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阅读方法指导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4 16:30: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阅读方法指导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阅读方法指导课

第1篇

一、新课前的泛读,做到感知教材

泛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带着问题通读,以达到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整体初步的了解。新课前安排时间指导学生自学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1) 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各个知识点和涉及的内容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学生只有用联系的、整体的方法对课本知识、结构做到初步了解、宏观把握,在具体理解和运用知识时,才有可能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避免支离破碎,一叶障目。

(2)目前很多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低,甚至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如果教师直接讲授新课,学生定会陷入“茫茫然不知所云”的境界。这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复习已学过的概念、原理,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感知教材,既可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有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指导过程中,一是要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本框内容主要讲了那些概念和基本观点(原理);概念中关键词语和层次如何?基本观点是如何开展的?概念与基本观点有什么关系?本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是什么?二是指导学生手脑并用,留下阅读(足迹),一般包括加框、线、点、圈、标号、点评、注释、笔记等。

二、讲授中的详读,做到理解教材

详读,是指在学生泛读的基础上,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为深入理解知识而读。

(1)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考试交卷后沾沾自喜,自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无疑的,结果却错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根源就在学生对概念和观点的把握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只注重死记硬背,忽视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所以回答问题时常常会张冠李戴、似是而非,出现不应有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咬文嚼字、讲深学透。如经济常识中“商品”的概念看似简单,即“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但要深刻理解它并不容易,要分析应用于实际问题就更难,必须由浅入深、分清层次、化整为零。首先是“劳动产品”,其次是“用来交换”,要抓住关键用词,使商品概念的外延缩小,内涵逐步具体,方可记住内容的全部。

(2)突破重点和难点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环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点拨启发、给予导向。学生若明确了重点、难点,那么读的范围就缩小了,该熟记的内容也明确了,学生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记的自觉性也增强了。对内容和形式相似、相近知识的学习,应本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原则,指导学生对比读。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把握知识内涵和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不断启迪学生思维,提高逻辑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时的精读,做到运用教材

第2篇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第3篇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1.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它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与浩如烟海的信息相比,薄薄的几本教科书负载的信息,简直是九牛一毛。青少年要想成为信息社会的主人,必须多关注、多阅读,如此才能开阔视野,适应时展。

2.课外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我们强调的课外阅读。是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中学生必须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特别是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强调能力的培养,单靠几本课本的学习已不再适应。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科辅导资料、文学专著、报刊杂志、人文作品、人物传记、科普作品、科技信息等。课外阅读的途径、渠道比较多,专著阅读、报刊阅读等等,现在还有网上阅读,这些,无疑都是拓展学生知识层面,带领他们领略另一片天地的方法。

3.课外阅读,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凡是成功的学问家,都有着迷恋读书的特点,都从书籍中获得了学问、知识和智慧,以及修养道德的营养。阅读不仅是他们的兴趣,而且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文字,能够让人思考。读书,历来被奉为修生养性之道。多看书,久而之,会成为一种习惯,让人受益终身。

4.课外阅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好多得益于书本,古人说厚积方可薄发,厚德方能载物!读书不但能够开阔人的视野、积累知识,更能可以给人心灵净化,使人思维得到提升,个人情操得到陶冶!

二、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1)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

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通过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意境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的榜样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读书的需求。

②推荐学生阅读适宜书籍。书海茫茫,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读不完,老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读书,推荐一些内容给学生。

③不定期开设课外阅读课。不定期地开展读书指导活动或交流汇报活动等,积极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④要求学生坚持收看新闻、阅读报纸。

⑤语文课上注重课前课后的延伸与拓展。老师可适时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等。

⑥开展优秀古诗文的诵读活动。

(2)建立良好的课外阅读阵地

①充分运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经常带学生上学校图书馆借阅。

②加强班级图书角的建立。发动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带到班级中,设立班级小图书角,建立规范、便捷的班级图书角借阅制度,并定期进行图书更换。这样资源共享,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③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家庭网络,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3)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①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阅读方法。

