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1 16:30: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学管理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高校教学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逐步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知识资源正逐渐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知识资源作用的日益凸现,社会的各种管理活动也将重心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与增值,通过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在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知识资源生产,传播、创新、应用的集散地,也是知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必将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未来的生存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成熟。在此背景下,本文就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结合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最初是由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PeterDruck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管理的诞生虽已有二十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被社会各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存在不同的界定,但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还是能从其中找到共同点,比如说: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等。本文在借鉴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引用著名的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ArthurAn-derson)对知识管理的界定,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通过比较通俗化的公式来表述什么是知识管理,如图一所示:

根据公式所表达的意思,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以实现知识分享(共享)的管理过程,分享的深度、广度、速度越大,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就越大。从以上公式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

(1)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公式中“P+K”并非人与知识的简单累加,而应强调人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知识来自于人的思维,唯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任何组织都无法不藉由人而自行创造知识,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应是人,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一分类最初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提出的,也就是把人的知识分为能够表达出来且易于传播的那部分和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不易传播的部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较难实现的往往是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因此,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知识管理应用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3)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式中的“+”代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与知识的有效结合更多依赖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4)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中人对知识的有效分享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组织最终管理目标。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志。

2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结合上述知识管理的内涵,高校知识管理应指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学校各成员充分共享和创新知识的良好环境,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最终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高校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的传播、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应用知识管理能够较好的发挥出知识管理的效用和价值。高校教学中应用知识管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2.1个人知识管理

高校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当其冲应是个人知识管理,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时刻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能独立思考,具有更高知识渴求的大学生,教师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教与学是相互的,不仅教师个人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学生个人也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现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善于积极思考,未能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在学生中开展知识管理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知识的不良现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组织知识管理

高校知识管理仅靠个人知识管理还难以实现最终管理目标,还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成员需要学校组织为个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为教师和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学校组织知识管理应首先体现在学校领导及各级中层干部对知识管理的认同与支持,领导层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等政策方针具有重要影响力,而中层干部又较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具体情况,只有领导层和中层干部先具有强烈的知识管理意识和实施决心,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促进知识管理的成功。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各部门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果各部门都各自为阵,形成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即使部门内部知识管理再强,也很难依靠个别部门来带动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只有各部门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整体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此外,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知识管理。

2.3信息技术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实现了全球知识共享的格局。现在各高校都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如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利用校园电子数据库搜索和获取知识资源等。学校各部门也都通过信息技术如电子教务系统来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除校园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有效共享外,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有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3.1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在这里着重分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参考执行。作为教师个人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l)树立知识管理意识。很多教师有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识,但却缺乏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从而导致自身在专业教学上一直停滞不前,未能有新的突破。教师应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习惯,对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整理、加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知识体系,进而在教学教研中取得成就。

(2)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知识。教师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如有些教师有写笔记的习惯,就可以通过笔记、日记的途径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有些教师擅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各种计算机软件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

(3)善于与他人共享知识。获取知识过程的本身即是知识共享的结果。与人交流,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知识管理目的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与同行、与家长和社会的交流,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2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师生教学营造一个和谐上进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求学校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严重阻碍高校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和畅通,容易扼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能够提高学校成员对知识的反应和决策速度,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因此学校应坚持撤消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减少中层管理阶层,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其次是树立共同愿景。学校组织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师生勾画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有效结合,调动师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样师生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活动。最后学校应为师生知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为促进知识管理建设发展,学校应采取具体措施来满足师生知识管理的需求。如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业务培训与进修机会,不定期的开展教研室、系部内外的教学思想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师生之间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为学生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学习沙龙、头脑风暴等形式的校园活动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师生获取新的知识,促成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3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围绕知识管理所开展的技术很多,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文档管理技术等。这些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帮助组织扩大知识采集范围、提高知识采集速度、降低知识采集成本,高效可靠地存储和积累知识,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简单快捷的通道,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学校在对知识进行采集、交流、共享、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软、硬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避免盲目选择错误和不适当的技术,认为越昂贵的软件与硬件就越能解决问题;避免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视技术为唯一的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技术能否真正发挥效用,关键还是要看人对技术的有效驾驭.因此,学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技术时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知识管理提供服务的轨道上来。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认知;认识;实践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下,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就应引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其借鉴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即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TQMT模式),我们采用这一方法,将使院校教育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TQMT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全面地理解把握。其中人才质量是目标,教学质量是核心,服务质量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才模式设计阶段、人才培养阶段及人才使用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求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良好配合,而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管理特征。

