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业链存在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4 16:30: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产业链存在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产业链存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风电;产业链

一、前言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风电是新能源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极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消费能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国出台了《中国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中风电等新能源所占比例将大幅提高,行业前景可观,为整个风机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目前现状

1.中国有效风力资源分布调查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资料,我国陆地10米高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5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约为5亿多kW。

另外,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近10公里宽的地带。(3)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

2.装机容量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全球风电市场装机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新增装机1800万K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44%,累计总装机达到6273.3万KW,位居全球第一。近十年中,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不断上升,处速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在2011年度新增装机总量中三北地区占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67.78%,而三北地区的装机总量则占到全国的75.47%。

3.风电装备制造

受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风电设备行业也快速增长,从风电机组整机制造来看,大体分为内资和外资两大阵营。内资阵营中居于龙头地位的企业有华锐、金风、东汽和联合动力,2011年这四大厂商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市场整体58.6%的份额。外资阵营中的企业主要有VESTAS、GAMESA、GE,2011年这三家企业占中国风机新增装机容量的8.2%。

在风电产业中,比较重要的零部件有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变流器等。其中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的国产化率较高,配套体系比较完善,而轴承和变流器的主要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市场由国外企业占据。

4.并网发电

据2012年1月国家能源局披露,中国2011年并网风电总容量增长16GW至47GW。同时,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1年风电装机总量约为63GW。根据上述两组数据估算,2011年风电并网总容量仅占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的74.6%,这一数字较2010年高出了5.6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问题及对策

1.风力资源评估

根据以探明的风力资源分布来看,我国显然是风力资源大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风力资源利用的重视,我国风能资源勘探技术明显落后于开发利用,主要依赖于国外技术,风能资源缺乏详察,风力资源数据库发展建设不够完善,政府和风电投资者无据可依,易产生盲目性,甚至会有误导。

因此,针对风力资源勘测的问题,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系统的风能资源勘探理论和技术,建设自己专业化的探测团队;(2)加快开展风能资源的普查工作。既要省政府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风力资源勘测工作,同时也要求各地自筹资金开展本地区风力资源的勘察;(3)建立完善的全国风力资源数据库,统计并组织完整的各地区和全国的风力资源分布,建立地区内和国家各个年度总体风力分布图。

2.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过剩

2007年全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只有30多家,在风电龙头金风科技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有40多家企业进入风机整机制造领域。风电装备产能超过2000万KW,而未来每年风机需求仅有1200到1500万KW。这种盲目跟风,导致了风电产业的产能过剩。

在过剩明显的当口,政府还应出台制造商准入标准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抑制过剩产能作用显著。同时依靠市场的自我消化,因为如果管得太严太狠,则有可能限制新兴产业发展,使其错失发展良机。

3.风电设备缺乏核心技术

虽然我国在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这些零配件上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但风电产业中的关键零部件轴承和变流器的主要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缺乏风电设备的核心技术也成为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可以尝试在一下两个方面入手:(1)在今后大型风电厂建设时,建议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制造技术,通过设备购买协议强制要求购买技术;(2)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研发,使引进的技术再创新。

4.并网问题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由于电网建设跟不上,很多风电场弃电现象严重,仅2011年全国有100亿KW时左右风电电量被弃。针对此情况,建议制定风电建设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风电,建议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规定电网允许风电就近上网,并收购全部上网电量;(2)合理补贴风电高出电网平均价的部分,同时实行风电价格动态管理制度,每年对电价进行核算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扬健.风电产业前景展望[J].特别报道,2010(10).

[2]刘晓翠.风电行业面临洗牌[J].产经,2011(10).

