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30: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内经济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与弊分析,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急迫性
从吸收能量角度看:我国的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投资方面,我国主要还是靠引进国外的技术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它不利于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容易导致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与低效益等问题;二是出口方面,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为了保住经济的增长,都形成了高企的债务规模,在可预见的较长时期,都可能会去消减自身的赤字,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节约资本。可想而知,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的消费会是一个减少的趋势,那么我们国家的产能将严重过剩。假如我国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只是导致更大的产能,导致更大的银行不良资产,从而威胁我国的金融系统,形成经济滞胀,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②从释放能量角度看:我国的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形成了国内产业的规模化,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回收资本,以此为下一轮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带来动力。在此种经济增长循环中,我们国家得到的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计价的债务凭证,失去的是国内的土地、劳动力与环境资源,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鉴于宇宙观的理解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从宇宙观的角度出发,可以从能量集结过程和能量释放过程这两个方面对中国发展模式转变作一点思考:①能量集结过程,即通过资本将土地、劳动力与技术集结成产品的过程,其中核心的是效率提高。如何提高资本配置资源的效率则成为此过程的重点。在此,主要从技术创新培育和组织结构升级两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提高科技集约化程度。第一,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实现从“要素租金”增长转变为“创新租金”增长。一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鼓励科研机构进入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加大企业的科研资金和力量的比重;二是要坚持技术与发展并进的方针,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缩短与先进国家技术方面的差距,也要发展面向市场的适用技术。第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在充分考虑国内先进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的基础,制定行业技术进步和改造规划,提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技术的标准和实践要求,限期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缩短设备更新周期。还要把企业技术进步与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发展规模经济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合理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推动技术改造。第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储备优质劳动力与科技人才。我国既要加大国民教育发展步伐,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年限,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劳动力的素质,加大企业培训、教育、管理方面的投入。其次,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一,加快改革,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产业结构优化的微观基础;其次,要培育和完善要素价格,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是产业结构的调控具有灵活性与及时性,适应集约经营的需要;最后,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调节与指导作用,提高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推进产业立法,进而加快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第二,培育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当前,我国主导产业主要从以下三点加以培育:一是支持与振兴传统支柱产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工业和建筑业;二是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空间技术为技术支持的工业和农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培育为我国的新兴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②能量的释放过程,即提高消费产品的动力,为下一轮资本的集结和投入更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做准备。那如何提高社会的资本集结能力与最大限度地保留住资本为国内服务是能量释放过程的重点。首先,增加收入,提高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居民收入过低是制约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要想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居民收入。第一,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是适应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二是降低政府税收,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收入公平。努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工薪阶层的工作水平;加强区别化征收征管力度,通过开征利息税、遗产税等方式,改善分配结构。第三,努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发展资本市场不仅可以使企业更具竞争力,还使我国居民直接分享企业创造的利润,增加居民的收入渠道。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一个较高的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增长积累了宝贵的资金,但我国的消费规模却很小,影响了内部经济的不平衡。引起此种高储蓄与低消费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居民出现各种预防性储蓄。而这种预防性储蓄在经济下滑时还会强化。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继续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支付标准。二是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扩大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金的支付能力。三是要尽快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覆盖到的群体的社会保障。
作者:韦林 苏宁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目前,人们对耕地保护的责任不明确,错误的认为耕地保护仅仅是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因为责任落实的不到位,当破坏耕地的违法现象发生时,个人以及某些部门都会视而不见,认为这些事情应该交给县级以上部门去管。在国土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压力十分巨大,责任也异常巨大。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存在人手不足、执法力度不大、执法态度恶劣、执法手段单一、群众基础差等问题。
1.1执法过程艰难,违法用地屡禁不止
