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42: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发展经济的原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几年来,人类不断加强对社会改造的力度,同时不断加大力度征服自然界,这就导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产生的越来越剧烈的矛盾,不断遭到破坏的自然资源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岌岌可危。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的,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国际经济法作为调节国际经济关系而存在的法律一定会受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方面存在着一致性
当前在很多国家都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来对本国的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进行指导,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在不对子孙后代的需求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可以对当代人的生产需求进行满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沦来说,发展的平等性、发展的共同性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其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国际经济法指的是对国际间的各种经济关心进行调节的各种法律法规的总称,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靠国际经济法进行调整,国际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一面,不断加快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国际经济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联性以及密切,国际经济法在对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秩序性的原则,必须在有序的环境中纳入国际经济规范并使其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经济法的秩序性恰好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律体现。除此之外,一定要遵照公平的原则进行国际间的交往,一定要将保证国际间和平交往,保证国际的稳态增长以及保证国际和谐作为基本前提,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中,国际经济法就是用来保障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国际经济法在对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就是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以,两者具有一致的内涵。
二、国际经济法受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法的立法以及完善或受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
对于国际经济法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对立法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对国际经济法产生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影响。将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是以往立法的出发点,原来的立法重视的是怎样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当前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的是国际经济法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围绕可持续发展来将立法的任务以及目标进行确定,对立法内容进行更新,对基本制度加以健全,架构出新的立法体系,同时相应的修改、调整以及补充现行的法律法规。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会进一步弱化经济主权原则
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格局导致世界的情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类开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发展并且对发展的认识做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作用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会限制经济主权的原则。原因在于经济主权原则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自主权进行强调的,然而现代经济做出的要求是各国应该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一个国家的行动以及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下,每个国家都应该坚持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不能对其所具有的经济主权进行无限制的行使。需要建立并健全国际裁判机构以及强制性的规范措施,才能够有效地执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国际裁判机构的基础条件就是每个国家能够出让部分的主权,只有这样,国际裁判机构刁一能表现出更高的执行力和效力。所以在国际经济法中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利于经济主权原则在己受限的基础上继续被弱化。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保护知识产权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发达国家就一定要将更多的帮助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支持产权领域中会产生下大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所掌握的是高端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这种高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在目前这种发展阶段当中,在知识产权的规定下,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这些高端的技术必须要付出下大的代价,这就导致那些技术紧缺同时经济情况又不太好的国家而言,在这种经济产权的规定下只能对高端的技术望而却步。在国际经济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后,一定要考虑,在涉及转让技术这一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重点应该考虑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应该适当地降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应该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到更大的突破,对于一些能够帮助人类整体获得发展的,能够循环利用资源的以及能够改善环境的技术,应该考虑到人类整体的发展,适当放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这些高端技术能够更好地作用于人类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发展原则;思考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62-01
尽管从20世纪末以来,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呈现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经过国际主义的垄断、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冲击,但现代主义仍坚持理性和功能化,相对于其它流派逐渐衰退之时成为20世纪末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的主流,并逐步加以提炼完善形成了新的发展原则。
建筑与环境设计未来的发展将继续坚持和发扬现代主义理性、功能的本质精神,但对其冷漠单调的形象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改良,突破早期现代主义排斥装饰的极端做法,而走向更加理性科学的一个重视生态化、强调科技化、突出人性化和提倡多元化的新阶段。
1.重视生态化原则
当今世界环境恶化,生态问题严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概括起来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的同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未来的需求能力。
从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建筑设计拓展到环境设计,由 “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正如加拿大建筑师埃利克森所说的:“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
因此,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讨论可持续发展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国际上发达国家纷纷以绿色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发展建筑为主题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在建筑的各个环节(材料生产及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改造、拆除)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建筑环境的营造及空间的再创造过程都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寻求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建立生态原则,树立生态意识,就是要以符合生态学的思想,认识人、建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关系,树立一种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强调科技化原则
随着高、新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建筑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建筑理念和建筑以及环境设计造型形式都因此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观念为环境设计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既满足了人们对设计提出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还赋予了设计以崭新的面貌,使艺术形象上的突破和创新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筑技术的变革,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更新,环境设计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建筑技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成为是建筑及环境设计造型创意的源泉和建筑师情感抒发的媒介。如高技派就是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性思维”以及扑捉结构、构造和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的方法,去寻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工业技术甚至或高度复杂的“软技术”以造型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罗杰斯设计的伦敦的劳埃德(Loyd)保险公司,这个大厦更加夸张地使用高科技特征,充分暴露结构,同时也使用不锈钢、铝和其它合金材料。
