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专业认证的认识尚有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专业认证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对专业认证价值取向的认同,政府关于专业认证的宏观管理,专业认证人员的培养和专业绩效评估等。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MBA教育认证体系的建设,应鼓励开展专业性的认证研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专业认证的经验,广泛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提高MBA培养院校对于MBA教育认证研究的积极性。
对专业认证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应结合中国MBA教育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MBA认证体系,特别是要发挥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教育认证的指导主体。
五、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依靠政府为主
政府是管理教育的主体,政府的权威是强大的。其表现是:①政府千预教育合法,而其他团体千预教育则需要政府的授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要想开展活动,也就自然要经过政府的授权;②认证是一种法定的政府宏观管理MBA教育的手段,要想使用这种手段就必须纳入政府管理的渠道。
(二)依靠市场为辅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仅仅依靠政府又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如果一切听命于政府,这种组织就难有独立性,与其说它是一种中介组织,不如说它是挂着事业单位招牌的政府职能组织,是一种“翻牌公司”而已,这就失去了建立中介组织的意义。此外,完全依靠政府无异于增设了一个部门,使政府的财政包袱越背越重,也加大了组织改革的难度,因此,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就需要通过市场与社会和学校进行广泛的联系,通过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评估服务来获得生存的基础。但由于目前认证市场还不发达,完全依靠市场风险太大,故这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
(三)依靠专家为本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要赢得MBA培养院校的信任,其认证的权威性至关重要。传统高校的文化精英地位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得高校MBA项目对外部的评估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认证机构的业务不精,或由外行来评价,高校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让认证机构处于尴尬境地,从而降低认证机构的威信,影响认证机构今后的业务。因此,认证机构除了自身要有一定的权威以外,还需要建立一种广泛的专家网络,从而使每一次现场认证都是令人叹服的、质量都是过硬的。这是MBA认证机构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
(四)尊重学校自评
认证的自评是MBA项目进行内部质量保障的一种手段,认证机构对学校MBA项目的认证不是最终目的。认证是为了保障和提高MBA教育质量,这才是根本。教育质量保障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国际经验证明,只有高校自己具有了质量保障的意识和行为,认证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认证与其说是一种外部质量保障,不如说是通过外部的力量促进MBA培养院校进行自我质量保障。因此,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不是高校MBA项目的“裁判”,不能对学校说三道四,而只能是帮助学校诊断问题、促使其建立更为健全的MBA质量保障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MBA认证机构应尊重学校的自评,专家组进入学校之前应广泛听取学校的意见。
(五)依法独立经营
依法是指认证机构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与政府规定的框架内运行。这种运行应当是独立的,而能独立运行的前提是有一个结构合理的组织,决策、执行、咨询、监督四个系统要相互支持、和谐一致。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政府行为
一、问题提出
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坚持农户合作者为行为主体,与此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辅助效用,及采用政府适度干预下以农户合作者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经过该组织运行30年可以看出,其在改进单个农户参与市场活动中呈现高交易成本及实现收益较少现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缺陷性,造成组织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混乱现象。
一财务收支无计划,预决算管理不规范;二货币资金管理较混乱,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资金短缺严重,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开支过大;三债权及债务化解迫在眉睫;四财务审批不规范及收支结报管理问题多;五财务会计制度运行混乱。六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七财务预测机制不健全,对外投资论证不充分等。这些种种都造成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效率降低,阻碍农民收益的最大价值实现。
二、农业产业组织中政府行为边界
1.政府对行为主体的干预以不侵犯其要素资源的产权为限。企业家是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又是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政府除了保障市场健康运作外,还可以多种方式影响主体的行为:一是宣传引导。二是政策扶持。
2.政府对组织过程的干预以不介入组织行为主体的经营决策为限。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鼓励政府部门兴办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并将其管理人员的人事任命和业绩考核集中在自己手里,从而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官办和官民合办的农民合作组织在决策上依赖于政府,将直接影响到合作组织发展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政府官员并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因而直接参与行为主体的决策,不仅侵犯行为主体的经营权,而且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3.政府对组织环境的干预以不打破交易市场化机制为限。市场环境是组织环境的最重要内容。农业市场运行中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这是由农产品的特性决定的。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与储备具有保障国家安全的公共服务性,流通过程中产品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农业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换所能得到的收入只是农产品生产与储备这种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一部分,因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确保农民利益和食品安全,政府适度干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如实行最低的价格保护制度、农业生产直接补贴制度等,都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但同时政府干预也可能引发“政府失效”。
