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3 14:49: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

第1篇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对外汉语学科在中国乃至世界蓬勃发展,多所高校设置对外汉语专业。2010年起,多所高校开始招收以实践为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而朝气蓬勃的学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需要突破常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学习者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这就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不仅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而且有较强应用性。目前很多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并没有使这门课程教学效果最优化。

1.忽视实践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应用型课程。然而,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强调语言习得理论、教学法流派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实践教学忽略不计,导致学生偏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脱节。

其实,在相关教材编写中,都是注重实践教学的,比如,刘先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八章与第九章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从宏观的课程设计到微观的教学技巧等各个方面讲解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知识。

2.教学方法不当

作为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程,很多老师采用讲授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介绍与传递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味地讲授,加之理论本身的枯燥性和深奥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制情绪。

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很多老师采用从概念、理论基础、作用、意义与局限等方面进行逐一讲授,知识讲解非常细致,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

3.考核方式单一

一般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均采用闭卷考试,试题设计大多考查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忽视锻炼自身教学能力,更有学生采用考前突击办法来复习课程。可以看出,这样的考核方式既无法全面地检查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教学环境限制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环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一般也没有外国留学生参与教学。

传统的教学环境对本门课程的实施会造成一定限制,比如,在讲解中介语理论时,向学生介绍中介语概念、特征等知识后,只能通过展示留学生偏误或小段的视频让学生大概感知中介语系统,很难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不同国籍留学生在真实交际中语言系统的特点,影响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既要重视理论讲解,也要注重实践操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介绍理论知识而不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不仅会使课程枯燥无味,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笔者在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课程进度进行总体安排,确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合理分配课时。具体教学中,笔者讲解理论知识后开展实训,带领学生进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获得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能力。

2.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介绍,但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本门课程的讲授中,以讲授法、小组活动、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一些较为深奥的理论,如转换生成语法、语言习得机制等采用讲授法;相对来说易懂的理论,要求学生分小组做报告。对于实践性的知识,笔者主要采用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来讲解,比如,在学习“课堂教学”一章内容时,笔者安排学生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给个别学生提供一节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机会。

3.转变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不利于检测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三七开”的考核方式急需改革。

笔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了过程性考核、理论实践考核分区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是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考勤、课堂表现、笔记等,此项占总成绩的30%。理论实践考核分区主要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别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40%。实践知识考核在期末考试前进行,要求学生进行10分钟试讲,以此考查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此项占总成绩的30%。

如此一来,学生的最终成绩为“过程考核成绩×30%+实践考试成绩× 30%+闭卷考试成绩×40%”,学生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会注重对实践知识的学习。这一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更有利于检测教学效果。

4.改善教学环境

教室作为主要教学环境无可厚非,但将教学活动完全固定于教室也不可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一些知识需要学习者深入实际调查,固定的教学环境不利于这些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带出去”方式,离开教室走向课外,改变单一教学环境。比如,在讲解一些实践性知识时,笔者带领学生观摩合作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要求学生利用留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交流,记录不同国籍留学生的语言特点,以此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学生对校外教学是非常认可的。

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早已厌倦满堂灌教育方式的高校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改变了他们对理论课程的看法,灵活的教学方法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以理论知识考核、实践知识考核、平时表现三方面构成的考核方式也更有力地督促学生的学习。再加之教学环境由课内走向课外,学生有了和留学生接触的机会,能够学以致用,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学,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之后,利用理论知识的指导进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既巩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又获得了对外汉语实践教学的能力。虽然受总课时限制,实践课时安排并不是很多,但对初步培养学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介绍了自身的教学改革情况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一些效果,但是本门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恳请各位同仁指正并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刘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盛 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 世界汉语教学,2004(01).

第2篇

课题经费来源: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B2011120

摘要: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作为日语专业本科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经验,提出几点微博建议,旨在对日语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 专业理论性 多媒体趣味性

当前世界各地学习日语的人数激增,日语的国际化以及对于日语的研究和探讨都处于一个新的时期。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我们应加强研究,开创日本学习的新领域。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作为新设专业,在日语教学上更是处于摸索阶段。《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逐渐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语言学概论(日语)》作为日语专业本科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

在日本,有许多关于多媒体教育教学的研究。鲇沢孝子、加藤清方(1995)将映像资料多媒体教材化,展现了日语多媒体教育中新形式。此外,日本语教育学会教材委员会(1995)关于Hypermadia在日语教育中的可行性报告书中,展示了日语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事例和教材开发的范本。

