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30: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文化的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包装设计 茶文化 茶叶
检 索:.cn
引言
众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这已是被中外公认的事实。根据我国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四川地区就已经把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到了唐朝,特别是自陆羽后,茶逐渐成为我国民间的主要饮品之一,饮茶习俗逐渐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我国还较早的把茶叶融入药材之中。《神农本草经》中曾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些都说明,茶文化慢慢地融入中国的文化之中。
一、中国茶文化及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饮茶之风最先兴起于唐朝南部地区,由于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饮茶文化随之传入了北方及边远地区。陆羽的《茶经》所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可见,茶在当时已是十分盛行,特别是杜甫、柳宗元这些文人雅士不仅喜爱品茶,写诗,作画,而且自己也参与茶的种植,这种浓厚的茶文化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但是,有关茶叶保存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的采用散装纸包。到了宋朝,饮茶习惯更加盛行,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与唐朝相比,饮茶时,宋朝人把煎茶法发展为文雅的点茶法。同时在茶叶的包装工艺上,一种新型模压方式,即以龙或凤为原型的专用贡茶“龙团凤饼”的出现,是茶叶包装的一大突破。元朝时期茶文化日渐走向成熟,此时人们饮茶的时候,摒弃加入葱姜等多余香料的习惯,采用简单的清饮方式。直到明朝,人们开始用沸水去冲泡茶叶,称作瀹饮法,也就是沿用至今“泡茶”的饮茶方法。同时,散茶生产技术得以广泛发展,由饼茶向散茶工艺的转型也恰恰符合饮茶中由繁到简的精神,可以说,这一时期我国饮茶文化的转变是一种质的飞跃。
二、包装设计所体现的茶文化
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内涵和精神财富。现代社会的茶叶包装,已从单纯的储存保护功能转变为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包装设计承担着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职责。茶叶包装不仅仅是商品的包装,更加是文化的包装,优秀的设计,承载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蕴育浓厚的茶文化。
(一)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
我们都知道商品的包装设计,已成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包装是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因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上,首先以茶叶产地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为载体,继而适当地融入茶道精神,让人们在品味浓郁茶香的同时也感受醇厚的茶文化精髓。如“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包装的设计上,把茶文化的精髓,即“清”、“静”、“雅”、“和”作为永恒的主题(图1)。画面运用莲花为主要元素,自古以来,莲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象征着圣洁高雅之意,这样设计,也恰巧符合清正的茶之精髓。在色彩的选择上,以淡雅的蓝色为主,配合古朴的龟裂纹,传承着不变的中国风。茶叶的储存罐采用仿古的白陶瓷(图2),瓷器自古以来都有着明丽雅致的文化内涵,与茶文化“清”、“静”、“雅”、“和”的内涵相一致。茶叶采用这样的包装,一方面表现碧螺春的千余历史,突显茶的清雅气质,另一方面,相较于铁质茶叶罐,陶瓷器皿的透气性更加,经久耐用,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装饰观赏性能。
(二)茶叶包装的图案装饰设计
包装离不开不图案,消费者往往都是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图案来理解商家意图传达的含义。茶文化历来与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皎然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见,这种幽静的茶之记忆,已成为茶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现幽静的意境,则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本是笔与墨、情与景的结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脱俗,清新雅致的境界,这点正好与茶文化的“静”和“雅”两大精髓不谋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叶的包装设计用中国画的方式表现茅山的优美风景(图3),由于茅山是金坛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又特产青峰,故将其运用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展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不仅如此,把茅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融入设计之中,配以郑愚的《茶诗》,把自然美景与茶文化有机地融合进中国画的写意中,达到了深邃的效果。画面中山峰与云雾彼此呼应,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三)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
色彩在包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会影响到包装的整体效果。由于人们对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认知,所以在包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商品的自身属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和审美情趣。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茶叶的种类运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红茶的包装则以暖色调为宜,绿茶多采用冷色调为佳,白茶可选择清柔的色调为好,这样通过外在包装的色彩可以进一步映射出内在的商品实物,给消费者初步的情感认知。如“金坛雀舌”属绿茶的一种,闻之香气清高,泡之汤色明亮,饮之浓而不涩、回味甘爽。此款茶叶的包装色彩遵循绿茶的特点(图4),整体运用绿色系色调,给人清新舒爽的感觉。在绿色的运用上使用明度对比,即以墨绿为主,浅绿铺底,这种对比,加强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再配合明亮的黄色加以点缀,所展现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泼的效果。画面中绿色茶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茶艺思想,这也是诠释茶文化的良好途径。
(四)茶叶包装的字体设计
茶叶包装上的字体大部分运用中国书法字体,这是因为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艺术,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相符,是展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好表现。“新益号”普洱茶的产品名称字体采用行楷(图5),该字体优美实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极佳,还具备减肥、降脂等多种适用功效。在茶饼的包装上,“金茗陈香”四字为隶书,同样是中国书法,但又与行楷不同,凸显字体设计的多样性。在印刷上,“金茗陈香”采用传统的烫金工艺,一方面正适合茶叶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包装,另一方面,字体也变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泽度高,色彩鲜艳夺目。
三、茶文化对未来茶叶包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静”、“雅”、“和”,必须要融合当下世界发展的主题,达到丰富其内容,增加其文化内涵的目的。
(一)生态环保主义
如今,随时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已成为热门主题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态、节能、环保这些新鲜血液。在当代茶叶包装中体现环保主义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轻化和可回收原则。最少化原则指的是包装使用的材料品种最少化,材料数量最少化;最轻化原则即为在保证商品安全运输的情况下尽量减轻其包装重量;可回收原则则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三项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指引日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如有机茶叶公司设计的可重复使用的茶叶包装(图6),此款设计采用纸质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携带。在包装上巧妙的设计一道开口,通过两端的拉合来控制开口的大小,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当茶叶用尽时,此款包装还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简单的注入新茶即可。这些独特的设计无不体现生态环保主义。
(二)全球国际化主义
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茶叶国际化亦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茶文化已不再单单面向国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问卷调查显示(图7),有121人,约占总人数的40.3%认为未来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应适当融入全国际化思想,而不是单单展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我国茶叶市场如今面临国外茶叶品牌的入侵,这种国内外茶叶市场的交流自然对我国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装设计时,可以加入英语译文,考虑国外的风俗习惯和个人的欣赏价值观。
结语
近年来茶叶包装设计运用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包装,使整个设计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气息,而且注重民族和地域个性的表现,展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完善其思想体系,并将其服务于包装设计之中,开拓美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文莲:《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30~35页,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144~146页,《文艺争鸣・艺术空间》,2010(8)。
