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知识管理的好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3 14:49: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知识管理的好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知识管理的好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技术管理;方法;施工;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technical management is the technical work plan, organization, control and inspection activities, its purpose are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on how to use the technology management method to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technology management; metho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般的枝术管理方法

对工程质量有重大的影响的一般枝术管理方法有:图纸会审、施工规划、枝术交底,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工程预检等。

1.1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是施工项目承包者熟悉、审查设计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和工程特点,掌握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要求,帮助设计单位减少设计文件的差借的重要手段。对质量控制十分有效。参加图纸会审的单位还有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主持。其程序是:施工单位首先熟悉、审查图纸,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召开三方会议,由设计单位介绍设计意图、图纸、设计特点的要求,由施工单位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设计单位的要求,通过三方讨论与协商,解决存在问题,写出会审纪要、由设计人员在会后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解释或提出设计变更文件(图纸)。图纸审查必须抓住关键、特别应该注意构造和结构的审查,必须形成图纸审查与修改文件,并作为档案保存。

1.2施工方案

对质量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施工规划内容是施工方案。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选择安排施工顺序、选择施工方法、选用施工机具等,以保证工程质量为目标。在施工方案中设计出保证工程质量的枝术措施、同时还要注意施工方案的优选。

1.3枝术交底

枝术交底的目的是使参与项目施工的人员了解担负的施工任务的设计意图、施工特点、枝术要求、质量标准、应用新枝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殊枝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等,项目经理部向作业队伍交底、从而建立枝术责任制、质量责任制、加强施工质量检验、监督与管理。施工项目的枝术交底包括设计人员向施工单位交底、枝术人员向班组交底等。枝术交底主要要求是:以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工艺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依据,编制枝术交底文件,突出交底重点,注意可操作性,以保证质量为目标。

1.4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

隐蔽工程在被下一道工序掩蔽之前应进行严格检查与验收、并作出记录,由参检各方签署意见。有问题则在补救后进行复检,各类专业工程都有规定的隐检项目,土建工程的隐检项目有:地基验槽、基础与主体结构的钢筋、现场结构焊接、高强螺栓、屋面、厕浴间防水层下的各层细部做法,施工缝、变形缝、阳台、雨罩接头等。

1.5工程预检

预检的目的是通过对以后施工工序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差错而造成质量事故。预检由施工单位进行,做出记录。土建工程规定的预检项目有测量放线、模板、预制构件吊装、设备基础、混凝土施工缝留量位置、方法及接磋处理、地面基层处理等。

2、做好建筑材料试验和施工试验的枝术管理工作

2.1建筑材料试验和施工试验是持试验许可证单位及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接受试验委托、按程序对规定建筑材料及施工半成品,进行性能测试工作。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质量状况、以便做出材料是否可用、施工试验项目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进行继续施工的决策。

2.2按国家规定、建筑材料、设备及构配件供应单位对供应的产品质量负责。在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进场后,除应检查是否有按国家规范、标准及有关规定进行的试验记录外,施工单位还要按规定进行某些材料的复试才能决定是否适用。无出厂证明或质量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使用。

2.3施工单位要进行试验的原材料及制品有:水泥、砂、石、外加剂、防水材料、预制混凝土构件等。

施工试验的项目有:回填土、回填砂和砂石、砂浆试块强度、混凝土试块强度、钢筋焊接、钢结构焊接、现场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防水试水、烟(风)道,垃圾道等。

2.4材料及施工试验按下列程序进行:

填写试验委托单、送试样检查核对试样尺寸、数量、外观、编号、委托单内容进行必试项目和要求项目的试验填写试验记录单计算与评定填写试验报告复核、签章登记建帐签发试验报告。

3、积累工程施工枝术资料

工程施工枝术资料是施工中的枝术、质量和管理活动的记录。也是工程挡案的形成过程。它反映了施工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际体现,也是施工企业信誉的体现。工程枝术资料移交给建设单位后,便是使用过程,维修及扩建的指导文件及依据。因此国家和各级建设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枝术资料的积累。要求按规定做到齐全和准确、真实,把它列为评定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的三大条件之一。施工企业必须按各专业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和各地的实施细则、全面科学准确地记录施工及试(检)验资料,按规定积累、计算、整理、归纳、手续必须完备,用以评定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移交建设单位及挡案管理部门,并不得有伪造,涂改、后补等现象。

