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信息化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4 16:30: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信息化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信息化体系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体系 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关系到企业发展得各个部分,它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依据和可信赖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1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

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由制度、方法、信息、资源、活动、职责、组织结构等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密切的众多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律为目的建立的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控制和规范作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是按照标准,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结构,严格按照运作程序来具体实施,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

1.2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特点

信息化管理体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力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其内容普遍涵盖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既包括信息化建设从策划、实施和完成的整个阶段的建设,还包括如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等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因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它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严格依据其运行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文件是体现其标准化的形式。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模式,它将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严格遵循PDCA循环,强调过程的持续改进。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管理体系被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添加的内容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个这样开放的管理模式体系。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

l、管理职责。主要内容有: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针政策;合理分配各部门的职责;重点关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宣传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起自己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等内容。职责策划管理的重要输出手段是体系文件的制定,它为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和信赖的依据。2、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人力、资金、工作环境、信息数据和与其有关的一切设备,它是促进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不能忽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3、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地实施过程是以信息系统的实现为重点,最终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在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包括业务的监测和优化处理、革新管理模式和知识的管理。4、测量和改进的过程。测量和改进的过程简单的说它的内容就是测量过程和改进过程两个方面,通过内部审核,评价其运行的绩效水平和可靠性,促进企业改革管理方式,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价值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1、体系策划阶段。企业为了更好地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领导带头,相关的部门共同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具体步骤有企业的战略规划、信息化的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识别、建立总体结构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文件。2、体系运行阶段。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者以此为前提对企业发展提出规划。其运行步骤包括思想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中组织的调整、信息系统的实施。3、体系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其内容包括系统内部审核、信息化体系过程监测、信息化实施的绩效评估、应急措施和反应。4、体系改进阶段。根据体系评价阶段得到的评价结果,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

第2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企业运营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动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必然不断加快。加快两化融合的步伐,让信息化发挥作用,促进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支撑企业高效运营,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进程中,数据不准、流程不畅和沟通困难等问题,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导致很多项目实施失败。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基础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当中,标准作为企业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信息化过程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标准是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的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过程以及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软件选型、系统实施、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系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信息化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定。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就像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一样,标准是构成企业基础管理、业务操作、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的技术起跑点和落脚点。

1.统一口径、有效沟通

在信息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统一标准是沟通的前提。标准是桥梁和纽带,就像《圣经》中 “巴别塔 ”故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有在统一的编码标准、统一的流程定义标准、统一的业务术语标准的前提下,业务和业务、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业务需求才能准确地转化为信息化功能,信息化工具才能切实地为业务服务,信息化企业这座“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项目,从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究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系统本身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运作的,就信息化项目管理而言,也需要极强的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这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共识是,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必须用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过程、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或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

3.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项目管理,到数据整理,都需要有统一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只有在统一的操作标准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业务操作和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开发、实施和具体操作行为,有助于提高信息化项目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问题

国内制造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但起点相对较高,缺少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往往形成揠苗助长的状况。信息化标准更是如此,多模仿、借用,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全面应用时间并不长,企业信息化标准更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摸索。如何与业务结合、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是信息化标准制定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标准既要服务于业务,又要对业务起到促进、引领作用。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缺失等问题逐步凸现,需要进行完善和逐步优化。

2.标准滞后

制造企业以产品为主,信息化标准虽是企业的基础标准,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主营业务的标准更新较快,但是信息化相关标准往往更新较慢,制定之后,缺少修订和更新,不能与国际、国家标准同步,甚至不能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采用过期、作废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3.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晚,管理基础落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对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应小心谨慎,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初期往往起点很高,与国际接轨,引用先进标准,但是与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贯彻实施难度巨大,最终沦为空纸,不得不从头再来。

4.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企业制定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相关标准之后,应大力推进贯彻,在应用中完善。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为了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忽视标准的长期作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执行不严,在具体的业务中没有得到应用,成为摆设。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刚开始必定是新事物,无先例,需逐步探索,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逐步建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入性,必然影响企业其他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也逐步明确。

