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42: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提高语文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现在,它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背诵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背诵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腹有诗书气自华。心理语言学认为,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与思维,都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语言尤其需要这样。要获得良好的语言能力,首先要肚子里有“材料”。而大量的读书和多多背诵,正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最好手段。例如接触到一个陌生的词语,虽然当时理解了,但没有记住,那么这个词语还不属于你,等到需要用它时,无从“提取”;而如果对这个词语当时不太理解,但把它记住了,以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接触到它,那么就会逐步理解而应用它了。因此,要坚持让学生在读书和背诵中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少年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机械记忆力强,趁这时让他们多熟读和背诵优秀的诗词文章,会让他们终生受用。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谈到陶渊明诗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时,作了这样的阐述,读书就是“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当代作家陈建功说过:“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是读者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之间交互活动的结果,是读者与文本交流后产生人格与文本精神层面的对话,是自我精神空间的提升。所以只有大量阅读才能从语言到思想内容上学到他人的长处。同时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读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所以我们必须大量阅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把课外阅读当作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因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语文教师要精心指导,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写法,组织课外交流比赛等,做到既扩大阅读量又节约时间。
三、多写作,在写作中提高语文水平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多写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提出:“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种种自己想要写的。”所以,要在学生多读多背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多动笔写,引导他们去关注、思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激励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怎样才能让学生多动笔呢?《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各年级学生的作文的教学目标、训练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事实上不少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达到上述规定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实际写作基础,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适当地放宽要求,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倘使学生对整篇作文感到难以下笔,则从小文章小事情训练起——写一个事例、一个开头、一个段落,一两句话,不要求面面俱到,以培养兴趣为主,倘若学生对命题作文觉得不满意,则可以另换命题或自拟题目,允许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施展其表现力和想象力。倘若学生对以往所作的作文不满意,则允许他们重新写。倘若学生个人作文觉得困难,也允许他们相互讨论、共同执笔完成作文。一句话,就是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当然,不拘常规、降格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训练的风格也各具特色,但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只要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述,能把作文写好、写成功就行。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正如要学会游泳必须先得下水一样,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动手练习。学生要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勤于练笔,写日记、写随感、做读书笔记,通过指定作文和随意练笔,养成“逸于写作”的习惯,教师也要及时的训练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的能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直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独到发现,自主作文。评定学生成绩更应该遵循“凡是不是自己亲手绣的花”不给高分这一原则,促使学生在习作中进步。
考命运,所以历年来都受到老师、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一听到作文就“头痛”,考试时“临
时抱佛脚”、七零八碎勉强凑满作文空格的现象实在不是少数。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不断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是每个语文教师工作中
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并对考生今后的写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 阅读一、让学生广撷博采、厚积薄发
作文的源泉来自生活,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他们的视线、价值观、人生观都与自然、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引导的机会,适时地向他们总结生活中的真善美丑,展示大自然的神奇与优美,做好学生视线的牵引者、导航者。观察、阅读、媒体视听是学生丰富作文素材有效的途径。首先,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的时候,要提前交代观察目的和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向,从而获得有效的作文材料。当观察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后,他们会有意无意去发现、找寻他们所需的东西,他们面对作文时就不再脑中一片空白了,下笔之前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其次,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保证。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当然,“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有益的书籍,拓宽阅读途径。阅读教学,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读不练。适时、适量、适当地阅读练习,极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如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如何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赏析字、词、句的表达效果等。探究文章对景物的描写,对意境的创设,对气氛的渲染,对主旨的表现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当学生的阅读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他们写作的欲望也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引导他们针对所阅读的文本,做读书笔记,写鉴赏评论,写读后感,或仿写优美的句子和片段。鼓励他们把自己在作品中和生活中的感悟表达出来。
