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贫困学生资助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3 14:49: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贫困学生资助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贫困学生资助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日程的提出,我国高等院校助学体制的问题日渐引发社会关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进程当中,大学门槛的降低,以及人民大众多余大学教育的渴求,使大学生群体急剧增加,由此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求学深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随着高校扩招而迅速增加,这种人数的增长实际上是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内容比较完善、方式比较灵活的资助体系,包括以学校奖励为主的奖学金,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助学金,以社会支持为主的助学贷款等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资助体系日益出现弊端,并引发社会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质疑。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关系到能否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也关系到保障社会稳定,维系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力图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提高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水平。

二、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资助体系的类别

1、奖学金。

我国传统的奖学金包括,国家提供的优秀大学生国家奖学、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提供的以专业成绩的优秀为考核依据的专业奖学金,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专门为特定学校的特定专业所提供的专业奖学金,但是奖学金考核鉴定标准往往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对象,真正的贫困生能获得该类奖学金的人数并不多。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己比较偏远贫困、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进入大学之前,所获得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况且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勤工俭学,导致贫困大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要少于平均水平。因此,奖学金虽然对贫困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很多贫困大学生成绩却并不乐观,所以,奖学金并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资助方式。

2、助学金

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企业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是以国家财政为基础,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设置的一项助学基金。企业助学金是一些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进一步提高了国家助学金的扶持力度。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来,但覆盖的学校及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依然十分有限。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是指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是贫困的大学生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勤工俭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一方面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还能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早点适应社会环境,相对于助学金的输血方式而言,更是一种造血。勤工俭学作用扶持贫困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目前已经普遍的受到社会的认可及支持。

4、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各级金融机构相应党和政府号召,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活力的情况下,利用金融扶持的方式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助学贷款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政府、银行、学校共同协作,专门扶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银行有条件免息贷款。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借款学生无须担保,只要承诺按期还款,就可以向银行申请到贷款。现行的助学贷款分为两种: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湖南高校助学贷款由高校经办,金融机构发放;生源地信用贷款则由县(市、区)资助机构经办,由国家开发银行发放。

(二)现行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助学评选机制僵化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但此种助学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在资助过程中需要大多经过班级民主评议,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将助学金的分发。这种形式的评选导致平时人际关系不太好以及成绩较差的贫困大学生少有机会获得助学金的机会;其二,有的高职院校的在助学金评比过程中,完全忽视了评选的作用,助学金分发决定权在班级辅导员或者某些领导的手中,这样,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不能将国家的政策根本的落实下来,甚至有的辅导员收受学生贿赂,但助学金名额留给行贿的学生,助长了歪风邪气;其三,在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需要贫困大学生上台陈述自己的家庭困难,有的贫困大学生受到自尊心的驱使,宁愿放弃评选的机会。

2、难以形成科学的贫困生鉴定标准

贫困大学生的鉴定十分困难。目前通用的做法就是让贫困大学生回原籍开村级、乡(镇)级、县级的三级贫困生证明,学校依据贫困生证明作为自主贫困大学生的依据。这种方式确实节省了校方地鉴定成本,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县级以下民政部门在开出贫困生证明时,很少会细究该生的家庭确切情况,导致大量的非贫困生取得贫困生证明,并在班级民主评选过程中占用了贫困生的名额,而真正的贫困生并不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3、助学力量有限

大众化的大学教育导致大学人数急剧膨胀,贫困大学生的基数也急剧增加。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相对增多,但是在人数增多的情况下,国家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方面并不乐观,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助学金额的相对匮乏。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占据了奖学金的大部分江山,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在奖学金的竞争上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而助学金的覆盖面及力度相对较小。

4、部分贫苦大学生依赖资助的思想严重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缺乏生活的自主性,过度依赖资助,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由于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不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会分担家庭的负担,因此,将国家对其的扶持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自身的造血,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他们最终完成了大学学业,也因为缺乏自力更生以及社会的适应性,而不能在进入社会后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这会社会的稳定买下了隐患。

三、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资助机制

为提高助学工作的成效,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

首先,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评选的透明度,让真正的贫困生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一方面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让不诚信的大学生无法获得评选资格,使在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的腐败得以消除。 一方面,进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某些大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其次,造血胜于输血,在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加大工作力度,提供更多优质的勤工俭学的岗位,使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资助,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

