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1 16:4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

第1篇

关键词:采矿过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054-02

当前,我国的矿产产业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增加,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水平。但是我国工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与规划化的程度较低,因而在实际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弊端,增加了采矿工作的困难度及危险性。对此,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地转变传统生产劳动模式,降低劳动强度,以此来有效提升整个采矿好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开采的过程中的风险性。

1 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近年来推出了一项全新的自动化技术,并已经成为了多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改革的重点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融合了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电脑软件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业生产与发展的效益。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采矿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及突出的作用,是推行矿山生产自动化的必要因素,加快矿山产业的转变与提升,进而促使整个矿山经济的增长。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1.2.1 安全性高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应用功能,能够进行适时自动化检测、相关数据的传输以及紧急预警、自我更新等智能化的操作。同时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例如:电路短路、电机失灵等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报警,进而防止相关事故的发生,增加运行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2.2 实操性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高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操作量,规范整个操作的过程,避免人工失误情况的产生,提升了整个生产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产品,其规格与质量的精确程度及一致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增加了整个产品的达标率,提升了该企业的综合效益。

1.2.3 使用性强

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时,能够与之搭配的相关仪器及设备都具有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水平,能够有效提升日常保养以及故障检测的工作性能,进而促使整个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与发展,减少人为因素的对整个生产设备操作的不良影响,提升整生产操作的规范化水平,促使整个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增加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采矿行业的结构调整。当前,利用大型开采机电设备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0%,中型企业达到了80%,小型企业也达到了40%。同时,很多的采矿企业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还应用了很多新型的采矿技术、工艺以及相关的设备,这种应用发展的现状已经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持平了。

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采矿设备,在我国采矿行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很多采矿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够应用到高压机电设备,尤其是PLC控制设备以及微机处理分析设备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能够有效提升采矿工作的质量及安全性。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

3.1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在实际的采矿工程中,有许多的煤矿工程在应用监控系统的时候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传感器工作效率的低下。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性能不稳定的情况,能够有效使用的期限非常短,发生故障的频率较高等。对此,需要借助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光纤来代替传统的金属电缆,拓展原先的信息存储格式及内容,能够容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此来提升生产监控的水平,进而促使整个煤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2 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在采煤机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为其提供更大的牵引效力,克服掉相关的阻力。通过在采煤机中设置相关的防滑功能,还能够增强其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的时间。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机具有较强的牵引技术,不仅能够在生产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同时通过设置防滑装置还能够增加其使用的安全性,增加使用寿命。此外,杂技采煤机下滑的时候,可以通过发电来制动,进而节约了相关的资源与能源。

机电一体化的电牵引采煤机与液压牵引机相比较,电牵引机在使用的过程中除了电动机的配件会受到磨损之外,其他原件基本不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与难度,保证整个采矿过程的更加稳定与安全。此外,电牵引采煤机的操作十分简便,能够及时地进行参数的设置与修改,有效地避免了故障的发生。电牵引采煤机在运行、传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比较简单,尺寸与质量都比较小,以此就具有着更高的工作效率,相关反应程度也比较灵敏。

3.3 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提升机中的内装式摩擦提升机就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使用微电子技术、信息化技术来将工作机与驱动机合二为一。这种设备在应用过程中是将电动机内置在卷筒内部或者摩擦轮的内部,同时,提升机提升的过程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的,具有着灵活度大,运转速度快以及诊断的功能。同时,提升机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对提升的位置进行有效控制,进而确保相关装备在制定地点进行准确停车。此外通过采用微机控制能够在采矿过程中采集相关的感应信号,进而进行电子监控,提升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升机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相关工作人员以及货物运输的安全性,需要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来进行更新与改变。其主要分为报警提示、二次不能开车、立即进行电气制动以及立即进行安全制动,以此来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促使采矿工程更好、更快地发展。

3.4 在带式传送机中的应用

在我国,带式传送机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着输送量大、性能稳定、工作周期较短等相关优点。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最普遍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够针对煤矿的实际开采情况通过较长距离的运输,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我国相关技术条件的限制,所使用的带式传送机中间驱动点的设计通常不超过3个,进而就会对整个传送机的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国采矿行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使我国采矿行业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时候,需要依据采矿行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保障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增加生产效率,进而促使我国采矿行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铸造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型腔的充填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在充填的第1阶段熔体形成了凸形弯月面。第2阶段熔体克服了弯月面的表面张力,力求充填空腔部分。从熔体流的前沿形成固体薄壳开始进入第3阶段,此时熔体流动速度剧烈降低,最终在型腔尚未充填充填前过早地停止了充填。第4阶段,由于直浇道中压力头的继续提高,或者在惯性力的作用下,熔体前沿已经形成的薄壳破裂,随之形成了狭小的、能量较小的二次熔体流。在浇铸大延续度的薄壁件时候可能看到完整的4个阶段,而在浇注金属液充分过热时,则在第2阶段就完成了充填过程。因此对于薄壁件,金属液应该有一定的浇注速度和过热度。