在国内,尽管有曽毅平(2001)指出了《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刘桂敏(1996)进行了日本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与概述等等,但这些都停留在语言学本身的层面之上,并没有结合到日语的实际深入到日本语概论的层面。更加没有结合独立学院的教学,深入到教学层面。因此笔者认为总结出一套独立学院特色的日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独立学院整体教学水平是十分关键的,也可以提高将来独立学院乃至整个学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参考英语教学模式,将多媒体辅助手段与日语学习相结合正成为日语教学界新的研究热点,而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这种“无墙的图书馆”看到最新资料,从而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着眼于探讨归纳以前学过的日语知识,通过学习和讨论,将学到的有关日语的感性知识提高为理性知识,对日语的概貌与特征有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为今后对日语作进一步探讨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提倡精讲多练、因势利导、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师生互动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模式。同时,为了实现培养外语人才的方针和达到培养外语人才的目的,多媒体在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并且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因此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讲授,探索一种结合多媒体教材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很重要。

另外,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大四学生中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众多学校必考科目《语言学概论(日语)》却是令考生头疼的科目,有很多考生都是临时抱佛脚,考试效果也并不理想。这一现实也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使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现行的独立学院教学方法的紧迫性,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应该是提高独立学院日语人才特别是专业性研究性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现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

① 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

如何把《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的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生动趣味性相结合,如何使课堂教学既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满足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做到既能顾此又不失彼,这就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又要激发学生的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信;并通过信息的输出和反馈,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② 研究目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

对目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的研究也会对实践教学起到引导作用,本校独立学院已有07、08、09级日语专业学生学习过此门课程,对他们就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好目前教学方法及其效果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吸收好的经验,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另外对08级日语专业考研学生进行《语言学概论(日语)》考试大纲问卷调查和复习重点难点问卷调查,力图在日后的教学中贯彻以上问题。

③ 贯彻多媒体辅助实践教学体系。

在目前有效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开展多媒体辅助日语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来进行教学。针对摸底调查数据进行弱项强化训练,实践教学之后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一个完整的检验过程。

④ 检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后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改革后的日语专业学生的此课程的实践来检验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起永.多媒体与日本语教育[M].东京:凡人社,2003

[2]王武军.日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日本语教育事典[C].日本语教育学会编,P.619

[4]晓义.语言素质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刘桂敏.语言与社会——日本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6(4)

第3篇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在通才教育背景下,如何深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经过五六年连续、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已是世界第一。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出发,高校人才培养主体是“通才”。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打破专业化的狭窄限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到文武兼备,既懂科学,又有文化,而且有教养。《学校体育学》课程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他肩负着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双重任务,因此,随着通才教育模式的改革,对《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如何适应改革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何谓通才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起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当今高等师范教育的通才教育,是指所有大学生均应接受的、专业以外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应着眼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倡导培养适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通用型基础教育人才。具体到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按照“通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着眼于未来,强化创造与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时代,强化广泛与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发展,强化多样与针对性;在评价体系上着眼于教学对象,强化适用与科学性。只有这样,《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才符合社会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大环境,培养的人才才是现实社会教育所需要的“通才”。

2《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体育学》是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培养体育教师的一门重点专业性理论课程,是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九门必修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适应与创新能力等。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能力结构中发挥着支柱核心作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中的理论与知识及专项运动技能,通过本门课程的整合式教学与学习,与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体育教师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础实践能力。

3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3. 1教学观念的改革

传统的《学校体育学》教学观念往往偏重于单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提出“体育通才”教育,这就要求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中,要从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以接受学习为中心,向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转变;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向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协调转变;从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技能,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变。在课程改革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体系结构;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教学互动;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2教学内容的改革

自2007年起我们对《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加大力度削枝强干、力求精新,大幅度地舍弃、整合部分内容,做到主线问题归纳精讲,相关问题拓展粗讲。同时,调整好和其他相关理论课程、运动技术专业课程的关系,划清知识的归属和侧重,避免重复或脱节。

3. 2. 1处理好具体内容的系统性,相关知识的连续性和符合时代的前瞻性

对原《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总的思路是进行整合、删减或增加,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关知识的连续性,各章节尽量反映出比较前沿的内容。具体由三个基本板块构成,即学校体育概论、体育教学基本原理、课外体育基本内容。删去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的有关原理等内容,增加“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与功能”,“学校体育环境”,“学校体育与养成教育”,“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学生与家庭体育”等章节。随着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我们还要考虑这样一个趋势,《学校体育学》未来是否可以发展分化为多门学科,如《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技能学》、《体育课运动负荷控制学》、(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教材与教法研究》等等,这尚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3.2.2处理好《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关系

