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4 16:30: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第1篇

1.课程改革和质量评价需要搭建学科资源共享平台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及地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增强地理科学意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综合发展等问题,使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一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并打下基础。只有整体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对于区域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受学校生源层次、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影响,如何在一个相对公平条件下开展区域内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值得探索研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区域教研网络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结合区域性教研室地理学科的工作性质与优势条件,搭建学科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平台,可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要求的简略与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度归纳学科的主干内容,文字描述相当简洁,提供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标准,是从学科学习结果角度规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但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简约化,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评价,许多地理知识能力内容并没有作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要求,造成课标实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不同经验的新老教师等方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实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导致在实施区域性、学校内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因评价具体环节的参差不齐或过于弹性而变得模糊或不明确。

(2)评价基础资源的差异与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方式是相互结合地实施“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如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单元诊断性考试、学生访问谈话等;“总结性评价”如区域性、或学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学科结业考试、高考等。还有一种是关系着学校与教师声誉的家长和社会评价,它是不会考虑其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及生员与生源状况的,评价几乎就是看某个教师、某所学校、某个区域所教的学生参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少。不论哪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现实就是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下的学科质量评价,存在着教学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区域性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前,创设一个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课堂基础教学资源条件,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

二、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与条件

1.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操作体系,促进学科教学评估目标的具体落实。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研究基础,确定一个让各校教师认可的、容易操作检验的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标准,发挥各校教师的经验体会,结合区域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现状,研究制订出区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学教研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2)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库,丰富教研经验与实践的交流共享。根据区域内各学校教师原有地理教学资源基础,组织学校的地理教师,从各自实践经验与体会中总结、归纳、整理和编辑形成一批适应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共享资源,形成可持续不断充实的地理课堂教学系列资源,创建区域性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一个共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基础平台,为实施较为公平、客观的评价创设条件。

(3)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师个人与团队开展教育科研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科教师对教学资源认识和积累的自觉性,提高开展资源收集、筛选和应用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科教学教研提供一些具较强应用性的教学资源成果,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同时也探索一种区域性教研组织、培养的途径,为促进各校学科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提供帮助。

2.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利条件

(1)地理课程改革和推进形成突破口。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和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以及近年开展的各项区域性教学研究活动,使地理教师较明显地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质量观等,在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教学教研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促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众多教学资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目前,教师可从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互联网收集等途径获取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从资源形式上有教育网站的地理论坛、教师文集、课堂教学、教案学案、训练试题、地图资源、高考专区等分类;有学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讯和最新的地理时事;也有全国各地学科课堂教学、资源运用、质量评价等众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极大地充实地理课堂教学的资源、信息和手段,为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共赢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和成果

1.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

(1)区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区域内外学科教研活动;各种学科竞赛评比成果等的通知说明。

(2)区域教研成果展示:各类师生竞赛成果作品展示;区域性教研活动实录照片、课例资料等。

(3)区域课堂教学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资料;学科课程标准具体化、各单元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4)区域课堂教学辅助: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学案、课件、图像、基础练习等资源。

(5)区域课堂教学评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高考备考、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等资源。

(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技能学习资料、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

2.平台建设的成果

(1)充实新课程下区域性地理学科教科研的内涵与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我区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科教研员—学校科组—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教研体系,推进学校学科组建设,丰富了教研理论学习研讨的内涵,提升了学科区域性教研的针对性和质量水平,其中教研计划安排落实跟踪,促使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内容有所侧重,使一线教师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地完成任务。

第2篇

一、转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中职学生大部分都在青春期,活波好动,不愿被限制和拘束,喜欢自由。而传统的地理学科教学都是在教室内完成的,中职学生的室外科目除了上机实践课和体育课外,几乎鲜有机会在教室外进行科目教学。我大胆提出中职地理学科应当适当的以教室外为课堂。学以致用,才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如果只知道理论知识,只会考试而不知道如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那也是教学的一种失败。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室外教学的,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放松和自由,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至少会比死气沉沉的课堂有效率。比如,我在进行月相教学时,选择了一个白天有月亮的时间(大概是上午9点左右),组织学生到室外来上地理课,学生们积极响应,反应热烈。在室外的时间不长,仅用15分钟(毕竟是在室外,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早就被室外的事物所分散),通过天上月亮和地理方位的讲解,学生对于亮面朝东、亮面朝西、上弦月、下弦月有了明确认识,基本上能独立且准确的判定农历的日期,大部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远比我在课堂上拿着教材讲、黑板上画图来的真实且轻松,效率也高得多。