3 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发展现状及主要趋势分析》,107~111页,《农业考古》,2004(2)。
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存,国运兴则文运兴,文运昭示着国运,近几年,我县文化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对推动和谐祁东、小康祁东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正视文化工作的不足和问题,以战略的眼光和思维来抓好文化建设。
一、基本情况
XX县文化局下属6个局直单位(稽查队、文化馆、图书馆、文物所、电影公司、祁剧团),19个乡镇文化站,共有干部职工395人,其中行政编15人,事业编234人,财政全额拨款的68人,其余均为差额拨款,其中有6人财政未拨给一分钱工资。
二、近几年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文化亮点纷呈,连续三年获全市文化工作第一名,同时,荣获县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县文化馆、稽查大队、祁剧团、电影公司均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祁剧团被推荐为全国先进集体,乡镇文化站和民间艺人的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文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文化异彩纷呈
我县文化工作者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第一目标,大力繁荣群众文化。一是繁荣文艺创作,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每年在中央、省、市各类专业刊物发表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作品近千件,年均有近百件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二是加大县城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为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20__年始每年与多家企业联合,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在体育广场推出了“欢乐广场”月月演。广场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并把活动伸展至鼎山公园广场、交通岛广场,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并造就了一支基层文化队伍。卡拉OK比赛、少儿才艺展示、祁剧专场、露天电影、盘(腰)鼓竞赛……不断充实的活动内容,不时更新的活动形式,使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全县人民愉悦身心的舞台,成为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成为祁东县新的城市名牌。几年来,我局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近百场,参与观众近百万人。除举办普及性文化活动外,我局按县委县政府部署,应兄弟单位邀请,组织和协助十余次艺术活动和大型晚会:县四大家乔迁晚会《明天更美好》、全县第九次党代会《崛起的祁东》、全县经济文艺演出、《税务之歌》、《消费者之歌》……文化活动做到了既有“营养大餐”又有“风味小吃”。
(二)专业文化百花齐放
我县祁剧团多次荣获“全省好剧团”称号,团长邹高波被评为全省好团长。在全国戏剧不景气的大气候下,祁剧团一手抓演出,一手抓剧目创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年均下乡演出210天,演出场次430场,演出收入达22万元,同时,每年挖掘整理创新剧目4台以上。《电老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获省以上奖项,今年又获省里奖励的流动舞台车一辆。电影公司面对种种困境,没有“等、靠、要”思想,而是创新举措,增加收入,采取影企姻,抓红白喜事电影放映,狠抓爱教片放映等措施,开辟主业收入;积极引进外地剧团来院演出和招商引资发展副业,通过多种形式,年均创收65万元以上,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工资。由于工作出色,去年获省里奖励的皮卡车一台。
图博事业也屡创新高。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5万人次,借阅图书近7万册次,每年新办借书证200个以上,新购图书500册,完成课题服务10项,每年参加市里的“红读”活动都名列前茅。文物所狠抓文物保护和征集工作,20__年成功申报状元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我县无省保单位的空白。
(三)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我县文化市场坚持打击与扶持、整治与建设相结合,在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文化市场规范整治工作。每年,针对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适时开展“扫黄打非”网吧整治、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盗版教辅教材、非法印刷企业,不良“口袋本”图书等多种专项整治工作,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到位,查处力度对位,整治措施到位。我县文化市场也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每年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明查暗访,都未发现文化市场违规经营问题,多次得到了上级好评。
(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工作的载体,由于历史原因,我县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与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从20__年起,全局上下达成共识,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买下了县城中心地段原审计局办公大楼,总面积近900平方,改变了以前局
机关、稽查队、文物所等近50名工作人员挤在一栋不足200平方米的破旧楼房办公的窘况;购买了一台小车,极大地方便了公务用车。今年,又从局里极为有限的资金里挤出一部分来为稽查队配置了一台面包车,解决了稽查队无稽查车的矛盾,大大地提高了稽查能力,市场管理力度大大提高了。三、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设施落后
一是县城虽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但馆舍老旧,面积离标准相差甚远。二是95的乡镇文化站无文化服务场所,基本设备几乎为零,除归阳、步云桥建有文化站外,其他乡镇只在镇政府内有一间办公房,有三个乡镇甚至处于四无状态;乡镇电影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2131”工程举步维艰。
2、文化经费缺乏
我县文化经费奇缺,每年财政只拨给人头经费,活动费用一分未付,全县乡镇文化站有18名文化干部财政只拨50的基本工资,另有6名文化专干分配岗位近5年时间还未落实财政拨款,工资待遇无着落;电影公司从今年7月起又取消了爱教片,这一项减少收入40多万元,电影公司职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金因此影响而无法交齐。
3、文化队伍薄弱
文化队伍人员少,编制缺,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辅导力量县文化馆、乡文化站业务干部的力量也相对较弱,干部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业务人员专业不齐,能独挡一面,挑大梁的业务人员很少,向外或内部调整人员又受编制、财政拨款等条件限制而难以实现。
四、思考与对策
解决我县文化系统的问题,不但要治标,更要治本,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从人员队伍上,基础设施上,经费保障上多管齐下,努力创新,实施好“五子登科”工程:
(一)摆上位子
1、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年初制定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时,要把文化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并且要占有相当的比例,要统一检查、统一验收、统一评比和表彰。
3、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年不少于四次听取文化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文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做到“两常、五有”。“两常”,一是“党委常议”,各级党委要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每月至少研究一次文化工作,精心给以指导和监督;二是“分管领导常抓”,分管领导对文化工作要有通盘规划,常抓不懈。“五有”就是:①有计划:党委对文化建设要有年度计划和月安排,实行目[:请记住我站域名/]标管理;②有布置:对文化工作要定期或不定期布置任务,提出要求;③有检查,每年组织两次文化工作大检查,进行评比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④有交流:每年组织一次文化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⑤有评比:每年年底按进行综合评比,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指出路子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创造条件,采取倾斜政策多为文化单位提供资金等方便,并结合实际,协调好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当地文化投入的各种文化载体和经营实体实行免税优惠政策,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三)配齐班子
目前,文化队伍的主要问题是整体素质差,专业人员少。因此在乡镇机构改革时,要尽力争取一部分有专业水平、素质能力较好的干部分流到文化站工作,尽快调换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挂职不干的在编文化站干部。要采取超常规的做法,把干部的工作实绩与经济、奖励、提拔挂钩起来,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那些长期坚守文化站岗位,确有贡献者,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
(四)开些口子
调查表明,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长期以来未能列入财政全额拨款,有的甚至一分工资没有,文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由此受到了抑制。地方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过一些灵活的办法去解决好当地文化部门的定性、定编问题。
(五)解决票子
关键词 文科班 高中化学学习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基础教学 因材施教
