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42: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农业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转变,能够加速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基础。当今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实现,亦即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新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
1.1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和物质生产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为:
(1)新兴产业形成。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促进了新兴产业———农业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的诞生,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等。农业信息产业作为农业领域的先导产业,对农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先导作用,并促使农业产业向轻型化方向发展,即农业产业内部高技术化。
(2)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同时,农业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和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式的“两高一优”生产模式所代替,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比重将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比重将提高,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的调整。其中,劳动密集型比重将下降意味着又有一部分劳动力将被解放,为他们流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创造了前提。由此可见,推进农业信息化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1.2促使农业就业结构知识密集化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技术与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脑力劳动相对体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具体表现为: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多地需要智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促使其就业人员不断加强学习,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来武装自己。
1.3促使农村消费结构信息网络化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既受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也反映信息时代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开始出现服务化、信息化的趋势。例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个人计算机、电话、电视机等)逐渐为家庭所必需;农村家庭不仅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服务,而且基本生活费用的开支也将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实现。
1.4促使农业投资结构“软倾斜”
在整个农业经济总投入中,农业信息技术与咨询服务产业的投资比重不断增加。在投资趋向上,不仅重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等“硬投入”,而且还注重智力、人才、农业信息服务等“软投入”。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上述诸种优化作用是其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
2农业信息积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信息是生产力,且是知识生产力,能增长知识和智慧,信息、知识、智慧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作用,对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影响,是生产力三要素的融合剂,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它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支持,此时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和资本,通过信息化的作用达到紧密协作、有机组合,进而减少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信息化的这种效用贯穿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并集中体现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更新换代以及农业科学管理决策等重要环节上。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己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知识和智慧都是以农业信息为基础的,农业知识是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慧是农业知识的激活。农产品和农业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物质的比重相对降低,农业信息和智力劳动的比重相对增加。
农业信息市场构成市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产品的有偿交换成为规范和普遍的市场行为。一项新的农业知识技术可以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一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可以使农产品适销对路,获得巨额收入。同时,现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指导。①产前。要根据消费的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指导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②产中。要根据用种量、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等要素信息,在各阶段各环节上实行生产控制,确保各产量要素信息的实现,以实现总的目标产量;要把各种新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物化,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要根据劳动消耗量信息、物质消耗量信息、管理费用信息等成本信息,对成本的支出实行控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产后,要根据市场消费信息确定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要根据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升降趋势及对手的实力与其运用的策略确定竞争的方式与方法,以在竞争中取胜。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与决定农业内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密切关系,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决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物化才能创造使用价值,才能发挥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化加快了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使农业生产经营的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
3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农业推向市场,在市场规律这双无形的手指引下将农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经营,以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农业信息化正是从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上化解市场不确定性,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息平台。
3.1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将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3.2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信息技术不但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而且对于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来说,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等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升级,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
3.3提高农业产业化所必须的信息流通效率
农业信息化能保证农业信息畅通,有利于实现市场供需平衡,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有利于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的商品流通,克服产业化过程中的低层次的农产品相对过剩。
3.4拓展了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
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信息活动。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打破传统资源的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伴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摘 要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通过对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将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当下的环境,提升现代农业经济效益,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阻碍,其必须迎合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融合于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完善产业结构,实现智慧农业的转型,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
“互联网+”农业指的就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并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挖掘和丰富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业的稳定增长。
二、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不高。虽然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部分偏远落后的地区,网络条件并不是十分好。当地的农民缺乏网络交易意识,而且对网络的应用也不熟悉,以致于其仍然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互联网+”农业。二是还未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制定和完善;三是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对互联网的应用还未完全掌握。农产品的信息还是过去的传统手法,未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从而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效果不显著。
三、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智慧农业转型。首先,要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地控制施肥灌溉,有效分配人力资源,促进耕种的精准度。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专业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把控各项信息,实现便捷而有效的通讯,可简化农业生产的繁复性。比起传统的数据,物联网的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要更为广阔,数据类型要更为丰富,具有结构不单一、规模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大数据,完善物联网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智能化生活,对田g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作物等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耕种中的问题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案来解决,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产业链
现代农业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核心任务是制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地完善。为避免发生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各项问题,则必须遵循共赢原则。现代农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市场的农业产品需求,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和发展其他生产企业。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提高企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创新。
(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之一,其是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能够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能够减少产品的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农业的销售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让人们更了解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的类型,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当下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速度快,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急于一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寻找最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15):183.
[2] 柳妍,王鹏.“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市广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2-13.
