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1 16:42: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实践语文素养

诵读不仅仅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小学语文应该做的事情,初中语文应更加关注这个环节。因为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能使学生灵活贯通经典的字词句型。

1诵读教学的作用

1.1增强口语表达水平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言要发挥其交际技能,就必须规范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而规范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字、词、句都涉及到普通话的声、韵、调等规范问题,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促其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庄子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厚积方能薄发,诵读回归课堂为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融入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1.2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十分推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文本巧妙的立意、优美的语言、细致的描写、深远的意境等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因此语文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读起来,于诵读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

1.3提升写作能力

诵读教学中所要求的多读、熟读实际上就是量的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感性的意会积累多了,才会上升到理性的语法理解和规律总结。写作时才会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文思泉涌。

1.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说过: “语言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 美 以 感 官,二 也; 形 美 以 感 目,三也。”诵读时能使文本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句子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多种形式之美得到充分体现,使语音的节奏、叠词的使用、平仄的抑扬、语气的急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之美得到充分展示。同时,诵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了怡然畅快的审美享受。

重视学生的诵读,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方法上的互相认同。有很多的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诵读,认为诵读可以达到的效果很多,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自己先抑扬顿挫地读一遍,再让学生来模仿。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已经仔细地领悟了一遍,然后再进行诵读,领悟的效果更好。在诵读中要注意,教师要让学生做到精神饱满,眼到心到。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一个小组一起诵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滥竽充数。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在课本中把握要领,营造气氛。教师应先让学生对课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是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在里面,什么样的方法在里面穿插,什么样的作者思维贯穿在其中等等。教师甚至还可以为学生配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感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讲究诵读效果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诵读深化知识,也需在诵读中升华情感,让学生不是死读书,而是巧妙利用诵读这一方法去主动汲取知识,陶冶情感,升华情感,把握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诵读效果,边诵读边思考。如思考诵读内容概要,思考作者创作这些内容的目的与意图,思考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的,是怎样进行表达的,又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把握诵读方法。当然,在诵读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等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大胆提出诵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提问中了解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在语文诵读时,教师还需注意方法,如个体诵读 、集体诵读;先读而后提问点拨;先提问引导而后学生诵读;边导边读;此外,还有教师示范朗读、录音范读。当然,对比范读、反复引读也是有效的诵读方式。通过多种诵读方法,使诵读更为有趣,更能够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4明确诵读位置与方向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显示了诵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而深刻理解知识,内化知识,而不是一言堂,教师代替学生诵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诵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诵读,以诵读促讲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词、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以及极具韵律感、节奏感的重点语句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一方面感受内容语言之美与文章构思之美,同时于诵读中积累语言,增强表达能力。如学习诗歌时,若想学生鉴赏与解读诗歌,则需引导学生揣摩诗句,发挥想象与联想,再现情境,学会鉴赏倾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才可进入诗词意境中,感受诗歌韵味与情趣。而诵读是揣摩诗句的前提与基础。例如:教学《归园田居》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诵读,找出生字生词,熟悉作品,把握诗歌内容,品味写景诗句的情境之美以及语言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讲解。在学生诵读时,有时也需要教师的各种讲解活动,如提示或引导等,以增强师生互动,增强诵读效果。如语文教师可适当拓展知识,譬如简要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生活链接等资料,引导学生诵读;适当提示点拨,解决诵读障碍,唤起学生诵读热情等。

5总结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 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让学生背诵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尽量减少死记硬背。 只有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真正地将诵读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引导学生诵读方法的选择,并对其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作品,以唐诗宋词为主,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经过历代筛选过的精品题材广泛、思想健康、内涵丰富,既有阅读和欣赏的审美价值,又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因此流传至今,而且脍炙人口。本文就通过对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进行初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教学

引言:

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抱着书摇头晃脑的进行死记硬背,学生虽天天有晨读, 但大多满足于熟悉课文内容和音韵上押韵的浅层次上。书读了十来年, 到头来读报念稿都难,尤其是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认识的偏颇, 忽视了诵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就是一种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有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课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明确要求, 但就学生的阅读来说, 绝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朗读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 否则我们便陷于为课文而教的难堪境地。

一、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意义

1、积学储宝,增强能力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对课本课文的学习而延伸到课本课文之外, 学会阅读课本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以成句, 生涩无味, 令人尴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意,每一作品各配了一幅精美的彩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融于一体,这在全国教材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编者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美食”。在阅读与欣赏中,我们常常发现作品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读后深受启发,令人感奋。