制造企业主要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展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化涉及的对象,信息化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与信息化相关的传统业务标准。要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梳理,使数据规范化、流程透明化,必要的话需要对业务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业务情况,结合信息化要求,同时修订和完善基础业务标准;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例如:CAD标准、MBD标准和MES操作规范等,此类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一类标准和规范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如项目管理标准、软件工程规范等。这是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此类标准也要因地制宜,引进国际、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关注全局,打好基础

企业信息化标准应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体最高目标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局部利益,因而制定标准具有企业目标的全局性,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出发,要有助于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企业综合效益。

信息化不但涉及企业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了企业活动的准则――企业文化,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标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和完善的,这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具体业务,什么样的技术可行,什么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找准方向,打好基础,使信息化实现对企业促进和提高作用。

2.因地制宜,先进适用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会成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的,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管理准则和操作规范,应因地制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应具有提升作用,实现与业务的互相促进,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修订和完善。

3.业务融合,全面考虑

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应依从体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统一标准基础上进行编制。标准应做到承上启下,有理有据,与企业管理、技术现状完全融合。不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行,在企业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同时,信息化标准要考虑长远利益,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奠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能够推动企业各方面的进步。

4.注重细节,合理可行

在编制具体信息化标准时,应注重细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等要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使之能够与信息技术融合匹配,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吻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有效的规范作用,能够指导具体工作。不能盲目引用或脱离实际,形成标准高高在上,行动无法可依的状况。

五、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必须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具体特点,在对采购、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维修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提升促进作用和对业务的改造作用,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分类。在具体分类确定后,按照体系确定具体分类中信息化标准的内容范围,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状况和业务情况,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和制定方案。然后,完善企业涉及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制造等具体环节涉及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同时,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涉及规划、立项、方案、开发、实施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完善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化问题展开研究,如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和运行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增加管理成本。标准制定后,要建立标准贯彻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明确奖惩条例,全力推进标准的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基于业务,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信息化具体情况,真正起到指导促进作用。整个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六、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示例

某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设计加工技术难度高,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推力。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从基础网络建设、甩图板工程到知识管理、企业门户建设等信息化项目的分步实施,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个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维修等生产制造环节和采购、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企业管理环节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实施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用的增幅越来越小,系统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业务系统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业务状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企业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符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

在此分类基础上,企业对标准体系逐步细化,根据业务情况及时调整,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标准。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治理设计

标准体系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保证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做好标准体系建设这项工作,对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组成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在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信息标准体系可以表述为在跨行业的范围内,以实现企业信息化为目标,将涉及的所有标准按其作用的范围、相互关系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相互协调补充、密切配合的全面成套标准。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应该涵盖标准以及标准制定、运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即,包括标准体系、标准运行机制和标准管理机制。标准体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管理体系是指制定和贯彻标准应遵循的标准化管理方针、原则、组织制度和标准体制。标准运行机制是指制定和贯彻标准过程中运行的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二、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设计

标准的属性体系包括每个属性及其取值范围的明确定义,如所有者、级别、适用对象范围、层次等。标准属性及其取值范围都可以根据业务或标准管理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流程进行更新和增加,以保证能够灵活适应标准体系的发展需求。通过对企业架构的服务领域的分析,建立起以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为划分基础的企业信息化标准分类体系。业务架构可以分为业务架构指导原则、企业流程框架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关键业务指标(KPI)标准、业务模型标准、业务角色和位置标准。应用架构可以分为应用架构指导原则、应用功能标准、非功能需求标准、用户组标准等。对于每一类企业信息化标准,首先考虑使用/引用国家、行业标准,当国家、行业标准不适用时,再参考国家、行业标准进行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标准关联关系定义是标准关联体系的基础,而关联关系的管理是关联体系作用发挥的保障。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在标准制定时进行标准间关联关系的识别与确立,在标准更新时实现标准间关联关系的更新与维护,才能体现出标准关联体系的应用价值。根据UML关系模型,归纳制定了替代、使用、扩展三种关联关系。标准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早期的急用先上的单个标准的建设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各行业已普遍认识到必须加快建立一整套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例如:国土、测绘、环境、交通、林业等行业已经建立起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对指导和规范各相关领域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信息化标准治理体系设计