主楼内部是一个气势雄伟的玻璃共享中庭。办公空间围绕中庭形成环形布局,同样可以根据使用要求灵活布置,来提供更加具有弹性的使用方式。大厅内自动扶梯上下交错,形成一个气派非凡的活动景观,古老的大钟更增添了一些传统的机械美感。
智能化设计应当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大厦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3.突出人性化原则
21世纪的建筑,无论是城市整体规划或单体建筑,其外部环境设计,内部功能要求,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议,且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为建筑、环境设计研究的对象不只是空间环境本身,更重要的是人,是人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和人所需要的回归场所。环境设计为人们提供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再创造空间,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现代设计更应以人为本,从关心人服务于人的观念出发,为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活动场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首先要尊重人对空间环境的感情要求。空间环境是有感情的。其情感是通过设计的造型、体量、色彩、空间变化等方式表达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建筑的情感特征,创造各种适宜的情感空间,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另外人不是抽象的,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因此要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设计师设计空间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的时候,必须认真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感受,以及社会流行的时尚和审美倾向。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人们对设计关注中的最重要的一方面,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另外,在设计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具有具体的意义。但色彩一经与具体化的形相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彩和表现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另一位心理学家阿思海姆则认为“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因而色彩是一般审美中最普遍的形式,成为设计人性化表达的重要因素。
4.提倡多元化原则
随着世界性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已率先进入信息时代,从而带来人们的情感特征、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生活意识以及习俗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演变,突出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导致建筑与室内设计多元化寻求的发展趋向。
设计师所接受的不同文化熏陶、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不同的美学心理、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工作方法等等,这些多元的意识都将影响产生不同个性的作品,环境设计多元化不能局限于形式的多样化,这应当是一个涵盖艺术和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多元化应理解为多种“本源”、多种“系统”、多种“形态”、多种“途经”。人类与自然、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国际趋势与本国国情相互融合互补,各种理论争鸣,都将使环境设计创作更具理性,不再盲从于某一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而广泛存在。
论文关键词:国际合作原则;国际环境合作;途径;主权
一、国际合作原则的依据及有关规定
国际合作原则的依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里约宣言》。
《联合国》的序言宣布各成员国为促成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要“力行宽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第一条死三款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为“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
《人类环境宣言》第7条规定:“种类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为它们在范围上是地区性或全球性的,或者因为它们影响共同的国际领域,将要求国与国之间广泛合作和国际组织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此条款尤其强调为实现环境目的,需要共同的努力,即“为筹措资金以支援发展中国家完成它们这方面的责任所需要进行的国际合作”。第22、24、25条都有关于这一原则的规定。
《里约宣言》中,有9项原则规定了加强磋商、合作的内容。其中有的是重申《人类环境宣言》的有关内容,是它的具体化。如原则24,关于战争破坏问题,规定各国“应遵守国际法关于在武装冲突期间保护环境的规定,并按必要情况合作”最后一项原则明确规定:“各国和人民应诚意地本着伙伴精神合作”,将这一基本原则概括升华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国际合作原则的必然性
首先,国际环境问题的特点决定了各国必须合作,国际环境问题的特点包括全方位,全因子,整体问题与局部问题交叉和互相促进,既有当前症状又有滞后效应等。环境问题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解决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能单独胜任的。
其次,国际社会由于在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不同国家所组成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各国必须合作。这些差异导致了各国之间存在很多利益冲突,尤其是经济和正式利益的冲突,这就反感了各国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协调行动。各国唯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克服这些利益上的冲突,共同致力于国际环境的保护。
最后,国际环境立法和国际环境法的实施要求各国进行合作。国际合作是国际环境立法和国际环境法的实施的必要条件。唯有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才能克服利益冲突,制定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协调意志的国际环境法规则。所有国际环境法律文件的形成过程都是国际合作或经过斗争达到合作的过程。在合作的前提下,各国才能克服利益冲突和政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有效的实施国际环境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关系呈现两种趋势。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增强,加之危机意识的增强、安全概念的扩展,使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权利分配问题敏感而又复杂,体现出一种无法形成“合力”的“离心”倾向,各国均有意强化政府职能,扞卫主权独立;另一方面,全球化导致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增多,而由此引发的公共问题——无论是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瘟疫流行、环境问题,都使国界形同虚设。这些问题单凭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努力是不能解决的,无论他们有多么强的实力。为了生存,国家之间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这些问题,他们由此产生一种“合力”。
三、国际合作原则的实施现状
(一)在环境问题上采取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关心其他区域或其他国家的环境整治只关心自己领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上来,这样就导致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缓和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这样全球和地区性的环境问题与矛盾也就往往通过发达和不发达区域显示出来。
(二)南北双方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排放了大量污染物,最终酿成了当今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发达国家利用地球资源的人均数量高出发展中国家几十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发达国家理应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提供资金和技术。然而,多数发达国家非但没有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回避和推卸责任,甚至利用环境保护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就形成了南北之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三)南北双方环境权益的斗争异常尖锐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一直是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种不公正、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分工、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斗争,特别是关于环境权益的斗争非常激烈。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片面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环境与发展割裂开来;利用环境保护干涉别国内政,要求各自放弃一些主权,尤其是在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国际环境合作上缺乏诚意。发达国家在上述问题上采取的立场观点是与发展中国家对立的,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对此,发展中国家从促进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及有效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出发,在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四、推进国际合作原则实施的途径
