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48: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医学检验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医学检验;分子生物传感器;分子蛋白组学;分子生物芯片技术
在基因克隆技术日渐完善和基因测序工作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迎来了基因时代。到20世纪末生物学领域中的数理科学应用大大增加,在功能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和结构基因组学的共同发展的态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检验医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对于分子生物传感器而言,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化学或者生物技术,把诸如蛋白、抗原、抗体、受体、微生物、细胞、酶等生物识别元件固定在换能器上面,在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产生特异性作用后,以换能器作为媒介,将其作用产生后的结果进一步转化为能够检测和输出的光信号和电信号等,再对待测物质进行更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达到检测分析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体液中的微量蛋白、核酸和小分子有机物等物质的检测都需要分子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的存在对于处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下的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Skladal等相关学者利用通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过的压电传感器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同时还对其DNA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扩增过程进行了实时的监测,而整个检测过程仅仅需要10min,除了监测耗时较短外,该装置还具有可以重复使用的特点[1]。Petricoin等相关学者利用压电传感器对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和几种抗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成功研发出能够迅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2]。Drosten等学者则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3]。
2分子蛋白组学的应用
对于分子蛋白组学的研究,在相关领域上可以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结论是众说纷纭和互相矛盾。对于一些典型的肿瘤标志物来说,其难以在当前通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作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来得到充分体现。笔者查阅相关的问题总结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具体包括重复性、敏感性和每个峰值蛋白在当前设备下确认所存在的弊端;其次就是要考虑实验设计和对照组是否选择得当,对于某个特定的蛋白组模式所反映的是肿瘤的特异性、代谢紊乱还是炎症反应等都难以得到准确的结论;最后就是对于不同实验室所产生的实验结果,其标本处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可比性大为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重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检验医学中才能发挥中应有的作用。
3分子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认识也有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显然难以,满足当前医学界上准确、迅速、和低耗的要求。分子生物芯片指的是把大量探针分子固定在支持物上,然后与有所标记的样品进行反应,根据自动化仪器所检测出来的反应信号强度来对样品中靶分子数量进行判断。从病原菌检测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相当一部分病毒和细菌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并且把很多代表着每种微生物的特殊基因集成1张芯片。可以根据反转录来对标本中是否存在病原体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还能够检测出其表达的情况,进一步分析病原体对患者感染程度和宿主的具体反应。
4分子生物纳米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为了顺应社会对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率,高职高专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中,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本文将对其中的实训基地建设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依托于学校信息中心过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实训基地是学生参与实践工作,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训练,锻炼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与基地,相对于传统的普通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特点是系统化、项目化、任务目标实际化、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任务的指导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强调校企合作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功能要求提高了基地建设的难度,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由于其学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经费购置硬件设备,比如计算机和服务器、网络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这些学生必须掌握的设备。此外,有些高端的设备,虽不作为学生的必备能力,也需要学生有所了解。这些设备如果完全购买,而且仅仅是作为实验设备的话,对于学校的经费预算带来很大的压力。
2)实训基地所完成的实训项目过于理论化
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师需要给出项目目标供学生达成,但这些目标往往只是实际工作的理论抽象,项目的完成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答案,这与实际工作当中问题多变,解决方法多样的情形是相悖的,过于理论化的项目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锻炼。
3)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不够综合
在制度上,由于各个实训基地相对独立,使得项目实训只能囿于某个实训基地当中。一些较大较综合的实训项目,如“局域网的搭建”,需要跨越网络工程、交换机与路由、网络安全等若干个实训基地。像这样的综合性项目往往缺乏统一协调,无法充分调动各种资源。
校企合作缺乏驱动力:
校企合作对于学生的能力实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训基地的必备要素,但要使企业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训当中,需要能够给企业提供足够的驱动力。
教师缺乏实际的工程能力:
在实训基地的实训工作当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或者是具备一定的职业资质,这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并不能轻易具备。
2 依托于学校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我校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进行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当时,在学校机构改革中,由多名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的专业教师兼任了信息中心的工作。以此为契机,将信息中心的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特点间有机的联系起,进行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研究。
