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3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学习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仅仅是第一步,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掌握方法发展到养成习惯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例如:掌握验算方法并不难,但要养成验算习惯却非易事,必须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加以培养。既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又能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如:在低年级,老师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严格要求,想在高年级施加压力,扭转乾坤,效果往往会不尽人意。
更新教法,重视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汇贯通的。教法对学法有着制约和影响作用,好的教法会促进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反之重视学法的培养,也会促进教法的更新。
如果依旧闭门造车,上课满堂灌,下课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这样是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现在提倡的情景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把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在生活中也会不自觉的运用起数学,效果显著。
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模仿性强使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小学生的各种习惯,起始于模仿。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教师在讲课时,要正确运用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在解题或演算的过程中,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最后认真检查验算。批改作业或板书时,要坚持书写工整美观,格式布局合理……。这一切都会给学生良好的影响,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一个从少到多,有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同时也是有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引导和要求。
数学是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计的影响。由此提高小学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 就显的非常重要,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小学 数学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特别突出,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教师应重视的环节。
要改变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要想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本知识,好的阅读方法充当 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看书的时候要边动手边思考,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的 习惯!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 目的。所以必须先提高学生自身的主体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可能做到学生主体参与到课堂生活 当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 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展开自己的思维,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新时代要的不 是照本宣科的学生,而是需要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学生,尤其是需要创造性的学生。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和知识,还要检查、分析学生的 学习过程,并要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并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 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研究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三)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上一节专门的预习指导课和制定预习提纲,引导学生根据学生提纲进行预习,掌握预习方法再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独立预习,总结预习方法等。
(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转变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一、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孩子语文成绩比较好,但是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了解小学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小学生仅仅想学好数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前提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二、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不少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小学要学六年而不是六天!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阅读;听课;复习;练习
一、阅读
1、低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1)先讲解后读书。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识字不多,阅读能力有限,教学时,宜先采取直观演示结合讲解,后指导学生看书学习的方式进行。也可将课本上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演示出来,边出示边讲解。然后叫学生翻开书,指出这些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指导他们进行对照,明了书上的图解及叙述意义,以后可逐步提高对学生阅读课文的要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复述教师的讲解等。(2)边看边读边引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边看边读数学课本,培养学习能力。(3)渗透下节新授内容,引导学生预习。每教完一个内容或上完一节课,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机会后,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作业补充题让学生做。
2、中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边讲解边读书。二是边读书边讲解,让学生读一句,学生自己读完以后,同桌或四人一组互讲教材题意,并按教师提出的提纲回答问题。
3、高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因他们基本具备了独立看书的能力,对教材中一些不太理解的内容,教学时,可采取先让学生读书思考,后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分析讲解,以讲清学生读书后的疑难点,可分两种方式:一是预习教材。新授课的前一天布置给学生预习要讲的教材,预习前按“三步读书法”提出要求或问题,在预习时自己找答案,并把不懂的例题或难理解的词句记下来,教师在讲课时就共同的问题,讨论或讲解。二是课堂指导阅读。在课堂上先指导学生按三步读书方法看书学习,尔后,根据实际学情,首先让学生讲给全组或全班学生听,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争论,师生共同解答。
二、听课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三、复习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
四、练习
1、按学习的过程设计练习。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需要有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性练习,获取新知识的形成性练习和巩固新知识的练习。(1)准备性练习。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使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所学的知识所必须的基础,以及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性练习。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可设计如下的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93、62、16、42、29、6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都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作好准备。(2)形成性练习。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性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从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中形成的。(3)巩固性练习。为了即使、有效地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性的练习一般先是尝试、模仿的练习,再是检验理解、掌握的练习以及新旧知识的综合练习。如在学习分数、小数乘、除法时,可以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作专项练习。
一、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二、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用“”或“()”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例如:1+2=,6+()=8,7=++++++;再如:学校有7个球,又买来4个。现在有多少个?要学生填出=(个)。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一、数与形是数学
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 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八、统计的思想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强调课前预习。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它与当天学习的内容有些什么联系,是否有看不懂的地方等,都要通过预习做到心中有数。预习中,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做做书中练习,看哪里有困难;必要时,叫家长帮助解决不懂的问题。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对于预习做得好的同学,教师要公开进行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以激励全体学生更好地、积极地预习。
(2)要求课后整理。培养学生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这样,容易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系统清晰化,从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如:一个水池能盛水54吨,甲、乙两个水管同时向池内放水,3小时放满。已知甲管每小时放水5吨,乙管每小时放水多少吨?学生设乙管每小时放水x吨,且列方程:5×3+3x=54,或54—3x=5×3,或54—5×3=3x,……,最后解得x=13。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检验x=13是否是方程的解;另一方面要检查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答过程是否简练。如果发现错了,那么尽快更正。这种"认知元"的培养和发展是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
2.让学生尝试同化学习知识。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同化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其他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又如,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3.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学生引起心理反映:只能测量、计算直线图形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来得到曲线图形的周长呢?这时,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对行为的要求
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学生还是第一次,可是当学生看到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和直尺,他们借助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首先还是想出了用测量的办法求圆的周长:有些学生用线绕测量物一周,再拉直放在直尺上量得其周长;有些学生将测量物在直尺上滚一圈测得其周长。学生的测量活动(行为)反过来又必将引起其心理活动,所以,教师这时可要求学生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思维活动:从所填的表格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教师运用语言的调节功能,激励低年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转化,学到新知识。
5.组织学生思考学习。
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6.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大众化,并使其在数学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将是设计21世纪数学课程的突破口.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到底要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呢?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作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常用画图这种方法. 我们还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函数的思想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 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 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新世纪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 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和的变化规律等,都较好地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观念.
