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低碳经济的政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1 16:4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低碳经济的政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低碳经济的政策

第1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性的、关乎全人类的经济理念,在不同的区域和领域内理解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更多的清洁能源,在生产和发展中,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频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低碳经济的发展核心,是通过相关研究部门,开发更优质的技术,降低矿物资源和高碳资源的使用量,尽可能的维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平,保持平衡。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通过减少矿物资源的使用量,能够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清洁能源的可再生和温室气体的含量,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快速提升,各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而且,我国本身的矿产资源状态,呈现明显的“富煤、少气、缺油”的状态,大量的矿产资源消耗,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碳关税”不断地提高,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对传统优势产品贸易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巩固我国的经济地位,必须强化低碳经济的深化,提高我国的发展潜力。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支出政策

2007年,加拿大政府提出了“让科技成为加拿大优势”,在2008年,政府对此发展政策进行了细化。加拿大政府每年在环境科技上,拨款6600万支持,在低碳技术上,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并且,不断极大技术研究的投入。加拿大政府计划在2020年,将电力需求转变为零排放。而且,加拿大政府还拨款3亿支持核能发展,包括有先进重水反应堆和更新实验室的技术设备。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收入政策

1990年,芬兰在全球首先实施了碳税,然后其他多个国家也开始征收了碳税。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的多少,进行征收的。这种碳税在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实行,通过征收碳税,来提升一些矿物资源和高碳能源的应用成本,逐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征收碳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我国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的经常性预算,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通过强化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技术的提高与进步。开征碳税,对碳排放量较多的单位,征收适当的碳税,采用量计征方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引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我国工业的能效和竞争力。结束语:综上所述,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对于低碳经济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相关的财政政策应用不断加深。建立完善的低碳采购制度,加强对低碳科技研究的相关投入,开征碳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启示分析[J].管理观察,2016,(04):64-66.

第2篇

一、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最低,能够实现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共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扭转环境恶化趋势的内在要求

低碳经济发展的提出,是由全球性气候变暖所促进的,它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所以它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为此,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2. 顺应国际形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地球村是一个整体,因此,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全球性,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愿望与行动;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代表团与与会各国达成共识,并作出庄严承诺将继续致力于减少碳排放量,并坚决地重申了中国政府11月底公布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发展低碳经济是履行这一承诺的实际行动。

3. 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涉及社会、经济、技术、生产与生活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一个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低碳化问题。它影响到目前与长远关系,涉及到社会的代内与代际间公平问题,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

根据现实和长期国情与低碳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将面临来自“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三大挑战。尽管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较大的挑战,但通过认真发掘并切实实施,中国也具有在不影响实现既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

1.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 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 的碳强度。受多煤炭少油气这种资源票赋的制约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使得中国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面临更大的困难。

2. 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目前,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更艰巨的挑战。首先,中国工业化进程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两方面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会呈现较大规模的增加;其次,中国面临着改善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由于人口众多,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经济的迅速扩张多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不可能大规模采用低能耗的先进技术,在现阶段和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中国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呈现增长趋势;最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须要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而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才面临这一问题,这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3.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中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在未来几十年将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极大地增加未来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并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和国际谈判的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对各国来说都是新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对趋势, 是适应后工业化社会、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 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 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 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 主动改变既存的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1. 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2. 优化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GDP 的碳强度。

3.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

4. 重视国家科技和人才,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

科技进步使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科技政策在整个科学活动中, 表明支持什么, 反对什么, 发展什么, 限制什么, 保证科学技术朝着一定的目标,沿着正确的路线有序发展, 起着协调控制的作用。科技政策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等技术研发,形成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 加强国际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中国很难真正发挥低碳经济的潜力,所以必须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我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国际间协议的作用,来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我国当前的策略是要加大与国际社会尤其是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积极从发达国家引入成熟的技术,提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6. 广泛宣传教育,创新绿色消费和生态文化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引导合理消费和反对过度消费及奢侈消费, 并通过生产环节向低碳模式的转变拉动低碳消费。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 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 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 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 与自然和谐相处, 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 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 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 2005 (11)

[2]任力: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 社会科学家, 2009 (2)

第3篇

关键词:低碳政策;低碳经济;启示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造成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承担着节能减排和发展经济的双重责任,尤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没有成功的先例。通过借鉴英美德三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英、美、德三国的低碳经济概况

(一)英国低碳经济政策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率先提出的,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措施有: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2007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英国政府进一步表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0%,2050年减排60%。