(一)推动全球环境法制化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的影响正在逐步加深,环境问题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冲突。面对环境安全对国际政治的深刻影响,国际社会已认识到环境问题不能停留在各种论坛上的一般性讨论,必须寻求制定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确保各国加强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国际立法是一种强制性手段,无论哪一国家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他就在法律上承担了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否则,就要在政治上外交上蒙受国际社会的压力,或在国际贸易上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新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环境保护条约不断出台,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环境法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国际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同时也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二)开展环境问题上的南北对话和东西协商我们共享同一个地球,任何一个局部地区的环境恶化都会对全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不发达国家在改善环境时遭遇到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障碍时,发达国家基于历史和未来的考虑,应给予大力帮助。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治理基点的不同,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投资的边际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可见,从全球来看,环境保护和投资的重点应放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应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的各种努力。尽管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始终存在争议,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环境保护领域特有原则的最终确立,使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了更加灵活的实现方式。这一原则号召各国积极应对环境危机,克服环境合作中的分歧与困难以达成共识。
关键词:福建省;低碳经济;能源;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55-0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虽然万元GDP能耗大幅度降低,但全国总能耗和总二氧化碳排放依然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竞争力上升最快省份之一的福建省,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其能源消耗日趋增长,在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基本处在高碳经济状况,从而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这一时期福建省面临的主要难题,而低碳之路无疑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也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为此,探索一条新型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更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与替代等多种手段,从而促进节能减排,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目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动向主要体现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工业化进程与碳排放、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研究重点侧重于发展模式及其结构在不同阶段下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在能源消费结构转换、新能源开发、寻找替代能源以解决碳排放问题这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为此,当前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刻不容缓,其必将逐渐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竞争点。
二、能源需求呼唤低碳经济
(一)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
近几年来福建省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也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2942.6万吨标准煤到2009年的8916.5万吨标准煤,增幅达2倍(见表1),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等,但仍然以煤炭为主,所占比例达到65%以上,石油、水电也占了约30%,新兴能源如天然气、风能比重过小,其他新型能源发展也较为缓慢,由此可见,煤炭能源消耗比重过大是当前影响气候环境和能量排放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开发与利用能源,低碳经济才有出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然较高,对能源依赖度强
当前对能源需求及未来变化做预测时,国际上通常应用能源弹性系数这一重要指标来分析中长期能源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关系,它的计算公式为:能源量的增长率/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对能源需求增加的程度,直接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能源弹性系数富有弹性(大于1),表示本年单位不变价GDP能耗比上年上升;若缺乏弹性(小于1),表示本年单位不变价GDP能耗比上年降低。某种意义上讲,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意味着经济增长利用能源效率越低,反之则越高,一般来说,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控制在1以下是基本目标,从长远角度来看,要达到零排放目的,能源弹性系数大小除考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管理体制、资源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之外,关键在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只有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兴能源消费比重,弹性系数大小才会不断降低。
2000年以来,福建省能源消费弹性相较于经济发展呈现出冲高回落的趋势,平均值为0.89(见表2),其中有2005年能源消费弹性达到1.12,2006年“十一五”开始,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与力度的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0.7左右,可见,伴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率还比较低下,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三)福建省生活能源消费逐年上升,能源供给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广大居民居住条件和舒适度的较大改善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的极大丰富,福建省生活能源的消费量也越来越大(见图1),由图l可见,福建省生活能源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福建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748.85万吨标准煤,到2008年,福建省生活能源消费为855.75万吨标准煤,增长近14.3%。而从人均消耗来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从2002年至2008年将近增长70%,由此可见,如何降低生活能源消耗,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方向。
三、福建省低碳经济路径选择――基于能耗视角
(一)低碳经济发展构成要素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系统构成要素从宏观上来看,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而自然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基础;从微观上来看,政府、企业、个人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也是前提所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见图3)。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既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和动态性,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运转的效率与功能,一方面取决于主体自身的运行机制完善与否,即能否充分动员各种创新资源实现组合创新,从而获得总体持久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以及外在环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路径选择
1.走低碳工业化之路,建设低碳城市。(1)构建低碳产业链,促进节能减排: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目前,福建省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能源消耗,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对市场重新定位,构建新型低碳产业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从市场细分角度,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这些引伸出来的产业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应进行转型,把这些产业“低碳化”,其次从市场竞争角度,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走品牌发展之路,打造绿色销售网络体系,从而