金属液的浇注温度和浇注时的型壳温度是保证充填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熔模铸造的型壳经过焙烧,而且在热型壳下浇注,但熔模铸件大多数都是小件,型壳较薄,型壳出炉后冷却很快。

对于薄壁件,为了保证充填性、不产生冷隔与浇不足,除了保证内浇道的面积、静压头及浇注过热度外,还应尽量使型壳出炉浇注迅速,尽量使薄壁部位的型壳冷却缓慢

铸件浇铸过程中憋气,增加了憋气部位的气体压力,降低了充填时候的相对静压头,减缓了金属液的充填速度,因此憋气部位往往是容易产生浇不足和冷隔的部位。比如两个内浇道,金属液从两个内浇道同时进入,夹在中部的气体无法排出而憋气,在铸件中部会形成浇不足类型气孔

浇注过程如果中途停顿,则停顿阶段金属液流前端极易氧化结膜和凝固而产生冷隔、浇不足缺陷,因此浇注过程中切忌中途停顿

金属液充填过程应平稳

金属液充填过程应尽可能平稳,以尽量减少卷入气体、夹杂和二次氧化的可能性。底注方案的金属液由下而上平稳注入,能有效防止型腔内卷入空气而产生的气孔和针孔。因此对于易产生气孔的铸件和易氧化的合金应尽量采用底注方案

在浇注易产生氧化膜的高合金钢铸件时,常常会因出现氧化膜而降低铸件的气密性。这些氧化膜有的是在浇包金属液表面形成一次氧化膜,也有的是进入型腔后形成的二次氧化膜。有研究表明:浇包中形成的一次氧化膜是经过下部内浇道进入型腔的,其氧化膜夹杂则出现在上部热节。二次氧化膜的形成取决于金属液在型腔中的上升速度,,当浇铸温度为1600℃、金属液上升速度小于8mm/s时,金属液的整个表面上将形成完整的氧化薄膜,而当金属液的上升速度提高到20mm/s以上时,氧化薄膜不再形成。容易氧化成膜的金属液,在由氧化物构成的型腔中流动时,金属液面将不断缩紧而紧贴铸型表面,氧气进入金属液的清洁表面,又重新形成氧化膜,使得氧化膜不断增厚。当金属液流的速度大于20mm/s时,氧化薄膜的增长速度被金属流的破坏速度所抵消。为消除薄膜缺陷,铸型中的金属液流的上升速度应处于16-60mm/s范围内。

金属液在型腔内的流动状态对浇不足、冷隔、气孔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铸造浇铸方案应保证补缩,避免产生缩孔(松)

缩孔(松)是金属液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结果。金属凝固时的体收缩在重力作用和大气压力的推动下,将出现凝固收缩流动,使一部分金属液从铸件系统中冷却慢的部位流向冷却较快的部位,而在冷却慢的部位留下空洞,形成缩孔。

缩松则是铸件局部凝固时金属液补缩困难形成的。钢液凝固时体积收缩是一种自然规律,因此就包含浇注补缩系统在内的铸件系统而言,缩孔(松)是不可避免的,但仅就铸件而言是可以避免的。

英国伯明翰大学IRC中心的J.Campbell教授等人对浇注系统设计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他们发现底注平稳充型是保证铸件质量的基本条件,设计浇注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内浇道的充型速度,应设法使临界值小于0.5m/s,该文证明底注式与金属液充型速度对铸造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浇注系统设计强调两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采用底注式,二是在此基础上限制内浇道的充型速度尽量小于0.5m/s.

浇注过程人为因素起重要作用,从不同方向浇注,型壳角度不同、金属液从熔炼炉中倒出的速度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

底注式浇注系统有一点应该注意,由于充型速度较慢,金属液将损失温度,在薄壁件中容易产生浇不足缺陷

.1、依靠人力作业而且安全性不高、效率低下。

2、人力成本的提高,总体成本也大幅度的提高

.3、工人在高温、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

4、.技术工人流失严重

好处:

稳定性高、操作简单

注开始后,当铁水包质量变化时,仍然能达到很好的平衡状态。

安全性高

率高、浇注周期短

随着改革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工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发达国家成熟的工业产品目前在国内也一应俱全,但很多产品都是在仿照他国的成熟产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能将新兴的机电一体化工业技术与传统精铸工艺生产相结合,必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由于精铸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因此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不再允许生产,其采购地也转向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精铸产业经过短暂的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迎来了精铸业的春天,由于之前大力借鉴国外先进成熟技术,目前已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发达国家由于已经不再本国对精铸产业进行发展和支持,因此该行业技术在国外也鲜有发展,技术理论和水平发展较慢。

国外对精铸业的限制致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上不再封锁,甚至提供技术援助,我国因为相较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精铸业起步较早,因此相对于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我们在技术上有优势,但目前面对国内生产原料与生产力成本的不断提升,越南、印度、缅甸等国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客户目前进行全球采购,保住技术优势成了中国精铸业的当务之急!