[3]张依.风电行业面临整合[J].绿色经济,2010(6).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产业发展;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信息传感设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4

物联网主要是通信网络的延伸,能够提升全社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具有的主要优势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借助外界通信网络,及时获得远端的信息;保障现实生活更加方便;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安全的监管和监控;对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有一定的保障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所以,物联网在提升信息的传送效率、提高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人们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物联网产业概述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不断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三个部分,对感知层来说主要是由各种嵌入的芯片、传感器和传感器相关的网关构成,比如GPS终端、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感知层主要的作用就是对物体进行识别和对信息进行采集;网络层主要是由各种私有的网络、互联网、有线的或者无线的通信网、网络管理的系统以及云计算的平台组成的。对网络层来说就好比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组织,主要的作用就是负责传递信息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等;应用层主要的作用是物联网和用户的一个接口和连接,与行业的需求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对物联网的产业链来说也可以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负责的是感知层的原器件和终端设备的生产厂商;中游主要负责的是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和对网络设备提供商;下游主要负责的是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物联网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技术来实现物品间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的处理。物联网产业的主要实质是利用事先在物品或者某一设施中嵌入的传感器与现代化的数据采集的设备将物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化,并通过物品识别技术和通信技术将数据化的物品信息连入互联网中。通过把这些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后台的服务器上并且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处理,把分析和处理的结果对现实世界中的物品进行管理和控制。物联网技术就实现了客观世界中的物物相连,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是未来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延伸,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势必会对未来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性。

2 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存在的优势

2.1 政策优势

其实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发展物联网产业。当时中科院就已经对传感网进行关注,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一些相关部门也加大投资力度,大大促使无线智能传感器的网络通信、传感器端机等技术得到了突破。在当前,在物联网产业上已经形成和拥有了材料、技术、器件、网络一系列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了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标准,为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2.2 技术优势

物联网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起步比较早,再加上一些国家政策的支持,这就促使了我国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并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主要的成就与我国的技术支持是分不开的,其技术优势突出表现在我国有机地将物联网技术由实验室研发转化为大规模商业化运作。比如我国在2009年,在西安就成功开发了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唐芯一号”。“唐芯一号”的成功开发象征着我国物联网核心的技术已经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还在网络、通信等方面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这就大大保障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市场优势

我国相关单位在政策和技术上对物联网产业提供了支持,这就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我国已经具备了不断推广物联网产业的基本条件和途径,而且无线网络的覆盖率也已经覆盖了广大的城乡区域,再加上现代科技中的云计算机技术,这就大大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使各类产品的动态管理成为了可能。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并拥有不断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 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隐私和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但也对物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大。如果物联网被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就会受到侵害,那么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其主要原因是物联网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的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到相关的产品中,从而使所有的物品信息都被记录其中,同时还不断发射信号。所以如何保护广大拥有者的隐私不被射频识别和侵犯,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

3.2 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

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说,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有效的协调机制能够保障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这就会导致进入到这一行业的企业各自为政,势必会制约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3.3 政府相关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未来物联网产业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国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在相关的政策上和法律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在实际上,并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这会对物联网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3.4 产业链的发展不均衡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相对许多发达国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产业链比较薄弱,业务在运作过程中也不成熟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3.5 开发成本较高,不能实现大规模的推广

阻碍物联网产业开发的另一因素是成本。高昂的开发成本会导致物联网的技术很难达到良性的产业化发展和应用。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高昂的开发成本很难使这一产业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所以这一技术只能停留在技术研发的阶段,不能为社会提供便利。

3.6 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物联网技术包含传感、射频识别、通信网络以及统一编码等一系列技术。传感技术及射频识别技术是主要的核心,对我国来说约90%多的高频射频技术芯片仍是以进口为主,缺乏核心自主知产权,这也是严重阻碍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不断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

在政府的政策方面要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物联网发展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立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研发成本。

4.2 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对物联网产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和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具备了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这需要政府把握国际物联网的发展方向,研发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断引进或者借鉴国际上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再创新。在技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是重视共性技术的研究,通过对共性技术的研究从而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技术,以不断提高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国际上的竞

争力。

4.3 不断提高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在过去的技术发展中,我国都处于劣势,在国际技术领域上并没有发言权。随着物联网信息的推进,我国要不断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力量,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物联网技术的标准,构建起具有开放性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发展中,要不断呈现自身的竞争力,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积极扩大国际领域,让我国融入到其他国家物联网发展中。还需要主导制定物联网的国际标准,把握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4.4 积极引进、吸收优秀人才,提高技术保障

在物联网行业要广泛引进和吸收优秀人才,才能提高物联网的竞争力和发展。具体措施有:物联网相关企业要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训;对政府部门来说不断提高扶持力度,积极倡导各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可以鼓励一些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校、机构与国际上的先进物联网领域多交流、沟通,以不断为物联网的技术提供保障。

5 结语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正确认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不断提高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妍,胡集仪.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0,(35).