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一)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

要经常性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对用人的要求,要不断完善他们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办好,全靠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用人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二)要保证学生质量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学有所用及不断符合社会用工要求,这需要学校投人很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注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保证学校自身财政状况的运转形成良性循环。

(三)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

学生的需求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及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及社会的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及时调整,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员工系统培训

必须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管理知识、一些工具、材料、信息及动手能力等都清楚明白,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来。

三、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人才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系统与要素的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职院校人才设计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应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把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可着手从以下几个环节具体做起:一是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是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学生的升留级。三是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其中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三)人才使用反馈

人才的使用是对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和培养阶段质量的最终检验。把它作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阶段,是指对毕业生使用状况的调查并及时反馈到人才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再设计中去,而这一阶段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不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调查毕业生本人,检验在校所培养的能力素质和所学的知识能否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竞争环境。还可以向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的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困境;优化;策略

       学分制也称为弹性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的精髓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尝试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产生了一定成效。为了使高职教育进一步迈向市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秋在光机电工程系实行学分制试点,积累了不少教学管理经验,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因此进一步探讨破解制约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瓶颈和找到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学院实行学分制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1、学校领导的重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院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推进学院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学校领导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在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的光机电工程系2008级学生中率先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并尽可能给系部必要的支持。学分制的实施,对学校的硬件资源提出很高的要求,学校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学分制之际,正值申报省示范和迎评促建的关键一年,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包括教室数量、实验空间和设备、图书资料、多媒体设备等方面,硬件的设施基本达到学分制的选课开课要求,为学分制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2、建立健全完备的教学选课系统,促进学分制的有效管理。

①系部做足功课:光机电工程系为了使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制定了学分制管理办法,对学生的选课、上课、考核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为了便于统计学生的学分完成情况,系部教学秘书为每一位学生制作了学分管理卡,便于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分修得情况。

②系部选课流程:网上选课每学期进行一次。系教学秘书和校教务管理人员在每学期期末将下学期课程安排及课表排好,并在教务管理网站上公布,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教务管理系统自行查阅课程信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选课,由于网站承载有限,为了避免几百人同时上网选课带来的“塞车”现象,系部将网上课程选课人数平分,让两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选课,一批选完,再让下一批学生选,这样就可以避免“塞车”,又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合理使用;选课的原则是面向对象优先选课,在满足面向对象的选课基础上,其余的可以分配给其他专业的学生。第一轮选课结束后系部教学秘书对选课结果进行核实,对于选课人数低于最少开班人数(20人)的课程将被取消,由此产生因课程取消而落选学生将安排第二轮选课中进行补选。同时系部教学秘书还要对选课名单进行审核,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审核出没有选课的学生和选课学分不够的学生,并通知在第二轮进行补选。两轮选课结束后, 对于仍未达到选课标准的学生以及选课后个别课程冲突的学生系部将在下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组织学生补、退选。