国土资源的利用涉及多方利益,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与势力渗透会对执法人员的工作造成诸多影响。针对违法用地、违章建房、侵占农田等违法行为,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只能够依照法定程序来进行执法工作,先用文字要求违法者停止其违法行为,不能强行制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违法者不听从执法人员的制止,那违法行为将继续进行,等到行政程序结束,法院可以进行强行制止时,违章建筑往往就已经形成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执法人员的执法难度。
1.2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国土部门工作人员的待遇欠佳,一些工作人员就会在工作中放低要求,不能严格依法执法;在进行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时,某些工作人员会收取好处,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某些工作人员执法态度不够坚决,执法力度不够,不足以对违法行为产生震慑效应。
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思路
2.1加强宣传力度
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部门与普通民众的协调配合,加强国家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可以增强人民的耕地保护意识,使民众认识到违法用地的严重后果,并有助于民众自觉配合相关工作人员的执法工作。在国土部门工作人员之间也要进行必要的宣传,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认真执法,避免暴力执法现象的发生。2.2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国土资源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相关部门需要兼顾资源与发展,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各地政府都要认真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国家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牢固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依法用地管地工作氛围。
2.3保障民生用地供应
“安居”才能“乐业”,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住房问题成为困扰诸多民众的一大难题。在进行土地的规划管理时,相关部门需要大力保障民生用地的供应,认真解决民众住房难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牢牢把握住房地产市场,进行相关的监控与监测工作,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应结构与供应力度;相关部门需要加快土地审批工作,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可靠便捷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降低国土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与工作压力。
3土地资源科学管理的措施
3.1土地开发复垦管理
土地开发管理要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农村土地开发优先原则以及综合性开发原则,并且要严格遵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基于以上三项原则与一个指导,废弃的或者未被利用的土地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并能够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耕地的优先开发可以较好地保障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的安定生活,而综合性开发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土地复垦要优先用于农业生产,严格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土地复垦是缓解人均耕地面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改善当地的环境。
3.2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工作包括土地统计、登记、分等、调查、估价、档案管理等,管理工作要注意保障地籍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概括性、精确性以及可靠性,并且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
3.3建设用地管理
建设用地管理坚持按计划、规划用地,保证建设用地宏观上稳定、平衡与协调的原则;坚持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理的原则;坚持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建设用地的合理管理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建设用地规划是发挥土地资源价值的重要前提,充分发掘现有建设用地的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耕地的利用,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4结语
关键词: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economy to obtain a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reform prove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Meanwhile,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growing,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ther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to achiev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goal of building.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demonstration of economic reform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ole.Keywords: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计划经济体制又被称为指令型经济,通过国家调控对生产资源及商品消费进行事先计划,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沿用这一体制;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都会不约而同的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也就造成了优势经济资源不断由农村向城市倾斜,如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前期都受到宏观政策的控制影响,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分布广,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了保证国内重工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歧视政策的约束,这也就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规定,也形成了中国式的二元化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探究
1.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需求。
国际方面,冷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内开始掀起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成为改变国际社会新格局的关键变量。在20世纪后半期,饱受经济发展障碍的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步入经济转型的井喷期,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实践角度来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也体现出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中国而言,也迫切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