3. 2. 2. 1(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学校体育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和层次差异。《教育学》作为一般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一般现象与规律;《学校体育学》作为特殊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是学校体育领域的特殊现象与规律。《教育学》和《学校体育学》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上可以超越《教育学》的相关内容,相反只能是在《教育学》的有关知识的指导下尽量挖掘学校体育的特点与规律。另外,从《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中还看到,《学校体育学》实际上位于嘴教育学》的下层,这是一个操作层面,其特点是所涉及的原理应该是具体的、实际的和可操作的。

3. 2. 2. 2《学校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史》、《体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上和上述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学校体育学的“四不像”的局面,将使(学校体育学》的内容特质黯然失色。这需要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结合点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但总的原则是必须突出学校体育的特点和学校体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图1)。

3. 3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以课本知识内容为主、以课本各章节目录为次序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格式,寻求系统学科知识的切人点,在介绍一般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方式开展“拓展性教学”,使学生在大量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展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辩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意识与能力(图2)。

3. 4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综合考核成绩评估体系

根据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制定新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做到彻底改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单一评价过程,将期末考试成绩定为40%,平时成绩定为60%,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注重结果引导到注重学习过程上来,平时的考查包括小论文、自评报告、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分析、学习小组专题讨论、课上对问题的理解力六大方面。

4改革效果与建议

4.1效果

《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和赞同,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教育实习的反馈看,发现学生对于《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在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思维的拓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学习方式、学习组织、学习控制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应试教学特点不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了学生的“学”,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将“走好过程”放到了第一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2建议

(1)一定要控制上课班级的人数,为讲求教学效果,班额以35一40人为宜,使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课内外的各项辅助活动。

(2)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运用多种方式、各种途径进行不同目的的考试。

(3)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文献资料查询检索服务,教师提出题目学生积极寻找,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4)教学开始,教师应向学生阐述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便学生在思想上尽快进人学习状态。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天文学科学精神

南开大学没有天文专业,但有全校性天文学公共选修课,属通识类课程,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类课程。当代自然科学有六大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也是当代最活跃的自然科学之一。据《新千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报告》称:“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0万大学生选修天文课程,对于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天文是学习过的唯一科学课程。天文学为公众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学的本质提供了窗口。天文学家在美国的科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文学同物理学、数学、地球科学等的综合联系,使之成为向广大听众讲授科学的一个特别恰当的载体。”

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远古时代,在与大自然进行生死搏斗中的古人类,即使对自然规律尚无所知,也难抑制对美丽星空的遐想;仰观日月星辰的运行,居然获得了农耕或游牧的重要启示。天长日久,渐渐发展出一门研究天体运动、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在夏、商、周以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始阶段,天象知识已经相当普及。1987年在河南濮阳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存中,竟有由蚌壳和人骨摆放组成的青龙、白虎和北斗的星象图案,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60±135年,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仰观天文的历史推前到殷墟甲骨文之前又3000年。这一重要发现的出土实物,现已移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厅展出。

2007年5月14日,总理在同济大学即席演讲,引用黑格尔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2007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温总理诗作:“仰望星空”。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人生于世,转瞬百年。芸芸众生,沧桑多变,世态炎凉。惟有遥远的天体,给人以恬静、永恒的感觉。昭如日月,灿若明星,历来是文学艺术讴歌的对象,精神领域崇高的寄托。仰望星空,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几十年后,无论你身在地球上什么地方,灿烂的群星总以它那无比的庄严和静谧,向你展示着神秘而和谐的宇宙图景,使你心驰神往,无限遐思,心灵得到净化。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当代追求高尚知识素养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值得学习的。如果对天体和宇宙当中的事情一无所知,便不能算作是一个知识全面的人。

天空中那耀眼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烁的恒星,迷蒙的银河,长尾巴的彗星,飘落夜空的流星雨……探索这些神秘而遥远的天体是人类永恒的欲望。宇宙多么宏大,而人类何其渺小。但渺小的人类居然可以探测如此宏大的宇宙,追询它如何创生、怎样演化。人类的智慧才是宇宙中真正的奇迹。在宇宙演化进程中诞生的人类, 在研究宇宙的同时,也认识自身,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南开大学从1993年起开设天文学选修课,至今已历19年,37学期,选修人数11968人。1997年天文选修课辐射至天津大学,历24学期,选修人数7919人;2005年辐射至天津滨海学院, 历14学期,选修人数1954人。三所大学选修总人数21841人。天文选修课分文理两班。理科班的课名为“天文学概论”,使用的教材《天文学新概论》,2000年8月出第一版,2002年2月出第二版,2005年12月出第三版,由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天文学新概论,第四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至2012年1月,第四版已第三次印刷。12年间总共出版4版,11次印刷。发行3.57万册。2008年6月还在台湾出版《天文学新概论》繁体字版,由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文科班的课名为“宇宙掠影”,使用的教材《文科天文》,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前期曾使用过的教材《宇宙掠影》,2006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也在台湾由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宇宙掠影》繁体字版。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天文系苏定强院士评价《天文学新概论》:“很符合当前国际上天文学研究的重点范围,不仅介绍天文知识,还联系人文思想、文学和哲学方面的话题。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很好的教材。”南京大学天文系肖耐园教授认为本书“是同类型书籍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优秀著作”。国家天文台李竞研究员撰文指出:《天文学新概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代天文学的时代特征。10年间从一版出到四版在天文书刊界实为罕见。”