例如《长歌行》的结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就是总结性的语言,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从自然景物的变化归结到人生少壮难得,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努力,莫负众望。因此,中学生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每首古诗词学好用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

2、启迪思维,领悟哲理,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

经典古诗词中有不少说理诗,它们意蕴深远,技巧高超,还包含许多人世哲理,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例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知”与“行”的道理,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躬行”的重要性。经过亲身的实践,自己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够彻底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

又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下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通过对首联描绘的景象加以议论,揭示题旨。要使所做的学问大有长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事实证明,阅读这些发人深省的诗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说理性诗歌,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在表达手法上将描写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寓理于形象之中,细心体会内涵无穷,反复诵读含英咀华,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

3、辞采美丽,让学习感受古典汉语的魅力

和现代文一样,古诗词诵读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复、顶真、反问等。细心阅读,认真钻研,我们一定会发现作品“借喻”例句最多,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小荷才露尖尖角”、“谁言寸草心”、“尝将冷眼观螃蟹”等。当然也有不少“明喻”例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比喻极其新奇精当,既能刻划人物形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又能使人深刻地认识事理。可谓言之有辞采,传诵百千载。这些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些修辞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创设意境,身临其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 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 所谓意境, 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 通过意象的把玩, 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 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 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在诵读的时候再现诗歌的意境。

例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用低沉的阅读声音感受那种萧条孤独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2、走进内心,感同身受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 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 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下子振奋全篇。理出本诗情感轨迹,然后运用先低沉再逐渐亢奋的阅读声势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感。

参考文献:

[1]景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浅析.科学教育[J].2010,(03).

第3篇

关键词:诵读教学;初中语文;诗歌;应用

近年来,多元化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初中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学生的诗歌学习素养越来越低下,主要表现为表达能力普遍的低下、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靠、学习兴趣不足、阅读能力欠缺等等,随着时展的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是最具有时代特征和青春活力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诵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内涵,深刻的领略到当代诗歌的精华风采。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阅读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网络上的泡沫文章,阅读过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的学生占不到2%,诗歌长时间的没有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使得学生失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认为诗歌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表达形式,不为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另外极少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诗歌的表达思想把握不明确,甚至出现偏差,严重的降低了诗歌的学习质量,由于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到位,导致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能自然大方的表达,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课堂的质量也逐渐降低。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走进了误区,由于方法不当使得诗歌的美感不断的弱化,传递给学生的美感少之又少,其中两个主要的误区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读的方式,所有教学任务由教师一个人包办;二是主要按照课件的形式为主,采用的是新型的灌输式教学,只有形式的革新,没有内容的革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

二、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诵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诵读一直都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材内容大多都是经典的文学名著,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去体悟和理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好的培养语感,不断地去积累著作片段和经典的名句,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敏捷的思维,朱自清在《论百读不厌》中提到了熟读深思的道理,由此可见,诵读法在很早之前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读”,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美学价值。

其次,诵读有利于正确的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诵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发展,从发音器官、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诵读的技巧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正确的把握,诵读的层次不断的从“音读―情读―醉读”,不断地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有利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2]。

三、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次诵读,注重情感把握。在选择诵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传授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范读、听读、也可以领读,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把握,首先通读全诗,用醒目的笔迹标出需要停顿的地方,比如在《赤壁赋》这首诗中,让学生自己自由的诵读全诗,把握整体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再次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表达的氛围,能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效果,随后,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师要耐心的记录并解答,从专业的领域去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时的纠正不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3]。

(二)联想诵读,体会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一些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但是更多的是蕴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的,比如《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作者淡淡的忧伤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流露在文本深处的,这样的诗歌就需要读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去体悟诗人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情节、场面和人物,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尤其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节奏、重度和情感的把握,就“甘心”“放歌”“沉默”等词语进行重点的分析,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三)醉读,提高鉴赏能力。醉读属于诵读中最为升华的一个阶段,可以让学生陶醉在其中,通过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把握诗人的情感,更要从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超然的态度,最好可以达到共鸣,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传授正确的体悟方向,把无声的文本作品变为形象客观的听觉语言,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诗歌鉴赏的学习任务,“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4]。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人类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侧重学生人文情感的培育和熏陶的科学,是人类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工具,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教师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寻找出更加具有新意和使用的诗歌诵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小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161+159.