1)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围绕核心课程学习,在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相关行业的调研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广西经济的特点及我校的特色,将网络技术方向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分为三块,并依据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在信息中心的岗位进行实际工作,职业能力模块划分及岗位工作内容见表1。
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能力模块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期望,有重点的进行专业学习,具备基本的能力之后,进入信息中心的对应岗位从事实际的工作,在实践工作当中,进一步提高自身,完善职业能力。同时,在各岗位之间可以进行人员的适当流动,使学生在有特长的同时也能兼顾基本的专业能力,而较优秀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各个岗位的实践工作,成长成为能力较全面的人才。
2)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以项目式的方式工作,有效激励学生
信息中心的工作分为长期的日常管理工作及短期的目标达成性工作,为了能有效的激励学生,我们仿效企业的绩效考核及项目管理方法,对这两类工作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学生在实践岗位上的日常表现及在项目实施当中起到的作用与相应的成绩评定相挂钩,加强了实训效果的管理。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当中,围绕工作任务展开工作与学习,迅速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成果,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通过项目的完成也系统化的让学生学习到了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检查验收这一完整的项目实施工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导师制与小组制相结合,培养团队精神
进入实训基地的学生,都会根据其职业方向分配一个导师,一般是信息中心对应岗位的负责老师,这名老师指导下的学生形成一个小组,小组中的同学之间通过团队协作与互帮互助,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小组的指导教师有着丰富的岗位职业经验,能够从宏观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从技术角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攻克技术难题。同时,导师还负责该小组相关项目的项目承接与任务分配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团队中的作用。
小组中的同学形成传帮带机制,由高年纪,技术较丰富的同学以“结对子”的方式指导刚进入实训基地的新同学,帮助其快速地度过新手的迷茫期。在面对工作任务的时候,同学们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协作,运用团队合作精神达成目标。
4)通过校企合作,激励企业的参与,激发学生的热情
信息中心经常会与一些信息化产业方面的公司合作,如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外包等,而这些类型的公司往往就是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通过学校信息中心这座桥梁,将企业与学生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职业的需求,掌握职业技能。
在企业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中心出面与企业进行协商,让企业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使学生成为企业在校内所建设的信息化项目的校内管理员,协助企业进行项目管理与维护。我校学生宿舍网的维护,部门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都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企业的一些小型外包项目,由信息中心进行承接,并选择能力较优秀的学生完成这些项目,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的一些方式对企业而言,产生了效益,激励了他们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也让学生切实的学到了职业技能,并通过报酬的获得激发学习热情。
3 依托于学校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特点
这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具有一般的基地建设的方法,同时通过与信息中心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其资源,解决了在基地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充分利用经费,提高投入产出比,促进经费投入
学校在决定设备的购置,项目经费的预算时,需要考虑经费使用所达到的效果。从这个考虑出发,我们将实训基地建设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机的联系起来。对于实验室的设备,在当做实验设备的同时也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验平台,以及培训信息化管理员的培训场所。而高端的网络设备,除了架设在信息中心起到其作用,还能让学生见习及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使学生了解到先进技术,增广见识。这种充分发挥设备效益的方式,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经费的投入。
2)实训的项目来源于实际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信息中心的工作任务就是实际的工作需求,将这些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完成。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不再具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根据工作需求的变化,通过全面考虑,灵活机动的完成,这样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更完善的能力,更好的应变。同时,不同的项目,如硬件维护、网站建设、课件制作等,则从耐性、细致、技术技巧、集中精力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锻炼。
3)综合各种资源,使实训项目更立体
由于信息中心能够综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软硬件相关资源,就使得项目的设计能够进行跨越式的综合,我们设计了两个综合实训项目,一是局域网的搭建,综合了网络工程、路由与交换配置、网络安全设置等。二是网站建设,综合了虚拟服务器架设、网页设计、建站系统等。这些项目更立体、更全面的综合增加了各种资源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更全局性把握项目的实施,更善于利用各种资源。
4)通过信息中心这座桥梁,促进校企的双赢
这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能够激励企业参与学生的实训,又能够让学生有机会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的运作与人才需求,有多家企业参与到这种模式中,并有部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毕业后直接就进入了这些企业进行工作。
5)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职业资质
信息中心的教师在中心的实际工作及指导学生实践的双重激励下,有动力去考取相应的职业资质证书,而这些证书的获得又可以使得他们对考证的过程有切身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资质考试的通过率。
一、建构主义理论向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是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发展而成熟起来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灌输,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从当前国内外的教学改革来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是否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进一步融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日益完善,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普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越来越大,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契机
教育技术是人类教育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和科技相结合的结果。现代教育技术强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是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传递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1.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学习资源,为无限制的学习提供了机遇