3、建立较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保证学分制的正常运行。

由于学分制是一项十分复杂浩大的工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提高对学分制的认识、各项管理制度措施的理解、过程管理将会遇到的困难到庞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具体操作、问题处理,都有了充分的准备。三年的经验证明,无论是从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学院的教务员、系教学秘书,对学分制都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有效地保证了学分制的顺利运行。同时,具体的实施部门——光机电工程系系主任和教学秘书非常注重对新问题的收集、解决,对学分制管理体系进行不断改进,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学分制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前提条件的,近年来,大量的扩招,使我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尤其是教室、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严重地限制了学分制的发展。此外,由于部分老师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尚不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造成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选课特有的灵活性受到限制。根据2008级学生的意见,一部分学生对学分制的不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少,想选的课程或者学校没有开设,或者因为选修人数过多而没法选上。二是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学生跨年级选课,跨专业选课实际上受到了限制。

2、选课体系不够健全。

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要想科学地选课,需要有老师的指导,我校光机电工程系2008级学生选课过程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选课盲目、功利,部分自我约束力弱的学生往往会 “利用选课制所给予的自由度,就易避难,直接将学分作为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凑学分的现象严重”。还有的学生为了就业便利,忽视人文教育,选课过分专业化,有的学生对课程介绍了解不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盲目从众、跟风,不能科学选课,由此导致学生在选课上没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和对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的整体规划,对自己今后的学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3、培养方案有待改进。

系部培养方案的制定某些课程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学院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太相符,影响到学生学分制选课的积极性。

4、教学管理工作滞后。

学分制的运行和实施远比学年制复杂得多,光机电工程系每学期700多人要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课,同时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工作量很大。学生上课时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午上知识课、下午上技能课,第二种是上午上技能课、下午上知识课,即便有课表可以对照,但每个学期都有学生选课时发生时间上的冲突;由于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容易发生碰课现象。有时遇到以班为单位进行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班级的学生就不能在这期间选学其他课程,加之选修科目多,学生流动性大,教学秩序较难控制。 由于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尚不具备,因此,学分制的许多改革措施往往会因为受到管理手段的制约而无法贯彻执行。

三、对学分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学校各部门应建立合作和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和交流。

为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进行,学校各部门(院领导、教务处、学生处、信息中心、各系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部门要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为系部开展学分制教学改革铺平道路,遇事忌相互扯皮、互相推诿,为学分制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班级导师制度,加强指导工作。

     由于学生对课程结构、体系等缺乏整体把握,选课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或片面追求学分,而造成肢解智能结构体系,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实行导师制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在自主选课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除了配备班主任外,按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配备导师,也可以设立“导师组”或“选课指导组”,安排若干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咨询。导师应该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熟悉学分制的特点、要求和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了解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仅在选课时给学生指导,而且平时也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参谋和向导,力求做到从入学到毕业。

3、优化教学管理团队。

     实行学分制后,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管理程序复杂化。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地保持对学生选课、学籍变动、自修、重修、成绩考核认定、教材供应等情况的把握。这些变化给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建设一支开拓进取,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团队。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职称评定、津贴分配等方面获得与教师同等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接受现代管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的机遇。

4、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对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 如学籍管理、课程编排、选课管理等) 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与学年制相比大大增大。例如,要实现学生自主选课就必须将所有的课程和相关的信息( 如任课教师、时间、地点等)及时而准确地传递给全体学生,而且学生选择课程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这使得教学管理单元从班级转变为单一学生个体。而伴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学分制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因此,落实学分制的改革,一要健全学分制下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学籍制度、选课制度、转专业制度、重修制度、教材统计制度等,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配套制度改革,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对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监督、完善,使其能更好地为学分制的改革服务。二是由于教学管理过程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而多数学校的学分制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要建立一套成熟的适应学分制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健全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分制改革提供可靠的管理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德广. 中国学分制[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5 37.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03 107.

