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30: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海绵城市的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路面径流污染、受纳基底、径流污染净化、海绵工程
城市范围内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会将泥沙颗粒物、氮磷营养元素、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多种污染物排放到大气和城市下垫面(包括路面、屋面、硬质铺装场地等),在自然降雨过程中,上述各类污染物被雨水冲刷、淋溶,形成污染水体,部分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迁移至城市绿地或自然水体等受纳基底,必然造成受纳基底的污染。
1 路面径流污染来源
路面径流是城市地表径流的一种,相关研究表明,路面径流是污染效应最强的部分,对受纳基底的影响最为严重。路面径流污染来源包括道路交通污染、雨水自身污染和大气降尘。国外大量研究证明,道路交通污染是其最主要的来源。
道路交通污染种类众多,包括轮胎(橡胶)和路面材料(如沥青)磨损、车辆尾气排放、燃料不完全燃烧及油泄漏产生的有毒有机污染物、载运有机化学等材料的泄漏、刹车连接等机械装置的磨损及其他因车辆运行产生的颗粒物等。其代表性水质指标包括悬浮物SS、有机污染物COD、重金属Pb、Zn、Cu、Cr、Ni以及矿物油类、氯化物、多环芳径等。
2 路面径流污染特征
污染物的分类方法众多,本文根据路面污染物溶于水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水溶性污染物和非水溶性污染物两类。其中,水溶性污染物包括NH3-N、水溶性COD、水溶性Zn等,非水溶性污染物包括颗粒态的SS、重金属Pb、Cu、Cr、以及石油类产品等。
2.1 单场降雨径流污染变化特征
根据常规经验,降雨初期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物浓度最大,经过一定时间的雨水冲刷,路面径流污染浓度会逐渐降低。这种经验、认识是基于所有路面污染物都易溶于水。因此,在处理路面径流污染时,可以采用初雨弃流的方法,在弃流一定时间或一定量的初期雨水后,便可将之后的路面径流直接排入周边绿地、水体等受纳基底,而不会对其造成污染。
然而,城市路面径流污染浓度并非简单随时间变化的一元线性关系,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因为水溶性污染物NH3-N、溶解态COD、Zn等的浓度在径流过程中相对稳定,并随径流过程逐渐减小:而径流中非水溶性的SS、COD、Pb、Cu、Cr等物质主要呈颗粒状态,其浓度受降雨强度的影响,如果降雨初期强度较小,其强度不足以冲刷掉的附着在路面的颗粒态污染物,并将其携带进入路面径流,则后期降雨强度较大时径流污染物浓度可能更高。
2.2 路面污染物季节变化特征
根据相关研究,路面径流中SS、COD和NH3-N浓度因季节不同变化显著,其中SS和COD呈现冬、春季浓度高、秋季浓度最小的趋势,而NH3-N则为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而重金属Pb、Zn和溶解态COD、Zn的浓度季节差异不大。总体来说,城市路面径流污染浓度在雨季初期最大,随后逐渐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呈逐步增大的趋势。
3 路面径流污染对海绵工程的影响
城市海绵工程旨在通过牛态控水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功能,有效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并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保护城市水安全。
海绵工程在城市道路上的应用打破丫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单一的“快排”模式。它试图通过将路面上的径流雨水引入道路附属绿地,并经绿地内的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收纳、储存部分路面径流,从而起到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为削减峰值径流赢得时间。
然而,路面径流污染是城市地表径流中污染效应最强的部分,路面径流雨水直接进入绿地,其各种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将对植物牛长造成不可逆转的毁坏。因此,应在道路绿地内布置初雨弃流装置、沉淀池、前置塘等水净化设施,在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前,利用净化设施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污染对绿地植被造成毁坏。但现有大部分城市道路附属绿地受到用地紧张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布置雨水净化设施的空间,这必将极大的影响城市道路海绵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在收纳径流雨水后,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渍水,影响部分植物的生长。而如果单纯采用耐水湿植物则会影响部分道路绿化功能的发挥和景观效果。
4 路面径流污染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道路门常养护、管理,将机械清洗与人工清扫相结合,定期打扫、清洗城市路面,清洗污水进入市政排水管网。清扫频率视道路交通流量和天气状况而定,机动车流量较大、且非雨季时应适当提高。通过高频率清洗,非水溶性污染物如颗粒态的SS、重金属等污染物不能长期大量附着在道路表面,对于降低雨期路面径流污染浓度,保障海绵设施植被正常牛长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应开展路面径流污染净化设施建设,如过滤净化装置、渗透/生物滞蓄设施、植被过滤带等。根据相关研究,渗透/生物滞蒂设施对于TSS的去除率可达75%以上,对于重金属去除率最低的渗透池最低可达50%以上,最高的渗透沟渠对于重金属的去除率最高更是可达到99%;过滤净化装置的地下、地表砂滤对TS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0%-90%,对重金属的去除率可达到20%-90%,有机质过滤对路面油脂的去除率可达到90%;宽度10米的植被过滤带对N、P等元素和COD的削减作用可达到峰值,消减率在90%以上。
5 结论与建议
城市路面是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包括悬浮物、重金属、石油类产品等在内的众多有机、无机污染物会对海绵设施尤其是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海绵工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吸纳、蓄滞和缓释径流的作用。同时,作为城市不透水地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路面也是削减地表径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城市道路海绵工程对于城市水生态和水安全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开展城市路面海绵工程建设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l、从规划层面着手,拓展道路绿地空间,为各项海绵设施和径流污染净化设施布局预留足够的空间。
2、充分认识路面径流污染的危害性,加大径流污染净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做好日常清理、维护工作,保障海绵设施运转的安全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路基路面不仅是工程建设中的重点环节,也是工程建设中最易出现病害的区域。本文总结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并对常见路基路面病害提出了处理措施,从而确保车辆的正常通行,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处理
1公路工程中比较普遍的路基路面病害
1.1公路路面高低不平路面不平整会影响车速和行驶安全。造成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施工中铺路和压路环节技术规范不到位,监理单位监管不严格。
1.2路面呈现粗糙和马蜂窝现象
这种情况会造成公路承压能力差,使用寿命短。引起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沥青施工中,沥青材料的制作不符合施工要求;二是对沥青的养护时间不足。
1.3路面裂痕
路面出现裂痕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这不仅影响公路的承压能力,还会为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病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材料杂质多、沥青质量不合格、砾石硬度不够等;
(2)施工技术不规范,施工工人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
1.4公路边坡滑坡和塌方现象
该种现象属于比较严重的病害情况。塌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和水流的破坏引起的,而滑坡主要是地质情况造成的。塌方和滑坡情况主要发生在土壤地质疏松和雨水量较大的地区。由于土壤的地质结构本身就容易坍塌,加上长时间的水流冲刷,从而出现了坍塌现象。
1.5路基出现变形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1)施工技术问题;
(2)材料质量问题;
(3)超重超载车辆的压力破坏。
2公路工程中常见路基路面病害的具体处理措施
2.1路基路面中的边坡病害处理措施
公路工程中的边坡有自然边坡和人工开挖两种。边坡变形或失稳情况发生时,都会对公路路基路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边坡病害治理中,要根据病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一些易坍塌和地质松软的边坡,进行合理的加固防护处理,通过控制边坡的变形来降低其对路面的间接危害。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区进行公路施工,采取的防治措施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利用锚喷支护、锚喷索道网防护、设置防滑桩、土墙档护等形式,还可以采用植被覆盖的形式进行边坡加固处理。植物强大的根部体系能够有效缓解水流对边坡突然的冲刷,使公路边坡在结构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既能防止边坡滑坡和塌方,又能降低泥石流等情况的危害程度。
2.2路基路面中岩溶地带的病害处理措施