[2] 张丹,李业德.浅谈物联网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第3篇

一、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品传递到最终用户的过程中,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等一些活动,在每一环节的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形成一种衔接,使每个企业均能够满足下一个环节企业内部和外部生产作业和消费活动的需要。现代供应链的发展,对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要求很高,高效率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汽车行业中,也逐渐成为各大汽车企业与供应商或顾客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同行企业进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汽车产业通过加强供心链管理,以物流为纽带,使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企业都和其上下游企业联成一体,彼此依赖于畅通的物流活动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系统都能达到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营模式,这是组织实施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

美国克莱斯勒作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巨头,在其汽车供应链的运作上,是十分值得借鉴的,致他们的成功案例被国内外很多大学用于教学。克莱斯勒在其供应链管理中,使用SCORE(Supplier Cost Reduction Effort,供应商成本降低方案)模式,用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稳定供应商的利益关系、鼓励供应商更多参与汽车生产全过程、奖励供应商的创新和提出的建议,他们将自己的大型车、小型车、越野车和卡车等部门的设计、生产及销售部门的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进行新车的设计和开发,并以此作为衔接点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供应商与销售商进行衔接与沟通,他们不仅能够协调内部供应的先后顺序,也能增强在生产中供应商们的参与力度。这种做法使克莱斯勒公州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建立起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虽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斤斤计较供应商的供应价格,但是通过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商定,使双方通过共赢加强了彼此合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反而使克莱斯勒公司在某些方面成功地降低了管理和运作成本,公司绩效得到了保障。这些做法,使克莱斯勒公司能够比其他汽车制造商更早发现汽车制造所使用的新型材料、零部件和其他新型技术。

二、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结构及现状

与国外汽车产业供应链发展情况相比较,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上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同内汽车产业集中度较低,整车和零部件厂商都缺乏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各大汽车制造厂之间合作协调性较差。汽车产业形成之初必然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没有产业集群,没有汽车产业国内的分工与合作,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汽车产业供应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垂直分工不足,大型、独立、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商较少,且其实力也比较薄弱。零部件配套厂是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长期存在的形式,汽车制造厂商大多拥有较大的零部件生产部门,但由于只为某一家汽车制造厂进行零部件配套,配套厂的规模经济性和专业化生产的效率仍然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系统适应能力都极为薄弱。国外诸如通用、福特等汽车企业的零部件外购一般达到其所使用的零部件的60%~70%,他们一般只控制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车身等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其他的则采用来自于全球的最好的专业零部件生产厂商的产品,将性价比控制在最优状态,形成汽车制造与零部件生产双赢的合作发展的良好机制。

第三,供应链信息沟通与物流环节存在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成败的重要保障,它可以在供应链中实现不同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交换,帮助提高流程作业效率、降低每个环节的库存、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信息技术的投入费用是体现信息化程度最直观的标志。以美国汽车工业行动组2004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信息化投入较少,其中合资企业在这方面的开销较中方独资企业大。ERP管理软件应用范围小,没有使用ERP的汽车企业竟然占2/3。

国内汽车产业物流配送同样也不能达到要求,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制定计划的周期相应缩短了。根据市场个性化需要,整车企业采取柔性化生产,零部件供应商要根据主机厂需要即时供货。汽车制造企业每隔一定周期,就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工厂实际制造能力制订出汽车主生产计划,并据此计算出具体零部件送货月计划或周计划。以美国汽车工业行动组2004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往调查的供应商中,达到主生产厂要求的并不多,而订单的传输方式也比较原始。只有1/4的合资企业能做到及时供给,但国内企业能做到此的只有该数字的一半;有一半的公司是通过传真接收与发送订单,另外有1/4只用电子邮件或电话。在物流配送方面,输出物流难度大于输入物流。在所有企业中,有3/4的企业可以自己选择他们的物流合作伙伴;大多数公司都认为出货物流比进货物更加头疼,相对于输入物流,更担心输出物流。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首先,国内汽车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完善产业集群建设。只有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才能通过完善的分工合作方式,运用供应链管理思路,以“共赢”为推动力,把国内汽车厂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规模效应,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合理,使供应链管理不再是汽车行业中的表面文章,而是能够为国内汽车行业带来利润、带来效益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思路和手段。