在熔炼环节上,因为有较多的人为操作因素,因此对于产品最后的成型有着较大的变数,即使现场有着严格的操作工艺,但是从型壳从焙烧窑中取出后,操作工会挑壳到炉前,每次浇注时候型壳的角度和浇注的金属液以及浇注时间都会有所差异, 操作工在长时间操作后疲劳因素,尤其夜班工人更会导致操作产生偏差,其后果是浇注效果不能达到浇注设想效果,前面一系列的工艺控制在最后一环上发生偏差导致产品轻则出现一系列各式各样的铸造缺陷,重则不能修补只能直接报废。

产品出现铸造缺陷较轻时,在后清理阶段大都可以通过修补进行挽救,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人工和事件的浪费,耗时耗力;而产品一旦在浇铸时直接报废则会产生较大影响,客户的订单量不能保证,重新投产会耽误交期影响工厂的信誉以及客户的信任。

综上原因依靠我国现有机电技术依托,已可以在浇铸阶段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达到对浇铸阶段的较为精确控制,减少人力损耗和认为干扰提高产品浇铸的稳定性以及对人力的节省,下图为笔者设计的浇铸系统示意图,希望可以对广大从业人员起到启示作用:

该系统分为主动系统和从动系统两部分:

一、主动浇注系统:

系统可针对浇铸型壳需要通过重力传感器辅助操作者确定钢料加入量,在钢水熔炼过程通过红外测温器对金属液实时监控,达到浇铸温度时操作者通过PLC控制器控制浇包支架倾斜,使浇包内钢水按照工艺设定流出,而在此期间温控器可以继续对金属液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浇铸温度在工艺控制范围内

二、从动浇注系统:

从动系统主要是配合主动系统达到对型壳的控制,型壳从焙烧窑取出来后放在支架工装上,操作者通过PLC控制器控制从动系统对型壳的高度、位置以及浇铸时候的倾斜角度(浇铸过程中角度可以变化)进行控制,在首次浇铸满后可以通过转盘对型壳进行旋转离心,使金属液在型壳内部均匀填充,再进行二次补浇,达到减少铸造缺陷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

[作者简介]陈波(1960-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技术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49-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更为突出,尤其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更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按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客观地设置实践课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机电技术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建设方针,从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入手,通过校企合作,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积极探索并构建了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一主线二融合三环节四阶段”“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实施单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体系的要求,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要能完整地覆盖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并包含工作任务中所有具体工作步骤,使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为此,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从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入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与吉林长春电器设备厂、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将机电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对应课程,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课程。

基本素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大多是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的、最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专业基础能力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初步形成职业规范、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环节。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内容一般是相对独立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专项能力,突出应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通常是以实际生产过程或项目为载体,将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对象(自主学习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建设“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应当系统地设计、实施实践教学,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首先,依托校企合作,使实训、实习、生产等环节循序渐进。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实施实践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实践教学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教学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融合,实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环节和办法,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减少学生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差异。其次,制定项目化课程标准,使之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课程教学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实现课堂、实训、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技能、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形成 “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融合”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收获实际工作经验,拥有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切实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构建科学适用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所反映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应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第一步,精心设计课内实验。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课程,主要以验证性、简单应用性实验为主,通过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分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初步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基本专业能力,为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打下基础。第二步,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安排了“电子技能实训”“机械技能实训”等单开实践课和“自动生产线安装”“维修电工实训”“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训项目,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上实验、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这些实训项目多数是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最后应安排顶岗实习,让学生到企业去工作,通过完成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实施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专业教育和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职业方向、就业岗位及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之前,安排认识实习即到相关企业参观见习,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毕业后从事岗位的真实生产过程,增强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课外培养体系对其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阶段:通过单项实践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通过课内实验、单开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单项专业能力。同时,结合应用技术研究介入计划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拓展专业技能、强化创新意识。第三阶段: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结合各专业课内容,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组织各种竞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第四阶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考取相应必备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针对在本专业维修电工、安装电工、值班电工、电气设备操作工等主要就业岗位到相应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熟悉真实工作岗位和实际工作内容及过程,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新技术的应用,缩短从学生到准员工的过渡时间,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范丽英.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2]张永华.高职《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科技资讯,2013(5).