为了保证低碳政策的顺利推广,英国政府推出了气候变化税。这实质上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据测算,截至2010年英国每年可减少250多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360万吨煤炭燃烧的排放量)。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英国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市场运作为基础,以企业、公共部门和家庭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成功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美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美国虽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在政策措施上,积极倡导推动新能源产业。

奥巴马政府在其新能源政策中承诺,在未来10年内耗资1500亿美元刺激私人投资清洁能源;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80%。

为积极应对碳排放,奥巴马政府计划自2012年起,连续10年拨款150亿美元给环境署用于推广新能源市场化,未来10年建立起一支6450亿美元的能源基金,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清洁环境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能源部支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行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三)德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德国政府采取了限制性和激励性经济措施并举的做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自1994年起,德国政府把科技政策的支持重点集中在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和能源技术上,并且出台了很多新的能源和环境政策,实行此项政策的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能源消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下降,德国逐步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2001年11月开始,德国对每千克含硫量超过50mg的汽油和柴油每升再加收1.53欧分生态税,从2003年1月起,将含硫量标准调整为每千克10mg,使超过该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每升加收的生态税累计达到16.88欧分,此举使得德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不断下降。对于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倾倒引起的水污染,德国按照一定方式以废水的“污染单位”为基准,实行全国统一税率,并且每年的税率不断提高,每年的水污染税收入全部用于改善区域水质。德国政府从2003年1月1日开始,对无硫燃料征收的燃料税比含硫燃料的税率低1.5个百分点,在税收激励下,德国企业已经放弃使用含硫燃料。

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根据这项战略,联邦教研部将在未来10年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气候保护技术的研发,德国工业界也相应投入一倍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技术。构成了对德国节能减排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综合分析,英美德三国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制定有关气候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法律,通过立法倡导环境保护行为;政府通过科技政策的倾斜、财政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的调节等措施来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制定有关燃煤、燃油、汽车油耗、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制定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这三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同时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低碳理念的缺失

在物质生活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这既是生活陋习,更是低碳生活理念缺失所至,而个人低碳生活理念的形成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一个漫长过程。倡导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每一个人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能源结构的单一性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2007年生产煤25.26亿吨,占我国总能源的76.7%左右,当年世界产煤56亿吨,我国占32%,居世界首位(我国能源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据了解,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这种状况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而研发低碳燃煤技术,发展利用新型能源就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低碳技术开发相对落后、并缺少相应技术标准

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上,我们起步晚,而且缺少成熟的技术标准。在低碳经济管理上,我们缺少一个成功的运营模式。如我国的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电镀等高耗能行业含碳量非常高。如何实现这些行业的低碳生产,目前尚缺少一套成熟的标准。

(四)经济高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

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将继续增长,能源消费仍会稳步上升;短期来看,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需要大量地推广节能技术,强制性地限制减排总量,制定节能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三、解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推动低碳经济

政府出台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经济投入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一些高碳排放的企业加大征税力度,限制其碳排放;对于新兴的低碳企业,降低征税,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

(二)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清洁能源

政府出台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整体能源结构的改善。低碳经济不同于我国的传统经济,尤其是诸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形成了新的经济热点。借鉴国外的经验,如英国公布的发展“清洁煤炭”的计划草案,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15年内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政府同时对这些项目提供相关财政支持。

(三)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应组织科技攻关,加紧技术研发,力争掌握一定规模的自主技术;同时,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四)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简单又长期的任务,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媒体的宣传,民间志愿服务等形式让人们接受低碳理念;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如城市交通建设方面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等。

四、结论

实现我们承诺的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选择。通过对比分析三个国家发展低碳产业的情况,可以发现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诸多不足;借鉴其发展经验,提出我们的发展措施,落实好这些措施,将让我们少走弯路,会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得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潘家华.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18).

2、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85-04

一、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辽宁省是我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地方申报的情况,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在成为试点地区后,先后采取了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不论从辽宁省人均碳排放指标看,还是从碳生产率水平和其他方面看,辽宁省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人均碳排放量是用来反映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的指标,碳生产率=GDP/碳排放总量。刘宏、孙倩和王海采用以上两个指标比较了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发现辽宁省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碳生产率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辽宁省在生产和生活上过于依赖碳高排放的能源消耗,而且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1]。

以上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部分省市相比,在单位产值耗费的能源数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等方面都比较高,因而碳排放量较高。这也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还不高,需要加强研发,增加投入。

二、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继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辽宁省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目标,具体包括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初步确立等方面。根据这个要求,笔者认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

