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4 16:30: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第1篇

摘要: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现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科技竞赛、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人文艺体实践等第二课堂内容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就业质量,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14

*基金项目: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新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7LGL-007)

作者简介:张兴福(1970-),男,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教学管理;马晓君(1976-),男,佳木斯大学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制造系统设计及自动化,教学管理。

收稿日期:2017-08-08

第二课堂是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或素质教育活动。第一课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第二课堂则发展人才的特长,解决特殊的、个性的问题,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要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为高教强国做好人才储备。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构建

以佳木斯大学为例,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集思想政治工作、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为内容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把第二课堂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学分要求。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以下以内容体系为例展示分析。

1.1思想道德素养育人体系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突出育人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相促进。学校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开展“我身边的榜样”“与梦想对话、与青春同行”大学生理论研习社思想分享交流会等系列活动。

1.2创新创业能力育人体系

作为黑龙江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及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外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在“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提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协同育人效果。

1.3社会实践能力育人体系

学校以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青年志愿者公益实践为载体,组织开展“十万高校志愿者进社区”“七彩课堂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探索总结实践育人新机制。

1.4人文艺体素养育人体系

学校大力提倡、支持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活动健康的人文、艺术和体育等活动。开展十项学习竞赛、十项体育竞赛“双十竞赛”活动,举办各类人文素质讲座、演出、报告、辩论,举办社团文化节,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坚持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定位

突出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建立融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创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

2.2改革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性质实行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推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灵活运用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发明创造、实习实训、实践经历的考察。

2.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及宏观经济等教学内容融入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实训教育,为其提供孵化环境和保障措施,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交融、政策与创业相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按照以专任为主、专兼结合原则,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库,鼓励专业教师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到课堂中,支持教师将基于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

2.5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和培训

支持在校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沙龙、创客空间,鼓励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2.6构建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加快“互联网+”创业网络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构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创新创业团队平台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放实验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平台,将项目教学法融入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注重过程培养,鼓励学生依托项目参加各类大赛,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培养质量,为学生充分就业提供素质、知识、技能保障。

2.7推动学分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经学校评估后可保留学籍八年休学创业,学校设置满分为4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等活动认定为实践类课程学分。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创业人才与教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

3以平台为依托,竞赛为引领的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以教育为基石,活动为依托,竞赛为引领,团队促融合,项目促提升,基地促转化的全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鼓励组建团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努力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质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将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推向新高度。

3.1建机制,重落实,创新创业工作保障有力

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创新创业工作,教务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部、各学院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监督、检查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对具有转化前景的创业项目,积极联系社会资金、风投企业以及以众筹等方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使其转化成功。

3.2强师资,促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推进

按照以专任为主、专兼结合原则,通过“专业和非专业相结合”“工作和业余时间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对专任教师、兼职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培训,要求教师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到课堂中。支持教师将基于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库,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

3.3双驱动,重内涵,构建“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保就业、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无盲点的课程教育体系。构建成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公益实践、社会实践、艺体实践的“五位一体”的综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4建体系,重服务,创新创业指导力求实效

逐步建立起了以教育为基石,活动为依托,竞赛为引领,团队促融合,项目促提升,基地促转化的全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校整合校内外创业理论与实践师资,为每个创业团队“1+1”配备创业导师,全程跟踪与指导创业实践。定期组织创业沙龙、开设创业讲座、组织专项培训,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分析探讨创业难点与问题,分享创业感悟与收获。通过校宣传部微信平台、校团委微信平台、校团委“聚焦双创”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站、校新闻网、校科技创新创业网站、校团委网站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辐射大学生近2余万人。

参考文献

1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3).

2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J].经济师,2017(7).

3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地方性综合大学“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模式构建[J].经济师,2017(6).

4马晓君,李春江,潘宏伟,等.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0).

5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平台的构建——以佳木斯大学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9).

6宋达飞.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梯度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4).

