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30: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商管理决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管理会计 公司决策 应用
0前言
我国在管理会计上的研究比较晚,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管理会计是一种能够制定管理决策、帮助企业实现经济计划以及提升企业绩效的管理系统。在企业财务报告方面能够披露出一些比较专业的意见,在辅助企业制定相应的决策外,还能够对企业的决策进行完善。那么如何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上是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此,在下文中对管理会计的职能进行分析,以实际应用案例,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上的应用。
1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1.1管理会计特点
第一,外部性。管理会计能够面向企业的外部信息,针对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从企业客户方面进行分析,管理会计需要面向企业客户以及企业的竞争者,不断的发掘自身的竞争优势,尽可能的为企业提供更加广泛的信息。管理会计的外部性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在外部信息获取上,保持自身长久的竞争力。
第二,全局性。管理会计的管理定位是企业的综合管理目标,从企业的发展战略着手,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管理。管理会计的全局性,能够把握住企业的发展方向,帮助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决策制定。在进行各个部门之间的循环评估时,能够从整体上对企业进行把握,一方面在企业合理战略目标制定上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尊重企业整发展目标,帮助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相互合作,促进企业目标实现。
第三,信息提供多元性。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存在着较多的优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些非财务信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中,非财务信息的提供能够提升企业在众多竞争中的优势。当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提供非财务信息时,不仅能够有效弥补企业业绩上的缺陷,还能够为企业提出多项业绩发展指标,提升企业的长期发展优势。
1.2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条件,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比较晚,在相应的体制上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分别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指与企业管理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资本市场环境等。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尚不完善,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一些制定上的漏洞,虽然我国逐步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管理,但是其理论体系依然不成熟。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基础上,管理会计发展缺乏一定的经济市场环境,基于这样的背景,使得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决策制定上存在着一定的阻碍。而内部因素是指,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以及领导层在决策制定上的问题。首先企业的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对于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加上企业管理者是在财务决策制定上的独断,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使得大部分的内部管理制度出现问题。如,当企业在进行业绩考核时,相应的部门在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下,难以做到赏罚分明。
2管理会计职能分析
在传统会计中,最为突出的职能就是信息反馈以及企业财务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而管理会计虽然有别与传统会计,但是却在管理会计基础上进行延伸,在企业中主要具有三方面的职能:第一,预测;第二,决策;第三,评价。
2.1预测职能
管理会计的预测功能在企业中的预测周期为12个月,实现预测职能主要通过企业的执行销售环节、运营环节以及财务规划等环节。在以上流程结束之后,管理会计生成SOFP电子数据表,该表能够反映出企业产品销售信息以及实际生产运营信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预测时间关系到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一般情况下,在SOFP电子数据表中,所包含的项目有:实际销售量、月差异、累积、原计划、最大产能等。为了得到产品在实际销售中的预期,基于管理会计的预测,需要从企业产品销售的整体上进行分析。对企业价值流内的销售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当公司的价值流产品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时,公司需要通过产品的下其预测,将同一价值流的产品向多个市场中投放。管理会计的预测还需要与电子数据表之间进行转换,在必要的时候预测人员还需要自行进行数据调整。
2.2决策职能
决策职能是管理会计中的核心职能,也是企业能够实现发展的关键职能。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决策、相关数据,来实现对实际产品的定价。管理会计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管理者所关注的内容不同。例如,很多企业比较关注价值流层,在价值流层中,客户价值与整条价值流的盈利,是企业发展的焦点所在。当向价值流程中引入新产品时,首先需要所引如的产品能够对整个价值流的盈利作出贡献。反之,如果价值流内的资本源不能维持新产品的实际生产,那么整个价值流的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资源影响。
2.3评价职能
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能够帮助企业制定评价指标,进而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流业绩指标的同步评价,首先企业评价指标在形式上比较精简,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细化。例如,在单元业绩计量指标中,主要包含小时报告、首次合格率、在生产/标准在生产品比率以及设备总体效率等。在小时报告中的计量内容中,主要包含每小时产品实际生产量。在首次合格率中的计量内容为,一次生产合格未经返工、维修未被报废的产品占据总数量的百分比。而设备的总体效率是指,综合对设备的综合衡量,以及设备的生产能力。
3管理会计在A企业决策制定上的应用实例
3.1A集团背景资料分析
A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纯棉衬衫生产商之一,A集团在多年努力下,实现了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运作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A集团一直在进行管理会计的改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A集团旗下包含很多部门,例如包含染纱、梭织、整理等一站式的纺织生产,与实际生产环节相对应的是包含有很多支持性的产业部门,例如技术部门、产品生产技术部门、物流部门、物资部门、设备安全保障部门、质量保证部门以及物测部门。