三、政府营造良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环境可行性措施
1.政府应为一个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或项目选择进行产业业环境、资源禀赋等分析,避免农户盲目投资,降低其风险,即瞄准目标,一击即中。
2.政府应加强资金支持,保证其充足资金流。如可以对绿色低碳产业因其社会收益大于企业效益而进行直接补贴,鼓励其发展;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专项基金;建立农业企业信息服务体系,采取财政贴息、中介组织担保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适度扩大授信额度和贷款额度等;组建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等,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间接融资体系,为组织良好运行提供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3.政府提供财务过程服务。职能定位主要在于实时监督与审计。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实时服务,查看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其资金运用是否合理、利益分配是否兼备相关利益主体权益等,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及建议供行为主体采纳,弥补其自身在财务管理标准化运作过程中知识的缺陷,帮助其营造规范化财务管理作业习惯。
4.政府提供后台服务。各乡镇部门根据自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建立一个专业服务部门为行为主体提供财务服务。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已非常成熟的行为主体,可为其会计工作人员给予专业知识培训,了解会计准则及法律规范的变动等,防止出现操作性失误;对正处于刚成立期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于其专业会计人员的缺失,为其提供全程财务管理专业服务,包括专业财务报表编写、行为主体运营表现分析等,防止其出现理事长担任多职,职责混乱现象,使其财务管理更能清晰准确体现行为主体发展现状。
5.政府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及操作规范化标准化说明,规范产权关系,其是进行盈利分配及权责界定基础。这就有利于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环境,保证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护各方利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结论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这一专业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其在财务管理运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在明确政府行为边界基础上,提出政府营造良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环境措施具有切实可行之处,有利于组织内部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有利于避免组织内部一人独大、职能混乱现象发生;有利于实现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庞晓鹏:中国农村民间合作服务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9):28.
关键词:ISO9001;质量认证;会计专业;推广
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我行金融服务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5年我行率先在会计业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即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外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对内致力于严格会计质量管理。三年来,先后有总行和十余家分行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简称认证机构BSI)的认证审核,获得了认证证书。总结几年来的认证工作,笔者认为ISO9001质量管理在我行会计专业的推行,对提高会计基础管理水平、有效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我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全过程、多方位、多角度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是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前提。我行从梳理制度入手,将建行以来与会计业务相关的制度,包括外部监管制度、总行级管理制度、核算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从制度的有效性、制度间的统一性、制度与系统的衔接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对相应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并设计我行质量管理体系,编制有效文件清单下发全行,为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抓实各级人员的培训工作
ISO9001质量管理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参与者对标准条款是否能够透彻理解关系到认证实施的成败。体系建立之初,我行对照标准条款的要求分别编写了《总行机关体系实施指南》和《各分行体系实施指南》,将总行各部门及分行在体系实施中应做的重点工作及实施步骤予以明确,实施指南包括质量目标的分解、文件的清理、质量管理体系记录的编制、内部审核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组织、采购供方的评价与管理、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改进工作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对总分行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行不断总结认证实施的经验与不足,认真分析认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共性问题,每年针对认证单位组织开展质量体系贯宣及实施的专项培训,同时深入分行开展实地辅导,详细介绍体系实施的方法、步骤,针对体系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逐一进行交流和解答,提出对策。三年间,还邀请认证咨询公司对分行会计部总经理组织了ISO9001主任级审核员培训,针对分行认证内审员组织了六期内审员培训。通过抓好、抓实培训环节工作,保证各层次人员了解并掌握PDCA循环管理模式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推行过程中自身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质量管理实施的具体要求。
(三)全面实施内部审核工作,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是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方法,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满足质量标准和相关制度要求的有效监督形式,也是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三年来,我行共组织内部审核4次,规范了授权、会计档案管理、印押证管理等二十多个方面的管理与操作,有效推动了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组织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1标准所依据的原则之首,我行每年都要组织分行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根据分行上报的顾客满意度资料,测算全行的顾客满意率,撰写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三年来我行通过调查问卷测算的顾客满意率分别为:93.51%、94.55%、96.76/%。