[2]徐丽婷.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型的选择及应用探讨[J].才智,2015,09:75.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文言文教学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古典文化熏陶,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文学修养,增加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结合文言文的特殊性及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与广大同行朋友进行探讨。

一、创新文言文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对文言文进行诵读,能够夯实文言文的知识基础。通过反复诵读,能够加深对文章词句的理解,积累经典的词句,丰富语言词汇,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感情,明白其中的深刻内涵,感受到文言文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配乐朗读经典佳作,激发文言文诵读兴趣。

对于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诸如《岳阳楼记》、《爱莲说》等文辞兼美的传世名篇,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诵影像课件,以古典、高雅的名曲为背景音乐,通过配乐诵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营造与课文已经相符合的氛围,对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强烈的刺激,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聆听、想象、联想,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增强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语感。

(二)采用各种方式诵读,确保诵读的灵活性。

一是采用男女生对读,通过男声部与女生部的配合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当男生(女生)诵读时,女生(男生)可以边听边读,更加容易发现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倾听习惯。二是采用小组竞赛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在组中进行选拔,每个成员读过后,其他成员进行打分评价,最后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参与全班诵读比赛。在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饱含感情的诵读表演,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到对语调、语速等诵读细节的巧妙处理,感受到文言经典作品带来的独特的美的感受。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诵读竞赛,学生能够丰富文言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已成为主要的辅助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好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视频或音频播放的特殊优势,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将文言文中的情景再现出来,创设高仿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跨越时空距离,突破时空的局限性。

三、传授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三看、两查、两问,理解文言文大概意思。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让学生掌握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传授理解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文言文理解方法的传授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到“三看”。一看课文,二看注释,三看资料。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看,通过看课文明白大意,借助注释,进一步理解课文,再结合资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二是做到“两查两问”。两查是指:通过查工具书和上网查询,进一步理解课文,扫除理解方面的障碍。两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向老师问,向同学问,通过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等方式,弄清文言文课文的具体意思。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全面理解文言文词义。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虚词进行探究理解。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以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

第三,不断归纳总结,形成知识脉络。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尤其对重要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要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认真做好笔记,以备考试前复习。

三、结语。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创新文言文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通过配乐朗读经典佳作,激发文言文诵读兴趣,确保诵读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传授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莲.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2]吴洪雷.放飞文言文的课堂——小议初中文言文的几种教学方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

第5篇

深入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以及学区关于全面实施教育十大项目工程的通知精神,认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版),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两大重点。

1.加强对我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行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常规。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版)》,实施《温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常规》,指导我校语文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加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教法与研究师生课堂行为文化并重,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挖掘师生的潜能,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2.继续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教师研究作业,研究习题,提高选题命题能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发挥我校初中学业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做好我校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模拟作用,完善命卷、阅卷、质量分析等环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后20%学生的发展。

3.积极参加“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切入,促进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建设,打造高效课堂。积极参加初中语文课改疑难问题研讨“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引导我校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设计、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学习有深度、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案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4.以我校的“规范提升”行动为抓手,努力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规范,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素质,培养一批我校的语文骨干教师。

5.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加强我校教研组与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切实指导我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6.依照“小文学家”培养计划,继续推进初中文学社联盟建设,实施“初中生阅读推广计划”。

做好小文学家评比各项工作。继续进行初中生读后感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7.制定“古诗文诵读”计划,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计划,努力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古诗文诵读”计划,在我校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 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1. 初中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策略与实践

2. 初中古诗文研究

四、 乌牛二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参加对象

预备周

8.27-9.2

始业教育

1

9.3-9.9

正式上课

2

9.10-9.16

省优质课评比

县教研组长会议

校本培训

孤山中学

相关教师

教研组长

语文组教师

3

9.17-9.23

学区初中新教师调研

语文组

4

9.24-9.30

有效教学调研

市公布“精品百课“评比结果

县七年级语文研讨活动

校“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校本培训

济时中学

枫林中学

七年级教师

语文组教师

校团委、语文组

5

10.1-10.7

中秋节、国庆节放假

6

10.8-10.14

市质量问卷抽测

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

叶仁玉、杨晓慧、杨璐璐七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教师

语文组

7

10.15-10.21

市初中文学社联盟活动

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会(语文)

教学活动周(语文)