课程讲解的重点内容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各层次天体的系统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恒星物理方法,主序星、双星、不稳定星、星团、星云,恒星演化机理;黑洞及其探测,伽玛射线暴,引力透镜;大爆炸宇宙论,背景辐射,暗物质与暗能量,时空的起源与归宿;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视野和地外文明探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展示大量的天体和宇宙探测新发现的图片、动画、小电影等。天气特别晴朗的时候,带领同学户外认识星空,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月亮、行星和部分深空天体。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去国家天文台参观实习。当发生特殊天象或重大天文成果、最新天文发现等时机,结合课堂及时讲授或通过“南开周末论坛”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天文知识。例如:2011年10月21日举办的“解读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新星、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胀”;2012年3月30日举办的“521日环食和66金星凌日天象预告”等。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曾评价:南开大学的天文选修课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2007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高等学校范围内,立项建设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是其中唯一的科学素质教育类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共分8个课程组,12门课程。“天文学概论”和“宇宙掠影”两门均位列其中。另10门课程为:数学文化、世界科技文化史、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实验、科研方法论、环境伦理学概论、前进中的物理学、物理演示实验、研究性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些课程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推崇理性思维、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发挥了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素质教育功能。天文选修课的教学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特别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传授现代天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上全面提高。

2009年,“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称:“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获奖项目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评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文界入选5人中就有南开大学天文选修课教师苏宜教授。

2010年6月12-1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高层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近300人汇集南开大学与会。出席的高层人士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原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王义遒(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胡显章(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论坛的主题是: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等的相关问题,交流文化素质教育经验,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中取得的成果。南开大学的苏宜教授以“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宇宙情怀”为题,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南开大学开设天文选修课的情况,及其对本科生科学素质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论坛最后达到的主流认识是:大学应该培养兼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创造能力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回顾以前,曾经有过的提法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后来才注意到素质的问题。素质是什么?——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稳定性的品格,这就是素质。

1995年开始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早期的重点放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后来提高到为全体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跟科学素质的教育。现在又提出科学和人文融合,不是混合、凑合和勉强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双翼齐飞,相互融合。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导引科学。不能用通识教育简单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杨叔子院士提出:“高等教育是育人还是制器?” 爱因斯坦(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说:“你们不仅要关心设计图纸,首先要关心人,关心经济怎么分配。”教育质量的标准在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科学创造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上一个台阶,往往就是人文的过程。文化就是以文“化天下”。科学用脑,人文用心,一种公平心,一种同情心,一种价值观,一种态度,一种感情。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展了,但人的道德却在下降,这就是素质教育缺失的表现。

现在中国有大学2000多所,学生2900万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远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中国大学生占全国同龄人口23%以上,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提高,就可望整个国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南开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宇宙情怀”大会报告,引用南开大学校党委书记曾经在全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总结的:“天文学课程并没有在课堂上讲政治思想问题,而是寓德育于科学知识之中,居然改变了学生对事业的看法,成为人生的转折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列举部分学生选修天文课后获得的实际感悟:

“两年多的大学生活过得散散漫漫。没有理想,没有激情,不知目标、不知方向。直到选上《天文学概论》,我看到遥远的宇宙、浩瀚的星空。感到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我开始猛醒、开始振作,从此改变散漫的生活。(天大环境工程)”

“听苏宜老师的宇宙掠影课,我如痴如醉。宁静、安详、和谐的星空净化了我的心灵,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学会理解,懂得包容。与其说是给人以知识的课,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堂人生的课,我收益良多。(南开图书档案)”

“感谢天文学课程,激励我们甩开郁闷的困扰,不再抱怨学习的辛苦,不再计较学分、成绩,为了明事、明理,探求未知而自觉学习。我相信,美丽的星空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天大自动化)”