第4篇

论文摘要:取得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过程追求的目标。本文根据多年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体会,提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以及布置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边缘技术学科,是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开设此门课程是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思想己普遍被世人接受和采用,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课程内容丰富,以机械及电子相关领域的多门课程为基础,内容抽象又难于理解,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本人不断探讨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多媒体汇集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特殊效果等,它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包含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理解问题的方式,而且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调的缺陷,创造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图表简单且不精确,视觉效果差的不足,增加了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辅助内容,使更生动、形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这门课的序言中,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得出生产、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介绍常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采用了几种多媒体技术,如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直接在投影屏幕上打出打印机和全自动照相机的图片;列举航天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列出了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机和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车的图片……;如列举儿童玩具中会动的机器狗,最尖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直接插入了相应的影音文件;最后介绍和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我直接把刚完成的科研成果照片播放出来。这些多媒体效果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本门课程要研究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再如,在序言中为了直观、生动地说明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通过机器人这个真实产品的应用实例来具体分析。首先通过机器人下台阶、机器人回答主持人问题、机器人跳舞的录像分析机器人要完成任一动作都要由构成机器人身体的框架、四肢和机体内的机械系统、完成信息采入的检测系统、完成信息处理的控制系统、提供动力的伺服系统以及类似于人神经系统的接口协调完成,并很容易得出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由机械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接口设备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进而得出与这五个系统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技术即机械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伺服技术和接口技术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辅助手段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水到渠成,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还如,在介绍机械系统中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如果不采用多媒体形式,许许多多的机构简图必须在黑板上手工画出,由于这些结构图都比较复杂,手工绘制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课堂有效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不准确,影响学生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如果通过扫描仪把这些结构图的图片直接插入PowerPoint文件中,则可以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与原图片一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另外,为了形象地说明某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如滚珠丝杠副,又插入了相关的动画资料,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且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总之,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样一门枯燥单调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

根据该课程的多轮教学体会,很多学生开始兴趣很大,但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丧失了兴趣,课程学习变成了包袱,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进度较快,学生又缺乏实践基础,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问题的堆积,丧失了信心;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照顾到课程系统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大多只针对个别知识点,而教学对象又是没有任何工程经验的在校学生,使得本来富于魅力的知识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内容的堆积,学生感到难以致用,丧失了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实践基础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是课程的难点所在。

高等学校在教学之外还应具备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科研是高校教学的底蕴,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通常以自己的科研实践为案例,变抽象为直观,通过实物样机来理解复杂的结构及原理。在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无论讲述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都以自己的科研课题“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和“嫁接机器人”为例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变为现实中触手可及的真实产品,令学生信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述同步带的工作原理时,直接把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同步带及带轮拿到课堂上,通过实物讲解,易于理解和掌握。再如,讲授步进电机的控制及工作原理时,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步进电机拿到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直接讲述它的工作原理及控制过程并现场编制梯形图。学生见到实物并观察编程过程后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科研项目案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总之,课堂教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丰富的课外作业

学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选题的课外作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压力”,他们就会变得主动起来,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布置了灵活的课外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讲述“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时,由于教材永远赶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布置了“到互联网和图书馆上查到最近传感器”的作业,要求不停留在教材提及的内容,越新越好,弄懂其基本原理。最后,每名同学都查到了很多应用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新型传感器,使学生掌握了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又拓宽了视野。

其次,为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第一次课就布置了“研究一种农业机器人,掌握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这一作业最后是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的,学生找到了几乎所有的农业机器人,如移栽机器人、嫁接机器人、挤奶机器人、西红柿采摘机器人、黄瓜收获机器人等,学生们在分析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第5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provid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occupat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 docking.

关键词: 专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Key words: major;curriculum standards;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dock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51-02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开发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改革等方面),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它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定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涵

1.1 高职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依据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是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 “教学评价”、“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1.2 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将职业资格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对应为初级工(五级)、中级工(四级)、高级工(三级)、技师(二级)与高级技师(一级)。由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了具体岗位的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典型的行业特点,因而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很强的指导性。

2 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

2.1 应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制定高职专业课程标准时应引入现行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中、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代表现在的岗位要求)。

2.2 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通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联合开发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后续从事职业工作提供素质、技能与知识储备,还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标准,通过专任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则给企业带来了方便,可为企业节约培训成本。

2.3 应便于开展工学结合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课程内容要体现主要职业行动领域的要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学校、企业双线工学交替,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4 应明确具体,便于考核 课程标准关于工作过程知识的描述应是企业技术交流和管理实施过程中通用的术语,应明确具体,以便学生能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过程考核。同时,课程标准不能制定的过于宽泛,否则无法有效落实。