二、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设计好整个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步骤。我每接手一届学生,先会全盘思量,因材施教,制定可行的步骤。通常会按照“书写赏心悦目”、“文题扣人心弦”、“优美作文开头”、“漂亮作文结尾”、“层次井然”、“中心反映社会亮点”、“语句流畅”等环节分学年、分学期、分星期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高一上学期五个星期之内,基本完成大部分学生书写正楷、工整、优美、作文卷面无一处涂改或污迹的任务。高一上学期,我会收集很多的作文题目、作文开头和作文结尾片段,利用作文课让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并让学生说出美在哪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新颖别致、一针见血、含蓄隽永等各式风格的文题中,感受到作文题目的重要,懂得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主旨的凝结点。高一下学期,我会着重训练按照要求自己定题目、自己创新开头、结尾片段、集体鉴赏个别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方面的内容。高二侧重训练学生层次安排、中心突出、语句流畅等方面。课堂上,我会设计“找找同学作文的中心句”、“谁的中心最亮”、“提纲撰写大比拼”、“缩文”、“我的句子最美”等教学情节,做到让学生都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氛围中,在有赏有析、有赞有纠、有评有比的各种活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三、拓宽阅读渠道,多方培养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是有限的,生活中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可以借助课堂以外的资料,如Internet网站资料、电视广播、报刊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更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推荐阅读书目,制定阅读计划,并定期检查督促。有时发现好的视频我就下载给学生看,增强学生的视觉印象和学习兴趣。因为长期这样坚持,我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多了,阅读能力更是有了提高。要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就要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充分灵活又有创见地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做一些高质量的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这只“拦路虎”是小难消灭的。当然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不止以上这些,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更多名师的指引,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四、鼓励学生随见随笔、随感随记
随笔随记的特点就在于一个“随”字,意在随时、随地、随意。学生只要有感而发,就随手写在纸上、本子上,然后再整理在随笔作文本上。学生可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语言表达方式,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如今很多中学老师,已经放弃了让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在我个人看来其实这是很不好的。作文课实在是时间有限,课余,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喜欢写日记、周记、月记,做到随感随发、随发随记。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都喜欢写随笔随记。课堂上,他们能愉快地拿出自己的“杰作”,以备参考。当学生已经自觉记下自己的经历时,他们已经不再害怕作文了。到高中毕业时,他们能骄傲地拿出一摞笔记本,这种成就感会一直延续到他们的高中生活里,甚至将来更长的人生。
结语: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作文反映了学生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师的这一重要职责,相信经过努力,一定可以走出一条有效可行的作文教学之路,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文教学风格,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一、通过树立学生信心将多目标层次教学实习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高中英语作业中,英文作文是最难批改的,并且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地方。教师在英语作文上花费较长时间批改,并为订正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花费精力较多,但往往就是批改较多,让学生看到这些红笔圈点的批改记号,使得学生对英语作文写作热情和信心都大大挫伤,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注重教师批改的错处,在以后的写作中,还是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兴趣又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只有让学生对英语写作充满自信,才能使学生对高中英语写作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去进行英语写作练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不应该在对学生作文批改时将学生错误过分强调,可以对学生在英语作文中使用方法正确或是优秀时,给予学生大力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加深其写作正确表达的印象,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上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写作中存在的错误自然也会越来越少,英语作文写作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
二、通过将写、读、说、听合理结合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模仿,人们对语言知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读”和“写”来进行的,从而再对别人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解;人们通过“写”和“说”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让别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能够了解。所以,在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听、说、读能力有效结合,也就是听到的再说、说过的再读、读过的再写。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是分不开的,通过将人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让英语学习在充满感情下轻松的学习,因此英语写作不仅仅只是靠“写”,更是要将“听”、“说”、“读”都充分调动。
三、将阅读范围扩大并注重语言输入
写作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一些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句话,主要是在平常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写作离不开阅读,通过加强英语阅读训练,让学生将词汇量扩宽,将语言输出的频率和数量增加[2]。外语是读出来,而不是靠练习,读出来的外语才是自然、地道的,练出来的外语则是生硬、死板的,缺乏语感的英语,只是依靠规则凑数。所以,通过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词汇和语法熟练运用于英语写作。除了课堂教学这种主要的语言输入途径之外,学生课外时间进行的朗读背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充。通过将英语写作和英语阅读有效结合,让学生将所学所看所读用在写作中,将写作中存在的错误能自己纠正,从而使写作水平很好提高。
四、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并重视语言使用
学习语言最终目的还是为将语言更好使用,若只是一味学习语言还远远不够,只要将语言灵活使用,才是学好语言的最终表现。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是不能成为一名真正能指挥作战的将士,英语写作也是如此,学生只是一味听教师讲解关于英语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而不去亲自实践和练习,那么学生就很难提高自身英语写作水平。因此在英语作文练习中,教师不要只要求学生背诵有用的单词和作文范文,更是要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英语文章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注意文章中较为经典的英语表达方式,将其精华吸收为自己的写作语言。优秀的英语作文是通过学生勤学苦练锻炼而来的,而不是一味靠教师批改和指正出来的,只有坚持多练多写才能将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若是长期坚持英语写作,就会发现英语写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难以下手,而且在长期写作中就会体会到使用英语来进行写作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五、练习写作技巧将良好写作习惯培养
若只是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没有一定写作技巧,英语写作还是会欠缺火候。因此在日常的英语写作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面对英语作文命题时,要先审题、再思考,不要直接提笔就上,在写作中要打破惯有的中式思维,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字、词、句直到全篇都要认真阅读,仔细修改。写作并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因此不要害怕多次修改,好的文章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通常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检查文章体裁是否运用得当、字数和要点是否符合要求、文章中是否存在语法错误、单词拼写以及大小写、标点符号是否有误,再就是语言是否丰富、行文是否流畅,学生在写完文章后自我进行检查,加深写作印象,教师再对文章修改后将评语返回学生,让学生通过文章得到更大收获。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10-01
一、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