1.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通过节能,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污染。节能,就是要在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同样的产出;或者是以同样的能源消耗取得比原来更多的经济产出。换言之,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要有相应的技术。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废弃物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仍是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式。由于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也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辽宁省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早、效果突出的地区。早在2002年,辽宁省就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了“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被国家发改委等六大部门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循环经济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但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仍然是紧迫任务。

2. 重点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辽宁省实现低碳发展的产业基础。辽宁省是一个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大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辽宁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表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型经济。这是继信息经济之后又一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与变革。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此,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布局。这是我国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决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新一点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重要特点就是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可以称之为新兴低碳产业。响应中央的号召,2010年2月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定位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把先进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9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路径依赖;制度创新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许多国家公布了其碳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已初现端倪。在世界各国都积极向低碳经济迈进的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暖做出努力。但是,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正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性弊端已经凸显,低碳经济的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利用路径依赖理论这种新的解释历史与未来关系的方法,分析低碳经济,探索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低碳经济与路径依赖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增长,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和社会效益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其实质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1.1.1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构成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主体。构建低碳型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此,必须在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在生态设计时,要把握产品原料、能源投入的低碳化,确保从源头上进行低碳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清洁生产顺利进行,清洁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保证低碳型的生态化设计顺利实现。

1.1.2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

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建立起低碳产业发展的模式。根据产业结构的宏观构成,按照不同产业结构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低碳化。一般而言,按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由于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再加上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又具有增汇的功能,所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间产品、废弃物不同的特点,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减排的目的,实现低碳化发展。

1.1.3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最终形成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生态环境最优,人民福利最大

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正确处理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学界重大的理论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源于该问题的解决。数学上衡量低碳的标准目前还不具备,但是可以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测度。其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不及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零排放;第三,碳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这3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低碳化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经济发展速度必须保持正增长,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本意。

1.1.4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进行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要根据国家能源的基本国情,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我国能源禀赋的特征是“富煤、少气和贫油”,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下,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比液体或气体燃料低。目前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达到40%甚至5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耗高的同时,又付出了严重的代价。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其中二氧化碳占较大比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立生态能源体系的步伐。

1.2 路径依赖理论及其机理

路径依赖的概念最早是由生物学家古尔德提出,用以描述生物演进路径的。后来,W・巴兰・阿瑟、保罗・大卫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对技术变迁进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诺斯进一步把这一分析方法从技术变迁的领域扩展到制度变迁领域,使“路径依赖”理论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路径依赖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也就是说,一次或偶然的机会出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一旦流行起来,它就会导致该方法进入一定的轨迹。由此表明:过去的选择对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突出表现为路径依赖的两种极端形式,即:诺斯路径依赖I和诺斯路径依赖II。诺斯路径依赖Ⅰ: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某一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进行各种试验,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起长期经济增长。诺斯路径依赖Ⅱ: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既得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不断得到自我强化并持续下去。因此,路径依赖对现在和将来的选择有极强的制约性。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路径依赖的表现

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全球一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各国都努力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式。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有助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然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了低碳经

济的发展。这种路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制度、能源禀赋、传统技术和产业结构的依赖。

2.1 对原有经济制度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或将来可能的选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往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过分依赖化石燃料,发展新型能源。但由于环境产品的公共性,其产权难以有效界定,产权界定的交易成本远远大于交易的互惠,形成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习俗,进而带来“公地悲剧”的结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很不愿意进行内部化。同时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情形下,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寻租等方式“俘获”政府,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正如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71)所指出的:立法者和规制机构因拥有国家赋予的强制权力,从而为一产业利用国家赢利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经济主体与政府间高的交易费用,达到他们之间所谓的“双赢”,从而使利益集团在环境污染方面得以有效保护,使得节能减排成为泡沫。在这种路径依赖下,利益集团极力维护现有的制度安排,阻挠新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公共政策,使得旧有的环境政策和经济增长方式得以继续延续,进一步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2.2 对能源禀赋的依赖

我国能源禀赋是“富煤、少气、贫油”。这一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目前中国仍是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68.7%,石油占21.2%。1993―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9.4%。放在全球的视野中,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4%。这一比重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可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近70%仍是煤炭,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煤多、气少、油缺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高碳”特征仍会非常明显,也使得我们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会异常严峻,任务将十分艰巨。

2,3 对传统技术的依赖

多年来,为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因缺少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从而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面对“锁定效应”的瓶颈,即如果我们今天用常规的低效技术去装备基础设施系统,那么它将会持续几十年,未来中国几十年排放的状况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就被“锁定”,以后我们要改变它,可供选择的空间非常小。因此,实现一个从传统发展路径向一个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低碳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2.4 对现有产业结构的依赖