“学习资源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习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和终生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更方便地获取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为多感官的知识获得提供了可能
在现代教育技术下,知识的获得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多渠道,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多渠道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可能性。相比较传统单一的获取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更有优势。
3.现代教育技术将教与学相结合,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可能
以“教”为中心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就为两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两者取长补短,通过人机交互,搭建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的桥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1.树立建构主义和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行者,理念是实践的指南针。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前,需要树立建构主义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
从当前国内外教学改革来分析,其中最至关重要的在于能够打破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对建构主义熟悉并加以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变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才能更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运用。
2.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建立适应“教”与“学”相互结合、人机交换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适应合作学习的多媒体技术环境、适应课堂教学的多媒体综合教学环境和远程网络教学环境等。
3.加大教学软件建设的力度,建设新型教材体系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检验医学是将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等多种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型应用学科。在电子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生物工程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增加新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使得检验医学获得较快的发展,检验水平和检验质量都获得极大的提高。检验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特殊的低位。通过医学检验为临床医学诊断提供依据。检验医学能够与临床医学交流合作,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合作,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发展的现状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其各自不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1.1 检验医学的发展概述
在20世纪中期,我国检验医学才开始发展。通过某位教授的教授研究,我国检验医学才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过我国医学与国际医学的不断深入交流,我国检验医学获得迅速的发展,直至20世纪末,我国检验医学才发展成熟[1]。当前,我国检验医学的诊断技术和发展正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的领先水平接轨,但是在管理方面和设备的运用方面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现今人没有实现完全的交流合作。检验医学中使用的设备还依赖于进口。我国自主研发设备的水平还处于落后阶段。这些问题的出现,绝大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扶持政策、管理水平以及创新都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
1.2 临床医学的发展概述
我国临床医学通过国际交流不断获得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较为迅速。在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临床医学已日臻成熟。临床医学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并且我国临床医学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国际临床医学做出不少的贡献。但是,当前一个不可否认的现状就是,我国大部分使用的医疗设备还依靠进口,在自主研发方面相对薄弱,创新能力不够。我国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强。
2 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医院检查科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临床医学提供可靠、准确、及时的检验报告,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诊断依据,便与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2]。若是医院的检查科不能够准确提供全面、准确的检查报告,这会给患者带来极为严重地后果,甚至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把好质量关,对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通过检验科与临床科医生的交流合作,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在加强检验能力的同时还听取临床医生意见和建议,重视临床医生给出的建议。检验科室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检验的工作水平,达到全方位的检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检验报告,提升现代医学的圣体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检验科室工作人员检验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设备的管理。注意对检验设备长期的保养,经常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做到检查设备无任何失误,提高检验的准确率。进而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度。
2.2 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检验科医生与临床科医生在日常的工作中有着一定的联系。双方在医学工作的过程中应互相渗透医学知识。临床医生若是了解相关的检验科知识,在检验结果出现差错的过程中,就可以及时的作出判断,这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3]。同时,检验科室医生在掌握一定量的临床医学知识时,在其检验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就有很大的帮助。为检验报告的准确性提供有利的凭证。两个科室的医生通过交流合作更好地了解双方的工作,为自身工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因此,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合作交流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合作交流应从双方的医生人员进行交流互动,检验科医不应只在检验科室内,到临床可查看病人。出现可疑的检验结果时,进行实地调查和核实,为病人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以供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3 结语
总之,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主动沟通法、相互学习、相互渗透,提高为病人诊断的水平。促进现代医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1,10(1):36.