(二)形成科学完备的贫困生鉴定标准

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鉴定其实并不困难。第一,各个地区要建立统一的贫困生鉴定标准,根据标准确定该生是否属于贫困生的范畴。但也不能仅仅依据该标准,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但灵活的范围不能太大,灵活范围或者空间不应该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中。第二,高职院校和县级以下民政不分要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相互制约,不能互相推诿鉴定贫困大学生的任务。例如,民政部门不能随便开具贫困生证明,必须会同其他部门,调查该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另外,高校也不能仅仅依据贫困生证明而分发助学金,而应该实际调查该生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三)拓展助学渠道

有必要通过拓展助学渠道的方式,增加贫困助学的力度,从而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面进一步扩大,帮助到更多地贫困大学生。首先,国家财政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毕竟目前在这一方面投入略显不足;其次,提高企业助学的比例。有责任感的企业众多,之所以企业在助学上的投入较少,一是因为我国目前缺乏相关法律,规范企业助学行为,企业助学资金缺乏规范的财务审计,这让企业担心助学基金无法流入到贫困大学生手中。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与企业脱节比较严重,有的企业担心自己的投入并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四、结论

我国在面向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着力解决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资助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助学体系和机制,才能最终建立起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资助制度,使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这对于稳定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完善贫困高职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SZ112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和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刘华.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及其认定标准研究[J].社会发展,2008,(12):78-82.

第2篇

高校资助工作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资助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将合格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回报社会,这才是我们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学院一直坚持以生为本,多维度、多层面协调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问题,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已逐步形成全员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相互融合、润物无声,打造资助育人教育平台

将资助育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将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训练相结合,将专业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助学当中,使贫困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如在学院建康药房,安排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药店的建立与管理,协助药店选择、分类、药品货架的选择、药品的储存与保管,并负责药房的卫生;建立医学基础课实训勤工岗,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专业实训实验室,既帮助老师做好学生实训实验准备等工作,又能锻炼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将资助育人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学院围绕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院资助管理中心于每年6月组织所有参加生源地贷款的毕业生进行还款确认仪式,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毕业生离校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校园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组织学生观看诚信教育宣传片,举办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开展诚信书法比赛,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组织的“助学,筑梦,铸人”的征文活动。

将资助育人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各二级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感恩。中西医结合学院“思父母、爱健康”三行诗大赛,通过三行诗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卫管与基础学院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浦口区敬老院开展关于“孝道”的主题班会,班级的贫困生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对父母、学校、国家的感恩;临床与护理学院同学,将自己的感谢化为实际的行动,每个月坚持去老山3次,每次上下山5个小时,做老山的守护者,捡拾老山的垃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将资助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院积极将资助育人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学院接受省慈善总会资助启动“爱心助学超市”项目。该项目从物品采购、货品摆放到超市管理全部由贫困生承担,学生们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学院药学院贫困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手工制作药用香囊、精油皂并进行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同学们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回报他人的快乐。学院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假期,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孩子们不求回报、克服困难,真正用自己一技之长来回馈社会。

二、榜样先行,运用新媒体,打造资助育人宣传平台

利用微信、微电影传播正能量。学院通过“感动建康先?M人物”“自强之星”“励志之星”等项目的评比,积极表彰一批优秀贫困生,形成良性学习氛围。此外,运用新媒体,利用微信平台资助信息,同时将受助学生成才典型推送到公众平台,获得了很大的点击量。利用学院贫困生原型拍摄微电影在学院广泛传播,并将原型邀请到“励志成长典型报告会”,她的励志故事感动了学院很多贫困生,形成朋辈引航,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队伍,注重科研,打造资助育人保障平台

1.专兼职资助管理人员是主力军。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挂靠学生工作处,全面负责学院的各项奖助项目评定。由学工处副处长担任中心主任,资助管理中心配有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同时,各二级学院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根据各系学生人数的不同,配备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专兼职的足额配备,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2.班主任和学生“资助信息员”是重要补充。学院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级的资助工作,包括贫困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比与发放、贫困学生的谈心谈话等。学院首次引入“班级资助信息员”制度,在每个班级制定一名学生资助信息员,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反馈班级学生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关注由于突发事件致贫致困的学生,真正从全方位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3.学院教职工是有力后备军。学院教职工一直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当学院突发学生重大疾病事件,全院教职工纷纷解囊相助,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师生踊跃捐款。除了在职的教职工,离退休老师们也心系贫困学生。学院关工委设立“爱心基金”,专门资助学院的贫困生。受助学生承诺会用好这笔爱心捐款,继续奋力前行,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刻苦学习,尽最大的努力回报母校、回报每一位帮助她们的人。