乌牛二中

文学社指导师

语文组

8

10.22—10.28

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中学“三小”培养活动

校本培训

市九年级教师代表

语文组教师

9

10.29-11.4

县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县学科教研基地活动

校“三小”评比

桥头中学

实验中学

九年级教师

相关教师

10

11.5-11.11

县八年级研讨活动

县优质课评比

校本培训

体校

八年级教师

11

11.12-11.18

省优质课评比

期中考

12

11.19-11.25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调研

县读后感评比

刘仁贵、郑浙智、刘晓泼老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

语文组

13

11.26-12.2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中期展示活动

送教下乡活动

乌牛二中

瓯北学区全体教师

14

12.3-12.9

市读后感评比

有效教学集体调研

校八年级语文质量合格监测

校本培训

朱涂中学

校教导处

15

12.10-12.16

市“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期末试卷命题、审稿工作

金乐洁老师九年级语文公开课

市语文教师代表

语文组

16

12.17-12.23

县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模拟考试

17

12.24-12.30

县古诗文诵读比赛

学区四科竞赛(语文)

校九年级语文教师

18

12.31-1.6

“迎元旦,教师联欢会”

元旦放假

校团委、综合组

19

1.7-1.13

学区常规检查

各教研组

20

1.14-1.20

市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

县新课改疑难问题解决暨学科基地学校活动

桥头中学

21

1.21-1.27

期末考试

22

1.28-2.3

学期结束

第6篇

关健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诗词鉴赏

古人曾说“诗无达诂”,这不仅站在诗歌解释的角度,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进当代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角度

1.1诗词语言鉴赏。诗歌是有生命的雕刻品,犹如冰灯玉露,看过是赏赞,是慨叹,经历千磨万击,看过是感喟,是敬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一字的出入,便有高下的悬殊。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在直觉的感性与清醒的理性间幻化重生,辨证交织下的语言便有了动态的立体之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参差,轻重的错落有序,句读的轻重缓急,韵脚的和谐交替之上。

1.2诗词意境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来体现。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情与画意,情趣总相通。诗歌是抒情的,诗人用有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与生活,当二者相遇,在碰撞下相契相合,意象便产生;当诗人独具匠心,把各种有情意象相互联结创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似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可得。无论是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诱使读者展开联想,体悟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

1.3诗词风格鉴赏。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其中,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只有将两者结合,启发学生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共同去窥视作品的风格。

2.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1知人论世,主动了解。一方面,要考察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鉴赏古诗文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作品创作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作者的人身经历也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把握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以及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关键,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必须努力把握这一点。另一方面,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放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去作判断。例如,在鉴赏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的过程中,作者表达的到底是征战沙场不能生还的悲凉心情,还是战死疆场的悲壮之情?鉴赏中,如果透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就很容易把握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加强阅读,提升兴趣。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诵读是第一步。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古诗词的含义,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强调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诗词中的意境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细细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诵读活动,以激发W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例如,利用分组诵读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角色诵读古诗文。将诵读与歌曲演唱有效结合起来,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诵读时,根据该诗词的节奏,采用拍手、踏足、踏歌而吟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有利于深入把握诗词意境,有效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

2.3把握格律,切入重点。古诗很讲究音律的和谐圆润,特别是初中语文所选篇目大多为格律诗和词,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使诗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所以古时往往平仄声交错使用。格律诗句数固定,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等。此外,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合理应用诗眼分析法,纵观古代诗词中的名言佳句,“诗眼”通常是句中的某个动词,优秀的诗人往往非常注重动词的巧妙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有效表达诗词的中心主题。例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字,写作过程中经过仔细推敲,通过“就”字的应用,巧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总之,整个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善于抓住“诗眼”,离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也就不远了。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就是积累与练习。想要学好古诗词,就需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立足古诗词的精华,行知人论世之举动,达提升兴趣之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高中宋词教学中文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7篇

创新课型是目前语文教改中十分重要的话题。

所谓创新课型,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的、实用的新课型。

课型需要创新,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当前语文教学教改的宏观背景有很大的变化。一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二是素质教育对课堂的高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很有力度,提高课堂内教学质量成为教改的主导方向;四是创新教育的研究日渐深入,呼声日益高涨;五是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需要。

第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初中语文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几个重要方面更新观念。

一是教学设计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是教学设计要突出诵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三是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四是教学设计要讲求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是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三、教学改革试验与科研课题的深化需要创新课型的支撑。在新世纪之际,各地的语文教研教改成果激动人心,很难设想,这些优秀的充满科学性、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科研能够让那些由教师独占讲台的陈旧课型所支撑,可以说,没有课型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只会是一句空话;也可以说,越是优秀的课题,越是富有成果的教学改革,其课型研究、改革和创新就越有风采。

