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诗的语言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1 16:43: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诗的语言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诗的语言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文学 寓言 朗诵 语言表达 艺术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文学形式出现,以一种讽刺或寄托的口吻,使得形象与寓意相结合,这种文学体裁产生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且寓意深刻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寓言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由故事和寓理两部分组成,寓言故事从古至今,经久不息,其中肯定有值得其他文学体裁借鉴的地方,而且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研究是非常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寓言故事是把深刻的道理寓含在语言简洁但生动形象的故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莱辛曾经这样论述过寓言: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个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作者通过虚拟故事的描述来阐述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些道理中大多充满着幽默的智慧。大量的寓言通过历代文人学者的竞相引用,而后又不断创新,便逐渐地保留下来,直到今天,寓言故事的文学研究性依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中国的寓言故事起源于殷商,萌发于春秋,最后形成于战国时代。中国寓言与印度寓言以及古希腊寓言并称为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源流。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知晓如何把这种伟大的文学体裁继续发展下去。本文从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表达,造型性语言表达,对话性语言表达和哲理性语言表达四方面对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进行全面阐述。

一、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

叙事性的语言是寓言故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性的语言在表达上虽然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但是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寓言故事中的这种叙事性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对于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寓言故事开始总是平铺直叙,为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寓言故事中的经验教训需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讲”好故事,“讲”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念”“望文生义”,更不能“读”“照本宣科”。讲是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讲是口语化表达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应该有三种原则:一.自然语态,二.朴实的腔调,三.亲近的态式。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的开头语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似乎成了寓言的标志性开头语。平铺直叙的开头,让人或惊讶或恍然大悟或意料之中的结尾,从而激发听众的画面感,它带你走进了“过去,群山、大海、竹林……,”这就是叙事性语言表达的魅力。例如:猴吃西瓜,“从前,有个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这时,脑海里出现一个中年健壮的猴子千辛万苦、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个大西瓜。“可是这个西瓜怎么吃呢?猴子从来没有吃过西瓜”,此时用疑惑思考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上两句话即是叙事性语言。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将这个寓言讲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画面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明了。

由于寓言故事本身的篇幅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进行寓言故事中寓理故事的表达,告诉世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制造矛盾冲突可谓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激烈的词语碰撞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情节对比也更加分明,道理的呈现会更加浅显易懂,这也是寓言故事广泛深受喜爱,并持续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原因之一。鹬蚌相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这时鹬鸟飞过来了,它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鹬蚌的争狠斗气,最终却造成了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得到好结果。短短的语言描述,通过制造冲突,使得寓意的表达简洁明了。

二、寓言故事的“造型性语言”

造型语言是寓言故事为塑造各类形象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寓言故事的叙事中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人物形象的生动与否以及是否将其自身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都将影响寓言故事的整体表现效果。随着寓言故事的不断推进,主体的心理特征及语言表达应该十分贴合故事的发展。

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语言将是区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活动最好的方式。故事情节中的各类形象是叙事的主体,这些主体的语言可以算得上是寓言故事的人物灵魂。大家熟知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概念,即在创作中注意形象的建立在于神似不要形似。也就是说在寓言故事中塑造人物或动物的形象时,脑海中要有大小、轻重等人或动物基本感觉,然后再进行声音位置的调整。

第2篇

【关键词】北方岩画;南方岩画;审美特征;表现方式;古朴

一、我国岩画的研究概况

岩画是具有世界性广度和历史性深度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全球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所发现。他们是人类文明历程的记录,也是一份及其珍贵的文化遗迹和史料资源。在西方发现的最早记载是1627年挪威人彼得在瑞典波罕斯浪的首次史前岩画记录。到了18、19世纪陆续有一些零星的岩画报告。1879年西班牙的索图拉伯爵第一个发现阿尔帕米洞窟崖壁画,阿尔帕米拉洞穴岩画的发现,才真正的解开了欧洲岩画研究的序幕。

我国的岩画早在4至3万年以前就有所记载了。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远在公元前3世纪,于战国时韩非著《韩非子》一书。其中说:“赵王令工施钩梯而缘博吾,刻梳人际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这是记载在岩壁上足印的事。可见战国时代岩画风气犹存。到北魏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对所见岩画多有记载。在其三卷(河水三)中写道:“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弱虎马之状,璨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山也。”又说:“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阴山南。(汉书注):曰:阴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径石迹阜西。是阜破一个石迹阜,都因有岩画而得名。近几十年来,我国有关学者就岩画方面的题目学出了不少的研究文章、考察报告等。并以出版发行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专著、画册,并且我国岩画的研究发展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同行的关注,1991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在中国银川市召开,这代表中国岩画,及其研究已经得到了国际岩画界的认可和重视。