信息化标准治理必须全面、方便有效的执行,那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标准形式,重新建立标准的管理形式。构想将标准文本内容拆分各个模块,将各个模块进行数字编号。编号、模块和适应物料(机型)等参数作为基本单元,将这些基本单元建立数据库。最后将所有的基本单元整理成整个标准数据库,由操作平台调用数据库数据进行应用,构成新的标准管理形式。这种全新的形式命名为“标准数字化管理”。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既解决了标准繁杂难寻的问题,又解决了标准内容错漏的问题,还解决了标准执行问题。基于企业架构方法论,融合国际通用的TOGAF架构治理理论,构建以组织角色、治理流程、标准度量和治理工具的标准治理框架。标准治理组织分为信息化标准管理委员会、信息化标准办公室、项目组三个层次。具体的角色包括CIO、业务/IT标准负责人、标准管理协调人等。治理流程由遵循流程、例外流程、标准制定流程和标准沟通流程组成,遵循流程促进信息化标准的执行,例外流程用来处理信息化标准无法被遵循的情况,标准制定流程处理创建和更新信息化标准,沟通流程促进标准在整个组织的宣贯和沟通,四个流程互相联系,互为输入和输出。标准度量主要分为两类: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实体度量和治理度量,如标准制定次数、标准制定通过率、标准遵循次数等。通过IT工具支持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的可持续管理和治理体系的长效管理,包括流程管理、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管理、企业信息化标准度量指标等。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目标是为信息化建设服务,最终服务于业务活动,用来约束、管理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标准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还需要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完整治理体系,保证企业信息化标准能够正确地、可持续地建立和实施。在制订信息技术标准过程中,坚持标准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总体与局部相结合,规划与实施相结合,体系与应用相结合,制标与采标相结合,管理与流程相结合,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有序进行。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充分体现标准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体系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全力推进标准体系运行、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逐步推进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工作秩序和作业行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化;烟草;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450-01

一、企业质量管理现况分析

市场竞争是品质的竞争、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竞争。首先,要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取胜,仅靠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变革和运行的创新是不够的,必须坚定的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会赢得客户并最终获得利润。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这条企业的生命线的建设。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检验把关。但鉴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的因素,使得质量管控严格性和有效性无法得到确实有效的保证。由于产品质量参数的高精度要求,是传统的检验过程管理所很难满足的。过程质量控制主要是事后检验,当发现质量问题时,已经无法补救,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全部管理过程中,自觉贯彻执行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将这些内容细化,依据这些制度制定本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并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地切实得到贯彻实施,使企业的安全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并持续改进,使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使企业的人、机、环境处于和谐,并保持在最好的安全状态下运行,进而保证和促进公司在安全的前提下健康快速地发展。近年来,烟草企业在国家局的组织领导下,全面开展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贯标认证,而这项工作与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密切相关。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贯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安全工作两种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手段。两者各有侧重,既不能偏废,也不能绝对,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安全管理的系统化规定了运行模式和内容,而安全标准化是贯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可以作为体系运行的规范和指导,为危险源的辨识、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方法和手段,使体系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它还可以作为评价体系运行质量的标杆,使体系运行最终达到降低职业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

三、信息化质量管理设计思路

企业通过MES项目建设,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和各种最优化技术,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不完善的方面,质量检验结果信息不能快速、及时的在各部门之间流转,报表绘制手工完成时间延时过长,导致实时性差,过程检验信息没有系统支持信息获取困难,无法有效的进行统计分析,领导及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信息等问题。

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了对烟叶产品的质量检验和控制,实时掌握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抽样点的质量情况,实现对过程质量的有效监视和有效管理,在保证过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产品的最终质量。实现质量的在线或离线控制,通过SPC(统计过程控制)手段实现质量监控、在线调节、质量预测功能,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并支持过程质量知识库管理。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制订完整、规范的企业生产经营执行标准,并严格执行,建立快速、准确的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及时掌握当前的质量控制状况,加强在线质量控制的力度,了解预测和监控过程的运行状态,排除发现的质量问题和隐患,达到产品质量受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质量检验采用自动采集加上人工检验结合的方式,在执行过程中对质量信息进行记录和汇总,实现对标准有效的质量监视,分析烟叶产品的质量情况,实现对产品质量有效改善。