4.加强研究,注重科研,提升队伍水平。学院专兼职资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直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不断深化学习过程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老师们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发表资助论文。此外,老师们在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传帮带,资助辅导员带领着部分贫困生组建资助课题组,对学院曾经受到过资助的毕业生们进行跟踪调查,顺利完成了暑期社会实践课题――学院受资助优秀毕业生现状调查及档案建立。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学院资助工作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

四、精准帮扶,全程关注,打造资助育人特色平台

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学院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针对贫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条件差、社会资源少、心理较敏感等特点,学院对部分贫困生进行全程精准帮扶。学院对于贫困学生的帮扶不仅仅停留在入学时或每次发放奖助学金的时候,学院启动“全程关注、精准帮扶”的方案,从经济支持、重要节点帮扶、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就业帮扶等五个方面,对于贫困学生进行在校三年的全程关注与帮扶。

从“绿色通道”开启贫困生全程帮扶工作。经绿色通道的贫困生,根据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学院给特困学生发放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为特困学生减免了学费,使学生一进校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同时对全体特困学生安排了“一对一”帮扶老师。学院近两年来始终坚持对于孤儿、父母双残等特殊困难学生的帮助,一入校就指定帮扶老师。

“节点帮扶”温暖人心。学院秋季学期开学一般正值中秋佳节,为了让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学子在祥和愉悦的节日氛围中欢度佳节,感受到家的温暖,学院在新生报到现场为每一位学生发放月饼券和餐券。学院除了按照常规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日用品,保障他们生活所需以外,每年还特别关注残疾学生这个群体。学院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爱心信封”,信封中包括购物券一张,以解决同学们的生活需求;购书卡一张,以鼓励同学们励志图强;通讯充值卡一张,以提醒同学们常联系家人、学会感恩。学院已经坚持多年在中秋节、端午节为全体在校生发放节日礼品。拿到学校的贴心“礼物”,家长们纷纷表示,把孩子放在学校过中秋很是放心。在三九寒冬和新年来临之际,学院为孤儿和残疾学生送去温暖,每位同学发放冲锋衣一件。学院领导为每一位同学发放衣物并与每一位学生交谈,询问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学们均表示日后将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部分贫困生在心理、人际交往、学业、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学院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各二级学院通过班主任和班级资助信息员随时掌握贫困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广泛征求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意见,确定“学业帮扶”对象。每一个?Ы汤鲜υ诔醪搅私獍锓龆韵蟮难?习情况报告和原因分析后都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对帮扶对象进行学业指导,形成帮扶工作记录。在新生心理筛查工作一结束,学院就将其中的贫困生进行重点关注,确定重点帮扶对象,除了让班主任们进行常规的心理辅导外,还指定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学校给予他们的阳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成本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逐渐转变为由学生家庭和个人进行成本补偿,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99年9月,国家开始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并逐渐推广,各高校也各自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市级的贫困证明以及民政局开具的低保家庭证明;二是学生填写的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市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外省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二、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第4篇

说起周国清,洞口县教育系统的领导和老师们无不竖起拇指称赞:儒雅,有亲和力,是个好校长!的确,周国清高高的个头,戴一副金属框架眼镜,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谈吐间魅力四溢,展现出来的学者风范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于是博得了一个“儒雅校长”的美称。但是,真正让周国清广为人知的还是他的“大爱”办学理念。何为“大爱”?即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爱教育。“人活着就是为了爱和责任,作为校长就应该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承担起这份爱和责任。”周国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关爱贫困生,为谁辛苦为谁忙

去年8月10日,《邵阳日报》上一则题为《洞口县一中百余贫困学子登“金榜”》的消息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原来,在当年的高考中,该校有120名得到资助的贫困生上了本科线,登上了校园内的“金榜”。朋友和领导向周国清表示祝贺,周国清却只是淡淡一笑:“这都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殊不知,为了让这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周国清付出了多少劳动,耗费了多少心血。