我国在地形上有着很广阔的岩溶分布。在这些地带的公路工程施工中,要结合岩溶地带的地质特征、发育规律和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治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1)大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不符合公路施工的岩溶地带,在病害防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绕开岩溶地带。通过对岩溶地带具置和范围的准确勘察,进行合理的公路路线更改来避免大型岩溶地带可能给公路路基路面带来的危害。
(2)中小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中小型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首先应该进行严格的地质勘查,并结合岩溶的发展规律,将施工位置设定在岩溶占用面积最小的区域,并采取相关的岩溶处理技术来制定岩溶地带的加固和控制其蔓延的处理措施。实现公路工程在岩溶地带的安全穿越,有效预防岩溶地带对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威胁。
(3)岩溶地带中有冒水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在岩溶地带进行公路工程建设中,对于岩溶地带有泉水和冒水洞时,就要有针对性的水处理方式,在路基路面下边设置储水井,建立引流水渠将水合理引流等,将水流方向转移或排到外边,以降低水对公路路基路面的冲刷所造成的危害。
(4)对于无水的干溶洞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这种情况下的处理基本都是围绕加固进行。在一些强度不够的干溶洞顶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很容易有路面塌陷情况发生。处理方法就是将不稳定部分炸掉,通过混凝土填充和打入钢筋桩的形式进行人工加固处理。当然,对于体积较大的溶洞,相比于通过钢筋混凝土加固处理来说,通过施工线路的改变有效避开溶洞更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于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还应该对溶洞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防止施工完成后,由于溶洞的自身蔓延性给公路的路基路面带来严重的危害。
2.3对于采空区域的公路施工路基路面病害防治
在地下矿产资源的开挖形成的采空区域的公路工程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到路基路面的病害防治处理,这类地形的公路工程很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对采空区域的病害防治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对开挖区域进行回填加固,这种方式只适合于路基的边坡处理;
(2)在公路路基的下方充填也可以缓解路基的塌陷和破坏;
(3)对于采空区面积不是太大,且深度比较浅的区域,可以通过建立桥跨有效避开采空区;
(4)对于开采深度在100~250m一些采空区,可以采用灌注泥浆的方法。对深度大于250m的采空区就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施工。另外,在协调开采方面,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路面宽度调整、双层混凝土结构助力等方面进行协调施工,来有效预防采空区对公路工程中路基路面的危害。
2.4路面裂缝的处理
(1)表面封闭法。整体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不规则网状裂缝,需预先洒水湿润基层,然后用网状裂缝柔性封闭剂,均匀涂刷,不得有漏涂部位,涂刷厚度1mm左右为宜。表面封闭法分两种,一种是局部表面封闭法,另一种是整体表面封闭法。但采用此方法都应先清除混凝土表面的灰尘和杂质,对顽固性的油漆或其他粘结性强的污物,应采用喷砂方法清除。局部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未贯穿裂缝及注浆法不能注入的微细裂缝,可用环氧树脂配合微细裂缝封闭膏沿缝涂刮,宽度20mm;也可开槽嵌入。
(2)灌浆、嵌缝封堵法。宽度在0.5mm以下裂缝,宜采用丙烯酸甲酯类或低粘度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宽度在0.5~5mm的裂缝,宜采用无收缩或低收缩的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其体积收缩率应小于5%;宽度大于5mm的裂缝,宜采用注浆料或流动性好的无收缩水泥类胶凝注浆材料。灌浆材料固化后,应敲开表面封闭胶层观察,必要时可钻芯取样检验裂缝维修效果,若修补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或加固措施。
3结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道路的建设。在不断扩充公路建设的规模时,公路工程质量更需要有效把控。由于受到地质地形、公路工程的基本施工、结构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路基路面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在公路建设中,应该从公路工程路线中的基本地质结构和具体施工情况出发,有效治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所存在的病害,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有效促进我国公路工程的健康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天柱.浅谈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易见的质量通病[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62.
[2]袁香菊.浅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治理优化设计[J].北方交通,2015(6):70-72,78.
关键词:城市道路; 沥青路面;预防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road, in recent years, China's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is used mostly semi-rigid base asphalt pave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pavement, the asphalt pavement a surface level off, no juncture, little vibration, low, driving SangYin smooth and comfortable, easy maintenance, etc. So the asphalt pavement is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more suitable for urban roa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of several common disea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occurring advice, and gives its regulation methods.
Keywords: the city road; The asphalt pavement;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病害出现原因分析
1.1原材料的影响
(1)矿料
设计好的沥青混合料首先应认真抓好矿质原材料的选材,严格控制矿质原材料备料质量。目前,市场上供应水泥砼用或建筑用集料多采用传统小型锷式破碎机生产,加工的碎石针片状含量大,级配和材料均匀性差,采用这样的矿料很难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沥青混合料。
(2)沥青
各地根据气候分区选择与本地气候、交通条件相适应的沥青种类及标号,并使用优质的沥青,对预防沥青路面早期出现车辙,有效防止路面开裂,保证路面有较好的抗疲劳破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车辆超载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某些部门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车辆超载严重,甚至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严重超载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路基施工缺陷的影响
有些道路早期破坏与路基施工质量有关,特别是软土地区。路基软土地基不稳定、地基换填或挤淤处理不彻底、路基填筑密实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
1.4施工因素的影响
1.4.1沥青砼配合比设计存在的问题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如:油石比较大,已铺筑的路面会产生拥包和泛油;油石比较小,路面会出现松散;矿料的质量不好,集料的压碎值和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和细长扁平颗粒含量过高,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降低,容易出现路面的各种病害。
1.4.2沥青砼拌合的控制
拌和设备出现意外情况:刚开炉,料温低、含水量大时,会出现料温不均匀现象;当筛分系统出现问题时,造成骨料级配发生较大变化;有时也会出现花白料,使路面难以摊铺成型;温度过高造成沥青老化,不能保证沥青混凝土摊铺质量;拌和能力过小,出现停工待料状况,使接头处温度降低,出现温度差,形成一个个坎,当运输设备不配套或司机技术较差时,会撞击摊铺机,使机身后移,形成台阶。
1.4.3沥青砼的摊铺及压实
摊铺机是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其本身的性能及操作对摊铺平整度影响很大。目前在国内问题比较大,有些交通部门摊铺设备落后,摊铺面过窄,没有自动找平系统,完全凭经验、凭操作人员的感觉进行施工,甚至有些高速公路要求全断面摊铺,只考虑到了横坡容易掌握和消除了纵向接缝。由于摊铺断面宽,沥青混合料从中间通过铰轮输送到两侧由于距离大必然产生离析。
沥青面层铺筑后的碾压对平整度有着重要影响,选择碾压机具、碾压温度、速度、路线、次序等部关系着路面面层的平整度。
1.5养护与管理
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干线公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干线公路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2 病害预防措施
2.1 预防裂缝与车辙的措施
