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科技的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3 14:48: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科技的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科技的前景

第1篇

一、 利用本地资源,增进学科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大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特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在我县的城乡结合部,建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土栽培基地、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基地。因此,生物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前去参观体验,让学生调查家乡丰富的物产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学生发现了许许多多生物世界的奇妙现象,头脑中产生的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虚心请教老师和农业技术人员,积极查阅有关资料,既扩大了知识面,学到了生物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尝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通过对家乡丰富物产资源的了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结合教材和生产生活实际,有计划地开设科学选修课程。为学生增加一些实用的科学技术,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教会学生一些嫁接、扦插技术之后,把学校的花圃承包给各班级管理,学期结束时进行评比,评出最有创意的园丁班级。通过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美化了校园环境,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有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天地。此外,还与校外的一些园艺场、养殖专业户联系,把那里当作学校的校外实验基地,每隔一段时间都带学生去实习,遇到问题可向这些校外辅导员请教,现场解决。再有,为适应现实社会需要,开设花卉栽培、盆景制作、切花保鲜等学习班,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校所开设的生物科技活动课程是有用的。为此,我们学校的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加生物科技活动课的学习。

同时,为了完善生物科技活动课,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就平时遇到的有趣的生物现象展开课题研究,科技辅导员予以相应的指导,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中,填写学生每学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并让家长签上意见和建议,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课程结构,让学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

三、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每年三月的“爱鸟周”、四月的有奖科技知识问答、五月的“节水周”、六月的“环保日”、九月的校园“科技节”、十月的“爱科学月”、十二月的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每一个科技活动结束时,都要求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写出活动报告、科技小论文,并通过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学校科普长廊、黑板报、校园网等展出活动成果,评选出优秀科技作品,为次年的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做准备。我校学生在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年均有多个作品在大赛中获奖,在市、县内起到了带头作用。

第2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山区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新旧理念的碰撞下发生了一些变化,虽有新方法、新经验不断进入山区学校,但由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把握存在缺陷、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有差距,对新课程的实施还是有很大缺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严重受到限制。尤其今年我校又被定为先学后教试点以后。我真感到教了二十多年书反而越发不会教了。深深意识到教学设计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学设计能力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我反思良久,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望乞专家和诸同仁指正。

1认识课标新要求,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

课标是教学的指挥棒,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充分依照课标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与意图,熟悉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内容体系,真正做到科学地运用教材。但教材并不是唯一资源,还要努力挖掘和整理身边的其他课程资源,对其进行鉴别、选择与优化重组,这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例如,进行《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设计时,可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态系统,比如山间、农田等,让学生利用休息日或者节假日,带着任务走进自然,深入了解自己身边的生态系统,用专业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自己所处环境。这种设计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关注了解和正确对待自然的意识的培养。

其次要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现状,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新知识的内化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只有从学生的现有知识背景和学习状态出发,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目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越全面深刻、细致充分,教学设计就越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需要了解的学生现状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为学习新任务已经做了哪些知识方面、技能方面的准备,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熟悉度”;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即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心理领域;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行为等。通过各种可行方式收集到学生的这些信息,就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安排相应对策,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进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所接受的与废物、代谢废物以及排除途径有关的内容,可以采取题目检测、直接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层次与深度、接受能力以及感兴趣的学习方法等,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会更接近学生。

2具体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目标要全面、容易达成、兼顾全体学生。

2.1全面。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仅有对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2.2容易达成。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还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心理;目标太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达到,对学生也起不到任何发展作用。

2.3兼顾全体学生。要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规定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也要体现出有所侧重。更要有一些隐形或预期目标。如 “认同的危害,远离”、“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等就不能当堂完成,这是预期目标。

3科学设计教学策略

第3篇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物理科技创新意识作好准备

充分利用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性,极大的发挥师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高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高中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高中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高中物理知识。高中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2注重高中物理史教学高中物理发展史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高中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高中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高中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高中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高中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高中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1.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积极组织开展高中物理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多进行物理社会实践

高中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高中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高中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2.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dylw.net 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高中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高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第4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和优异的商务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以及现有专业英语课程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商务交际能力。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至2010年年底,全球1000强企业中70%的员工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他们必需使用英语进行企业内部沟通,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及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如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物流英语,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外贸口语和函电写作,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会计英语等。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

1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但是,目前各大高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下面我们以物流专业英语为例来分析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的客观差距。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的阅读、听说水平外,还应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的任务: 转贴于

(1)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3)熟悉物流企业的管理技巧与方法;