2009年9月的一天中午,周国清到学生食堂查看,看到一位高三学生只打了一元钱的饭和一份小菜,他心痛不已:这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还要承担那么繁重的学习任务,却这么节俭,家里肯定有经济困难。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每一个贫困生每顿都能吃上营养餐。他进一步调查,发现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困难学生较多。这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生选择了洞口县一中,就是信任我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在这里学习好、生活好,过得幸福快乐,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在校务会上,周国清的话朴实得令人感动。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周国清倡议筹建了“师生爱心基金”,每个学期开学,他都率先捐出1000元。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纷纷解囊,每学期都能筹到数目不菲的一笔资金。这些资金都在开学的一周内发放到家庭困难的学生手中,帮助他们购买学习用品,送上学校的第一缕温暖关怀。

全校5000余名学生中有500多名贫困生,师生们有限的捐助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周国清深深明白这一点。“思路决定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积极和社会各界及校友联系,筹措资金,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他3次下深圳,和邵阳深圳商会联系,争取到了每年1.2万元的贫困生助学金;他4次到上海,和邵阳上海商会洽谈,争取到了每年2.5万元的助学金;他借到望城出差的机会,和望城农业银行一职工联系,为高一两名贫困生争取到了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周国清的执著、坦诚、爱心感动了各界人士,得到了一笔又一笔的资助款。到目前为止,洞口县一中已经拥有“张明为奖学金”、“白莉奖学金、助学金”、“希望之星助学金”等奖学助学项目20余个。仅2010~2011年度,该校就发放各项奖(助)学金113.3万元,532名贫困学生受益。

父亲残疾、母亲改嫁的肖硕雄同学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南大学,他高中三年的学费大多来自学校的奖(助)学金。为了他能顺利就读大学,周国清还写推荐信,为他到洞口县学生资助中心争取到了每年6000元的无息贷款。肖硕雄在作文中写道:“周校长,你的爱是我这一生前进的动力。我知道,你并不需要我的报答,但我会好好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去回报这个社会!”到目前为止,至少有2000多贫困学子因在洞口县一中得到扶助而考上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扶困更扶心,心理辅导洒阳光

“贫困生的生活需要扶助,但他们的心里更需要温暖。我们要扶困,更需要扶心!”这是周国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上讲的话。周国清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不摆校长的架子,而是弯下腰去和学生交流,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心里。2010年2月的一天,周国清收到了一份学生的告别信。该生说自己家庭贫困,学校为自己免去了学杂费,但自己成绩不是很好,感觉压力很大,害怕考不上大学,既对不住学校,又遭同学笑话,因此决定南下打工。周国清接到这封信后,马上找到该生,和她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终于解开了该生的心结,让她重返校园。周国清事后还多次和这个学生进行谈话,并嘱咐她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多鼓励和帮助她,给她开“小灶”。这位学生最终成为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免费师范生。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很多教师不理解,甚至另眼相看。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地位不高,报酬低,因而心里很委屈,个别老师还有了动摇的倾向,特别是文化课老师更不愿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来。周国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他决定以身作则。2010年学年度一开始,周国清亲自带头,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担负起262班和272班的心理辅导工作,并安排政教处刘建云老师直接抓全校的心理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分别找朱池云、向桂香、肖和平老师谈话,通过做工作使他们从教学第一线中抽出来,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工作中。

第5篇

同志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发放仪式,帮助今年*名经济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这一爱心善举,充满温情,传递着正能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不畏生活艰辛,在逆境中奋进,在奋斗中成才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的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基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另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标志着一个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将为顺利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也必将会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县委、县政府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优良传统,把**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贫困学生得实惠,让广大群众满意。

一直以来,县慈善组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已连续*年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共支出*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为贫困学生家庭缓解了困难,为我县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张**茶,一张金丝峡,还有一张就是**教育这棵常青树。**教育高考上线万人比连续*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人民创造了教育奇迹。今年,我县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绩,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茅。全县*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上线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9.7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876人,上线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0.68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71人,居全市七县区之首。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广大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爱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参加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发放仪式的机会,我就资助大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志们,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使捐资助学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要及时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为更多的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担当和负责。