7张正垠.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

8李雨亭.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7,4(5).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第二课堂 课程建设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但第二课堂活动仅仅有课程化的理念显然是不够的,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成为课程化的核心内容。

一、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高校第二课堂因其特有的作用和地位被传统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学校的教学中心割裂,被学校育人系统边缘化。长期以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仅仅以德育学科为理论基础,虽然德育学科科学理论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第二课堂在“纯粹”的德育面孔下存在影响力弱、时效性差、投入多产出少等问题,这造成第二课堂定位不准确,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

2.课程内容随意化。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这让广大师生形成了一个误区,即活动越多课程建设就越好,学校、院系、班级、社团、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产生了大量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质量低下的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3.课程指导表层化。第二课堂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其内容、功能和效果有较大改进和完善,学生逐渐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担当主角,主体地位有所突出,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指导,第二课堂往往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第二课堂的德育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政工队伍长期单打独斗,忽略了专任教师这支教书育人队伍的主力军。

4.课程评价主观化。目前的第二课堂课程化实施过程中虎头蛇尾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课程的策划、实施过程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尽量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但大多数情况下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的结束标志着课程完成,往往仅凭着个人感觉或者媒体报道对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评价,至于课程的影响范围和力度,对学生个体素质能力提高的程度等方面完全忽略,对课程的评价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要在活动过程中和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包括实践内容、活动方式和形式等,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学生自主、自由、自觉地接受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使每个学生能充分提高资质和才情,培养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

2.创新性原则。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是按照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进行设计,必须在课程建设中注重理论与方法创新,课程建设理论与体制创新,尊重指导教师的首创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发展新观念,使科学的课程体系与规范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活动方法和手段相统一。

3.统筹兼顾原则。在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中,既要突出特殊,又要兼顾一般,处理好综合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必修类课程和选修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综合类课程普及性的同时要强化专业类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使重点课程品牌活动带动一般课程发展。要善于分析,发现基础不太好,但具有发展潜力并符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合理布局必修和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途径

1.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第二课堂课程的多元化、综合化必然要求高校要将第一课堂中的静态、线形的课程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课程,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制定松散的课程结构,使学生以辐射型的求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知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在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中,应开设“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样化的课程。高校要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专业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课程的设置必须与第一课堂的专业相结合,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开设对应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2.以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性”互动式的课程实施模式。第二课堂课程实施过程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开发和创造、共同构建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培训、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将第一课堂的传统权威教学转变成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回归。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创造性开展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用科学的实验、规范的实践去推理论证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尝试到失败的滋味,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往,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3.以评价与调控为主导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第二课堂时间的零散和地点的分散成为教学规范管理的最大障碍,课程类别的多样化使课程缺乏质量标准和科学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因此,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建立多样化的监督渠道,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行政督导系统,组织各类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检查,掌握了解课程运行状况;开辟非行政的质量监控渠道,通过收集实习基地、就业单位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邀请部分校外专家参与第二课堂课程实施过程,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构建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应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列入评价领域;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课程负责单位采用证书管理、合格评价等方式多活动课程进行考核;在评价形式上,应提倡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绝对评估与相对评估、总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尊重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校园育人功能,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主动参与,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为培养人才的个性和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兴趣广泛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第二课堂的界定及其特点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活动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格健全和综合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则指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第二课堂活动打破课堂的界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

1、自主性。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青年大学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自愿、主动的参与各类活动,在参与中独立思考探索,充分展示个性才能,培养锻炼自己。

2、丰富性。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自主参与,以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在思想、政治、道德、学识、审美、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

3、实践性。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锻炼实践能力,大学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践活动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中成长。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最大可能地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②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文化的塑造和形成需要群体成员人人参与。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打造的就是以“科技校园、文化校园、艺术校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③第二课堂竞赛。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活动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抓好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项目,如机电工程学院开展的:旗阵、舞狮、体育爱好、社会实践团等,使学生自觉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途径

①评价考核学分化。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为学生灵活安排自己任选和必选活动课程提供可能,又实现了组织的灵活性和科目要求的规范性统一,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广大青年学生为培养自身能力,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展个人志趣、爱好、特长而志愿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团体。

②骨干培育精英化。学生干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搞好活动的关键因素,加强学生骨干的培养,发挥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从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争取更多的同学参与。

四、优化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优势,积极探索优化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途径,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弘扬主旋律,第二课堂活动要突出深刻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高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承载,青年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传承文化,获得附着于文化之上的某种思想、意识、观念。