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终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第三,从产品附加值角度,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市场改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从而使产业链由量的延伸转变为质的延伸,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2)开发新能源,实现高碳到低碳的转换。第一,开发风能。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海岸线长达3325公里,沿海岛屿总面积达1324平方公里,由于海峡的“峡管效应”,风能资源形成条件十分优越,根据国家气象局公布的资料,福建省陆域风能理论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近海海域风能资源约为陆地3-4倍。沿海突出部、海岛和近海等地,年平均风速大、风向稳定,有效风速一般都在70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20小时左右,年利用可达2190-3680小时,而且风力秋冬季为高峰期,春夏为低平谷期,刚好与水电的春夏丰水期、秋冬枯水期互补,给电网均衡出力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应紧抓“十二五”契机,结合本省规划与海西建设进程,投建风能发电项目,逐步加大风能发电在福建省电力能源总消费所占比重。第二,发展太阳能。福建省海岸线长,日照时间充足,全省东南地区全年日照时数在2200-3000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在5016-5852MJ/m。,闽北地区全年日照时数在1400-2200/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180-5016 MJ/,在太阳能产品应用上具有较优越的天然条件,目前,全省太阳能热利用滞后于发达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不到5%,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潜力和市场空间还很大,因此要加强太阳能产业的技术研究,重点推进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开发平台的建设步伐;要推动太阳能产业化建设,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与伏光园区,加快产业化进程;要着重抓好太阳能产业重点项目的开发,如发展高纯硅、扩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快填补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环节的缺失等;要加强太阳能产业人才的使用、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大对太阳能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力度。第三,利用生物质能。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是一个独特的、重要的能源,福建省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目前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有林业木质油料植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以及能源作物、稻壳、玉米芯、花生壳和甘蔗渣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甚至垃圾,大部分都可用于生产新型能源,因此,要加大对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3)推行“绿色建筑”,构建“生态住宅”。推行“绿色建筑”主要就是要减少住宅建造过程中能源、水和材料的消耗。当前,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就将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因此,发展低碳地产,加强住宅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科学规划拆迁进程,重复利用建筑钢模板等材料,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等,构建“生态住宅”,绿化小区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宅环境,从而有效减少垃圾形成,降低住宅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噪音污染和二次装修污染等,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2.发展低碳农业,建设低碳农村。(1)对农村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目前农村畜禽粪便产生量巨大,但未得到有效利用,特别是随着规模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其污染日益严重,重污染区域在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体和农田环境质量。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最直接途径是发展商品有机肥产业,如果按3.5-4.0吨畜禽粪便生产1吨商品有机肥计算,福建省每年畜禽粪可生产约2000万吨有机肥,如按每吨销售价500元计算,可实现销售价值100亿元,每吨利税平均按目前的100元计算,则可实现利税约20亿,因此,加强有机肥无害化生产技术与施用技术的开发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大力扶持商品有机肥行业和培育商品有机肥市场,对于推进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和农民收益、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将厕所和畜禽舍跟沼气池结合在一起,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中,经过了厌氧发酵过程,杀灭了病原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畜、禽病原菌的交叉传染,减少了人畜传染病的发生,同时还净化了庭院环境,能有效解决畜禽粪便对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问题,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有效途径,同时,沼气可为农民提供做饭、照明的生活用能、供畜禽舍增温等。(2)走绿色、无公害农业低碳发展之路。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基地,在基地内通过“绿肥套种,园地覆盖、病虫综防、堆肥施用”等生物技术措施,采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有效制止污染源,减少病虫害危害,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品品质与效益,为社会提供无公害产品;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要继续“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要制定各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努力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和山特产品等多个领域,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靠加工增值,拉动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全省自然资源现状和地貌特征及福建的生物气候环境,依据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一致性,生态农业的试点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建设生态农业关键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等生态农业理论,对全省生态农业发展类型进行科学规划,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相应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如“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丘陵山地牧草果菌沼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庭院经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丘陵山地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赤红壤旱地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等,发展低碳经济,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系统结构;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U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配网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把配电网上的实时数据、离线数据、用户数据、电网结构、设备参数和地理信息等诸多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集成,实现配电网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控制和监测,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行快速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的恢复供电,最终构成高性能的功能完整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从而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本文以某配电网为例,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结构进行了一些探讨。
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配网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一般情况分为三层: 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主站层、通信层与终端设备层。 在系统的各个层面之间通过通信介质建立通信联系,进行信息交换,实现对整个配电网的最优管理(见图1)。
图1配电自动化系统图
3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内容
配电自动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电力企业中与配电系统有关的全部功能数据流和控制。从保证对用户的供电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减少运行费用的观点来看,配电自动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3.1 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完成馈电线路的监测、控制、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其主要功能有:运行状态监测、远方控制和就地自主控制、故障区隔离、负荷转移及恢复供电、无功补偿和调压等。
3.2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以信号数字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标志,进入传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领域,使变电站运行和监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显著的效益。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和处理、越限和状态监视、开关操作控制和闭锁、与继电保护交换信息、自动控制的协调和配合、与变电站其他自动化装置交换信息和与调度控制中心或集控中心通信等项功能。
3.3 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管理系统(DMS)是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及通信等技术和相关设备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监视、管理和控制。它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神经中枢,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中心。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配电网运行管理、用户管理和控制、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等。