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选用高低温性能好、抗老化性能好、含蜡量低、黏度高的优质沥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其性能指标。采用改性沥青可解决路面抗滑及耐久性问题,使沥青路面的热稳定性、冷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都得到较大的提高,道路病害的出现频率显着下降,日常养护工程量及工程成本大大降低。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黏附性能好的集料。如果骨料呈酸性则应添加一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骨料的含水量。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混合料级配的确定以及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及低温抗裂性。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是一对矛盾,相互制约,照顾了某一方面性能,可能会降低另一方面性能。
2.2 预防翻浆的措施
其一,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要求,选择合适的面层类型和适当厚度。沥青混凝土面层已采用二层式或三层式,其中一层须采用密级配。当各层均为沥青碎石时,基层表面必须做下封层。其二,设计时,对空隙率较大、易渗水的路面,需考虑设置排除结构层内积水的结构措施。其三,用石灰土、石灰矿渣土、石灰碎石土等作为路面基层,这些材料水稳性好、整体强度高并有板体作用的结构特点,作为路面基层可防翻浆。其四,加强路面或将路面下一定深度以内易致翻浆的土(如粉土)换填好土(如砂砾)。其五,用沥青、沥青土、沥青毡纸、塑料布等做成封闭式隔离层隔断土壤水分的渗入和聚流,也可用有反滤层的砾石及其他粒料做成透水性隔离层,以排除渗入土基水和防止地下水上升。其六,用炉渣、碎砖、压缩的泥炭、松柏树皮、气泡互不连通的泡沫聚苯乙烯塑料等作隔温层,阻止路基冻结线向深处推移,减薄冻层。其七,用颗粒均匀的砾石、碎石等作透风的导温层,使土体迅速向深处冻结,在离路面较近处不致形成有害的聚冰层。
3治理方法
3.1 裂缝的治理方法
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对于细裂缝(2mm~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对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垃圾,并使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mm~5mm石屑。
3.2 车辙的治理方法
如仅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5cm~10cm宽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削,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kg/m2~0.6kg/m2黏层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削,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kg/m2~0.6kg/m2黏层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如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但基层厚度不得小于15cm。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
3.3 翻浆的治理方法
一是采取切实措施,使路面排水顺畅,及时清除雨水进水井垃圾,避免路面积水和减少雨水下渗。二是对轻微翻浆路段,将面层挖除后,清除基层表面软弱层,施设下封层后铺筑沥青面层。三是对严重翻浆路段,将面层、基层挖除,如涉及路基,还要对路基处理之后,铺筑水稳性好、含有粗骨料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并用适宜的沥青结构层进行修复。并做排除路面结构层内积水的技术措施。
4 结语
路面早期破损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危害之一,各级交通管理部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其成因从路面设计、原材料进场到具体施工,有针对性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改善措施。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从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到施工部门,层层重视、层层控制、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现象的发生,使城市道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与施工组织设计实用全书[M].光明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水损害 成因 应对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沥青路面作为一种高级路面被广泛采用,1992 年以前,我国对沥青路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以其高温稳定性、路面抗滑性及低温开裂等几个方面。由于公路运输的日渐繁忙、里程的延伸及车辆荷载的日益增大,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情况日益加剧,逐步成为一个严重的公路路面沥青病害问题。所谓沥青路面水损害,是指沥青路面在有孔隙水的工作条件下,由于交通动荷载和温湿胀缩的反复作用,进入路面孔隙的水不断产生动水压力或真空负压抽吸的循环作用,致使水分逐渐侵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造成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落、沥青混合料内部逐渐丧失粘结力、路面结构使用性能下降,并伴随麻面、松散、掉粒、坑洞或唧浆、网裂、辙槽等病害发生,同时诱发其他路面病害的损坏现象。
1 水损害机理
我们知道发生水损害破坏的路面,多数都有内表排水不良的原因存在。及时排除侵入面层中的水分,减少路面积水停留时间对减少路面病害极为重要。沥青路面水害破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而造成沥青路面水损害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沥青混合料早期空隙率较大,同时为了考虑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混合料设计时有一定的空隙率,有关经验资料显示,当沥青混合料路面现场空隙率在8%左右时,路面水最容易侵入面层混合料内部,一旦沥青面层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水将在沥青混合料内部自由流动,再加上车辆荷载在面层的反复作用,在作为柔性材料的沥青混合料面层中的水产生压动力并随车辆荷载也进行反复作用,则这部分水逐渐侵入到集料之间的连接界面中,使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脱离,最终导致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造成水损害进而造成破坏。同时,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在快速行车或重载货车作用下,会产生强大的动水压力,使得水分透过孔隙较大的表面层进入面层内部。高孔隙水压力产生的高速水流会对沥青混合料产生直接的冲刷作用,一旦沥青剥落,细料被带走,反复的冲刷作用会使沥青混合料的不连通孔隙,变成连通孔隙,使路面逐渐形成空洞和凹陷,沥青面层松散、坑洞,进一步破坏结构的整体性,使破损范围不断扩大,严重降低路面的使用性能。而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过大,沥青面层中的水无法排出,滞留水越多水损害破坏现象就越严重。
2 施工质量控制引起水损害分析及对策
2.1优化混合料级配设计减小沥青路面孔隙率
沥青混合料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结构密实、空隙率小,矿粉及沥青用量较大,沥青膜较厚,一般水损害较小。断级配和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粗颗粒较多,沥青用量较少,路面易发生水损坏,并且随着公称最大粒径的增大,渗水系数将增加,所以为了做到密水,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最佳沥青用量的选择应采用的设计孔隙率4%时的对应的沥青用量,施工中的马氏试验孔隙率变化幅度用宜控制在±1%。现场孔隙率控制在4%-6%。在此基础上经常抽查矿料级配,不断调整使其达到设计级配要求。传统级配曲线优化设计的检验方法:
贝雷法确定粗集料和细集料中关键筛孔通过率的比例
(1)粗集料中不同粒径通过率之间的比例
采用下列指标来控制粗集料的级配,使混合料获得良好的骨架结构,并在施工中不会产生离析,易于压实:
CA比=(P(NMPS/2)-P(PCS))/(P(100%)- P(NMPS/2))(1)
P(NMPS/2)为最大公称粒径尺寸的1/2所对应筛孔的通过率;
P(PCS) 为粗细集料分界点的第一个筛孔的通过率(AC25、AC-20为4.75mm,对于AC-13、AC-10为2.36mm)PSC=0.22×最大公称尺寸;
P(100%)为最大筛孔的通过率;当CA比=0.4~0.8。根据美国经验CA比大于1时混合料不能形成良好的骨架结构;如果CA比小于0.4则混合料容易产生离析,难以压实。
(2)细集料较粗部分与较细部分通过率比例为
FAC比=PFAC/PPCS (2)
FAF比=PFAF/PFAC (3)
式中:FAC比为细集料中粗粒的比例,PFAC为细集料中粗细集料分界点筛孔的通过率(%),FAC=PSC*0.22,一般要求FAC比=0.25~0.50,FAF比为细集料中细料的比例;PFAF为FAF点的通过率,FAF=FAC*0.22,一般要求FAF比=0.25~0.50。根据以上公式对常用的级配范围中值进行检验可以发现传统的上、中、下面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均有问题存在。
级配类型 问题 易出现的问题
AC-25II FAC比,FAF比不符合要求 细集料中较粗部分与较细部分比例欠妥,施工易产生离析现象。难以压实,高温稳定性差。
AC-20I CA比、FAC比、FAF比均不符合要求 粗集料不同粒径之间的比例欠妥,难以压实;细集料部分的粗细部分比例欠妥。容易进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AC-16I FAC比,FAF比需要改进 细集料中1.18mm、0.6mm通过率在范围,易出现高温稳定性不理想。
以上问题均需要对传统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进行优化设计,连续级配的配合比设计曲线注意控制驼峰曲线的出现,美国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中要求严格控制4.75mm、2.36mm、1.18mm、0.6mm等筛孔的通过率,要求尽量避免级配曲线从通过,结合SUPER级配设计理念,鼓励沥青混合料设计者将级配通过下方而不是上方,这样能形成更粗的级配和最大强度的集料结构。有资料显示近几年的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设计中一般采用规范级配中值“S”化减小公称最大粒径集料能有效降低混合料的离析。
2.2集料、沥青、填料质量控制