第4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 大学生社团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34-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逐渐开展,重视大学生的分析、表达、动手以及创造力,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主动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让自身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第二课堂慢慢成为大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第二课堂也将承载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概述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是具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活动。对于高校而言,第二课堂活动是从学生个体的兴趣点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愿参与的形式为依托,以丰富的内容为特色,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样也是对第一课堂的升华。学生能够通过第二课堂运用和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

第二课堂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包含政治性的、知识性的、学术性的、公益性的、健身性的、传递性的、服务性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学校社团的人数较多。

二、大学生社团的功能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根据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生社团主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完善品格,健康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就业、事业、前途以及家庭等多种心理压力,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社团是集体活动,学生在日常活动开展中需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心中都充满荣誉感、集体感,参与性强、互动性高,因此,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健全的性格和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增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第一课堂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与社会实践脱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通过社团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组织大学生在不同的区域、不同领域开展科技,行业调研等,帮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履行义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累社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3.打造学生发展平台

社团没有院系之分,不同院系皆可参与,成为一个交叉平台,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各自心得,交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外,一个学生可以参与不同社团,社团成员基数大,信息传播速度快,对象多,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

三、第二课堂――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第二课堂是培养复合型、综合素质的大学生的有效途径,而社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从政治角度,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思想素养的核心价值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校园建设思想建设的主要阵地,从这个阵地出发,进行自律廉洁教育,并且通过拟定的学习和演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从科技角度,培养创新能力

李总理曾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到“人人创新”“万众创新”,作为第二课堂主要载体的社团组织,相应的科技创新以及创业类社团组织担负着向学生传递科技信息、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责任和使命。

3.从体育角度,提高体育热情

体育兴趣类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应积极配合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开展的“三走”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

4.从公益角度,培养学生责任感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类社团活动应作为第二课堂重要载体,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等方面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社会,感受社会。我校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聂杨.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阅读,2013(11).

[2]林建华.积极推进综合改革 充分发挥大学创造潜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

[3]于江.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电子制作,2015(15).

第5篇

【摘要】第二课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而言,第二课堂尤为重要。在学校体育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而且大多都是以输入为主,然而对于同等重要的输出而言,课堂上却无暇顾及,这就对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和开展现状,分析第二课堂的应用效果,为第二课堂将来更好地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 体育专业课 第二课堂 应用效果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指的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很好地促进学生专业技术的提高。它的学习空间范围更加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比第一课堂形式更加灵活,时间更加自由。借助第二课堂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

一、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开展情况分析

河北传媒学院是一所以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主,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兼容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艺术体育学院作为二级学院,是河北省内首家将艺术与体育相结合、走艺体交叉融合之路的二级学院,凭借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创新的征程上逐步发展壮大。艺术体育学院开设表演(体育)和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在俱乐部、教学、电视台等岗位的第一线,在能就业、就好业的同时,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推进艺术体育学院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丰富表演(体育)技术课教学资料,艺术体育学院开展了表演(体育)技术课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也结合各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制定第二课堂的补充内容,各课程负责人制定教学大纲以外的补充内容,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或采用摄像或采用资料搜集整理的形式,将不同项目的动作和套路设计好,制作成册,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使用。

1.教师教学现状

目前,艺术体育学院表演(体育)技术课的教学资料短缺、教材内容陈旧,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料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停留在技术传授的层面,对于技能和技艺的传授无法有效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课程发展情况调整适宜的教学内容,改编或创编多套技术动作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学生学习情况

目前,学生手中技术课程教学资料较少,影响课下预习情况。在学习新课程时,学生技术学习不扎实,易遗忘技术要点与技术动作。 课上学习效率一般,多数停留在技术模仿和技术学习阶段,未能提升到技能与技艺掌握的阶段。

二、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第二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艺术体育学院体育专业课在学校中属于是边缘学科,如何使体育专业课在艺术类院校中求生存,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是使在校生除了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内容以外,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准备好竞争与敢于竞争的基础与条件,变专业劣势为优势。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第二课堂能够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第二课堂的开设的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从目标的确定到实现,在艺术体育学院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牵头,将任务安排下去,责任到人,时间节点清晰,目标明确,促进了任务更好的开展和落实,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提供保障。