3.4 需求侧管理
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技术措施,由供需双方共同参与的供用电管理。包含负荷管理、用电管理及需方发电管理等。需求侧管理的几个内容涉及电力供需双方,甚至与电力管理体制有关,必须通过立法和制订相应的规则,并最终由电力市场来调节。可以看到,电力的供需双方不仅仅是一种电力买卖关系,也是以双方利益为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管理必将被重视。
4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遵循“结构分层、功能分级、布置就近、信息集中、控制可靠”的原则,考虑到配电网持续发展的要求,配网自动化建设需要分期分批将配电子系统以 “积木” 的方式“填加”到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实现配电自动化的功能并搭建一个高起点、 高扩展性和可靠性的系统框架结构。其基本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配网系统采用统一规划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各种设备、信息资源、数据高度共享(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统筹全面地考虑)。 避免形成孤岛自动化,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2)利用面向对象的、分层分步式体系结构,充分保证系统的可维护性、 可扩展性并保证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和提高,保证从每个环节上对配网一次系统远期规划的适应性,同时又不失先进性;
(3)利用较先进的硬件设备;
(4)主操作系统选用Unix操作系统,配网系统实现垮平台、一体化技术。
5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5.1 配电网自动化功能较完善
配电自动化功能划分为4组:电网运行、运行计划及其优化、维修管理、用户联系和控制。
在上述主功能组的基础上,再分成若干功能,奠定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功能框架。需要强调的是:
(1)这4个功能组并不是各行其事,而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经常交换信息,这样既可做到数据共享,更可保证控制和管理的一致性。
(2)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数据管理本身并不是配电自动化的功能,但是,所有的功能都包含在数据管理内,要实现庞大复杂的众多功能必须依靠数据管理来完成,这些功能所交换和共享的数据引起了功能间的联系。数据管理可确定所掌握的数据是需要相关管理的、连续不断更新的还是由若干系统共享的数据。数据管理建立了能满足配电自动化要求的新的机制和管理方法,是配电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IEC TC57/WG14工作组提出了配电管理系统接口规范。该规范不仅将上述配电自动化功能按照商业应用的要求作了分类,规定了每类的具体功能要求,而且将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统(EMS)、气象信息、雇员信息及用户信息系统的接口考虑进去,充实和完善了配电自动化功能框架。
5.2配电网优化运行
配电网的优化运行主要包括:无功补偿、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线损、设备运行和维护。其中供电质量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缩短故障停电时间,主要包括故障自动报警、快速故障定位、自动/人工遥控隔离故障,非故障区段恢复供电。2)降低事故隐患和影响,这重点在于对设备状态和电网参数进行经常性监测,力求在故障发生前检测出潜在的事故隐患。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使供电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进一步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在馈线自动化方面,现有馈线终端设备不仅具有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且还集成了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检测和电能质量的一些参数的检测功能,甚至集成了断路器的监视功能,且有进一步与断路器、开关相结合,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的趋势。显著地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3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是一发展趋势
早期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采用发展独立的、单项自动化系统来解决问题,如直接的负荷控制、大用户的远程抄表等,由于配电自动化的功能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中大部分要求很难满足,且还无法克服在扩大应用规模时确认所需投资的合理性所遇到的困难。这种按"功能定向"的方法,已造成综合化水平非常低并带来若干反面影响,如功能重叠、数据的重复、灵活性很差和维修费用高等。
这就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全面解决的方案,走系统集成之路,使得各种应用之间可共享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大限度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而故障定位和自动恢复送电可以明显地缩短停电时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数字式继电保护、馈线自动化和DMS系统为基础。对于故障定位,国外有人提出使用三种技术综合处理:故障距离计算法、线路故障指示器法以及不同线路区间故障概率统计法,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模糊逻辑处理。
在电压无功控制方面,天津大学杨争林、孙雅明首次提出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无功预测和优化决策相结合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策略,该策略以无功变化趋势为指导,充分发挥了电容器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在无功基本平衡和保证电压合格的前提下,使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次数降至最小,消除了盲目调节,降低了变压器故障几率和减少了维护量。
6 结束语
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及复杂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必将成为供电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种生产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一条城市配电网发展的必由之路,制约其发展的通信、一次设备等诸多因素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优越性;设计原则;发展
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住宅商品化、产业化的要求,促进了住宅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应用,钢结构将成为建筑中最适合创新的住宅结构体系,也是住宅建筑行业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方向。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钢结构建筑发展前景和设计原则的思考。
一、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
住宅建筑的钢结构体系与传统的砖混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它主要由承重钢结构体系、楼面结构体系和围护结构体系等组成。
1.1承重钢结构体系及体系的分类
(1)钢框架结构体系。
其特点是受力明确,平面布置灵活,为建筑提供较大的室内空间,且结构各部分刚度比较均匀,具有较大的延性,自振周期较长,因而对地震作用不敏感,抗震性能好结构简单,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施工速度快.但框架结构属典型的柔性结构体系,其侧向刚度差,易引起非结构构建的破坏。
(2)钢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
为了提高钢框架的侧向刚度,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减少层面位移,通常在墙体平面内布置由角钢或槽钢构成的垂直支撑体系,当房屋较高时,较纯框架经济。支撑设置的位置要合适,为了与建筑设计相协调,一般布置在窗台下至下层窗顶之间,既隐蔽又能满足支撑体系的需求。
(3)交错桁架结构体系。
由房屋外侧的柱子和跨度等于方武宽度的桁架组成,桁架高度等于层高,在相邻柱上为上下层交错布置,楼板一端搁置在桁架的上弦,另一端搁置在相邻桁架的下弦。由于两开间布置一榀桁架,且中间无柱子,所以非常适合要求各单元灵活布置的住宅、旅馆建筑。
1.2范围
(1)3层以下的低层住宅:1 轻型钢框架结构体系;2 冷弯薄壁型钢密排柱(轻钢龙骨,00c形或z形条)结构体系。
(2)4~6层多层住宅:1 钢框架结构体系;2 钢框架. 支撑结构体系;3 钢框架一混凝土剪刀墙结构体系。
(3)7~12层中高层住宅:1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2 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
二、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钢结构住宅是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节能型住宅,突破了中国“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造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红砖及混凝土,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居住环境的理想建筑。
2.1 钢结构的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
钢结构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结构延性好。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约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3~1/2。自重的减轻使得地震作用效果降低,一般自重减轻一半,相当于降低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地震作用可降低30%~40%。
2.2 工业化程度高,易于实现住宅产业化。
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借助专业设计软件,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并实现设计的标准化。所有构件工厂化加工制造,精度高,易保证质量。容易实现机械化装配,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与传统住宅相比工期缩短40%以上。
2.3 空间利用率高,能合理布置功能区间。
由于钢材轻质高强的特点,便于形成大柱距、大开间的开放式住宅,而传统结构(如砖混结构、砼结构)由于材料性质限制了空间自由布置,如果跨度、开间过大,就会造成板厚、梁高、柱大,出现“肥梁胖柱”现象,不但影响美观,而且自重增大,增加造价。在空间使用率上,钢结构住宅使用的钢梁、钢柱的截面积比传统结构减小,所占净空面积也随之减小,使得房间使用面积增大,与传统结构相比可增加有效面积10%左右。
三、钢结构住宅设计的原则及问题对策
(一)钢结构稳定设计的探讨