3.2基于管理会计的制造费用改善方案
为了促进A集团产业生产,需要从价值流成本核算的思想出发,并提出能够实现部门费用分配的改进方案。其中价值流成本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材料成本、机器设备成本、生产支持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等。假设在本企业中,只生产1号、2号、3号、4号、5号五种梭织布,且对应的生产量为200km、50km、150km、100km、50km。基于管理会计的产品生产费用改善方法,需要通过对价值流图进行绘制,对不同布批的生产步骤进行明确,在产业技术部门配合下,实现不同型号的产品生产。在企业生产价值流矩阵中,将1号和2号布归为价值流A,3号-5号布归为价值流B。设产品生产部门共有1200万元的资金,平均分给A、B两个价值流。那么A价值流以及B价值流将得到相同的600万元资金进行产品生产。
其中A价值流中的布匹生产总量为250km,则景观计算可得出单位制造费用为2.4万元。而B价值流中的生产总量为300km,则可计算得出其单位制造费用为2万元。基于管理会计在A和B不同价值流中的应用,与传统的计算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势。第一,该种总体分配价值分配的形式,能够避免了对每一个项目标准进行价值分配,提升成本管理效率。第二,当确定了价值流之后,以目标成本法,从整体上进行资源换分。然后在不同级别中进行细分。但是该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实际的管理会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价值流的工作。
4管理会计体系建立
4.1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管理会计的战略管理系统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战略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地位。基于管理会计的战略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在专业的数据信息支持下,能够向企业提供诸多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一方面能够转变企业财务部门员工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由于财务部门信息不同步的现象而造成的实际操作上的问题。管理会计的战略管理系统在传统会计系统的基础上,对原有功能进行补充与改进,并实现内容的拓展。
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内容拓展:第一,将企业的战略模型增加。企业实现科学的决策制定,需要在原有的信息系统下,不断的增加公司的战略模型,并帮助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第二,将原有的成本运算进行分解。扩充管理会计管理模型,首先需要对企业中原有的成本预算模型进行划分,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预算,并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第三,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在传统会计管理模式下,需要对企业进行专业的业绩评价,对企业中的各个生产部门进行实时监督,并将结果反馈到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在业绩评价系统中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及时作出决策。
4.2提升企业文化
企业文件建设能够促进企业发展观念转变,增加企业员工在管理会计工作进行中的有效性。在才财务部门中进行企业文化活动,是促进企业文化建筑的重要内容,并且能够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文化活动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来开展:
第一,管理会计的能够在公司决策制定上发挥出关键的作用,需要在企业文化背景比较深厚的基础上发挥出作用。提升企业文化,最直接方式首先需要企业财务部门的素养提升,来带动整体素养提升。例如在企业中以部门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增加各个部门的文化氛围,同时能够促进部门内部整体能力提升,养成竞争意识;
第二,以个人为单位,提升管理会计素养,需要注重管理会计的专业性,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并注重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开展专题性的文化学习,通过实际的文化学习,提升个人素养,为企业员工培训带来便利;
第三,管理会计公司中能够制定决策,并不是单一的作用与财务部门,还与很多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多密切的联系。管理会计需要与企业中的多个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数据分析,并向不同部门提供多种非财务信息,通过与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以团结企业部门,实现经济发展为目标,在企业中进行文化讨论。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向企业组织创新提升力量。
4.3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在企业中实施成本管理,是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传统模式下的成本管理不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在此基础上,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产生。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在企业的实际需求下,清晰的掌握企业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才能够将成本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战略中。此外还需要对企业的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寻找能够提升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策略。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需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的方式有:企业成本定位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以及企业成本动因分析。首先需要对成本领先战略进行分析,成本领先战略下,企业的目标就是为降低成本,换言之,在提品功能、质量等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以降低成本的方式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多的优势。
5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很多优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具有外部性、全局性以及信息多元性等特点。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比较晚,因此在公司决策制定上尚不完善,需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对其职能进行优化。在企业中主要具有三方面的职能,预测、决策以及评价智能。在本文中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决策制定实例进行分析,并研究体系建立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采薇.精益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范伟红.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1.