(五)组织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管理层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我行都要根据管理评审的内容,收集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汇总全行质量方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顾客意见汇总情况分析报告和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全行业务操作,有效堵塞业务管理中的漏洞及薄弱环节提供指导意见。
(六)完成认证机构外部评审及年度监督审核工作
每年根据我行的会计内控管理要求,与外审机构协商确定审核计划、审核重点,并配合完成对认证单位的评审工作。此外,对通过质量认证的单位每年组织监督审核工作,督促全行会计管理质量不断提高。三年来外审机构共对我行进行认证审核三次、监督审核两次。
二、我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路有了较大转变
主要体现在从注重结果管理,到注重过程控制;从就事论事的单向管理到注重系统性管理,在工作开展中遵循PDCA管理原则,将制度建设、文件管理、人员培训、能力评价、业务操作、系统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查找存在问题,提高管理实效。
(二)会计内控建设及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
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了一套全面、严谨、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服务活动实现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在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等监督手段,有效识别会计业务实施中的薄弱环节,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积极分析原因,查找漏洞,采取纠正措施,使认证工作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了贯彻执行,会计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会计检查人员的检查技巧和方法得到提升
通过培训、实战模拟演练、跟随审核员现场审核,我行检查人员了解并掌握了“流程审核”的精髓,充分借鉴ISO9001标准的“过程方法”,实现了由“结果检查”向“流程检查”的逐步转变,检查中更加侧重对各项管理活动和每项业务操作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个环节的纵向跟踪,从而有效识别操作风险,提升了检查质量和效果。
(四)会计服务意识与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管理的最终标准是顾客满意程度。通过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我行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标识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同时通过建立顾客投诉处理机制和公开监督制度,柜面员工的服务意识、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五)分行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意识得到增强
ISO9001国际标准是一个管理体系,推行认证要求将会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会计核算的质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内控体系的建立,不单单是会计一个专业的事情,而是与人力资源部对会计人员配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技术部门对会计业务系统的支持与维护、办公室对文件管理的有效性、监控设施配置的适宜性等息息相关。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有效沟通,提高系统管理力度。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是第三方的审核,按照审核原则,现场审核中只要发现一个严重不符合项,审核方即可终止审核,该行将不能通过认证或对已通过认证的单位摘牌。因此,认证审核工作对分行管理层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几年来有效解决了部分分行的难点问题,如:长期无专用会计档案库房问题、重要空白凭证库漏雨、潮湿、无监控设施问题、监控录像老化、监控模糊、监控点位不全问题等等。
三、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审核的局限性
(一)审核时间有限
ISO9001认证审核的时间以人天计算,认证公司依据单位经营规模、会计人员总数等因素进行计算,审核时间一般相对较短。例如对一家包括9家营业机构、100名会计人员的分行进行审核,审核人天数为4人天(即两个人审核两天)。在短时间内既要审核会计部门,还要审核领导层、人力资源部、办公室、信息技术部和稽核部等部门,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必然受到影响。
(二)抽取样本有限
虽然每次审核前我行均对BSI公司审核员提出审核要求、重点关注的业务品种、内控风险环节,但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我行不能干涉审核员在现场审核的抽样数量、质量和范围。审核员依据审核经验、审核时间等因素确定抽取样本,并依据样本结果做出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要抽取的样本未发现问题,即认定审核结果有效。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会计内控管理较好的分行抽样发现严重不合格项,而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的分行,因未抽到问题样本而未发现严重问题,影响对分行评价的公允性。
(三)审核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BSI公司的审核员中金融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审核人员变化较大,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审核员从未接触过银行业务。认证审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对审核员的培训往往注重先进的审核方法和技巧,对我行的相关制度和操作系统不熟悉,对系统中的风险节点及与制度的对应关系等认识不清楚,影响到审核的质量。
四、关于进一步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几点想法
总结几年来会计专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整体情况,分析认证审核的优势和劣势,笔者认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对我行提高会计管理质量、加强内控风险防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扩大我行社会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一步组织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好适应本行特点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
在掌握ISO9001质量管理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识别本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确定本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使其适合本行特点,便于操作。在实施中坚持“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质量目标有效实现,要避免“为了认证而认证,获得一张国际认可的认证证书”的思想,真正构建起规范服务、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模式。