②指导自主型、合作型、探究型等课外阅读方法。

③加强课外阅读技巧的指导。

第4篇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语文不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点点地积累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

再从语言语教学现状看,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少,获取信息少,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传知,更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良好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三)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何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放羊式的,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认真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求知欲望旺盛,却又阅历少、见识浅,极易受花哨文字的诱惑,猎奇心理更加突出,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有面的铺开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以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年读书活动提供的文章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3.指导做读书笔记。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笔者所任班级每位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笔记,且规定凡上阅览室都必须带笔记本,认真做好记录,对摘录的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用时查阅。

4.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怎样写,明确应达到的水准,教师应作通盘考虑。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第5篇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第6篇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不能以传统的满堂灌的形式进行,而应该开拓创新,研究探索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去阅读,主动去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乐在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吸收教师所教的方法技巧。

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仅靠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阅读训练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必须紧紧抓住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环节。

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业负担的减轻为小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创造了重要的契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采取以下一些形式是比较有效的。

一、增强学生学好阅读的信心,提高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动力源泉,有了兴趣,就有做事情的动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教会、教好学生怎样阅读,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兴趣先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阅读的压力。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细心地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文章的情趣,读懂作者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了解文章内涵,掌握文章内容,才能找到阅读的感觉,才能体会阅读的美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阅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管做什么事,人一旦对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就会“刹不住车”,自然而然地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收”了。

在研讨时,对于学生不能理解之处,教师可以讲解习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研讨过后,让学生再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师生共赏。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我们不能“啃老本”,仅仅按照传统的模式满堂灌,仅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是应该与时俱进,研究和探索现代儿童的心理,摸索一条适合他们的新思路,抓住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每节课之前,我都要让学生自主地做好预习工作,查找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知识的过程。在阅读时,我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要视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整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自主学习、创新教育、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其次注重信息的多项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培养,学生的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第7篇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偏远地区的中学,尤其是像高淳县农村中学开展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在某些学校几乎空白,老师依旧捧着一本教科书,现状令人担忧。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

在农村中学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文现象,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事情。暑假在央视热播的《开心学国学》中的测试,就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语文教育的成果。那些参加节目的选手,有时在台上能真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反观处在农村中学的学生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可见农村语文教学的担子的重量。有时就会出现课堂上一个很普通的课外知识提问而导致全班鸦雀无声的尴尬,所以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更多的是要考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课外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学生的课余时间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基础差的,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或者就是不加选择的看一些武侠、言情小说;一是成绩较好的,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如此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看课外书简直是“不务正业”了。

三、课外阅读氛围较差

全县众多的农村中学校园里,存在着许多妨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其一、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学生无法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其二、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也不足以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有的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他们课外阅读,也没有要求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其三、学科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其它学科教师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四、受升学考试的影响,教师都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也许能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但同时又认为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为了中考,课外阅读也只好暂时缓一下了,名著阅读就容易流于形式,即使得法一点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只能采用传统随文串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四、课外阅读资源贫乏

农村中学普遍是没有正规的图书室,或者有的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都是学校为了应付达标验收而大量购买的书店压仓图书,其它的就是师生的捐助。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可读性不强。有的图书室只有老师有权力去借阅。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环境学习,所受的文化熏陶就可想而知了。

农村中学所在地的各类文化设施相对较弱,许多农村中学生热衷于言情、武侠、校园小说等快餐文化类的书籍,甚至以读五彩斑斓的图画类书籍代替对经典语言文字的咀嚼揣摩,课外阅读倾向出现了偏差。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这种任意盲目的阅读非但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人格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现状,我县教育局出台的《高淳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意见》让语文老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开展阅读方法指导帮助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落后的教育观念制约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要转变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尴尬,语文教师有很大责任。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目标,更新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才能够顺利正常的开展。