其次,加强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垂直分工力度,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帮助汽车制造厂商以及各层级供应商分析自身生产供应能力,运用“外包”管理思路,整合国内汽车产业资源,使每家供应链上的参与企业,都能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和可外包业务,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使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垂直分工,成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供应企业共赢的前提和保证。

第三,从政策角度鼓励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参与各方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和技术的热情,为内资相关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现代化信息管理软件的培训,帮助他们逐渐适应新型信息沟通条件下的作业方式,以便对供应链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第四,提升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中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效率,加强他们对于合约法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在国内汽车,供应链中,能够做到按照合约规定的配送时间、地点、品种、数量、质量、交货人等信息,准确地将物料送至指定地点,交给指定厂商进行生产。使国内汽车产业中的物流企业尽快适应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速度和效率,为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流平台。

作为世界汽车市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汽车产业应当及时加入到开放的世界性汽车产业供应链当中,寻求技术和生产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实现自身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生产运作模式的更新改造,为国内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内汽车企业应该真正地重视供应链管理。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上的竞争,这就要求从战略视角来看待汽车产业上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供应商的作用日趋重要和明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供应链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汽车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必然会逐步得到改善,为其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国汽车工业行动组(AIAG),中国汽车供应商调查报告,2004

第4篇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6-01

1 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 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 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 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 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第5篇

关键词 杨树;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连云港;赣榆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S7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67-01

多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区充分利用沿海、平原、丘陵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成片用材林生产上效益尤为突出。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变化,连云港市赣榆区杨树生产效益出现了大幅下滑。为此,本文就杨树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开展调研,并就杨树树种更新和机制选择提出了对策。

1 杨树资源产业现状

据2009年江苏省二类调查统计,赣榆区乔木林面积按优势树种(组)所占比重依次为:杨树占乔木林面积的92.27%,黑松占0.71%,板栗占0.54%,女贞占0.52%,其他树种所占比重均小于0.50%。乔木林蓄积按优势树种(组)所占比重依次为:杨树占乔木林蓄积的95.93%,黑松占 0.69%,其他树种所占比重均小于0.50%,合计占总量的3.38%。据2016年造林数据统计,2016年完成杨树种植241.04 hm2,经济林种植完成847.35 hm2,杨树种植的比例明显低于经济林的种植比例。

2 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单一

从树种组成来看,杨树占乔木林面积的92.27%,在面积和蓄积量上杨树占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在吴山林区、抗日山林区、夹谷山林区有黑松、马尾松、赤松等针叶树种及板栗分布,但资源保有量相对较少。绝大多数杨树人工林结构单一,群落结构不稳定,林相单一,生物多样性差,景观效果特别是冬景不佳,生态功能弱。同时,结构单一导致了病虫害发生较多、蔓延较快等,特别是草履蚧、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病虫害逐年加重,防治成本越来越高[1]。

2.2 比较效益降低

栽植杨树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效益均低于种植常规稻麦和经济林果,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不高。另外,社会投资主体普遍对林业投入回报周期要求短,对当年见效的种植业兴趣较大,杨树生产周期长、收获期滞后,投资主体参与度不高。农民对杨树种植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杨树采伐后不愿意再次种植用材林,有的甚至种植农作物。

2.3 杨絮危害

连云港市赣榆区种植的都是雌性杨树,导致每年4月、5月密集的杨絮随风起舞、四处飞扬,到处散播造成环境污染,导致人呼吸不畅,给人们的健康、出行等带来诸多不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杨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影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果遇到下雨,小麦极易感染赤霉病,导致小麦减产;二是污染空气,导致呼吸道疾病多发,影响群众生活[2];三是杨絮易燃,使火灾发生率比平时高出10余倍。