“我曾沉溺于星相算命,经常上网看每周、每月的星座运程、爱情特征、交友指数等来安排和指导自己……是宇宙掠影课让我明白了这有多么无知可笑。我彻底摆脱了星座迷信的阴影,欣赏自然的美丽,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南开法学)”

“自从选修天文,我又一次体会到久违的学习的乐趣。惊喜的发现,我原来可以学得这么快乐,听得那么清楚明白。灿烂的星空洗去了我的浮躁和不如意的感觉。豁然开朗的我,不再自卑、不再徘徊,徜徉在美好的学习生活中。(天大英语)”

“一直相信人是诗意的栖居。宁愿相信月中的玉兔,而不相信环形山,因为我认为美的比真的更有价值。直到走进天文学课堂,我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心灵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飞翔。天文奥秘中闪耀的是人类理性的光芒,这种理性的美是感性的美所不可比拟的。(南开中文)”

“天文学中蕴含的人类思想的美丽,使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曾经一度不愿也不肯原谅从前的恋人。现在,也做到了释然和毫无怨言。(南开计算机)”

“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人生抱着绝望的态度,有过轻生的倾向。天文课的学习、自然界极致的美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再次燃起了我幼时对大自然的兴趣之火。现在我必须忘却烦恼,感受豁达,走出疾病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未来。(南开生物)”

“学了天文学,我心目中的世界不再是原来那个狭小的空间。灿烂的群星已经震撼了我的心灵,使我更加地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似乎有点玄乎,但的确我有这种感受。(南开化学)”

2009年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在国内设置天文专业或有天文学研究方向的高校,设立本科生奖学金,奖金额每人3000元,旨在鼓励本科生立志献身天文事业,促使我国天文学科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受奖高校共24所。其中有天文本科专业的4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天文硕士、博士点或天文研究课题的19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师大、天津师大、华中师大、上海师大、沈阳师大等。既没有天文本科专业,也设有天文硕士、博士点或天文研究课题的大学只有一所:南开大学。原因在于国家天文台看好南开大学的天文公选课在培养国家天文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开课以来,已有约20名本科学生考入国家天文台等单位攻读天文学研究生、博士生。南开大学已连续三届共有6位同学(物理4名,数学1名,软件1名)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本科生奖学金。

南开大学两门天文学选修课《天文学新概论》和《宇宙掠影》已由超星数字图书馆尔雅大学堂全程录像。《天文学新概论》课已在互联网上播出,共62集。《宇宙掠影》课正在后期制作之中。欢迎登陆有关网站观看及下载。网址为:Http://省略/或Http://省略/ 。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the New Millenniu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2001.

[2] 顾沛.以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

[3] 顾沛.注重科学与人文融合 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的新模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9).

[4] 李竞.从第一版到第四版—— 10内年再版3次的《天文学新概论》[J].天好者,2009(12).

[5] 苏宜.文科天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 苏宜.天文学新概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 苏宜.宇宙掠影——天文学概要[M].高雄: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8] 苏宜.天文学新概论[M].高雄: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第5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12-02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培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3,(3).

[2]徐文彬.应用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8).

[3]封余军, 王文华,师文庆.影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因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第6篇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由此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而通识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多领域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作为一门涉及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环境科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环境教育,而应该向通识教育发展,尤其要向非环境专业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针对冶金领域的重污染状况,依据中南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环境工程学科体系的建设规律,依托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学校建设与发展了有鲜明特色的冶金环境工程学科。冶金工程与环境工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环境科学概论》是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对于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应有较大差别,需培养其学习与今后工作过程中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环境科学思维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清洁冶金与循环经济的意识。本人从2003年开始承担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识到要开好《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必须重视在课时有限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熟悉、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近年来在冶金工程专业《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谈几点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之处,旨在充分发挥交叉重点学科群的优势,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思想和环境科学思维的冶金工程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性质与专业特点的结合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环境科学概论》具有明显的特点:①学科任务是以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导向,规范与调整人类的伦理、意识和行为规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为人类提供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生活环境。②始终贯彻公平公正的环境观,环境乃至地球整个系统都不是全部属于人类,而是地球上全体生命及其后代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资源与基础,故要求人类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③学科领域覆盖面广,学科知识交叉性强,其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诸多领域,涉及地学、化学、生态学、数学、毒理学、物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④环境科学仍是一个年轻和发展迅速的学科,新名词层出不穷,如生态足迹、绿色壁垒、绿色消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等。⑤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密切,如各种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紧密相关。⑥研究方法综合性强,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多样性,各种方法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均有广泛的应用。⑦知识更新快。环境科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观点、新技术日新月异,环境热点不断变化,环境质量动态变迁。冶金工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之路。因此,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有能力对冶金行业的环境问题开展全面分析与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在知识广度、深度与侧重点上有别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1.按专业性质精选内容,详略得当。本课程内容涉及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因授课学时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理应“因材施教”。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除了兼顾全面系统外,更要突出重点,即授课内容要包含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并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环境科学的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尤其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环境知识。根据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及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详略选择。在讲解的过程中主要以现有冶金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为案例,讨论冶金行业三废高效治理与资源化,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环境意识,将环境科学与冶金科学融为一体。