1.1我国农业发展动力分析
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影响。内部动力包括:①农业基本职能的驱动,给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带来很大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品种光合潜能的利用空间大、土地利用的空间大、良种良法配套集成应用的领域广、农艺与农机结合效率提升的幅度高;②农业功能拓展的驱动,使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和多功能化拓展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主要体现在农业转型升级的效益提升快,农业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链条长、相互依赖度高。外部动力包括:①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持,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国家财政实力增强和国民收入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推动力;②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人们高质量生活需求和新兴、高效产业发展对产业竞争力、效益提高、收入增加的需求拉动。由于双重动力的驱动和拉动,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到最活跃的时期。
1.2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及农业农村发展势头,可以初步判断,在农业发展内、外部双重动力作用下,转型发展和升级发展将成为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转型发展是指农业从一种产业形态发展到另一种产业形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生产主体由小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合作经营组织的转变,生产要素由土地、劳动力等向科技第一核心要素等投入的转变,生产工具由手工、人畜力为主向现代化机械应用为主的转变,农业布局分工由国内区域布局与分工向全球化布局与分工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市场形式由孤立、封闭的小农市场形式向开放化、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形式的转变,经营模式由立足国内自给自足经营向全球化布局经营的转变,经营主体由一家一户向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转变;农业管理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理念上由单一投入管理向全产业链、系统化集中管理转变,方式上由传统人工管理向自动、高效和智能的智慧化管理转变,目标上由注重提高产能向提高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转变。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将出现多种形态并存的状态。
升级发展是指从一种产业水平提升到另一种产业水平,主要体现在农业品种、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产品)的优化与升级。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品种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品种特性由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营养及专用化的升级,品种结构布局由多样性向专业化、随意性向标准化、小面积向规模化等方向的优化发展;技术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由单一技术向技术体系、技术系统方向的发展,由平面化生产体系向空间、立体式生产技术体系的优化发展,更加注重多元技术系统的综合发展和目标产品的生产技术系统应用;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产品由传统农产品向商品、专用功能产品的发展,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更加突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由过去高投入高产出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贸易上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拓展。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是我国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技术、产品和产业水平将大幅提升。
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孕育和形成,对农业科技发展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一是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转基因方法和技术、基因克隆、生物反应器、干细胞、分子改良(动植物分子设计育种)、生物药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疫苗等)等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发展的各种组学、生物反应器、合成生物(如人工叶片)、3D打印等技术,对生物产品创制等产生重大变革。二是农业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信息采集、作物数字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产品信息追溯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突破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涌现出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产品,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量子信息、物联网、超高速泛在网等的发展,提升了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能力和水平,对农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产生重大变革。三是智能化农业工程控制技术不断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设施和工厂化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电脑全自动控制甚至装备农用机器人的现代化高科技温室、植物工厂、太空农业,生产性能和效率大大提升。同时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拱棚、遮阳网、防虫网、无土栽培等设施农业技术加速发展,提升了农业的抗灾能力、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微生物工程技术、生物膜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技术、高压处理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磁力杀菌和电场杀菌技术等不断发展,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五是生态农业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科学的加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农业,从根本上减少了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化肥、农药的依赖,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特别是纳米技术、生物基材料等的发展,将对传统农业投入品、制造技术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对农业第二入品创制产生重大变革。可以看出,基因鉴定与编辑技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生物药物创制技术、精准化施用与管控技术、远程诊断与信息化处理技术等展示了良好应用前景,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当前,全球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它必将推动一个新的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形成,将农业生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动力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强有力地支撑和服务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作物分子育种、保护性耕作、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需求十分强劲。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影响。内部动力包括:①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使农业科学向纵深、综合、交叉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水平。②科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交叉,不断催生出一批新兴学科,同时成为新技术创新的“爆破点”,引爆产业技术革命,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强大动力。③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开发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为核心内容的新技术革命,必将引领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变革,农业科技正孕育着新的突破[9]。外部动力主要包括:①农业转型动力,要求发挥生物品种光合作用及其增产潜能,利用生物体营养物质及功能因子,满足人类与自然在包括食品、医药、化工、能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需求,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价值将实现突破性提升。②农业升级动力,要求借助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生产技术的力量,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农产品生产将更加突出以高效化为标志的综合能力提升,带动农业产能的重大变革。由于双重动力的驱动和拉动,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2.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