2.4 密度过大

造林绿化普遍存在追求一步成林、成型和成景的趋势,一味地采用大密度模式,导致城市、农村均存在造林成本倍增、成林不成材现象,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均不能有效发挥。

3 对策

3.1 栽植混交林

连云港市赣榆区绝大多数杨树人工林为纯林,导致病虫害发生较多、蔓延较快等,特别是草履蚧、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病虫害逐年加重,防治成本越来越高。建议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一是可促使有益寄生菌、虫、益鸟等增多,阻碍松毛虫生存繁衍;二是可阻隔害虫迁徙取食,导致害虫因缺乏食物未老先衰或死亡,从而降低病虫危害,保持用材林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混交林,混交林比例不能低于30%,并且应积极倡导各地种植本地树种。营建混交林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自然防御体系得以形成,喜食杨树的杨周蛾等害虫会饿死,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发生的目的[3]。

3.2 选育新品种

以树种更新为重点,以优良的雄性杨树逐渐取代雌性杨树,根据造林目的不同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建立杨树种质资源圃和标准化苗圃,杨树雄株的引进、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飞絮困扰。目前正在拟定方案,计划从江苏泗阳引进雄性杨树新品种3804、3412进行扦插繁育,育苗面积3.33 hm2(4.5万株/hm2),育苗数量达15万株以上,逐步有计划地更新吐絮杨树。

3.3 发展林下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以林花模式为例,在林下种植耐阴性的花卉和观赏植物,既可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又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提高花农的经济收入,发展前景广阔。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四是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4]。

3.4 引进中小型木材深加工企业,发展木材深加工

以企业带动杨树种植,增强老百姓种植杨树的积极性。连云港市赣榆区杨树加工限于剥板、发展中密度板,没有进行深加工,杨树经济效益不高,且枝杈材浪费很大。下一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制浆、高档家具等精深加工业,充分利用木材资源,提高附加值,争取使老百姓赢得更大的实惠,充分实现杨树的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赵牧峰,黄治民,李红利,等.河南省杨树产业发展寻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2,4(2):22-25.

[2] 张琰,梁本国.信阳市杨树产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80-4181.

第6篇

Abstract: For some big Chinese companies, in addition to the "listed", the hottest vocabulary is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To seek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has become the choice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companies who have certain strength. This paper made a focused discuss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关键词: 产业链;经营模式;问题与对策

Key words: industrial chain;business model;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49-02

0 引言

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企业经营思想和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过程,最终会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模式可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率,交易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全产业链造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实力,由于历史积累不够,资产规模不大,布局较小,一般的企业不容易建立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布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产,使得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能体现企业价值,这样我们可以把资源更多地放在价值高的环节上;全产业链可以将之前企业内部上下游买卖协同关系由合作和交易角度提升到战略高度的模式,他可以使企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得到改善;是一个资产布局的链,是运营协同的链,是组织架构和人的链。这一模式规定每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不得有误,要发扬团队一致的精神。近来,一些中国企业在发展模式上陷入了僵局,因为碰到低成本制造的天花板,不少企业积极打通产业链,似乎链条越长越安全,然而“全产业链”并非全能。

1 当下公司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所谓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指国内公司围绕产业链布局经营业务的方式和特点。

我国公司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主要在传统产业链范围内布局。

②开始向大产业链推进。

③拓展产业链关联业务。

2 “全产业链”模式将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2.1 创新性、差异化:全产业链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显著差异化特点,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对手难以模仿;

2.2 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平滑盈利的波动性,带来较高的、持续的、稳定的、成长性好的盈利;

2.3 战略协同效应:整个公司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价值链各环节之间、不同产品之间实现战略性有机协同;

2.4 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有上游供应链的优势;

2.5 信息传递顺畅: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使整个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感、更及时;

2.6 安全: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强,安全更有保障;

2.7 行业领导力和产业优势:以终端消费引领产业链,可以形成产业领导力与产业优势;

2.8 产业升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整体提升;