所以课型设计要创新,是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破除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创造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导入式、探究式等崭新的课型,更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在课型创新的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如下内容:

第一、要结合实际。就是不离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高效阅读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大背景”,不离开初中语文教材这个重要的载体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设计的要求,不离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诵读、品析、积累”的学科、教学要素,不离开大面积语文教师的教学需求。

第二、要突出重点。一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语言积累、能力训练、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二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创新的课型更有效、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又更具有美感。

在课型创新中,要做到:

第一、语言训练要充分,技能训练扎实,思维训练科学。

第二、教师精要指导,学生充分活动,课堂积累丰富。

第三、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能的积累。

第四、表现出我们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五、能够处理好阅读与诵读、阅读与听说、阅读与置疑、阅读与品析、阅读与积累、阅读与想象、阅读与延伸等各种关系,让学生在诵读,听说,置疑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智、求美、求乐。

第六、要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既要带有研究性又适用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既能参加各个层次的教学竞赛又可以成为一般通用的常规课型。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类型

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是人教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中学教科书》,这套教材构造的阅读系统,是致力于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扩大视野,以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这套教材的重要改进之处是强调综合,提高培养“文学素质”的地位,提高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课文的比例,这样大动作的改进,必然会带动课型设计和教法运用方面的改革。因此,为了适应这样一套教材,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还要注意如下课型的设计与运用。

1.朗读课型――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课型,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2.诵读课型――也就是背读课型,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课文的教学。这是一种重要的新课型,其课型任务是降低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文背读,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3.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4.文学欣赏课型――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还要求有突出的“美点”,以及丰富的情感,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三个方面下功夫。5.活动课型――用于课中活动,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安排语文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创举,是语文教材质量整体突破的标志之一,语文活动课的课型,任务是将语文知识的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训练、比赛、娱乐、游戏、演出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6.积累课型――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

第8篇

将沉浸式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研究还是首创。研究者把沉浸式理论的“高峰体验”原理运用于语文教学研究,以他们对沉浸理论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深刻体悟,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主张,积极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思路,并力求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操作模型,这是颇具新意的。

“沉浸”,是个人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投入到某种情境之中,获得特殊体验的心理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沉浸”的状态,因此可以说,“沉浸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的习得均讲究体验和感悟。阅读教学必须植根文本。在文本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个自然的或生活的图景,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个有情有境、能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典型生活空间。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应通过对语言的感悟和情景的想象,进入其境界,“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也与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发现,一起抒情。写作则更需要关于生活与情感的“沉浸”体验。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种感悟、一次对话、一回阅读……都能引起情感的波澜、思想的火花.倘若“沉浸”于此,就会有不断的发现。

沉浸式语文教学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追求“浸润”的氛围,努力创设全身心投入的情境,使师生共同享受静静的读书和静静的思索。通过经典语言的输入、含英咀华的品味、高峰对话的感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当前,在纷繁杂乱的语文教学模式、种种偏激的口号和理念的冲击下,语文教学,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语文学习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解读方式,需要高度重视学习“内化”,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并使之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效果。因此,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研究对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重点推介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两大特色:

一、注重“语文的”浸濡式环境氛围的营造,以促进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生

一般来说,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心理倾向,它决定着人们行动的动机和效度。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态度的制约。我们注意到,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

沉浸理论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内在自我体验”的个性,能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沉浸的体验,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他们的活动和自身技能都有利于进入沉浸状态的时候才能够进入这种状态。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沉浸体验的获得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合适的“场”。沉浸式教学尤其注重对沉浸式环境氛围的营造,努力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良好氛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者所创设的环境氛围是“语文的”,即“用语文去激发兴趣,又用兴趣去学习语文”。比如,加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量,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让文学作品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再如,教师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学经典的个性,体会文学作品独步古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还比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提高阅读兴趣和读书质量。这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途径”的理念是吻合的,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力求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沉浸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型

研究者试图用“诵读吟咏入文入情体悟品味研习解疑自由表达”这样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首先以诵读吟咏的方法“沉浸”于文本,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体悟品味”获得“高峰体验”。这样,因“诵读”而“体验”,因“体验”而“感悟”,因“感悟”而“融情”“启智”和“明理”,在润泽心灵、提升境界的过程中,“实现其从不成熟的‘读者’到‘理想的读者’的跨越或蜕变”。