1 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为更好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海的一些高中对高二年级学生按照高考所选的“加一”科目进行了行政分班。一般来说,学生选择文科是由于难以适应理科学习,而在化学学习方面则表现为化学成绩差、化学学习兴趣低、在化学的学习中成功的体验少。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知识涵盖广,横纵向联系多,也可以说是零碎的东西多。长期以来,化学都是一门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同时教师也感到难教的课程。并且上海市的高中生必须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这就使得文科班的化学教学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在现有的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中,文科班学习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较少,多是有关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在本校高二的文科班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分析文科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及问题,并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做好化学教学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2 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高二文科班共168名学生。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68张,回收有效问卷157张,有效率93.45%。
2.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为问卷式调查,主要围绕4个维度,共设计了20道选择题,其中单选题10题,多选题10题。分别是影响化学成绩的主要因素(9、17、18、19题)、学习内容(3、4、5、6、7、8题)、学习习惯(10、11、12、13、14、15、16题)及学习期望值(1、2、20题)。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3.1影响化学成绩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见表1)表明,影响化学成绩的首要因素是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64.33%),其次是自身的学习习惯(62.42%),再次是学习兴趣(48.41%),第四是化学学习的难度(30.57%),第五是老师的教学水平(18,47%),最末的因素是学校及家庭的学习环境(5.10%)。排名前3位的影响因素均属于学生的主观层面,而后3类因素则属于客观性质。笔者认为,主客观层面其实是不可分的,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与对化学学科的认知有关。一般来说,化学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太好,如有太多零碎的东西要记忆以及化学方程式太多,这也使得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以为很多知识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忽略了理解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一些学生化学成绩不高的原因。
3.2学习内容难点调查
在学习内容调查(结果见表2)中,学生普遍觉得难以掌握的是化学计算(40.13%),其次为元素化学(33.76%)和有机化学(30.57%)。具体到各知识点时,难点又各有不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中的氧化还原反应(42.68%)、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5.22%)以及电解质溶液(49.04%);在元素化合物中的有关计算(42.04%);有机化学中的有机推断(54.14%)以及化学实验中的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的实验(57.96%)。从以上难点调查分析发现,文科生觉得难以掌握的部分都是概念性较强以及综合性较强的内容,这也说明了文科班学生在学习化学时还是没有形成理科的思维方法,无法在教材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综合能力较差。
3.3学习习惯调查
在化学的学习中,教科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调查(结果见表3)发现,对于教科书能够认真阅读并且领会的同学是非常少的(9.55%),说明教科书的重要性在教师和学生身上都没有体现出来,这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是需要注意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要求下做到浏览一遍(71.34%),还有19.11%的学生从来不读,说明这部分学生在这方面需要加强。
在听课方法上有41.10%的学生是把老师讲的内容全部都记录下来,其余学生只是把老师讲的内容部分记录下来,甚至还有5.73%的学生只听不记笔记。不记笔记或笔记不全的同学上课效率没有得到保障,听课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碰到学习困难时如何解决的调查中,有62.42%的学生选择了“与同学讨论或查书后,不懂再问老师”,说明学生还是积极动脑思考了。对于订正作业问题只有45.22%的学生做到“及时认真地订正”,“很少去想错误的原因”与“老师讲解的才看”各占31.85%与20.38%,这一现象表明,订正作业问题在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加强。
总之,调查表明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这使得课堂听讲、课后练习以及考试的效果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也是这部分学生成绩不高的原因。
3.4学习期望值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4)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中还是比较有信心通过的(达到83.44%),其中期望得到AB档的比率达到65.6%,对自己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方面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以及难度并不太大的试卷,还是有信心的。但还是有16.56%的同学对于通过考试没有信心,这是以后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对象。
4 分析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来看,尽管很多学生选择文科的理由是觉得理科学习难度大,但在文科班的教学中,如果明确教学目的,还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文科班教学是笔者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新问题,目前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针对问卷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进。
4.1夯实基础,分散难点,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真正领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手册》对于文科班学生在高中阶段(十至十一年级)的内容与要求,不拓展加深知识,难点尽量分散。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夯实基础,要以教材为重,只有教师真正认可教科书的重要性,学生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在作业布置和习题选择上,要根据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业水平考试,摒弃偏题、怪题。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对课后习题训练时,采取熟读原题一问题分散一交流修正的方式,取得较好效果。
教师在新内容讲解之前,可以系统地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旧的不会,新的不懂”,要循序渐进地教授知识,使文科生在化学学习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重新找到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4.2因材施教,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文科班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上两极分化明显,学优生和学困生差距很大,同时,学困生较多,而学困生在化学学习上普遍表现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上缺乏信心,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教学尺度,对于学困生要低起点,多鼓励。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要求要严格,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要抄袭,书写规范,格式严谨。在平时的小测验中,不论进步多少,都给予鼓励,除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过去知识上的不足应适当补习,争取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有一部分学优生要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他们对化学的要求是高于文科班的平均水平的,教师除了要他们完成平时的作业之外,还可以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或者要求他们达到高考选修化学的同学的水平。
4.3讲求方法,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特别的作用。学习习惯受非智力因素制约,学生的性格、意志等因素对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这些众多因素相互制约、交错融合、有机统一,产生一种联动的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打击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在课后也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业以及错题要及时订正,不会的问题要及时弄懂。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
4.4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期望值
[关键词] 化学 课堂提问 现状调查 归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常规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但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课堂提问的现状,并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二、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教师心目中的课堂提问的概况,本人设计了5道选择题,要求被测试者从选项中选择认为合理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填入括号内。本问卷是对15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测试的,当天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总结: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在“一堂课中的提问次数”方面,60%的老师认为一堂课提问通常应该在25~35次,40%的老师认为应该在35~45次。
关于提问后给学生留的候答时间,50%的老师认为通常应该在5~10秒,40%的老师认为通常应该在10秒以上,而10%的老师回答是3秒以内。
关于学生课堂上主动向教师置疑提问的情况,80%的教师回答一堂课有1~3次,10%的教师回答偶尔有过,10%的教师回答从来没有过。
三、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课堂观察