 

2.按专题备课,补充与调整教学内容。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质量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传统的按节备课法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根据课本外的大量新信息补充、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本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在简要讲解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人长期从事冶金行业三废治理与资源化的科研与工程实践,以及在典型冶炼企业开展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积累的工作经验,按冶金过程中有色冶金污染源、冶炼烟气与粉尘污染控制技术、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重金属废渣资源综合利用、冶金过程中物理污染与控制、清洁冶金及有色冶金污染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等专题进行模块式备课,并详细介绍环境科学在新技术方法手段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及其在冶金行业的应用。这种根据专业特色精选、补充、调整与重组教学内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表明按专题进行备课和讲解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涉及多方面内容,知识点多,结构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涉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本课程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冶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以案例为核心,融科研成果、工程实践于教学,并集成优化多种教学模式,实现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的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新与发展空间。另外,当前大多数高校均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时数大幅度压缩,课堂授课时间很有限。这些新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表达教学内容,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讲课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美的享受。本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1.互动式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应是教学相长,课堂上师生之间要通过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互动改变了过去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的单向信息流的局面,形成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避免授课过程中一味地演示课件,而应不时地走下讲台通过提问、肢体语言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有必要板书的地方一定要板书,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做法:根据冶金工程专业特点,列出如下专题:试分析历史上环境事件中有几起是由重金属污染引发的及其内在原因;与重金属有关的湖南湘江镉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湖南岳塘砷污染事件,等等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开展分析与讨论。采用学生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或上台讲解等方式,把教学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师生互动,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如讲解物理污染时,将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放射性污染、冶炼企业物理污染及防治对策等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给以一定的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专题进行备课,推举一名学生上台讲解。

 

2.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条理清晰,实用性更强,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更能充分发挥教师备课的创造性,有效避免照本宣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依据自己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模块,同一模块也有不同的侧重。(3)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模块式教学从内容上满足了学生的要求,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此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加激发了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是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模块式教学中围绕主题将最新颖、最前沿的内容形成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统化知识教授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式教学。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以概述性为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课本中的概念、原理等逐条讲解,就会出现授课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耐烦的局面,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是由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强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范例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案例的引入包括以案例引出本次课要讲解的知识点、讲授中形象生动的多个实例、穿插案例,等等。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及工程实践(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处理新技术、重金属重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重金属废渣硫固定与资源化等)开展深入的分析,讲解创新思路的提出、新工艺的设计、工业试验中碰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工程实践的运行,等等,并开展相应的环境评价分析。尤其是在讲授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时,将本人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开发的生物制剂法直接深度处理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处理冶炼企业烟气洗涤含汞污酸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工业试验及生产运行现场的录像资料播放给学生,此种科技知识转化为工程应用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实践表明通过案例教学,用案例引路有效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显著,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4.实践式教学。课堂讲授对学生来说缺乏直观认识,空泛的灌输也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在活动课中插入一些调查研究性的任务,让学生们深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鼓励学生在课外亲自动手搜集相关资料,比如我国的三河三湖七大水系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水质现状,各大城市大气质量现状及环境质量公报,历年来国际环境日主题等,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思想,力求大胆创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小组为单位,以环境问题为主线,布置环境状况相关调研任务,并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题目包括校园学生区生活垃圾成分、堆放及处置状况调研;校园教职工区生活垃圾成分、堆放及处置状况调研;学校学生区用水状况及废水性质调研;学校各马路汽车尾气排放状况调研;校园及周边环境噪声污染状况调研;桔子洲头沿线湘江水污染源调研;桔子洲尾沿线湘江水污染源调研;主校区大门口及公交车站大气污染状况调研;主校区荷花池、铁螺塘及南校区半月湖的水质状况调研等。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通过以上简单的小课题的调研与实践主动去探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最佳方案,掌握并灵活运用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主动参与的方式,通过调研他们的实践调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个人能力。

 