4、按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进行检验与评定

借助于某种手段和方法,测定施工完成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特征和特性,然后把测得的结果及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对产品作出合格(或不合格)、优良的判断。凡是合乎标准规定条件的称为合格品,检查以后予以通过;凡是不合乎标准规定的,检查后予以返修,加固或补强;合乎优良标准的评为优良品。因此质量检验包括四项具体工作。第一度量,即借助于计量手段进行测量与测试;第二比较,即把度量结构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第三判断,即根据对比的结果,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第四处理,即决定被检查的工程是否可以验收,下一步工作是否可以进行,是否要采取补救措施。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控制;竞争

Abstract: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marke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mechanism of market economy reform, market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lso increasingly fierce. Therefore, in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market competition, how to strengthen investment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business investment guide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mainly with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in the cost control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 cost control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 and aims to expect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improving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word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st management; Control;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房地产市场竞争背景下,地产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运筹帷幄经营投资战略,才能实现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提高自身基础市场竞争实力,实现长远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在投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而言,地产企业开发成本主要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用、前期工程费、项目投产后的基础设施费、工程安装费用、以及公共配套设施费用等。也就是说,这些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在当下已经成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现实研究课题,只有加强对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确保自身经营规模不断壮大,立足地产投资市场于不败之地。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竞争理性、远瞻性缺失

当前国内的大中城市主要以一线、二线城市的地产开发比重占据最多。同样,随着近几年来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的不断疯涨,不少地产开发投资企业加大了资金投入,不仅伴随的是一种疯狂拿地的姿态进行投资,而且还呈现一种毫无理性的竞争态势。也就是说,这种疯狂竞争的拿地姿态固然能够推动市场的竞争趋势,但是也不能否认的是,随着地产市场竞争的资金投入的比重逐年提升,其项目投资风险也在成倍提升。因此,投资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往往与其项目投资获利的高额利益不能有效兑现,即风险加剧会逐步大于利益所得,进而不利于地产投资开发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二)成本管理目标规划不健全

目前成本是地产投资商所实现预定、确立、并在特定时间段内、以及经过不断努力开拓而进一步确定下来的成本体系目标。也就是说,目标成本能够指导地产开发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开发其他项目,是实现长期投资效益的指导依据,同样也是对各个项目各阶段运作后综合能力的体现依据。具体而言,项目在前期开发阶段,是以整个项目作为核算单位,并经过程序上的必要审核,确立出目标成本。然而,不少地产投资企业往往被实现项目投资后的高额回报率冲昏了头脑,对项目的动态成本管理与静态成本管理概念浑然不知,即单纯的认为“计划成本没有变化成本来的快”,从而导致不少地产开发企业并没有一个完善、系统的事前、事中成本控制标准,仅仅过分看重事后核算。所以,在项目开工参建前,成本标准确立一事就只能不断搁浅,或者此时成本控制标准仅仅是流于形式,实际上并不能良好为项目建设阶段提供成本控制依据,进而随后就会引发设计变更、动工后返工、重修等一系列问题。

(三)外部融资欠贷成本偏高

1、借款金额大,利率较高。多数地产开发企业在前期的项目运筹、投资决策阶段的自有资金投入实际上并不能满足自身前期经营投入的要求与标准,因此向外部银行金融组织机构实行借款融资的资金周转方式,以求得自身能够进行项目开发、参建、运营等。但是,各家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往往会比人民银行中转银行的基础利率上浮多出20到30个百分点。总之,不少地产开发企业由于注册、前提投入自有资金少,往往待到土地摘牌后还未能进入正式前期投入阶段,所以不得不向银行高额借贷。