二、培养学生地图意识

第3篇

    作为一名刚毕业且走入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需要做好角色的转变工作。这种转变包括多方面,如思维、想法、言行等,而这一切需要有一个标准,我利用培训期间的自学时间阅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地理课程标准»,收获颇多。

有这样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师范专业毕业生应明白的,具体内容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教师掌握这些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其是否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是否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教育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让学生能做更好的自己;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教育史人类薪火相传的过程,使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工作的原动力。要从一名初职教师逐渐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和持久的教育动机,积极深沉的工作热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仅是为学生和社会做奉献,其实也是赋予自己生命以意义,我们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我们自己。

当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时,我们就会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这专业知识不仅指学科知识,还包括教育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该项内容有详细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知识包括: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学科知识包括: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识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通识性知识包括: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放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地理学科,该如何丰富专业知识呢?首先要明确地理学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而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中国目前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地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地理的价值也相应得到了拓展。地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有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向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的应用研究,地理学所做出巨大成绩,正是地理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要明确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培养现代公民的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并重的结合。

当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时,才能在教学工作上创造成绩。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是其专业能力的彰显。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其中教学设计包括: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教学实施包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节和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德育活动,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住址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里、学业等多方面的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教学评价包括: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沟通与合作包括: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反思与发展包括: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现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二者同样重要,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是领导者而高高在上,而是应该与学生平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才会为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兴趣创造条件。而调动学习兴趣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应用挂图、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其实作为地理教师还应该具备地理专业技能,在教学中的板画也同样可以调动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中,无论是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还是归纳法等,具体采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而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由于遗传物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社会经历的的不同,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方面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4篇

1.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1.1地理学科本身的要求。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课程不仅注重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教育。可见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地理学科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而且从地理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德育在地理学科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2个人成才发展的必修课目。

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达到和谐发展,中学各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借助学科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优秀的人格品质可以产生力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1.3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发展与提高,而一个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更非易事。学校的发展不仅靠资金,更靠无形的道德力量。应将德育运用于具体的教学中,找出与教学的结合点,更进一步研究德育的含义、内容及实施途径,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根基。

1.4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培养大批具有法制意识、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现代道德观念的公民是社会的必然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2.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德育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规法制教育等。

2.1人口观教育。

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尤其是二战以来亚非拉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利用和协调相适应,理解人类为什么要对自身的生产加以控制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理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

2.2资源观教育。

通过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及其利用情况,学生会知道自然资源对人类物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人类面临着的资源问题,人类与资源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真正让学生有资源危机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2.3环境观教育。

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地理环境区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通过各种消费活动,丢废弃物,影响环境质量。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学生能真正提高对当今环境问题的认识,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2.4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可持续发展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学生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升华和深化,并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活动中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3.1结合教材,确定教学的德育要求。

可在每章节教材中选择德育与知识的结合点,从有利于德育要点渗透和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搜集、配置相应的地理参考资料,教师运用这些资料,设计具有思考性和思想性的问题,通过设问使学生达到既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又树立正确思想的多重目的。

3.2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

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又有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地理教学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要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提高道德水平。

3.3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德育。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揭示道德教育因素,创设学生自我体验和进行活动的情境和条件,而且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校内或校外的地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3.4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实施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教学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以更好地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渗透的多重任务。

4.应遵循的原则

4.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地理学科实施德育,首先应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按照地理学科内容、结构、知识间逻辑关系,宏观地、实事求是地剖析地理现象,讲清讲透地理概念、基本原理,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即充分地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特色,没有德育因素的地方,我们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把地理课变成德育课。同时又要把握好渗透度,尽量挖掘德育因素。

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应与学生的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学生则要把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和行为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法制意识、道德信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这些意识观念要上升和深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感染、熏陶,使自己的不良习惯得到改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教材和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和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的两头,其中一头是要吃透教材,即寻找知识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另一头是学生,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及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为了使德育更加有效,更加彻底,还要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既结合课堂教学,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课外活动。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 学习策略 形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80-02