前导课程:《大学英语》、《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综合运输》。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由此可见,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物流专业词汇和物流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物流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 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开设经济类专业英语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学习任务 情境兴趣 大学英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46-02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兴趣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型建构因素,它能有效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成果(Chen, 2001; Chen&Ennis, 2004; Hidi&Harackiewicz, 2000; Subramaniam, 2009)。Pintrich and Schunk(1996)曾在以往的研究中指出兴趣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以及认知参与与思考。大部分教育者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传授课本知识,更多的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如何在课堂中抓住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影响他们的学习(Hidi&Renninger, 2006)。而对兴趣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的理解能够极大地帮助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养成。因此,学习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石。然而,若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利用基于兴趣的学习动机,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上世纪起,研究者们就开始了对兴趣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国外研究人员对“兴趣”进行了分类,即个体兴趣(personal/individual interest)和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个体兴趣是个体对一项活动或一项行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偏爱倾向(Hidi&Renninger, 2006; Krapp,Hidi, & Renninger, 1992)。个体兴趣较持久、较稳定,但发展缓慢。它在保持学生兴趣方面尤为重要(Hidi and Baird, 1986; Mitchell, 1993)。而情境兴趣是指活动或学习任务的特征对个体产生吸引力,进而激发个体产生一种即时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情境兴趣具有即时性,是对环境特征的即时反应(Dewey, 1913; Hidi, 1990)。情境兴趣是一种自发的、短暂的,并受环境影响的兴趣(Krapp et al., 1992),它能够立刻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有效的抓住学生兴趣。情境兴趣因其可被人为地控制和改变而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纵观情境兴趣的发展过程,已有许多综合类研究表明很多因素能够增强学生的情境兴趣。先前知识(Alexander and Jetton, 1996)、文章连贯性与完整性(Schraw, in press; Schraw et al.1995; Wade, 1992)、学习任务的新奇性(Hidi, 1990)、具体性和生动性(Garner et al., 1992)以及游戏和字谜的有效利用(see alsoMitchell, 1992; Schoenfeld, 1989)等等都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情境兴趣。同时,情境兴趣可以通过学习情境的改变而激发。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课堂内因素也能够有效影响情境兴趣的产生,如学习氛围的变化、学习经历以及学习任务的变化。其中,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在唤起学生情境兴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ruke(1995)曾指出在以往学习动机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不同课堂任务设计的动机功能,动机研究和课堂任务设计往往没有结合在一起。有效的课堂任务设计不但应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当呈现给学生新鲜的学习任务时,学生的情境兴趣随即增长(Hidi, 1990)。具有高情境兴趣的学习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感(Chen Darst, 2002; Shen, Chen, Tolley, & Scrabis, 2003)。为促进学习,教师应竭尽全力的将学习任务设置的具有情境趣味性,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可以帮助激发学习者在学习最初状态中的学习动机(Chen & Darst, 2001),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课堂不但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情境兴趣,最终完成由情境兴趣向个体兴趣的转化,形成内部学习动机。

尽管情境兴趣的重要性早已被证实,但研究者们对于情境兴趣的研究多集中在体育、数学、阅读写作课堂。英语课堂,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情境兴趣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挖掘。在我国,有关兴趣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其研究大多引进西方的研究理论,并且主要集中于个体兴趣的研究。但就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作用以及测量与评价方面,国内研究还相对欠缺。

同时,基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现状分析可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大多采取语法-翻译法,以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为主,课堂教学缺少趣味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其注意力减弱,且不能真正关注所学的知识,无法做到“做中学”,从而逐渐对大学英语课堂失去了兴趣,学习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状况有待改善。而此任务于课堂中执行,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在交流中交际。这种交流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以运用语言和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

综上所述,纵观国内外有关情境兴趣的研究,通过不同英语课堂任务设计激发大学生情境兴趣的研究存在较大欠缺,仍有充足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Ang Chen. Paul W Darst. Rebort P Pangrazi. What constitutes Situational Interest? Validating a Construct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01(03)

2 Chen, A., Darst, P. W., & Pangrazi, R. P.(2001).An examination of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sourc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383-400

3 Chen, A., Darst, P. W., & Pangrazi, R. P.(2001).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 function of learning task desig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f Sport, 72,150-164

4 Dohn, N. B., Madsen, P. T., & Malte, H.(2009). The situational interes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zoophysiology.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 33(3), 196~201. Falk, J. H., & Hidi, S.(1990). Interest and its contribution as a mental resource for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 549-571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发展性;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56-02