稳定性是钢结构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各种类型的钢结构中,都会遇到稳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现代工程史上不乏因失稳而造成的钢结构事故。目前,钢结构中出现过的失稳事故都是由于设计者的经验不足,对结构及构件的稳定缺少明确概念,造成一般性结构设计中存在稳定设计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型结构的出现,如空间网架,网壳结构等,设计者对其如何设计还没完全的了解。
(二)钢结构建筑设计的原则
针对钢结构建筑稳定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结构整体布局必须考虑整个体系以及组成部分的稳定性要求。目前结构大多数是按照平面体系来设计的,如桁架和框架都是如此。为保证这些平面结构不致出平面失稳,需要从结构整体布置来解决,亦即设计必要的支撑构件。这就是说,平面结构构件的出平面稳定计算必须和结构布局相一致。
2、结构计算简图和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简图相一致,这对框架结构的稳定计算十分重要。目前在设计单层和多层框架结构时,经常不作框架稳定分析而是代之以框架柱的稳定计算。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计算框架稳定时用到的柱计算长度系数,自应通过框架整体稳定分析得出,才能使柱稳定计算等效力框架稳定计算。然而,实际框架多种多样,而设计中为了简化计算工作,需要设定一些典型条件。
3、设计结构的细部构造和构件的稳定计算必须相互配合,使二者有一致性。结构计算和构造设计相符合,一直是结构设计中大家都注意的问题。对要求传递弯矩和不传递弯矩的节点连接,应分别赋予它足够的刚度和柔度,对框架节点应尽量减少杆件偏心,这些都是设计者处理构造细部时经常考虑到的。
(三)钢结构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钢结构住宅建筑要以建设计为主导,其他专业紧密互动配合。钢结构住宅建筑除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一般原则外、要注重解决:
(1)如何发挥钢结构的优势?梁跨度可增大、开间更灵活、为住户创造更大的空间。但又如何避免钢结构带来的建筑平、立面单调呆板。
(2)要解决钢结构住宅建筑防火、防腐蚀问题。特别是在多雨的地区,防腐、防锈工作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钢结构住宅的推广。
2、选择和开发外墙板,是钢结构住宅建筑推广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除满足外墙板的各项技术要求外,还要做到墙板原材料因地之宜、工作化生产、运输、安装连接方便。
3、钢结构要做到安全合理、节点构造方便可靠、并为构件制作、运输、吊装创造条件。
四、钢结构住宅发展前景
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钢结构住宅体系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而与之相配套的墙体材料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它属绿色环保性建筑,可再生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关键词:人民法院;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162-02
今年,中央把“稳中求进”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如何发挥司法审判职能,落实中央要求和地方党委政府战略部署,依法推进和保障当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摆在各级法院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应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必须立足发挥司法审判职能,营造有利于“稳中求进”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审理各类案件,全力推进平安、和谐、法治、诚信、幸福龙江建设,既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宪法法律责任,也是落实“稳中求进”总基调,服务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科学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
(一)强化打击职能,为“稳中求进”提供稳定的治安环境
要严格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刑法修正案(八)》和即将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准确把握法律政策规定、具体案件情况、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公众反响,稳妥做好重大敏感案件、集团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尤其要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暴力恐怖犯罪、“”等组织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暴力犯罪、多发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犯罪、重大交通肇事犯罪、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积极参与打黑除恶、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严厉惩处极少数,教育感化大多数,促进平安龙江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稳定的治安环境。
(二)强化规范职能,为“稳中求进”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行动,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鼓励公平竞争,倡导社会诚信,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审慎处理涉及企业改制、破产清算、股权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案件,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制裁非法集资、非法传销、制售假冒农资等生产、流通、金融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依法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执行联席会、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定期不履行生效裁判信息等制度机制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执行难的强大合力,兑现合法权益,制裁失信逃债行为。加强与工商、税务、银行等协作配合,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努力形成发现、预防、控制和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合力,为招商引资和各类经济主体健康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强化调解职能,为“稳中求进”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仲裁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实现各种调解手段的有效衔接,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避免矛盾激化。对常见多发纠纷,要注重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手段灵活的优势,争取以快捷简便的方式予以化解;对劳动争议、人事争议、农业承包合同纠纷,要努力通过仲裁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加以化解;对历史遗留、宏观政策调整中引发的群体性、连带性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当事人先行通过行政调处渠道解决,确保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使司法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必须自觉践行能动司法理念,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发展的有效措施
人民法院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司法能动性与司法功能有限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以能动司法理念指导司法审判实践,主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注意划清能动司法与司法万能论的界限,不能包打天下、违法越权行使审判职能
(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时出台司法指导意见
时时关注我省经济发展进程,深入研判相关案件规律特点,及时制定出台司法指导意见,开展好服务保障工作,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形成整体合力,提高服务保障效果。结合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按审判战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服务我省大农业、大矿山、大油田发展,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对俄、日、韩贸易,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纠纷、旅游纠纷、医患纠纷等方面的司法指导意见。
(二)积极开展“司法服务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积极回应企业、社会司法需求
各级法院要经常组织法官走访调研我省在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中油田、煤矿、农区、垦区、森工、铁路、交通、非公企业等发展运行的新变化,以及对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找准服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抓住突出问题,及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及时提出司法建议,认真听取企业领导、员工、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加以改进,切实满足各方面的司法需求,回应关切期待。
(三)加强审判监督指导,提升整体服务保障水平
要落实最高法院和省法院的要求,加强对重大案件的统筹协调。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新型、重大、疑难案件以及涉众、集团诉讼案件,各地各级法院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认真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上级法院要加强协调指导,依法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争取最佳审判效果。要加强对重大案件的统筹处理,在坚守法律底线前提下,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好企业破产、国企转制、债务纠纷等案件,用好用活诉讼保全、先予执行等诉讼措施,既依法维护公平正义,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必须切实肩负起社会管理职责,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