古代语文教学讲究熟读精思,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的过程是语言、情感和理趣内化的过程。反复诵读,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从而内化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并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自动地转化为语文能力。当然,“沉浸式”教学与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也有不同之处。首先,沉浸式教学十分重视拓展学生的视域、丰富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智慧。结合了更广阔视域的朗读,就加快了学生阅读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顺利地沉入文本。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沉浸式教学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接近经典的语言环境,积极创造“诗意的生活”,在课堂内外都能沉浸在祖国纯正的语言氛围与高雅的文学艺术殿堂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他们的种种探索,如以读书活动课推动名著阅读的探索,视听阅读有效方法的探索,网络主题阅读活动探索等等,都是很有创意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研究根植于传统语文的肥沃土壤,突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同时,对传统语文教学又有所创新,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课题研究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0 引言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数年,作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见证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手段日趋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对此感到由衷的欣喜,但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平时课程改革工作的心得体会,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重知识,轻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都有了一定改变,但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最终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书本知识很丰富,在生活中却连基本常识都不清楚。

1.2教学内容重课内,轻课外

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色彩。这就决定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外生活,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考察,课外学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外进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明确要求,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对此有些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是放任自流,不给予有效的指导,或是干脆用大量的课内作业占用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

1.3课堂组织重模式,缺变化

其表现有以下两种:许多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是按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接着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一种程序套路一直到教完本课,这是一种表现。第二种表现是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教材上说议论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构,教师就按这样的“三段论”去教学生,去要求指导学生先写作。就连学生答问,也只能与教参上一致,调动一下语序都不行。前者是拿一种模式、程式硬套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上,后者是对教材作一种简单的处理。二者的共性在于不求变化,不作深入研究,不因人因地制宜,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僵化、死板,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4教学研究重借鉴,轻创新

也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师普遍性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又害怕承担改革创新的风险,在实际教学研究工作中都以借鉴现和改进有成果为主已有的成熟经验为主,缺少自我创新。而且在借鉴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深刻领会所借鉴经验的特点和精髓,也不认真区分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差异,一味生搬硬套,很难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相关优化对策

2.1深刻解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深刻解读大纲,对实际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1.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大特色是要求突出学生实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要多读、多背、多写并重视听说,而且给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和建议,比如说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将“听话”“说话”合并为“口语交际”并使之与“阅读”“写作”相提并论,这都是重视实践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实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的《雷雨》教学中,人物对话比较多,便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兴趣,又可让学生体会到人物性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1.2有助于明确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除规定的课内教学内容外,还对课外阅读及课外活动提出了规定和建议,教师应认真研究并作出可行性强的指导方案,然后付诸实践。此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阅读自由,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同时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课外阅读及其它课外活动。

2.1.3创造性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视依据。

作为开展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它提出的一些理论对我们的教学都大有帮助,值得我们教师去深入研究。比如说大纲中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对“感悟式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2.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己能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能力构成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双管齐下,二者并重。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三点:

2.2.1搞好讲和练的结合

如《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妙文,但用典多,文辞简奥的特点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先给学生仔细讲解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然后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让学生练习诵读以加强理解。所以教授课文时既要重视把课讲好,把知识讲透、讲细,使学生能够接受,但又要认识到“讲”只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则主要靠“练”。所以更要重视讲完之后的“练”,做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2.2.2搞好读和写的结合

读和写结合起来,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条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只有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加深理解文字的丰富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像课文《春酒》介绍了故乡过年的风俗,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课文通俗易懂,便可以让学生描写一段自己故乡过年的情形。这样读和写的结合,实质上就是一个把阅读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

2.2.3搞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因为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时,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引导学生探究范进喜极而疯的根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

3 课堂组织灵活把握

作为目前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化教学确有它的优点。譬如它有利于帮助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整合集体智慧,发挥教育团队的整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结构的快速把握。但其弊端也很突出,它不利于知识的更新与创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扼杀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主体能动性。因此教师在实际组织课堂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临场反应,打破固有模式,灵活设置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学研究和创新

成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但借鉴时也应注意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因地因人制宜,做到“活学活用”,同时还要加强教学研究和创新: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育规律;二是要上好本学科的每一节课,着眼小问题,为人充分认识到上好每一节课就是一次教研;三是要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注重平时的反思和积累;四是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动,注重多种形式的教研方法。而且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也应创造宽松的氛围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