[2]王建刚.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探索[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1) :67 69.[3]申奇志,曹敏,卜再元.学分制的哲学思考[J].求索,2005,

第4篇

[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管理 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我国实施了高校扩招的策略。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率一直偏低,待业总人数逐年攀升。数值见下表:

虽然就业率从2001年至2009年的九年间波动最大差距为9%(2006年最高为77%,2008、2009年最低为68%),但待业人数2009年为2001年待业人数的5.7647倍,是2001年高校毕业总人数的1.7043倍。2001年就业人数为81万,2005年失业人数为79万,短短5年的时间,高校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5年前所有的高校就业人数。如果剔除就业登记过程中的虚假成分等,高校学生的失业率和失业总人数将更高。失业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也应引起我们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学生就业,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实践一线的高技术人才,其就业率略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但是现实中存在就业层次不高,就业流失率高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业环境的改善,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渠道不畅、就业环境不合意的情况下,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做法。然而,由于大多数院校仅仅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却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太少,因此有必要在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主动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而且现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采取了鼓励和激励措施。如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通知,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措施,其中一条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将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场地安排、创业环境和条件等等,来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业教育的开展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扩招,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重,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会造成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剧整个社会就业负担。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可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家,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无论对减轻就业压力,还是对其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2.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重视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能知识创业,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我国现阶段要建设的创新型国家,其首要问题是培育创新精神,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创业教育。企业在创新体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员工又主要从学校招聘,因此,必须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入创业教育。

3.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关注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创业为目标,希望通过创业来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还有不少学生为拓展将来职业发展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传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开展创业教育也是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中国的企业家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不是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突出的。中国的千万富翁的学历多普遍偏低,专科学历居多。大学生创业除了和天时、机遇、环境有关外,他们通常都具有一些特征,如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具有风险意识与创业精神;与成长的背景紧密相关;能准确的把握机会;成功组织有效的创业团队,擅长团队合作;具有吃苦精神;具备良好的商业品德;具有战略眼光;脚踏实地、雷厉风行;工作勤奋,堪称工作狂;自信;性格成熟;机敏;关心政治、国家政策与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等。

因此,除了在相关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增加创业意识的培养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职教育应该从就业教育观念向就业、创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不仅仅能就业,而且还能承担其他社会责任。大学毕业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降低期望值,求真务实,避免眼高手低的想法。创业不仅仅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创业更需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工作和踏实的专业知识等。在开展学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时,可增加创业的内容。

2.激发创业意识,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开展讲座

创业意识能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它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创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等。激发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起点。

3.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创业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具备创业者的品质。创业者的品质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对于成功的强烈愿望、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开阔的眼界(熟悉的领域、阅读、实践或交际过程中捕捉到的机会)、善于把握趋势又通人情事理、商业敏感性、拓展人脉、谋略或智慧、冒险精神、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等等。

4.以创业为目标,激发学生拓展知识的主动性

创业不是一时的冲动,创业的成功更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后,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有关创业的知识。如创业所从事的领域的行业知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公共关系等综合性知识。这些知识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举办创业沙龙、创业知识竞赛,撰写创业计划书等活动来完成。

5.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负责学生管理的部门及教师,积极拓展各种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的促销活动、策划营销方案、组织企业产品或服务进学校、社区等。包括鼓励学生为学校的新生入学、运动会、体育赛事、晚会等找赞助商,帮助或鼓励自主联系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公司开展对学生的优惠促销活动,运动品牌的服装、饮料、图书等进入校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允许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长期营销策划、经营活动中,如我院部分专业和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开展长期的促销活动。这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实习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增加了其对企业的认识,还能增加学生的收入。无论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还是对创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6.鼓励学生开设虚拟公司或网络实体店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学生对网络的了解越来越多,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感性强于理性的特点,可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虚拟公司的开设和日常运营中。如鼓励学生使用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软件、模拟企业运营软件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淘宝网、拍拍网等开设网络实体店或开设商业网站。

7.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创业教育的教师既可以是有创业经验或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界的管理人员;还可以是在创业活动或在网店经营等方面取得收获的学生。但是,不同的创业教育的教师讲授的内容侧重点不同:教师侧重于理论领域;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侧重于实务;在创业实践方面有收获的学生则侧重于感受和实务。当然,授课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创业计划中,组成创业团队。