[3]张媛.区域文化与风险偏好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周达勇.经理权力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5]刘朋.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6]钱英.我国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
[7]李静.探析作业成本制度在我国保险企业管理中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6.
关键词:供应链 利益相关者 外部审计决策 信号理论
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与客户同投资者一样,是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它们有强烈的动机获取公司的经营效率、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会高度关注公司的审计信息;同样,公司需要较高的信息透明度和健康的财务运营信息去吸引这些供应商或客户,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公司也会积极寻求外部审计向供应商和客户传递信号。双方的互相需求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动机,下面展开公司聘请外部审计师决策与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实证分析。
一、提出假设
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在与上市公司的长期合作中,获取的上市公司私有信息越多,对公开信息的需求就越少,议价能力越强,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就较少。我们预计,随着供应商集中度或客户集中度的上升,公司聘用外部审计的概率会下降。但是,随着某个或多个客商的供应量或需求量所占比例的持续上升,它们获取的私有信息会越来越多,公司会渐渐失去博弈中的优势,供应商或客户会形成一定的规模性“垄断”并提高它们的议价能力,而且很可能以此来要挟公司获取额外私有利益( Dowlatshahi,1999;Feldmann and Müller,2003),公司在谈判中就会处于弱势地位。博弈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是否有能力平衡这种因对方规模性优势而提升的议价能力:对国有公司来说,它们享有政府无偿供给的稀缺资源(经营特许权、拨款补贴、销售渠道等)( Shleifer and Vishny,1994) ,当客商集中度逼近临界值时,国有公司可以利用它们享有的稀缺资源不再持续向客商提供更多私有信息,而是通过外部独立审计师的报告向外界发送公开的信号,以吸引新的供应商或客户参与竞争,从而扭转双方议价能力的倾斜的局面。因此,我们预测,国有公司聘用外部审计的概率随着客商集中度的上升呈现出先逐渐下降后逐渐上升的状态,即U 型曲线;相反,非国有公司它们面临着严重的信贷歧视、行业限制等诸多不平等待遇,议价能力和所掌握的的资源远不及国有公司,面对客商要挟无法通过有效的替代性机制来缓解,为了留住这些供应商和客户,只能被动地继续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私有信息。据此我们预期,客商集中度越高,非国有公司聘用外部审计的概率越低,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要显著强于国有公司。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H:国有公司聘用外部审计的概率随着供应商或客户集中度的上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 型曲线的关系;而非国有公司中两者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用Logistic 模型进行检验。
Big4 = α1 +α2 Supplies Ratio ( Customer Ratio) +α3Size +α4Lev +α5ROA +α6Growth + α7Receivable +α8Inventory +α9Refinancing +ε (1)
Big4 = α1+α2Supplies Ratio (Customer Ratio) +α3SuppliesRatio2 ( CustomerRatio2 ) +α4Size +α5Lev+α6ROA+α7Growth+α8Receivable+α9Inventory+α10Refinancing+ε (2)
在上述模型中,被解释变量Big4代表样本公司是否选择四大所进行审计(取1代表是,0代表否);为了反映供应商或客户的集中度,选择年报中企业向前五名供应商(客户)采购(销售)金额所占总采购额(销售额)的比例(Supplier Ratio 和Customer Ratio)来表示;模型( 2) 中的Supplier Ratio2和Customer Ratio2 分别表示以上集中度的平方项。同时,加入的控制变量Size(公司年末市值取自然对数)、Lev(资产负债率)、ROA(总资产收益率)、Growth(企业年销售收入增长率)、Receivable(年末应收账款额占总资产比率)、Inventory(年末存货净额占总资产比率)等指标来控制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运营效率、财务状况以及资产规模等变量。并且加入哑变量Refinancing 考核公司再融资状况,控制了行业和年度因素使回归结果更可靠。
因制造行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客商关系的变动对这类企业的影响可能更大,所以数据选用2002—2009 年沪、深两市的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审计和会计信息及指标均来源于CCER 数据库,供应商和客户的集中度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所披露的前五名供应商和客户数据获得。本文所有数据均使用MATLAB7.0进行处理。
二、实证分析
下表是上市公司聘请外部审计决策对供应商集中度(A)和客户集中度(B)的回归结果。第1、5列和第3、7列分别报告了模型( 2) 在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样本中的回归结果;第1、5列中的Supplier Ratio2以及Customer Ratio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国有公司情况符合模型2中U型曲线的猜想;相反,第3、7列显示的在模型2中的非国有公司的估计系数均不如国有公司显著,表明非国有公司不适合U曲线,与我们的假设相符;第4、8列和第2、6显示了模型1在非国有公司样本和国有公司样本中的回归结果,很明显,非国有公司估计系数比国有公司显著很多,且均为负,这也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模型中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
三、结束语
利益相关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上市公司往往聘用外部审计师向投资者传递信号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是,现有研究都将信号接收者定位在投资者上,本文检验了供应商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对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的审计师聘用决策的影响,完善丰富了审计信号理论的相关内容,对上市公司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博弈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Feldmann M.and S.Müller.2003.An Incentive Scheme for True Information Providing in Supply ChainsOmega31:63~73
[2]Shleifer A.andW.Vishny.1994.Politicans and Firm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9:995~1025
[3]Dowlatshahi S.1999.Bargaining Power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40: 27~36
[关键词] 决策科学 公司治理 治理绩效
一、科学的公司决策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1.公司治理的概念和内涵应该从权力制衡与决策科学两个方面去理解
从权力制衡角度看,也就是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实际上,公司已不只是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治理的对象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者、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2.关于公司治理的核心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说企业控制权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也有的认为是董事会治理、是激励与约束经理人;还有的认为是股权结构、是透明度等等。笔者以为上述所云归根结底,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科学的公司决策。
对于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股权结构说,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问题。它通过建立一套既分权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成本和风险,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的利益的背离,从而达到保护所有者的目的。实际上,这套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制度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且,制衡也并不是保证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途径。衡量一个治理制度或治理结构的标准,应该是如何使公司最有效的运行,如何保证各方面的公司参与人的利益得到维护和满足。这就实际就转变为如何科学决策问题。因为公司各方的利益都体现在公司实体之中,只有理顺各方面的权责关系,才能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行,而公司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决策科学化。因此,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至少最终目的不是制衡,只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