在实际施工中,人们往往对集料规格质量重视不够,材料把关不严,集料质量参差不齐,碎石针片状含量过高、含土量大,表面粉尘太多,直接导致沥青与集料之间粘结力下降,容易形成水侵入沥青混合料内部,便会造成沥青混合料水损害。通过试验选定矿料加工场,所用集料应洁净、干燥、无杂质,矿粉要求洁净、干燥、无结块,不准露天堆放,对于细集料要采取棚户储存防止雨天浸水,同时沥青指标要符合设计要求,重点要检测沥青老化后的针入度、软化点、低温延度等指标。在施工中可以采取对普通沥青添加改性剂以加强沥青与中性岩石矿料的黏附性来减少水损害。矿粉等填料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矿粉的细度和亲水系数等指标,SMA沥青混合料矿粉用量大,一般的矿粉生产供应商为了加大产量,对矿粉的细度指标控制不严,笔者多年从事沥青路面的试验检测,综合近年施工的多条路段的早期水损现象结合以往的试验资料显示由于矿粉太粗造成沥青路面的渗水指标不合格,容易引起沥青路面的早期水损。建议矿粉的粒度检测指标0.075mm通过率≥80%,可以有效防止沥青路面的渗水。
2.3拌合质量控制
从规范角度控制对石油沥青拌合出厂温度要求比较严格,在150~170 ℃ ,而实际上有些施工单位在拌合温度控制方面不是那么严格,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有的沥青混合料拉到工地量测将近180 ℃ ,而有时不足110℃,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沥青老化,降低沥青胶结料的粘性使沥青混合料松散,温度过低,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匀,易出现沥青混合料离析,同时,从拌和机向运料汽车上放料时,由于落高大,易出现沥青混合料离析。在运输过程中覆盖成品混合料的油毡布确保温度稳定。热拌沥青混合料特别是粗粒式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从运料车上倒入摊铺机受料斗时,还可能会再次出现离析。因此,控制好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采用前后中三堆卸料方式防止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物理离析,是保证压实度、减小空隙率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能减小水损害。
2.4摊铺质量控制
在摊铺混合料时,摊铺温度应控制在130 ~160 ℃ 为宜,若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过低时,摊铺后不可能再被进一步压实。在现场应控制好摊铺机摊铺的宽度小于或等于5~ 6 m,当大于6 m时,分料轴过长,容易出现混合料离析,造成局部压实度不足或是空隙率增大,加大水损坏的可能。因此均匀摊铺,进行分幅作业,以免混合料离析、孔隙过大,造成使用时水损害。
2.5 压实质量控制
沥青面层混合料的压实度是保证沥青混合料密实度与空隙率大小的关键,压实度不足是导致水损害的最直接原因。压实度越高沥青混合料嵌锁越紧,越密实,实际空隙率就越小。碾压机械施工时,要注意控制对石料造成压碎值较大或压路机振幅过大,使沥青路面表面露白,也是给水进入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界面提供了条件。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压力机具故障、操作不规范、碾压不均匀、碾压遍数不够、碾压温度控制不好,如果温度偏低将导致混合料内摩擦力加大,产生不均匀压实,则压实度指标很难达到;另一方面不均匀压实易形成局部松散、开裂,碾压温度过高,混合料就压不实,就会出现推移,发生微裂,当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低于90 ℃ ,实际上已不可能再被进一步压实,造成局部压实度不足,而且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平整度,忽视了压实度,最终导致面层压实度不足,空隙率过大,给沥青路面行车带来早期水损害。根据试验段得出的合理碾压组合方式,施工中配备专人检查控制碾压遍数、速度、时间、温度。碾压要均匀,派专人负责指挥,从轻到重、从慢到快、从两边到中间,轮迹要重叠,降低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就能减少水渗入路面结构造成破坏。
2.6 沥青路面接缝质量控制
沥青路面接缝是薄弱环节,也是水损害最容易出现的地方,接缝时已压实的和新铺混合料温度不均,混合料离析,或是为片面追求平整度,忽视了压实度不足,都将导致孔隙率增大,或在上下重叠横缝或左右紧邻纵缝形成联通的透水面。先预热已压实部分,接缝处清扫干净,边缘涂粘层沥青,并在压实后用热烙铁烫平,再在缝口涂粘层沥青,撒石粉封口,以防进水。避免缝边级配离析孔隙率增大和为追求平整度压实不足。注重施工缝的设置,例如,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 m 以上,上面层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 mm( 热接缝) 或300~ 400 mm( 冷接缝) 以上。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止集料离析,能有效地防止水损害。
2.7 施工过程其它情况及应对措施
沥青路面污染的防治:施工机械在已铺好的沥青路面上停留,应在机械下面铺垫塑料薄膜或采取其他防油措施,防止油漏到路面上造成沥青路面软化,严重的地方,造成路面局部松散、剥落,导致沥青与集料粘结力降低,容易造成水损害。
局部离析空隙率大防治:每一种沥青混合料,必然有一定的空隙率存在,或多或少都会遭到一定水的破坏,因此应尽可能采用新型防水材料在沥青面层表面涂洒上一层防水材料,形成不透水的薄膜封层。
基层反射裂缝防治:路面基层、沥青面层、面层层间铺设聚酯纤维土工布形成不透水层降低路表水渗入下层沥青面层的空隙,从而大大减少路面水的侵入,减少水对路面的破坏。同时也能防止基层的反射裂缝,减少沥青面层的早期裂缝的产生,目前此项施工工艺在江苏省的国省道干线的养护大中修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极好的处置效果。有数据表明,韩国采用铺设高性能聚酯纤维布工艺的沥青路面早期裂缝量比未铺设聚酯布的路段的裂缝量降低了50%,有效提高并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年限。
【关健词】沥青路面病害;分类成因;维修处理
沥青路面病害的出现,不仅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更制约了车辆通畅、快速、安全、经济地运行。公路病害的及时防治可以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道路大修和改造周期,节约成本,充分发挥道路的社会效益。正确认识病害,合理处治病害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科学的养护方式。
1 沥青路面病害的分类、成因
虽然沥青路面的损坏现象形态各异,错综复杂,却都是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作用的效果,根据损坏现象的肇因、危害性及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可将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分为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及其他类4 大类。
1.1 裂缝类
道路由于进入使用阶段后,在车辆荷载长期反复作用下,沥青结构层底面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强度,底面便发生开裂,并逐渐扩展到表面而形成。有时道路拓宽,基层的半幅施工,局部基层存在缺陷,过分缩短工期等原因也会造成路面裂缝。裂缝类病害根据开裂的程度及类型分为: 横缝、纵缝、网裂和龟裂等。横缝一般是沿路面纵向相隔一定距离出现,当缝壁无散落或轻微散落,且无支缝的为轻度横缝,当缝壁无散落或轻微散落,且无支缝的为轻度横缝,当缝壁散落多,支缝多的为重度横缝。纵缝是沿路的纵向出现的缝,当缝壁无散落或轻微散落,且无支缝的为轻度纵缝,当缝壁散落多,支缝多的为重度纵缝。网裂是路表面裂块不太明显,缝细、无散落,裂区无变形。龟裂是路表面裂块明显,缝宽、散落重,裂区变形明显。
1.2 松散类
当面层材料配合比不当,沥青自然老化或施工质量差,结合料含量少或粘结力不足易造成路面松散,按其类型可分为坑槽、麻面、啃边等。坑槽是路表面松散材料散失后形成的凹坑。
麻面是沥青面层嵌缝料散失、路面不密,出现粗表麻面甚至出现渗水现象(图3) 。沥青路面施工时油石比偏小,拌和、摊铺不均匀,局部粗骨料偏多,骨料空隙中无中细料填充以及沥青自然老化剥落等原因均易形成麻面现象。养护工程啃边是路面边缘破碎脱落,一般宽度在10cm 以上均可称为啃边。一般道路在施工阶段,路面边缘处压实不够,长期车辆轮胎碾压而产生断裂形成啃边。
1.3 变形类
道路进入使用阶段后,尤其是进入设计年限的中后期,路面结构层已不具备足够的强度来抵抗轮载的压应力,从而是路面在轮载作用下产生变形。常见的有沉陷、车辙、搓板、拥包等。沉陷是路面在荷载作用下,其表面产生的较大的凹陷变形,有时凹陷两侧伴有隆起现象。其成因主要是道路在使用阶段由于路基水文条件差而湿软,不能承受通过路面传给路基的轮载应力,于是会产生较大的竖直变形,最终导致路面沉陷。
车辙是路面在车轮荷载重复作用下,沿纵向产生的带状凹陷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够,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二是在高温条件下,车轮反复碾压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极限,使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
搓板是路面产生纵向连续起伏、似搓板状条形现象。搓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路面的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尤其是在车辆停靠站附近,车辆经常启动,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辆水平力的作用而形成。拥包是沥青路面材料沿行车方向发生剪切或拉裂破坏而出现的拥起现象。拥包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当沥青路面受到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时,车辆荷载引起的竖直力和水平力的综合作用使结构层内的剪应力或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抗剪或抗拉强度,而出现拥起现象。二是半刚性基层中的石灰未消解充分,导致道路在使用阶段,半刚性基层中的石灰遇水分膨胀,使路面局部向上隆起形成。
1.4 其他类
常见的路面病害除了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外还有泛油、翻浆等病害。泛油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含油量偏高,在高温季节,路面呈现发亮镜面现象。泛油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由于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空隙率小,在高温季节稳定性差,极易造成泛油。二是路面坑塘采用下灌处理时油量过多,在高温下造成泛油。翻浆是因路基湿软,路面出现弹簧、破裂、冒浆的现象。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组成面层的材料级配或压实等原因造成的成型不好,雨水下渗引起基层表面轻度发软或低温冻胀而出现冒浆。