三、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新世纪版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个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平行线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四、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 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 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 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 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时也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例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 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五、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 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以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 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就运用了归纳的思想方法.
六、统计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 有效性 提高方法
数学考量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学好数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中,数学学习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由于年纪较小,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是数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论更新不及时。
新课改在不断地深入,教师没有及时地对教学理论进行更新,导致新的课程改革没有落到实处,接受的知识还是旧知识。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地进行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注重讲解教材,单纯追求教学进度,而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导致课堂质量不高,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内容无法理解,就会加重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长此以往,教师累学生也累,教学目标却无法实现。
二、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引导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的颁布,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更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真正理解新课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掌握更多的知识,便于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改善课堂环境,活跃学习氛围。
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挥。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如果学生提出独特古怪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尊重,适当地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要团结相处,教师应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加以肯定与支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对课堂的环境进行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创新的方法有:
1.采用情景再现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比较常见的。如“某某买《趣味数学》与《故事大王》,各买了5本,花了20元钱。如果每本《趣味数学》2.6元,求《故事大王》的价钱?”这样的例题,教师就可以将情景再现,让学生参与其中,解决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货币的学习是一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分不清各种各样的货币,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买东西,掌握各种货币的价值。
2.采用小组讨论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的数学知识体系比较简单,教师要保证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知识。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圆形的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就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的学生制作模型,一起讨论圆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这样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与讲解,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教师要与学生融洽相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小学数学中,存在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比如“考试结束之后,某某知道语
文与外语的成绩,二者的平均分是93,求数学要考多少分能保证三科的平均分是95?”这一类型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再依赖别人,而是主动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四)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要求:
1.考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与创新思维放在首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96-02
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和小学教师都会体会到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尴尬地位,数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是在学生心中却不是非常的重要。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学数学,认为数学课程很烦和无聊,并且脱离了实际生活,让学生能避则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这种不喜欢数学的心理?
一、小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
1.数学学科客观因素的影响。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殊的学科特点也给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同时数学作为小学升学考试中的必修科目,其重要作用也非比寻常,教师和学生在数学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还是无法满足升学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为了乐趣和生活的需要,而是单纯地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中学,学习一旦只是为了学习,就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导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教学现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不会喜欢上数学。
2.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却不会有一个持久的坚持,很多学生的兴趣是短暂而盲目的。学生可能在刚接触到数学这门学科时,会感受到数学的陌生和新奇,但是随着对数学不断深入的了解,这种新奇感就会逐渐的减弱甚至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作业任务和烦琐的知识点,小学生尚不成熟的脑力在理解和想象方面确实有所欠缺,面对这一挑战,很多学生选择逃避和放弃数学。
3.家长和教师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家长来说,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所成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这种过高的期望强加于学生身上,却会起到事与愿违的作用。小学生叛逆心和贪玩心都比较重,过重的压力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家长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偏不做什么,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抗争心理。对于教师来说,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有的教师身兼多职,难以将过多的时间用在数学教学上,他们更多的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只要在45分钟的时间里将课本上的内容念一遍就可以了。也有的教师把成绩看得很重,考试要考的内容才是重点,教学时刻围绕着考试的要求转,这种教学心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二、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的方法
1.让数学成为生活中的数学。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为什么学生会感觉到数学难,究其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脱离了实际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渗透到生活之中,如果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教师应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认识长方体的时候,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概念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将很难理解长方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是一旦把抽象的长方体具体到生活中的某样东西,如教学楼、衣柜、文具盒等,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长方体就是这个样子,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直观容易。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很多抽象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在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也会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错误的认为只有严厉的教学手段才会征服淘气的小学生,其实不然,教师的威严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顺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起了作用,实则只会让学生更加的反感数学教师和数学学科。教师要做到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关心和指导,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以朋友之道来理解学生的快乐和烦恼,尊重个体,积极赞扬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从感情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卸下沉重的包袱,对教师充满信任的感情。同时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成功的机会,学习上的成功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和激励,一次真正的成功胜过教师的任何称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鼓动学生接受新的挑战。
3.丰富数学课外活动。小学生是十分活泼好动的,想要通过讲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上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15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把同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剩下的30分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活动。例如在讲解正方体六个面的拆解相关的题目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制作正方体,然后将之拆解进行观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能够从教材和学生出发,认真准备课堂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主线,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数学教学上,就能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喜欢上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奥妙和快乐,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帅成霞.激发兴趣的几种方法[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