(二)因地制宜解决图书的缺乏

笔者曾经采取了这样的方法:班上每人每学期借给班上好书两本,成立图书角,轮流借阅;用有限的班费买一些经典名著和订阅优秀期刊;鼓励学生用省下的零花钱,每学期买一本自己最想看到的书。如果引导得当,数量不多的书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的更透彻。

(三)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

1.阅读经典,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

阅读经典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现在语文教材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在每册书中加以正面的引导,但要是名著阅读不仅仅停留在导读上,那么教师的导读地位和拨乱反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结合推荐书目,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切实有效地管理起来。

2.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学生读书少并不等于不爱读书,在经典的精耕细作后,应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自由地选取自己喜爱的文摘类期刊。在作业之余,饭后睡前,权当作一种消遣,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调剂。许多时候我们不必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寄予太大的功利性,赋于过多的承载。只准他们阅读跟课内有关的书籍,把他们的阅读范围局限死了,让他们觉得阅读没有什么趣味,完全没有自由。读自己喜欢的一本期刊,会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同时也扩大了

阅读的面。

(四)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的指导

1.名著定期定量读

针对农村学校图书资源缺乏的情况,教师可在课本导读中规定的名著(规定以外也可)以一学期一本的量拿到课堂上来读。可以以学生接力读,每课一读或每周一读,书在学生手中传递;用自习课来读,教师示范读,师生交换读。以一个章节为一个段落,摘抄别人的鉴赏品评的文章,交流师生自己的阅读心得,并注意进行成果展示。

2.读书笔记定期定量做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勤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加强农村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记忆,促进理解。读书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语进行摘录,或者把自己的体会写成心得体会。不只停留于走马观花。教师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笔者经常让课代表定期定量地检查摘录本,有时会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尤其是在批阅时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用批语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心得,以鼓励为主。并督促学生走向自觉,最终形成习惯。

3.优美诗文的定期定量背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某种话语方式的经典范文及时地记诵,以备需要时仿用,使学生培养书面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和课文上的背诵要求,合理分配时间。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课本如无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文章来背诵。教师则规定一个量的大致范围,如一周的时间安排背400一600字左右的文章,记忆能力弱的学生还可降低要求。也可用规定的时间规定内容进行抢背,以比赛的形式看谁背得多,背得准。总之形式是手段,积累是目的。

(五)从课外阅读展示形式上进行指导

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老师时时的督促鼓励,才有可能长期的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向你推荐一本书》等作文;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读后感。这样就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2.课前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农村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搜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两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或向学生推荐一本书。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编抄报

第8篇

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看,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升学,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同时阅读量的减少,又必然导致阅读能力的低下,形成不良循环。笔者在2009年起就关注这一研究主题,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小学生认为不看或少看课外书的原因是作业多,没时间看。有此困惑的学生在三年级占15.6%,四年级占21.5%,五年级占30%,呈逐年级上升趋势。通过调查,我还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浅薄,情感淡漠,缺乏阅读兴趣等问题,同时教师方面也存在着指导、检查的方法不科学、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可以说,语文课外阅读普遍存在“浅阅读”以及“功利性阅读”的现状,课外阅读内容也显得混乱无序,同时又缺乏引导、梳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之中的习惯养成阶段,从小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方法,将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传统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跟风性,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学习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书香校园建设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儿童是自主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参与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儿童是自我发展的主人,在阅读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理解、感悟与创作。

一、尊重个性,快乐阅读为基石

课外阅读的宗旨是“做快乐的读书人”。课外阅读研究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愿望和兴趣,从快乐阅读入手,以快乐阅读引领学生去阅读属于他们年龄段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亲近属于他们童年的经典。我们认为,唯有如此,小学生才能复其本性,还其好动、好奇的面目,从而快乐享受阅读,快乐感受童年。小学生不喜欢拘泥于现实的功利目的的阅读,不愿意过早地被绑到应试培训的“战车”上,他们认为读书只是丰富自己生活的一种形式,读书一定要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讨厌将阅读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多读书”这类告诫的话语连接在一起。那种功利性阅读“不能替代我们的心被一本真正的好书真正感动,不能替代我们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的生活感悟”,学生更渴望在书海中心驰神往地交流与共鸣,渴望得到一种精神享受。