二、南北岩画从内容上的分析和比较

我国的岩画分布虽然呈现出两大明显的线代,但这两大线代的特征又不是简单的绝对对立,而是体现出丰富多彩的交叉与混杂的局面,但是在总体风格与艺术样式上各自有趋同倾向,分别体现了南北两种分化模式。

我国北方地区以山脉、沙漠、草原为主要地貌结构,是严寒的、贫瘠的,是多山的、是多石的,所以北方的原始初民为了生存在一起活动。游牧部落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以猎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所以北方岩画的内容多为动物。例如阴山岩画中,就乌拉特中旗岩画,画幅总数约在900幅以上,画面有猎狐、猎熊、舞者,有盘羊、北山羊、野猪、鹿、狼等野性牲畜和动物群,画面以单体形象为主,造型朴厚,夸张,不乏生动之作,如性器挺举的执弓猎人像、围猎中夸张的鹿形象、中的野猪形象,如表现群体交的图画、动物群像、场面宏大的放牧的图画等。盖山林先生称这里为“阴山千里画廊之首”。

而南方与北方相比是温暖的、富饶的,是多树、多水的丛林、山地、海岸,生活在这样气候温热、地理环境多样化得原始初民比起北方的人民来说生存相对容易的多。他们生活资料丰富,特定的自然条件,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模式。人们的主动性,已得到强调,关注社会活动和在随后出现的阶级关系成为中心,所以南方岩画中“人”成为了重要的主题,当然动物的形象仍然在南方岩画中,只是和北方岩画相比没有那么大的比重。此外还有一些天体图像和抽象符号甚至文字来表示当时自然崇拜。当然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文明是不同的。例如贵州岩画中,放牧、祈祷、骑马人、狩猎、舞蹈、各种飞禽走兽(包括鸟、马、狗、虎)、天体(天体、星辰)、山路和自然景物等,是贵州岩画的主要题材内容。

三、南北方岩画的表现方式的比较

北方岩画和南方岩画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生活环境和使用工具上也大有不同,在创作地点,创作思路也有很大的不同。制作手法的区别,形成了不一样的岩画风格。常见北方岩画,凿刻的比较深、明显、以粗线和块面来造型,刻入岩石的表层,为的是能经得起自然的风化,雨水的侵蚀。多以传统的原始风水为选址依据,当然也以一些位置醒目、表面光亮的大块岩石或者地势险峻的岩石岩壁为作画地点。而南方岩画选择在遮风避雨的洞穴和岩壁上,因为南方的先民们使用的是另一种制作方法,用软质工具沾颜料进行图画,也被大量应用于原始器皿上。也有一些使用赤铁矿粉和土红一类的天然矿物是所使用的主要颜料,配合天然植物汁液和动物的血液。这类方法和古代欧洲、澳洲以及古代印度等地的岩画创作方法一致。

第3篇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美声;比较;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98-1

长调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中同艰苦的自然环境抗争时的一种重要的情感抒发方式,其音乐风格高亢明亮、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奔放豁达、崇尚自然的人文情怀。美声演唱艺术形成后,陆续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并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声演唱艺术已经同中国本土的民族声乐艺术种类相互融合、影响,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家族的重要成员。美声演唱艺术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最早是源自“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后来逐渐发展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比较这两种声乐艺术之间的异同,对于推动我国的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蒙古族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概述

作为重要的声乐艺术类型,蒙古族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都有着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都是已经成熟了的、系统的发声技巧和表演形式。

(一)蒙古族长调

蒙古族长调民歌有着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风格,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曲调优美流畅;其曲式结构多为由上下句构成的乐段,或由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联句体,多不对称。

(二)美声演唱艺术

美声演唱艺术对声音的要求较高:音色要求圆润、光彩、清澈,共鸣充分,声音洁净。演唱时,演唱者要打开喉咙,音域宽广,字正腔圆、音波均匀,吐字清晰,能高能低。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演绎一些情感较为激烈的戏剧性唱段时,阉人歌手已经无法满足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在早期的意大利,歌剧表演通常是由阉人歌手来担任女声演唱的,因此美声演唱艺术家便努力钻研演唱技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由此产生了具有极强艺术表现力的美声演唱艺术。