当前,中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停留在1:5:4的状态,且第二产业比重还在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这些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障碍。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在第二产业内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从2001―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百分点。中国的高能耗工业部门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后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仍存在难度。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

就我国目前国情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创新提高的过程,更是一种痛苦的社会转型。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艰难博弈中,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走出一条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兼顾,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积极互动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3.1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变迁

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打破“碳锁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必须引入外生力量。近几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虽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发展新能源的法律法规,但缺乏一整套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应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层次,纳入政府长期规划,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从法律层而确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举措,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制定、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途径引导,激励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3.2 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节能减排、降低碳强度、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低碳产业的形成都最终依赖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对我国而言,拥有国际前沿高端且经济可行的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此,应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充分利用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

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转型。一是从战略上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要早谋划、早安排,建立低碳科技储备,尤其是要瞄准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二是要加大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政府要加强对低碳技术研发的前期投入,直接参与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分担和降低企业引入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尤其要高度重视低碳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的协作和联合攻关,引导建立合作研究机制,提高研发能力。三是通过科技投入以及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作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主体,促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四是逐步推行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标准和商品标识,使拥有低碳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更易得到社会认可,鼓励消费者选择和使用低碳产品,从需求方面刺激低碳产业的发展。

3.3 以价格机制为手段,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为了更好地减少温室效应,有效控制碳排放量,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碳排放的经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一是推进资源环境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而引导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合理化。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碳交易的本质就是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利用价格机制降低交易双方的减排总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排放交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3种交易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交易而设计的一种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利于降低减排总成本,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我们除了要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外,还要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业务创新和金融创新,参与其他的碳交易体系,藉此获取市场收益,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为国内碳交易体系的发展成熟及谋求在国际碳市场上更大的发言权奠定基础。

3.4 以意识创新为工具,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最初可视作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工具。林毅夫(1989)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实施能产生极大的外部效果,如果选民们对统治者权威的合法性和现行制度安排的公平性有较强的确信,那么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将下降。同理,培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能够使其深刻认识到低碳经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能够淡化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也有利于防止“搭便车”行为和减少强制执行制度安排的费用,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制度的实施。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的、节约环保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使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低碳经济,改变过去那种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所谓体面生活,废止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理念。同时,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行为中,以此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社会联动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3):122-123。

[2]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4。

[4]李飞,庄贵阳,付加锋,等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2):94-97。

[5]郭恒,孙蕾,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J],北方经济,2010(1):5-6。

[6]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3):10-14。

[7]李伟娜,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依赖”性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51-52。

[8]李向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26-28。

[9]张爱军,李晓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0(1):55-56。

第6篇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公布的《能源白皮书》,意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中国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获得世界低碳革命的先发优势和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研发创新、碳金融体系等众多因素,被普遍认为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影响,所以系统地阐明这些影响因素,并理顺影响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ISM模型理论介绍

ISM(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即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美国学者Warfield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而开发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通过系统元素间相互影响关系(包括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大小关系、排斥关系、相关关系,从属或领属关系等)的辨识,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层次清晰的多级梯阶结构形式,使得众多元素错综复杂的关系层次化、条理化。

三、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的ISM模型法

第一,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产业结构的转型、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技术研发创新和居民低碳意识的增强等等,其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举例分析了9个影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因素,总结如下:

S1: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P&U)——人口因素是未来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贡献者之一。人口越多,消耗的能源就越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就越大。同时,人口增长不可避免地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了碳排放量。

S2:经济发展方式(ECOD)——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的投入和使用,而能源消费的增加必然会促进碳排放量的增加。从2003年至今,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水平在0.9以上,最高曾达到1.60,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依赖能源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呈现资源消耗型经济的特点,即经济粗放式发展。

S3:能源强度(ET)——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一个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17.73%,但产出只占世界的7.14%;美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20.35%,但其产出占世界的23.44%,可见我国还属于高能源低产出的经济模式,能源强度偏高。

S4:能源结构(ES)—— 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但不同的化石能源的碳含量是不同的,其中煤的碳含量最高,其次是石油,再次是天然气。而在我国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碳排放强度必然较高。

S5:产业结构(IS)——不同产业部门消耗的能源类型和结构是不同的,导致碳排放量也各不相同。由于第二产业终端能源消费占到全部终端能源消费的60%以上,因此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碳排放量的变化。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间的比重约为1:5:4。

