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营经济发展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3 14:49: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营经济发展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民营经济发展建议

第1篇

(一)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1.转变观念,摈弃偏见。这一点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认为发展西部就要发展民营经济。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提高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确定民营经济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多方面鼓励和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2.增强创新意识,营造发展氛围。从个体上来讲,西部人应确立和坚持创新的精神状态,不断培养和增强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效率精神、风险精神、竞争精神和危机感,形成积极自主创业的局面,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从整体上来讲,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当然,可以从东部地区“借”民营企业家到西部,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向西部传授管理经验用人之道等等,也不失为一个方法。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省份是陕西和四川,陕西是连接中西部的纽带,四川是架通东西部的桥梁。在教育、投资环境等方面都较其它西部省份有优势,可以以这两个省份为中心,示典,向西部其他地区扩散开来,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经济。

(二)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硬”环境

1.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的外部环境。首先,可适度降低西部国有经济的比重,或者将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再增加民间投资,并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空间。近些年民营经济开始进入金融和重工业领域,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其次,应制定并执行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确立民营经济的平等地位,消除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限制,让民营企业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解决民营经济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灵、供销壁垒等难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例如,积极发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为民营企业建立信用担保基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要健全、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如建立城乡信用合作社、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再次,通畅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例如,政府财政的拨款支持,有实力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的直接融资,还有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民间融资,也可以招商引资,从东部,甚至是国外,等等。

3.积极创办民营经济开发区。目的就是为民营经济投资提供理想的投资环境,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力布局找到现实的途径,同时又为民营经济实现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了开避了通道。把民营经济开发区办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经济特区”。这其实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特殊地区”要“特殊对待”。

4.在采取上述对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对西部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利用东部现有的发展资源和经验来融会贯通,加快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缩小东西部民营经济的差距,从而促进东西部整体社会经济差距的弱化。例如,在民间,东西部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扶持;政府之间的结对互助和考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克服民营经济在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高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

(一)食品行业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高,这三条就决定了我国对精深细农副产品,特别是食品制成业,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所以这方面的市场不仅不会饱和,甚至会越来越大。这也是西部民营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并振雄风的大好时机。

1.洁白产业———内蒙古乳业。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中国大中城市的超市货架上,随手都可以拿到来自内蒙古的牛奶,比如蒙牛和伊力。浓浓的奶香背后是令人自豪的数字:2004年,内蒙古奶牛存栏200万头,牛奶产量49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乳业正在成为兴区富民的大产业。

2.甜蜜产业———广西糖业。广西是全国当之无愧的糖业老大。在自治区4700多万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在从事与蔗糖有关的这份“甜蜜的事业”。

3.水果业———陕西的苹果。2004年,仅苹果这一项,就给陕西的800万果农每人增加了1100元的纯收入,果业产品出口总值也首次超过1亿美元。陕西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陕西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浓缩果汁生产基地,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

(二)在农业与科技行业相互渗透,生产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品例如:“多彩产业”———新疆棉纺业,西域新疆要打造向西开放的最重要的陆路口岸。新疆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年产皮棉超过150万吨。有专家称:新疆的棉花价格已经能决定全球的棉花市场。不仅如此,新疆人还沿着高科技的道路越走越远。到2004年,他们已经培育出了棕、绿、红、蓝、黑五种颜色的彩色棉花。“云花”———云南鲜花种植业,现在全国鲜切花市场上,平均每两枝花中,就有一枝来自云南。云南人靠鲜花一年更是能赚20个亿。野生水果也开始漂洋过海,大赚外国人的钱。(三)医药行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健康产业———药业。西部大开发中的一大投资热点是藏医藏药。随着“诺迪康”、“奇正藏药贴”等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崛起,已经能生产藏成药360多种,年均工业生产总值达30多亿元。

2.神奇产业———云南白药和贵州苗药。发展势头强进。云南白药以其自身药效快速神奇的特点,在医药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资本运营“借船出海”,“白药创可贴”在2004短短一年,从一家闻名世界的跨国公司手中切来了四分之一的市场蛋糕。

3.火红产业———宁夏枸杞。宁夏的枸杞红遍了全国。2002年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宁夏枸杞从保健食品向果酒、饮料、药物等行业扩展,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第2篇

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小。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8300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61.4万元。全市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不到1000家,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不到100家,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不到10家,上亿元的企业没有一个。2001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私营企业主要以商贸型为主,生产型和科技型企业偏少。据调查统计,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事商业批发零售、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占83.2%,从事加工制造等第二产业的占14.8%,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占2%。三是经营业主科技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创新能力差。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1.9%,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初中文化程度占46.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3.6%。四是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个体私营经济的部门有工商局、乡镇企业局(非公有制经济委员会)、科技局(民营科技企业)、工商联,多个部门管理,“都管都不管”,对个体私营经济产业规划、政策研究、资金技术项目服务、创业指导等缺乏力度,经济指标统计口径不一,数字几套,不便政府决策。

一个地方经济腾飞,是靠发展内源性经济还是发展外源性经济,无疑要取决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环境。我市是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像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那样靠吸引外资加快发展。在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我市如何增创新优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议:

(1)召开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出台一个含金量高的文件,表彰一批民营经济先进典型,形成一种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2)优化“五个环境”,即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入手,带动整个发展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清除妨碍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一是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下大气力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个人对自身利益和财富积累的关心之上。四是优化市场环境,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成长。五是优化舆论环境,形成谁发展谁光荣,尊重民营企业家就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氛围。

(3)重点支持“四类企业”,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最有活力的企业,是我市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我市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397家,从业人员3万人,2002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8亿元,创利税3.52亿元。可根据企业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重点扶持民营企业50强。

(4)建立民营工业园区,发展族群经济。簇群经济是以某项专业产品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某个城镇为聚集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创出名牌,催生出区域经济支柱。发展簇群经济已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模式,我市也有成功的典型。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既竞争又合作,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共享,产业配套,激发创新,成为区域经济长期增长和繁荣的源泉。有条件的县区、乡镇要建立工业园区,引导民营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可依托平桥非金属矿加工经济群建立市级民营工业园区,同时抓好固始柳编经济群、淮滨造船块状经济群、潢川卜集花卉簇群、光山白雀茶叶经销簇群的培育,打造我市民营经济航母群。民营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仅是圈一块地、“几通一平”再建一些标准厂房,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中心,真正为民营经济大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第3篇

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和约为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2%。其中县域民营经济更是逐渐取代原有的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国有及集体经济,占据主要的部分。2001年,全国县域民营经济的GDP总和为2.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3%,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56%(全国县域经济网)。

一、目前我国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民营经济是指产权明确到自然人。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而县域民营经济又将民营经济的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在县域范围内,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县域民营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目前我国的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在就业人数上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在1999年底分别达到4760.3和2253.3万人。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燉3是个体户,1燉3是私营企业,可见个体户仍是目前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目前县域民营经济主要还是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吕从坤:《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2001年7月10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近10年来中国的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每个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8.1人减少到13.4人,减少了1燉4多。“九五”以来,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长11.2%,平均增幅比“八五”时期降低31.7个百分点。分年看,增幅从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营经济则由1996年以前的25%以上的增长速度回落到9.2%以下。(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今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2000年趋势简析”)。

3.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的发展特征。发达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资本积累完成后,已步入产业升级和扩大产品外销比例的阶段,虽然中西部地区也正在着力培养后发优势,但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地区差异依然明显。

4.当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行业内竞争加剧,中小企业的稳定性降低。民营企业由于过分集中于传统的产业,例如在加工制造业和运输业领域中,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新生和倒闭数量都很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规模扩大,从分散走向集中。逐渐对传统产品的生产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县域民营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禁区,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国家有关部门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三、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3.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构架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而企业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如温州、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引导他们步入现代企业家的门槛。在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方面,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提高其社会地位。

第4篇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与外部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示范效应,其内部的制度安排和经营机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参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所有的企业,不论所有制成份如何,都必须面向市场,在同一个市场条件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所以,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对国有经济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外部压力,推动着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从民营经济的性质和定义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构造了新的主体,诱发并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育,民营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次,要使市场经济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扩大,不仅要求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包括其派生形式: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也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民营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要求实现人才自由,资金自由、货物自由和服务自由,这对政府职能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府对现行各种进入规制进行放松、调整、撤消和废除;要求其取消大量不必要的许可认可项目和环节,由许可制向申报制转变,批准和处理的时间要尽可能缩短。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政府机构改革要实现全面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目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需要。民营经济不需政府投资,涉及的领域广,覆盖的行业范围宽,就业的容量和潜力大。民营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企业规模来看,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源泉。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使下岗职工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有职工”“铁饭碗”的禁锢中彻底解脱出来,真正树立就业的新观念。

二、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县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7792户,比2004年增长11.3%。其中私营企业84户,增长7.7%。原创:民营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294万元(第一产业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不计算),增长11.2%,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56.9%提高到57.8%,上升0.9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明显上升,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民营经济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底,全县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个体户已达852个,广泛涉及饲料、饮料、纺织、皮革、造纸、中药材、竹木加工等10多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60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6%。县农副产品加工龙头民营企业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加工鲜冷藏冻肉2213吨,实现总产值2180万元,增长32.0%,并投入资金800万元完成了技术改造,预计今年可完成产值5000万元,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

民营经济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全县民营工业增加值(包括全部规模以下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6088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0%,比2004年提高6.7个百分点,超过国有工业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截止2005年底,在全县规模14个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12个,比上年末净增3个,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5.7%。民营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768万元,增长24.6%,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县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3.4%。

(三)民营经济增强了县域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县民营经济投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有经济垄断投资领域的局面,投资领域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2005年,全县民间投资总额已超过国有经济投资总量,民营经济投资完成60112万元,增长33.7%,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为81.6%,比2004年上升7.1个百分点。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民营经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非生产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所从事的行业由比较单一的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发展,经营范围由传统的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大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向拓展。一些个体私营业主主动上山下乡,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农业开发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一批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初露头角,如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嘉龙贡果有限责任公司、金鹰公司、西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综艺公司××县分公司等,正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挺进。在服务业领域,也由一般业向经纪人、广告业、信息咨询等高层次发展。经营形式向多元化发展。经营范围的逐步放开,民营经济由单一买卖小本经营、小规模投入资金向承包、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等形式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开始跨地区、跨所有制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如山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购买恩施州莲珠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四)民营经济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到2005年底,全县以个体从业人员为主的各种农贸产品市场和工业品交易市场26个,其中专业市场5个。各种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2005年,包括个体私营贸易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商贸流通企业零售额达到37930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9%。