二、蒙古族长调与美声唱法之艺术比较

蒙古族长调与美声唱法同属于声乐艺术的重要类型,在对人类发声器官的运用方面都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性,二者表现出在差异之上的艺术互通性。

音乐是人类情感抒发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蒙古游牧民族和欧洲人民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历史和价值取向选择了不同的抒情方式,同样也造就了长调与美声唱法略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蒙古族一直生存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方草原上,有“骁勇善战,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则是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气势宽广、字少腔长,唱起来激情豪放、一泻千里,在豪迈不羁、大气洒脱的声音背后,听众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挚的情意和淳朴的热情。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宗教使当地的民众审美趋于节制和容忍,因此美声唱法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感情又要富于节制的双重特质,甚至是在演绎塑造一些情感激烈的音乐形象时也是如此。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蒙古族人民在漫漫的自然之中斗争生存,也难免会有哀婉忧伤的情绪体验,如果将粗犷豪放视为其外在性格,哀婉忧伤则是蒙古民族所蕴含着的内在性格,这种复杂的情绪表现在蒙古民族的音乐艺术之中,就形成了长调牧歌中“慢多快少、忧多乐少”的艺术表象。

二、长调与美声的演唱技法及特点

长调与美声演唱艺术在气息、咽腔运用、共鸣及混声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与差异。

(一)咽腔的运用。长调演唱者要打开咽腔引导气息,而美声演唱艺术理论同样要求歌手在意念上将咽喉部打开,向人体腔体内部做倒吸气的状态。从发声技法上来看,无论是长调艺术还是美声演唱艺术都十分重视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无论是长调演唱者还是美声演唱艺术家要具备借助由声带向下与声带由深部位的向上呼出的气息之间形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发出特殊质色基音的能力,并以这种能力建立起一个发声支点,进而为引发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后腔、鼻咽前腔、头腔等的整体歌唱共鸣管道的共鸣提供必要的可能性,以便发出的声音可以具有持久耐力及穿透力,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

(二)共鸣的运用。共鸣在歌唱发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使人的嗓音变得清脆、明亮,更富有穿透力。演唱蒙古长调,就特别需要这种明亮、光彩、穿透力极强的、金属般声音,也只有这种声音,才能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传送得更远。美声演唱艺术同样注重整体的共鸣音色,但美声唱法追求现场演唱效果,要求产生的声音浑厚结实,在剧场中能够凝而不散。

(三)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气息在歌曲演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歌曲的快慢、强弱、连顿、张弛,声音的抑扬顿挫都同气息的控制有直接关系。长调歌唱艺术同美声演唱艺术在气息运用技巧有着共性规律,二者也都十分重视呼吸训练,认为这对歌手演唱、发声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所使用的、具有独特民族个性色彩的歌唱技术发声的呼吸法,是腹式呼吸法,也称丹田之气法。

第4篇

一是让学生懂得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想挖掘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很多,什么抓题目,抓注解,抓作者背景等等,结果常常抓不住诗词的中心思想,症结何在?因为我们很少关注诗词语言特点,尤其是近体诗的语言特点,不能按照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规律去阅读理解诗歌,而常常是带着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规律去阅读诗歌,也就当然读不懂诗句。

诗歌语言有三个不可忽视的特点:一是凝练性,二是跳跃性,三是无序性。凝练性是指诗歌语言高度简洁,仿佛是几个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排列而成,如“枯藤老树昏鸦”;跳跃性是指诗句之间在字面上不是紧密衔接的,而是省略了一些信息,要知晓诗句的具体而丰富内容,还需要补充出它们之间省去的信息,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无序性是指诗句中的词的顺序不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去组织,它是根据诗人的需要随机决定一句诗的词序,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此,要读懂古诗词,有时要重新调整词序。

把握了古诗词的这些语言特点,我们才会在古诗词的阅读过程中作好调整与想象,准确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去把整首诗词的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否则,错误的阅读心态和方法难以与作者共鸣,也就无以知道诗词思想情感及其它。