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框架

(一)制定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实施计划,明确目标和行动方向。从人机环境上看,人:各层级组织机构、本级各部门(单位),分公司(营销部)、站所。机:车辆、机械设备、用电设备、办公设备等。环境:送货车辆的户外作业、员工的工作场所、交通环境等。通过人机环境分析,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与目标,并发相应文件加于控制。明确各个阶段的成果并进行验证,有计划、有控制、有验证,确保计划有效运行,达到知标、达标、用标的目的,突出“抓重点、重点抓”。

(二)全力查找隐患,积极整改,引导各部门全员参与。一是培训宣传到位,把安全质量标准的内容让全员知道,让员工知道自己的岗位上有哪些标准要执行。二是对标,现实状况与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具体要进行责任划分。三是整改,把对标出来的隐患进行分类,当前条件下能马上解决的,必须立即整改,不能马上解决的,制定整改计划,分阶段整改,突出“抓人人、人人抓”。

(三)建立有持久推动力的安全绩效考核制机,将责任落实到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与个人收入挂钩,在综合考核中,强化安全考核指标,实现单位、部门、人员三级考核机制,设计一系列科学的安全指标体系加于实现,实现量化考核,突出“抓反复、反复抓”。

(四)构建并不断优化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现代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平台,安全标准化建设需要信息化平台用于工作流程的固化,实现人管机器。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密切结合职业健康体系与PDCA工作原理,引入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实现对标、评标、整改、考核等一系列的功能,突出“抓系统,系统抓”。

参考文献

[1]提高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质量――精彩观点[N].中国工业报,2011-12-27(A04)

[2]王智坚.用信息化推动基础管理上水平[J].科技风,2011,(19)

[3]记者 郝风娟 刘洋.推动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促进质量管理体系上水平[N].东方烟草报,2010-12-20(001)

[4]烟草行业质量信息化建设案例简介[J].中国质量,2010,(9)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其他“四化”[①]并列,体现了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1]是指企业以流程重组为基础,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和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具有投资大、持续长、滞后性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其存在观念、资金、技术方面的劣势,企业迫切需要根据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动态的发展计划,但又无能为力指标体系,因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针对性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现状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2]是指对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特定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定经营期间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也不成体系。

徐强、戴芸(2003)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3];李晓青等(2008)从财务、业务流程、客户服务、战略与发展四个角度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N)算法进行了应用研究[1];王江涛,周泓(2009)利用IT平衡计分卡(IT Balanced ScoreCard, IT BSC)对商业银行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IT价值贡献、IT用户满意度、IT内部过程和IT学习与革新为准则的指标体系[4];邵宏宇,郭伟(2009)构建了以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绩效指标体系[5]

以上指标体系都缺乏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实际性,不能突出反映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因此本文在邵宏宇,郭伟(2009)的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颁布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充分考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特点,在多次咨询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后,进一步提出了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1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含义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A

财务指标

(B1)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的比例

销售收入增长率(C2)

信息化对销售收入增加带动情况

利润增长率(C3)

信息化增加利润情况

用户指标

(B2)[②]

老用户满意度[③](C4)

老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前后的整体满意程度对比

新用户满意度(C5)

新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整体满意程度

战略指标

(B3)

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C6)

领导对企业信息化战略定位认识程度

信息化的预算投入(C7)

反映信息化未来发展财力投入

信息化部门人力投入(C8)

信息化人员比例

信息化部门人员学历构成(C9)

信息化人员知识水平

应用指标

(B4)

计算机数量(C10)

企业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

网络通信水平(C11)

网络通信水平

网络安全措施(C12)

应对网络安全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评价体系;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管理

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受到市场竞争和同行业经营压力的冲击,企业需要及时的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开发出适用于本企业的信息化评价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向指引,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概述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首先,受到评价体系对企业各业务发展和经营活动开展的约束,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和落实相关政策时,能够对其可行性和预期收益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其次,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企业对其自身发展有全面的了解,根据企业内部部门情况和工作人员的状态进行评价内容信息记录,有利于企业及时的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企业整体发展的科学性。