根据农业科技发展态势和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可以初步判断,在农业科技发展内、外部双重动力作用下,主导技术和先导技术将成为未来10~20年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主导技术是指代表今后一段时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主流,影响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技术。今后一段时期,杂种优势利用与重大品种改良、高效种养殖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技术、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技术、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等依然是支撑和服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性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需要从科学和技术层面进行一体化发展并取得突破,以实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和服务。
先导技术是指代表未来发展的新生长点,能够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性技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催化性等特点。今后一段时期,现代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农业纳米技术、空间农业技术、海洋农业技术、极端环境农业技术、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生物合成与3D打印技术等将成为农业新技术革命的代表性技术。这些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成为国家新兴产业的新生长点,催生出一个产业的全貌发展,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升级与变革。当今世界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正在孕育着重大创新突破[10]。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发挥强势、培育优势、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力争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为此,应重点加强“三大先导技术”的创新突破:一是“农业生物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重点研究和开发各种“组学”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生物合成技术以及3D生物打印技术等,实现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的分子设计、组装与合成,大幅提高新品种高产、稳产、优质、营养、安全、高效性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开发利用精准农业技术、下一代农业通信网络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数字虚拟技术、农业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系统,以及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农机农艺智能化融合技术等,用信息技术、机械化技术等装备农业,实现智慧型现代农业的变革和发展。三是“农业生态环境系统重构技术”,重点发展光能生物高效合成与转化技术、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技术、生物工程过程处理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生物环保技术、生态建植与修复技术等,发挥生物体物质合成与贮存性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能,确保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命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尽管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系列长期制约发展的关键性瓶颈问题,如品种单产低、耕地肥力差、农田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农产品深度开发不足等,需要更加发挥科技的核心驱动力作用。同时,随着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未来各国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农业也处于转型发展和升级发展的最活跃时期,急需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生长点,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凝练,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大命题,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3.1农业科技重大命题的定位
农业科技重大命题是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按照主导技术和先导技术的统一布局,需要努力攻克的长期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重大难题和需要培育的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新生长点的关键性重大选题。重大命题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3.2新时期农业科技重大命题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要求,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生物进化、农业生物品种创制、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智慧农业和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建议当前要重点实施以下若干重大命题:
3.2.1“农业生物进化与系统还原”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农业生物发育生殖与遗传进化分析、农业生物信息诠释与功能基因挖掘、农业生物免疫系统原理及其分子调控、动(植)物经络系统与还原调控等重大任务,阐明农业生物的本质特征。
3.2.2“农业生物品种的现代化创制”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动植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生物技术、重要畜禽及园艺植物“国产化”品种培育、C3植物的C4合成途径与高光效育种、特殊逆境生物品种改良与开发、动植物杂种优势聚合与利用、粮食作物固氮育种等重大任务,继续挖掘和利用生物性能。
3.2.3“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粮食作物高产优化生产系统、农艺农机智能化融合技术与装备开发、工厂化产肉理论和技术系统、农林生物质功能化利用技术系统等重大任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2.4“农产品质量与功能的提升增值”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农产品安全要素全程监测与精确控制系统、鲜活农产品周年安全贮藏与智能分级技术系统、新型农业生物功能产品开发、农产品及食品工业化精深加工技术体系等重大任务,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经济价值。
3.2.5“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现代化重构”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后备耕地功能定位与综合利用、中低产田提质改造及受损农田修复、清洁流域环境与生态重构技术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还原体系、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减灾技术系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重大任务,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2.6“智慧农业与农村信息化”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系统、基于导航系统的农业机械化作业系统、农产品生产经营预警与优化决策巨系统等重大任务,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产品生产的科学化决策水平。
3.2.7“新兴农业产业生长点培育”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垂直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新型纳米农用制品创制、农业干细胞、生物反应器与功能药物开发、极端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系统、太空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海洋农业种养殖技术系统等重大任务,为我国新兴农业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生长点。
3.3重大命题的组织管理机制构想
重大命题的组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有关部门、单位及广大科技、推广、教育、企业、生产人员的作用,建立研-学-推-企-产-用一体化高效协同创新与应用的推进机制[11,12]。国家相关部门要将重大命题纳入国家及行业科技计划,设立相应的科技工程,如现代种业科技工程、智慧农业科技工程、农业生态系统重构工程等,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组织科研、推广、教育、企业、生产等部门及其相应学科创新团队、推广服务团队和生产管理团队等开展大联合协作攻关;要重点做好全国性宏观统筹与学科布局,组建各具特色的学科创新团队,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在重大命题中的牵头作用,由上、中、下游各学科团队组成重大命题主要任务的基本实施单元,通过目标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应创新工作机制,并从资金、人才、平台和政策等方面保障重大命题的组织实施。重大命题牵头单位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组织制定重大命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要着力构建重大命题的目标控制与评价系统、知识流动与资源共享系统、成果集成与分享系统,构建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机制和各模块集成的系统工作方法,在项目层面建立科研工作分析决策与指挥机构、学术咨询机构和命题分析诊断与评价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价值评价,加强项目成果的集成创新和成果的中试熟化与转化应用,推动成果集成应用和重大成果形成,最终实现项目预期的目标。