(五)民营经济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民营经济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2005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为18.1万人,其中,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2.7万人,占14.9%,比2004年提高5.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进一步优化,一批民营企业家初步涌现。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从业人员多为社会待业人员,闲散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大潮迅速荡涤着人们陈旧择业观念,民营经济已由一种生存选择发展到职业选择,成为许多人士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一些国有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部分高中等院校毕业生,部队退役人员纷纷加入民营经济队伍,大大优化了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结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并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有的是州、县人大代表,有的是州、县政协委员,有的多次受到省、州党政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

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民营经济企业主整体素质不够。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工商户、企业主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偏低,不懂现代传媒与管理,法律知识匮乏,大多数企业主,整天忙事务,没深入钻研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法律法规、市场经济规则等,与市场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二是企业制度滞后。民营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大部分是实行的家族化管理模式,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中以家庭成员居多,以致形不成管理优势,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创业发展。三是统筹安排差。一些企业主受农业文明的影响,热衷于对与土地的本质特征相近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追求,对公司设立缺乏科学、稳健的财务安排,办厂伊始不问产品生命周期,一上马就跑马圈地、盖厂房、买机器,结果固定资产投入很多,流动资产难以为继,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四是企业主存在依赖心理。一些在争取财政、计划的无偿支持项目上投入精力过多,而用于研究市场、加强营销和内部管理上投入精力较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五是人文环境不优。全县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没有形成人才优势。参加劳动和医疗保险是每个企业员工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来××民营企业职工参保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民营业主没有为员工保险,使得一些人才对民营企业感到无安全感,企业员工缺乏事业目标与成就感,走人现象颇多,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及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全县民营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欠缺成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大阻碍之一。

(二)服务与政策不到位。××县虽然出台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具体落实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如:一是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乱收费、乱罚款等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公平的经营环境。三是部分执法、执收部门,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执行甚至抵制县里的政策,四是社会信用缺失,部门、单位、个人拖欠甚至恶意逃废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经济规模小。尽管近年来××县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偏小。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少,使用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非常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四)融资难制约企业的发展。目前,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民营经济融资步履艰难,原因有:一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人格信用差;二是无可用以抵押的资产;三是金融界对民营企业贷款有认识误区,认为贷款市场风险及个人前途风险与所有制密切,倾向国有企业。四是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更多关注风险防范,很难满足中小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开发对资金的需求;五是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担保手续繁、周期长,综合借贷成本较高;六是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与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私营企业也不能享受各级政府提供的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等财政优惠政策。由于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以致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五)传统行业比重大。近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向新领域拓展,逐步涉入房地产、科技与信息开发、生物医药等行业,在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传统产业仍相对集中,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很少。

(六)知名企业缺乏。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总量上,更大程度反映到“叫得响”企业的拥有量上,××县民营经济缺乏像鹤峰八峰药业总公司、长友食品公司、华龙集团等在全州叫得响的企业,更缺乏像红桃k集团、娃哈哈集团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与知名企业缺乏相伴而行的是名牌产品的缺乏。名牌产品的创建要借助产品自身的科含量,更须借助现代工具系列运作。

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民营企业自身建设和政府扶持两方面努力。

(一)加强民营企业的能力建设,从整体上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产权明晰,市场机制鲜明等特点。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思路下,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是大势所趋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因此,当前加强民营企业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市场竞争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制约发展的问题,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促使民营企业“强身健体”,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民营经济与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结合点,重点着力四个能力的提高。

一是着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在现代企业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一样,都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依托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然而,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管理简单粗放,是××民营企业的通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认真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一要建立起好的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采用亲情化、友情化管理模式,自觉地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的企业还比较少。这在企业初创阶段是必要的,适合企业当时的发展要求。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或者以制度化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构建一种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本框架的混合式管理模式,为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打好基础。二要切实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等。这些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财务、生产、质量、营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在做好这几方面基础性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开展物流管理。三要切实抓好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民营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民营企业家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从本县生产力的基础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好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策略等要素,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四要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第一因素,人才兴、则事业兴。办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财会人才四支队伍。在选拔人才、借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取得新的突破,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发展。还要加强人才培养,这是改变民营企业人才紧缺状况的根本途径。

二是着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面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民营企业必须实现由个人经验型决策向民主科学决策转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民营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企业决策者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决策者的水平和能力是科学决策的关键。从整体上说,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由于很多人学历不高、文化水平低,致使个人综合素质偏低。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作为企业决策者,要自觉提高政策水平,努力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善用政策,用好政策,充分运用政策赋予的权力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积极构筑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着力点要放在决策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上。要优化组织功能,在企业班子结构上,要实现优势互补,重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运用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优化反馈功能,在企业的某项决策目标确定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严密组织,明确分工,科学指导,加强检查督促,切实抓好决策反馈;要优化计划功能,善于运用综合计划,制定科学决策,对每项决策,要结合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分析,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决策项目要坚决取消。