另外,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先进科学技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用的体现,企业在采用信息化管理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依据信息化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减少因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内部发展问题。

(二)构建原则

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企业需要结合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和经营生产活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构建,并体现出一定的可发展性原则,确保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评价体系的可维护性。

其次,企业需要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贯彻落实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促进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方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评价指标建设和科学化的评价方式选择,为评价工作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客观性标准。

二、规范化管理概述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管理体系,通过两项工作的互相配合、支持,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一)规范化管理部门设置

规范化管理的部门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工作的包括企业整体管理标准制定、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查、资金计划审批等内容和平台维护的部门与管理人员,另一类为主要负责处理基础性的网站建设和信息更新等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二)规范化管理内容介绍

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内容在原有的信息处理和企业发展目标、项目发展报告、资金审批等工作的基础上新增了对评价体系平台的维护和一定的技术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安排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型人才负责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系统维护和检测,确保其工作的正常。从硬件系统的各项机能出发,对评价体系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质量监控,提高企业评价体系工作的效率。

其次,企业需要对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软件系统进行管理。软件系统的管理包括信息数据库的更新、软件病毒防护、软件升级、办公自动化管理以及相应的软件管理标准制定。

三、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和规范化管理的关系分析

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与规范化管理都是企业为自身的发展建立的较为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工作体系。两者互相影响又互相依托。

第一,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企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较大的推动力。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实现是企业管理流程确定和自动化办公软件等系统应用的基础,由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撑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持,同时对企业自身发展问题的解决有着较大的帮助。规范化管理部门能够在评价体系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工作方案改进和措施落实,确保企业发展整体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完善能够加快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步伐,对其功能的发挥也有着明显的作用。企业在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其发展状态和基础的部门协调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和审批工作的效率得到保证,这对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十分有利。同时,受到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影响,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实施中,能够确保信息录入的准确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

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和规范化管理工作落实需要企业从内部部门设置和人才选拔两方面入手,以解决企业的发展困境为主要目标,推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胡红濮,梁万年,郭爱民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监督管理与评价体系的设计[J].中国全科医学,2008(21)

[2]顾骁俊.医院处方评价体系的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04)

第7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教育培训体系 信息化 构建

电力企业人才的短缺,目前已经是阻碍电力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电力企业应如何在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随时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与考验,无疑已成为新时期电力企业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提高竞争力的内在因素即为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电力企业人才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就在于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来临,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来为电力企业量身定做适应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电力企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一、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将一些培训制度、培训人员以及培训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大部分的教育培训工作,因此,要实现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应首先加强电力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企业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信息设备人均拥有率。让职工对教育培训信息可以做到及时和有效把握,避免由于信息资源的局限而导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从而降低信息化教育培训效率。

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运行不理想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职工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只专不广,很多人员只能完成自己熟悉的操作流程,对其他业务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在实现设备人均拥有率达标的基础上必须要加强操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要让他们不但能够熟练的使用相关设备,还要能够对具体的教育培训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进行合理取舍和及时更新,能够找到教育教训信息化建设与电国企业发展的契合点,使教育培训体系能够健康有序的正常运行。

二、全力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

体系是一系列单独系统的组合,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具有强大功能的集合体。而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也是由许多单独系统所构成的,要加强体系的教育功效,彰显体系的构建意义,电力企业就必须要首先落实体系建设的主体框架,即开展对“单独系统”的建设工作。

第一,建立电力企业内部局域网,搭建开展对职工培训教育的重要平台。内部局域网是由多台电脑所组成的“计算机组”,利用局域网中的文件共同管理、资源共享、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网络化。

第二,建立职工档案数据库,全面了解职工的动态,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宏观来讲,档案数据库就如同一部融合了多种文献的百科全书,其中,档案题名、索引、责任人、页码、来源、分类号、主题词、摘要等是构成档案数据库的重要内容。在工作实践中,电力企业档案管理者应做好对档案的分类工作。同时,将档案数据库视作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产品,并依照生产产品的管理方式,通过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监管。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将管理内容通过组织协调组建一个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管理者将档案数据库维护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进行管理,并建立评价机制,采用模拟检索形式审查数据库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检查数据是否完整、准确,评价在数据收集、录入、备份等环节是否提升了工作效率,等等。