2、借贷时间长。销售回款的时间以及工程进程长短往往决定了地产开发企业借入资金的占用时间长短。而项目开发后商品房总价值又和销售回款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所以,当大部分地产地产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时,仅仅尽可能采取一切方式去提高售价并让消费群体购入销售产房去实现自身经济收入,但却忽视了因为自身提高售价而导致自身回款时间受到影响的这一事实问题,进而引致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另外,在销售均价上也能看出此负面影响。即表面上的均价虽然仅仅比周边或者同行同期项目的楼盘价格略微高些,但是实际上的净收入获得却远低于其他开发商。究其原因,是销售回款时间长导致了整体借贷时间长,进而给自身企业带来了利息负担。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实施对策

(一)提高成本控制指导观念与意识

目标成本法在当前看来的确是一个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它提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尽量让现实发生的成本要与成本目标相吻合。具体实行则需要管理者能够通过系统、动态、静态阶段的成本进行全程监控,而当出现超额成本或者未付差异时能够在其他决策、举措的实行下找回差异所在并留足弥补空间。此外,目标成本法具体原则套路执行则需要对成本结构能够展开层层分解,然后能够合理制定预算编制,把预算计划通过预算编制体现到各个单位及部门的职责上,最后通过该阶段的成本考核去评定执行过程与目标进行对比,进而判断或评定出差异如何,分析出影响原因所在,制定改进、弥补措施等。

(二)制定合理的开发成本

合理、标准的成本控制机制实际上是成本控制系统能够确立,系统往往会将标准成本的每个指标进行分析并加以设计,即把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以及连带核算功能去结成一体,形成一个系统、合理、标准的成本控制系统。具体而言,大致如下:重在强调实际消耗成本与成本标准控制的差异如何揭示;能够计价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能够通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判断出标准成本的差异如何,并及早找出原因,确立改进举措,且需要在财务的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加以体现。

(三)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目标开发成本

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项目实施前,须在认真分析产品市场、周边环境、技术力量、政府各项收费政策以及税收、信贷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借助以前积累的开发经验,制定详尽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公司开发部、工程部、造价部、财务部、销售部等专业人员参与编写,并确定目标成本,且要按计划控制开发成本。

(四)确立开发成本考核,奖惩要有依有据

成本考核的目的不外乎所强调的就是一个宗旨,就是能够强化、动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发挥,目的是激励作用能够与考核实现熔于一炉。因此,地产企业可以通过目标成本下的实际成果与先前目标进行对比,然后可对可行性报告中“目标成本”进行分析,进而可以客观的评价出现阶段项目的成本控制成效如何,最后可以通过各个部门、岗位的实际行动落实加以改进、控制,并以人员业绩进行正规、严格考核,确保奖惩分明、有依有据。

结语:

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开发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很大。尤其是随着企业目前外部融资面临的困难程度提高时,这种必要的成本控制观念就更显得难能可贵,需要地产企业能够重视开源节流、加强留存收益与自由资金的控制,从而才能抵御成本控制风险,为企业实现长远、可续持发展奠定坚持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茹.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的几点实践[J]. 安徽建筑 , 2006,(03)

[2] 李铭.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前期成本控制[J]. 当代经理人(下旬刊) , 2006,(10)

[3] 任文奎. 浅谈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J]. 河北煤炭 , 2005,(01)

[4] 潘飞, 周为利, 潘晓琴, 童卫华. 成本控制的效益分析――上海市企业成本控制的问卷调查[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 2002,(02)

【作者简介】

姓名:郭涛,性别:男;学历:大学,出生年月:1968.03.06,籍贯:辽宁大连,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土木工程管理

第3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 质量 措施 方法

近年来,工程质量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时有发生,工程质量问题目前仍然相当突出。工程造价,是指建造工程所耗用人工、材料、机械费用加利润的总和。同一个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高,不仅所使用的材料质量要好,而且付出的人工劳动也多,技术含量也高。因此,造价与质量之间存在内部矛盾,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片面追求低造价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效益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个独立主体追求的目标与内在动力。工程造价相对施工单位来说是收入,而相对建设单位来说是投入。为此,施工单位千方百计想增大工程造价,而建设单位又千方百计地降低工程造价,导致双方利益的冲突。某些建设单位为了减少建设资金,在招标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一次包定,甚至有的建设单位或投资者对合理的工程造价认识不足,片面地追求降价,一再压价。而任何事物都有极限,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无根据地压价,势必影响工程质量。另外,在建筑市场招标投标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工程任务,投标报价较低,相对而言盈利不高,甚至要冒着亏本的风险。个别经营状况较差的低等级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工人工资,只好硬着头皮将工程承揽下来,其结果是工程中标价严重偏离工程的实际造价,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于是就出现置工程质量于不顾,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弥补工程造价的现象。另外,许多工程招标投标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大量非法、不合理的开支,从而加剧了施工企业利益损失。