三是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参与国内外竞争成败的关键。提高创新能力,一是要进行体制创新。目前,民营经济资本主要集中在家族式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难以扩大规模,创出名牌。因此,民营企业要适应发展的要求,主动从家族式管理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管理模式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关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早日上规模、上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适应民营经济现有生产力状况的。民营企业要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使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要进行组织创新。民营经济组织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企业分散、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生产成为普遍行为,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实施组织创新,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经济。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主动通过资本联合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

四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乏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原有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结构优化、优势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略。要在继续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运输、中介、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同时,结合实际,合理布局,逐步构建以城市为依托的容量大、吞吐大、集散大的民营经济大市场框架,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趋同化。要拓宽经营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环境。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素质,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干事创业、壮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激浊扬清、鞭策促进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坚持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发达地区超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缩小比较差距的希望所在。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宣传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生产力水平,这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围。

二是加大服务力度,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从三个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民营经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结合××的实际,研究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使民营企业在企业设立、税费标准、融资信贷、市场准、对外交往、中介服务以及生产要素配置、保护财产合法权利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二是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改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界人士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坚决取消和制止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商讨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三是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广辟融资渠道,可以尝试建立商业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业务。同时,民营企业也要提高素质,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第5篇

关键词: 民营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社会财富、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口、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家族化现象严重,管理不科学。家族经营制是我国民营企业采取的一种较普遍的形式,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70%以上是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不仅资本有限,而且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也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家族经营的灵活机制和亲情凝聚力正好可弥补这些不足。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家族经营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地采用了公司制的治理结构,但从其内部运营过程来看,仍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因为民营企业的股权大多绝对集中于家族,企业资产与家族财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企业的利润或亏损完全由家族成员按非市场原则共同负担。

--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垄断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有一些垄断行业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由于行政性垄断尚未完全破除,自然垄断行业呈现出一种“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有效竞争相去甚远,从而导致垄断行业市场准入问题仍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石油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基础设施行业,其投资规模巨大、回收期较长,因此初始投资基本都来自于国有资本,加之民营企业寻找项目大多存在“短平快”现象,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该行业。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瓶颈”。

--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具有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特点,形成了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使民营企业创业成功。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国有企业的竞争,更有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民营企业的各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被新的形势、新的环境逐渐瓦解。因此进一步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民营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家族制企业在其企业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治理机制。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应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规范分离,并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规范而透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各方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不断拓展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空间。其次,加强民营企业人力管理。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和管理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企业转变人才观念,彻底打破旧有观念;要以企业文化来培养人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的企业文化,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要建立企业人才的发展战略机制,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二)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平等竞争,其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有效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在继续扩大和加深已进入的市场领域外,加快进入尚未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让民间资本充分流动,使其发展能力、活力和潜力进一步迸发。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措施,加快消除市场准入障碍,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建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清理和废除不符合《反垄断法》的地方性、部门性法规,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垄断,实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平等的政策待遇。此外,还要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

第6篇

一、推行“五项制度”,创建优质服务平台

一是推行首问负责制。当事人来电或上门咨询办照业务、投诉举报,第一位接待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负责人,要耐心解答,绝不推诿敷衍,努力做到“咨询服务一口清、发放资料一手清”。二是推行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预约服务制。通过印制电话号码和办事指南等方式对外公布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预约服务电话,凡在我局登记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可直接通过电话向我局预约登记时间和地点,同时也可要求上门进行登记指导服务。三是推行工商联络员制度。在各村(居)建立工商联络员队伍,配合工商部门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为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守法经营提供服务;并对工商联络员进行有关工商登记注册相关法规培训,帮助街办、村(居)工作人员提升招商引资业务水平。四是推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信息的互联、互通,确保信息资源完整、准确,完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咨询服务。同时,加强与省、市工商局的联系,主动争取登记注册事权放宽等方面政策支持,对需在省、市局登记的企业可提供全程指导服务,方便企业注册登记,促进招商引资。五是推行动产抵押物登记快速服务机制。从今年起市局已将动产抵押物登记的权限下放给分局办理,我们将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简化办事程序、协助企业快速融资,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二、实施“四项战略”,力促做大做强

一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引导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协助地方政府发展专业化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向各类经济园区集聚,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参股入市;二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行政推动、舆论引导、政策优惠、跟踪服务等措施的落实,引导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使用商标,将商标注册领域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增强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荣誉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较高信誉度、较大品牌价值的现代服务业商标品牌,增强我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三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施信用发展战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合同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模式,加强对重点、热点企业诚信经营意识的培育,积极推荐现代服务业加入到“重守”企业的行列中;四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鼓励以高新技术成果投资兴办民营科技企业。

三、突出“三个加强”,确保职能到位

加强队伍建设。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创优意识,充分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履职尽责的潜能;加强业务建设。进一步理清监管思路,建立权责一致的执法体系,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加强执法监督。全面实施阳光执法、和谐执法,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主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行风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完善服务举措。