从提问类型、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教师理答方式和学生回答的类型四方面统计的结果来看,教师课堂提问的情况如下:在提问类型上,教学性质方面的提问以启发型问题为主;在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方面,以“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回答为主;在教师理答方式方面,以“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为主;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上,以“推理性回答”为主。
四、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通过听课观察、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得出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为主的形式展开,教师每堂课的提问次数在30次左右;所提问题的类型以启发型问题和高层聚合型问题居多,极少有评创型问题提出。
2.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教师通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回答问题的形式以集体回答为主,其次是抽答。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称赞,但鼓励流于形式,方式单一。
3.提问准备不充分,主要是针对知识点发问,问题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明,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上时有“启而不发”“问而无答”的情形出现。
4.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极少有学生提出质疑。
总之,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提问的原则和策略、提问的方式和艺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又以问题设计最为突出。问题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急需改进的问题。
调查表明,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则成了为“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互动,实质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听课过程中还发现,许多教师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主要是推理性的提问,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
(三)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重视
从听课和访谈的情况来看,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做题、批改学生作业上,没有时间认真备课。备课主要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照搬参考书或网上下载或使用以前的教案,备课时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并不重视,课堂提问通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和研究。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点、难点把握不清,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高水平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提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所有教师要积极面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用高水平的提问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1]黄建峰.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问题与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1.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要了解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的现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例如对某个学校的高中学生和教师以问卷调查或师生访谈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高中生大部分对英语文化都比较有兴趣,也能正确认识到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高中学习受高考和各个学科的压力,学生在英语中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对文化交流能力也没有具体的方式来提高。了解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表现,对文化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没有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氛围,而且英语学习中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没有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学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针对理论性知识的提升,使教学模式不断趋于一种形式,所以在具体实行中降低了文化教学的学习效率。
2.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对策
2.1树立科学的文化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的文化理念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到语言教学的重要性,但在高考压力下,往往忽视了对文化教学的创新。所以教师就应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下发挥创新性,树立自己的文化教学素质,将理论的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高中英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而且教师在文化学习中还要不断掌握中西文化知识,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敏感性分辨出来,树立自己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改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2.2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只有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枯燥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水平。例如将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利用对比的形式,如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可以将各个国家中的文化运用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会欣赏,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氛围,例如西方文化的文学素材以及物品等,使学生能根据这些作品的理解了解不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变化;在课堂活动中增加情景教学,要学好一门语言知识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英语训练中,教师就应根据课本上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创建西方的对话环境,使学生能在文化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内容以视频、图片等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中能更生动、更放松的接受文化魅力的所在性。
2.3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大部分都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例子说明,基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引入,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学生只能根据课本了解西方文化,却忘记了本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仅使学生忘记了运用自己的文化来表达,降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要随时运用中国与外国文化进行比较,用英语的形式恰当的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运用,这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4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要发展学生在高中英语中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就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的教学内容建立文化交际氛围,让学生融入到外国文化中去,然后用语言知识互相交流。也可以分成一定的小组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互相交流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英语演讲以及外国的派对,然后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外国文化氛围,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合理的运用英语能力进行交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各国文化的理解。
3. 结论
在文化中学好语言知识是发展英语教学的主要趋势,只有将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才能发展更高效的英语教学。所以在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学习语言知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要在学习应用中学会运用各个文化国家的语言能力,掌握会话之间的标准,这样不仅能完成新课标下的主要任务,还能锻炼学生在国际中的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琳琳.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 包立敏. 语用学视角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潜山县是古皖文化的源头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属皖国,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保6外。这里是“长诗之圣”《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三国时佳丽大小乔的生长地、孕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小说大家张恨水、杂技皇后夏、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等众多名流。孔雀东南飞传说、潜山弹腔、木偶戏、十二月花神等7个项目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的戏剧积淀,为潜山县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一、潜山县社区文化的基本现状