8.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的贯彻和执行,还离不开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为鼓励大家创业,可用创业课的选修、创业活动的名次冲抵部分作为学分。为鼓励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同样可以规定,教师的参与可以作为工作量或作为评优等的考核指标。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和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来讲,必须转变学生培养、就业观念,积极地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宫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方世建 桂玲:创业、创业政策和经济增长――影响途径和政策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3]常建坤 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9)

[4]杨妤:创业型经济呼唤创业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12-03

[5]袁宗勤 于燕光:大学本科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创业条件浅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5)

[6]郭宏群:高职创业教育新探索――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7]杨仕勇 胡文靖:地方高校大学生农村创业实践的初探――以凤阳小岗村大学生创业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09(8)

第5篇

汤池中学 汪玉成

一晃,又是一年。现在利用这个机会,对2017年工作做一简单的总结。一年以来,遵循着本色做人,角色定位,特色做事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所承担的教学和管理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树立责任意识,做学生信赖的教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投入工作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刻铭记自己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努力做好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担任两个班的教学工作,教学中钻研教材,紧扣教改,注重方法,讲究实效,效果显著。

二、强化角色意识,做领导放心的合格助手

协助政教处常主任完成了学校各项德育工作,并为之献计献策;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尽心尽职。有创新意识,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1、积极完成副主任管理工作。

每学期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法纪教育和行为教育;积极主动负责常规的违纪工作;参与学校组织的卫生检查,努力建造整洁的校园环境;协助指导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开好主题班会课;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读书活动、书信大赛、网上法律知识竞赛、网上禁毒竞赛等大型活动,并获得好评和奖项;负责班主任出勤统计工作;及时完成政教处各种材料上报工作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归档;在日常的值班工作中,认真负责,果断应对偶发事件,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2、积极参与学生军训工作。

参与组织高一新生的军训工作;具体负责协调、宣传报道和材料收集和上报工作;做到强化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为我校军训工作的圆满完成,做出了贡献,受到领导好评。我校军训工作受到相关部门的表彰。

3.   积极参与学校住校生的管理工作。

协助制订了学校住校生寝室管理制度和条例;参与了住校生宿舍检查,使学校住校生管理工作稳步提高。

4、积极参与政教处校外巡查工作。

协助常主任顺利开展校外巡查工作。期间完成安排巡查会议、巡查分组、巡查结果汇总、信息反馈、及时处理等繁琐复杂的工作。

5、积极参与学校关工委的工作。

作为学校关工委副主任,认真履行职责,协助常主任完成关工委各项工作,使学校关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6、积极参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

协助制订了班主任工作条例;班级量化管理评比实施方案;开展优秀班主任评比;指导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定期召开班主任培训会,为我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打下基础,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7、积极参与学校监控管理工作。

协助学校开展校园监控,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帮助班主任开通手机监控;实时对教学课堂进行正课考勤。

8 、积极参与营养餐工作。

在校领导安排下,我参与义务教育营养餐工作并担任营养班主任,一直参与营养改善计划的各项设施建设,在工作中上传下达,圆满落实上级的各项要求和数据整理上报工作。

三、强化合作意识,做同事信任的知心伙伴

第6篇

一、在学分制下,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挑战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以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学生相对于学校来说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都是单向性的,即学校制定了许多对学生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但通常学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主要都是体现国家计划的意志,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的需求放在首位,来自学生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容易被忽略。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曰常事务,但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业已经不是精英型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加上学分制的推行,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学生人数的增长和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学校硬件、软件的投入不足或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也使得教育质量下滑。由于学生的教育管理面大量多,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部门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出现部门之间责任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在曰常教育管理中,也有时出于自身管理的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考虑,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全面高质量的服务。部分教职人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形势下,为了自身的发展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科研中去,缺少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论路径