二、现行工程造价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低价微利政策。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并未调整造价管理水平和不平等的比价关系,而是在维持原有造价体制的基础上推行招标投标制度,使得造价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实行工程按类别取费以前,我们是按企业技术资质等级来确定取费标准的。同一个工程,由不同资质的施工企业施工,其工程造价不尽相同。往往有些建设单位片面强调低造价,使施工质量好、信誉好的施工队伍处于劣势;后来改为按工程类别取费,避免了同一个工程项目不论由何种资质等级的企业来施工都是一个价格的弊端,并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将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相互挂钩。但这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工程质量等级只有合格与优良两个标准,尚未完全将质量的优劣与造价的高低联系起来;二是优质工程的优价对施工单位并不具备太强的吸引力,优价有时不足以补偿其在提高工程质量上的付出;三是个别工程质量的优劣不能说明工程项目整体功能运行状况的好坏。

三、改进造价管理体制,切实加强质量管理

1.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加强管理,以逐步理顺工程造价背离价值和不适应市场机制的关系。在国家基础价格指导下,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地进行调节,逐步推行由企业根据市场行情自主定价,按质论价。

①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途径就是推行和完善招投标制,利用市场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的。为此,一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二要不断提高标底、标书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防止压标或低价抢标的现象发生;三要严格禁止招标单位利用施工企业找活心切的心理,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和提出垫资施工的苛刻条件。

②制定各项管理办法,大力发展工程造价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工程造价中介机构和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监督、管理,推进工程造价的社会化、专业化,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③收集、整理建筑工程信息,建立健全工程信息服务体系,为工程造价和管理提供参考数据,引导市场的计价与定价,为最终由市场决定价格提供优质服务。

④定额管理是造价管理的基础,定额的编制必须适应当前各种承包方式的特点,应便于动态调整,而各项规章制度应有可操作性。

⑤大力宣传、贯彻《合同法》和《招标投标法》的内容和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同时参照FIDIC合同条款,不断改进和完善合同标准文本,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工程造价改革提供法律保证。

2.强化监督力度

①首先应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要从规划设计、施工、材料选用、设备选型配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入手,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②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完善严格的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落实工程建设质量责任制;以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及强制性条文为重点,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意识和执行强制性标准的自觉性。

③大力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规定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擅自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均要承担法律责任,施工企业对构成工程主体的材料、设备负有质量检查责任;实行严格的竣工验收制度,鼓励全社会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等。特别是要加大执法力度,迫使建筑业各方强化内部管理。这样,建筑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治“散”、“差”,加强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走“质量兴业”之路。

④逐步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积极推进工程建设监理制,对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大中型项目和住宅小区建设为主要监理对象,逐步规范监理行为,合理发展监理队伍,加快提高监理人员整体素质,从而大力提高建设监理水平。

第4篇

(一)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图书馆管理是指借助现代管理理念来合理配置图书馆的有效资源,并且要想顺利完成图书馆的相关任务,就要组织好、计划好该工作。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在合理配置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以及信息的时候,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将图书馆相关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不同的需求者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

(二)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的区别

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区别如下:其一,理论基础不同。图书馆管理是将现代管理学理论作为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其二,管理对象不相同。图书馆管理所面向的对象仅仅是图书馆系统,其中包括图书、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一些设备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面向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中包括信息、人力、知识等方面资源;其三,管理中心不同。图书馆管理的时候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将侧重点放在了各种图书馆事务上,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图书管知识管理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了实处,促使服务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等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行的意义