2.提升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

对于第一课堂来说,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了第二课堂的存在,各教师可以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构架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促进学生系统、灵活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求知欲望大大增强,为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高校,课程相对较为自由,业余时间也比较多,但是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限,学生通过图册,补充课堂专业学习中的不足,对不同的动作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使其向一专多能、社会人转变,从而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在创造力。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除了课堂所学知识以外,能蜃灾鳌⒆跃醯难习图册,并能很好地对动作的构成进行解析,提高了实践和动脑的能力。

4.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将各项目做成图册,根据专业下发到学生手中,在图册的制作与印刷过程中产生较高的资金费用,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大对此财政资金的投入,保证第二课堂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是当代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活动范围的扩大或活动场所的变更,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独立的育人平台。做好第一课堂的本质要求,提倡第二课堂的开展,实现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两个渠道并行的育人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校论坛.2010.3(3):21-23

[2]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一二课堂;衔接;融合

素质是在人们生活交往和为人处世时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它包括自然性素质、通识性素质和专业性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突破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局限,既要课内外结合,也要学校和社会联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智慧。2002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调高校团组织要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众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参加或组织校园文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才。

一、实现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的重要性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拥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思想也趋于多元化状态。“90后”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活跃并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其活动范围已经突破教学第一课堂,拓展至校园乃至社会各角落,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不可忽视。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可以填补第一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不仅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能够不断培养和深化大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并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思想、丰厚的文化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在较强的业务技能水平下,能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一二课堂教育实施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众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参加或组织校园文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努力推动第二课堂的教育发展。但即便如此,高校教育的重点始终落在第一课堂的专业建设上,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仍然处于各自工作的独立状态,缺少交流与合作,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机制成为形式化的趋势。

培养目标不清晰。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能较好地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高校培养重点以社会输出型为主,为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培养专业精英人才,而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短板。

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高校培养体制主要采用学分管理制度,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第二课堂学分管理体系,但管理力度较为松懈,学分份额较少,无法发挥出第二课堂的功效。此外,高校实行的教学、行政一体化管理制度,在实际情况中并未实现合作共赢的工作模式,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状态。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等涉及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也十分薄弱。

育人平台不完善。高校育人过程中,大学生运河杯、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是目前高校一二课堂衔接和融合的有效平台,但参与的学生对象也仅为小众范围。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实践,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平台来实现衔接和融合。

三、实现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的措施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技术培养与人文精神塑造相结合。这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的一次深刻变革。

1、深化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一二课堂协同育人

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协同育人机制,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市场需求等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切实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针对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课堂不仅应有具体的学分,还应与各门学科相结合,在学科学习评价中,融入第二课堂成绩,使第二课堂不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到作用,也在第一课堂中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使一二课堂互扶互助。

2、全面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

高校教W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要从传授知识型和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教学向开发智能型和学生主学型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培养人才的重点从单一型专才向综合型通才转变。高校教学课程应强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的灌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专业特点等因素,可选用讨论式、发现式、情景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发展自身能力、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合格人才。

3、加快推进专业教育体系,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

本科高校以“校企合作育人、科教协同育人”为重点,推进实施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农林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专业教育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为重点,加快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打造“专业教育品牌”。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深化地方企业和校友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对接的育人体系,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在转型发展中形成服务特色。

第7篇

【关键词】准职业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高职,艺术类

一、培养“准职业人”与第二课堂的建设的意义

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重点,将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准职业人”概念的提出,是高职教学理念的一大突破。高职教育是直接向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的一个主要环节,高职院校应该向用人单位提供能直接满足工作需要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承担企业技术和能力提升的职能。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概念来说,“准职业人”应该是具备了“关键能力”人才,也就是具有适应职业需求核心能力的人才。这种“关键能力”,是劳动者能适应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任何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它不针对任何一种具体的职业、岗位,具体包括应用技术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具备这种能力,单靠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构建于此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第二课堂体系,惟其如此,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这个理念提出后,同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让理论尽量缩小,基本技能站在课堂主流,让老师的精力、经验和所在行业的前沿信息补充到课堂上来。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依靠高职院校第一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都侧重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正因为第一课堂对核心能力培养的疏忽与滞后,使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第二课堂教学平台的建设。由于专业特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的考试录取分数偏低,加之对文化课重视不够,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这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所以,艺术类学生更容易存在张扬个性,与他人交流不足、团队协作精神不强的现象。而第二课堂从广义上讲是指除学校按照教学大纲实施的课堂系统学习以外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综合素质的所有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高职院校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与第一课堂一同构成完整的高职学院育人体系。开展和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的第二课堂通常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参与面不广,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持久且职业素质培养实效不彰;如果能重新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不仅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培养“准职业人”为前提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