4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展前景
“互联网+”的理念开始出现,并运用在各个领域。在农业发展中也有了应用推广,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可以及时的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并提供农事信息指导,提高农业中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加快建设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1.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传统行业的改造,提高行业效率。而“互联网+农业”就是众多企业、个人围绕农资电商、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互联网金融进行尝试,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将农业现代化和“互联网+”结合起来[1]。这是国家发展中对农业的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升级的要求。
1.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1)保证农产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事故近来频发,对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消费者的信心产生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产品的正常销售,使得部分农业产业发展艰难。推广应用农业互联网技术可以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和控制,为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提供保障。2)促进农民增收。虽然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多元化,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保障。运用互联网推广农业技术,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可以得到保证,并培育出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3)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将互联网运用在农业技术中,可以全程控制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农业资源,并提高科技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而且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农业经营网络化,颠覆了农产品买卖的传统格局,推动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同时也使得农业管理更加精细化,服务也更加便捷,通过有效的结合互联网和农业技术推广,实现了农业资源管理的现代化[2]。新农民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掌握农产品地理分布和价格走势,并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决策农业生产。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农业组织实现规模化,实现现代农业组织的整合,将农民、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消费者都联系起来。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推动农产品电商趋势
未来几年我国农业技术中互联网的应用会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和农村再生资源电商的发展,农产品电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新媒体互联网会在消费者圈子中流传推广,突破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电话沟通、自媒体运用会越来越多,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商机。
2.2农业众筹和预售
电商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售卖,在产品形成前就有了众筹产品的创意,会提供更多的内容和可选产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推进农业的生产革新。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还提供了农产品预售,开拓销售渠道,保证食品的健康安全。
2.3农业复合型业态
农业传统的营销模式销售面窄且成本高,影响品牌的知名度。目前互联网对农业生产、销售、服务和资金等产业环境产生一定的冲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发展带来机遇,推动了农业电子商务、高品质绿色食品产地直供和体验式旅游农业等的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体验、民宿和产品销售等复合型新业态开始出现[3]。
2.4区域性的协会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农产品电商的区域化越来越明显,区域性的协会开始成立。通过平台建设,实行专业化的分工,基地对产品的生产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电商发展并提供服务,专业生鲜物流企业管理其物流环节,标准化、产品安全性和冷链物流三大难题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业务发展也有了区域化的趋势。第三方农产品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发展起来,有了巨头竞争的发展趋势。同时社区电商也发展起来,统一农产品的性价比和购买渠道,以社区为主力的移动端涉农电子商务开始占据主体,实现了农产品的一体化销售。
2.5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
目前我国整体的农产品品牌缺位,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间,未来电商会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广阔市场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电商快速增长,但物流成本比较高,目前中高端产品上电商产品比较多,其具有品牌依赖性,如果不能完成品牌打造,在未来的竞争发展中就很困难。
3结束语
现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并推动了各个领域产业模式和经营手段的改革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就可以实现推广手段的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和智能化,影响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销售等所有的产业链环节,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是一种驱动,可以有效的推动智慧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许永丽.浅谈“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青海农技推广,2015(3):6-7.
[2]杨林,于继庆,刁希强,等.浅析互联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1(9):25-26.
关键词:智慧农业;智能生产;电子商务;智慧管理;为农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4
智慧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服务这4个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从而实现农业的精准生产,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智能控制和网络经营获取高效的信息。换言之,就是将农业的发展往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信息化的方向推进。
1 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的重点
农业的物联网主要包括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3S等方面,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物联网的发展,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的功能的改善,例如环境感知、数据传输、智能控制、远程服务、决策分析等;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也能为农业生产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也能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应重点突出园区示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的作用。这就要求将现代化农业园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综合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对象。立志打造新型智能农业建设的榜样;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在生产领域的加快使用。主要是进行设施农业的建设,例如水产养殖进行规模化饲养,建大规模的蔬菜园设施等。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展开新型农业的发展。
2 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的突破口
所谓农业电子商务,就是指加快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以及优质产品的发展,与电商进行合作,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建立三级电子商务运营网,发挥农业部门以及一些其他与农业相关的组织的作用,用电子商务带动农业的发展,并且与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共建共享。要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加强辅导培育。积极建设市、区农业电商的创业中心,实现创客和孵化功能的一体化,可以进行农业生态园建设,对温室大棚物联网技术进行推广和宣传,并通过农业电商创业中心,在创客空间网上对创客进行全程的辅导和全程跟踪。深入发展实施农业电商人才的培养计划,引导更多的农民进行网上创业,在网上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培养专门的农业电商商务人才,让专业人才对农民的网上创业作出指导;推动聚集发展。进行农业电商飞累的相关的网站或软件的分析,并开发出适合使用的电商网站或是软件。一定要加强与第三方电商的合作,在网络上进行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区积极建立镇街农业电商服照荆辉诜⒄古┮底试吹墓程中加入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宽农业电商的发展道路,完成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沟通平台的建立。可以进行农业电商创业沙龙的活动,通过围绕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农业电商发展的热难点,农业电商主体、农业部门并联系专家对现存的问题,对如何稳定发展进行意见交流,制定出适合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方案。