图书馆是一个管理庞大信息系统的组织机构,为不同的图书馆用户提供不同的需求成为图书馆管理的目的。与图书馆管理相比较,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更加复杂,更具有难度,它的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存储等方面相关信息。当前,图书馆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除此之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所以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推行知识化管理。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

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资源,利用其理论和方法使图书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管理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中心,使用知识管理可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精神真正表现出来。

(二)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有:人事、业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创新等。知识管理工作主要有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以及知识服务管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指在管理研究图书馆知识时,创新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它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等,使“知识流”始终贯穿在图书馆管理的业务流程中,把中心放在创新和重组上,将文献采访、服务和组织这些方法向探索知识、服务和组织的方法去转化;图书馆管理中采用知识应用管理,就是供应系统性的知识,满足政府单位、企业机构、以及其它团体等在各方面的需求。所以在建立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时,要为这些不同群体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服务;知识传播管理就是指寻求者能准确、及时的找到知识源,它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任务;知识服务管理就是指帮助用户在运用和创新知识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也是对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包括:协助、集成、专家以及事物模式。由于协助模式在工作中具有依赖性和复杂性,所以该模式要以全局为出发点,对不同方面的知识加以管理、对储备工作加以解决以及对个人或集体的创新能力加以关注。在集成模式下,应该特别关注“整体最优”的理论。借助集成这种方法,经不同部门的协调,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反馈和共享目标体系的作用,使不同部门在功能型决策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专家模式就是指,在专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核心业务。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该模式,并利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吸引专业性的知识人才,促使图书馆管理队伍在知识资本上的骨干力量更加庞大。知识管理模式是在规范知识的基础上实施的管理活动,以便顺利地开展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活动。

(四)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方法的创新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时,图书馆知识管理采用了抛弃目标管理的传统摸式,重用集成管理方式。图书馆在利用知识管理时,应该抛弃目标管理这一传统模式,使用目标管理模式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时,由于在制定目标、实行工作和评价效果上,不同部门的员工没有全部参与进来,这就很难发挥员工在管理图书馆的积极性,使得目标管理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知识管理就非常注重集成管理。而集成管理是指,在管理图书馆的工作时利用集成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优化配置图书馆各部门机构的人力资源以及图书资源等,促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能够不断提升。

四、总结

第5篇

要想图书资料室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通过知识管理的途径,因为,在网络冲击越来越明显的知识经济中,广大职工干部已经不能满意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比如,纸质馆藏资源依然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心,明显缺乏相关对于互联网运用的资源检索的相关内容;经验管理处理图书资料的管理依然是个问题,不能很好利用完善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在新知识处理方面,图书资料室还缺乏一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手段,普及新知识还存在一定的滞后问题。所以,单位图书资料室肯定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图书馆管理的被动应付状态,通过引入知识管理,能够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创新管理理念,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在知识经济下的图书资料发展的各种需要,更好体现出图书资料室的价值。

二、知识管理在图书资料管理中应把握的问题

知识管理的理念必须依靠传统管理理念的转变。要想在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应用知识管理,就应该把握好知识管理的理念,在图书资料室管理的全过程中自觉应用其理念。实现资料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变则是图书资料室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于其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或者是显性知识的管理来说,实现服务中心工作的价值这是最重的实现形式。所以,对于单位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来说,应该理清思路,进行明确知识管理的机制、制度,使得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定位,摆脱在传统图书资料的管理模式方面上影响,知识管理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才能更好应用。对于因实际工作情况需要而征订的有价值的资料来说,图书资料室应该对于本单位专业发展的知识前沿进行很好的跟踪,在全年的工作始终贯彻好知识管理的这条主线,对于新知识的收集、分析、传播、运用等工作要集中力量搞好,为读者或者相关部门提供重要的知识文献,使得科技情报站的作用充分发挥,能够为单位的创新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应该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对于这种比较大系统工程来说,知识管理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实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对于单位图书资料室来说,在网络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应该对于知识管理的科学性特别注意。

一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为了方便读者进行查询,应该把有价值的论文、资料进行及时传播;

二是,网上图书馆设立。通过购买专家授课、电子光盘软件在单位的局域网上进行交流和学习;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

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

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

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

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四、结语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

第7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

第8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第9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