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学生要会上语文课,在课堂上就要会听,而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多发言,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正是为终身学习“培养习惯”的教育。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养成圈、点、勾、划的好习惯,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我们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提倡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
三、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如用故事引入,或借助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针对不同的重难点,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程度低与能力强的同学都得到成功鼓励,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问,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小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语文学习需要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但教学任务的繁重、时间的紧迫,却往往使讨论开展了却又草草收场。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弱的学生可能根本就还没进入状态,能力强的讨论也不深刻充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真正的能力培养、自我发展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必须设置高素质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且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授之以渔,在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探讨得到最终结论,这种真正的讨论参与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师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
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高中教学,德育教育方法,教学创新,创新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进行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中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为了保障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也应该积极创新,不断用创新的思维来培养创新人才[1,2]。这里结合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特别是德育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今后班主任工作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的德育思考
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中,应该保证具有良好的创新性的学校环境,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可以看出,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影响到个体创新素质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学校环境、校长管理理念、文化景观、班级氛围以及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创新素质的学生的培养自然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不断让学生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进行转化;另一方面,教师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创新水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种转化。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水平。比如,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如果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不具备创新思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特别是写作方面难以进行突破。一般来说,具有高创作成果的教师则对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更加感兴趣,更喜欢独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所以,重点则是要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活动。在德育教学创新中,首先应要求教师具备教学方面的创新,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方面的创新。在积极性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主动积极利用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还应该看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向社会提供所需要开发利用的资源。
根据实践经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保证学生激活封存的记忆,更好鼓励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些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非常重要。
二、德育教育中支持并保护创新精神
在德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有着无上权威性,学生不敢违背教师的指令,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尽管当前的教师并不像从前那样的“居高临下”,但大部分教师依旧受着很深的“师道尊严”的陈旧思想的影响,经常用指令性的言语来命令学生,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但却和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不利于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没有主见、独立性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创造性差,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很难得到提升,同样难以发挥必要的德育教育工作效果[3]。
这里通过“方苹果的故事”进行说明,美国的老师面对着学生所画的方苹果,沒有像大多数中国教师一样生气,也没有简单地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主动说出创作的理由,结果还将本节课的最佳创意奖颁发给这名学生,及时有效地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创意,这样能够更好激发起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同样,在班主任的德育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大胆鼓励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能从情感上接受学生的创新,将方苹果的梦种植在每个学生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通过综合培养作用,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学生则会“梦想成真”。
三、德育教育中确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
从管理方面分析,应基于目标管理来积极营造宽松的环境。当前的过程管理中,对于学生在各个方面限制过于死板,不适合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构建评价体系中,应该重视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通过有效目标管理确定,利用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大胆创新,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德育教育中,培养有效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学生的德育工作教学创新中,应该要求教育者具有创新的素质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将科研和教学相互结合[4]。通过课堂教学,将问题的答案以及思考过程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改变传统的学生无条件接受老师给予答案的被动局面,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给出与老师标准答案不一样的内容,鼓励学生具备敢于挑战传统答案的行为,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非常习惯背诵传统的标准答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自然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问题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应该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情况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并选用合适的方式来追求答案的完善,体现出较强能力的综合素质以及探索精神。正是通过上述独立探索过程,才能有可能做好学生的潜能开发,才能进一步做好中学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焦传凤. 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 才智,2016,(1).