在21世纪,在新课程改革的这个大背景下,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生存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并上升为情感。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可以改变种种教学低效、无效、单纯成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避免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打转,为我国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创造有利先机。

重视和加强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于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换言之,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

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期待教师角色的相应转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回应。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符合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生物学科一直是自然科学中的重点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的认识存在诸多偏颇,认为生物学是一门描述性的“软科学”,而物理、化学是“硬科学”[2]。生物学在高考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进入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但要使中学生物学获得长足发展,仍需一个较长的时间。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圆满达到生物学科教学预期的三维目标,是每一位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此外,传统的中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3],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知识为中心不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传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探究;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传统的中学还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缺失了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使得生物科学这门本来与学生本人及其生活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学科丧失了其本体意义,最终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4]。从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故对这些现状进行反思,研究提高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对策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更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规则去大胆的实践 。

这些困难和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教,有效地学,有效地教学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因此,研究中学生物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目前虽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多,但针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并非很多,并且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的谈观点,提建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切入,再上升到理论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结论,为中学生物学教育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同时,和同在一线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共勉,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主体性课堂教学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5],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室引导下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要是课程和教材)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等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角色是随着身份的变换而变换的。如面对观众我是演员,面对演员我是观众;面对老师我是学生,面对学生我是老师……面对家庭,面对社会,面对人生,角色支配着人的生活,角色决定着说话的角度。学习者也有多重身份,多重角色,有时会是读者,有时会是听众,有时会是研究者,有时会是实践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机的让学生成为各种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发展其主体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取得共识。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要求,主体性教学将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突出强调这些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并应该在今后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也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第7篇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生物学教师迎来了教学改革的春天,同时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1.在知识结构上,生物学教师的观念发生转变。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因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这必然会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教师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能引发教师的好奇心,增加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机会。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作为生物学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展的需要,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在教材处理上,生物学教师的观念发生转变。通常教材编写后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生物学教师应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有时教材内容的编排也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教师对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总之,生物学教师要用创新思维来处理教材,这样才会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使学生对生物学更加有兴趣。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1.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在研究、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却很差。因此,教师在生物学课堂上应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可以将学生有希望成功的、令人愉快的和新奇的活动引入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如在《生态系统》教学中,教师指出学校是一个生态系统,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并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及相关知识,为新校园设计绿化方案。在各小组汇报时,教师对许多同学的方案给予肯定,并指出他们的某种想法几乎跟专家的想法完全一致。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渐渐呈现出种种弊端: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退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生物学教师应该转变角色,由知识的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转变

以往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是整个课堂的控制者,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要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适应这一要求,生物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采取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以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征,寓故事于生物学教学当中。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教学中,可以图文并茂地给学生讲述《屎壳郎出国记》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听完故事的启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为学习以后的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2.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年轻活泼,喜欢展示自我,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正好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可以将学生分成4组,[2]分别扮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非生物,让学生在表演中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扮演植物的同学突出表现:它们虽然不能移动,但是却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人和动物提供氧气、食物。扮演动物的同学突出表现:其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是生物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细菌和真菌的同学突出表现:个体虽小,但在自然界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及代谢废物分解成简单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还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非生物突出表现:阳光、空气、水等为动植物、细菌和真菌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条件,没有它们其他生物都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相关知识,又增强了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生物学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转变。透过现象,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教师的转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相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生物学教学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8篇

注意综合性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与协调发展。事实上,这种渗透与发展趋势在20世纪就已出现,现代生物学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酶学,没有X射线衍射及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了解蛋白质的三维立体结构,也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如果说过去的生物科技得益于引进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得到长足的进步,那么,21世纪的生物科技研究就更离不开这些相关科学技术了。生物科技的这一发展趋势,要求从事生物科技研究的人员应具备相当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宽厚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生物科技工作者中具备上述条件者为数不多,相当部分人已知识老化,专业狭窄,与目前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国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全球来看,生物科技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国外每年学习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例,在近两年统计的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生命科学占到51%。大量高素质的青年科学家流向生物科技领域,是美国生物科技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我国这种趋势尚不明显。为什么呢?一方面在于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适应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人才培养计划滞后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国内生物技术开发研究起步较晚,生物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导致相当部分的生物科技人才流向国外。因此,我国生物科技人才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不足的。对此,生物科技管理工作者应有清醒的认识。针对上述缺欠与不足,我们认为应采取三个措施:(1)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积极吸引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生物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知识互补,相互协调,联合攻关;(2)根据目前生物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及时有效地对传统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大力培养素质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生物科技人才;(3)在国内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有效地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