3 如何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3.1 课程体系设计应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按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程将岗位划分为基本岗位、提升岗位和发展岗位。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如何按能力递进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基本岗位设置了 “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课程标准与“电工”初级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能胜任电工、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等岗位的要求对接;针对提升岗位设置了“机床电气控制”和“PLC编程与应用”两门课程,课程标准与“维修电工”中、高级工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能胜任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调试维护等岗位的要求对接。

3.2 选取的课程内容应与工作任务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取一方面要坚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CAD/CAM应用”课程,把电风扇的外形设计作为一个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所包含的机头、扇叶、扇盖等部件的设计及最后组装,对所使用的三维设计软件有了很好地掌握,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按“分级别、模块化”的开发思路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模块,并按学习的难易程度和技能训练的复杂程度对模块进行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模块结构。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课程,针对数控机床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数控车床、铣床的操作与维护”(A级)、“加工中心的操作与维护”(B级)二个项目,每个项目含若干教学模块。B级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A级供相近专业学生学习。

3.3 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与生产过程对接 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并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情景通过视频传输到课堂中,如果有合作企业的,可以切身的到现场去体会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专职教学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进行授课,发挥各自的长处,通过企业的工艺,质量以及管理要求来进行教学行动,并做到教学和生产过程的对接。

3.4 课程的评价应与社会评价对接 课程评价既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在课程评价上,应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针对提升岗位的要求,可帮助学生取得从业资格;学历证书则主要针对基本岗位和发展岗位要求,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中级工水平,以满足基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1至3年,应达到高级工水平,能满足提升岗位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3~10年,应达到技师水平或基层生产管理人员水平,以满足发展岗位的工作要求。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期间,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到高等教育中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并做好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这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关键。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并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4).

第6篇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化 对策

一、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

1.1不平等的城乡社会保障权益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不平等,首先体现在制度上的不平等,如不平等的户籍制度,成为入托、入学、就业、社保等城乡有别的法理依据,一些部门甚至启动与城乡二元结构、居住地强行挂钩的利益寻租,借此乱收费,谋取私利;其二则是法理不平等,例如农民缺乏享有按人数选举人大代表人数,在人大代表中真正平民百姓比农村官员要少。

1.2逐渐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中国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从农村进行原始积累的,从农民手里以很低的费用甚至无偿得到土地开发,加之中国特色的以农支工、以农村支援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当今的中国城市越来越富裕,而农村则越来越贫穷,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倍,且有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0年是3.21倍,2003 年是4.4倍,2006 年上升到4.8倍。

1.3相对较低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美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法国和德国的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固定农业资产也达2 000多美元,日本的农业工人拥有的农业固定资产达1500多美元,而我国农民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拖拉机0.77 台, 配套农机具1.88部, 每百户拥有拖拉机6.1台, 我国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 农机品种、质量、作业项目和机械化服务明显落后。

二、 统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之间的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有助于促进城乡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就业,成为城镇居民,减少了农村人口;与此同时,农村土地资源也可以相对集中,改变目前土地经营分散的状况,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2.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推进城乡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也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收入。此外,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以统筹安排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更加平等。

2.3有利于大力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

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使城乡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得到统筹考虑,避免城乡保护不一致、不同步的问题。同时,通过依托县城和区域中心镇,推进工业聚群发展,有利于区(市)县工业集中区形成,从而推进小城镇发展,也有利于农村地区道路、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和使用,节约利用资源,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3.1推进农村自我发展,实现社会发展机制的一元化

国家必须对农村内部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发展资金,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生产转型,让更多的人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容纳于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之中,只有足够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自我的发展水平才能够真正提升上来;另外,农村社会要从各自的发展特色中体现出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适合于本地区的农业增收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

3.2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推进城乡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根据中央1 号文件的精神,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 发展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定位准确、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小城镇对推动农村产业化经营,发挥城镇集聚效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

3.3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维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保障

通过立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根本的制度保证。首先要对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一些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其次要立足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研究确立科学的立法架构和布局,把统筹城乡发展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粮食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 余杰,强永亮.中国农业现状与国际比较及改革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07(10):34.

3. 王景新,李长江,曹荣庆,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2.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一体化教学 能力培养 电路设计 PCB制作

一、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技术工人,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二者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机结合,迅速适应岗位工作并跟上行业发展步伐。

二、一体化教学在《电路设计》中手工制作PCB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根据该Protel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下面是自己在protel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体化进行手工制作的PCB教学过程实例。

1.实训目的:通过手工制作PCB,了解PCB制作的工艺原理,体验PCB制作工艺过程,掌握热转印法手工制作PCB的操作方法。

2.实训的器材及场地要求:(1)激光打印机(全班共用); (2)热转印机(小组或全班共用);(3)小型腐蚀机或腐蚀槽(小组或全班共用);(4)小型视频台钻或手电钻及钻头(小组或全班共用);(5)裁板机(小组或全班共用);(6)覆铜板、热转印纸、细砂纸1套/人;(7)元件盘、镊子、油性记号笔1套/人;(8)场地应设有上、下水及清洗水槽。