小善举、大爱心,筹资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是关注民生,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实际举措,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对于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要做好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切实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项资金管理好、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发扬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资助贫困大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入学。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放飞一个希望。你们的一份关爱,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次善举,将激起更多人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每一位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就会变为现实。我们真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一片真情和关怀。同时,希望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给慈善事业注入经济实力,壮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三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需要广大贫困学生的秉承和传递。

第6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引起了教育界及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如何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 

 

1 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当前社会氛围对感恩教育的影响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这种感恩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种优良的传统应该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浮躁和功利思想在社会上普遍盛行,这种功利思想对当前在校的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各种奖励和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奖励和资助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受到资助和奖励的贫困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把国家和学校对自己的资助和奖励看做是理所应当的,感恩意识淡漠。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普遍关注。 

2 构建多层次的感恩教育体系 

2.1 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感恩氛围。 

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通过展板、海报等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感恩的内涵与重要性,增强学生重视程度,唤起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教育班会与讲座,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教育同学们形成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广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立足现实生活,引导同学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此外,学校以奖助学金发放仪式为依托,也可开展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2.2 从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首先从情感方面来讲,一个人的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感恩者将感恩的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心态和品质,进而外化成一种感恩的行为。其次是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的报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而受资助者的责任感是衡量感恩意识的重要尺度之一。责任与感恩相辅相成,只有肩负责任,才能心存感恩;只有心存感恩,才会懂得回报。 

2.3 在感恩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要条件应使学生具备主体意识。班级、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管理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采纳选用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让他们来体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他们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精神。这样他们才能对父母的付出、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爱予以深切的理解,才能心存感激,懂得感恩。 

2.4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施恩于行,学会感恩。 

要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施恩于行。要挖掘重大节日的感恩内涵,让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学会感恩。大凡重大节日的设置,都有怀念和感恩的内涵。学校应充分利用每周一升国旗仪式这个契机,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上台讲话,讲解感恩的意义,树立学生感恩的基本意识,号召全体学生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准备一个专门记载班上同学所做的令人感动的事迹的“感恩记事簿”,只要是有益于人的行为,不论多么微不足道,都写进“感恩记事簿”里,让同学们看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参考文献: 

[1]陈海娟,周祥龙.高校感恩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5). 

[2]陈怡欣.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j].文教资料2010.10.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心理援助 资助工作

高等教育的助困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和高校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机制。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助学体系。除了经济困难外,这些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贫困生本身不健康的心理意识为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甚至是负面影响。所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给予他们经济上资助、心理上的救助,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的困难,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曾被人称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一般是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苦难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炼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但我们也看到很大一部分贫困生背负着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不仅严重影响贫困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

1.过度自卑,自我封闭。

由于经济原因,高职贫困生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不愿自己受到其他人的关注,更不愿自己成为别人谈论的对象与舆论的中心,内心极为敏感,表现出既自卑又过度自尊的矛盾心理,将他人的善意帮助看做施舍而耻于接受,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担心别人看不起,不敢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家境的困难,自我防范意识强,拒绝与他人交往,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加剧了他们内向、封闭、孤僻心理的形成,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2.压力过大,抑郁不安。

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去应有的激情和活力。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贫困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综合素质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贫困生面对现实的多重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悲观,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情绪,个别贫困生甚至产生退学、自杀、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3.不懂感恩,做事偏激。

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父母供养自己上大学天经地义,把其所受的不公归咎为家庭的不幸、社会的不公平,因此时常怨恨社会,怨恨父母,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不满,做事偏激。部分贫困生总是希望多得点困难补助,没有树立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或参与勤工助学的意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学校减免学费是应该的,国家助学贷款可以不还。不懂感恩、不劳而获的心态严重影响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结合心理问题,完善资助工作

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经济环境,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生活和精神上的双层压力,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对于贫困生除了必要的经济资助外,更需要给予其精神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帮扶。因此,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关注和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1.丰富心理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认识到贫困不可耻,劳动最光荣,贫困问题如果处理得当就是一种磨炼、一笔精神财富。努力在全校形成同学间平等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以集体活动为载体,在贫困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各种主体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消费观。通过组织不定期的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报纸、网络等途径在贫困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技能,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保健技能和方法。针对在某一个方面心理素质欠缺的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如开展自信心心理辅导、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等,让他们得到专门的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困难。