中学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生存和生活能力,适应时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掌握地理学习策略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地理学习策略的含义及意义

地理学习策略是一种思维模式,强调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时并不是一味的机械和被动的获得知识,而是采用一定的学习技术、方法、技巧等学习策略掌握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地理学习策略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会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在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无法满足人生一辈子的需求,为了适应时展,人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学生也必须学会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形成自身独立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用终身受用的方法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学习策略能够形成和完善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提高学习质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技能的形成和学习态度的养成主要靠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内化过程,当内化过程能够积极主动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如果学生的内化过程受到阻碍,学习效率则会相对下降。因此,学生若要有效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必须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地理学习策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个性不同,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有多样性,单靠教师并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生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用积极高涨的情绪主动获取知识,学会运用学习策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满足自身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学地理学习策略的形成途径

1.运用“生活经验”引起学习需要,唤起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经验则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从日常生活中调动主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发现地理问题,并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引起学生主动学习需要,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正确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例如:利用太阳能的集热板和太阳能路灯的采光板来解释太阳高度角的原理、利用蔬菜大棚来解释温室效应的原理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2.加强“科际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地理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文理性质兼具的学科,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树立整体观念,不仅要加强地理学科内知识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更要加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科际联系,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东风”可以和诗句中的“二月”相结合理解地理知识季风的形成原理,不仅可以将语文知识跟地理知识相融合,同时还能将诗词运用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通过方法移植,即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分析或表现地理现象和规律,还可以应用地理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解决相关学科问题等。

3.关注“地域文化”激发学习动机,拓展地理视野

地域文化是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文地理的“营养”,是乡土地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课程丰富的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丰富地理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动机,拓展地理视野,从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例如:对于我们陕西地区的学生学习地理来说,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乡土地理“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碗盆不分家、手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睡觉枕石块、兔子帮吼起来、不坐椅子蹲起来)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对陕西当地独特形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扮演好主人翁的角色。

4.强调“全球视角”形成地理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全球视角使地球任一方的文化、经济、生活、生态、环境摆脱了传统地域的制约,一方面向其他地方延伸,一方面受到来自其他地方的影响,强调各要素地区间的互动性,是当今地理视野的特征,全球视角打破了人类实践活动 “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的传统空间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开放的地理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力,及时正确地掌握对地理学习有用的时事信息,并且会用地理眼和地理思维去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问题。例如:近年来一向温暖湿润的南方降雪冻雨的范围逐渐扩大,而且全球其他地区近年也出现历史降雪量最大值,请用全球视角的思维认识并分析这一地理现象。通过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不论哪种学习策略,最终都是要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学习、有主见地学习,明确学习目的,以唤起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学会学习方法,以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养成学习习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问题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1]范雨超,王侗.学习策略研究述评.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6.83-85

第6篇

几年来,我们通过广泛开展中学青年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与竞赛活动,对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评价问 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如下:

确定地理教学基本功评价指标的原则

地理教学基本功是一个内容广泛且具有学科特点的概念,它一方面包括许多具有各学科普遍意义的基本功 项目,另一方面也包含具有鲜明地理学科特色的内容。为了保证地理教学基本功评价的客观性,使评价切实起 到帮助广大地理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我们在确定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评 价指标时,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导向性原则。确定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评价指标,要有利于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要针对当前 中学地理教师的实际和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评价项目与评价要点,突出评价的重点要求,以 便充分体现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在当前,特别强调对几种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这些基本技能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的运用,防止脱离教学过程孤立地去看教学技能的倾向。

科学性原则。确定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评价指标,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作指导,按照地理教学 的基本规律和当前教师与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项目及每个项目的权重系数,同时采用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逐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整体性原则。地理教学基本功是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因此,评价地理教学基本功要同地理课 堂教学过程的评价紧密结合,同时根据每项地理教学基本功在整个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分 配权重系数,以利于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可行性原则。地理教学基本功评价指标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从本市中学 地理教师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做到要求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使广大地理教师都能看得懂、学得会、 用得上,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地理教学基本功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水平。