2 维修处理技术
2.1 裂缝类维修处理技术
2.1.1 纵横缝的处理技术
纵、横缝在路面病害中所占比重较大,如不及时处治将会演变成网裂等更严重的病害。一般纵、横缝的处理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冷补灌缝,灌缝料是一个单组分用橡胶处理的冷补乳化沥青裂缝密封剂,最宽可填补12mm 的裂缝。施工时无须加热融化,无需灌缝机械,对裂缝内的杂物用吹风机进行清除,然后直接用灌缝壶将灌缝料进行灌注,再用橡胶扫帚把原料刮在裂缝上,施工方法简单,在常温下即可进行。二是热补灌缝,无论缝宽还是缝细首先对原缝进行扩缝,将缝宽扩致1cm 左右,然后用吹风机清除缝中灰尘等杂物,再用具有流动性的热沥青依靠灌缝机缓慢依次地向缝中灌注,直至缝中饱满为止,最后待沥青冷却后清除缝表面多余沥青即可。
2.1.2 龟网裂的处理技术
龟网裂在裂缝类病害中属于严重情形,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严重时将造成道路的彻底崩溃。此类病害的处理方法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处理: 第一阶段即龟、网裂出现的初期( 网裂阶段) ,由于病害量少、较轻,且路面交通流量大,进行基层处理往往会带来交通的中断或堵塞,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安全的角度都是不可取的,此类病害一般进行薄层罩面处理,即对病害部位清扫干净后喷洒乳化沥青,待破乳后撒铺米砂,这样的处理既经济又安全,对行车影响不大,又能暂时稳定病害的发展。第二阶段路面病害由网裂演变为龟裂,则应进行挖补处理,即对原路面病害部位的结构层进行铣刨,然后再按原路面相应结构层次进行恢复。如果施工过程中发现原路基松软的也应一并进行换填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照相应结构层的施工工艺进行操作,从而保证修复路段的工程质量。
2.2 松散类维修处理技术
2.2.1 坑塘的处理技术
路面坑塘一般直接影响到道路行车安全,对坑塘的修补应及时,一般有以下3 种修补方法: 一是冷补料修补,冷补料是一种新型的路面坑塘修补材料,修补时不受天气、温度、坑槽大小、数量的限制,无需专门的工具和设备,无需加热搅拌,只需将坑槽清理干净,放入冷补料,冲击夯实即可开放交通。二是沥青混凝土修补,修补时受天气、温度、坑槽大小、数量限制,适宜修补数量多、面积大的坑塘。三是沥青下灌修补,沥青下灌修补方法简单、灵活,无需机械,只需将坑塘切方,清理干净后铺上石料,灌上热油夯实即可通车。但修补后的质量和美观程度达不到原路面的要求。
2.2.2 麻面的处理技术
麻面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当麻面面积较小时一般做一层1cm 的薄层罩面;二是当麻面面积较大时通常是铣掉上面层(一般3~4cm 厚左右) ,喷洒粘层油后重新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三是做1cm 厚的稀浆封层,能防止麻面处沥青老化、油质损失、细料基层失落,混合料脆裂等。
2.2.3 啃边的处理技术
一是采用切割原啃边部位,通过挖深加厚原路面边缘的方法予以修补。二是当啃边出现在平交道口处,可对原平交道口进行硬化处理,以减小行车冲击力对路面边缘部分的破坏。
2.3 变形类维修处理技术
2.3.1 沉陷的处理技术
沉陷这种病害多见于低等级的县乡道,通常此类道路的结构简单,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大及部分道路的超龄使用,沉陷就比较多。对于路面沉陷往往采取挖补维修,开挖后用水稳碎石恢复基层后再铺筑面层。对于桥头沉陷,由于桥头往往都是高填土地段,工后沉降是个长期的过程,施工面层时在桥头10~20m的范围内暂不铺沥青面层,而是铺上马路砖,在使用阶段出现下沉后,仅需在马路砖下加厚砂垫层即可,待沉降彻底稳定后(一般3~5 年) ,挖除马路砖铺筑沥青面层。
2.3.2 车辙的处理技术
车辙的处理方法往往是铣刨至路面基层,铺筑一层与原路面基层等厚的水稳碎石,最后铺上沥青面层,周围接茬处要烙平密合、碾压密实。
2.3.3 拥包与搓板的处理技术
拥包和搓板的处理措施基本相似,当由于沥青面层原因而引起时,可采用铣刨掉原面层后直接重铺面层。当病害由基层原因引起时应挖除原面层和基层,清除不稳定层,喷洒粘层油后重做与原结构层等厚的结构层。
2.3.4 泛油的处理技术
泛油按面积的大小和成因的不同,其处理方法常有以下3 种: 一种为大面积泛油(严重的称热毁),常发生在超龄使用的底等级沥青表处路面,处理方法是在泛油地方撒料(撒米砂),再用轻型压路机静压1~2 遍,处理之后,还要经常性回砂(扫回飞散的集料),待泛油完全稳定后,清扫回收多余集料。第二种现象为小块泛油而且拥起,俗称油包,其处理一般采用挖补法处理。第三种现象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小油斑,这是一种较轻的泛油现象,采用撒料处理,待严重时再采用挖补法处理。
2.3.5 翻浆的处理技术
翻浆属于一种严重的路面病害,处理应当及时,一般处理时将翻浆处挖除直到挖到坚硬处为止,然后另换新料修补基层和重铺面层,修补时应采取短期封闭交通,待养生期到后再开放交通。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 病害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保证公路安全通车运营是公路设计和后期维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坏已成为公路主要危害之一,积极进行公路损害治理和预防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求公路从设计到施工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同时也要求公路运营单位完善管理体系,只有做到层层重视,步步落实的工作细节,才能保证我国交通大动脉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越来越多地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加强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裂缝
1.1 原因
沥青路面在建成的初期,一般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裂缝,而这些早期的裂缝并不会对路面的使用功能造成影响,但是随着路面表面水分的入侵,会降低路面结构层的承载力和强度,加速路面的破坏。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裂缝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换装裂缝三种。
1.1.1 横向裂缝
可以分为荷载性和非荷载性裂缝两种。其产生的原因是:其一,路面施工时,未处理好施工缝,导致接缝出现问题;其二,未完全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路基分段填筑;其三,路基因压实度不够造成强度较低;最后,摊铺的沥青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1.1.2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其一,因路基的压实度不均衡而导致路面产生不均匀的沉降,造成裂缝的出现;其二,沥青面层没有采用全路幅摊铺方式,造成沥青面层在分幅摊铺时,未处理好前后副之间的裂缝问题,致使在车辆的反复荷载作用下,出现纵向裂缝。
1.1.3环状裂缝
沥青混凝土路面受温度应力、弯拉应力等影响,检查井周围的沥青路面更容遭到破坏,随着破坏时间的长短而形成深度、宽度不等的环状裂缝。
1.2 应对措施
1.2.1 横向裂缝
针对横向裂缝,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尽可能减少冷接缝,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路面摊铺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充分压实横向连接缝。对于两段的交界地段,应同时进行填筑,采用分层相互交叠的形式,搭接处的长度应不小于2米。如果两段的交界处,没在同一时间进行填筑,那么先填路段应按照1∶1的坡度分层留台阶;三是施工中要严格检测压实度,保证其达到规定标准。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路基的填筑工艺,保证路基的强度;最后,填筑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优质的填筑材料,首选石、砂类土,其次选择含砾、砂低液限粘土。
1.2.2 纵向裂缝
针对纵向裂缝,主要有以下应对措施:一是沟槽的回填土应分层进行填筑,同时保证压实度符合标准;二是为了保证热接缝,应尽量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果确实无法进行一次性摊铺,后幅要紧跟前幅,避免前摊铺混合材料完全冷却后才进行后半幅的摊铺工作。
1.2.3 环状裂缝对于较大面积的环状裂缝,我们一般采用加铺封层方法处治,网裂严重的路段则应该在补强层后再重新进行翻修。
2 局部沉降
2.1 原因
局部沉降大都出现在路基的交界处和桥涵处,其产生的原因是,施工过程中,进行台背回填或者是路基交接处碾压时,没有将二者完全碾压成一个整体,从而降低了路面的质量。
2.2 应对措施
局面沉降这种病害的应对措施应按照其程度大小的不同进行处理。纵向在10米内沉降幅度不超过3cm的沉降属于病害初级阶段,这一阶段,路面跳车不明显,无积水现象,且路面的横向变形也不明显,这时,只需要对路面进行养护,清理排水系统,防止形成给水即可。纵向在10米内沉降幅度超过3cm的病害,便会出现明显的跳车现象,路面有积水存在且局部会出现龟裂现象。这时,要先铣刨沉降路段两端各10米,然后摊铺上沥青混凝土。纵向在10米内沉降幅度超过5cm的,便会出现行车颠簸,路面给水、网裂等现象。这时,要先将病害路段全部铣刨到无病害层,然后用沥青混凝土分层摊铺好并调平。
3 车辙
3.1 原因
车辙是高等级公路上最主要的病害,它不但影响了行车通行效果,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车辙是在通行车辆的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的永久性的带状沟槽。正常情况下,车辙主要以下三种类型:其一,因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其二,沥青混凝土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其三,施工过程中沥青层压密问题造成的车辙。车辙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沥青混合材料的级配设计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矿料级配中细料多、矿粉掺量过大、沥青稳定性差、荷载作用过大、环境温度、基层和面层施工密实度不足等,致使路面在车轮的重复碾压下产生变形现象。
3.2 应对措施
首先,改善沥青混合材料的级配。增大集料的粒径尺寸和碎石的含量,以此来提高沥青混合材料的抗变形能力。实践证明,中粗粒式的沥青混凝土材料产生的车辙深度要明显小于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就级配而言,密级配的抗车辙能力明显高于开级配混凝土。
其次,控制沥青混合材料中的沥青含量。混合材料中的沥青含量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添加,不能过量。此外,还要提高沥青的等级,这样才能保证沥青混合材料的高温稳定性。