大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从生物科技的发展来看,生物科技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来源于基础研究领域中的突破。而在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的发现和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观念发展过程。因此,在生物科技项目的确立等方面应该尊重生物科技工作者的想法和建议,给他们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性。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科技管理上,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计划和预测。这种作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甚至扼杀了创新性的思维与工作。按照上述思路,在生物科技领域自主性研究应大力提倡。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科研经费的不足。长期以来,能够有充分的经费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一直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何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研究创造条件,是摆在科技管理者面前的一项新任务。目前科研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由于基金的申请要求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加之申请者很多,竞争也很激烈,因此课题争取难已经成为广大科技人员最为头疼的事。在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地从各个生产应用部门争取科研经费是个好办法。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上海新黄浦集团合作成立的上海生元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侧重在人类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和上海新黄浦复旦基因有限公司(侧重功能基因的寻找和基因的功能开发)是一个例子。他们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不但解决了国家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知识的渴望将越来越强烈。管理部门应抓住这一良机,使全社会都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促使企业设立各类研究基金,使科学研究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与国际接轨,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增加论文的数量

目前《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和《工程索引》(EI)检索系统已被国际上公认为评估科研水平的重要评价工具。由于SCI主要涉及基础研究,而生物科技大多属于这个范畴。因此,目前生物科技的综合水平一般可以采用SCI来评价。1996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编制了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期刊引用报告》(JCR),以此来评价学术期刊的论文被引用情况。所谓影响因子是指在一定时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JCR编制的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见图1。由图1可见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最高,分别为1.959和1.755。从期刊的分布来看,生物学和医学的SCI期刊数量在各自然科学期刊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两者之和占到所有期刊的49%,见图2。这种统计充分说明了生物科技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然而,从1997年中国作者发表的11584篇SCI论文来看,其中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论文数量仅占5.8%和10.55%。这表明,目前我国生物科技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其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前述的我国生物科技人才培养不足和生物科技产业规模较小以外,我国现有的许多生物科技的研究还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及跟踪研究上,有创新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很少。由于科学论文的数与量(特别是SCI论文的数与量)综合反映了科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水平高低。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还应该集中现有人才和财力,使有关生物科技的研究贴近当今国际研究的前沿,同时努力寻找和开拓新的生长点。由此努力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使我国生物科技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应有的地位。

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强化专利保护意识

生物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农业、医药、化工、环保、能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因为如此,在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将国家有限的人力和财力用在能迅速加强国民经济的有关生物科技的研究方面是完全必要的。目前,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专利保护是实现投资补偿和保证良性循环的有力武器,因此,许多国家都视专利为生物技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方面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超前意识,他们采取强占基本专利,先期收购专利等基本战略,唯恐错失良机。作者根据《中国专利年度索引》,按国际专利分类(IPC),对1990~1995年在我国申请并授权的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变异或遗传工程的239项发明专利中的专利权人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内单位作为专利权人的仅有95项,约占这一领域发明专利的40%;而国外公司或个人作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为144项,占这一领域发明专利的60%。在我国某些投资巨大的生物技术研究的产业化过程中,已经遇到因国外抢占专利而造成法律障碍与纠纷的事件。目前,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关以后,如不注重专利保护,此类事件将会大幅度上升。因此,研究专利工作如何介入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专利注册与保护方面,外国已有许多经验。例如英国的约翰-英尼斯植物研究中心设有专业公司负责本所基因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研究人员只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其他专利事务均由该公司办理,该公司实际上是一个专利商业化机构,其最终目的是发现基因专利的商业前景并推销专利,加速商品化的进程。借鉴于这些经验,我们在大力倡导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生物科技产品的同时,应该建立公职发明顾问制度,在较大规模的研究机构内部中建立相应的专利机构,改变过去专利机构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脱节的现象,使科研成果处于有效地专利保护之下。

明确研究目标,争取在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

第9篇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引领着新的科技革命,对推动全球经济走向新的繁荣、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明确提出把生物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各部门和地方在投入、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研发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生物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生物技术及其蕴含的巨大产业发展前景,不仅能够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中国政府将坚持把生物科技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大力提升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向生物科技领域集聚,形成完善的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把生物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坚持面向大众、服务民生,加强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生命健康、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生物科技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生物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生物技术的研发水平。

当今时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成为最活跃的技术创新领域。在生物技术、生物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努力构建生物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愿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物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已经成为促进国内外生物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沟通国内外企业投资生物产业的重要渠道、展示中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科技部将重点围绕生物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应用和生物技术国际合作等,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