公共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为基础。它明确强调以公民的利益为本,坚持市场化的竞争导向,以其实现多元化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中,要以公民为核心,把实现公民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至上”的服务意识。教育管理理论的运用是在大量吸收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由“专制”式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了基本指导思想,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力。H与此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曰益复苏,从“教师导向”向“学生导向”转变,人本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理念已经为广泛认同,也逐渐成为高校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公共管理主张把公民作为顾客,以顾客为导向,在学分制下的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体现公共管理的人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至上”的服务意识,充分体现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遵循“市场”的精神,按照“顾客”的需求,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全面发展为标准,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科学、高效的“服务产品”。

2.确立“有限责任”理念,明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掌舵”职能。公共管理理论中确立了政府有限责任,提出“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来看,几乎囊括了除了教学之外的事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建、团学就业、评奖评优、贫困资助等,都是学校统筹,实行的是统一标准和运行模式,学校成了负有全部责任的“划桨人”。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广泛,地位职能更加重要。如果不加以明确范围和权责,就有可能出现“越位”或“缺位”的现象。因此,要根据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平衡好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关系,明确管理的内容,明确职能职责,提高效率,做好“主舵手”。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创建和谐的校园育人文化。在行内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的学校办学靠钱,二流靠制度,一流靠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受教更为重要,影响更深刻。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具体表现包括了硬件的校园环境、建筑、科室、实验室、宿舍、设备、图书等,也包括了软件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校园生活等。6]和谐的校园育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更具重要意义。知识群体作为高校的主体和客体,高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是他们的优点。在学分制下,高校应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2.健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学分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完全照搬过去的模式,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班集体两大载体,健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

学分制实施后,课程教学不像以往给指定的班级排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选课来组成每个学期的教学单位,教学班级每个学期都不同,因此行政班级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大大减弱。如果还将行政班级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阵地不太实际,但这并不是否认传统行政班级发挥的作用,毕竟它还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而且在辅导员以及班干部之间仍然发挥重要的纽带及桥梁作用。学生的品德修养、班级的凝聚力都需要在健全的集体生活培养。只是在学分制下,行政班集体不能像以往那样对待每个学生运用同一个标准尺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归类分组管理。行政班级的作用弱化,但学生社区将会逐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学生事务可以将活动室、办公室设在学生社区,学生事务者入驻学生社区并在社区办公,比如一站式服务,实现学生社区育人的功能。

3.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学分制下,以“顾客”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极为重要。另外,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幅度和工作压力也明显加大。学生自主性的扩大势必会导致学生工作队伍不确定性的加大,以往粗放式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快提升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步伐。由于学生的管理涉及方面较多,涉及的专业知识包括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社会工作者、管理、思想教育等,因此需要教育管理者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的水平,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4.加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电子化程度。学分制下,学生在呈现流动分散的特点,这就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打造学生事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包括家庭情况、勤工助学、心理状况、团学活动、就业指导等。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解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学生信息共享,实现高效办公。

四、结语

第7篇

>> 浅谈高校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 浅谈高校学术交流活动管理 难忘的台湾学术交流之行 学术交流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术交流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高校教师建立知识交流与共享途径的意义 基于博客的图书馆学学术交流系统思考和启示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态度和需求调查 浅析医院对外学术交流管理 学术交流模型研究 由数字学术交流引起的思考 关于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问题探讨 开放科学中的学术交流研究综述 电影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探讨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学术造假的法律责任 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危机及重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5-11.

[4]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5]李单丹.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形式的变革[C].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3-128.

[6]徐德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务引领[EB/OL].,2012-06-01.

第8篇

关键词: 教学观 高校理工科教师 教学

1.引言

“教学观”作为本文的主题可能有点太过于沉重,但值得广大同行深思和认真面对。我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高校理工科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学?如何教学?