S6:国际贸易分工(ITD)——国际贸易中存在碳排放转移的问题:进口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则减少了本地区此类产品的生产,从而减少碳排放量;而出口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则增加了本地区此类产品的生产,从而增加碳排放量。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

S7:碳交易机制(CT)——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俗称“既减排又赚钱的CDM”,即清洁发展机制,是中国企业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碳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相关法规政策和部门缺位,碳交易机制还未建立完善。

S8:投资与融资(I&F)——对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来说,清洁能源开发、高效能技术的运用以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建立等都意味着大转变、高投入、长周期,对投资者的短期吸引不足;碳金融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无法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S9:技术研发创新(TRI)——低碳经济必然依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由于资金投入和前期回报不匹配、自身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有限以及先进技术引进困难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利用方面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第二,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建立ISM模型,先要理清上述九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检索文献,确立了影响因素间的两两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规定要素Si 对Sj 有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1,要素Si对Sj无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0,得到9×9方形矩阵A。(如图1.左)

通过布尔代数运算,可由矩阵A计算得到可达矩阵M,即根据定义公式M=(A+I)n-1 =(A+I)n ≠(A+I)n+1,经运算求得n=3,得到可达矩阵M。(如图1.右)

第三,影响因素层次结构。

对可达矩阵M进行层级划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可达集 R(Si)是指在可达矩阵中Si 可到达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先行集Q(Si)是指在可达矩阵中可到达Si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根据R(Si)∩Q(Si)= R(Si)条件来进行层级的抽取,最顶层表示系统的最终目标,往下各层分别表示是上一层的原因。

根据可达矩阵M列出各要素的可达集 R(Si)、先行集Q(Si)和共同集R(Si)∩Q(Si),通过分析发现,由于R(S3)∩Q(S3)= R(S3)且R(S6)∩Q(S6)= R(S6),所以S3(ET)、S6(ITD)作为层次结构的最高级,即L1={S3,S6};确定最高层级后,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形成新的可达集和先行集的关系表,又根据R(Si)∩Q(Si),可得S4(ES)为第二级L2;依次类推,可得S5(IS)、S8(I&F)、S9(TRI)为第三级L3;S7(CT)为第四级L4;S1(P&U)、S2(ECOD)为第五级L5。

在此基础上作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图(如图2.所示)。从层次结构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9个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被分配在5个层级内,表层因素主要体现在L1,即能源强度(ET)和国际贸易分工(ITD),而中层因素主要体现在L2、L3、L4,深层因素则反映在L5,即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P&U)和经济发展方式(ECOD)。所以,这两个深层因素对其他6个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意味着把握好这两个因素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影响,指引政府战略规划的决策方向,决定中国节能减排的效果和政策措施的执行效率。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ISM模型对影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9个因素进行分析,理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有助于决策者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把握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采取优先顺序处理阻障和挑战。鉴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本文着重针对模型最终得出的两个深层因素:经济发展方式(ECOD)和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P&U)。根据结论,本文认为:

首先,我国应健全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低碳经济法案,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规范低碳经济发展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应加快低碳经济相关立法的进程,结合我国的国情,制订详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引导政府的工作决策,推动企业低碳经济行为。

其次,宣扬低碳理念,改变消费方式。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个人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对我国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通过低碳教育提高城镇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结合传媒对低碳消费进行宣传,达到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实现低碳的消费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路径依赖 低碳经济 制度创新 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一种经济形态。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实现低碳发展,并将其列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性弊端已经凸显,低碳经济的发展处于两难境地。因此,利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低碳经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其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诺斯路径依赖一: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某一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进行各种试验,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致长期经济增长。诺斯路径依赖二: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既得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路径不断得到自我强化并持续下去。因此,路径依赖对现在和将来的选择有极强的制约性。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路径依赖的表现

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有助于在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然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这种路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制度、能源禀赋、传统技术和产业结构的依赖。

(一)依赖原有的经济制度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往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过分依赖化石燃料,发展新型能源。但是由于环境产品的公共性,其产权难以有效界定,产权界定的交易成本远远大于交易的互惠,形成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习俗,进而带来“公地悲剧”的结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很不愿意进行内部化。同时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情形下,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寻租等方式“俘获”政府,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正如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71)所指出的:立法者和规制机构因拥有国家赋予的强制权力,从而为产业利用国家赢利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经济主体与政府间高的交易费用,达到其之间所谓的“双赢”,从而使利益集团在环境污染方面得以有效保护,使得节能减排成为泡沫。在这种路径依赖下,利益集团极力维护现有的制度安排,阻挠新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公共政策,使得旧有的环境政策和经济增长方式得以继续延续,进一步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二)依赖能源禀赋