3.实训内容及步骤:实训内容及步骤按图所示的工艺流程进行。

任务1:设计PCB

用protel DXP 2004或其他制图软件设计绘制PCB图形,也可以直接使用如图所示的图形。图形应满足以下要求并检查:

(1)焊盘尺寸应大于75×75mil,线宽不小于15mil,线距定在10mil以上;如果有贴片元件,建议阻容件封装采用0805,二极管类型为3216,三极管为SOT-32,集成芯片类封装为SOT-14。

(2)检查焊盘尺寸是否正确。

(3)检查图形是否完整,有无短、断缺陷。

任务2:打印及热转印图形

(1)用激光打印机打印设计图形。将设计好的PCB图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到热转印纸上,打印前确认热转印纸的正反面,打印时用纯色,色调深一些,注意打印比例一定要1∶1。如果是利用Protel布线设计的双层板,那么层次一定要镜像打印,否则转印出来就反了。

(2)裁板与处理。①用裁板机剪裁大小合适的覆铜板,尺寸最好比图纸大一些。如果没有载板机也可以用钢锯根据PCB规划设计尺寸对覆铜板进行下料。②用锉刀将四周边缘毛刺去掉。③用细砂纸将敷铜面打磨光滑,再用洗衣粉或洗涤灵溶液洗净并清水漂洗后晾干。清洗后的覆铜板铜面要保持清洁,不要直接用手拿也不要接触其他物品。注意:此道工序关系到转印效果,一定不能省略或马虎从事。

(3)用热转机转印图形。①将热转印纸平铺于桌面,有图案的一面朝上。②将单面板置于热转印纸上,有覆铜的一面朝下。③将覆铜板的边缘与热转印纸上印制图的边缘对齐。④将热转印纸按左右和上下弯折180度,然后在交接处用透明胶带粘接。

(4)PCB图的转印。①将热转印机放置平稳,接通电源,轻触电源启动键两秒,电机和加热器将同时进入工作状态。②按下“温度”键,同时再按下“上”或“下”键,将温度设定在150~180度之间。③按下“转速”键,同时再按下“上”或“下”键,设定电动机转速比,可采用默认值。④当显示器上的温度显示在接近设定温度时,将贴有热转印纸的覆铜板放进热转印机中进行热转印。⑤转印完毕,按下“加热”键,工作状态显示为闪动的“C”,待胶辊温度降至100度以下时,机器将自动关闭电源;胶辊温度显示在100度以内时,按下[加热]键,电源将立即关闭。

(5)转印PCB图的处理。转印后,待其冷却后将转印纸轻轻掀起一角进行观察,此时转印纸上的图形应完全被转印在覆铜板上。如果有较大缺陷,可以用油性记号笔进行修补。转印后的效果如图所示:

注意:如果用熨斗熨烫,熨斗的温度不要过高。过高的温度可能会烫坏覆铜板。用熨斗的时间大约1min左右,用力压并向不同方向移动。揭下热转印纸时,手法一定要轻,不要在温度没有降下来之前揭开热转印纸,以免将热转印纸上面的胶留在覆铜板上,影响腐蚀。

任务3:蚀刻

(1)三氯化铁(FeCl3)溶液的配制。

①戴好乳胶手套,按3∶5的比例混合好三氯化铁溶液。

②将配制的溶液进行过滤。

③将过滤后的腐蚀液倒入快速腐蚀机中,以不超过腐蚀平台为宜。

④准备一块抹布,以防三氯化铁溶液溢出。

(2)PCB的腐蚀。

①将装有三氯化铁溶液的腐蚀机放置平稳。

②带好乳胶手套,以防腐蚀液侵蚀皮肤。

③将“橡胶吸盘”吸在工作台上,再将经转印得到的线路板卡在橡胶吸盘上,使线路板与工作台成一夹角。

④接通电源,观察水流是否覆盖整个电路板。如不能覆盖整个电路板,在切断电源后,调整橡胶吸盘在工作台上的位置,以求水流覆盖整个电路板。

⑤盖上腐蚀机的盖子,接通电源进行腐蚀,待线路板上铜箔被完全腐蚀掉后,断开电源。如果没有腐蚀机,可以用其他大小合适的器皿盛装腐蚀液,将转印有印刷图形的覆铜板放入器皿中,用镊子夹住覆铜板轻轻晃动,待铜板上铜箔被完全腐蚀掉后捞出。注意:此过程中不要离开,以免腐蚀过度,导致走线变细或断裂。