地理教学基本功的专项评价

地理教学基本功的专项评价,是指对地理教师的某一项或某一类(如几项操作技能)教学基本功所进行的 直接评价。具体评价方法是地理教师通过一个教学片断或一项教学活动(如画一幅简略地图,写一堂课的板书 ,放映一组投影片或录像带,演示一组教学模型等),来展示其某一项或某一类教学基本功的水平,由评价人 员按照预订的地理教学基本功评价方案进行评价。例如,我们在1994-1995年北京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教学基本 功竞赛中,就制订与采用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

北京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权重系数

(1)三项教学任务的全面贯彻落实

1 总体结构 (2)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0.15

(3)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4)语言的科学性与严谨程度

(5)语言的逻辑性与流畅程度 0.25

2 语言技能 (6)语言的艺术性(直观生动程度)

(7)语音、语调和语速(说普通话)

(8)板书的科学性

3 板书技能 (9)板书的直观性、合理性 0.15

(10)板书的艺术性(工整、规范、美观)

(11)媒体选择的目的性

4 演示技能 (12)演示的科学性

(13)演示的直观性 0.20

(14)演示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15)绘图的科学性

5 板图技能 (16)绘图的直观性

(17)绘图的艺术性 0.25

(18)绘图速度与规范程度

从上表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制订的这个地理教学基本功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明确,符合教育目标与地 理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又切合本市中学地理教师与教学实际,考核项目与考核要求明确具体,重点突出,完 全符合前面所说的确定地理教学基本功评价指标的四条原则。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将总体结 构与策略作为评价几项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避免了脱离教学过程来片面评价教学技能的倾向。在当 前一部分青年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又缺乏明确认 识的情况下,将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 。

地理教学基本功的专项评价,也可以用于对心智技能方面的教学基本功,如理解教学大纲、分析地理教材 、撰写教案、编制检测试题等的评价。具体方法是由教师提供文字材料(如教案、试题、论文等)由评价人员 按照预订方案进行评价;也可由评价人员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作口头回答,评价人员按照方案进行评价。

地理教学基本功的整体评价

中学地理教师所应具有的各项地理教学基本功,在整个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 联系、相互影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地理教师和整个课堂教学的水平。因此,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 仅要进行专项评价,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其各项教学基本功进行综合整体评价。具体评价方法是通过对地理 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来检测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水平。

从下表内容可看出,在这个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6个基本评价项目中,都同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运用这个指标体系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对中学地理教师所应具备的 各项教学基本功进行了评价。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第5项教学技能,就是对地理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板 图(板画)绘制和地图运用等操作技能方面的几项教学基本功的直接评价。其余几项教学基本功,也可通过这 个评价指标体系来间接地进行评价。例如,通过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第1项教学设计和第2项教学内容,就可以 对理解与贯彻执行地理教学大纲、分析地理教材、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和撰写地理教案等项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 ;通过第3项教学过程,也可以对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和撰写地理教案等项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通过第4项教学 方法,可以对选择与运用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和运用地理电教手段等项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通过第 6项教学效果,可以对教学效果检测和分析评议地理课的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

北京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权重系数 1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确定 0.10

(2)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

(3)地理基础知识教学的科学性 2 教学内容 (4)读图、填图和用图技能的训练 0.26

(5)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6)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的

发掘和教育观点的渗透

(7)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 3 教学过程 (8)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0.22

(9)师生双边活动与教学信息的交流 4 教学方法 (10)认知方法的启发性 0.22

(11)组织教学的针对性

(12)教学媒体的选择及现代化教学

手段的应用

(13)教学语言的表述和教态 5 教学技能 (14)板书的设计和板图、板画的绘制 0.10

(15)教学地图的使用 6 教学效果 (16)课堂提问、练习和检测的安排 0.10

(17)课堂教学的反馈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对地理教学基本功的整体评价,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而进行的间接评价,直接评价的成份 较少。但由于这种评价方法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过程的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系统论原 理,因而更加符合科学性原则与整体性原则,能够促进各项教学基本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学基本功的 综合整体功能,应该充分加以运用。

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评价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评价方法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一致,都是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教师;作用