二是要大量地精读古诗词。游泳的知识技巧知道再多,但不下水尝试体验,一下水人就会沉入水下。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会产生作用和效能。因此大量深入阅读古诗词是提升诗歌理解能力的保证。只有在诗词阅读中去领会培养情感,寻找阅读的真经,方能形成自己阅读古诗词的经验和能力。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只满足于教师讲讲,自己听听,这种简单的表层的学习方法是不可能真正读懂我国古文学的瑰宝――诗词的。“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大量诗词阅读经验,就难以领会古人寄寓诗词的心声。

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思路;要点

古诗鉴赏包括整体鉴赏和局部鉴赏,其中“局部鉴赏”又包括“关键句鉴赏”和“关键词”(“题眼”“诗眼”“词眼”“关节”等)“鉴赏”。 至于具体鉴赏,则应在取“精心设计,灵活用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原则的同时,把握其基本思路要点。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问题形式如何变化,都应以“基本思路要点”为依托。

整体鉴赏的基本思路要点一般如下。如果是详析,律诗一般分为两层(两联为一层)鉴赏或四联分别依次鉴赏;绝句分为两层(两句为一层)鉴赏或四句依次鉴赏;词,如果是长调一般分上片(阕)下片鉴赏或以句子为单位依次鉴赏,如果是短调(小令)则多以句子为单位依次鉴赏;曲,形式与词相似,可取词鉴赏法。可边赏析思想内容边体会表现技法和语言特点,也可先赏析思想内容后体会表现技法和语言特点;用语和形式可以参照“类型一”。如果是简析,常采取如是形式和用语:作品(运用某某修辞)描写了某某景象(描绘了一幅某某画面)或刻画(塑造)了某某形象(物象等),创设(渲染、点染、突出等)了某某意境(气氛、氛围、特点等),表现(衬托、烘托等)了作者某某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喜忧乐哀、爱憎褒贬性质主要取决于意境(景象、物象、形象等)特点(明暗、阴晴、冷暖、浓淡、广狭、远近、动静、圆缺、险夷、清浊、吉凶、美丑、优劣、高下、贤愚、善恶、好歹等);而后简点其主要表现技法(古诗常用技法含修辞手法和描写抒情法: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对比、对偶、借代等;借景【物】抒情,托物言情【志】,触景【睹物】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事言情,托物寓理,运用典故【借古喻今,以古自况,借古抒怀】,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点带【代】,小中见大,白描,象征、联想和想象等)和主要语言特点(常见为:清新、自然,准确、生动、形象,简洁、凝炼,平淡、质朴,平实、通俗,含蓄、委婉、隽永,明丽、优美,精工、典雅等)。此以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为典型以“示例”:

1.整体简要赏析

(示例) 简要赏析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语言特点)

首联写“登楼”,点题 ,引领下文;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景观”:触景生情。颈联写己——“感叹身世不幸”;尾联推人——“忧国忧民伤时 ” :即事言情。对仗工稳,动静结合;基调深沉悲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准确凝练,清新自然,等等。

关键句子鉴赏原则即“句不离篇”,思路要点、形式用语与整体鉴赏(简析型)基本相同,只不过更多一些鉴赏者合情合理的联想想象成分而已,可以说是“整体鉴赏的缩影”。

2.关键句(名句)赏析

(示例) 颔联为千古传诵名句,请赏析其意境特点及作用。

颔联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洞庭画面:浩瀚的湖水势将吴土楚地分割在一东一南,苍茫的水域仿佛天地日月星辰在其里日夜沉浮,突出了洞庭湖衔山吞河,涵天盖天,茫远辽阔,雄奇壮丽的气势特点,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抱负,为下文的抒情创造了苍凉雄浑的意境,成为千古绝唱,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异曲同工。

关键词(题眼、诗眼、词眼、关节等)鉴赏,或先指明关键字词,然后赏析;或提干已点明,按要求赏析。一般可通过如下思路步骤:(如果运用修辞,可点明“运用某某修辞”)结合所在语句甚至全诗思想内容,解说其含意(含象征意)——通过联想想象,合理放大其浓缩的意境(景象、物象、形象等)——根据意境特点推知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简点用语特点(参照“总体鉴赏”常见语言特点)。

3.关键词(诗眼)赏析

(示例1) 你认为全诗关节(诗眼)何在?为什么?