⑥取出被腐蚀的电路板,用清水反复清洗后擦干。

⑦用洗板水洗掉墨粉,或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掉。

任务4:PCB钻孔

(1)将带有定位锥的专用钻头装在视频钻床(或微型电钻)上,一般使用0.8mm钻头。

(2)对准电路板上的焊盘中心进行钻孔。如果墨粉没有洗掉,定位锥可以磨掉孔附近的墨粉。

任务5:实训报告

总结热转印、蚀刻、钻孔过程,并将实训步骤及出现的问题填入实训报告,撰写实训心得,不少于300字。实训报告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实训名称、内容、时间、地点、同组学员名单、指导教师。

(2)考核评价结果:自评、小组评价、指导教师的评语及量化评分。

相信以这样的方式所开展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会更有帮助,同时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会得到同步的提高。

第8篇

关键词:机电设备 招标管理 操作过程 问题 优化 建议

一、机电设备招标概述

招标是招标人通过公开方式提出交易条件,跟投标人达成合作的一种采购行为。按照竞争开放程度,招标可以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按照招标标的可以分为货物招标、工程招标和服务招标。我国的机电招标属于货物招标。

在1992―1999年中,我国机电招投标管理和流程才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在2001年出台,规范了招投标市场的秩序。总体来说招标质量随着投标法的出台不断提高。但是还是存在招投标中的商业贿赂和腐败等行为。2001年之后,机电招标投标不仅在国内全面发展,在国际上也取得一定成就。

国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和操作现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既呈现除了繁荣发展的趋势,也暴露了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我国招标活动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经常出现虚假招标、串通投标、骗取中标等问题。不管是市场规范还是招标从业人员素质都和我国机电设备行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如何保证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是现在我国机电招投标需要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我要想机电设备投标商能够在市场环境中自由竞争,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优秀管理政策和操作手段,更好地完善招投标制度。

二、我国机电设备招标出现的问题

1、缺乏相应法律法规

我国的招标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健全、合理、系统的法律法规。现在的招标法律法规不能有效指导招标实践活动,也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环境。

2、多部门交叉管理

在我国现在招投标是由9个部门进行管理,包括发改、水利、交通、经贸、铁道、民航、信息产业、商务部门。国家招投标法只有一部,但是地方招投标法规和文件都各自形成一套标准。各个行政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中也有相互交叉、条文矛盾、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都给招投标管理带来了麻烦。招标机构要向多个部门申领资质证书才能开展招标业务,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让招投标人产生混乱。有些地方具有地方保护政策,制定不公平的评判标准,在这种行业垄断的现象下,招投标机构就很难申领到资质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不规范、不健全的招投标管理机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得暴露出来,妨碍了招投标市场的有序、合理竞争。

3、招标服务不完善

招标服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秩序。而且我国对招标服务和壮大没有相应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也没有为它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4、评标、定标不合理

我国评标、定标本来就缺乏一个公正合理、科学先进、操作准确的评标系统或者方法。特别是在机电设备资格审查中,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都采用资格后审的方法。虽然这种凡是能够减少审查环节,节省经济费用,缩短招投标过程,有利于良性竞争。但是招投标过多时会造成工作量的加大。而技术含量较高、标准不同于的机电设备通常采用资格预审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减轻评审时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投标单位的合格率。它的弊端就是延长了招投标的时间,增加了双方资格预审的费用。在现实操作中通常结合这两者的优势进行合理分配。

招标方经常在技术、专利产品等方面限制某些投标人的资格审查,这种行为是歧视行为。在《机电产品国家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就明确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设立歧视性条款或不合理的要求排斥潜在的投标人”

开标议价的行为仍然存在,很多单位还是看重报价高低,甚至把公开招标演变成透明底极低的议标。

三、优化机电设备招投标的措施

1、建立完善系统法制现在招投标线性法律还不健全,条款中有明显的漏洞、规定模糊、标准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脱离实际,当理论用于世间的时候常常操作性不强。所以建立一个健全的招投标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分开,同时要防范招投标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一旦.发现腐败行为,要进行严格惩治。

2、为了统一招投标管理标准,避免多头管理,消除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可以采取联席会议制。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指定派送,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招投标活动。这种方式既能分散各部门的权利,又能使各部门的工作照常运转,提高了招投标的效率。同时加强部门合作意识,在招投标过程中积极沟通,努力协调。

3、完善招标机构服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和市场为机电设备招标商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招标商的发展有一个肥沃的土地;二是招标机构本身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行业标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自己的大力宣传,多大招标投资业务。对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考核,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有原则、有素质、有思想的优质的人。