2.建立贫困生的心理档案,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新生入校时,各高校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各类档案,包括学业档案、家庭档案、心理档案等。但由于不同的档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限制了其功效的发挥。特别是心理档案,要建立系统、翔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让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他们往往夸大了贫困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心理矛盾与困惑。因此要引导他们改变对贫困的消极认识,正确看待贫困,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贫困,而不是耻于贫困。其次,引导他们重新构建对心理压力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压力,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在压力面前保持勇气和信心,排解心理压力的不利影响。

3.加大勤工俭学力度,培养自尊自立意识。

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培养自尊、自立的意识。补、助、减都属于无偿性的资助,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及行为上的惰性。高校和资助人要尽量为贫困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助学岗位,把贫困生能够胜任的工作交给他们来做,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社交范围、克服自卑心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使贫困生享受到获得劳动报酬的满足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珍惜劳动所得,促进成才。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工作实践,这样既可以使贫困生获得一定的收入,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积累社会资本,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贫困大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又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助学工作中,努力探索对贫困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理论与实践,解决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勇气、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完善的机制,使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相结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使他们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邹国振.学校支持体系之构建——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J].教育评论,2005(1):32-36.

[2]李国建.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3(5):148-149.

[3]龙晓东,廖湘蓉,邓志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46-01

一、大学生生活差距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之所以被视为特殊群体,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不创造价值,以消费为主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同样可以反映大问题,贫富差距就是其中之一。大学生生活贫富差距不仅是校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在校园内主要表现为:

(一)宿舍关系不融洽。宿舍关系紧张是大学生贫富差距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生活水平的差距,所以在宿舍里常常会出现小群体。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往往会孤立贫困的学生,或者在言行中对贫困学生的敏感心灵造成伤害。宿舍作为一个整体,如果矛盾解决不好,宿舍氛围就不能融洽,这样既不利于生活,也不利于学习,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

我管理的一名大学生,因为宿舍经常搞聚会活动让他经济压力很大,于是他渐渐疏远了舍友,宿舍集体活动很少参加。同宿舍一位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花钱大手大脚,对这名同学的做法不能理解,于是两人发生口角。

宿舍作为一个小社会,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压力,特别是一些同学采取了消极的办法,疏远大家,往往造成大家感情上的隔阂。另外一些同学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换位思考,伤害到贫困同学的感情。

(二)交友圈封闭。一些贫困学生的不自信和心理敏感,使他们难以融入班集体,即使是同专业同学,也会因为生活差距划分小团体。同类学生往往更倾向于跟自己相似或相近的同学做朋友。过于封闭的交际圈对他们的世界观发展和人格发展都十分不利。

还有一些贫困学生,因为日常忙于各种兼职工作,缺少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常常是形单影只。

(三)毕业去向差异化。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让学生在毕业时产生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希望继续求学的学生常常因为经济原因不得已放弃学业,融入找工作的大军中;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往往不会顾及经济原因,继续求学或者找到好工作者居多。

二、解决大学生生活差距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为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思想动态。

解决大学生因为贫富差距而带来的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转变观念、这里所说的“观念”,不仅指辅导员的观念要转变,还指学生的观念、社会的观念要转变。我们应该打破“贫富学生”这个观念,特别是认为贫困学生努力上进,富学生不思进取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正确的看待他们的诉求,大学时光,是他们学知识,长本领的阶段,我们不能人为的将他们划分开。作为辅导员,我们要更加重视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注意保护每一个学生善良的心灵。此外,辅导员也要在学生中间树立积极的信念,不要让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贫困学生,要让“努力奋斗,自己更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辅导员要特别注意贫困学生的观念转变工作。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关爱。面对贫困生多有敏感,自尊心较强的特点,在管理中辅导员要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辅导员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转变贫困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为他们寻找一些有益的社会兼职工作等。