我国能源禀赋是“富煤、少气、贫油”。这一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目前我国仍是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我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1993-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9.4%。放在全球的视野中,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4%。这一比重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可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煤多、气少、油缺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高碳”特征仍会明显,也使得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会异常严峻,任务将十分艰巨。

(三)依赖传统技术

多年来,为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目前,发展中国家因缺少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从而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面对“锁定效应”的瓶颈,即如果用常规的低效技术去装备基础设施系统,那么它将会持续几十年,未来我国几十年排放的状况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就被“锁定”,以后我们要改变它,可供选择的空间非常小。因此,实现一个从传统发展路径向一个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低碳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四)依赖现有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这些将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障碍。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在第二产业内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2001-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我国的高能耗工业部门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仍存在难度。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一)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变迁

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打破“碳锁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必须引入外生力量。我国虽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发展新能源的法律法规,但缺乏一整套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应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层次,纳入政府长期规划,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从法律层面确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举措,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制定、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途径引导和激励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对我国而言,拥有国际前沿高端并且经济可行的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此,应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充分利用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转型。一是在战略上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创新。二是要加大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政府要加强对低碳技术研发的前期投入,直接参与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分担和降低企业引入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三是通过科技投入以及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作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主体,促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四是逐步推行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标准和商品标识,使拥有低碳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更易得到社会认可,鼓励消费者选择和使用低碳产品,从需求方面刺激低碳产业的发展。

(三)以价格机制为手段,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为了更好地减少温室效应,有效控制碳排放量,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碳排放的经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一是推进资源环境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而引导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合理化。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碳交易的本质就是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利用价格机制降低交易双方的减排总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排放交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三种交易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交易而设计的一种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利于降低减排总成本,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除了要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外,还要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业务创新和金融创新,参与其他的碳交易体系,藉此获取市场收益,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为国内碳交易体系的发展成熟以及谋求在国际碳市场上更大的发言权奠定基础。

(四)以意识创新为工具,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最初可视作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工具。林毅夫(1989)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实施能产生极大的外部效果,如果选民们对统治者权威的合法性和现行制度安排的公平性有较强的确信,那么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将下降。同理,培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能够使其深刻认识到低碳经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能够淡化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也有利于防止“搭便车”行为和减少强制执行制度安排的费用,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制度的实施。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的、节约环保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使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低碳经济,改变过去那种大量消耗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的所谓体面生活,废止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理念。同时也要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行为中,以此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社会联动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其发展依赖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我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因此,我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恒,孙蕾.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J].北方经济,2010(1)

2.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3)

3.李伟娜.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依赖”性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4.李向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政政策

过去二三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CO2占我国CO2排放问题的75%,中国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在1990年―2001年,我国CO2排放量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目前,我国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已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30年,我国CO2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谋求全体中国人的福祉,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的客观要求,能源消费和相应CO2排放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呈较快增长趋势,是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反映了中国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碳排放空间。因此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在当前中国显得尤为突出。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面临巨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这就迫使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对重工化产品形成巨大需求,从而形成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据相关预测,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我国煤炭消费比重过高。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所占比率高达69.5%,而发达国家大都不到20%,致使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明显。因此,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严峻形势,任务也十分艰巨。

2.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产业机构仍然很不合理,耗能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在增加,耗能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6.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为40.1%,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建筑业比重为6.7%,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2.6%,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也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而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研发仍比较薄弱。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低碳技术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或者是国际机构的贷款或捐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此外,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的支持也不够,许多银行不选择低碳项目融资,即使选择,贷款数量也很有限,未能满足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有限。尽管也曾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随着体制的变革以及机构的变化,一些政策名存实亡,未能真正实施。

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1.健全财政投入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健全财政投入政策,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是促进发展低碳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支持新能源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

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要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鼓励其发展,并吸引其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健全鼓励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奖罚财税政策,强化财税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其次,完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最后,合理运用关税手段,保护国内环境和资源,提升国内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健全环境税收政策,确保环境资源有偿使用