4、采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评标方法。评估方法有全寿命费用评标价法、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全寿命费用评标价法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运用该方法进行设备、材料采购评标时先确定一个统一的设备评审寿命期,然后再根据各投标书的实际情况,在各投标报价上加上该年限内所发生的费用的净现值,再减去寿命期末设备残值的净现值,就可得到评标价格。最低投标价法即把价格作为评标的唯一尺度,将合同授予报价最低的投标者的一种评标方法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的标价。在机电设备性能、质量等方面条件相似时可以很容易进行比较。中标人以评标价格最低者为准。这种方式适用于功能、性能、工艺都比较成熟的机电产品。

综合评估法在招标中运用比较广泛,但是指标的权重设定比较重要。将评定各要素按预定的方法换算成相应的价格,在原投标报价上增加或减少该值而形成评标价格,并以该评标价确定中标单位的方法,主要用于小批量的机电设备采购招标评标中,评标标准一定要清晰、客观、量化。

四、总结

中国贸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机电设备招标迎来了新的形式。我国招投标制度在引进国外的制度的同时要结合中国特色和国情,形成自有独立、完整的宏观体系。在实践中,要加强机电招标的管理,从招标各个操作环节入手,把握招标的公平性原则。

参考文献:

[1]赵松芬,浅析机电设招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国招标,2003(33)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化教学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初中物理电化教学是当前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电化教学是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器材,通过对信息的储存、传输、调解和再现技术所进行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来说,合理运用电教手段,更能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电化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进行的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下文,笔者就初中物理电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究。

1.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将物理学科的知识形象化是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重点,电化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这对于好奇心相对较强的初中生来说,吸引力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电化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师的板书讲课,而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提前将课堂安排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件准备,这样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另外,学生兴趣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效率。

3.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电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诸多的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展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地以迎接“两基”国检为契机,加大了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许多学校装备了常规电教设备,加快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网的建设,为电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低。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低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及学校电教装备中软硬失衡,缺乏配套的电教教材(尤其是物理电教教材)等问题,造成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电教设备,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还使得电教设备趋向于摆设,只是在教师上观摩课、优质课或上级领导下来检查时,学校才会有教师使用电教设备开展教学。这样,电教设备未能充分发挥效益,不仅导致学校资金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电化教学的工作量大。电化教学的工作量大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物理电化教学需要教师将物理知识的要点都输入电脑,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中学物理知识不是单纯的文字,涉及到力学以及电路等,都是需要人工输入公式来操作的,尤其是电路图,更是需要谨慎仔细,这样工作量很大。一个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如果工作量大就会只写重点,其他的非重点就给忽略了,这样,可能电化教学的课堂效果并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另外,较大的工作量无法让物理教师主动地投入到电化教学中去,采用电化教学方式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最终不利于电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3.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不高。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不高是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教师虽然都学过计算机操作,但是毕竟他们的学习是不系统的,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物理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有较多的困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电化教学中,涉及到的摄像以及关于摄像的部分处理,这些处理都需要比较专业的软件才能操作,而较多的初中物理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并没有达到这种标准。因此,电化教学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太好的教师来说,是具有挑战和难度的。

另外,很多学校虽然加强了电教设备的装备,但是忽视了对教师电化教育知识的工作培训。这从本质上来说,阻碍了电化教学的广泛开展。

三、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电化教学工作的广泛开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

1.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鼓励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要把合理运用电教手段纳入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另外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备,还要使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场所向学生开放,不能只是在上课时才用,这样将大大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

据了解,有的学校向学生开放了网络教室,学生在休息之余都可以自己去学习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讲述《光的反射与折射》一课时,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到网络教室了解此方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验以及相关网络知识的查阅,已经了解了大部分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2.合理分配资源,开展电化教学。合理分配资源,开展电化教学,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电教教材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笔者这里提到的合理分配资源主要是指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让教师共同合作来完成电化教学的课件,这对于加快电教教材的建设,提高电教教材质量意义重大。比如,一个教师准备知识点,另外的教师针对知识点准备案例。这样教师共同合作来完成电化教学的课件,一方面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物理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电化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电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提高物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提高物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是解决当前初中物理电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提高物理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教师要主动参与电化教育知识的学习,意识到电化教学的重要性,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三是举办形式多样的电教活动。如电教优质课评比、优秀电教论文评比、电教教材制作评比、电教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参与机会。通过活动,取长补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笔者曾组织全县中学物理教师对初中物理《电压》一节的教学进行研讨。集体商议教学方案,然后观摩教学。通过自制“水流的形成”教具,自制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我县电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以电教促教改,用教改发展电教。上文中,笔者就自身工作体会,发表了自己的浅见。望广大电教同仁在电教研究中,重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特点、规律,概括提炼新的电教理论,构建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烟建堂.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2]赵冬.谈谈中学物理电化教学的实际现状[J].学周刊.2012(22).

[3]吴英.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