对于董事会治理、激励与约束经理人及增加信息的透明度等,其目的就是规范董事会、经理人等决策机构的决策程序、把决策程序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达到决策科学化的目的。
3.基于决策科学观念上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若干具体的超越结构的治理机制
传统的公司治理大多基于分权与制衡而停留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层面上,较多地注重对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的研究。因此,公司治理可以说是侧重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但从科学决策的角度来看,治理结构远不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题,建立在决策科学观念上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发挥作用的内部监控机制,而且需要一系列通过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来发挥作用的外部治理机制,如公司法、证券法、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社会审计和社会舆论等。也就是说,基于决策科学观念上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若干具体的超越结构的治理机制。
二、基于决策科学观念上的公司治理与治理绩效
1.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非对称性
公司治理专家李维安教授认为,公司治理是一个系统,公司治理的质量是由决定公司治理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内部来讲,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质量的基础因素,目前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完善。但即使是同样的股权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治理效果。也就是说,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存在非对称性。
天津商学院的栾珊等在《上市公司股杈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5期(总第27期)中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权结构并无直接的线性相关性,公司股权结构变动与公司绩效存在着非对称性的现象。高明华(2001)以1999年度的47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集中度指标(最大股东、前三位股东和前五位股东持股比例)与ROE和EPS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基本不相关。
2.公司治理受政府制约影响治理绩效
由于大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集中在政府。而政府在行政上对企业管理层干预过多,企业目标政治化,无法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转换。同时,由于国家股股东主体不明确,缺乏国有资本增值动力和监督经理层的机制,会造成公司内部人控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或母公司之间存在产权关系不清、管理关系不顺;造成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上长期不分家(很多企业都只是表面上分家),关联交易盛行;大股东操纵公司一切事务,无法形成制约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国有股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获得政府保护、享受税收优惠的可能性上升。当然国内外学者在关于国有股对公司治理进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3.“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并没保证科学决策
当前我国设置了董事会行使决策权,监事会、独立董事行使双重监督权的权利配置模式。但是我国大部分公司内部管理层高层人员同时兼任董事会成员,并对公司董事提名具有很大影响力,如此,实际形成了高管人员控制董事会。而监事会也基本为内部人所控制,独立董事虽然相对独立,但由于其来源上的先天不足,致使其监督作用甚微。于是决策科学也就难以得到保证。
三、建立在决策科学观念上的公司治理需要超越结构的治理机制
从科学决策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不能单纯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和内容,而更应该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治理机制问题,最少应该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决策机制。
1.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是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是公司有效运转的保证和基本条件。
如前所述,公司是一个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集团。所以剩余索取权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相应地,激励机制的主体、客体以及目标与公司治理得保持一致。因此,公司治理的重心已由过去调整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转变为调整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公司治理也已从过去强调以货币资本为基础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转向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上。因此,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就成为一种特别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实践中比较典型的制度安排有:高层管理人员“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股权或期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使高层管理人员与出资者共同索取剩余;企业对雇员则实行的“基本工资+奖金”的结构报酬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等,使员工有机会参与剩余分配。
2.约束机制
有效的约束机制应该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内部约束机制以公司独立董事、中介机构和公司监事会人员参与的原则建立。独立董事要建立资格证制度,通过市场机制促其监督职能到位。外部则在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决策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家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统一的监督模式。
3.决策机制
(1)要解决公司治理受政府制约影响的问题。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解决“三位”问题(错位、越位、缺位)。要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干预企业决策。
(2)切实履行决策机制的制度安排。
从制度上来说,公司治理的权力系统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构成。公司法已经明确公司权力在上述机构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的格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切实履行决策机制的这个制度安排,确保决策过程及决策结果的民主性、科学性。建议加强对决策的监督,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保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科学论证和董事会决定相结合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1]曾爱青 刘智勇:公司治理约束机制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09期
[2]金 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会计之友,2007年第30期
[3]王 俊: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关键词】电子制造服务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
一、供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与市场现状
X集团是我国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制造电子产品所用的各种零部件都是靠外界供应商提供的,可见,外界供应商零部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集团的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所以,为了降低生产电子产品零部件的成本,减少浪费,电子制造服务企业的供应商应该在零部件质量上把好关。另外,作为电子制造企业的×集团,也应该制定严格的供应商评价机制,以便筛选出声誉好、产品质量高的供应商。X集团在评价供应商时,应该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包括信誉、声誉、零部件质量,为评分较高的供应商建立质量评价档案,方便自己需要零部件时可以随时联系供应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二、供方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