第7篇

关键词: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空间极化;基尼系数;Theil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3-0051-0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民营经济作为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总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自身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而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20%,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0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 000万家,民营资本占全社会总资本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且有利于吸纳社会就业、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理念,强调了民营经济的社会地位和不可侵犯性,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发展宏观环境不完善,企业起点低,融资渠道不畅,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等。在此背景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于此,本文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分布特征及演变态势,即解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二是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程度和极化方向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民营经济理论研究,从空间角度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以为中国各层主体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缩小民营经济区域差异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相关理论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孙丽环(2005)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发达民营经济省份对比,提出了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秦尊文等(2013)认为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吸纳了劳动力,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镇化率具有重要意义[2]。陈广胜(2007)从制度、科技、组织、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要推进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3]。此外,陈晓雪 等(2009)构建了民营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对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4]。陆玉梅 等(2013)采用数据包络法对江苏省民营经济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与测度[5]。

第二,中国民营经济与金融关系研究。孙巍 等(2005)借鉴了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启示和促进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6]。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2005)认为外部环境、预算约束和需求偏好等因素决定了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的形成[7]。卢成万 等(2012)认为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正相关关系,即民间金融发展将会促进民营经济增长[8]。

第三,中国民营经济与制度关系研究。陈晓峰(2005)认为制度失衡是制约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关键,制度化迟滞使得民营经济发展面临障碍[9]。王志凯(2007)认为中国民营经济是在区域制度不断变迁演进中发展的[10]。孙立(2010)探讨了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1]。钱巨炎(2013)梳理了浙江财税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并提出了下一步财政政策建议[12]。

第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外资企业对中国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13],并且基于FDI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14]。此外,有学者分别认为技术创新[15]、劳资关系[16]、软环境[17]、集群发展[18]、品牌创新[19]等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综观现有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上四个方面,而对于中国民营经济空间研究比较匮乏,即使有关于民营经济区域研究,比如,王宜强 等(2012)基于GIS研究了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格局[20],胡大立 等(2012)利用统计分析了江西和东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21],然而,他们的研究都是停留在统计描述层面,没有系统有效分析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距的演变态势以及空间极化问题。为此,本文重点研究金融危机后(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发展问题,选取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每年定期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①,利用GIS、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来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变态势,使用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测算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程度,并应用KZ指数分析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空间差异研究方法

1. 基尼系数。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用洛伦斯曲线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本文引入基尼系数概念,采用2008―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来测算基尼系数指标,分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

根据相应省份将全国分为n组②,wi、mi、pi分别表示第i省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份额、平均营业收入和企业频数(i=1,2,3,…,n),按平均营业收入(mi)对全部样本由小到大排序,可得基尼系数G计算公式:

4. KZ指数。Zhang and Kanbur(2001)利用广义熵的可分解性将区域非均衡分解为两部分,包括区域内非均衡和区域间非均衡,并用区域间非均衡与区域内非均衡的比值来测度空间极化程度,即KZ指数[25]。本文利用Theil指数将总体差异进行群组分解后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比值,即中国民营经济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比值,作为测度空间极化程度的KZ指数。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使用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及《中国统计年鉴》。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以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8年到2012年③。本文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海南、广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四川、贵州、重庆、云南、青海、宁夏、新疆、,中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相关空间差异与极化模型,并加以测度。

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分布及差异

(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GIS空间分布现状。本文采用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空间分析,绘制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表示2012年各省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分布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浙江和江苏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处于绝对优势,东中西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呈现为明显的递减态势。图2表示2012年各省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数量分布状况,浙江民营500强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江苏、山东、广东等东部省份民营企业数量,同样,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强西弱的分布特点。

2.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本文整理了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表,如表1所示。从2008年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呈现两位数的增长。营业收入总和从2008年的41 099.2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05 775亿元,年均增长27.37%,尤其是2010年,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5.88%,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单位企业营业收入逐年提高,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达到211.5亿元,年均增长27.38%。最高和最低的企业营业收入均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2.88%和27.40%,最低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远高于最高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

本文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东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的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知,东部无论在营业收入还是数量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递减,营业收入占比从2008年的84.77%下降到2012年的79.06%,企业数量占比从81.00%降为75.2%,降幅较为明显。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民营经济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都没有超过15%。然而,中部和西部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占比都呈现上涨态势,营业收入方面,中部地区从2008年的9.95%上升到2012年的12.15%,西部地区从5.28%上升到8.82%;企业数量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也有明显上升,并且西部地区上升幅度要高于中部地区。

(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根据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计算公式,本文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的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V字型变动。在经历2008年较大值后,2009年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均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147 6和0.019 0。其中,基尼系数在经历2009年最低值后,开始逐年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Theil指数2010年比2009年有所增加,之后逐年下降,2010―2012年年均下降5.28%。

2.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解。本文利用Theil指数分解,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并将总体差异分解为组间和组内差异,测算了区域间和区域内民营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如表4所示。从中不难看出,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要大于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考察期内平均贡献率为90.22%,而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不足15.00%,平均贡献率为9.78%。区域间差异在5年内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8年TBR为0.003 2,随后开始下降,直到2012年再次上升为0.003 1,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上升;而区域内差异在考察期内呈现出波浪变动趋势,在经历2008年高点后,2009年进入了低点,于2010年再次上升,此后区域内差异逐年下降,2012年降为0.019 6,说明近两年区域内差异有所收敛(见图3)。