截止到目前潜山县有10家民营剧团,城区有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些剧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有各类演职员390余人,演员一专多能,一人能演几个角色。每逢节假喜庆之日,在县城的文化广场,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到一群轻歌曼舞,欢快跳跃着的中老年人,他们不辞劳苦,乐于奉献,为构建和谐社区,倡导乡风文明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大园社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社区2005年5月挂牌成立,现拥有演职员80余人,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轻的40岁。他们热情高涨,自筹资金、自理事务、自我管理,为彰显时代精神,弘扬社区文化,在以传统黄梅戏剧目的基础上,不断创作新剧目,根据身边人、身边事,编演通俗易懂的小品、小戏,用黄梅戏唱腔和表演手法把事情说唱出来,这样既适合当地农民的口味,又宣传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先后编演了大型古装黄梅戏8本、折子戏16本、歌舞曲艺20个,腰鼓、秧歌队伍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50余人。他们经常深入乡村、社区及周边县,每年交流演出达300余场,自费到周边社区互动演出多场。中央电视台《天仙配》剧组在天柱山拍摄期间,他们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在该剧中担任群众演员角色。每年的“两会”演出的专场节目都得到领导充分肯定及代表委员的热情欢迎。县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称之为:这就是先进文化,要大力弘扬社区文化,要把社区文化建设办出特色,使之成为全县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大园社区的带动下其它各社区都结合自身实际,成立艺术团、合唱团、民乐队、票友协会、秧歌队等文艺团体,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老城区广场、火车站广场、市民广场、文化休闲广场。早晨迎着太阳健身,晚上披着灯光起舞,社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异彩纷呈,有效地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邻里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2010大园社区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文化社区”称号。2011年大园社区在庆祝建党90周年群文系列活动全省广场舞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天柱山申世迎检仪式上,社区文艺骨干708人次组成9个方阵,用传统文化的方式欢迎、欢送联合国教科文专家组。场面震撼,热闹非凡。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2011年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周上,我县彰法山社区表演的《天柱威风锣鼓》、大园社区表演的《莲湘花篮》、东关社区表演的《龙舞庆丰年》分别获奖。
二、潜山县社区文化的特点
一是草根性,植根于基层民间,满足基层文化活动需要,目前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是自娱自乐的成份多,自发的成分多;
三是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高,对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
三、潜山县社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活动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定位模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关注的力度不够,导致社区之间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不均衡,发展不平衡;
二是有关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缺乏全局意识,自我为中心不能将资源统筹,形成合力。
三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严重不足;随着文化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大,交通费、食宿费等方面的开支也在逐渐增大,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自身独立的和固定的活动场地,流动性和随意性很大。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单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五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发展后劲不足。文艺骨干老龄化,素质有待提高。当前绝大部分满足于“你演我看”、“你画我看”、“你唱我听”的阶段。如何引导社区居民从“观众”到“演员”、从“受众”至“主体”的转变,是社区文化建设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四、建议与思考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文化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社区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实施社区文化发展一体化的领导和管理机制、社会化参与和资源整合机制、成果化展示和机制、品牌化培育和宣传机制,使社区文化发展依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二) 拓宽经费投入渠道
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丰富筹资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身社区文化建设,增设一批设备,夯实群众活动基础,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创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各种文化阵地为载体,突出教育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努力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升农民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以打造文化型社区为主旋律,积极创建特色型社区,努力打造一批文化型、共建型、科普型、环保型、文明型、平安型社区。
2.以“大家乐”为主题,开展社区广场文体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大家演”、“大家唱”、“大家跳”,活跃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3.以各种节庆和经常性专项活动为依托,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增强农民工群众的社区意识。
4.积极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文化馆(站)、和民间艺术团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公共文化贴近百姓、服务农民。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文化资本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为进一步理解文化资本,他阐述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状态:一是具体的状态,二是客观的状态,三是体制的状态。文化资本对儿童学业有重要影响。布迪厄在研究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孩子取得不同学术成就的原因时发现,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级小团体的孩子在学术市场中获得的特殊利润,是对应于阶级与阶级小团体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分布状况的。因此在布迪厄看来,受教育者在走进学校接受教育之前并不是都是一样的教育水平下,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各自的文化资本(来源于家庭的),而文化资本的多与少预示着他们将来在教育成就上的大小。流动人口家庭的文化资本情况如何呢,下面按照布迪厄的分类进行分析。
为研究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以昆明Y社区三所农民工子弟小学为基地,全面开展了一次访问、座谈、问卷等诸多形式的调查。本次调查除访问、座谈外,还问卷调查全校200名学生的家庭。问卷由学校带给家长,家长填写后再由学生带回学校汇总,从问卷发放到收回和情况汇总分析看,家长对本次调查是十分支持认真配合的,反应信息是可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195名,流动人口户籍分布是:四川68人,贵州22人,湖北8人,福建3人,昭通27人,会泽28人,山西1人,河南11人,重庆23人,广西4人。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文化资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1.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
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包含父母的知识、修养、技能、能力等等方面内容,操作化较困难,在此笔者仅仅讨论社会排斥对于家庭文化代际传递的负面影响。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通过电视、老师、同伴、相关他人来了解这个世界,来了解父母在社会中的“形象”,在我国城市中,对流动人口的“污名化”过程相当的严重,不修边幅、脏、随地吐痰、浑身臭味、不文明等似乎理所当然的加在他们身上。在调查的时候,笔者发现有些孩子对于父母的职业和身份有掩饰的倾向,怕被别人嘲笑,这种“污名化”也影响着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位置,影响教育的效果,让孩子们认为父母就是脏的、没有修养,能力低下的,这些冲淡了父母身上很多坚强、乐观、豁达等优点。导致家庭文化代际传递面临着困境。
2.客观化文化资本
客观化文化资本是以图片、书籍、音像、工具等为代表的文化商品形式。在布迪厄看来,所谓文化产品,正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统一。“文化产品既可以表现出物质性的一面,也可以表现出符号性的一面。在物质性方面,文化产品预先假定了经济资本,而在符号性方面,文化产品则预先假定了文化资本。”流动人口家庭收入低,物质生活极端贫困,他们的花费往往集中在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消费上而非文化消费上。
由于学校老师的要求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有字典,字典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工具占有量达到68.2%,报纸的占有量为24.1%,作为科普读物的百科全书是重要的开阔视野的工具但是占有量仅为6.2%,地图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占有量也仅为8.7%。可见,除了学校要求的字典以外,其他的文化用品的占有量都很低。
备注:样本量为195个流动人口家庭