国内方面,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商品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这一体制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违悖,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管理过严,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流通模式,阻碍了产品生产和商品供给。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方式单一化,平均主义思想泛滥无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进一步导致商业发展退化、弱化;以煤矿经济产业分析,受到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发展战略和资金积累模式影响,导致了煤矿经济发展脱离了应有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向,因此无法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工人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从农民中吸收的人员比例极低。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必须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商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煤矿经济为例,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资源的销售受政策影响较大,存在“指令性价格”和“指导性价格”,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大大削弱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减少成本支出,煤矿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产量后生产处于滞后状态;于此相对应的是对煤炭资源的日益高涨需求,火力发电、农业生产、城市供暖等需求逐年增加,造成市场大面积缺煤现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探究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人口比例分析,目前来说农村地区人口仍然占据人口总数的较大部分,经济体制导向必然会向农村方向转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解除了将经济体制纳入社会基本制度的观念误区。
思想的解放进一步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农村人口是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因此必须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要建立多渠道的经济发展模式,放宽农村人口从事企业经营的渠道,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实现我国经济模式的多元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管理、户籍制度、环境建设三方面,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筹发展,逐步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平衡。
(一)土地管理
土地是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国家部门制定了农村集体用地的管理条例,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建设用地市场。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将土地作为一种稳定的生产资源提供使用,极大的稳定了农村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业生产逐步摆脱单一化,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靠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构成二元化社会、经济机构的主因,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户籍制度的缺陷一再经过修正,但在目前城市化建设全面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诟病。从经济角度来说,30年终城乡经济整体收入增长提高五倍,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却扩大了2.28个百分点。同时,在政治权利、文化资源、医疗教育资源等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通过经济体制逐渐弱化户籍制度的作用,实现平稳过渡。
(三)环境建设
环境设施建设时城乡经济发展重要因素,通过对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善,逐步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居住方式方面趋向一致,实现劳动力、技术、资源方面的交流共享。同时,逐步构建起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如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济制度等等。
三、“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深度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将城市、农村归纳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的城镇格局规划。具体来说,“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涉及六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
十六届四中全会支出,我国在计划经济侧重重工业发展史必然的历史阶段,在实现工业化发展预期阶段之后,必然进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同时支出,协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市场深度挖掘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实现了免除农业税、实现种粮补贴等政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施行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弥补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在享受要素配置和要素增值成果方面的不公平性。以土地为例,农村土地在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下,增值收益仍然流入城市,农业在国家资本申请享有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在就业方面,高等学历人才仍然局限于城市,而农村市场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无法形成互动的人才交流市场。
综上所述,要抓住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契机,重点解决城乡之间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重点完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这对政府职能的提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牢固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学调节理论,开拓监管有力的市场体系,通过协调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府职能现代化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汪锋,刘旗,张宗益.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软科学,2007(05)
以外来投资促发展
在1997年建省时,永福省是一个农业为主的贫穷的丘陵地区。在越南61个省市中工业产值排名41位。为了摆脱贫困,越南永福省政府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建立工业园区发展工业,以吸引本国和外国投资者。在那个时候,虽然越南的行政机构改革和“一个印章,一个门”的机制尚未执行,但是永福省却成为这一举措的开拓者,由政府进行监督,让办理投资及执照的相关事宜减少了2/3的行政程序,节省了时间。谈到这突破,永福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阮玉非先生说:“除了更为开放和更加快捷,永福省始终注意把投资者当作本地人,把他们的成功当作永福省的成功。”这种待遇会让投资者感到安全,也更有信心。
在永福,所有的注册程序都由一个门处理,即由管理委员会来处理。工业园区提供相应的指导、引进和咨询服务,并帮助办理执照。日本、韩国、中国的投资者都很注重灵活性,有时他们会要求在一个选定的“吉日’’发放执照和破土动工,管理委员会努力地向他们提供最为有利的条件。一般来说,执照的办理时间需要3-5天。