2.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什么?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的任务,被视为以知识社会,教育社会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而作为这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一的教学,是大学最古老的职能。教学以继承,传递和发展文化培养人才为己任,是大学师生之间,师生与高等学府之间,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的行为模式[1]。单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学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一定的媒介、手段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掌握、理解并消化知识,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好所要传授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首先要自己学,然后教学生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可谓责任重大。

3.为什么教学

我们为什么教学呢?从自身的角度,教学是本职工作之一,有所得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动。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站在讲台上时,面对的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学生都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许多人克服了家庭经济上的困难,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来到学校,希望能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知识。教师需要有责任心和责任感。此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名言正是赋予了教师这个职业神圣的意义和责任,是值得根植于每个教师心田的理念。因为,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只要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需要懂得担负这项职业的责任,这一切与收入、地位毫无关联。那么,教师在清楚了自己职业意义和责任之后,该如何教学呢?

4.如何教学

4.1教研相长,科研和教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在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理工科教师的两项主要任务。要明白如何教学,就必须面对如何认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科研与教学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体两面,两者是一个教研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2]积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和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是搞好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反过来,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以此为基础,能更准确地定位科研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会有更多角度的思考,对实验结果会有更加理性的分析。另外,江苏大学这所工科为主的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应具备初步的从事科学研究及产品研制与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还应该站在一定高度,把基础知识和相关科学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益处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从文献中寻找例子是不够的,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根据自己获得的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解答科学问题,就会使知识点更加生动和多姿多彩,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太阳电池材料》的教学实践中,当在讲解到半导体能带时,有两种跃迁类型,一种是直接跃迁,一种是间接跃迁,我展示了不同跃迁类型在晶体动量和能量的二维图上的异同。此时,联系到在科研中获得的根据半导体吸收光谱判定能带跃迁类型和能带间隙数值的经验,我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了在科研过程中如何根据半导体本身的吸收光谱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结合公式判断是属于直接跃迁还是间接跃迁,并计算能带间隙数值。这样,使得学生们通过科研实例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对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这不意味着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分配上一定会有冲突。有的教师在科研方面有好的基础,那么他在科研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影响在少量科研方向相关的专业课方面有所作为。对于从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老教师来说,主要精力和时间应当用在教学上,教学之余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补充。

4.2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将知识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在科研的帮助下,就某门课程来讲,如何将其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教学本身无疑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发现,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生硬,难以理解。而当我们提起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动事例时,学生往往会听得津津有味。在此基础上,我们如能将知识点理论联合实际,即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讲解,则无疑会让学生乐于接受和理解。[3]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对讲授的知识点充分熟悉、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深刻掌握其本质和内涵,即将具体的知识点其中的哲学原理抽象出来,然后以此抽象知识为基础联系到生活及历史中的具体事例。在课堂教学时,建立在知识点详细讲解的基础之上将其核心本质抽象出来,为“深入”;将核心本质联系到实际生活和文化,举一反三,并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为“浅出”。这样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甚至对今后的人生也是有好处的。通过实践教学证明,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比如在“太阳电池材料”的教学实践中,当讲解到光生伏特作用在产生光生电流的同时,产生了光生电压,而光生电压引发了与光生电流方向相反的pn结正向电流,因此损耗了一部分光生电流这一光生伏特作用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其中的“舍得”哲学原理提炼出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诸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生要多奉献而不能一味地索取”“以退为进的谋略”等道理,让学生们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点的妙用,受益匪浅。

4.3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受益匪浅。

理论和实践是科学知识的一体两面,我们在课堂上只能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点从在理论的层面上传授给学生,学生难免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会不知所措,从而在日后工作当中经历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磨合期。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一些涉及制造工艺等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点的时候,不妨理论结合实际,联系一些和学校、学院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4],将学生们带入企业,体验和感受知识点的实践性,这无疑对于学生今后求职和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太阳电池材料”中有涉及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艺的知识体系,如能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将学生带入与材料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生产线中参观和感受太阳能电池是如何一步步地按照课堂上讲解的程序被制造出来的,那么对于他们日后在江苏这片太阳能电池的“热土”上求职是大有帮助的。