电子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启迪孩子的思维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还可以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如表1所示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电视十分普及的,87.7%的家庭有电视,但是在笔者走访的时候发现电视机总是开着,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也开着,而且声音开得很大,选择观看的节目也是一些台湾的很长的连续剧。而对于一些新闻类节目和科普节目他们很少观看。
家里的课外书的拥有量是衡量家庭物质文化资本的重要指标。我可以从表2看到18.5%的家庭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拥有10本以下课外书的家庭占到74.5%流动人口家庭的图书占有量十分有限。小学阶段正是学习和阅读的旺盛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流动人口家庭的课外书的拥有量十分有限。
3.体制化文化资本
体制化文化资本主要指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学历资本。具体说,即通过学术资格、文化能力证书等方式从体制上予以承认的、得到保障的文化能力。体制化状态的资本与自学者的资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社会公认的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后者则不能给予其拥有者类似的保障。
流动人口的低学历使其子女在代际传递过程中处于弱势。在城乡二元分化的经济体制下,城乡教育投资体制也是二元分化的,这导致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必然受农村教育水平的制约,学历水平必然不高。如表3所示,母亲不识字比率很高占到总数的29.7%,会基本读写的占26.2%,小学毕业的占27.2%。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母亲,不识字率仅占3.6%初中以上毕业的比率高于母亲。但是总体看来流动人口学历水平处于劣势地位。
二、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对策
1.完善教育立法,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制订一部《家庭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一道规范我国的基础教育,通过家庭教育的立法形式,将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促进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发掘社区力量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利用社区的力量,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建立公共的阅览室。弥补流动人口家庭阅读书目不足的缺口。
其次,发动学校的力量定期为流动儿童做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由社工进入帮助父母进行处理。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展社区教育的作用。
3.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
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由于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到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凯.《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6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 企业文化素质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25-03
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是指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企业文化于企业和个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等了解而因此形成的职业素养。优秀的企业文化素质能使高职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一员到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角色转换,能为他们更好地服务企业、奉献社会、成就职业人生而奠定坚实的根基。为了解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现状,掌握实情,研究对策,寻求高职教育渗透与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面向区内5所高职院校学生组织了数次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课题调查自2011年9月开始。课题组先后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数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汽车工程、建筑工程、食品与生物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石油与化学工程、语文教育、艺术设计等10多个专业班级学生中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设计意在了解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状况及其对高职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期望与思考。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84%。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中一年级学生33人,占22%;二年级学生78人,占52%;三年级学生41人,占26%。其中,文科学生48人,占38%;工科学生94人,占62%。接受调查的高职院校学生抽选比例恰切,结构合理,层次均衡,反映出的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层面状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分析
(一)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状况
针对课题研究的座谈会、个别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高职学生于其专业、职业意识、最应具备素质以及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等问题层面理解,内容涉及主要针对学生对企业文化知识的一般浅层掌握。
问及“对于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您了解吗?”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有些了解”,仅38%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
对于“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回答角度多以普通大学生素质角度作答,77%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文精神”,56%的学生回答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自身修养”、“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等,32%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品位、文化理念”等,12%的大学生认为是“职业技能”,等等。
对于“高职学生入岗就业首要素质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简明表述中出现最多的词语为“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身心素质”、“责任心”、“创新能力”等,而学生的细化表述语多为“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讲信用、诚实守信”、“认同企业、忠诚企业、有团队归属感”、“时间观念强”、“敬业爱岗、积极向上”、“尊重他人”、“协调能力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等等,学生所表述词语内涵无一不归意于企业文化素质之内涵。
问及“高职在校,你实践调研过哪些优秀企业?印象最深的是什么?”68%的学生回答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管理模式”、“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等,43%的学生认为是“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用精神凝聚团队”、“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等,32%的学生则对“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很强”印象深刻,28%的学生表述为“企业办公区整洁和谐,企业员工着装统一,言谈礼貌”等,其余37%的学生则表示“自己从未到过企业,无所感受”。
问及学生“谈谈你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内涵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因多数问卷为各系部组织开展,面向的多为学习成绩较好、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问卷要求认真填写,多数学生经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完成问卷表述,因而就卷面而言,二年级以上高职学生回答都较正确,对企业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等问题均能理解到位。而从学生座谈会以及针对学生的个别访谈而言,尤其面向一年级以及学习素质一般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上述两问题认识大多表示“没考虑过”,73%的访谈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等内涵理解茫然,答语表述往往词不达意、内容浅薄。
(二)学生对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期望与思考
问及“你认为有必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文化中吗?”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仅1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还有18%的学生回答“不清楚”。
对于“你对企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教材的心声感受”的三项选择中,63%的学生选择“强烈”,30%的学生选择“一般”,仅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对于“高职学生如何提升自我企业文化素养?”的问题,62%的大学生表述为“应更多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和假期兼职打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要更多走进企业,向员工学习,感受企业文化”,38%的大学生认为“应加强学习,多读书,主动搜集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行业,关注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提升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知识”,35%的大学生表述“在校应更多参加技能比赛,参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常听讲座,提高素质”,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参加企业培训来提升大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是最佳途径”,15%的学生则表示“还没有考虑”。