永福省工业区管理与招商引资处副处长阮俊卿说,“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更加开放,提升投资者对我们的信任。当投资者来投资的时候,东道国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土地拆迁和建筑问题。对于比较棘手的项目,我们会向省委请示,并和相关机构坐到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
让投资者满意
越南丰田(1995年开始在越南运作)和越南本田(1997年起在越南生产摩托车)这两个领先的著名汽车公司将在越南永福省的福安镇建立总办事处。越南丰田公司的总裁信彦村上先生说:“永福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投资环境和便利的投资条件。”在2006年,越南丰田生产了近1.5万辆的汽车,包括Camry、Land cruiser、Innova、Vios、Corolla A№、Hiace等品牌,已经达到了公司的最大产能,所以它正在准备建设更多的生产车间,以满足越南汽车市场和零配件零部件生产出口的需求。越南丰田一直被誉为越南最成功的外资个业之一。
在两三年前,时任越南本田公司总经理的弘明船贝先生就曾说道:“永福省在管理和投资上的政策很好,拥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的这些政策开放有效。”最近,越南本田正式开始建设第二个摩托车制造工厂,总注册资本为6500万美元,以满足越南、菲律宾、老挝和柬埔寨市场的需求。在2006年,它还向市场推出了Civic牌汽车产品。
据经济学家评估说,在越南永福省的两家日本汽车巨头公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吸引了其他的外国投资者,形成一条流动的投资链,从韩国、台湾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资本,陆续进驻永福省。目前,永福全省共有12个工业园区,有126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项目,总资本超过了10亿美元。还有更多的工业园区正在兴建和扩大,我们预计这里的产业园区到2010年将增加至25个。
俄罗斯T&M Trans集团下属的Euro Window公司是最早在越南永福省光明工业区投资的公司之一,光明工业区是越南最有吸引力的工业园区。Euro Window公司副总经理梁国平说:“当时这一地区正在进行拆迁工作。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2003年,我们很快解决了所有的相关问题,1年后就取得了相关执照,我们的工厂也开始运作。”俄罗斯T&M Trans集团下属的Euro Window公司已经在越南投资了1000万美元,专门生产达到国际标准的门窗、高级钢筋和uPVC材料,现在Euro Window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日本ABElSM产品介绍书印刷公司也是个很好的例子。ABElSM公司总经理WatababeKenzo介绍说:“存我们来之前,越南的印刷市场上没有出口加工企业。自从我们在2005年7月开始生产以来,我们拥有着100%的市场占有率,而目主要是把产品提供给一些大客户,如佳能、宝得和松下。我们计划再建一个一天三班的工厂。”台湾的Five Active公司刚来永福省不久,正在积极地稳固公司的生产,它计划建立个新的生产车间,以生产塑料、电子及金属元件,向佳能、雅马哈公司和本田公司提供零配件。
大部分在越南永福的企业已经盈利,并在进行战略产业扩张。日本Terumo有限公司新近进入光明工业区,专门生产医疗设备,并在输液管的出口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Matura Masayyuki总经理说.“虽然我们还处于一个实验性生产阶段,但我们相信terumo的经营将更加的有活力。越南的政治环境稳定,劳动力充裕,永福省又特别为企业经营之初创造了有利条件,保证了企业的经营安全。”
【关键词】高铁发展;国内经济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高铁发展现状
1.高铁投资建设现状
近几年我国各地掀起高铁建设热潮,我国不仅走在高铁建设最前沿,投资规划同样在世界数一数二。2009年前10个月铁路完成新线铺轨4705公里,固定资产投资接近7000亿,同比增速大于65%,同时国务院批复了设计22个城市地铁与城际快铁项目,投资规模达8820亿元。2011年全年最终实现投资4690亿元。2012年新增里程将是我国历史上新线投产最多的一年,计划投入运营的新铁路为6366公里,国家铁路系统基建投资4000亿元。
2.高铁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在铁路包括高铁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副主席相继多次对我国铁路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在具体工作中,加速铁路发展也被党和国家作为重要工作推进。2004年,国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覆盖全国人口的90%。在成就方面,我国实现了时速200~250公里高铁的国产化生产,自主研制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等等。总之,我国高铁5年时间走完了国际上40年的发展历程,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高铁发展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高铁发展带来投资机会
对于近年来中国高铁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外国内有目共睹,众多行业和公司也看到了利益的闪光,纷纷加入到投资高铁的行列中来。在中国高速铁路大会上,中国高铁受到各国青睐,有十余国家,和中国洽谈承接高铁工程的合作项目。保加利亚,黑山,土耳其等国相关部门,以及美国通用,阿尔斯通,庞巴迪等多家跨国公司与我国铁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内,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上游的建材企业,下游的物流、土地征收、旅游、房地产等,这些地方投入在建设一开始就能收到丰厚的回报,吸引投资乃情理之中。
2.高铁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对经济发展起到纽带与动脉作用,使中国摆脱对蓝海战略的过分依赖
例如,京沪高铁将旅行时间由特快的17h缩短到6.5—7h,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大缩短了乘客的旅行时间,更重要的是高铁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与制造业分布不均而造成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范围,大宗量,长距离的人员物资流动分配需要,从而促进了经济往来和交换,有利于区域间各种资源的快速流通,使城市间及城市群间人流、物流交互效率大幅提高。
过去在蓝海战略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造成了生产要素及其他资源向沿海地区高度集中的状况,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由此产生了东西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如今高铁的出现降低了物流成本,消除了高运输成本的屏障,使广大西部地区由原来的战略后方变成了产略前沿,不仅减轻了东部地区的负担,更显出自身发展的巨大潜力,这将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得到相当程度的弱化,国家经济实力得到总体提升。开发西部将不再是“甩掉包袱”以及维稳的社会政策,而是中国国际大战略的重要支柱。使中国的发展由过去只依靠海权战略的单项驱动变成同时依靠海权与陆权战略的双向驱动。
3.高铁发展增强了“同城效应”
高铁可以把相距2500公里城市间的运输时间缩短至一天之内。例如京津城际高铁将实现京津两城的同城效应,使两地优势高度互补,双方均可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方面获益。沪杭、沪宁、宁杭等多条高铁开通后,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范围也将扩大。这些高铁的开通将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等地区间的各种资源重新配置,形成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人口规模5000万到1亿的大型都市圈。就个人来说,工作在一城,居住在另一城将不再是梦。
4.高铁发展推动了“绿色”低碳经济
我国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其中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2%。轨道交通是占地面积最小的。一条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占地面积为复线高铁的1.6倍,一个大型机场占地面积相当于铺建1000公里的复线高铁。轨道交通排放量低,仅为公路交通的1/45。所以在环保节能方面,高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5.高铁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这主要表现在:建设本身需要的劳动力;建设中大量生产资料的需求刺激了社会生产;高铁的维护和运营需要劳动力;高铁建设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便利交通,吸引外资,增加就业机会。例如,京沪高铁总投资2209.4亿元,期间创造了11.4万个就业机会。