3 将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作为推进农业管理智慧化的基础
推进农业智慧化管理,重点在于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目的是建立智慧农业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功能是信息的采集、监管与监测、科学服务、统计分析等。整体、整合、实用、实惠是农业智慧管理应该要吐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市农业智慧中心的建设。主要是进行“一中心,多应用”的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立电商网站、建立农业物联网检测平台等。主要目的是开发多层次数据开发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进行行业性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水产品。面对这个目的,可以加强农业方面的专门、因地制宜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合适发展的管理方案、加快建成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形成示范性的行业性信息化技术;农业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农业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开发和应用,从而加强大数据的应用,根据大数据进行决策、指挥和调度,达到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的目的。实现各方面数据在整个农业系统内部的开放应用,积极做到共建互享,进行优势和劣势的互补,实现数据的交流应用,推动农业服务管理向网络化、快捷化、高效化发展。
4 建立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的有效保障
建立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是加强基层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在科方面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加强农业执法的目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各类农业公益的信息化水平。面对这些问题,可以引导高校、科学院等组织紧紧围绕农业服务进行产业升级,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为农业经营提供有力的发展信息,加快发展构建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脚步。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的试点,进行资源的整合,加快功能的升级,形成合作共赢的为农服务信息体制。进行益农信息社的建设。主要是了为了更顺利地推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进行,达到资源的进一步的整合完善,积极主动地与电商平台进行工作的对接,从而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公益性的服务。要加强与京东、邮政等网络和市场主体的合作,创建“三位一体”机制,即政府、服务商以及运营商的合作,构建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大网站对信息传输的力度。对农业政务门户进行更多的网络建设,促使行政权力可以开明的进行一级实现公共服务项目的在线办理,优化政务在微博以及微信客户端上的信息服务,使农业的信息服务更加的及时,更加的具有针对性。重视对市场价格的监测以及信息人员团队的设立,推动镇街在信息报送方面的进展。对市场的价格信息进行仔细的监测和反馈;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准。优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重视农村信息人员团队的设立问题。稳步的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设立,对农业科教系统当中相关的资源进行汇总,将经济和科技融合起来,尽最大的努力推动现代的农业发展。
5 设立全程可追溯平台
最近几年,农业发展不断被食品安全问题所限制。为了实现质量追溯以及给予消费者安全保障,可以利用农场智能化管理平台,建立绿色履历追溯系统。该系统能够自行设立履历模板,建造二维码标签,而且可以把所有的标签都粘贴到农产品上,而消费者只需使用手机对该二维码标签进行扫描就能看到质量追溯信息。标签和地块的产量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农产品对应一个二维码标签,对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实现质量追溯。农业信息主要为农产品的信息以及产地的环境信息,比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农场管理信息就主要为农场的主人以及农场的种植者和负责监督的人员等信息;农事信息主要为预防病虫害的方案以及农事记录与农药残留的检测报告等;营销信息主要为加工、物流以及销售。在设立农场智能化管理平台以后,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增加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问题以及环境的污染问题,优化土地资源的质量,设立更为标准的流程,进行规范化生产,减小管理的难度,增强管理的效率。既要使专家能够非常便利的进行远程的咨询与指导,还要和与之相关联的渠道商进行对接,使消费者能够以最低的r格就能买到优质的农产品,这样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预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小了风险。
6 结语
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跨越,但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困难,应该怎样以更宽的角度来探究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有着导向的作用。所以,设立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全产业链服务系统,要进行种植生产以及渠道对接、追溯服务整个过程的服务,研发新技术和新模式并积极地运用到实际中,这是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参考文献
[1]韩秀艳,孙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设计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12).
[2]钱遥张霄飞,鲍晓娜.智慧农业发展策略探析[J].山西农经.2016(13).
[关键词] 山区 农业产业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
农业产业化最早萌发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发展思路体现了现代经济学的传统智慧,在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经营、节约交易成本、深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概论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本质
农业产业化概念诞生于我国,而国外学者多采用"农业一体化”、“农业综合经营”等概念,虽有差异,但在本质和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高德伯格教授认为,农业一体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种子、肥料及机械等生产资料供应,到食品加工者和零售商的由一系列公司和社会团体组成的有序链条。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农业资源的集约化、专业化利用,是根据地区优势、经营组织效率优势和行业比较优势而对农业产业的合理化布局。因此,地区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和水平可以通过生产规模化、集中化程度、行业分布状况和分行业产业化程度体现出来。国内外学者出于观察问题的侧重点和视角、论述问题的侧重点以及概括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各执己见。内涵界定是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为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和全面推广农业产业化。
2. 农业产业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业产业化最先萌发于西方发达国家,与之有关的理论研究也开展较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以农业产业化为主题的文献开始在国外大量涌现,由于发达国家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成熟度、产业关联度、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同时,较为丰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践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角,因此,国外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较为全面,且采用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先进。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而发展的,其实践基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确立和“产供销、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农村综合经济发展制度的建立。国内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适用性讨论两个方面农业产业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山区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1.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重视不够、规划不合理