问及“你认为企业文化融入课堂的体现是什么?”66%的大学生尤其提及了“课堂上师生讨论、师生互动、交互性学习”、“师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62%的学生表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程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技能相结合”、“要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课堂要更活跃、开放,体现协作”,58%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应更多结合企业案例,内容要实用”、“应更多展示企业实物”、“要有如企业上班感觉,而不是一味提问、作业等”、“要更多关注企业动态、企业信息量要大”,34%的学生则认为“要体现企业严格的纪律意识”、“要展示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要体现企业文化内涵、文化性格”,等等。
而问及“你认为教师为提升大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应具备怎样的风范?”82%的大学生首要表述语为“教师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工作作风”、“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应大公无私、公正奖惩”、“应有高度责任心、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以学生做朋友,互尊互学”、“要耐心,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敢于自我否定”、“不断创新,不断学习”,67%的大学生表述了“教师要有丰富工作经验,要有企业工作经历,要有扎实专业技能”,65%的大学生则认为“教师应教学能力强”、“教师要讲求教学方式,应以企业化方式教学,要使课堂企业化”、“教师要做企业管理者角色”、“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等等。
对于“你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校企文化交流活动吗?”的提问,5所高职院校6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有”。
问及“对于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你对学校有何建议?”学生问卷显示,63%的学生表达了“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到对口企业参观,创建学生与企业直接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接触和认识企业文化”的意愿;31%的学生则强调“应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内容由多及少提到“播放企业文化视频,组织企业人士的讲座会、交流会,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开展主题班会,如‘父母供我上学,我上大学做什么’”、“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会、有奖竞猜活动、海报宣传等”,25%的学生同时建议要“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认识”、“严格校纪班规,加强校风学风建设”;14%的学生认为“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更多引带和教育”;少部分学生填写的则是“不清楚,不知道”。
(三)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差的原因
1.自身因素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无不与学生自身素质基础、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因素息息相关。现实而言,属于高考生源末端的高职学生,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普遍低下,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思想自律、道德约束、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尤其职业意识薄弱,职业规划盲目困惑,企业文化素质自我塑造意识不强,等等,一旦入职上岗,仅仅具有“做事”能力,局限于满足岗位基本技能要求的高职毕业生,就多因企业文化素养的差薄而无法接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无法将企业与个体合二为一而准确自我定位,从而无法在企业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更谈不上为企业建设做贡献,终至淘汰。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沉淀不足,以至缺少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和文化创造的生命力,更因其在教育价值判断上一直的困惑和摇摆而缺位高职文化应有的背景、品味、追求和路径,使大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引导工作相对滞后,文化供给内容不丰富,精神文化滞后于物质文化,师生文化选择空间狭小,等等,高职院校的“文化滞差”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与现代企业和社会发展对接不切的瓶颈。
而从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着力推荐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来看,他们也大多局限于校企合作实践层面的初步对接,诸如企业仅仅提供教学资源、教材、实习岗位等,高职学校的现行教育管理手段还使学生无法通过其管理行为领悟到企业管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还无法感受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校园文化氛围也无法感受企业文化,产学结合的学生实践课程中,也多因时间、条件所限,学生难以与员工感同身受,甚至企业文化课程完全缺席,等等。高职院校传统运行机制与其教育模式,终致企业文化难以有效渗透,呈现后滞脱节,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还日现边缘,力显欠缺。
三、建议
(一)志存高远,自励成才
企业品质,名在文化;企业发展,重在人才。现代企业的创新超越更依赖于优秀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选聘人才更注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高职大学生必须正视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坐标未来优秀职业人,立足高远,激发动力,致力实践,积极增强企业的认同感、亲切感,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宽厚职业知识、技能、文化素质储备,以“优秀员工素质”打造自我素质,以“优良职业品格”塑造自我品格,培育职业素养,磨炼职业意志,铸就职业精神,致力提升自我综合职业素质,自促成才。
(二)课程渗透,积极拓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是育人,未来职业生涯学生最直接面对的将是“浅”文化因素层面。要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之间的衔接沟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就势必利用好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载体,既要注重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应用,也要积极构建将企业文化纳入且优化于其中的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高职课程体系。
另外,学生价值观文化观的培养是多渠道全方位的,要立体多元大力拓展教育的空间,加大所有课程教学渗透力度。诸如,在各课程中有意识进行文化背景介绍和商业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并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素质培养贯穿教学课堂细节,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等。课程教育与课堂教学合力并进,使之更多地作为一种知识和载体向学生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思想,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价值上的帮助,共同培育学生优良企业文化素质。
(三)企业实践,标范引领
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传授,而应在此基础上训导和行为训练,“三管齐下”相互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实效。高职学校可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教室、实训、实验、生产为一体,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学生统一实训服,统一挂牌入岗,严格时间,明确纪律,分明奖惩。以校企协同管理模式共建实践基地,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设立实习性工作区域,以此为载体,营造企业研发氛围,使学生在企业化研发场景中完成项目开发,获得实际项目经验和技能,体验项目管理流程,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实训实习让学生练岗如上班,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使学生融入其中,真实而深刻感悟到企业文化的总体风貌和具体内涵,心树标范,坚定信念,更努力打造自我企业文化素质,以顺利实现自身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
(四)课外天地,文化陶冶
青年学生成长吸收力极强,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谐融合,能创设一种唤起学生高尚的职业责任感,激发其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情境、精神氛围。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校企交流活动,诸如将企业制度、风貌、文化入校展示,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就业创业精英、劳动模范等开展专题讲座,宣传企业价值观与精神追求,提高学生的认同感;返聘优秀毕业生为客座讲师,这些历练企业多年并小有成就,而且最能体现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践行者――优秀校友,回校讲授最新最真实的企业经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激励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立志奉献社会。此外,企业参观、企业文化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毕业生座谈会,等等。这种高职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教育熏陶,使学生视野开阔,耳目一新,它能将企业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感化熏陶尽化在“入芳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激发他们的归宿感和荣誉感,提升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激励他们致力成为既具有扎实专业造诣又具有宽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T型”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小平 宋笑月.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张春生.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王晓光.职校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探析[J].职教研究,201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72);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资助科研项目(201203YB21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认知;调查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当前社会上迫切需要既懂英语又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我国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单位。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英语教学应该包括社会文化教学,这己经是英语教学界广泛接受的观点,但是,社会文化教学的实施必须以学习者现有的目的语文化认知水平为依据。为了及时、准确把握我校学生英语的学习情况。为了考察当前大学生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和认知水平,笔者对我学生290名 (其中07年级学生180名,06级学生110名)进行了调查。