(二)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会计风险内控的系统管理
以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为契机,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通过体系管理平台,督促分行管理层,加大对会计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人员、系统、培训及监控设施的配备到位、管理到位。解决目前因条块化管理以及发展压力,对会计工作支持不到位造成的诸多问题,例如,会计人员配备(储备)不足、岗前培训不够、公文流转处理不畅、监控信息不连续、信息技术部系统升级不及时、数据备份不到位等问题。
(三)充分借助外部审核手段,实现内、外部检查的相互补充
一方面,加大外审机构审核人员对本行会计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参与度,以第三方角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分行会计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外审人员的检查方法和检查技巧,培养本行会计检查人员队伍,提高日常会计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内部检查与外部审核有机融合,促进会计内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
(四)充分运用检查结果,强化数据分析工作
有效识别会计检查中发现的系统性问题,及时发现内控制度及系统的疏漏,挖掘隐藏在问题表象后面的经营管理“盲区”,提出制度建设及系统管理的建议,提高会计检查附加值,实现会计检查―系统反馈―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刑增福主编.ISO标准知识与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7.
[2]陈伟,李一军.招商银行推行ISO9000族标准实践研讨.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第05期.
北京三友专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诺孚尔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木土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捷鼎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明圣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润达通商标专利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专商投资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港专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永新商标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灵达知识产权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高默克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维澳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汇泽专利事务所、北京中理通信息资询有限公司、佛山市立邦商标事务所、深圳市顺天达专利有限公司、芜湖市中新商标事务所、淮北市淮海商标事务所、辽宁辽西商标事务所、温州市浙南商标专利事务所:
你单位请求从事商标业务的申请收悉。
经考核,你单位符合《商标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三条的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你单位开展商标业务,国内外委托人办理商标注册申请及其他有关商标事宜。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现将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推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建房〔1997〕263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推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简称《示范文本》)。《示范文本》明确了物业管理委托活动中当事人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反映了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能够充分表达当事人双方的意愿,要积极推行,以利于规范我市物业管理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从而推动物业管理工作。
各区县小区办要认真学习《示范文本》,指导、规范辖区内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管理委托经营活动。各物业管理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符合《示范文本》的合同文件,切实贯彻《示范文本》。
市劳动局制定的《关于规范企业安排职工下岗行为及加强下岗职工管理的暂行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规范企业安排职工下岗行为及加强下岗职工管理的暂行规定
(宁波市劳动局 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日)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规范企业安排职工下岗行为、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加强下岗职工管理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下岗职工的界定因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等原因,通过优化劳动组合,在原企业已无工作岗位,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本人有就业愿望而未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职工为下岗职工。下列人员不视为下岗职工:
(一)经批准在企业内部离岗退养的;
(二)企业内轮训及劳动关系挂靠的;
(三)停薪留职及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的;
(四)劳务输出、转岗从事企业兴办的多种经营及已在社会上从事其他职业的;
(五)其他非企业原因离开工作岗位的。
二、企业安排职工下岗的程序
(一)企业出现富余人员,首先要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创办经济实体,组织劳务输出或鼓励职工自谋职业等途径妥善分流。确需安排职工下岗的,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提出经企业领导集体讨论后的下岗及再就业方案,内容包括:拟下岗的人数、实施步骤、促进再就业的措施和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办法等;
2.向工会、职代会说明下岗及再就业方案,并通报企业改革、调整结构及今后发展生产经营等情况,听取意见,修正方案;
3.将经征求工会、职代会意见后的下岗及再就业方案,于10天内报企业主管部门,经企业主管部门核准后组织实施。在甬的部(省)属、军队属企业,须报市劳动行政部门核准。无主管部门的企业,须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核准;
4.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交下岗及再就业方案,由劳动行政部门对下岗职工进行认定。
(二)有生产任务的企业一般不得安排下列人员下岗:
1.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特困职工以及双职工家庭已有一方失业或下岗的;
2.烈属、残疾人、现役军人的配偶、市及市以上劳动模范、单亲职工家庭赡养子女的一方;
3.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有规定的。