5.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课件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备课时,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色彩、图案和文字的选择与排版,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在播放环境污染状况的图片时充分体现了其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概论性质的课程本身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恰好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及信息传授量,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其对学科知识系统的记忆和领悟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以使用PPT电子教案为主,课堂教学充分应用了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发现学生对动画图片和视频材料感兴趣,比教师单纯讲课更有吸引力,所以在教学中精心筛选了与教材内容相关性高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势,如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某些课程存在教师要很好地控制教学进度的问题,但对于《环境科学概论》这门概论性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存在学生跟不上进度的问题。当然,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辅之以黑板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高质、高量”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充分采用模块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并让学生上台参与课程内容的讲解;在讲授基本方法与知识的同时穿插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冶炼行业的工艺特点,用原理启发式分析冶金行业的环境污染及“三废”处理工程实例;强调科研促教学模式,将本人及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思路与成果传输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仅靠采取一些新的治理措施、关闭一些污染源,或一些新法令是解决不了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植根于更深层次的人类社会改革中,它包括对经济目标、社会结构和民众意识的根本变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满足市场需要,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创新

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必须首先从儿童抓起。小学要给一个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小学基础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正在影响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使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从教育的本质、功能、机制去认真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学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并及时进行总结。换句话说,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现代教育思想主张学生应该自主、愉快地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其兴趣与活力的学习环境。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和意识的创新。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个性健全发展的引导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接轨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的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灵魂,制度是保障,技术是手段,创新教本和课程是核心。有了这些教育的超前意识和观念的创新,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历史赋予人类教育的使命,也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的生命、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算是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教育理论创新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其标准是不同的。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标志的原创性成果。实际上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因为历时性和个人价值观多元性的影响,很难做到最大的客观公正与统一,总之,依据学生兴趣进行引导的自发创新就是教育创新的根本,创新的目的要依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创新结构,从基础教育出发,寓研于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客体,以探索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乐于探求、发现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追根寻源的习惯,这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的办法求得解决。要从根本上克服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保证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健康的进行,使之更好的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依法治教,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改革的基本方针,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向创新教育的改变,着眼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并进一步培养大批跨世纪优秀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小学教师修养概论[M].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郭福昌.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衍喜.现代教育改革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旨在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的、大众的、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国民教育。但同时,素质教育也强调个体差异,要求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体育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任务的一种课堂教学,但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体育课特有的活动形式和竞争性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个性发展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耐受力和接受能力,结合学生的愿望、喜好,设计、编排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比如,学生经常观看电视上中国队的排球比赛,对中国队的这个强势项目很感兴趣。于是根据学生的要求,我在课堂上开展了排球训练的项目。上课前我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则和基本技术动作。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中国女排比赛时的精彩镜头,学生看得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接着,我向学生示范其中的技术动作,然后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练习和讨论,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的接发球、颠球动作。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接发球比赛,其他同学点评比赛学生的技术不足,指出其动作不到位的地方。通过这样一堂形式新颖的体育课,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

2.多角度深入,实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的发展,体育课因其特有的活动形式和竞争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可以将文化和思想品德课融入体育课中,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开展多角度深入、多层次引导、多领域实践的小学体育教育改革,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3.优化个体体验,实现普及发展

部分小学将体育教学重点放在一些体育特长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全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的培养,这不符合素质教育中普及性和全民性的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体现全民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1.处理师生的从属关系

传统教育管理理论遵循以学校为主体的落后教育方式,教师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工作。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教学行为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扩大课堂教学的外延

身体健康是国民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更是针对全民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选择

作者简介:李春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科技部项目(项目编号:2009IM010400-1-25)、武汉科技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x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83-02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 或Case Method)是指通过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有选择地把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1]简单点说“案例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时要从问题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应用,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案例教学法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效果出色且明显,我国也在逐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下面将对案例教学法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运用做一些探讨。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广泛运用于实际生活,而且也是很多大学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该课程一直是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主要基础数学课程,也是理学、工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必考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是目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很多同学觉得该课程太枯燥了,理论性太强,因此没有兴趣。当然,作为一门数学课程,它有数学理论课程的共性:理论深奥,难懂;试题复杂多变;应用不能立竿见影。目前的教材及教师授课都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特点,缺少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及特有的思想方法,使许多初学者产生了厌学情绪。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统教学模式的机械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没有发挥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的特点。