第三,制定信息化教育培训方案。电力企业在落实上述前提下,应立即制定信息化教育培训方案。首先,企业应充分利用内部局域网,建立企业主页,并将主页划分为数个模块。如思政宣传模块、思想交流模块、技术交流模块、企业文化模块以及教育培训模块等等。其中,在教育培训模块中导入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图片或文章,引导职工阅读并发表个人感想,从而起到对职工的教育作用。其次,企业还可利用E-mail box、微信、飞信、MSN、QQ工具等建立教育培训信息化平台。在实践应用中,E-mail box、微信、飞信、MSN、QQ等网络工具的应用大同小异。例如,企业管理层可定期或不定期向职工发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可以是祝福、鼓励、交流、提出建议和意见等等。再如,企业可利用微信中的“朋友圈”功能,与职工分享工作经验,或不断导入一些与电力工作相关的小常识,如此,则有效建立了教育培训网络载体,优化了教育方式并加强了教育力度,从而为医院的健康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既包括人力资源建设,又包括了制度建设,以及用于构建教育载体的硬、软件系统建设。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进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企业管理效用,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斌. 山东电力推广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J]. 供电行业信息, 2012, (10): 21-22.

第8篇

[关键词]高职类 电子商务专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体系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有接近80%的学生不能够及时就业,这与电子商务巨大的人才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造成培养与就业脱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建设直接影响高职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

一、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信息化建设课程定位

作为高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大专生应有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知识,熟悉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与政策法规,了解电子商务活动基本流程,掌握一定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能力,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能够掌握和具备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应用与管理、网络贸易与营销活动、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更是一个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网站如何设计实现,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技能。

二、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构建与企业工作技能脱节。高职类院校在对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构建时,有相当大一部分只是单纯从知识构建角度规定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关企业对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这就造成了两种局面,一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毕业进入企业之后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空有抱负不能施展;另一种局面是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没有在学校的学习中得到学习和掌握,增加了企业对人才二次培训的投入;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众多的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顺利就业。

2.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之间存在隔阂。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均都开设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课程,其课程体系主要依据课程性质将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种课程之间相互分离,各自进行,这就使得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产生隔阂。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吸收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实践巩固,在实训实验室进行动手操作时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做指导,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叠加和重复,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使得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掌握、真正提高。

3.模拟实验室仿真度较差。企业信息化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技术,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这就对高职类院校的模拟实验室的仿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模拟实验室是学生锻炼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实训基地,其仿真度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相关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模拟实验室的不足之处在于仿真度较差,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相关行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有甚者,其模拟实验室从建成开始就没有更新过,设备落后,内容缺乏深度,软件陈旧,考核方法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练习需求。

三、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建设完善策略

1.根据实际技能需要选择专业课程。各高职院校应立足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就业特点,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同时结合相关行业的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作为标准,来选择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自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并且专业技能的锻炼与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相对应,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打破原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隔阂,以内容层次为课程的划分依据,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的对接,明确理论课程的指导意义和创新基础,以此满足专业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来提高学生技能的形成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明确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深入的校企合作,使课堂教学的内容落实到“实务”上,突出课程的核心专业基础和技能属性。

3.增强模拟实验室的仿真度。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尽量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作为实践教学环境,以更直接、真实的方式加深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工作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引导教学、真实场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改善教学效果。在考评方法上,参照企业用人考核标准,增加实际操作技能问题和主观分析问题,着重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作为高职类院校,要始终明确一个概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的必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各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科学地设置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养成,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庆波.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IT类课程体系的研究[J].教育观察,2009

[2]谢康,陈丽.信息化课程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5,(3)

[3]沈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于开发[J].商场现代化(下),2008,(9)

第9篇

马良 哈尔滨电站集团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打造发展潜力,营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特别在知识和网络时代更是要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在

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和建设成果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企业信息化建

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实际,分析了建设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来自于内部的因素和外部的制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提供

了意识、管理、软件等方面的措施,并展开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内部因素;外部制约;管理