长期生活在山区的农民,与外面世界沟通得较少,变得封闭守旧,自给自足的现象依然存在,他们很难冲破传统的农业模式。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没有真正把握和理解产业化的本质和内涵。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有模糊认识,忽视了它在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抓主导产业的思想不够清晰,行动比较迟缓,培植力度不大,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 基础建设落后,规模效益甚微
山区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耕地规模小而分散,土层浅薄,耕地质量差,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在贵州赫章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程度在这几年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相较于全省其他地区仍仍然存在严重不足,与全省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山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设施还很落后,需要长期发展,全县有效耕地的灌溉面积少之又少,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还有待提高。
3.农产品品牌发展有待提高
赫章自然资源和其它资源较为丰富,是黔西北很有经济开发前景的一块宝地,堪称乌蒙山区的“聚宝盆”。其山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部分农产品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在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上存在严重不足,并因此导致优质产品的品牌附加值较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的不利局面。目前,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河南、山东等品牌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仅河南省就拥有19个国家级农产品品牌,而相比之下,贵州山区品牌较少,从品牌的建设水平上看,山区的品牌实力也有待突破。
三、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包括基层农业推广站,增强各级干部和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自觉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在目前家庭经营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益和规模效益;可以极大地促进科技进步、密切城乡和工农关系,既可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又可激活第二产业,牵动第三产业,增强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要搞好产业化相关知识培训,发挥山区农业推广站积极作用,引导常规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自觉性;要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特别是在基地村组要将科技推广网点真正健全起来;要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积极吸纳国内外新科技成果,并运用到产业化建设中来。
3.以基地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科学布局产业结构
在原有基地基础上,依据产业链关联性建立全新的联合型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相互促进的基地体系,做起产业链,提高生产规模,为产业化经营提供强大的产前保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互结合,合理科学地发挥山区特色产业优势,并逐渐推出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以及一些拥有市场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加强区域性的产业板块和生产基地,科学地布局产业结构使山区农业发展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四、结语
总之,政府需要搞好规划和政策扶持,帮助解决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户和企业,搞好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调整产业结构,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和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丽. 浅析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家之友. 2010(02).
[2]魏联辉,黄孟欣. 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做法[J]. 南方农村. 2002(05).
2017年春节假期,开阳县接待海内外游客76.1万人次,同比增长36.4%;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38.6%。2017年1月,全县财政总年收入累计完成14875万元,同比13.22%;截至2月10日,县内57户规模以上企业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达100%……这是开阳县在新年伊始呈现的发展新景象。
2017年,开阳县着力做好大交通、大园区、大旅游和小城镇“三大一小”建设工作,奋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生态型、融合型城市转型跨越。
大交通带来大活力
“大交通”即是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作为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突破发展制约、促M区域协同的核心抓手,全面打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围战”,重点推进“一联四射多环线”大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实现与贵阳中心城区、周边节点城市的产业同布局、同发展。
“一联”就是加快推动开阳至贵阳主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力争早日融入贵阳“半小时经济圈”,着力打通“外循环”促进区域融合协同发展。
“四射”就是加快推动开阳至双流、花梨、楠木渡、南江四个方向纵向道路联通,将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有机连接。
“多环线”就是加快推动S102、S207、S208等各区域乡镇横向交通互联,以及村级公路建设,畅通“内循环”搭建县域发展框架,促进“微循环”激活乡镇发展潜力。
同时,在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上,积极争取贵开城际铁路至郑州、久永货运铁路延伸经开阳港至瓮安的规划建设;力争开阳港提等升级列入国家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规划,加快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建设,确保2017年实现通航。
大园区带来大转型
“大园区”即是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载体,优化园区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力度,着力破除园区发展“散小弱”的局面。
做“优”做“精”工业园区。围绕“一区两带七园”规划布局,大力推动一流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突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一定位,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向园区集中,巩固培育提升一批本地磷煤化工企业,打造年产值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10家。围绕磷煤化工、新型建材、医药食品等领域,引导人才、项目、技术、金融资本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努力引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优化“四带七区十园百场百寨”产业规划布局,加快7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全省引领型示范园区2个,新增省级示范园区1个。以举办贵阳市第五届农业嘉年华活动为契机,打造10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推动农旅一体化、茶旅一体化、康旅一体化发展,促进“十里画廊”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带、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提档升级。围绕“贵阳都市特色农业发展区”功能定位,着力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集农户、基地、合作社、集体经济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建设。
大力实施茶产业全产业链打造计划,推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发展壮大农村电商、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新型营销业态,延伸和完善农产品产销链条,促进园区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园区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60%。
大旅游带来大融合
“大旅游”即按照“一核三带一城四线”的全域旅游规划布局,深入挖掘和开发生态、环境、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打响“水东硒州・诗画开阳”旅游品牌。
突出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健康、民生等融合联动,重点打造以生态文化体验、避暑度假养生、户外观光运动、温泉水疗康体等为主题的旅游综合体,打造“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温泉养生”三张品牌,形成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发展格局。
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加快高品质旅游景区打造,不断完善景区设施配套,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创建5A级景区1个,新增4A级景区4个,打造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1个。充分发挥南江大峡谷、香火岩、紫江地缝等景点在旅游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示范带动周边旅游村寨建设,推动旅游由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加快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加快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重点打造城镇、高速匝道等节点与景区之间的“旅游车窗线”,提升景区内部交通和绿道环线。建成4条以上精品旅游线路,改造提升5条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带,打造开阳旅游“多日游”经济圈。