第三,尽可能加大沥青混合材料的压实度。压实度对沥青混合材料的抗变形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压实度越大,沥青混合材料的抗变形能力越强。所以,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大吨位的压路机,保证沥青混合材料进行充分的碾压,达到或者超过了相关规定的压实度标准。
第四,使用SMA结构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高温、抗重压能力。SMA是一种新型的断级配密实性热拌混合型材料,其中粗集料的含量较高,填料和沥青含量多,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稳定改性剂。其中的粗集料相互嵌锁形成了高稳定性的结构,细集料、沥青和填料将结构框架结合在一起,添加的纤维可以增大混合材料中沥青的含量,加厚沥青膜,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抗压力。
SMA混合材料与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材料相比,普通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细集料以下的部分约占总体含量的一半,这时,沥青的砂浆已经将粗集料撑开,粗集料实际是悬浮在沥青的砂浆中,彼此并没有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间还有相当的空隙存在,又因为交通荷载主要是由沥青砂浆来承受的,所以普通密级配的混凝土混合材料的交通荷载力较弱。而SMA沥青混合材料中,粗集料骨架占到了70%以上,这样混合材料集料之间的支撑点就比较多,细料少,玛蹄脂部分主要用来填充粗集料间的空隙。由于粗集料之间具有良好的嵌挤作用,混合材料便能产生良好的抗荷载变形的能力。
4 翻浆
4.1 原因
翻浆是寒冷地区发生的一种冻害现象。道路发生翻浆病害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和土基水源的补给引起的。我国北方地区冬天气候寒冷,冬天气温降低,路基上部的土体温度将到零下5度时,土体的薄膜水和毛细水就会冻结。如果冻结线停留在某一深度,下层尚未冻结的薄膜水和毛细水就会向冻结处聚集,并产生冻结现象,形成一个聚冰层。此时,路基土体就会发生不均匀的冻涨现象,导致路面被抬高,出现冻涨裂缝。只有等到来年气温回升,路基的冰冻层才开始融化。并且路基中部比两侧化冻快,容易在路面形成一个凹槽,致使路基凹槽中的大量水分无法排出,甚至路基演变成稀泥,大大降低了道路的承载能力。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路面被进一步压坏,甚至出现泥浆从路面裂缝中挤出的现象。
4.2 应对措施
针对沥青公路的翻浆病害,在路基填筑施工时,就应该在冻层范围内,填筑沙砾等透水性佳的材料,保证地下水能够及时渗透到路基范围以外,防止因毛细水上冻而出现的翻浆现象。
5结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不仅影响了道路的使用效果,而且存在着一定的交通安全问题。所以,应引起施工单位、养护单位、科研单位等多方的重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道路沥青路面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指标进行施工,严把质量关。养护单位要不断提高道路的养护治理水平,实践表明,科学有效的养护不但可以保证道路沥青路面的行车效果,还能有效节省养护资金。科研单位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改变科研与建设脱节的现象,把沥青路面的建设工作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病害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沥青路面 病害 成因 防治 措施
沥青路面是公路常用的柔性路面,由于受到交通量的增长,抗变形能力差、脆性大,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易出现病害。
一、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及成因
1、沥青路面常见病害
沥青混凝土作为一种路用结合料,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乡村道路到城市道路,从三级路到高速公路,从路面底基层到路面面层,均普遍采用,成为道路建设长久使用的一种材料,但由于沥青混凝土材质本身的差异,以及受设计和施工水平的影响,沥青路面常常出现开裂、泛油、松散、坑槽等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2、病害出现原因分析
1、原材料的影响
(1)矿料:设计好的沥青混合料首先应认真抓好矿质原材料的选材,严格控制矿质原材料备料质量。目前,市场上供应水泥砼用或建筑用集料多采用传统小型锷式破碎机生产,加工的碎石针片状含量大,级配和材料均匀性差,采用这样的矿料很难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沥青混合料。
(2)沥青:各地根据气候分区选择与本地气候、交通条件相适应的沥青种类及标号,并使用优质的沥青,对预防沥青路面早期出现车辙,有效防止路面开裂,保证路面有较好的抗疲劳破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设计规范存在的问题
在路面设计中,一方面交通车辆调查资料,是为通行能力服务的,没有考虑到超载的问题,使得设计中得不到准确轴载,造成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载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这样,对于一些道路而言,从一开始就降低了累计标准轴的数量,使得设计弯沉值偏大,基层、低基层的拉应力偏小,造成路面整体刚度不足,导致路面提前破坏。
3、气候的影响
(1)低温裂缝。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但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材料逐渐发硬并开始收缩。此时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将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增长,混合料劲度急剧增大。由于沥青面层在路面中是受到约束的,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变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沥青面层就会开裂,产生裂缝。由于沥青路面宽度有限,收缩路面结构的相互约束小,所以低温裂缝主要是横向的。
(2)温度疲劳裂缝。这种裂缝主要发生在日温差大的地区。由于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或劲度模量)变小,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最终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使路面产生裂缝。沥青路面具有高温软化特性,尽管设计及施工中尽可能降低油石比,最大限度地利用骨料级配增大高温稳定性,但在车辆长期作用下仍要产生车辙。泛油一般出现在高温天气,由于气温升高而导致沥青软化点的不适应。
4、车辆超载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某些部门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车辆超载严重,甚至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严重超载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5、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沥青砼配合比设计存在的问题。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如:油石比较大,已铺筑的路面会产生拥包和泛油;油石比较小,路面会出现松散;矿料的质量不好,集料的压碎值和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和细长扁平颗粒含量过高,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降低,容易出现路面的各种病害。
(2)沥青砼拌合的控制。拌和设备出现意外情况:刚开炉,料温低、含水量大时,会出现料温不均匀现象;当筛分系统出现问题时,造成骨料级配发生较大变化;有时也会出现花白料,使路面难以摊铺成型;温度过高造成沥青老化,不能保证沥青混凝土摊铺质量;拌和能力过小,出现停工待料状况,使接头处温度降低,出现温度差,形成一个个坎,当运输设备不配套或司机技术较差时,会撞击摊铺机,使机身后移,形成台阶。
(3)养护与管理。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干线公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干线公路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二、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1、设计方面
从目前的设计规范来看,结构层的设计偏薄,路面基层、底基层满足不了行车荷载的作用,通过路面结构设计可以满足沥青路面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求,特别是应考虑特大车辆荷载对路基路面所产生的影响。
(1)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湿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取改善沥青性质的措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针人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
(4)沥青面层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
(5)采用合适的沥青面层厚度,确保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问一般不会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
2、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方面
(1)沥青的选取选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 质国产或进口沥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基性 能指标。
(2)集料的选用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 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 如果骨料呈酸性则应添加一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 确保混合 料的抗剥落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骨料的含水量。