(三)除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外,当年安排职工下岗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10%及以上,或历年累计达20%及以上的,需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核准。报批材料包括:下岗及再就业方案,全体职工和下岗职工名单,企业工会、职代会和主管部门意见等。
三、下岗职工的登记管理
(一)企业下岗及再就业方案组织实施后,实行凭证管理,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核发《宁波市企业职工下岗证》(以下简称《下岗证》)。发放程序如下:
1.企业填写《宁波市企业职工下岗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
2.企业将《登记表》报企业主管部门及当地劳动行政部门;
3.劳动行政部门核准后,进行编号登记并根据核准数发放《下岗证》。《下岗证》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下岗证》和《登记表》由市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二)下岗职工凭《下岗证》领取基本生活费,凭《下岗证》和当地劳动部门的有关认定证明,享受就业服务和再就业优惠政策。进入行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或企业再就业工作站(以下简称“站”)的下岗职工,《下岗证》编号由行业中心统一输入电脑。下岗职工进入中心后,期间被新的用人单位招用或经工商登记从事个体(合伙)经营的,《下岗证》由该用人单位或工商登记部门保存,并在招用或工商注册之日起的15天内将下岗职工就业情况反馈给中心(站),由中心在其电脑登记中予以注明,各中心(站)则按月将下岗职工就业情况及名册报送劳动部门;其离开该用人单位或歇业后,该用人单位或工商登记部门在其《下岗证》中注明用工或经营的起止时间,盖章后交还下岗职工本人。下岗职工退休、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转移工作单位的,企业应在办理相应手续时收回《下岗证》,并上交原发证机关。
四、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
(一)对持有《下岗证》的下岗职工必须按时足额发放规定的基本生活费,并在《下岗证》中注明盖章。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站)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按略高于本市失业救济金标准发放。凡市属和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五区的,具体标准由市劳动部门另行发文公布;各县(市)的发放标准,由其自定。下岗职工进入中心(站)后期满(一般不超过3年)仍未就业的,符合失业救济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失业救济待遇;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按规定申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二)下岗职工的养老、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包括个人缴费部分),以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按规定的缴费比例缴纳。在市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未出台前,下岗职工的医疗费用仍按原渠道报销。
(三)下岗职工临时就业(含自立就业或被其他用人单位临时招用,但劳动关系仍在原企业的)后,可酌情停减发其基本生活费。各再就业服务中心(站)必须按月将停减发基本生活费的人员名单报送当地劳动部门。
五、其他
(一)本规定下达前已安排职工下岗的企业,应对下岗职工按本规定第一条重新界定,填报《登记表》,企业和工会盖章后报主管部门审核,然后将审核后的《登记表》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经认定后根据《登记表》编号登记发放或换发《下岗证》,原《下岗待工证》、《临时就业证》同时作废。
(二)各级劳动部门、各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各街道要建立健全下岗职工的统计制度,按市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劳动局《关于建立再就业工程统计报表及月报制度》(甬再就办〔1998〕8号)等文件要求,及时准确填报。
(三)各级劳动监察机构要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擅自安排职工下岗或不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等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要予以通报,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或依法予以处罚。
(四)本规定适用于国有、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
一、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设置和课程的体系不合理
1、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偏多
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分化而来的新专业,由于学科门类的重新调整和专业的不断完善,行政管理的学习不仅仅包含政治学,还包含着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被赋予了多个方面的学科的属性,不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政治学的影子。
目前看来,我国本科院校为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政治学类课程就有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原理和国际政治学等,政治学类课程设置的偏多容易压缩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将行政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冲淡,混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生心中的定位。我国对于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学生们要对于行政管理领域有关的学科,例如政治学、经济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熟悉和掌握,对课程设置的不均衡会误导学生的学习侧重,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
2、课程之间的设置不存在必要的链接和联系
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之间应该建立必要的联系,但是实际上,我国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科之间却不存在这样的关系,课程之间的链接也不是很清晰。例如,当前的一些院校为了使行政管理专业和学校的其他专业共享一个教育平台和一些教学模块,而开设一些与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什么关系的课程的现象,比如心理学;又如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公共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与行政管理专业其他的课程之间并不存在联系。相应的,有的课程设置却又显得过于重复,如政治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这两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上也对学生造成了重复教学,知识点重复的学习也会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课时的设置上,我国一些本科院校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课时上对于重点课程和非重点课程的分配不均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重点偏移,节数上的分配不均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精力被分散。这样不科学的课程规划也会耽误课程的教学计划,影响课程教学的进度。