6.高铁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高铁开通后,沿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将得到充分发掘,沿线旅游业将呈“井喷”式发展。以武广线为例,高铁开通后,南岳衡山2010年“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8.9万人次,同比增长29.8%。高铁的发展将赋予旅游业新的活力。
7.高铁发展拉动内需
“铁路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火车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采取多项重大调控措施,以实现增加外需向扩大内需转型等一系列战略转型目标,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把经济增长点由东部转移到西部,高铁正好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就业岗位的增加,旅游业的兴盛带动餐饮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都会拉动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发展。而这些都得益于高铁的发展。
8.高铁发展的负影响
然而,高铁发展并非无可挑剔,期间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例如面临巨大还贷压力、忽视投入产出规律、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安全因素等。“7.23高铁事故”给每个人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为高铁建设者敲响了警钟,如何又快又好的发展是高铁建设永久的课题。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深受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的影响,近年来,虽说有些缓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其特点是“短、小、频、急”,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县级区域网点和人员都在精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体制因素,小企业的根本很难得到满足;而对它们来说,仅凭自身力量寻求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兴起中,但是同问题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1.促进转变生产力。为根本改善现有居民,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金融业有必要积极调动要最优秀生产力的因素,并持续优化金融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妨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的引进;继续放开信贷政策,加大对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励;持续促进金融及其相关产业升级再造,积极拓展能源、环境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使各地区的特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将知识技术充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投资结构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体系。首先,在金融领域中,央行的职责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保持金融稳定。为促进经济金融形势的有序发展,应对央行的这一职能加以重申和强化,并特别强调其宏观审慎作用。在加强宏观审慎方面,欧盟就比较创新地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是金融监管机构;二是财政部。我们也不妨对此进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辖政、保、银等监管机构,共同推进宏观审慎体系的进程。其次,在充分选用审慎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一是加强会计标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强会计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监管核心金融机构,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3.逐步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给二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未来,我国金融投入的核心将是生产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的瓶颈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续加强供给管理,以供给管理带动信贷结构的优化,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率。实际上,我国货币信贷正逐渐实现宏观调控,然而,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复杂,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颇多。2013年1月,商业银行信贷额为1.04万亿元;次月即下降5100万亿元,可见信贷明显紧缩。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势在必行,其核心应是稳定价格总水平,信贷资金应更多地投向“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中。4.缓解城乡二元金融,弱化城乡差距。首先,针对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制度环境更适合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一元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转变战略先缓解二元金融结构,力求缩短城乡偏斜转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争取早日抹去城乡界限。为此,应给予科学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战略并立足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制定不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的可行性策略,脚踏实地地像城乡金融一元化迈进。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当前的发展实际。正确的做法应是按部就班地规划和计划,认真细致地推进。其次,缓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首要及核心的任务是夯实经济基础。任何时候,金融的生成及其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石,作为城市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谓不重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丰富农村金融资源必须首先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首先壮大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根本缓解并最终解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以达成经济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深受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的影响,近年来,虽说有些缓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其特点是“短、小、频、急”,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县级区域网点和人员都在精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体制因素,小企业的根本很难得到满足;而对它们来说,仅凭自身力量寻求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兴起中,但是同问题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1.促进转变生产力。为根本改善现有居民,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金融业有必要积极调动要最优秀生产力的因素,并持续优化金融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妨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的引进;继续放开信贷政策,加大对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励;持续促进金融及其相关产业升级再造,积极拓展能源、环境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使各地区的特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将知识技术充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投资结构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体系。