2.9 社会信誉、影响力、知名度:有利于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

3 我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司以构建传统产业链为中心、逐步向前后端和周边拓展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对于公司节约交易成本、分散投资风险、拓展多元市场乃至建立规模经济壁垒,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不存在问题,相反,有些经营风险已露出端倪,可能会对公司乃至产业产生负面影响,迫切需要我们的注意。关于这些问题,主要从其对公司和产业的影响等两个角度来看。

3.1 影响公司本身发展的问题

①产品、业务雷同,带来市场风险。

②产品多元,带来质量风险。

③资金分散,带来财务风险。

④高速扩张,带来管理风险。

3.2 影响中国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①公司争先恐后的全产业链经营,会影响我国产业整体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②全产业链竞争易造成不公平竞争,可能会削弱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进而影响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4 解决中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问题的对策

①专注核心业务建设,成就更多专业化公司。

②实施差异化竞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产业链。

第7篇

1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产业链结构存在断裂性,存在两个甚至多个小产业链并存的情况。如同煤集团以建立循环经济园区为依托,发展了“煤电-建材”和“煤-化工”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煤炭多个生产环节的完美结合。其“双链并走”的发展模式为企业建立综合的煤-焦-电-建材产业链奠定了基础,然而链式结构的断层将不利于实现产业链效益的最佳发挥;(2)产业链延伸不足。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集中于西北地区,因此发展比较成熟、技术比较先进的大型煤炭集团多居于此,其采用煤-焦-电-建材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机会也较大。但由于中小企业生产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其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模式发展,于是多数中小企业选择了比较单一的产业链发展模式;(3)产业链低碳发展理念不足。目前该产业链发展多立足于循环经济理论或生态工业园理论,以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为主导的新型煤炭型循环经济园也蓬勃发展。这些理论尽管同样包含了低碳、环保元素,但是对低碳生产的关注不足,这不利于全球变暖的环境应对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煤炭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挑战。

2产业链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生产过程而言,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主要存在能耗高、效率低、排放高、新能源及低碳技术使用率低等问题。该产业链消费能源主要有煤及煤制气、洗精煤、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等,其中煤炭、石油以及煤炭燃烧生产的电力是其主要使用能源,而天然气等新能源比例较低,使用比重不到10%。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导致产业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低碳技术使用水平的限制,更不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和产业链低碳模式的发展。在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共伴生矿利用率低、煤层气收集利用不足及三废末端处理不足等问题。目前该产业链模式对煤炭生产伴生物的综合利用方式仍比较粗放。以煤矸石为例,一般含碳量为6~20、发热量介于2090~6270kJ/kg的煤矸石适于制建材,低于该下限可用于建材制造或复垦、回填,高于该上限则适于作燃料[7],这样对煤矸石进行分类综合利用才能物尽其用;煤层气综合利用由于需要较高的技术设备支撑,目前仅在较大型煤矿采用,中小煤矿仍是自然排空,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对于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由于其增值效益不高,且排放环境宽松,故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于环境治理,主要存在有三废回收率低下、排放达标率低及投资比重不高的问题。目前产业链三废排放及治理工作主要依靠政府的监管和企业的自主,然而低碳经济方兴,其相关体制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执行颇多困难,监管难免存在漏洞。同时,煤炭企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对三废的治理及环保工作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这也是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低碳意识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是:管理层面,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模式的主动性不强,决策层态度消极;员工层面,主要表现为低碳教育普及率低、低碳生产执行不力等。这些不足,归根结底是产业链低碳发展模式与绩效脱钩,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缺乏激励力造成的。

3原因分析

我国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追根溯源是由政府、企业、员工以及行业等产业链相关主体未充分发挥作用引起的。首先在政府方面,目前我国政府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执行不力,且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形式,不能激发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其次在行业方面,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内派系林立,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诸多隔阂,且行业领域低碳经济的相关准则尚未确立。再次在企业方面,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主动发展低碳经济意愿淡薄,对企业低碳核算及低碳技术研发工作不够重视,碳素企业低碳生产规程及员工培训也有待加强。最后在员工方面,员工低碳意识淡薄,导致低碳生产执行力度不足,同时对企业的低碳发展也未尽到员工的监督义务。