4.4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因材施教。

在教研相长、深入浅出、理论联合应用实际中,教师本身的主体性无疑发挥很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而缺乏主体性。而在教学过程中牵涉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充当的始终是引导者的角色,而教师身体力行的讲授,也可以理解为主体性,教师应当视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因材施教[5]。诚然,以上论述的三点教学理念比较适用于自学能力、科研素质相对较弱的本科生的教学。而在遵循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在对科研素质、自学能力相对较强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的主体性应当适当削弱,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面对硕士生的教学中,除了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涉及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讲授之外,那些在本科阶段已经有所涉及的相关章节不妨让学生们组成一个个团队,“各司其职”。有的走上讲台将知识点讲解给大家,有些在幕后进行课件的制作工作,有些则在台下应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教师再结合同学们的表现对其课件的制作、知识的讲解、提问环节进行点评,并视具体效果以平时分的形式计入期末成绩。同样的,在对已经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博士生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课堂讨论模式进行教学,每次课程结束后提出下次课需要讨论的课题。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已经和学生融为一体,双方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对相关文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和具备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深入讨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结果对师生双方的科研都是大有裨益的。总的来说,教师无论面对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始终充当引导者,但其主体性往往随着学生层次和水平的提高而渐渐被削弱。

4.5用心教学,大爱无言,爱的心灵超越三尺讲台。

以上分别从教学与科研的角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角度、知识与实践的角度、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怎么教学这一命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教学牵涉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两类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个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情众生,这就牵涉一个“情”字,一个“用心”的问题。当我们在听歌的时候,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用心演唱的歌者,而非那些一味卖弄高超技巧,并未用心演唱的歌匠。哪怕你的演唱功底不那么扎实,但只要用心演唱了,哪怕你跑调了,也是天籁之音。换句话说,弹琴,用意不在手上,而在于用心灵传达的弦外之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用心备课和用心讲课,学生们是会感受到你那颗心的,而这一切与文字无关,与技巧无关,与思维无关,而最终滋润到的是学生的心灵,他们感受到了教师那颗赤子之心,更加积极地生活和影响更多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6]。换句话说,爱的教育,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奇迹,创造出绚丽多姿的完整生命。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师也是从学生一步步走过来的,在我们的脑海中真正刻上烙印并留下印记的,往往是那些具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他们在教学中的用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5.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教学观。即教师的责任是用心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把学习变成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大学的课堂绝不仅仅只有师生的互动与创新,更应包括情意与心灵的交流,是一个充满平等、自由、和谐的爱的环境。因为用心爱学生,会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体验会激发他们对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完整、和睦、健康。

参考文献:

[1]夏昌敬,董永香,赵太勇.大学教学中合理选择教学方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3):72-74.

[2]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极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1,(1):94-98.

[3]曾昭贤.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谈药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9,(3):46-48.

[4]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90-192.

[5]王承鳌.确立优化主体教学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J].中国教育学刊,1999,(12):34-37.

第9篇

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时过于偏重其专业技能的考核,单一的评价模式给学生造成了一个错觉,容易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单一的评价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专业成绩不如其他学生优秀,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差,经常否定自己。这样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一般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故而在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渠道,力求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新髙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加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各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此,高职院校应有侧重地进行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当前的高职院校应摒弃一味传授学生具体职业方面技能的教育方式,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的专业大多偏向于操作性,对于一些人文艺术类的学科了解比较少。对此,高职院校应相应增加这些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接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将来的人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2.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今天依旧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对目前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教育十分不利,其中的许多理念和方式都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若不及时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应将新型的教育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才能得到大幅提高。及时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不断丰富评价的方式

当前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多侧重于其某一方面的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一局面尤其需要改善。对学生的评价只局限于学习成绩将无法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锻炼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宽评价的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审视学生。例如除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可以将其体育活动、爱好特长等方面纳入考核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客观地评价学生,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正是符合教育的本质。

三、小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