二、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适应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有别于其他数学学科,就是它非常直观,这门学科里面绝大多数概念都直接来自于实践。概率统计中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等理论的引入,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印象深刻的做法就是从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即案例引入,如果遇上的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则意味着人们必须创设新的理论。这些新问题怎样解决?于是,新的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等理论便产生了。创设的新的概率统计理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典型案例即实践中的问题又出来了。正如张家军所说“突出的实践性在案例教学中,它没有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组织在干什么,而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作出自己的决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2]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所以在概论与统计的教学中应处处有案例,随时能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案例教学法是针对这门学科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掌握理论知识,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案例。这实际上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地方,主要取决于老师的选择。为了发挥案例的最大作用,在每个教学的环节应该慎重选择案例。比如说,处在概念的引入阶段时,案例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学生提出概念,并且理解概念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而且不能占据太多的时间。此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简单,具有代表意义,让学生直观上就能明白下面的概念要表达的含义,也许学生提炼的语言和思想并不那么精练、准确,但通过与下面精确概念的比较,就能达到由现象进入本质的效果。

可以看这样一个引入最大似然估计概念的案例:有一个学生和一个猎人去打猎,看到一只兔子跑过,听到一声枪响,兔子应声倒下,问:这一枪最有可能是哪个人放的。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设置在课堂上既简单又能够说明事情。通过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回答这一枪一定是猎人放的。进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揭示其中的原因,同学们会有不同的答案,都处在现象上面说明问题,最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这一枪最可能是猎人放的。这里面有一个“小概率原理”: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假如这一枪是学生放的,说明学生一枪就击中兔子的概率是很大的,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这一枪最有可能是猎人放的。进一步老师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引入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在一次抽样中,取到了某个样本,说明这个样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那么使得这个样本出现的可能性达到最大的参数值就是最大似然估。通过案例这种直观工具,加入学生的讨论,会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使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

当然,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和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案例也要分成几种,一种就是课堂上就能解决的,相对要简单一些,可能处理的是某个单一的问题;另外一种就是课后处理的案例,这种案例相对复杂,综合性更强一些,因为学生课后有足够的时间,有时甚至需要查阅一些文献,建立一些数学模型。

四、案例的应用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挖掘出概率原理的原始思想。传统教学的讲授方式往往直白地将定义、定理等的精确表达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练语言往往抹杀了最初的思想。案例教学试图弥补这种缺点,再现原始思想。

这就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案例。原始思想一般都来自于某些灵感的火花,或者说某种顿悟。案例实际上起到了这种效果,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自己的思想,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诱导和启发下,往往使得问题的本质浮出水面,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总结和提炼这些闪光的思想。

下面看一个案例应用的例子:区间估计从理论上直接阐述是比较抽象的,但其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为了引入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先引入一个医学上的案例:血常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看看其中一项白细胞指标,见表1。

在上面的单位下,正常人的白细胞指标参考值为:4.0~10.0,即当你的化验结果上白细胞数量结果显示是在4.0~10.0之间时,证明你的这项指标是正常的,那么这个参考值是如何得到的呢?如何理解参考值4.0~10.0的含义?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案例,学生也容易理解。若干学生首先会想到,这个参考值是根据若干的正常人白细胞的数量推断出来的,老师可以适当启发,为什么推断的值不用一个点(即点估计),而用一个区间。学生可能回答,即使正常人,白细胞数量也不一样,取一个区间更合理一些。进一步,老师可以发问,为什么是参考值,所谓“参考”应该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会回答,即使有些人指标不落在4.0~10.0之间,他的白细胞数量也可能是正常的,4.0~10.0只是一个参考,并非绝对的。

实际上,通过这些提问,区间估计的直观概念已经出来了,老师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的回答总结起来:所谓参考值其实就是正常人的白细胞落在4.0~10.0的可能性,不妨认为这个可能性取值至少为95%(根据需要取值)。那么上述参考值4.0~10.0可以理解为:设白细胞数量为参数θ,那么。区间下限4.0和上限10.0是根据抽取的样本确定的,95%可以理解为正常人的白细胞落在这个区间的可信程度,这就是所谓的“置信度”。

有了这个案例,后面区间估计的概念就是把这个案例里面的具体数值抽象化,学生对照着理解,就会非常容易。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揭示了隐含在案例中的概率统计思想,寻求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见解,并去分析、解决问题,当学生见解不统一时,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改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互动的优点,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使原本枯燥刻板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案例教学法的讨论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分析与研讨,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合作共事与交流协作的能力。就如张宝臣所阐述:“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3]

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和现有理论及实践基础上,将典型案例所涉及的理论逐个分解、逐步细化;同时,教师结合案例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将这些理论讲细、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从而降低专业课的理论难度。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普遍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对理论的掌握,并且比其他教学法更易接受。学生的实践意识、学以致用的信心和决心更多更强,并且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