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涉及到很多环节,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零部件的质量。主要环节包括:材料的采购环节、材料入库检验环节、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出厂检验环节。下面,笔者将对供应商质量控制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供应商在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参考性资料。针对供方质量控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1所示:
(1)设计质量的提高与控制。零部件的设计质量是保证零部件质量的前提。提高设计质量、做好控制工作要求供应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做好市场调研。通过对电子制造企业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了解电子制造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零部件;其次,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具有特定功能、形状、尺寸的零部件;再次,设计过程中最好使用先进的产品分析软件,以便减轻设计压力、提高设计质量;最后,根据设计图纸生产少量的试验品,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对设计图纸进行反复修改,直到客户满意为止。(2)与供应商技术协议的完整统一。电子制造企业在选定供应商后,会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同时,为了保证供应商提供的电子零部件符合自己的生产要求,电子制造企业通常还会跟供应商签订技术协议。技术协议包含的内容一般较多,也非常全面,比如制造零部件材料标准、工艺流程要求、规格尺寸要求、检验设备和技术要求、外包装要求。技术协议之所以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在于:首先,让供应商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其次,听取供应商的建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企业将零部件技术标准提供给供应商,主要是想听取供应商的意见,只有双方在技术标准上达成一致意见,才能保证双方合作愉快。(3)标准及流程执行的准确性、有效性。企业在与供应商签订技术协议之后,还应跟踪监督供应商对技术协议的执行情况。要保证供应商标准及流程执行的准确性,双方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求供应商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对零部件的技术要求;第二,如果供应商没有按照企业要求进行零部件设计或制造,企业方应及时说明,并督促其纠正;第三,如果供应商的流程不完善,导致零部件质量不高,企业方应协助供应商找到完善流程的措施。供应商流程的有效性是指,零部件制造流程必须完善,并且保证每个零部件必须在流程中得以记录。(4)检测验证方法的合理性,统一性。零部件生产完工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还需要经过最后一道质量控制环节,那就是零部件的检测。检测标准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关键零部件的尺寸、零部件数量、零部件制造工序等。只有采用统一的检测方法,才能保证零部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尽量减少误差。
电子产品制造的特点对供应商的零部件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疏忽,都可能会造成零部件的作废,如果供应商的零部件质量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企业电子产品的质量,所以,电子制造企业应该和供应商签订完整的技术协议标准,并监督供应商严格执行。
参 考 文 献
[1]李洪雷.浅谈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
1.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通过此方式掌握了大量最新的专业知识。但此方法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大学生存在“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状,特别是工商管理这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开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目前急需的实践能力。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培养方式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三年级时进行“大实习”,即在企业实习一年,四年级时再回校继续上课。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然后从实践中回到理论上,使理论和实践接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2.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
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这一专业,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提高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创新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创新班安排学生三年级的“大实习”课程便增加了学生各方面的工作经验积累。如今企业要培养一个完全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这导致企业对于这类毕业生望而却步,而工商管理的创新人才则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方法和手段与社会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却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提出独到见解、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真正转变;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广东工业大学首次开创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班培养模式,选拔综合素质较强的80名学生进行培养。进行改革后的综合素质教育,工商管理创新班的课程安排、学分设置和培养模式都有了相应的改变。
1.课程安排合理化,追求知识传授的精益求精
其中,课程分四大模块,包括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高级专业课程模块、实习与实践课程模块、学术与科研模块。
(1)基础课程模块
包含科学与人文课程、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模块
包含专业主干课程,结合专业综合改革思路和质量工程要求,结合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对管理人才的新要求设计本模块。
(3)高级专业课程模块
围绕学生专业实习的问题,结合专业教师学术研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实验、实习课程模块
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目标,企业(组织)职能管理实践锻炼为基本特色,校内专业课程实验+第二课堂竞赛+参与导师研究课题,校外实战型专业实习锻炼。这种合理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可以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初就将专业实验系统导入进来,以教师的讲授演示为主,同时让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实践操作,对企业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从而做到即学即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时,兼顾学习导向与学习目的的统一。