我国应进一步健全现行税制,调整税收政策,加快研究开征环境税、碳税等新的环保税种,确保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一是要增设使用后可能污染环境的产品的消费税税目;提高征税标准,按稀缺程度不同相应提高单位税额,对非再生、稀缺性强的资源要课以重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二是研究开征碳税。开征碳税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发展有明显作用,应抓紧研究,在适当时候开征碳税。三是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国家应从有利于环境治理的技术进步,有利于环境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设计开征环境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购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购制度,加大政府采购对环保节能产品的支持力度。首先,完善政府采购的立法及实施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采购对环保产品的支持,规范采购实施过程;其次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把政府机关对环保产品采购的评价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中,强制政府对环保产品的采购;最后,要扩大政府低碳采购产品的范围,扩大政府环保产品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低碳消费活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节能;环保

全球气候变暖是近些年来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这一问题的不断恶性化,各国的气候陆续出现各种异常现象,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损失。为了弥补损失,抑制这一问题负面影响的持续加剧,各国争相推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

1 低碳经济概述

1.1 涵义

低碳经济又可以成为低碳产业经济。它是以创新低碳技术和经济制度,来改变人类传统中以消费煤炭资源为主的消费结构,转变为消费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达到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低碳经济的范围包括低碳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其中低碳工业是基础的。低碳能源产业是一低碳工业和低碳经济的基础,它的转变能带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此外,低碳经济的延伸范围比较广泛,涵盖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和低碳社会。广义的低碳经济在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理念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理念相契合的一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属于这一范畴。

1.2 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两方面的鲜明特征。第一,以低碳排放的经济发展为主要标志。低碳,也就是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要实现这一降低排放的涵盖两个主要渠道。其一,提高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并且要不断更新化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技术,使其王情节能源方向发展。其二,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新型能源。第二,它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且它关系着人类的生产和生存至关重要的两大问题。低碳经济属于科学发展的范畴,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现状

2.1 发展政策缺乏系统性、专门性

为了改变全球气候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就目前的总体状况来说,我国所颁布的政策、法令都是一些短期性的,没有将其列入长期规划发展之内。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集中任务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之上,使得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不够全面。我国必须出台专门而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并把这一政策融入国家的长期规划发展之内。

2.2 种行政,轻经济

在具体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上,我国中央政府将目标分解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主承担这一任务。地方政府又会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下一级政府下达节能减排的指标,以此往下逐层分解,共同完成低碳发展的任务。由此可以看到,在低碳经济发展之中,行政手段多余经济手段,虽然前者比后者更为直接,但是却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就长远目光来看,行政手段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

2.3 约束效用有限

对于我国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密集型国企,他们可以通过垄断地位获取高额的利润,并且这些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行政地位,这也就会弱化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他们的约束作用,导致了企业的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地和外在压力都非常弱。就另一方面来说,政府对这一些企业设定的减排目标不够科学,企业无法顺利完成减排任务。

2.4 碳排放的统计、考核、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这些体系不够完善,容易引发各种负面现象的产生。由于监管的成本很高,而执行成本的相对低廉,企业会选择逃脱政府的监管。此外,减排指令的由政府以行政指令的形式下放,并且减排的目标由政府制定,并有政府监管,这样企业会对相关的监管人员行贿,造成监管力度的松动。

2.5 金融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较弱

我国在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时,多采用行政政策,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造成企业的缺乏动力研发和使用先进低碳技术。而且,目前市场上的低碳设备的使用成本比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造成企业的资金融通困难。因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政策的支持。

3 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探讨

3.1 财政政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这一基本政策的运用。总得来说,我国是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维度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在国际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碳税政策这一强有力的政策,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碳税政策利用税收的手段使得我国能够更加迅速,并且在更广范围的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财政支出政策有财政补贴、政府低碳购买的形式,这样的财政补贴政策,能够减少企业的的资金支出,间接的激发出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在具体实施财政政策是的是时候,在实行碳税政策,要秉持兼顾公平与效率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征税的范围进行设定,即对生产、经营和消费等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行为进行征税。其次,要明确纳税人,这些纳税主体主要是各种所有制的大中小型企业、刑侦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但应注意的是,在实行碳税政策支出,可以先对生产企业进行征税,之后逐步扩大纳税人的范围。再次,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我国碳税计税的依据。另外,要对所采取的税率根据差异性、排放的边际成本以及其他因素合理科学的设定税率。最后,要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碳税优惠政策,以鼓励各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在低碳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上,第一,要从政府消费的角度,鼓励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消费,并要适当加大低碳财政补贴政策的力度,加强低碳采购力度,对低碳财政支出进行优化。第二,政府应当以采购低碳节能环保的产品来优化调整政府低碳采购内容,而且,还应当将节能服务公司的后续服务添加其中。第三,我国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成功预算体系,以建立起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预算体系,并要适时对支持政策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以优化低碳财政的支出结构。