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第二课堂的内在特质等的综合考量,由组织体系、活动内容、实施途径与过程管理构成。

(一)活动组织

在教务、督导、科研、团学等职能部门的管理下能保障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有效开展,分院层面上,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活动,成立第二课堂指导小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管理办法;安排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主要活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导向设计;帮助协调第二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在教研室层面,成立第二课堂执行小组,配备专业教师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协调第二课堂活动所需的资源;安排第二课堂重大活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日常管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学分认定。课内技能培训的与课外技能培训相结合,成为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科技服务、使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化。

(二)活动内容

以“准职业人”培养这一目的,培训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进行为期三年的高职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整体设计,并与第一课堂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成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准职业人”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将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设计为求职技能、社会交往、沟通技能、理想信念、、专业技能、、思维训练、各类竞赛、等几个个模块。每个模块均给予一定的学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学期从一定的模块中选择内容进行学习。求职技能模块全部参加,专业技能模块视兴趣而选、思维训练模块可以任选。每个模块均赋予一定学分,每学期从规定的模块中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内容进行学习。

(三)实施方法

教学目的、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同时也是吸引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载体。因此,对艺术类学生构建了四大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1.专业技能竞赛平台

专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更是相互促进。专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企业提供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实践中,我们分教学课程比赛、省内外专业大赛几个层面来构建专业技能竞赛平台。首先是配合教学进度的比赛。比如,色彩课课的色彩比赛;包装的包装设计大赛;服装设计课的设计比赛等,这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进而总结学习规律。其次,每学年全院系专业技能竞赛――美术设计。美术设计分摄影、速写、陶艺、设计等类别进行竞赛,在某种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最后,是参加省级以及以上的相关比赛。例如,参加省级以上的服装设计大赛。服装设计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设计的创新及合作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积极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在竞赛中不但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还让学生形成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课程建设,也具有与社会接轨的诸多内涵。只要从省级选的参赛学生,现在都是用人企业重金聘请的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就业质量相当高。职校也将这些取得好成绩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自身能力,以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

2.学生社团平台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的兴趣团体。社团可以提早学生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自我管理的能力。高职院校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学生社团是学习之外的重要补充。它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知识,从而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要坚持社团建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广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学生社团成为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

高校要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我院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成立陶艺协会、摄影协会、各类设计协会等一批专业学习型社团。并且为这些社团配备了指导教师,建立一定的考核奖励机制。尝试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组建兴趣团队,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绿衣坊社团,聚集了大批服装爱好者爱。

在中高年级学生当中开展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十分重要。我院每年组织学生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依靠团队力量去完成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新的教育质量观。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来积极倡导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践,通过创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现在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我们按照“让学生走出去、请企业人士进来”的思路,在校内外建立了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和实际项目的整个过程相接触。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项目中。从项目的策划方案、定位方案、设计方案等诸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加企业实践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过程管理

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形式比较自由,活动的内容和实施途径范围较大的特征,在管理上不容易操作,必须制订合理工作规程规范,建立监管有效措施保障其顺利运行。首先在学院层面上,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按照学期的某个阶段制定课程设计,明确活动的内容。其次制订管理规范。制订专业教师配比、教学资源的使用规则、学分认定办法等。同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教师的工作职责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再次建立评价体系。按照第二课堂的活动类型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与相关企业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的比例、参与活动态度、活动满意度与竞赛获奖情况等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指导业绩。最后完善激励措施。为鼓励院部相关部门、指导教师、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一是将院部各项指标在年度部门考核挂钩;二是将指导教师的成果与报酬挂钩,并作为学年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的加分;三是将学生的综合成绩与学分挂钩,并作为干部评优、社团评先进中进行加分。