2.培养模式创新化,追求塑造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层面,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一般是指省、市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而投资建设的地方工科院校或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院校。和国家高等学校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更侧重于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应当贴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以培养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它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该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用前1年半到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1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培养,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培养的学生具备“宽、专、交”的能力,即培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对专业学习深入了解的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有以下益处:一是对学生有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大体上分为11个学科,71个专业门类,几百个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并不能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具体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而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渐了解大学、学科、专业,不断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再选择学习和发展方向,这样更符合学生利益。因此,通过延迟专业选择时间,从而能够更加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二是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大类招生的前2年,学生学习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后2年学习专业课。这样就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学科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
2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当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创新精神。
(2)培养的学生“专业不专”。工商管理专业是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但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产生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又都不精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从而造成“专业不专”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存在一定影响。
(3)从教学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不足,学生动手应用能力比较差。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课程流于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一专多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的方法
(1)依据地方建设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当地,毕业后也为该地区科技、生产、经济建设服务。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根据该地区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多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不能过细、过专、过窄,在抓必修课的同时,重视选修课的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宽口径)工程应用人才,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依托“大土木”专业,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房地产及建筑材料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在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等方面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1-2]。
(2)对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加强技术基础课教学,合理增加选修课比例,不断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工商管理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设计,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具体可以归纳为下列课程群:思想政治理论类通识类教育课程群、理论基础课课程群、专业课程课程群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在专业课程群中,有体现工商管理大类特点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群和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群。在这一课程群的设置时,充分体现了经、管、法课程及建筑业特色课程的兼顾。工商管理大类课程群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土木工程概论、技术经济学、建筑概论、金融学等课程。其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中增加了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选修课增加了建设法规、工程造价、管理决策模拟、工程项目管、房地产营销。#p#分页标题#e#
工商企业管理学什么 工商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例如:开拓公司业务、进行销售统计、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合理规划人员安排、为公司节省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公共关系理论与策划》、《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商务谈判》、《连锁经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与形象策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1、企业管理:各类工商企业、银行、证劵公司等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征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已经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2、市场营销:到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管理决策、营销管理、销售、公关、品牌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或者是实际操作与管理性工作。
3、会计小额:主要导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事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4、财务管理: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征服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
5、人力资源管理:到企业、事务单位及征服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工商管理学专业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英文:Industr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理论构建;价值
案例研究方法属于典型的经验型研究法,原理在于通过对事物、案例、经验的分析,来研究和描述它的现象,同时得出诸如它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原因等结论。案例研究法借助丰富经验去对事件规律进行探寻,旨在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殊性,求得自己想要的结论来论证命题。目前,案例研究法已经被引入并应用到了工商管理中,为工商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对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中的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作详细论述。
一、案例研究法的概述
案例研究法是三大研究方法之一,引入工商管理领域后为工商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案例研究法由于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所以被学术界看做不入主流的研究方法,甚至还有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持批评态度,认为案例研究法不应被用到工商管理领域,破坏工商管理的秩序。但无论如何,案例研究法本身具有的价值不会改变,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并为其做出的贡献不会改变,本文现以事实来证明案例研究法的存在价值,打破框架限制,强调案例研究法完全可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得到大量的推广。
案例研究法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一,情景因素。案例研究法的应用要借助具体实例,或者说案例,尤其是在应用管理学中,管理人员应用案例研究法对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时都会有一个特定环境,加之所研究的事件会产生社会情绪影响,所以研究内容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事件本身,二是事件背后的环境因素,这是其他研究方法都不具备的优势;二,更加突出过程。案例研究法分析事件时更加注重对事件发生原因、发生过程的分析,这一举措能获得更多的新理论和新观点;三,重视关系研究。案例研究法比其他研究法更具哎重视关系,实际研究时要求先收集数据,且这些收集的数据都会与研究事件有所关联,数据收集齐全后,研究者会在分析过程中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在结论中对其关系做出诠释;四,案例分析重视事件的来龙去脉。案例研究法在分析时更加注重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求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或资料对事件进行还原,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举措是其他研究方法不会实施的。