一、我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
1.我国检验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我国检验医学始于上世界头20年中后期,1924年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吴宪教授主持的生物化学系开始讲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内容,并展开一系列的工作,我国检验医学由此发展起来。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医学与国际医学界交流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检验医学发展成熟并赶上世界领先检验医学技术。我国当前检验医学的诊断技术还将面临着许多挑战,检验诊断技术虽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但检验设备和管理方面还有待改善。尤其是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还没有完全实现交流与合作。我国检验医学当前还存在绝大部分检验设备还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的缺陷,出现我国医疗设备基础产业相对薄弱等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够健全,管理技术和医学创新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2.我国临床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近50多年来,随着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发展迅速,随着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临床医学日臻成熟。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有了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我国临床医学在医疗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为我国和世界作出不少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的医疗设备大部分还靠引进国外医疗设备,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对薄弱,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我国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加强,这方面还有待完善管理措施和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
二、如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医院里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准确、可靠和及时的检验报告,从而给临床医生提供有关诊断依据,便于临床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及时的诊断。如果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报告是不准确的或检验数据不够全面,这将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正常的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检验质量关,相关检验科领导对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管理。此外,检验医生还要加强临床医疗知识方面的研究,并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资历高的临床医师的交流与沟通应更加予以重视[2]。在检验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实践创新的检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检验工作水平,提高检测技术,达到全方位地给临床医学提供更可靠,更准确,更全面的检验报告,从而提高现代医学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检验医学检验人员队伍和检验设备的管理
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加强各检验科室人员的管理,对检验过程进行严格的全程监管和控制,医院要建立健全相关检验监管制度和责任制度,加强对检验队伍的建设管理。同时,检验设备要长期保养好,经常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做到检验设备无检验失误,达到极高的准确率,从而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度。
2.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特点 检验方法 实验室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其次,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写检验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再者,临床结合和检验医学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检验结果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但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时的检验结果虽然显示正常,但医生一定要明白这种阴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到而已。如果检验科不向临床医生说明,就会导致临床医生错误地分析检验结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准确检测。所以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的交流沟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作。随着医学发展愈加趋向全面,今后二者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必需得到临床医生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最后,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检验方法的大量更新,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其中实验室认证是医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实现科学化的实验室技术,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用来保证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根据国外设立实验室认证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对检验科提高检验效率及检验质量作用重大。所以我们国家也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检验技术,根据美国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结合自己科室的具体需要建立实验室管理标准,对检验科的检验标准实施准确的检测,确保检验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说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双方的合作应从以下入手:①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②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管理;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
意义: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紧密的联系。检验科室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检验的意识。检验科应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改变现有的人才结构,或选调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科室应该设置专门的检验医师岗位,使检验医学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使得实验室与临床诊断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共同发展。另外还存在的问题是临床医生对检验科的具体检验项目的理解深度不够,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检验项目时无法准确选择,也就导致了不能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进而影响其作出准确的病情诊断。所以临床医生在平时应该加强对检验知识的学习,医师之间互相沟通已达到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另外对于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仅仅只是学习了课本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关的操作经验,所以老医生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加强其实际的操作能力。
总之,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主动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
一、前言
检验医学是一门覆盖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它是现代医学实验室技术同临床医学的一个结合,现在已经形成了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学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不同的亚学科。检验医学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整个过程,有助于为产生疾病的病因、过程和病损机制提供一系列科学信息,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实践[1]。临床医学促进了检验医学的发展,而检验医学的发展以及创新有进一步推动现代医学的进步,检验医学正在向着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医学学科的方向发展。