3、施工方面
优秀的设计、合理的工期是修筑高质量的基础,而科学施工则是高质量的保证。首先是对材料的选配,特别是集料场应固定,选择1~2家能保证施工进度的厂家供料,使材料级配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不能偏离级配中线太远。在施工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1)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压实需要的最佳含水量或控制在施工规范容许的范围内。
(2)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养生。
(3)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或最迟在养生结束后应立即用乳化沥青做透层或封层。
(4)透层或封层完成后,应尽快铺筑沥青面层。沥青的选用十分关键,要挑选符合各项规范要求的沥青,特别是沥青针人度、延度指标必须严格把关。在北方施工由于近些年的气候偏暖,因此,沥青标号宜选择在规定范围内低标号沥青。此外,透层油、粘层油沥青应采用与沥青砼同一种沥青,特别是油石比的选择应考虑粘层油、透层油返油时的影响。沥青砼施工期间,交通管制必须有专人负责,禁止非施工车辆上路,防止上路机械漏油,保持路面干净整洁。
4、道路的养护方面
(1)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处治认定。沥青路面病害分形成、发展和破坏三个阶段,后两阶段的病害应专项治理;路面早期病害确定的依据,以病害表观特征确定范围,以沉降值,平整度核定病害程度,以钻孔取芯分析病害层次,确定专项处治。
(2)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处治的方法。
①路面出现网裂,没有明显的变形,也为出现唧浆,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涂刷一层,防止雨水的渗透。出现裂缝,但未出现明显的错台(在5mm内),也无啃边现象,可用灌热沥青的方法作防水处理,防止雨水的渗透;对于裂缝大于5mm的,可采用改性沥青灌缝或灌缝胶进行处理。对与裂缝很大的,必须将裂缝两边的沥青混凝土开挖,先用水稳定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处理基层,再用新的混合料摊铺。
②路面车辙和功能性破坏的处治,近几年来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实践证明,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是处治和延缓路面车辙的有效方法,也能提高改善路面的通行功能。
三、结束语
总之,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施工方面的原因。鉴于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早期化的特点,在优化设计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现场施工质量,规范施工,尽量在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投资效益。
【关键词】路面病害成因处理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常见的路面病害成因
1、公路路面病害的种类
(1)断裂类病害。断裂类病害按裂缝出现的方位和板断裂的块数可分为平行中心线的纵向裂缝、斜向或垂直中心线的斜向或横向裂缝、从板角到斜裂缝两段距离小于1.8m的角隅断裂和断裂板等四种病害。
(2)接缝类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类病害,按损坏的形态和影响范围分为填缝料损坏、纵向接缝张开、唧泥和底板脱空、错台、接缝破损以及拱起等六种病害。
(3)竖向位移类病害。在公路的投入使用过程中,路面竖向位移类病害按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胀起和沉陷两种,这种病害对公路交通的正常运行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4)表层类病害。在公路运行的过程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表层类病害可分为磨损和露骨、纹裂和网裂起皮、活性集料反应引起的网裂、粗集料冻融裂纹和坑洞五种。
2、路面病害的成因
(1)交通流量增长过快、运输车辆超载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上行驶的重车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超载、超轴限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已经严重超过了按照标准轴载设计的路面结构强度,超轴载作用在路面上的荷载超重是造成公路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
(2)水对路面的损害。水对路面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路基毛细水上升或路基与基层间浸入水,受力后产生抽吸作用,结果就会使该处的土与水混合成为稀泥,形成水与土的软弱夹层,直接结果就是减弱基层的抗剪强度,最后致使路面产生开裂现象。当水和土混成的稀泥被抽吸到基层,从路面的裂缝中被排挤出,那么就形成了翻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路面的破坏。目前使用的多碎石沥青面由于碎石粗集料粒径偏大,大大改善了路面抗滑、抗变形等的性能,但是由于压实困难,往往压实度很差,与之前相比更容易产生较大的空隙。当路表水浸入时,如果没有及时地排除水,就很容易造成路面的早期破坏。
(3)接缝填料失效。路面上,在使用中水泥砼路面随气温变化而胀缝和冷缩,气温上升时板块膨胀填缝料被挤出,但是当气温逐渐下降时填缝料不能恢复,于是就在缝中形成空隙,或者会有泥砂等杂物掺入,且雨雪水沿缝隙渗透,会使得接缝处变形和破损。虽然缩缝随气温变化幅度不大,但是经日积月累若干次收缩,填缝料自身老化失效,假缝拉裂成真缝,和胀缝形成的破损相似。除温差对填料的破损影响之外,超重车后轴对接缝填料的破坏是填缝料失效的重要原因,施工养护不规范也是接缝破损的原因。如果接缝填料失效,地面水从接缝渗入基层,就会直接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水就会引起冲刷,造成混凝土板底脱空、板角断裂等,进一步发展成砼板断裂破坏。
二、处理路面病害的技术措施
1、设计方案的措施
从目前的设计规范来看,结构层的设计偏薄,路面基层、底基层满足不了行车荷载的作用,通过路面结构设计可以满足沥青路面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求,特别是应考虑特大车辆荷载对路基路面所产生的影响。a.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湿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b.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取改善沥青性质的措施。c.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针人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d.沥青面层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e. 采用合适的沥青面层厚度,确保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问一般不会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
2、路面结构层施工措施
(1)底基层、基层
为了缩短半刚性基层混合料从拌和到碾压成型的时间和确保拌和、摊铺、碾压的质量,基层必须采用固定式拌和机搅拌、摊铺机摊铺等,以确保底基层、基层的分层流水连续作业,优质、高效、快速施工,基层施工取缔路拌施工工艺。
底基层、基层混合料的组成材料质量应符合要求,尤其是石灰应提前充分消解人工全部过筛,避免混合料成型后有未消解灰的“放炮”现象。拌和混合料的各种材料用量配合比应正确,拌和必须充分、均匀、色泽基本一致。底基层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应保证含水量均匀,特别是上下一致,拌合深度内不允许留有“素土”夹层。整个拌和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石灰、水泥剂量、含水量的检测,施工含水量应大于最佳含水量的1%~1.5%。
摊铺基层必须采用混合料摊铺机全幅摊铺,确保表面平整无拉槽、离析现象。底基层采用灰土拌和机路拌法施工、平地机整平时,应重视纵、横向接缝处拌和质量及平整度,碾压成型后严禁薄层贴补找平。
(2)透层沥青、下封层、粘层
透层沥青:浇洒透层沥青前应对基层的平整度、横坡度强度等各项指标严格检验,符合要求后再清除基层顶面的调料和粉尘,清除必须彻底,透层沥青用量应严格控制在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低限。
下封层:可采用层铺法或拌和法施工。为便于砂料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作业,铺筑厚度宜控制在1.5~2cm。砂粒料式沥青混凝土空隙率宜小于2%。
粘层:沥青中、下面层不能连续施工时,应对表面被污染部分刷粘层油。沥青中、上面层宜连续施工。
(3)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混合料拌和。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应与天气温度变化、风速大小、运输时间长短等各种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不合格料不允许出厂。
严格控制油石油比和矿料级配,每台拌合楼每天上、下午必须做一次马歇尔试验和抽提筛分试验,当发现沥青混合料油石比或级配超过允许偏差值时应及时调整。油石比的控制应考虑到粘层油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运输应覆盖保温,装车及运输需防混合料离析。
沥青混合料摊铺应确保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作业,必须保证摊铺温度,严格控制基准线,调整烫平板的振级使初始压实度控制在85% 以上。确保厚度、平整度,摊铺的沥青混凝土层表面应粗、细均匀、致密、无明显接缝。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碾压。碾压是保证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最重要的一项工序,在压路机轮前混合料不产生推移、压后路面无裂纹的前提下趁热早压。碾压以驱动轮在前为易,用轻型钢轮压路机初压,从横断面上低的一侧逐步向高的一侧碾压,后用轮胎式压路机复压至稳定和无轮迹,最后再用轻型压路机终压。
3、道路的养护
围绕建设与养护、维修与预防的关系,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路面使用性能,道路建设的巨额投资才能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而长期保持路面良好的技术状况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养护维修支持系统来保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养护维修实际上是道路建设的一种延续。