颈联中的“孤”是全诗的关节。“孤”语意双关,一言“舟’之孤单,一显”人“之孤独内心之孤苦,聚焦了诗人当时孤苦的处境和心境,为全诗感情基调所系,一语双赢,统摄全诗。用语精工准确,内涵丰富,言简意赅,一字写活,全诗生辉。

第6篇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第7篇

主要是能够经常回想、默诵高考语文试卷的17道题的题干。通过思考找到自己常错考点。自己试着总结寻求破解办法。

2、动笔勤攒

主要是积攒一些万能的经典的独到的理论论据,像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句、“四书五经”的名句、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些往往能够反映考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

其次,要练习压缩材料,最好用“排比+(比喻)+例子+观点”的结构。最后,要练习、积累作文开头结尾精彩语段。

3、动眼勤看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作用;特点

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首先要接触的就是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于小学生对于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因为语文学习不只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有利于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他们对于知识的汲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做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作用

(一)是规范小学生语文应用的基础

小学生刚刚开始正式的课堂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也是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成果也是通过模仿获得。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规范的教学语言的应用,是规范小学生语文应用的基础,教师要做好“有声的榜样”,通过自己对汉语灵活和优美的运用影响自己的学生,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长久发展。

(二)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探索新鲜事物的阶段,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有趣和生动的东西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不再枯燥无聊,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不只能够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将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养成,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特点

(一)规范性和科学性

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第一要求。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还比较不足,而小学阶段又是他们语言习惯形成的黄金阶段,因此受教师语言的影响就更大。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保证教学用语符合国家词汇、音准和语言应用的规定;然后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尽量减少方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后教师们要加倍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的恰当、自然,在教学中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晰,防止自己语言出现歧义,误导学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语言的核心和重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使用”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教师要树立严谨的教学态度,了解授课内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防止地域差异造成的知识误解。

(二)可接受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禁止使用各种“高大上”的语言和文绉绉的表达形式。为了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应该多在课外下功夫,创造机会多同学生接触,体会小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特点,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进而用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

(三)趣味性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有趣的东西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语言平平,没有趣味性,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如果教师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通过多样化、形象化的修辞手段,会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和神奇的体验,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性,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艺术性和情感性

作为综合性的文学学科,语文的学习不只涉及文字、发音,还涉及各类文章、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因此,艺术性和情感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必须关注和提高的重点。首先,教师的语言在符合口语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要尽量做到流畅自然,遣词造句贴切优美,在讲解和阅读过程中要做到节奏感强、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做好语文内涵的传递,特别是一些古诗词和字句优美的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身语言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语的魅力,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也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加深对语言应用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玲.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8).

[2]李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

第9篇

第一,读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所以在简要了解作者常识和写作背景后,我就立即引导学生读溜古诗词。如何咀嚼读溜呢?首先是解决朗读中的字音和停顿,具体方法因学生而异,但不管什么方法都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准字音和读好停顿。其次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跟读、齐渎、串读、连读、比读、对读、互读、默读等,促使学生读溜文本。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也可指导其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情感韵味。

第二,读通。由于古诗词大多是文言句式,语言比较精练,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点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古语日“通则达,达则慧”。疏通文意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译出文意。简单地说,就是尽量将古诗词中的单字组成词组,并运用“直、留、删、补、调”的方法,准确地明了句意,从而通晓文意。

第三,读透。白居易把古诗词比作一棵树,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诗这个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品味它的语言,感受它的情感,探究它的思想。如何教会学生读透古诗词呢?我的做法是先通过“知识树”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欣赏古诗词的多维角度,如诗人经历、作品背景、描述画面、妙词佳句、修辞手法、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作品风格、艺术特色、写作手法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每一首古诗词的特点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深入探究。

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教《过故人庄》《游山西村》时,首先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来表述――诗人啊,在一个明朗的春日,在青山绿水间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学生在余先生的示范引领下,每个小组品读一联,其中一名学生这样写道:“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彩蝶在飞舞,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分外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们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当然在欣赏古诗词之前最好还能通过“知识树”渗透一些语文专业术语,帮助学生在自主赏析诗词时表述更准确。如评价主旨时可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深化意境”“意境深远”“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含蓄蕴藉”等;分析写作手法时可用“呼应”“作铺垫”“埋伏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开门见山”“浑然天成”“侧面描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分析语言特点时可用“细腻”“勾勒”“简洁”“浅显”“平淡”“淡雅”“描写详尽”“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质朴清新”“词藻华丽”等;分析诗歌风格时可用“雄浑”“苍凉”“低沉”“苍劲”“悲凉”“豪迈俊爽”“沉郁顿挫”“豪放旷达”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