从课程的师资力量看,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的教授过度依赖现有的师资力量,有些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远远落后于专业和课程发展的脚步。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师资力量在课程上的分布显现出不合理的局势,具体体现在每门课程的师资配置上教师的数量和教师的实力的分配,一些课程的教师比较充沛而一些课程的教师却比较匮乏。这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也是一大困境。
(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存在误区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这一文件对于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做出了明确而要求,注重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知识的人才,使得培养的学生成为既可以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以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1、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上的误区
我国的教学事实与教育部的要求明显的不相符,客观来讲,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疏导,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含糊不清。
知识结构是一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框架,传授知识的课程占到了总课程的65%到70%,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受教时间,但却没有一个合理的知识框架,教学上学习框架的不清晰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处于一个懵懂状态,而学生的能力则是本科院校需要者重点培养的,我国现在重视能力型人才,而教学内容上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2、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上的误区
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上的误区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学校将教学的目标更多的定位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认为教授的重点是尽可能全面的知识,因此在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为学生设置的课程繁多而重复,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虽然可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的很扎实,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发挥和应用却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误区是有些学校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要具备直接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这使得学校为学生设计的课程多是偏向于"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使得学生专业知识的基本功比较薄弱,从而造成学生适应社会的短期性。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的误区均会造成专业特殊性质的丧失和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严重后果。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授课上存在不合理,而且我国的教育偏向通识教育,所有高校同专业的课程都很相似,学校所设的课程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凸显学校的行政优势,像这种在课程上的误区将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出现漏洞。
(三)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较单一
我国现阶段的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手段过于老套、教学方法过于呆板,还沿袭着老一套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课程的教授多以书本为主,过分强调教授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通过概念和与原理出发来对知识进行讲解,而对通过复杂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来传授知识的教学手段不够重视,对知识的讲解缺乏综合性和真实性,导致教学呈现出理论化的态势,仅仅是抽象的说教,缺乏趣味性,无法勾起学生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而培养不出学生的处理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上的不足也是制约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
2、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较单一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课程的教学都从"板书教学"逐步走向"多媒体教学",当然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包含在内,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实际上却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板书是一种单维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老师书写的时候对已讲的知识进行消化,有时间进行思考和抒发自己对于知识的感悟,有利于老师对于理论性知识的阐述和展开和学生的互动,但唯一的缺点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相对于"板书教学"来讲可以帮助学生融入这个电子化的时代,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往往是弊大于利,有些院校的课件仅仅是对于内容上的复制粘贴,课件表面上做的五颜六色,但是实际内容上却是乏善可陈,无法传授学生真正实用的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二者在教学上应该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这必要的链接,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教学状况来看却不容乐观。
(四)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亟待加强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报考本科院校人数的不断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每年所招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教学的管理和教学硬件设施也要不断更新优化来适应每年学生人数的增加,报考学生人数增长过快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教学质量而因此大打折扣。例如:教室大,听课人数较多,教室里的音响设备却不完善,导致部分学生的听课效果受影响,教师对于数量庞大的学生进行管理分散教学精力等,都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受到影响。
2、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硬件亟待加强