首先,在金融领域中,央行的职责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保持金融稳定。为促进经济金融形势的有序发展,应对央行的这一职能加以重申和强化,并特别强调其宏观审慎作用。在加强宏观审慎方面,欧盟就比较创新地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是金融监管机构;二是财政部。我们也不妨对此进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辖政、保、银等监管机构,共同推进宏观审慎体系的进程。其次,在充分选用审慎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一是加强会计标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强会计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监管核心金融机构,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3.逐步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给二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未来,我国金融投入的核心将是生产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的瓶颈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续加强供给管理,以供给管理带动信贷结构的优化,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率。实际上,我国货币信贷正逐渐实现宏观调控,然而,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复杂,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颇多。2013年1月,商业银行信贷额为1.04万亿元;次月即下降5100万亿元,可见信贷明显紧缩。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势在必行,其核心应是稳定价格总水平,信贷资金应更多地投向“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中。4.缓解城乡二元金融,弱化城乡差距。首先,针对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制度环境更适合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一元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转变战略先缓解二元金融结构,力求缩短城乡偏斜转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争取早日抹去城乡界限。为此,应给予科学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战略并立足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制定不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的可行性策略,脚踏实地地像城乡金融一元化迈进。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当前的发展实际。正确的做法应是按部就班地规划和计划,认真细致地推进。其次,缓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首要及核心的任务是夯实经济基础。任何时候,金融的生成及其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石,作为城市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谓不重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丰富农村金融资源必须首先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首先壮大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根本缓解并最终解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以达成经济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关键词: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消费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美国2007年8月开始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的经济开始衰退,其国内消费能力大减。2007年前美国的消费能力之大,2007年美国的消费支出9.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0%。2007年中国对外的贸易额大约是1.8万亿美元。2008年开始欧洲各国的经济,都随之发生了同样的危机和衰退。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滞销,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纷纷停产、关闭、倒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控措施,使得美元开始贬值,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将近5.5%。我们进口的大宗原材料铁矿粉和石油也有不同幅度的涨价。我们靠几年贸易顺差积累的约2万亿左右美元的储备在缩水。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我国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由于我们的贸易突然受损,我们的GDP的构成面临重新调整,必须改变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近200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是很高的,贸易占经济总量也是很大的。而这突变的形势,使我们正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变故。具体表现在:工业以钢铁为首的十大产业产能过剩,大部分企业亏损,投资环境恶化,出口产品滞销,国内消费能力低下。游资和热钱投向房地产,恶性地推高了房价。物价在上涨,通胀系数2010年已经突破了预控的3%指标。如果再继续下去,中国经济将会停滞高增长。
二、我国消费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形势,逼出了我国必须走加速扩大内需的路。中国经济发展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让经济快速转型。要以扩大内需市场,以消费为主来拉动经济增长。把出口受阻部分的产品,转向国内来消费。其实世界发达国家的GDP构成中,消费占的比例都是较大的。参看日本2008年消费占GDP的比例是55%,美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71%。而我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35.3%。现在看来这一比值在当前的形势下,是很不合理的了。如果提高GDP中的消费比例,就要加快提高我们国民低下的消费能力。我们消费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复杂的诸多的,其主要原因表现如下:
1 我们国家的现在城镇化率较低是47%左右,城市有户籍的人口约占28%,农村人口比例大。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80%-94%的标准。
2 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的较慢,投向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相对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产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村的土地问题和经营方式,限制着农业的规模化大生产。因为大部分农村的土地,是划分为小块分散经营,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大部分农民还是依靠体力劳动,采用原始耕种方法。水利基础设施差,靠天吃饭,众多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收入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以后进城工作的人,在家里还保留有承包的土地。还有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农民工汇集量和流动性之大,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上亿人口。他们大部分进入到劳动产业密集型的企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建筑行业。他们这个群体大部分收入低,消费能力差。他们在城市里的工作临时性大,因而居无定所,大部分没有被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他们在农村还保有宅基地和承包的土地,他们有两重性,即是工人又是农民。