二、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我国过去常将“医学检验”作为学科名称,直至2000年我国将检验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中华医学检验杂志》改名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这才促进了“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近几年,高灵敏度、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健全的实验室信息网络建设、高通量、自动化、多元化的检测手段以及快速发展的循证检验医学等都有效促进了检验医学的细化和深化。在临床基础检验方面,多应用全自动多分类血细胞计数仪和血液凝固仪,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临床抗凝疗法监测的可靠性。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方面,应用了单克隆抗体和标记免疫分析法,有效提高了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很多试剂都进行标准化和商业化,这进一步保障了培养基的质量且有利于减少检验时间[2]。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面,应用连续动态监测法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医学检验的发展,促进了很多技术手段的创新,也使人类对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有利于人们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从而为检验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检验医学发展趋势
现代检验医学主要呈现出如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集约化、规模化
随着大量临床标本及检测效率的快速提高,使得检验医学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将实验室项目全部集中到大型实验室,实现实验室集约化;检测作业实行无人化以及流水化,并全面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素质,从而实现人员的集约化;将多种检验项目进行整合并在模块化检验仪器上面一次性完成,从而实现检验项目的集约化。
(二)小型化、简单化、床旁化
近几年,保健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慢性疾病实现了自我监测,急病症得以快速诊断,疾病患者可以进行个性化诊疗,这一系列的进步都要求检验技术向小型化、简单化以及床旁化方向发展,也就是“床旁检验”(POCT)[3]。近几年出现的大量的高精尖分析技术有效推进了POCT检验的成熟化,并使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成为现实。
(三)独立化
近几年,社区医疗服务逐渐普及,但很多的社区医疗服务站都没有中高档次的检验设备,这要求建立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这也同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适应。
四、检验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有着很大的意义,这使得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和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检验工作的重点成为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报告,并配合临床进行疾病诊断以及治疗。同时,通过加强检验和临床沟通,也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医院管理的加强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此外,通过检验和临床的沟通,可以有效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还可以从临床上得到很多不同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对试验方法和临床价值进行综合性的评判,进而有效完善操作规程并进一步推动医学新项目的开展。但现阶段,实验室所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喝临床进行充分的沟通,这主要是由于其缺乏信息传递组织管理体系[4]。通过医院建立一个检验和临床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实验室渗入到临床当中,从而深入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等不同方面当中。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分属不同的学科概念,其中“检验医学”包含科学、技术以及临床三方面的知识,而“医学检验”主要是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现阶段,我国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检验医学人才,但很多医学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主要针对市场需求,而我国很多的检验科都没有医师这一岗位,这就导致很多毕业生一直在从事技师的职业,也就是说我国很多高校仍然处于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的培养模式,他们还不能同医生就临床问题进行交流。检验人员把检验报告交给临床医师但不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能很好地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长此以往就使得检验和临床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关键词】检验医学;管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35-01
1用既科学又艺术的手法加强管理,建立检验科室的知名度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现代化,检验质量已纳入国际化、标准化、科学化、统一管理的轨道,现代医学检验的科学化管理已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已经进入了科学化管理轨道。管理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医院同行中,既要学习新的技术又要学会掌握医院管理科学规律,为了使检验工作不断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检验质量管理的要求,要注重探索和创新,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质量管理工作是检验科工作的核心,检验科的每一项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检验质量,更好的高质量的服务于临床,并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质量控制是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的一种手段。因此,检验科主任要加强技术人员的质控培训工作,吸取质量管理达标的医院检验科的工作经验,实施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努力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要参加临检中心室间质控工作。科主任要严格监督各专业组人员,严格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员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宣传,介绍检验新动态,新项目及临床意义;在全院开展定期的业务讲座,讲解一些新检验项目检验参考值的变更,一般常规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意义等;与临床各科室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深入临床科,取得临床科的支持和信任;把所开展的检验项目的正常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印成小册子发给各科室的医护人员、用各种有意义的方法加强管理,自我宣传,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作为检验科管理者,一定要明确检验科开展的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要正确地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因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科室乃至是一个医院良性运转的基石。时代在发展,学科技术在发展,仪器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高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地引进,这都离不开经济这一中心主题。为此,作为检验科室带头人要做到科学的经济管理,既要注重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仪器,又要注重节流,杜绝浪费,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每一台检验仪器的效能,也要充分发挥科室每个员工的特长,了解他们专业发展上的思路和长处,在现有的条件下给予其发挥特长的最大空间,形成良好的业务梯队以利于检验科室的发展。
3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半自动、全自动的高科技工具和技术,这些发达的检验方法取代了过去繁锁的手工操作,大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试剂盒的简便化、操作环节的自动化都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与之不适应的就是基层医院检验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不强,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能力较差,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处理,一些英文看不懂,仪器参数设定不明确,仪器性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这些都给临床检验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检验可科主任必须重视检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养,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为了加强检验设备的充分利用,要积极学习,利用业余时间与外界交流学习,多看专业书,随时掌握国内外检验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动态,不断加强外语学习,同时发动全科室成员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所有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样既提高自身素质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水平。促使大家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检验的发展动态,更多的掌握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要求。
4解放思想,全力实现科室的自动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