前言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现代化和加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关键内

容,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可以迅速地提升,

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现代企业的模式和发展途径。当前企

业信息化建设中受到了来自内部认知、操作、系统和管理方面等

因素的影响,以及来自于外部网络、病毒、黑客的侵入,出现较

为严重的企业信息安全问题,不但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

而,而且会给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应该从认知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重视,形成适于企业信

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和措施,加速企业信息安全软件的发展和应

用,真正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安全问题的强化,更好地

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稳定。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经济价值,通过信息化企业的生产效率

得到提高,特别在提升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方面信息化有着特殊的

积极意义,形成了为企业扩大经济优势和竞争有事的有力武器。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管理价值,通过信息化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

具有针对性和效率,使管理工作更加适合企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

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社会价值,通过信息化企业的建设,

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在实践和谐社

会的创建中起到了核心的地位和价值。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安全问题的具体分析

建设企业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性目标,企业信息

化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影响,进而会产生安全方面的问题,

不但会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更会形成企业信息化

的安全制约,导致企业和社会发展受到强烈的限制,因此,在企

业信息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安全问题的

产生分析入手,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安全的有效控制。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的内部因素

一是,企业的整体上存在对安全问题的意识认识不足的问

题,特别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没有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

由于没有看清企业信息化的优势,导致企业信息化的安全方面存

在着忽视的问题。二是,信息化软件建设存在问题,当前适于企

业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不足,特别是距国

外先进软件还有范围和水平上的很大差距,这使得企业信息化软

件容易受到病毒和黑客的侵扰,最终会出现软件的种种问题,进

而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1]。三是,企业信息化操作出现问

题,由于企业信息化属于一个崭新的概念,因此,容易出现操作

人员数量不足或操作水平不高,这会影响企业信息化操作出现种

种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信息化产生安全方面的影响。四是,

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安全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保

障,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过程时间不长,出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人才上的不足和欠缺,对于企业信息化安全形成直接的重大影

响。五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法律和规范尚不健全和完整,很多

规范属于范围性规范,导致其难于形成对细节的控制和约束,不

能发挥法律和规范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的指导作用,特别对于

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更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不

能够得到法律的保证,严重影响了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

性。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的外部制约因素

外部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的制约来足浴各方面,当前越

来越多的不法分子看到了企业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利用各种非

法措施和违法手段入侵企业信息系统,窃取企业重要的信息和数

据,进而达到非法获取不当利益的目的,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带

来严重的安全问题。此外,来自同行企业的非法入侵也会引起企

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这会形成对企业竞争上和策略上的伤

害,进而失去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基础。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信息安全的措施

3.1 树立企业正确的安全意识

新时期企业要认识到如果企业机密被泄漏,那么对企业所造

成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给竞争对手创造了有利的机会。

因此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为后

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选择安全性能高的企业信息软件

企业在选择安全软件时应尽量选择安全性能高的,不要为节

省企业开支而选择性能差的防护软件,如果出现问题其造成的损

失价值会远远的大于软件价格。

3.3 加强企业的管理工作

针对信息安全的种类和等级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并提前

制定出如果发生了特定的信息安全事故企业应采取哪种应对方

案。当企业信息安全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快速成立处理小组,根

据信息安全危机的处理步骤和管理预案,做好危机处理工作,避

免出现由于不当处置而导致的连锁危机的发生。另外,还应在企

业内部做好信息安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对安全危

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重要基础建设项目,与

其他建设工程具有较大差异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安

全,只有坚持安全为中心,形成安全的保障体系,以行之有效的

预防性措施和管理手段达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本文在最

后要重点强调,当前的企业应该在战略制定、方案选择、安全行

为控制的方面入手,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和整体性,这

样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为稳定、健康、高效、安全的企

业运行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探讨[J].电子技

术与软件工程,2013(14):128.

[2]秦海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J].中

国信息界,2012(05):46-47.

[3]成杨,金敏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办公自动化,2007(10):69-70.

[4]朱泽民,陈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分析与比较[J].企

业技术开发,2008(01):58-60.

作者简介:

马良,男,1982年5月1日,汉,籍贯:哈尔滨,本科,毕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