3 我们国家大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还是很原始的。农村的公共设设施落后,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三农问题,二元经济已经摆到了国家的重大议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较晚、覆盖面较小,农民的生活负担很重,可是他们需求消费的潜力很大。
综上所述的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这些差距正是我们当前的发展机遇,更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优势。扩大内需市场是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出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的自力更生的本事。
三、现阶段我国内部市场的发展空间
我们眼睛向内看,我国现在的内部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比如:
1 城镇化进程向发达国家的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空间巨大。
2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产业链可以拉动钢铁业、制造业等等相关产业。
3 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工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粮食增产,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4 近几年陆续勘探到的,我国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深层铁矿资源,具有很大的开采潜力。钢铁企业应当改变观念,不能一味地追求高价的进口铁粉,应该主动地去开发国内深层的铁矿资源,以此提高在国际上采购进口铁粉的话语权。
5 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很多。我们人口众多,文化产业空间巨大,应当加快文化创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服务业。
6 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7 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发展: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
因此我认为十二五期间,正是我们扩大内需的最好时机。应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国家十二五期间已经提出了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并把第一产业摆在了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强调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并且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大力度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加快形成要以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四、现阶段我国扩大消费需求应采取的措施
当前国家已经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这也是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形势下做出的重大举措。以消费为主拉动经济增长,我们国家现在就要着手解决一系列
难以解决的诸多的社会问题。现在看来进入靠以消费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这个发展阶段,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必然经过的阶段。以内需消费为主,就要进一步地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要上升到位居世界的前列。
1 需要国家要加快政治体制的改革,做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
2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3 加强税务制度的改革,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以税调节贫富差别,以示社会的公正、公平。
4 应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让这个群体有能力抵御通货膨胀。重点应当加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5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兴旺,可以大量吸纳就业,替国家减轻就业压力。
6 快速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应和工业化进程同步、匹配进行,决不能让农民住进城里或镇里而失业。我们应当吸取印度和巴西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训。他们确实是因为在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同步、不匹配的条件下,造成了大批的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大生产的推进,急需政府尽快制定出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和法规。目前这方面好像是还很模糊和笼统。国家已有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现阶段好像是在靠市场和民间与地方政府在试探性的碰撞、结合地推进。这对于社会的大变革,对于急需开拓的内需市场阻碍很大。农村土地的整理复垦,放大城镇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将是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引导房地产行业向城镇方向发展,改变人们向大城市集中的传统观念。美国人是中产阶级住郊区,有钱入住小镇。我们的人应当借鉴美国人的传统观念,减轻大城市的集中居住压力,政府要控制,不要出现超级的都市王国。都市和城镇应当平衡和谐地发展。
7 调整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
8 要加快扩大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的城乡居尤其是农民,无生存的后顾之忧。让广大的城乡居民有钱消费,让社会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9 政府要合理有力地控制住通货膨胀。政府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控制通货膨胀的经验。
10 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社会应当设有专门机构,对农民的种植业负责,提供农民准确的产销信息。避免造成农副产品的多产浪费,少产短缺的社会现象发生。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严控外来资金进入粮食行业和炒作农作物。
摘 要:国内报业集团很多业务基本属于有多元化经营的思路,却少有多元化发展战略。目前报刊出版与相关价值链经营属于报业集团最为核心的重要业务,经济效益和经营模式直接相关,报业收入的来源较为单一,跨媒体仍然属于边缘化业务,而且多元化发展战略尚未形成气候。报业集团应当加大对现有市场的渗透,在巩固已经拥有优势的报纸业务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市场开发策略。要实现报业集团多元化业务的拓展,应当通过价值链活动的信息共享,不断挖掘内部资源的潜力,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积极驱动多元化业务,通过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竞争性整合、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的组合,真正实现报业集团收入结构的多元化目标。
关键词 :报业集团 业务结构 多元化发展
当前,报业经济发展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就报业经济总体而言,国内很多报业集团发展多元化的战略并不十分明确,诸多报业集团多元化业务并未站在战略高度规划,在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可以说,很多业务基本属于有多元化经营的思路,却少有多元化发展战略[1]。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成长期的急功近利和冲动投机的浮躁心态,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着眼于报业集团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谋求和保持在特定领域中的长期优势,从而不断扩展与强化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