一、前言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同时高中地理作为高考语数英加小综合(政史地一张卷)中一门重要科目,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以及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因此,学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三阶段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考复习中既要巩固和深化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发展地理思想、熟练掌握地理方法的难得的教学过程,同时地理教师的备考复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吃透《高考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趋势,有的放矢

《高考考试大纲》着重强调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研读《高考考试大纲》既可查漏补缺,免走弯路,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更多偏重在能力考核方面。首先,将原来旧大纲地理十大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为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将原有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认识记忆训练修改为调动和运用;对地理信息的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训练改为对地理信息的调动和运用。其次,强化能力考核。《高考考试大纲》更强调考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高校和社会都需要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考试相应增加了对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增加了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第三,地理作为综合科目考试的其中一门,考试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故对该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不同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才是关键,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才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教师要想尽快适应高三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高二教学期间就要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高考复习阶段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在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要在课外能挤出较多的时间来吸取营养,例如博览群书:看课本、教参、课外参考书、试题调研等。课本是高考的依据,教师必须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知道如何讲,有哪些方法可以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如果一位教师只有一种方法教授课本里的知识点,他又怎能教好全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呢?充分利用教参中指明了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课外读物和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学习理论和专业新知识、新思维、新规律,与新课改同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次,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高考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学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同样对于高三地理教师而言,对每一届复习教育案例和对每年的高考地理深入研究,列出所复习中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点的明细表,以便教师自身把握好考生情况和新高考的导向,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第三,地理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分析,做反思型教师。一名优秀的高三地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和记录中成长。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自身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为人师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才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同时运用反思和记录的方法,通过表达、交流与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分享自己在地理学习和探究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注重备考方法,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1.积极创设适度备考方法。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复习方法。所谓“度”,就是指课堂复习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复习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要求内容如表1。

2.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论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高考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考察学生此项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强化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又要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例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联系框图等。

表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3.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复习效果。区域综合题是地理学科考试中常见题型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和解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所占的分值较大,但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学生还怕此类题型,而该地理试题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知识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的复习,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的地理事实,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在初中地理的复习中主要是加强地图及相关常识的复习,更要熟悉各大洲常见地区地图的基本特征,包括重点地区地形地貌、气候天气等特征。而在高中地理的复习中,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

4.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在培养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首先,教师需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从而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用生物化学进行解释说明。其次,注重综合各科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西部开发,教师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并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较慢,开发较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西部开发要吸取美国西部开发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上述几点措施,不仅有利于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转变和更新观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紧跟地理高考方向,及时调整备考复习策略,达到与时俱进,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

要改变以上局面,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其次,教师要对地理学科教学充满信心,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学科知识特长,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广大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精心设计引言很重要。

一、运用典故增加共鸣

一些真实的典故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给学生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诸裸衣斗马超的故事:子伯曰:“丞相用兵如神,岂不知天时乎?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风起之后,驱兵士运土泼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操大悟,厚赏子伯。子伯不受而去。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作缣囊盛水浇之,随筑随冻。比及天明,沙水冻紧,土城已筑完。

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们便会带着迫不急待的心情,投入到教学之中。

二、加强直观情境,图表问题导入

1.创设情境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是应该有启发性。设计问题也要注意创设情境,例如,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但北半球一月气温最低的地方为什么在西伯利亚,不在北极?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但为什么说它是欧洲国家?教师提出与学生常规思路相矛盾的地理现象,具有一定难度,引起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己想去揭开谜底。

2.教师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新课,可以使用图形、动画、声音、影视片段等多种信息来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获得较大的知识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五带的划分”一节教学时,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温带和寒带景观”,然后引导学习观察对比,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及房屋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设问导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在学习“新疆”一节时,教师可这样设问:“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卖烤羊肉串或卖葡萄干时,你会想到什么地方?”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新疆”,教师可接着问:“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各抒己见,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绿洲……”,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导入到新课。

四、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接导入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综合能力,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习难点的突破、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

实践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强,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是最爱动手行动的年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将生活实际和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地理教学中,很多东西都是和生活有联系的,一些自然现象,一些原理等等。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故事引入,唤起兴趣