通过测算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可以看出,横向比较西部地区内部空间差异较大,均大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在2008年和2012年要高于中部地区,其余年份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要高于东部地区(见表4)。纵向比较西部地区呈现M型变化趋势,2011年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达到最大值,2012年下降较为明显;中部地区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在2010年内部差异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具有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呈现W型变化趋势,在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处于高点,其他年份较低,内部差异在近期有变大趋势(见图4)。

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分析

(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特征

根据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数据,本文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分组,测算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指数,包括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和KZ指数,结果如表5所示。在此基础上,本文绘制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指数变化趋势图,如图5所示。从图表中可以发现,2008―2012年各空间极化指数呈现上下浮动的态势,由于各指数对于空间极化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各指数数值结果不同,反映的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趋势略有不同,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各指数均呈现出类似U型的变动趋势。区域分组的空间极化指数中,TW指数对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敏感程度较高,测度的数值最大,其次是ER指数和Wolfson指数。其中,TW指数波动幅度较小,ER指数变动幅度最大。

基于考察期内极化指数演变过程来看,极化指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10年,极化指数处于高位下降阶段,除ER指数外,三年期间各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这一阶段中国民营经济极化集聚现象有所减弱。其中,TW从0.466 4下降到0.455 9,年均下降1.14%,降幅较小;Wolfson指数从0.222 9下降到0.191 5,年均下降7.17%;KZ指数从0.136 8下降到0.081 5,年均下降21.00%,降幅较大;而ER指数持续两年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0.299 3降为2009年的0.166 2,下降44.28%,下降幅度较大。第二阶段为2011―2012年,各指数呈现整体略有上升阶段,反映出本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和集聚现象有所上升。其中,ER指数经历了2009年的下降后开始了连续4年的增加,直到2012年的0.278 5,平均涨幅18.96%,说明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TW指数和Wolfson指数在本阶段先上升后下降,分别从2011年的0.460 4、0.229 1下降到2012年的0.441 1、0.221 7,降幅分别为4.18%和3.21%;KZ指数从2011年0.087 2上升到2012年的0.158 2,上升幅度为81.47%。

(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方向

空间极化指数ER指数、Wolfson指数以及TW指数,仅仅能够测度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的总体趋势,但不能反映出空间极化的方向,而KZ指数在上述指数基础上,利用可分解的广义熵理论,将整体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本文利用组间不均衡值和组内不均衡值之比,即Theil指数分解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比值来测量区域空间极化和集聚的变化。KZ指数大小表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在空间方向上强弱集聚大小。本文除了测算东、中、西部KZ指数,还分别按照沿海―内陆和南方―北方④进行Theil指数分解,并测算了沿海―内陆、南方―北方KZ指数,如表6所示。从各方向上KZ指数值来看,KZ指数均未超过0.5⑤,说明区域间差异要明显小于区域内差异,东―中―西部、沿海―内陆、南方―北方之间的空间极化程度微弱,而空间极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差异问题,区域内民营经济集聚现象要明显强于区域间民营经济的集聚。

从东―中―西部方向来看,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强弱趋势呈现U型变化,并且在东中西部方向上,空间极化程度要强于沿海―内陆、南方―北方方向空间极化程度。空间极化程度从2008年的0.136 8开始下降至2009年最低点0.081 5,而后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0.158 2。从沿海―内陆方向来看,空间极化强弱变动趋势也呈现V型变动,2008年中国民营经济在沿海―内陆方向上出现了最大空间极化现象,KZ指数达到0.086 3,之后2009年下降到最小值0.014 0,随后,连续三年呈现上升趋势,直至2012年的0.084 7。在此方向上空间极化强度要大于南方―北方方向。在南方―北方方向上空间极化现象不明显,发展呈现上下波动趋势,2011年达到最大空间极化值0.011 8,但从考察期总体来看,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2012年集聚强度是2008年的6.6倍。从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总体趋势来看,在经历了初期较大空间极化程度后,中期有所下降,近期空间极化集聚程度出现上升态势。东―中―西部方向空间极化程度最为强烈,其次是沿海―内陆方向,而南方―北方方向空间极化程度较弱。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金融危机后(2008―2012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每年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首先,采用GIS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了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分布现状,然后,统计描述了中国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态势并测度了不同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分布情况,进而,利用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程度,并使用Theil指数分解测定了区域间、区域内差异及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构造了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分别测度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程度,用KZ指数分析了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方向问题。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民营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实现了快速发展,总收入和企业数量逐年提高,但是,从GIS空间分布图来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非均衡的状态,其中,东部民营经济发展具有绝对优势,中部次之,西部最弱。(2)中国民营经济整体空间差异(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较小,近年来,空间差异呈现V型变动趋势。(3)从Theil指数分解可知,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内大于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其中,区域内差异是造成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平均为90.22%。(4)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来看,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最大,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分别呈现倒U型和W型变动趋势。(5)对极化指数测度可得,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指数均呈现类似U型变化趋势,其中,TW指数值最大,波动较小,ER指数波动较大,Wolfson指数近年有下降趋势。(6)通过对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方向分析表明,区域内极化要大于区域间极化,在东中西部方向极化程度要强于沿海―内陆、南方―北方空间极化程度,在考察初期,极化程度较为强烈,中期有所下降,近期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

注释:

①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在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营业收入总额为参考指标的排序结果。

②本文研究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数据。

③全国工商联每年的当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实际是依据前一年数据得来,因此,本文采用的年份数据,表示年度实际数据。

④沿海―内陆(沿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粤、桂和琼等省市区,其余省市区为内陆地区)。南方―北方(以长江流域为分界线把我国划分为南方、北方地区,其中南方包括沪、苏、浙、徽、赣、闽、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等省市区,其余省市区为北方地区)。

⑤本文基于KZ指数提出空间极化判定标准:如果KZ0.5,则极化程度微弱,可视为无极化现象;如果0.5≤KZ1,则极化程度小,极化现象不明显;如果1≤KZ5,则极化程度中等,极化现象明显;如果5≤KZ10,则极化程度大,极化现象显著;如果10≤KZ,则极化程度剧烈,极化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孙丽环.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与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5.