[2] 卿艳珺. 国外中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6,(2).
[3] 蒋理. 现代中学德育教育中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探微[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6).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逻辑性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提问肤浅性问题,看似场面热闹,学生齐声回答老师,看似学生全会,实际全然不知,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问较难问题,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而学生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模糊性问题,问题答案不止一种,学生云里雾里,没有头绪;提问习惯性问题,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是吧,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际什么问题也没提;提问惩罚性问题,如若发现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老师突然提问问题借机整治上课不听讲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畏惧老师,抗拒学习。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什么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设计问题且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在课堂上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一番功夫,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性。
三、如何提问才称有效提问
1.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师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佳,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同样,教学《荷花淀》时如问“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要注意发散思维
设计问题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又如教学《篱笆那边》这首小诗时,如果在学生自读全诗后提出问题:“爬围墙弄脏围裙,可能吗?弄脏了围裙上帝骂,可能吗?”启发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弄脏围裙上帝骂是不可能的”,然后提出:“由此可见,上帝骂‘我’不是实写,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不实’的写法?”这就把极为广阔的思考天地展示给了学生,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极为有益。白素云老师为《警察与赞美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里过冬而不愿意接受慈善机关的施舍的做法?你是怎样看苏比的‘灵魂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有条理性的提问
对于每一节课上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两者或多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顺序。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章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在课堂上尽可能提问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能体现教师教学思路就是这种“问题链”了,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另一方面,要适时适量,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一堂课45分钟,提问设计要直入重点,不能让提问占据太多的时间,此外还应当重视提问的节奏、密度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4.提问要有层次,面向全体学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也才能够做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使全体学生都能照顾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可以采用分层设问如教学《变色龙》。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类简单问题学生回答容易,可找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此问题。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因为这个问题需要概况,老师就叫基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加之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虽然增大了此题难度,但学生依旧可以轻松的回答上来。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在此题基础上提出难度更深一点的问题:使他一变在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对基层较好的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会让学生觉得重点难点容易学,也会使每个学生都对学习感兴趣、积极回答问题,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快和乐趣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感受到,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
5.提问类型比例要适当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教学效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14-01
中职语文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作为技术劳动力被培养的,他们也不存在高中生那样的升学考试压力,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重要,所以在语文课上,很少有学生愿听、爱听,语文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而且中职学生对于非专业课普遍存在厌学抵触情绪,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亟待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这为我们语文老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指导方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一、提高语文专业素养
良好的语文专业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老师才能适应现在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夯实本学科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成为语文的一部分。一些中职学校学生之所以反感语文,还在于个别语文教师知识贫乏,学识干瘪,授课拘泥于教材,文学底蕴不厚,人云亦云,教学缺乏深度和厚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比如,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常用的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并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扩大自己的“内容”,这些语文知识的储备必将带来让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己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语文教师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还要具备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需要锻炼一副好口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新课改要求把教堂变为学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往往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体验着思考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发现真理的惊讶。由于老师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他们也更加喜欢老师,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促成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帮助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再现教材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语文课文中的某一角色,经历情感的体验,产生深切的感受,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体现自我价值,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词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18-0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六种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 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 .