三、第二课堂教学平台建设的实践和反思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自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批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虽然只是整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部分,但它起到的作用是第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是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有益的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当然,在实践的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师生对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的关键性认识不足;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建设受到限制:比如在资金、设备、场地、人员配备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模块与学分怎么分配;对指导教师还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措施。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实施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特点以及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安排,以便更有效地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1号

[2]梁耀相 “准职业人”视域下高职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对培育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锻炼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发挥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教育应该是在学生的互动参与中完成的,而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权,因此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灵活性

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差,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自主性强,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创造性

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身亲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式和就业的需求,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第一课堂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而第二课堂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将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培养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范运行机制当前教育管理论文,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生活、交往、学习、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许多活动的开展是就活动而搞活动,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不仅在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作用越来越多,而且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如,缺乏活动场所、经费短缺、活动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活动多而杂、系统性不强等现象。

3、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不适应性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社会适应性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缺点,特别是由于一些高校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他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第一课堂教学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导致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矛盾,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活动受到影响与冲击。

4、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机制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适应性

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对各种学生组织(含社团)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三、优化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措施

1、促进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有关调查表明,第二课堂主要是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虽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同学没有参与第二课堂,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学习互助小组、“一助一”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更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切实扩大第二课堂的影响力。

2、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进一步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大学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不同需求,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解决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动开展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改善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

资金是第二课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第二课堂组织的资金有多种来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径是学校院系拨款、企业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要摆脱单一依赖拨款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自筹、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育管理论文,设立课外活动创新基金,并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赞助,使第二课堂开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制度保证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创新环节的评价,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评学生,更要评教师,不仅要评结果,更要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第一课堂成绩不好,就剥夺他们在第二课堂展现自己的机会。高校还应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态度、表现和各种能力等,而且应该把大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结果的评价则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

【3】陶丽.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4】周玉,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

【5】罗伟.探索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

第9篇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实训室建设、第二课堂、校企合作和志愿服务六个方面,探讨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商务英语;实践育人;构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日益频繁的各种国际商务活动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如何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商务人才是当今教育者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阔的国际视野,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懂得基本商务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实践育人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实践育人的实质就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通过语言与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参与涉外职业的实践能力。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而依靠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难以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教育,以培养既有相关理论又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建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上,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才能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有必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即进行牢固的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应结合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践行“1+N”(1个专业+N种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专业肯定是首要任务和基本方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学习其他技能,实际上,每个学生身上都有“N”种潜能,通过实施分流培养和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N”种潜能,促进他们成才。这实际上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育人原则。可开设剑桥BEC、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培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N”种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条件。而职业技能证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亦是因材施教和实践育人的体现。

(二)优化课堂教学,践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堂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现象仍较为普遍。商务英语专业应根据其专业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抓住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性,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开展“立体式教学”,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地将英语语言学习、商务知识和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设实训室,支撑实践育人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特点,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国际商务实践能力的实训模式。实训室是商务英语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室应建立诸如报关模拟实务系统、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教学系统等平台。实训室创造了模拟商务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双向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机地把语言知识、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技能融合在一起。在实训教学中,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让学生边做边学,做中学,学中练。教师扮演指导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同时应逐步加大实训室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将其建设成为集语言训练、商务模拟、实践操练、文化感知与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商务英语实训体系。

(四)以第二课堂作为实践育人的补充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阔其视野和思路,发挥学生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逐渐成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育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商务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除传统的英语专业活动赛事如阅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大赛、翻译大赛外,还应结合组织诸如“企业家讲座”、“商务英语谈判精英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具有商务特点的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喜闻乐见,不仅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广泛实践。

(五)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习实践平台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要求掌握良好的英语沟通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要求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与平台,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岗位实习,了解职业岗位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商务企业的运营过程,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相关职业技能,可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非专业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是学校实践育人的又一途径。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学校应组织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志愿服务,奉献爱心,服务社会,锻炼自我。学校应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校要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开展扶贫支教、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与奉献中磨砺品格、成长成才。

三结语

实践育人是现代教育的基本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的要求。实践育人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建立实训室与实训基地,丰富第二课堂,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构建商务英语实践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徐哲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7.

[2]郭艳红.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路在何方[J].海外英语,2014(3):87-88,90.

[3]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中国-中国网,(2012-02-06)[2015-03-2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