1、我国报业集团业务结构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报业集团一般都是是由单个报社通过不断扩张和兼并以及重组等方式发展而来,在业务结构方面,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是:
1.1 报刊出版与相关价值链经营属于报业集团最为核心的重要业务。我国目前大部分报业集团的主营业务就是报刊出版与发行,还包括广告与报刊印刷以及其它印刷业务和信息全方位服务等。而这些业务均是与报刊出版相关联的价值链环节的业务经营,同时也是报业集团最为主要的经营范围之一。
1.2 经济效益和经营模式直接相关,报业收入的来源较为单一。中国报业集团以广告和发行两项作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尤其是对于广告收入特别倚重。根据测算,以发行收入最高的报纸为例,2013年北京各都市报如果要实现报社正常经营的收支平衡,报纸售价1.0 元/份,其广告所取得收入就必须要不低于报纸成本的75%;定价为0.5 元/份的报纸,其广告所取得收入,就必须要不低于报纸成本的83%[2],而如果要实现盈利与可持续发展,其广告方面收入的比例还要提得更高。
1.3 发行成本和结构不均衡。自从进入厚报时代,中国报业的各类生产成本都出现大幅上升的趋势。原材料和发行成为了中国报业主要的经营成本。而纸张费用在成本结构当中占据比例最大,但纸张价格也是全球联动的,纸张成本属于报业集团自身不能够完全控制的费用[3]。大多数报业集团都设有自己的报纸发行公司,以主要负责集团的都市类报纸发行与投递,某些集团甚至拥有多支独立的发行团队。而发行管理控制缺乏,仅仅偏重发行的数量,对于发行网络的开发尚处于原始阶段,因此,发行成本自然也就长期居高不下。
1.4 跨媒体业务仍然属于边缘化业务。 图书出版属于国内报业集团的一项业务,但是目前所占比重均较小。图书出版所采用的生产流程和经营模式,同报纸存在很大差别,二者的业务联系,主要在于印刷与图书策划等方面信息的共享。如果资源整合不力,则很难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当前,几乎全部得报业集团均涉足于互联网业务,但是就整体状况而言,报业集团的互联网业务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仍然属于边缘化的业务。
1.5 多元化发展战略尚未形成气候。多元化就是指报业集团所经营的,除了报业以及传媒业以外的各项业务。我国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开展的时间较早,其所涉及的行业也很多,有的甚至跨出了新闻行业领域,但是很多却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在资源配置、发展思路和人才管理上等方面,较为薄弱,因此,整体经营效果不佳。
2、中国报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重点
为了优化报业集团业务的产业结构,报业集团应当加大对现有市场的渗透,在巩固已经拥有优势的报纸业务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市场开发策略,来充分挖掘青年读者市场以及二三线城市的读者市场,重视社区报纸市场与免费报纸市场,争取开辟报业市场的新疆域。在产品开发策略上,要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传媒产品,通过积极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积极开发出新的媒体产品,从而实现报业集团的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同时,还要在确保主业保持健康发展状态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开展传媒业以外的报业多元化业务。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多元化战略,大力整合报业集团资源,提升对资源利用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得延展,有利于获取与巩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真正实现报业集团收入结构的多元化目标。
3、实现报业集团多元化业务拓展的重要路径
报业集团必须在具备条件和能力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多元化的业务,从而达到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业务拓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通过价值链活动的信息共享,不断挖掘内部资源的潜力。报业集团运营的完整价值链,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与印刷以及广告与发行营销等各个重要环节[4]。所以,要积极探索通过价值链活动的资源共享,深入发掘内部资源存在的巨大潜力,通过利用过剩的产能,积极开展多元化业务。所以,在信息采集环节中,可以对于累积多年的信息资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立体化的开发与经营,强化重复销售;在报纸印刷环节,可以拓展对于外来报刊或者是其他商业提供印刷服务等业务;在发行环节,就可以通过深度开发网络的功能,借助于网络实力,大力开展废报回收、网络直销和物流配送以及文件投递等业务;在广告环节,除了广告销售,也可以延伸到设计制作、广告和媒介购买等各类业务。通过价值链活动共享的多元化,基本能够使报业同其他业务相互促进,并达到协同发展的作用。
3.2 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积极驱动多元化业务。核心竞争力属于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三者的有机整合体,对于大众传媒来讲,核心竞争力的内在主要表现,主要是对于受众和广告商等各种核心利益相关者自身需求的准确把握[5],其外在的表现就是提高社会影响力,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当前,可以通过将报业声誉和影响力延展出去的方式,一般包括会展、新闻教育培训和各类社会活动及旅游等。某些业务看似毫不相关,但是实际上核心竞争力通常作为纽带,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就是,均以报业集团的真实存在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以,要把报业经营当中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诀窍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多元化业务的选择和发展。
3.3 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竞争性整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以避免在市场交易中带来的过高成本,需要强化市场的控制能力,报业集团可以加大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的力度。如为了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可以对于上游的新闻纸张和油墨以及PS 版等进行有效的整合,积极参与经营。为了控制丰富信息资源,加强内容竞争力,还可以参与其经营或者投资相关的产业。对于下游的产业,可以尝试着去掌握报刊销售场地的一些经营权,从而控制同读者直接接触的销售终端。这些都会在传媒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大背景下,不断增强报业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
3.4 实现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的组合。主要是为了合理化配置集团资本,可以不断开辟报业以外巨大的新盈利空间,以优化收入的结构,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可以把投资的视野,不断投向其它有利可图的不同产业,例如可以涉足餐饮、酒店、影楼、资本运营和国际贸易、资本运营及房地产等众多产业领域。此外,还可以选择直接经营与合资合作,方式上,选择控股与参股均可。投资相关多元化,其重要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范围内经济效应与协同效应,能够使集团的资源和能力以及知识的效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6],而非相关多元化,由于所涉及到行业同传媒业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基本原就是部分参与投资,但是不直接参与其经营,可以归结在多元化投资的范畴内。所以,多元化经营与多元化投资的相组合,应当是目前报业集团多元化战略的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剑.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利益与成本分析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08,18(33):198.
[2]王辉.试析我国报业集团的多元化战略[J].企业经济.2011,27(04):257.
[3]肖云.中国报业多元化经营的特点、问题和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5(07):240-241.
[4]高保平.报业如何开展多元化经营[J].中国报业.2013,20(11):163.
[5]闵大洪.报业集团十年探索充满信心继续奋进——“报业集团的创新与发展论坛”纪要[J].中国报业.2010,11(0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