故事以其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小故事,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故事的选用一定要结合所授新课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要兼具启发性,使学生能在故事的引导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在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位中国老人购买了一张美国彩票,结果中了大奖。可惜的是,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刚刚错过兑奖时间,彩票变成了废纸。这时一位美国人却愿出半价购买这张彩票。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讲课内容里。”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师发展;班级管理;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10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白子睿(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如何对班级进行合适的管理,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而班级的任课教师无疑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任课教师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工作和成效,对于其他学科,尤其是地理这种小学科,分析其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较少。然而地理教师通过结合学科自身优势特点,探究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内容并付诸实践,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班级管理会收获更多。

一、地理教师角色分析

1.边缘化,认同感低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属于小学科。因此在课表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相比其他学科较少,在期末考试、中考、高考中分值所占比例也不大。这无疑会导致学生形成对于地理学科的轻视心态。同时地理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机会较少,难以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中学教学中,地理教师在班级中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重视,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感少之又少。

2.人数少,工作量大

地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相比其他学科较晚,认知度也较低,但其后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地理教师的人才培养一直都偏少,很多学校都出现地理教师极其稀缺的情况。因此,地理学科的教师承担着更多班级的教学任务量。以河北巨鹿中学为例,平均每名初高中地理老师每周任教14~19课时。巨大的工作课时量使中学地理教师身心俱疲,无暇顾及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

二、地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内容

谈到班级管理,人们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工作行为上。那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是否也要注重班级管理呢?事实表明,正如班级里非正式群体在班级规章制度的遵守、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良好班风的建设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地理教师更是班级建设的助推力,为班级管理增砖添瓦。那么,地理教师要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呢?

1.班级组织建设――地理小组的建设

小组活动在许多学科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运用。小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抛出问题,组内互相帮助讨论学习,组间相互竞争比拼争优,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之中。地理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时间弹性大。因此,针对不同地理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创建富有个性的地理兴趣小组,就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地方时”“农业区位因素”“土地荒漠化”等,组织兴趣小组进行研究学习、开展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班级制度管理――地理教学课堂秩序

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班级环境氛围内,建立与班级地理小组相呼应的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参与型的地理课堂教学秩序。由于地理小学科的特点,学生易出现两种极端课程秩序:随意自由与沉默不语。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立特色地理课堂制度,如岗位轮换、值日课代表、奖励发言、自主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这样一来,作为一种教育性管理组织,意蕴在于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得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3.班级教学管理――地理教学工作

地理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教育专业素养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学识渊博、技能良好的老师在学生中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对于专任地理教师而言,拥有地理学科及其相关联的知识是必备的职业素养,而且要能够将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纳入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与实践。“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同时,地理的学科特点又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知识和时事紧密结合,活用到地理教学工作之中。

4.班级活动管理――地理课外活动组织

地理学科的特点注定与生活联系密切。在地理教材的内容编写中,就十分注重地理活动的开展。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中,不再传统地一味讲授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而是添加了不少活动课,穿插在知识内容的传授中,其中许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得到印证。例如,学习气温气候的变化规律、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时,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社区,深入自然、社会,探究学习。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运用锻炼法,注意地理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监督作用、促进作用,学生更能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三、地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1.提升专业素质,做好教学工作,树立良好形象和班级威望

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是作为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地理学科的发展长期不受重视,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很多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一代课就是多年。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这也不免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忽视甚至不满态度,难以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班级威望。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和扎实的从教技能。

2.严慈相济,关爱学生

作为小学科,多数地理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学生满不在乎,老师得过且过。殊不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无论其教授学科是主科还是副科,都应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且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正如全国模范教师桂贤娣老师的“因生给爱十法”中所说的“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耐心”。在班级管理中,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学生良师益友,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地理老师的基本要求。

3.注意教师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作为当代教师的良好习惯之一。反思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更需要反思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管理,主要指班级管理中协调的有效性、计划的有效性、组织的有效性。这些班级常规工作管理事务虽然看起来小,却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在班级和学生中的形象和威信。对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事务处理,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这样一来,在班级管理中,地理老师将会显现出更多更大的亮点。

总之,地理教师在做到知识体系完整、教学素养完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担任小学科的教师并不意味着松懈,而是提供了更多自我探索发现的机会与空间。作为班级管理的“配角”,一步步走过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的教师发展阶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