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依托贵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充分发挥电信、移动和联通等通讯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有序推进智慧旅游建设。2017年实现南江大峡谷、白马峪温泉、十里画廊等重点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到2020年,完成全县国家A级景区智能查询系统、导览系统、电子交易系统、门禁系统建设及改造工作,完善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
小城镇带来大支撑
“小城镇”即是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壮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提升群众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
做“优”城市布局。突出城市功能定位,注重“多规合一”,有序推进城市整体规划,合理安排城乡、田园、林地、产业、生态空间布局,形成协调一致、科学合理的城乡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百园之城”建设,促进产业、城市、景观有机统一,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公园城市风貌。稳步实施疏老城、建新城,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老城居住环境,推动新区建设。
做“特”小镇业态。大力推进小城镇试点县建设,着力构建“西部工贸型特色小镇、东部高原湖泊港口型小镇、南部田园式精品小镇和服务型旅游精品小镇、北部生态农业型小镇”的格局。避免“摊大饼”,着力“蒸小笼”,按照“一乡(镇)一特色、一乡(镇)一品位”原则,突出全县16个乡镇小城镇规划,全面实施整县提升、改革提升、规划提升、项目提升、镇村联动提升、生态提升、文化提升、产业提升“提升工程”建设,精心打造一批绿色小镇、风情小镇、乡愁小镇、滨湖小镇等新兴小镇业态。
做“靓”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围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工程,打造和提升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带。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让优美环境和产业成果相互映衬,实现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三生共赢”。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不竭源泉。贵州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突出山地特色,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融合,做优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精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充分释放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如何发挥自身山地特色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增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贵州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能够守住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持续挖掘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明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加速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工业倍增行动,而且能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链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强化三者紧密的联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城镇化带来对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带来对农村旅游业、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农民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度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并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来,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以来,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产基础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主体发育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弱,难于支撑农村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一产作为支撑。但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仅为3.2%;粮食产量1051.24万公斤,仅占全国比重的1.5%。全省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多年,但产量仍然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低下;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对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难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合力无法释放
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产向后延伸不够。一产是“压舱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全省相当部分的农旅融合产品单一、缺乏特色、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贵州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虽然在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等,都是二次产业简单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饮料和精制茶等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二产业是纽带,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矿业、白酒业、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依赖大,占比达70%以上,产业结构刚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依托工业园区建设的特色食品、医药、白酒业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散沙状态、规模过小。三产向高端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是发展新引擎,引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绝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营销水平、电商、物流、供应链等发展滞后,产业链条难以向高端开发领域延伸,直接导致农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产品。
(三)融合主体孱弱,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本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业融合引领作用不强。现有各类行业协会多数属于松散组织,在推进区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务能力不足。
(四)农户不能充分分享农业产值和附加值
贵州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实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比较缺乏,而参与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涉足非农领域,农村居民不能够充分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际作用中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获取了产业发展的大部分利润,而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而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利润,进而导致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低,导致订单违约率高,没有形成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与共的局面。