人民法院每一项司法审判工作、审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具体实践。在当今社会转型加快、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推进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经济才能平稳较快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参与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既是历史赋予人民法院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民法院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一)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司法公正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只有公平公正审判案件,从而化解矛盾纠纷,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二)坚持公开司法,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人民法院在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强化全民法治意识、弘扬法治文化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以案讲法、庭审直播、法律“六进”等方式,发挥普法宣传功能,把人民法院打造成为重要的普法宣传阵地和法治文化建设平台;要把弘扬法治贯穿执法办案全过程,让广大民众在亲身感受司法、参与司法、了解司法的过程中,培养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自觉参与法治实践,夯实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要坚持用法律观占领法治文化阵地,自觉通过执法办案彰显法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促进全民尊法、守法社会氛围的形成。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理论概要・
1.1城市建筑景观特征、构成与作用
城市建筑景观主要由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通过对于大
自然原有的物质(水体、地形、地貌、堤岸、植被、生物等)进行塑造,把握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的自然事物进行景观改造。人工景观包括居民、商业建筑,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在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的同时兼顾视觉上和功能上的美感,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人文景观包括各种历史文化景观、古迹、地域文化等,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历史的延续,和文脉的借鉴与创新。
现代城市建筑景观有一定的隐喻和历史符号的作用,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的载体。随着文化日益多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创造出了大量新的文化意境,需要更多更好的建筑景观去承载。
1.2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功能与研究范围、意义
城市建筑景观功能是指在人与环境的相互接触中实现的, 对人们的意识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启发的作用。建筑景观设计强调的是个休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须符合人类的精神需求。同时建筑景观设计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而独立存在。而建筑功能的实现是依靠各种空间组合和构建,结合设计师对空问背景的认知来完成的。
在规划设计和利用、改造建筑景观时,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景观,体现了以下研究价值:一是经济开发价值,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二是美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三是提升居民生活与环境质量;四是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当代城市建筑景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2.1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片面地考虑城市建筑主体设计、景观手法与生态规划,而对环境治理与公共安全缺少同步考虑。二是在用地紧张污染颇重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使得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与开发过于盲目,生态化建设的不足,使生态调节能力弱化,造成掠夺性生态破坏。三是建筑景观设计的人本意识不强,过度挖掘商业价值,而往往会忽略人的真正需要。四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筑开发方式单一,缺乏人文内涵、生命力与观赏价值。五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区域管理力度不够,经验不足,多由临时施工管理组织,且缺少房地产、交通、园林、公用设施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建设全程。
2.3 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景观方案除了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与人文效益之外,还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顺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并为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应在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以适度开发为原则,以城市长期的可持续展为准绳,政府控制与市民监督相结合,把我们生活的中心区域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2.4 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要点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社会。在城市建筑开发过程中重视环境因素,坚持生态设计的理念,尽量减少原生态破坏,尽量利用原有生态条件,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态环境的自给率;规划时确保共享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改造;设计时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维护原则,增加景观的生态复杂度,实现城市建筑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及案例研究
3.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在设计城市建筑景观时,要尽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城市建筑景观包括自然与人工两大景观要素,它们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并结合风水人文环境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六大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在设计中,把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先行性原则:城市景观设计应处于城市建设的先导地位,以精取胜,结合植物的配置和艺术的运用,以取得好的社会环境效益[2]。三是“以人为本”原则,人性化的环境,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统一,方可真正实现建筑、人、城市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地球和谐相处的城市景观。四是生态原则,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景观作用是通过各种景观设施来调节空气质量并丰富视觉感受,再结合生态与景观创造出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五是经济原则,既要考虑工程建造成本,更要顾及长期养护成本,这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六是地域性原则,保留地域的文化特性与人文特征。
3.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
在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时,应立足于建筑范畴的大环境, 这里可分为宏观(城市)、 中观(群体或单幢建筑)、 微观(建筑内部环境)三个层次。
在宏观方面要通过对整个城市的基本状况的相关文献与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采取现场勘查、观察记录等手段掌握有效信息,在充分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文脉情况、自然特征与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策略,分析区域功能特征及整个城市功能间关系。在中观层面,要明确规划对象,立足现实情况进行方案的构思和起步,整合与选择;初步设计阶段要注意城市功能布局结构规划,空间与景观结构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绿化规划,强调主次分明、整体协调性、经济性充分考虑到景点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的相互关系。微观层面也即深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总平面布局与定位、竖向设计、绿化设计,地面铺装设计、管网综合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
3.4以青岛新城区建筑景观设计为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
青岛新城区是青岛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以东部新市中心为代表的现代城市景观,是青岛市新世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起山东路,东到燕儿岛路,北至闽江路,南抵浮山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市政府以景观建设为手段,来公众生活,提高城市品位,拉动经济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最后是建筑景观带“可持续原则”解读,一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通过产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了景观效果,集中整治环境,改善形象及文化娱乐、旅游购物、商业办公及居住功能,使景观加速了产业繁荣,达到商业支撑景观,景观带动商业发展,实现该区域自身经济的循环。二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在设计中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用整体的眼光去询问土地需求,在单体的设计中找到与整体环境的最佳契合点,去遵循、改善与优化,在与原生态的互动中,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4]。三是建设开发的可持续,采用分系统开发原则,利用自身功能价值营造出整个景观带呈良性循环的态势,真正实现建设开发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四是观赏价值可持续,建筑景观化,景观场所化的理想模式,使景观和建筑消融在视觉的场境中,扩张视觉享受的维度,实现观赏价值的可持续。
结语:城市建筑景观是构成城市轮廓、空问构图、标志的主体物,建筑设计应与城市景观、“软”、“硬”环境相协调,形成完整统一的“时空坐标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小玲.建筑景观设计新思路分析[J].中华民居,2012(6):26-26.
[2]张耐红.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J].安徽建筑,2009(5):22-23.