在路面养护和维修的关系上,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等到路面开始出现损坏后,才对它进行维修,而对于路面还处于良好状态下进行预防性养护的意义则往往认识不足。预防性养护实质上是一种周期性的强制保养措施,并不考虑路面是否已经有了某种损坏。
预防性养护最佳实施时机应该是在路面尚处于良好状况、或者只有某些病害先兆时进行。虽然预防性养护需要投入某些费用,但它是一种费用一效益比非常良好的养护措施。当路面刚出现病害先兆时,及时对路面进行养护要比发生大的病害后处理简单,节省费用,说明重视预防性养护的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亚庆.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罩面层反射裂缝的防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0)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路面养护
Early Disease Causes Asphalt Pavem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Liu Yi-fu
(Anhui Province Roa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Hefei Anhui 230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currently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for cracks appeared, water damage, loose, weeping, and so it goes on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ere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Early disease;Road maintenance
1.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
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控制不严;超载车辆管理不严;气候条件。
1.1 裂缝。
(1)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主要有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两种。纵向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横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特别是在旧路基拓宽地段,由于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控制不严,尤其在有表面水渗入的情况下,这些地段往往是纵向裂缝的高发区。
(2)和纵向裂缝一样,横向裂缝也是不可避免的。横向裂缝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疲劳裂缝。这种温度裂缝往往起始于温度变化率最大的表面并很快向下延伸。并随着时间增长造成沥青的老化,沥青面层的抗裂缝能力逐年降低,温度裂缝也逐年增加。
1.2 水破坏。
(1)所谓水破坏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现象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水破坏的主要破坏形式有:网裂、坑洞、唧浆、辙槽等。水破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匀、碾压效果不良等导致的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所造成的。在行车作用下,特别在降雨过程中和雨后行车道上的局部网裂会逐渐松散,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形成坑洞。
(2)当水透入沥青面层并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时,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白色浆,灰浆又被行车压挤,形成各种形状不一的裂缝(纵、横、斜裂缝及网裂)到路表面形成唧浆。在灰浆数量大的情况下,可能很快形成更为严重的裂缝,在数量小的情况下,可使路面形成网裂或形变。某处一旦有灰浆唧出,该处很快就会产生网裂和形变,随后的降水就更容易透入,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严重破坏。
(3)形成水破坏的原因除与沥青混合料不均匀、空隙率过大有关外,还与沥青和碎石间的黏结性能或有无抗剥落剂、交通量大小、重载车比重及公路沿线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在我国南方潮湿地区,沥青路面的水破坏数量及速度比北方干旱地区严重得多。
1.3 松散。
松散是由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从表面向下发展的渐进过程。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丧失黏结力是颗粒脱落的主要原因。可能导致松散的情况还有:
(1)集料颗粒被足够厚的粉尘包裹,使沥青膜黏结在粉尘上,而不是黏结在集料颗粒上,表面的摩擦力磨掉沥青膜,并使集料颗粒脱落。
(2)表面离析处往往缺少大部分细集料,离析面上粗集料与粗集料相接触,但只有少数接触点有沥青黏结着集料。随着时间增长,沥青会逐渐老化,沥青膜剥落会使沥青与集料的黏结力减弱,孔隙中的水冻结会破坏黏结力,或足够大的摩擦力会破坏离析面上的集料颗粒而产生松散。
(3)沥青混凝土面层需要有高密实度才能保证沥青混合料的黏聚力,如果混合料密实度不够,集料就容易从混合料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1.4 泛油。
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使表面有过多沥青的现象称作泛油。在高温季节,新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在大量行车特别是在重载车辆作用下进一步压实,易导致沥青混凝土内部过多的自由沥青向上移动,产生泛油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泛油仅产生在行车道上,而且是间断式的片状分布。沥青用量过大是产生沥青面层泛油的最主要原因。
1.5 推移。
推移的产生一般与基层施工质量、透层油洒布、超载车辆加重、沥青混合料性质有关。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前,由于基层表面清扫不干净、透层油洒布不均会容易造成沥青面层和基层黏结不良,沥青面层建成运营后在大量荷载(超载车辆)作用下,由于与基层黏结不良特别在沥青面层施工接缝处开始产生推移,随着时间增长,轮迹带两侧会产生壅包,甚至会出现由于推移而造成的严重裂缝。在基层平整度较差、面层厚度较薄的地段往往由于施工质量等原因,基层不平整会反映到沥青路面上,车辆荷载作用下面层不平整会愈加明显,形成波浪。
2.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预防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不能彻底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等去预防,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2.1 裂缝。
(1)根据纵向裂缝形成原因,在路基施工别在路基拓宽地段、路桥(涵)衔接处严格控制填土厚度及填料的均匀性,并保证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沥青路面进行半幅摊铺时,采取合理措施纵向冷接缝。
(2)采用优质沥青会明显减少温度裂缝。试验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较稀(针入度大)的沥青有利于减少温度裂缝。另外,沥青混凝土面层抗温度裂缝的能力与混凝土均匀性、压实度和空隙率有关。混凝土均匀、压实度高、空隙率小,混凝土强度高且比较均匀,面层表面的薄弱处也就越少。
2.2 水破坏。
由于水破坏的产生数量及速度与沥青混凝土密实性及空隙率大小、沥青和碎石的黏结力大小或有无抗剥落剂、交通量大小和重(超)载车辆的多少有关。有效防治水破坏发生,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类型。沥青面层各层应尽量使用空隙率≯5%的密实型沥青混凝土。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密实式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既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又具有明显优于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永久形变能力,用前者作为表面层,还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
(2)使用优质沥青及抗剥落剂以增强沥青与碎石的黏附性。
(3)提高施工质量。施工前原材料的选用必须规格、均匀、合理,配合比设计必须严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沥青混凝土的均匀性,严格控制碾压温度、碾压遍数。尽量提高压实度以减小空隙率。
(4)严格控制超载车辆。公路管理部应该按照《公路法》及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规定》的要求对超载车辆进行强制卸载,并在入口处设卡不得让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
(5)优化设计。沥青面层层间使用防水材料,在沥青面层表面涂上防水材料,形成一种不透水的薄膜封层,能使沥青面层中因降雨而聚集的水大大减少。
2.3 松散。
松散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沥青混凝土面层强度不足、压实度过小,面层内部空隙率过大而造成的。所以为有效预防松散现象的产生,必须做到:
(1)选用合格的原材料,特别严格控制细集料含泥量以增强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力。
(2)严格控制施工温度及压实效果。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过高会导致沥青老化,降低与矿料的黏附性;温度过低会导致混合料压实困难,造成混合料内部空隙率过大。
(3)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均匀性,防止混合料离析。
2.4 泛油。
由于泛油往往是沥青用量过大造成的,所以在配合比设计阶段必须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规范进行最佳油石比的选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师批准的配合比进行施工。
2.5 推移、壅包、波浪。
3. 有效防止推移等病害必须注意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