3.2 投融资市场政策

伴随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的“碳金融”,实质,围绕着碳排放量而产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我国的低碳金融市场政策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所需的政策和低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所需的投融资市场政策。投融资市场政策包含三个方面:简洁投融资市场发展政策,直接投融资市场发展政策,以及对低碳投融资市场的监管。

对于间接投融资市场的发展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新低碳绿色信贷产品。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开发新型产品:创新低碳信贷产品,延伸产品的服务领域和建立商业节能建筑信贷。第二,设立低碳投资基金。这样可以使得国际大型银行参与到低碳投资业务中来。实现这一项投资基金,可以设立多种类型的投资基金,向低碳项目进行投资。第三,利用赤道原则进行业务的开展。赤道原则,是有联合国规划署提出的概念。实行这一原则是推动我国低碳业务信贷规范化、创新化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四,发展低碳担保与中介业务,这事解决低碳简洁投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积极借鉴成功的,设立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专门的节能业务。直接投融资市场实际就是资本市场。它是低碳经济中重要的投融资市场。要想继续发展这一市场,首先要将以股票市场为主的低碳主板市场和船夜班市场。其次,加强低碳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创业板市场是为新能源企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低碳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再次,完善低碳债券市场。低碳市场是低碳直接融资的另一重要渠道,要想发展这一市场,就需要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的体制机制。最后,建立起多维度的低碳金融市场体系。这样的层次性金融市场能够满足不同发展程度的企业的资金需求。

建立低碳投融资市场还需要对这一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以保证低碳金融市场的有序和安全。第一,建立低碳金融风险预防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能够为减少低碳金融市场的损失。第二,完善低碳金融市场监管制度。只有加强对低碳金融的监管力度,才能保证低碳资金用到合适的位置,避免因公徇私现象的发生。第三,建设低碳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我国的国策,法律手段是维护低碳金融市场秩序最为有利的手段。

3.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一市场的发展,也是国际碳市场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内容包括项目交易市场和配额市场,其中项目交易市场主要是自愿碳市场。

自愿性场外碳交易市场其交易产品为项目基础的碳信用额,这一信用也可以成为自愿性减排,是在自愿性场外交易市场的碳抵消额。这一市场氏对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有效补充,以项目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源为目的。构建配额制市场。全球性的配额市场是是第二大类金融市场。配额市场实际就是在规定上限与交易体系框架下,由交易体系管制者签发碳排放配额,这种配额包括分配的数量单位和欧盟配额等内容。我国碳配额市场制度的设计发展包括设计碳配额市场制度,这需要不断完善污染治理相关法律,并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的强制性配额制度朝着“拍卖收益福利计划”的方向上发展。此外,建设碳配额市场监管体制。另外,碳配额交易平台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并且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这样不仅能使的我国的碳金融交易平台有先进的经验支持,而且还能吸引外国的游资,以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4 产业政策

以低碳产业结构政策、低碳产业组织政策和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低碳产业政策,它具有扶植低碳战略性产业,促进中小低碳企业不断壮大、是低碳产业布局合理以及激励低碳产业技术得到不断更新完善的作用。

为了加强低碳产业政策的发展,使得低碳产业政策实现协调发展,实现促进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需要实施有效、科学的产业政策。其中涵盖了低碳市场结构控制政策,低碳市场行为控制政策,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低碳产业也有合理的布局,并要适时对产业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将产业综测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3.5 国际合作政策

低碳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问题,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这种合作既可以是政府间的,也可以是非政府间的。国际低碳政策合作关系到全球碳预算的分配、低碳技术和碳关税等重要的内容。这其中,碳预算是国际碳交易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低碳技术转让是国际政策合作的重要环节。碳关税政策的博弈,而有时国际贸易和全球气候谈判内容的重要成分,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和促进低碳国际政策合作。

受制于市场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买房的购买限制,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提出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尽可能的消除合作壁垒,建立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并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使得大多数的买房都能获得高优质技术的服务。当应当注意的是,低碳技术合作装让的机制创新要秉持机制原则。此外,我国还应当加深政府间的合作,这也是带动市场机制前行,实现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最为重要的保证。再次,要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格局。

4 结语

在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天,发展低碳经济是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也是治理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政策,将财政、产业、金融等多种政策联合起来实施,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此外,还应当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以推动我过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入良好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成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2627

[2]中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菜真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1,(10):5859

[3]霍志刚.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税政策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2010,(4):78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