关 键 词:协调发展原则,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市场机制,环境保护
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然而在环境的立法上,主要还是行使国家的职能,加大环境的治理和预防的力度,同时适当的收取与此有关的责任人的相关费用。然而,在市场经济下,适当的经济手段也可在此此处使用,让市场来引导一定的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原则,即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则、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一原则,正确的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即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1996年8月3日国务院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上述的各项都进行了意义上的确立。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立法的趋势似乎不仅仅在行政方面,同时根协调发展原则与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经济手段的介入环境立法,是环境立法的趋势。
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主要体现在3点,第一,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第二,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前两方面主要是政府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体现,即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发展策划。而最后一个方面,除了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的政策,进行奖励、优惠或者征收之外,个人和也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有利于其的经济或技术的措施。如何使得企业个人投入进采取这方面之中呢?这就需要市场机制的引入进行引导。环境立法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引导功能,而不是单方的一些奖励或优惠政策。根据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政策未必起到真正很有效率的作用。
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的贯彻,也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第二,对超标的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的力度;第三,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第四,强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这个原则的贯彻和本文的命题有最重大的关系。
于此,我们得出,社会发展兼顾环境的保护是当代环境的要求,同时市场机制是引导发展趋势的最好的调节器。根据以上两个原则,对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是这种经济手段介入的背景。
从经济的角度看,环境问题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如采用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经济利益或利润所决定,另一个方面,环境退化主要是各种不适当的经济活动的产物,机制失灵(又译为制度失灵)是环境资源退化和发展不可持续性的原因。在美国的法学家波斯纳创设的法律经济学中,核心概念是“效益”,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用同样多的资源消耗取得较大的效果,这里的“资源”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资源、社会资源和法律权利等人为资源。我们这里可以从环境资源的角度理解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
下面,我将根据这两个原则以市场机制的引入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现在采取的手段可以分为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非经济手段主要是政府职能的体现,例如政府的治理和规划。经济手段主要是奖励、惩罚、征收税务等等手段。
再者,以上谈到的经济手段都是将个人或企业的责任放在征收治理费用的角度上的,或者低效率的防止他们过渡的破坏环境。这样而来,企业需要减低他们的成本不会在环境的角度。因为无论怎样,他们对环境的负责是一样的,不存在一个可以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空间。如果,引进一个量化的交易权的话,就有可能将环境问题与成本挂钩。例如排污交易权,即排污权交易主要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污染排放控制。政府先要设定某区域内的总量调控,对该地域或空间内可容纳的最大污染物总量面向企业进行分配,在初始分配后允许企业进行交易排污权,这样通过市场手段将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企业流向治理成本高的企业,最终实现社会以最低成本减少排污染物,从而使环境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个环境押金的制度。押金制度是指通过强制性的措施,使消费者在玻璃或塑料等容器(包装物)上存款或押金,以促进消费者退回或循环使用这些容器或包装物。一般作法是:在消费者购买饮料等商品的同时,为包装或装有这些饮料或商品的容器或包装物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如果消费者将使用过的这些容器或包装物退回给原销售者,则销售者根据其退回的容器或包装物的数量,退还消费者预先为这些容器或包装物所支付的押金。如果消费者不退回其已经付过押金的容器或包装物,则其所支付的押金将不能退还。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市场机制。除了这两种制度之外,还存在生产和治理结合的。早段时间,新闻上报道了关于机废物的问题。主要是在现在,计算机的更新很快,同时引起了很大的计算机垃圾的问题。然而这样专业的垃圾,具有巨大的污染性,也不是一个普通人具有处理这样的垃圾的能力的。于是,美国的电脑公司引进了一种制度,即在计算机的成本中加上了之后处理的费用,用户可以将被淘汰的计算机交回购买的公司,公司进行免费的接受和专业的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使用者对电脑垃圾的处理的困难,另一方面,电脑公司减低了其对计算机垃圾存在的污染责任,因为其负责了主要的处理任务,且费用方面已经加入到成本内,由消费者支付了,其实也就是节省了对环境问题的经济投入,减低了成本。同时,这样帮消费者分担了处理废物的担忧,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增加了公司的销售额度。而在处理废物的同时,公司因为需要降低成本,不断地提升其处理废物的技术和消费以增加利润减低成本。以上公司的行为,其实在追逐其最高的利润,但是在客观上对环境的保护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社会所最需要的效果。
然后,在征收税的方面,虽然税收是我们处理环境的最主要来源。但是我们往往在税收方面很少贯彻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即不同的行业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贯彻公平原则,应该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来进行不同的征收。很多国家,如美国、欧盟国家都有对环境保护税收的相关的立法。美国已着手对每吨碳征收6 至30美元的碳税,并开始征收税,每次行程收税1~4美元。比利时、德国、英国、丹麦、意大利等国也制定各种生态税收法,分别针对能源、三废、产品包装等征收税收。
最后,在财政上,我们可以设立更多的辅助制度来引导环境的保护。很多国家有环境保护资金的设立。欧盟国家通常采用的经济手段包括环境保护税收、收费、低息贷款、保险手段、环境标志、环保拨款、补助金、押金、加速折旧、排污许可及排污交易等。美国《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1980年)规定设立危险废物基金和关闭后的责任基金。其中,低息贷款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例如,一个对重视环境保护的,必定在成本上有关于环境方面的投入,因此会提高环境成本,与其追逐利润的目的相违背。若进行对其的低息贷款制度,在贷款上对其进行帮助。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奖励的行为,奖励和鼓励这种对环境的关注的企业,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环境保护的进程。设想,进行此种财政上的帮助与对一个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的环境治理所花费的费用相比较,节省了很多费用,符合双方的行为目的。根据波斯纳的经济法学的,的作用便是降低的交易成本。在此处环境立法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协调的原则和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客观上需要在环境立法上引进市场机制的理论,符合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市场机制与环境保护的特点,我提出了一些国外实践证明可用的主要经济的手段来引导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下来,主要是四项主要的措施:第一是收费和收税;第二是可交易的许可证;第三是押金制度;
第四是财政补贴制度。
以上是我对协调发展原则和利益和责任原则在环境保护的具体作用的理解。具体与社会的相关适应与和具体的国情特殊性相矛盾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探讨。不过,在以后,也是我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要的资料来源:
[1] lib-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