笔者设计了2种调查方式:1、英语文化知识测试;2、口头交际能力测试。这2项调查的设计与先后顺序体现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知识一理解一能力。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理解,理解并不等于能力,它们之间的纽带便是文化教学。
英语文化知识测试由7部分组成,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民俗、教育、交际规则等目的语文化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结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在目的语文化知识层面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便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具体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口头交际能力测试包括“陈述一应答”和“小组对话”两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在目的语文化理解层面上存在哪些不足。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知识测试
1.测试目的、过程与设计
本次测试是于2007年3月在我校07级和06级的学生中间进行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现有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本次测试对象从其中选取了100名学生,收回有效测试卷90份,收回率为90%。对收回的90份测试卷随机抽样40份(每班抽样20份)进行统计。
测试卷的设计取材于我院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民俗、教育、交际规则等目的语文化知识,以此来调查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现状。该测试卷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括6个小题,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程度,探求英语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2.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整份测试卷包括42个小题,每小题按10分计算,满分应为420分。而收回的90份测试卷的平均得分为110分,相当于百分制的27分,其得分之低,令人难以置信。“英语史地知识”人均得分率为140分。“政治体制知识”90分。“宗教文化知识”95分。“语言文学知识”135分。“交际规则”80分。“民俗文化知识”105分。“教育知识”125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文化常识非常匾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跨文化交往的需要。结果统计后与对应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相比较,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愈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的测试卷成绩也愈高。
通过测试我们还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略强于政治体制、宗教文化、交际规则、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测试结果显示,造成学生英语文化知识贫乏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责任,也与当前的课程设置、教材等因素有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的准确性,而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教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3)现行的教材大多偏重语言、语法知识的练习,忽略或偏废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内涵,这类教材只适合于应试教育。
(4)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量太少,语言习得环境差。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每周只有3-4小时的语言摄入量。
(二)口头交际能力测试
1.测试的目的与过程
口头交际能力测试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学生在文化理解 ( culture understanding)和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从上述两个班的100名同学中每班随机抽调10人逐一进行口头对话,要求学生针对教师的陈述做出应答,对话内容如下:
1 .Teacher: I'm awfully sorry.Student: Don't mention it.
2. Teacher: 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Student: OK, Certainly.
3. Teacher: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Student: Thank you.
4. Teacher: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helping me with my English. Student: Don't be polite.
5. Teacher: I appreciate your work very much. Student: Oh no, it's still far from perfect.
此外还设计了两组情景对话,一组以“告别”为主题,另一组以“打招呼”为主题,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
例1:A: Good morning.
B:______ How are you?
A: Fine, thank you.Lovely day, isn't it?
B: _____ Oh, here's my bus. Well, Goodbye.
A: Goodbye.
例2:A: Hello, B.
B: Hello, A. How's everything?
A: _____.How about you?
B: _____.
2.测试结果与分析
以上口头交际能力测试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话题。随机抽取的20个被试,没有一人完全正确地做出应答,有5人做出3项正确应答,2人做出2项正确应答,其余13人未做出一项正确应答。从学生的回答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五个陈述的回答都不符合英语语言交际习惯。
学生在口头交际测试过程中所犯的语用失误主要有两类:
(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应答不符合操英语的本民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
(2)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意和结构套英语。
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常识,学生围绕例1和例2两组对话呈现出的交际话题五花八门,大部分学生对“How is everything?"的回答是现实性的,讲自己最近的感受,体会等等。
(三)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明确英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并要努力探讨社会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目前,我院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汉语式作文现象,尽管写的是英文,但其选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有的学者称这种语言模式为中继语〔Inter language)。这样的文章往往文理通顺,无语法错误,但一看就知道并非native speaker所写。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关.大学英语课堂中往往教授的是孤立的词句,忽视了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学,也很少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更少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指导学生。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多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在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缺乏中心、连贯性或组织性,类似“绕弯子”文体。Ginsburg在谈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时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如文章段落结构中所反映的那样,趋向于线性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东方人则倾向于间接的表达方式。刘必庆(1996)认为:“思维支配语言。”。许钧(1994)也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的是源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即使他们语法精通,遣词造句得心应手,其作文仍会带有中文腔。如果我们能在写作教学中充分意识到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就会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戴炜栋,张红玲.英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英语教改的启示[J]《英语界》,2000 (2)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