(五)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贵州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国土面积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资源供给,其中农业用地尤为稀缺,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量土地资源集中使用的要求。农业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对投资吸引力不足;又因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对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夯实山地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种产业,深挖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扩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让贵州山地优质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充分延展,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实现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生产及商、贸、服一体化运作。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及乡村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创新商业管理运行模式、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调整财政投入、贷款担保等扶持资金向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倾斜,积极引导产业链之间互补共融,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体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雄厚、运营模式先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进“三变”+“三联”的联动模式,发展多领域、多种形式股份合作。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现代营销、智慧农业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农户能力,强化作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引导“三产融合”主体之间及其与小农户之间紧密合作,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包容互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毕节“六联六带”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五)强化要素保障,激活市场活力
沼气工程——沼气制取工程的生命科学研究梁素钰,王述洋
玉米秸秆直接液化产物分析与热量衡算曾其良,王述洋,李二平,谭文英
借鉴欧洲风电发展经验推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赵梦
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技术实践与探索唐洪兴,施玉书,宋玉良,牛文科,付银松,马建萍,徐建
清洁发展机制(CDM)与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李荣刚,张小宁
生物柴油的研究与使用徐桂转,张百良
生物质热解研究现状与展望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赵廷林,王鹏,邓大军,舒伟,曹冬辉
风电设备选型的技术经济分析胡立伟
离网风力发电在农村、林区的推广应用前景分析陈学庆,刘素芳
如何创建一支高绩效的沼气技工团队杜晓光
复杂条件下的风电场微观选址技术胡立伟,郑爱玲,程艳伟
太阳自动跟踪系统的设计张兴磊,杨丽丽,张东凤,高龙,张治坤
两岸新源开发合作的瓶颈及对策刘叶志
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前景冷天玖,韩雷涛,马煜
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调查和分析华永新
让太阳能为新农村建设增光添热董树国
广西户用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探析梁俊娜,韦丹辉
江苏规范有序管理生物质能源产业李荣刚,王飞
秸秆发电综合利用雷国俊
北方温室内废弃、空闲沼气池的利用黄枭,郗登宝,王伯众
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用水加热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袁新毓,罗峰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摘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年农村能源工作重点寇建平
现代农业需要健康GDP——两会委员关注农村节能减排赵梦
太阳能热利用行业2007年发展报告罗振涛,霍志臣
发展秸秆产业的思考李荣刚
新能源发电——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叶锋
秸秆热解气化技术
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华永新
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特性的数值模拟徐宝清,田德,韩巧丽,王海宽,赵丹平
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的改进研究亢燕茹,田德,王海宽,韩巧丽,时燕,孙云峰,张春友
一种高效节能的果蔬烘干设备张利群,郭淑珍
中荷项目总结会在京召开促进中国西部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赵梦,简保权
"阳光"走进三军仪仗队军营简保权
汽车太阳能天窗——环保节能新科技
农业项目申报与工程咨询服务
中国将成为最主要的风能市场之一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背景
我国户用生物质炉灶的发展和应用陈晓夫,张伟豪,刘广青
省柴节煤炉灶炕和生物质能标准化体系建设李景明
全力推进农村能源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王长宏
不同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发酵的影响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陈智远,姚建刚
山东民和沼气工程CDM项目建设与循环农业探索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的CDM项目审批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张明娇
半亩园,十亩田农村能源推广与设施农业结合成效卓越——康尔徕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典范韩芳
冬季沼气池管理技术要点杜晓光
冬季沼气池冻裂后的维修方法杜晓光
沼气池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朱广凯
2010年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将在同家会议中心举行简保权
强化服务管理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座谈会在京召开简保权
广州南站采用光伏建筑设计何清
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组合的初步分析戴玉才,杨洪云,李倩,张文珺
农村沼气生态系统的建立及问题探讨黄枭,郗登宝
沼气工程惠泽于民薛彦棠
晋中市沼气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建议焦瑞莲HtTp://
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肖宏儒,宋卫东,钟成义,秦广明
秸秆厌氧干发酵产沼气的研究陈智远,姚建刚
新书推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战略谋划与项目设计
经济实用的沼气发酵原料探析尹冰,陈路明,张爱民,孔庆平
沁水县户用沼气低使用率的分析与建议闫沁阳,王光
浅谈原州区农村能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魏钊
灾后重建沼气"亮"眼简保权
涪陵沼气惠"三农"——重庆市涪陵区沼气建设见闻简保权
沼气池快速启动的误区及对策杜晓光
山东省循环农业现场会议在淄博召开
第三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及节能产品、技术博览会成功召开赵梦
农业项目申报与工程没计咨询服务
发展中的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炉具产业郝芳洲
湖北省农村省柴节煤炉灶推广现状与发展建议汤建华,陈可金,陈涛
我国发展生物质炉具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邢立力,赵生伟
关于晋城市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牛晋鹏,李敏,刘玉祥
农村沼气生态系统的建立及问题探讨黄枭,郗登宝
生物质户用炊事炉具技术研究周伯瑜
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好吴亚泽,师朝霞,张明娇
现有逆变器对PEMFC发电机适应性仿真与实验研究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陈向锋,徐晔,孟祥朋,全攀科
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及燃烧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简保权
浅谈节能建筑及其设计要点胡林
京郊秸秆气中焦油检测及有关建议张榕林
沼气在电光源生产中的应用上虞市创世纪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发展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宁盛
秸秆压块燃料替代煤炭用于北方农户采暖的探讨康铁良
沼与点燃新生活——翼城县沼气发展纪实
奋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科学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杨平娃
危机背景下新能源经济发展新动向及启示江凯,鄢斗,颜蕾,杨美英
解读《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田宜水
对加强沼气技术标准编制和实施的认识郑时选
关于中国沼气的思考曹曼
从2009年风能会议看未来风能发展杜以会
风电场风速预测方法的研究谷国利,王维庆,张新燕,董红
对沼气工程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与建议张榕林
北京市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和问题周孟津
西山区沼气安全运行浅探黄玉明,王聪
沼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娜,郑雷,王丽丽
沼液沼渣进出料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王瑞谦,邢会敏,金建光,马智慧
技术先行加强交流推动中国沼气健康持续发展赵梦,简保权
太阳能建筑热电一休化应用系统亮相北京科博会简保权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标准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赵梦
2009地球环境日赵梦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前景诱人曹丹
种植能源作物开发非洲生物液体燃料李荣刚
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发展思考刘春鸽,陈戈
中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分析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田宜水
21世纪绿色能源——生物质能周广森,原玉丰
小型风力发电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中太阳能采暖/热水系统的工程应用郑磊
生物质热解干馏集中供气技术的应用赵洪叶,魏晓明,徐冬利
晋陀区生活污水处理经验董树国
浅谈宁武县沼气池使用率低的原因与对策杜晓光
户用沼气高效产气操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