(二)注重心理健康。经济上的贫困是暂时的,但是心理上的“贫困”却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是要注意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指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还包括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心理上的“贫困”。我们常常将注意力放在贫困生心理“脱贫”的问题上,却忽视了生活富足的学生内心的荒芜。多数人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衣食无忧,却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一些生活富足的孩子更缺乏交际的能力,朋友圈子也很小。因此,要注意疏导此类学生的感情。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这两类同学都融入集体的怀抱,通过集体活动,让大家产生互动,在增加集体感情的同时,让大家敞开心扉。

(三)解决问题讲究方式方法。辅导员工作中说话讲究方式方法十分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构建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大学生看作孩子或者学生,而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要用平等的口吻,商量的语气。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新资助体系;贫困大学生;人格培养

一、解读新资助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成本也逐步提高,导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保证学生不因为经济困难完不成学业,已成为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加大资助力度,建立起我国高校新资助政策体系。

新资助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提高国家奖学金标准和受助比例。用于奖励本专科学生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受奖励学生的比例占在校生人数的0.3%;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面为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二)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面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分为3000、2000、1000元三个等次;(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继续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政策;(四)从2007年起,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五)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六)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国家新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多样,但是助学金在资助体系占有相当大比重,尤其对师范、农林类学校而言,资助比例达到将近50%,对学生的人格、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也给很多贫困生带来一定困惑。

二、新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人格缺陷及原因分析

人格是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因个人特制而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思想倾向和行为风格。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关联都有重要作用。特别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健全人格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完善小我,改造大我,不断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我,进而造福社会。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生,属于“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其心理承受力也相对脆弱。新资助政策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使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都有了大幅增加,但在实施过程别是名额和资助幅度比较大的助学金评定和资助过程中,这一群体曝之于公众焦点之下,要接受堂皇的评议和公众公开的评价,脆弱的心灵往往更容易出现种种问题,产生人格缺陷,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困惑。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进入城市后,他们对自己天然的不足感到“羞怯”,因家庭贫困而害怕被别人轻视,往往有着正常人难以体会的自尊要求,对他人的言行特别敏感,很难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出现的各种难关,缺乏自信,抑郁孤僻,产生自卑焦虑心理。特别当助学金评定受益人数增多,需要经过公开的申请、班级评定等程序才可以取得相应资助时,触及其自尊,加剧了部分学生心理困惑,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以致成为心理负担,影响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 转贴于

(二)社会责任感淡薄,道德意识匮乏,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缺失。接受资助的学生只享受资助不履行义务,完成学业不回报社会的现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非常普遍。这种社会责任感淡薄表现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部分学生以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过于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较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新资助体系通过“以“减(免)、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特别是助学金对贫困生无偿直接发放,国家发放资助时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应尽哪些义务,但是当国家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后,应该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由于前资助政策没有强制规定,当前高校感恩教育不是很到位,造成部分贫困生不仅不感恩而且出现助学贷款违约等恶性失信行为。

(三)自我价值迷失,产生消极被动懒惰意识。现行资助体系的层次性和协调性不强,高校执行这些政策时容易出现重复资助的情况,比如说没有明确规定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不能申请勤工助学、奖学金和助学金,即使有校规定了奖助年度资助金额,但也没有把国家助学贷款列入其中,使很多学生有机可乘,重复申请各项资助。随着资助力度的加大,各大高校的贫困生基本都能够得到来自国家的资助,导致贫困生一味寄希望于学校补助,不懂得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问题,缺乏竞争意识,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思想。特别在每年的助学金评定中,因受益面广,部分家庭不是很困难得学生在金钱面前迷失自我,不惜伪造材料,夸大家庭困难,干扰评定,对学生自身人格也是极大冲击。

三、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途径思考

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为了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还处于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实现资助效益最大化应该是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抓住的重点。资助效益的最大化是在帮助贫困学生走出经济困窘的同时实现心灵的蜕变和自我超越,即助物质之困也助精神之困,帮助贫困学生建立起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才是资助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资助政策宣传,积极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学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思想。从学校资助中心到辅导员、班主任,应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制作展板等形式加强对资助体系相关文件精神的宣传,让学生深刻领会建立新的学生资助体系的目的、原则和深刻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资助政策是国家对学生的帮助和关心,引导学生理解非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引导树立起诚信接受资助和受助后感恩回报社会的思想。同时,可通过开展征文活动、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等方式来对大学生诚信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各高校应鼓励贫困生多参与公益活动,学会感恩,从行动上回馈社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