二、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条件
尽管仍有少数专家学者对案例研究法持不认同意见,但当前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尤其是在国外。相对来说,我国工商管理对案例研究法的应用频率比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商管理领域中,案例研究法的应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案例研究必须要对“为什么”、“怎么样”等事件原因问题进行回答,且案例研究过程要具备极强的逻辑性,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和描述;二,案例研究要构建适宜的框架和模型,利用框架模型来验证和求取结论;三,应用理论来验证结论与事件时,如果验证过程中突发了意外事故,或者理论验证行不通,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时,案例研究法便是最好的答案。
三、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的理论构建过程
1、前期准备
工商管理领域利用案例研究法对事件进行管理与研究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构建一套相应的研究理论。而前期准备作为案例研究法理论构建工作第一步,它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后期工作行为,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案例研究法理论构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作一份内容详尽的说明书,为后期理论构建工作提供指导;做好相关文件资料的搜集,为理论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2、案例的选择
正如在假设试验研究中,人的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把人定义成为一系列的统一体,研究样本是既定的。同样地,适当人口的选择控制着与之无关的变体形式,并且帮助限定了一般性结论的限制。
3、重要因素和草案的制定
理论建立的研究者门通常会结合多个数据收集的方法。然而,采访,观察和档案数据都特别相似,归纳研究者们不会受这些选择的限制。一些调查者仅仅用这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或者他们可能增加其他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基本原理与在假设测验方法中运用的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多重数据收集方法而形成的三角测量给概念的制定和假设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4、案例数据分析
一个主要的步骤是案例内部分析,案例内部分析的要点是它被一个现实的案例研究所驱动,一本摇晃的数据册子。案例内部研究典型的包括为每个案例场所写的细节案例研究。这些细节描写通常是纯粹的描写,但是他们以一代的洞察力为中心,因为他们帮助研究者用大量的数据册处理分析进程。然而,这样的分析没有标准模式。
5、建立假设
建立假设的一个步骤就是概念的精简。这包括两个方面,概念界定的改进以及测量每个案例中的概念的证据的建立。这个步骤与从假设检验研究中多种指标里建立一个概念相似。那就是研究者们用多种资源的证据来建立概念的测量方法,此方法可以改进现有概念并使它与其他的概念相区别。实际上,研究者正尝试建立概念的有效性。不同的是,这种概念的定义和测量方法都来自他自己的分析过程,而不是某个问题上的详细研究。另外一个不同是没有如因子分析这样有用的技术来把多种指标融合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测量方法。
6、结束案例收集
这个步骤中有两点很重要:停止增加案例的时间以及停止理论与数据反复对比研究的时间。在第一种情况中,理想条件下,研究者们可以在理论饱和状态下停止增加案例。在第二种结束收集案例观点中,何时停止理论与数据的反复对比,理论饱和性同样又是重要的观点。即对理论的改进效果很小时,反复对比的过程既可停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研究法不同于其他研究法,它探究的是事件的整个过程,应用时必须弄懂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根据对事件发生原因和发生过程的分析做出管理决策。当前,案例研究法在已经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仍然存在不支持的声音,但案例研究法本身价值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刘庆贤,肖洪钧. 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10)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 会计课程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专业素质教育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点,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显然不行,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各高校相继推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并掌握相应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巧。会计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让高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效地掌握会计这一管理工具,利用会计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经过多方调研,发现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很多时候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上,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大多数不再继续学习其他的会计类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会计学知识,更不清楚实际的会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也不清楚会计信息对管理活动的作用,这种状况与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一些教师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不从事会计工作,对会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最主要的是会阅读会计报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课堂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等,重点介绍报表格式及报表分析,这些内容往往未能与会计实务对应起来,初学者常常难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会计知识,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学生通常是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处理,对报表项目也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从根本上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薄弱。一方面,虽然很多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账簿的格式等内容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虽然讲授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练习和习题,但这些练习和习题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不能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全部包括进来。由于缺乏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学生没有现实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感性认识,也不会进行完整的全套账务处理。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或不完整。实践教学通常可采用校外企业实习或校内实验室模拟的方式进行,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会计实验,往往实验项目单一、数量有限,主要是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成本的核算、报表的编制等,多数还是沿用会计专业的实验项目,注重会计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不足,不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与专业培养要求契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主要是各类单位的管理部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岗位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能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相关的会计课程一般只开设《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其中的财务管理专业还会开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由于《会计学》课程中会计术语较抽象难懂,会计账户、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对于初学者来讲,若只是单纯地进行机械记忆,会感到枯燥难学。