[2]秦尊文,龙.测度我国民营经济水平对城镇化率的影响[J].江汉论坛,2013,(11):56-59.

[3]陈广胜.关于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7,(3):58-63.

[4]陈晓雪,陈荣平,谢忠秋,等.常、苏、锡、通民营经济竞争力评价及预测[J].江苏社会科学,2009,(2):219-226.

[5]陆玉梅,陈晓雪.民营经济运行效率评价研究――江苏实证[J].企业经济,2013,(6):97-100.

[6]孙巍,孙杨.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经验以及对南京发展民营经济的借鉴[J].南京社会科学,2005,(9):488-493.

[7]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5,(5):93-110.

[8]卢成万,周昭雄,孙B.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2,(6):30-32.

[9]陈晓峰.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失衡及其制度环境的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5,(8):35-39.

[10]王志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制度变迁――以江、浙两省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9-109.

[11]孙立.试论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青岛民营经济发展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12]钱巨炎.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3,(8):59-63.

[13]田泽永,江可申,江宏.FDI溢出效应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10-17.

[14]李享章,陈小京.基于FDI 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民营经济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7,(23):156-157.

[15]张二震,马野青.技术创新与南京民营经济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5,(9):158-166.

[16]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2):78-86.

[17]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课题组.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5,(5):43-57.

[18]鲍丽娜,民营经济集群发展与竞争力提升[J].山西财经大学,2005,(6):49-52.

[19]陶用之,叶涛.品牌创新与南京民营经济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9):431-435.

[20]王宜强,王彬,李传华,等.基于GIS 的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其响应的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5-58.

[21]胡大立,彭永昌.江西民营经济与东部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6):77-85.

[22]Esteban J,Ray D.On the Measurement of Polarization[J].Econometrica,1994,62(4):819-851.

[23]Wolfson M C.When Inequalities Diverg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353-358.

第8篇

关键词:鹤岗;民营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19-02

改革开放以来,鹤岗市民营经济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由“星星点点”的“夹缝经济”攀升为“炉高火旺”的“战略经济”的发展过程,在创造社会财富、吸纳就业人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在鹤岗市诸多经济成分中,民营经济成为经营最为活跃、实力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强的一个生长因素。但也不可否认,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该市的民营经济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南方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与全省其他煤城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多方努力,不断推动该市民营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不规范

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它们势单力薄,处于弱者地位,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要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但民营企业主反映最强烈的却是职能部门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各种超标准收费、搭车收费、交叉重复收费等现象屡禁不止,搞得许多民营企业苦不堪言;个别部门缺乏主动热情的服务经济意识,还是“管”字当头,“卡”字在手、“罚”字在口,对民营企业动辄以处罚相待;而且违纪人员现象也较多,个别税费征缴部门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养了许多不交税费的企业。这种情况若持续存在,必将严重影响该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2.融资机制不畅通

鹤岗市民营企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银行普遍存在着对大企业“争贷”而对小企业“惜贷”的问题,在银行方面看来,民营企业贷款数额小、信誉不高,又没有相应的抵押物,加上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滞后等因素,致使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于是,民间借贷开始盛行。民间资金虽然解决了企业经营的燃眉之急,但由于成本太高,企业难以承受,所以存在的问题很多。对于高利率的民间借贷,有民营企业家说:不借款是等死,借了款是找死。但由于缺少资金,尽管利率高也不得不贷,这就严重制约了鹤岗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3.企业管理方式不科学

家族经营制是我国民营企业采取的一种较普遍的形式,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70%以上是家族企业,鹤岗市则几乎达到100%。家族式管理方式有其优越的地方,如企业的领导成员间容易沟通、管理成本低、容易保守商业秘密等。在创业之初,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族式经营模式的灵活机制和亲情凝聚力正好可弥补这些不足。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家族经营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例如,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成员的管理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民营企业战略决策失误;任人唯亲的管理方法不利于吸引高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由于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和亲情关系等原因,使产权很难明晰,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事时有发生;亲情大于制度,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以上这些问题是导致众多鹤岗市民营企业存活比短的原因之一。

4.企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备因素,但从鹤岗市目前情况看,民营企业人才严重短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寥寥无几,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业务素质高的营销人才更少,招不进、留不住人才是普遍现象。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只能在较低的水平上进行简单再生产,即使引进新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过硬的人才进行生产仍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除此之外,鹤岗市民营经济总体水平不够高,规模效益不够明显,还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相当部分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潜力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该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想加快鹤岗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二、加快鹤岗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民营经济是“候鸟型”经济,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哪里的环境好就会到哪里去发展。因此,要想发展民营经济,就一定要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鹤岗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蓄水养鱼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务工作,各部门在工作中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对一些行业要特事特办、现场办公,使审批做到阳光化。