二、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两手”功能:“一手”硬功能,紧抓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及切实执行;“二手”软功能,鼓励、支持、引导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低碳发展优惠政策,放宽煤炭产业低碳市场准入,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煤炭产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当强化低碳服务职能,扩大低碳经济发展投资比重,积极构建低碳融资平台,保障我国煤炭产业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行业协会作为煤炭企业的联合组织,首先需要确定行业内普遍认可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业准则及评价标准,为煤炭企业的低碳发展树立标尺,敦促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其次应当加强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煤炭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地区门户观念,促进煤炭产业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竞争中实现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态度的转变,由被动转向主动,认真执行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新能源使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降低三废排放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的低碳经济挑战。首先,应当推进企业核算体系改革,引入低碳理念和环境成本意识。其次,应当完善低碳生产规程,改革员工绩效考评制度,强化员工的低碳生产意识,敦促、激励员工低碳生产的自觉性。员工既是低碳生产的执行人,又是企业低碳发展的监督人。在生产方面,员工应当强化低碳理念,严格执行企业的低碳生产章程。同时,员工是国家的公民,因此还应当承担对企业低碳发展的监督义务。

三、结论及展望

第8篇

我国影视产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影视产业链的基本模式是:内容供应商制作影视产品提供内容的输出,影片发行商通过竞争、买断的方式获取发行的权利,之后向下游的渠道进行发售,下游渠道主要是指影院和电视台。目前,影视产业链上的内容和产品有着丰富化的趋势:内容来源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专业编剧提供的剧本素材;下游的衍生产品市场开发更加开阔,突破原有的影像产品形式。

根据内容的组织形式不同 ,影视产业可分为电影产业和电视剧产业两个部分。电影产业的常见盈利模式主要是票房盈利模式,电影产业链的各相关方都以各种方式参与票房的分成。内容的版权持有者可以通过售卖版权和衍生品组织另外的价值链,目前电影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的盈利模式也渐渐流行起来;院线和影院可以通过售卖现场消费品如饮料零食等获得一部分收入,但是这样的收入都不在电影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电视剧产业主要的盈利模式基于电视台企业客户的广告费。电视剧制片商的收入主要依靠电视台所支付的购买播出权的费用,电视剧广告收益的绝大部分被电视台占有。电视剧也有一部分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收入,但这一部分一般作为降低电视剧制作成本的手段,不是主要收入来源。此外,电视剧还有互联网视频网站发行收入和海外发行收入,目前的趋势是互联网视频网站发行收入日渐升高,由于互联网视频网站观众群比电视观众群年龄要小得多,所以多数电视剧产品在视频网站获得发行收入微乎其微。海外发行收入在电视剧收入中的比例很小,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首先产业链上游内容输出质量不高。高品质的内容是影视剧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近年来,电影电视剧作大多扎堆于宫斗剧、家庭剧、青春剧这几种较为热门的种类中,内容缺乏新意;热度较高的国产电影、电视剧,大多都是以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以小品化、桥段化、全明星化掩盖电影、电视剧叙事能力的不足。

其次,产业链利益关系存在问题。中国电影制片方单纯依靠票房收入,造成双方的利益都很脆弱。制片方希望提高分账比例,制片方和院线是依票房号召力逐片谈判的格局。但是影院地租成本高,如果制片方分账比例提高,影院运营负担明显增加。电视剧制作方被电视台钳制,比拼收视率甚至收视率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动汽车;产业链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本文对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的构建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由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和国家电网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使很多充电能源设施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争夺未来发展空间的“圈地”行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利用率令人担忧。因此在充电汽车产业链中的能源供给链中也可以通过协议建立起能源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间的联合。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的加油站由于早进入市场因而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补给,而国家电网则是借此次充电汽车研发推广之风才进入到这一领域,因此在充电站选址建设方面存在限制。在这些能源巨头中搭建一个能源转换的平台可以使得双方互利共赢,同时也达到真正合理利用资源的效果,避免各自为战对国家能源资源带来的浪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