加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目标多半不是从事会计工作,自身的学习动力也有限,单凭理论讲授很容易让学生对会计学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能会改善这一状况。通过模拟实验的实际操作,在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结账、算账、出报表等各个环节都亲自动手,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现实,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根据我们对部分学生的了解,近年来出于就业的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中报考会计资格证的越来越多,对上机实验的需求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日趋增强,因而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会计流程当中,系统地了解整个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了解会计以何种方式为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了解在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最重要,什么信息处理容易出现失误等。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提高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构想
(一)设置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会计课程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会计知识背景不足,仅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学生缺乏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培养,为此需要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内容,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加入到课程教学中,整合多门课程中与该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目的相适应的内容,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方面:第一,侧重于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的培训。第二,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简化传统会计学教材中偏重核算技能的内容,增加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相关联的内容,多讲应用,弱化核算。第三,注重会计基本原理与企业会计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时的需要,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应遵从实用主义原则,以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要为最高目标。
(二)引入“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具体而言:(1)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长期以来我们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性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这种教学理念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独创性的发挥。为了提高学生对会计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从特定情况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认知,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选取合适的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综合性的案例,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保证。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熟悉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并能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项目”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载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逐步深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项目研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进一步探索,进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会计学相关课程都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并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项目驱动教学法法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要注意将项目的确定、完成,以及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发挥教师的引导、鼓励作用,确保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利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会计实训一般可分为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手工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对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单独或依次进行模拟操作,并可以依据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手工计算、汇总以及分析等,这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来完成。计算机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模拟完成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利用ERP实训软件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沙盘对抗和模拟企业经营训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滋味,认识到只有了解和熟悉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这种实训教学除强化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基本核算层次的训练外,还可进行采购、存货、成本、生产等环节的管理培训,使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等都能在实验中得以模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此外,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还应加强,实现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懂会计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事项的复合型人才。
(四)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期开展实践教学。首先,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尽力为学生联系到中介机构、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地方去实习,主要的业务是记账或者查账,可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会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拓宽校外实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到企业去了解生产、销售过程,亲身接触和感受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了解企业如何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等。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账务处理原理,而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规范,从账务处理过程中体会经济业务的财务特点与财务结果,学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实践教学过程应偏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特别是对财务结果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财务信息认识经济业务实质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探析[J].企业导报,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