二、破除功利,素养提升为目标

“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量变引起了质变。阅读让学生拥有丰厚的语言,学生因此才能缜密地表达思想,构筑起语文大厦的“秦砖汉瓦”。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让学生的心灵尽情地品味语文的醇香,在文学中尽情沉醉,甚至还能促使学生尝试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用稚嫩的笔写着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故事。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爱书、读书,让他们的心灵浸润墨韵书香,使整个人生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大量接触母语,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逐渐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还能使语文课程更开放、更具活力,它拓宽了学生生活的内容,使学生能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单科局限,放大信息视野。

三、搭建平台,全民阅读为主旨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需要给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我们应该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地方读,有时间读,有好书读,懂得方法去读。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之旅是快乐、健全而灿烂的。我们可以建设好学校的图书馆、读书长廊、读书角等,让学生们徜徉在经典里,沐浴在书香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使我们的学生对书的热爱蔚然成风,不管走入哪个班级,不管走到哪里,他的书包里或课桌上都至少有一本正在阅读的课外书,让“小书迷”遍布全班、全校。我们还可以开展阅读竞赛、古诗词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让各类读书活动吸引着小学生,也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成了大家共同的语言,课外阅读自然就能滋养学生精神深处的东西,阅读的特质也能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四、尊重原则,科学引导为根本

阅读是有方法的,阅读指导更是有方法的。笔者认为,在指导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长远实践跟与文本同步相结合的原则。与文本同步的课外阅读是完成小学阶段阅读任务的基石,而具有长远目标的课外阅读实践则是在这基石之上建构起来的摩天大厦,二者该是有机融合的整体。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有《最后一头战象》的课文,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余去阅读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向学生推荐其他相关的动物小说,以便学生全景式地、深层次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涵、主旨。长远性是指新的课程标准、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整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是贯穿于学生整个成长过程的。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同步的课外阅读并不难,大多数教师都会在讲完课内作品之后布置一些课后阅读或拓展延伸之类的作业,这就算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但仅凭这些并不能达到课外阅读的效果。课外阅读要有实效,还需要教师对新课标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的总体阅读现状进行全盘了解,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课外阅读。我们要坚决杜绝只重文本而缺长远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做法,只有将二者完整结合起来,在完成文本同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追踪,要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是要把握好经典传承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原则。将经典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防止学生毫无辨别地一味地去追逐形形的“畅销书”或另类的“时尚读物”。这就需要教师时时关心知识界、思想界的各种动态和新成果。

三是要遵循循序渐进与博览群书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认真筛选、推荐作品的同时,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作品的内在特性,逐步、有序、分阶段地指导学生阅读。坚持博览群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只注重了解故事梗概,忽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一系列不良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感悟之中,在研究与赏析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与审美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熏陶学生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拓展视野,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课外阅读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领域、流派或体裁之内,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反映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社会生活的风格迥异、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课外阅读本身即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口,学生要厚积、博览,才能稳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9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主动意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能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而喜爱读书。新教育中提倡“改变,从阅读开始”,也正是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加强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增强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经常给学生列举他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学生、老师及历史名人的例子,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要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读书计划,家长和老师双方经常要配合督查。要提醒学生注意选书、选时和选量,选好书后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能马虎,更不能半途而废,一开始就要养成坚持读完书的好习惯。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精读。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朗读和默读。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可以反复看,有助于理解,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

4.指导写读书笔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应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要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以便今后查阅,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要做到把摘录的内容分类,以便于采用时方便提取;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以利于需要重新查阅时的方便。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有实效。

四、指导选择书籍

蜜蜂需要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蜜来,如果只叮一处蜜就会乏味,同样,学生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他们创设好的阅读条件,保证读书量,让学生随时有书读。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