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 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 :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 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 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 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 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 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 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 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 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 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 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 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 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 :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 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 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六、电教演示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 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 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 等词语的意思。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97-01
一、课前创设好的氛围
走进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如果在开课前利用多媒体先把音乐、美术、美术和表演根据要求适当的引入课堂去,其效果会迥然不同的,而且语文课程会充满活力和情趣的。如:讲《荷花淀》,以优美典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导入课文,学生便联想起夕阳西下的白洋淀澄净如镜的画面,饶有兴致地走进课文去领略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
讲《孔雀东南飞》,适时放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设一种朦胧神秘、崇高华妙的梦幻氛围,使学生对刘兰芝、焦仲卿的坚贞爱情产生同情,展开联想,让思维的泉水奔涌而出。学生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你的课成功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二、课中教师展示好的外形
教师在上课前,最好是修饰一下自己,理理发,沐浴一下。一是显得干净利索,二是显得对学生尊敬,假如你有一张年轻人追逐迷恋的明星脸,多少会有助于马到成功,假如你不幸长得没有什么特点,那么,你至少要在休息好的前提下,做到精神焕发。最忌讳的是老师进入课堂就讲课,因为学生还不熟悉老师,对老师还有很多的神秘感,上来就讲课,学生也会因为学生对老师感兴趣的程度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课前准备非常重要。首先关系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老师的这一个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教学就会畅通了,圆满了,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像年轻人找对象,第一次见面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十有八九要散伙,老师课前当然与见面相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中的奥妙,许多相通的地方。
三、授课中要有好的态度
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和学生拉近距离,搞好关系。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不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要根据学生课堂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的心态和状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牢牢吸引住学生,要叫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心悦诚服。教师应努力做到情绪饱满,文采飞扬,讲课时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气要温和,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发、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美的手势等);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学生就喜欢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对学好语文有了很大的信心。这些准备又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定要精心准备,一炮打响,让学生在很高的层面上重新认识语文课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此并死心塌地的爱上语文,这便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甚至是一多半了。
四、讲授内容要有好的语言
语言最好是本着幽默、风趣的路子走,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切忌大话、空话、假话,叫人厌烦。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立规矩,给学生来个下马威,过于严肃的老师,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师生关系。
如教授《古都的秋》类似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言情景使学生能迅速“披文入境”,陶醉于课文中。采用的方法有饶有情趣的导语,表情丰富的朗读等。如:
讲戴望舒《雨巷》,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带领学生一字一顿,低沉幽怨的反复吟诵,师生如临奇境,如见其人,仿佛步入了“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仿佛遇见了那位有着“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学生深深陶醉其中,进入课文意境。
我们带领学生亲眼目睹荆轲刺秦王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聆听到舒婷那发自肺腑的对祖国的挚爱之声,沉醉于“康桥”那“柔波”里的“艳影”……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师生一起走进作家内心深处,体悟作品的灵性之光,感悟学习语文的快乐。
五、课堂讲练要有好的方法
我们知道用典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都喜欢使用古人的事迹来“浇自己的块垒”,尤其是辛弃疾更是喜欢使用典故,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未展的情怀,但过多地使用却妨碍了一般读者对词人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生了阅读上的隔阂。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会发现的这首词虽然是用旧的词牌,但使用的大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表述上直白浅显,很容易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高昂的斗志和炽热革命情怀。对这种“形式是旧的表述方式和内容却是新的”情况,有的美学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比喻,叫做“旧瓶装新酒”。
既然有“旧瓶”,那有没有“新瓶”呢?当然有,虽然“新瓶”实际上并不一定新,但对于我们说见到的比较晚,还是应该当“新的”来接受。比如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什么要选这一首来说呢?是因为《再别康桥》和《沁园春·长沙》都是写故地重游、都是即景抒情、抒情都比较自然真挚。形式上的差异也是一目了然的,这一点咱不用说了。在抒情风格上,《再别康桥》可要算是“婉约派”了。但不管哪一派,作为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说都还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我们知道新诗应该具备“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这三条特征。其实这三条特征并不只是新诗的专利,比如《沁园春·长沙》中具备不具备“建筑美”呢?这一条是肯定的,它的词牌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自成体系的“建筑物”;绘画美方面《再别康桥》中有“云彩”、“青莛”、“彩虹”、青草、“星辉斑斓”,而《沁园春·长沙》中也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碧透”、“争流”等动静结合的描绘;音乐美方面,《再别康桥》舒缓轻柔,通过“来”、“彩”、“娘”、“漾”、“摇”、“草”、“箫”、“桥”等韵脚 的变幻把诗人的喜爱,留恋之情缓缓展现,《沁园春·长沙》慷慨激昂,在押韵上从开始一路到底(“秋”、“透”、“流”、“由”、“稠”、“遒”、“否”、“候”、“舟”)连绵高亢,一气呵成!那么,新诗具备的这三条特征从何而来呢?我们只要考察一下古诗中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二乙胺基色俱全”的诗句,就不难得出结论了。其实,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都是要抒发感情的,都是包含醉人之意的甘醇:无论“旧瓶”,不是“新瓶”都是要为诗人抒感服务的,都是用来盛酒的容器。对于它们的共性,我们是可以从安们都要使用意象来传情,都要注意诗句节奏的变化来调节情绪、都要使用押韵的手段使诗句朗朗上口方面看到的。旧体诗是这样,新诗是这样,即便是现在流行歌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