二是优化法制环境。要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强化依法履职意识,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

鹤岗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限,依目前情况来看,通过股票和债券方式筹资还很不成熟,主要还得依靠银行和民间资金。

因此,首先要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比如,对于民营企业缺少抵押物的,可以启动以企业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为抵押向企业发放贷款。

其次要大力激活、吸纳民间资金,把融资重点放在撬动民间资本上。目前国家已允许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我们应抓住这个契机,利用多种形式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或叫民营银行)、担保机构或成立联户联保组织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只贷不收(只贷款,不吸收存款),发放的对象是中小企业,资金比较少,期限也比较短,方式很灵活。而联户联保是指由牵头企业组织相同或相近区域、资产和规模相当、彼此熟悉的企业组成联保体,联保体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民营银行、“联户联保”形式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功运作,效果良好。我们可以学习,但一定要注意不能盲目模仿,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式。

3.加强管理,提高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创新管理方式。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有其优点,但缺点也很多,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管理,实行“能人战略”,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方式。

提高自身素质。民营经济是能人经济,企业家的素质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今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家白天当老板,晚上看黑板,都在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鹤岗市的民营企业家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素质;各职能部门也要制定培训规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规则,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

第9篇

根据来我县2年多工作经历,结合近期到有关乡镇、部门、企业走访调研的情况,就如何实现工业兴县,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总的看我县民营企业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初期我县民营企业就开始起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没有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但是产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企业布局相对集中,形成三区两带一城发展格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本土企业家,一批产业技术工人,一批特色产品。

下面,就如何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提几条个人建议。

建议一:进一步提升对现有企业的重视程度。在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不要忽视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引导它们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技术革新,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是比较容易抓到位的,也是比较容易见效的。对现有企业支持,政策优惠要与外来企业一视同仁,避免“引来女婿走了儿”情况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引进,往往是以商招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我们本地同行企业界人士的相互宣传和引路,本地企业界人士对投资发展环境的“口碑”,是引进企业、资金和技术的第一窗口,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一要培育产业龙头。在六个行业中,根据3年内的税收情况,每个行业筛选出1-2个龙头企业,集中给予税收、资金、用地等政策倾斜,促其做大做强。二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六个行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向上、向下拉伸、拉长产业链条,带动配套企业发展。肉食品行业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现状表现的十分突出,需要积极引导企业投资新建养殖企业。三要打造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企业的规模、质量。一方面要加大合法经营、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服务力度。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假冒伪劣产品。不打掉伪劣产品,就是对合格产品的不公平。不打掉违法企业,合法企业就无法成长起来。肉食品行业的整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两次大的集中整治,生产单位由原来的56家,变为现在的十几家,砍掉了一批小作坊,数量少了,行业规模、效益却实现了成倍的增长。

建议二:进一步加大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力度。不只停留在规划和口头上,要切合实际的做起来。一要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征求企业经营者意愿,提高基础设施的标准、档次和品位,提高集中区的承载能力。二要优化集中区的软环境,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诚信的服务。对于县城工业园区的启动,第一步主要是吸引一、两企业入驻,为其他企业发挥示范作用。

建议三:切实破解“瓶颈”问题。在企业座谈时,谈及最多的两个问题仍然是土地和融资。这是在所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也是最难解决的两个“瓶颈”问题。因此,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为企业创优环境、搭建平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一)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积极破解土地“瓶颈”

1、切实加大转用指标争取力度。一是加大争列市以上重点项目力度,大项目争取纳入省重点项目盘子,使用省控指标;对中小项目实施打捆包装,力争市级立项,使用市控指标;督促项目单位加强与发改、环保、建设、和国土部门的沟通,尽快完成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环评等前期工作,为用地预审、规划调整等工作创造条件,争取及早达到用地组卷报批要求。二是加大跑市进厅力度,充分利用各方面人脉资源,反复申明理由,争得各级理解和支持,为争取用地指标创造有利条件。

2、积极推进土地置换。充分利用土地置换政策,将部分废弃砖窑(全县约有600亩)立项复垦,验收合格后,与农用地进行置换。

3、认真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全县现有停产、倒闭的123家企业,闲置的700余亩土地,按照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采取制定优惠政策、使用权流转、合股联建、租赁等措施,积极安排一般非生产性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二)转变思路,加强引导,积极破解资金“瓶颈”

1、加强“银企”、“民企”对接。一是实行银行和企业联系会议制度,及时沟通信息,争取金融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二是组织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企业完善贷款条件。三是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实现民间资本与企业的对接。

2、不断探索新的招商方法。一要打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甘当配角,挂大联强,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在提供服务中求发展,在加快联合中求发展,在产业对接中求发展。二要提高招商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政策渠道、业务渠道、网络渠道、企业渠道等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在项目跑办上做到“专”,出去跑项目,小团组多批次,有目的的进行,可以上什么项目,发展什么产业。

3、引导联合经营。针对部分企业规模小、散、乱的实际,积极引导,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捆绑资金,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盘活民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资项目建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