教学硬件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老师教学的完整性,教学硬件的不完整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教学、案例分析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使课堂的教学很难有效的组织和展开,教学硬件的完善是教学能够正常实施的基础和必要因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教学就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完善的教学硬件上,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知识技能更进一步的提升,政务实验室、案例教学实验室等这样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存在,学生就无法切身的收到知识的熏陶,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学生无法真实的收到专业的锻炼和磨练。
(五)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
1、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不完善
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学校转型以后新增出来的课程,课程的教授也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教师精力分散,使得师资队伍不完善,长期以来就会导致师资队伍的滞后性。还有一些教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精准,授课内容上不能对应上专业学生的需求。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精准的传授关系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始终队伍的建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结构的不完善
师资结构的分布也就是知识传授结构的分布,科学的师资结构是有条理的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有些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受师资队伍不合理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混乱的现状,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严重欠佳,这对于学生的教学是一种很不利的态势。
二、解决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面临问题困境的对策
针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改善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授课水平,改善外部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处在一个最优的学习环境氛围之中,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艰巨的工程,涉及到诸多的教学课程及硬件的优化和改善。我们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实施对策:
(一)合理设置课程,使其具有专业特色
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该具有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行政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在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上应该注意:避免设置与本专业没有关系的课程,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避免较差设置课程,造成重复授课的后果;突破学科的单一取向特点,打破行政管理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间隔和壁垒,使得同一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建立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链接关系,使所有学科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准确确立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人才日后注定要涉及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等领域,所以教学目标的指定要着眼在多领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既考虑到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素质的培养,公共管理日趋复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和社会的需求相契合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标不断的更新定位一定会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变动,我国的现状是重文凭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而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行政管理人才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要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培养真正能够适应社会、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师主导的主体。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辩论抒发自己的见解,拟定题目,使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调研与撰写文章,使学生动手动脑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手段上要求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增加教学的速率,增加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又可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对行政管理专业新知识的反应的时间,将二者相结合,是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成为一种乐趣。
(四)加强教学硬件的建设
教学硬件使得学生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融入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一些政务实验室等让学生真实感受的教学硬件,教学硬件的完善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进一步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使学生就业时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融入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教师教授的课程与教师所擅长的科目相一致,优化师资结构,减轻教师的课程负担,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研究和传授之上,保证学生收到最佳的教学授课。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合理的师资结构可以促使教师迸发无限的潜能,对行政管理知识的教授也将迸发无限激情。
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培养出适应社会、知识才能与文化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教育人员的目标,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
作者简介:
曹丹,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警察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