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30: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6-01
1 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 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 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 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 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一)有利条件
一是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城口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确定了按照“依托资源做文章、围绕特色求突破、合理布局壮规模、树立品牌促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用市场手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产业效益上的突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全县林草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境内四面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水系发达,而且水质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海拔高低差2204.5米,气候垂直差异大。这些气候特点决定城口县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多种动物栖息,因此被国务院命名为重庆市大巴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境内成土母质年代古老,富含硒、锌等稀有矿物质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酸碱度比较适中。特定的自然、气候、土质、水质等环境决定了城口县不但适宜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而且决定了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好,无污染。三是农业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近几年,城口县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打破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生产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创建了一批以“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鸡鸣茶”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政策推动、基地带动、企业促动,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提供了基础。四是市场前景看好。城口是重庆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城口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生产加工的农产品鲜香可口、风味独特,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城口县创建了以“重庆市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公司”、“城口阜升酒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农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城口老腊肉”等十多个产品远销市内外,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不利因素
从大的环境看,城口农业同全国农业一样,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阶段,农民弱势性和农业弱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比之一大批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更显突出;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供给缺乏弹性;三是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四是上述因素导致生产资金周转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对生产要素的集结缺乏吸引力。从小环境看,城口属典型的边穷小县,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二是龙头企业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弱小,带动辐射力不强,产业化步伐不够快,缺乏优势规模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滞后,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意识较差。四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生产上,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产品加工上,多数农产品仅是初级加工,缺乏精加工技术,总体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资金投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是交通的瓶颈制约使城口农业产业发展远离了大市场,被趋利性极强的产业生产要素所抛弃,发展缺乏原动力。
城口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口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差距上。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工作的“五大转变”。一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抓农业产业。改变传统方式,用工业的理念,以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抓农业。要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业方法抓农业产业。以市场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促动、财政推动,以农业龙头化企业和种养大户为主力,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二是部门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家长、主体”角色,转变为现代农业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要由过去的集体经济、个体经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通过“两社两化”的组织,帮助农民提高集约化程度,对接大生产、大市场。四是体制机制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体制有了改变,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五是投入机制和渠道的转变:农业投入渠道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转变为“国家、社会、业主”的多元化的投入。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投入总量在增大,而国家投入在整个农业投入中的比例在缩小。有鉴于此,要学会借力发展农业产业,即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政府的投入,要学会借力发展。借市场之力,瞄准市场抓产业;借业主之力,用业主的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理念和企业理念来推动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借社会之力,用活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借金融市场之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六是在市场经济和利益的趋动下,整个农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都在转变: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专业人员在转变,左邻右舍部门也在转变,这些都需要从抓队伍建设入手,调整工作方式,以改革的态度来发展农业产业,以改革统揽工作大局才能适应新形式,同时也只有以改革的方式才能促使朝前看,不为当前的困难所困惑。
(二)科学筛选,精心规划,是谋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产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口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宜种宜养的生物种类繁多,但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产业的确定必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因此,一要找准优势,要在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优中选优,将那些叫得响、有市场、能做大的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城口干果,中荮材,城口蜂蜜类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性强,基础规模较好的产业推出来,从中确定一至二个作为重点,精心培育。二是要科学规划,对优选出来的优势产业,要组织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明确当前及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产业规模、政策支撑、项目支持及具体措施。一旦选准自己的优势突破产业后,就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农业产业发展才有希望。
(三)强化领导,真抓实干,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而农产品又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刚性必需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需要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我国发展到到今天,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实力,但这一过程必需由政府来具体操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难以落实。强化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领导,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要在充分调研认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找准优势产业及其优势区域分布,制定出适合农民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一届接着一届干,农业产业化才能大有作为。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要以能人带动、以技术推动生产,充分利用农业科普知识入乡进村活动、干部培训、多媒体、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及田间地头等多条渠道,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大胆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势资源,新建、改造、嫁接农村农业产业。二是依靠各部门政策支援,整合所有力量支持农业生产。农业等涉农部门的相关工作都要真正植根于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全面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清理带有部门利益和计划色彩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以推进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按县委政府200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整合所有涉农单位的资源,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在工作模式上,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办法.一抓到底”的指导思想,各部门都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一条龙一抓到底不动摇。五是在农业政策上适度支持,涉农政策上不做“减法”,努力做好“加法”。六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农村,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给农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七是要改进乡镇工作方法,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展本土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八是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拓宽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渠道,解决龙头企业和规模农户的融资难题。
(五)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是关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离不开国家政策和项目的配套支持。特别是贫困山区,没有项目和政策支持,产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由于项目资金始终是有限的,政策、项目支持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可采用“一抓二帮三放”的办法推进产业化进程。城口优势农业产业已确定,年度扶持政策已出台。一个产业的培育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关部门要策划相应项目,筹集资金,将年度政策变成一个时期的政策,下定一抓到底、不成功不转向的决心,全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升级。对于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要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帮扶措施,对不同规模标准和不同的产业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大力促进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放活传统农业,让传统农民在公司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中学知识、变观念、长技能,实现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在财政资金支持上,重点要倾斜在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新技术的推广。在品牌培育上,打好“绿色、生态”牌,做好“三品”申报和认证,打造效益好、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要注重培育农村经纪人和真正具有辐射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要围绕农业产业,抓好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优势产业集中,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本文从和庄镇的实际出发,主要分析了和庄镇特点发展趋势、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农业
1自然概况
和庄镇总面积86km2,辖31个行政村,现有9412户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8人,占90.3%。和庄镇有耕地面积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经济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0.061hm2,主要种植红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35hm2。
2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和庄镇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扩大红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1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和庄为中心;走好2条路:促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设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优质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实施4大战略:产业兴镇、工业强镇、生态建镇、农业富民战略。
2.1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
和庄镇初步形成了以横顶村和南麻峪村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区、以上佛羊村为主的有机绿茶产业区、以青石关村齐长城为基地的生态旅游区、以205国道为主线依托的奇石产业区。
2.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打牢红冠蜜桃种植基础。全镇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沙石土壤为主,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和庄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成为红冠蜜桃生产基地。狠抓七彩花生产业发展。和庄镇四季气候明显,属半沙半土地质,水源丰富,适宜彩仁花冠、彩仁红冠、白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长。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绿色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够达到零农残无公害标准。麻峪村成立注册资金900万元的金来粮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10余个村,入社社员600余户,固定生产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盖本乡镇20余村,拓展发展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高庄镇、牛泉镇、口镇、里辛镇等10余个镇268hm2。狠抓有机绿茶产业发展。和庄镇上佛羊村,作为淄河、汶河支流源头,水源充足,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区位。
3主要措施
3.1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和庄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5项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3.2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扩推规模;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为精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3.3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按照和庄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4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
5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和庄镇“三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大力培植组建各类专业农业团体机构,提升农技推广站服务水平。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康国强 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 榆林市绿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榆林市水管体制改革运行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沙区治理现状及对策初探 榆林市“城中村”拆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路边餐饮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襄阳市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体系在榆林市的施工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关于榆林市榆阳区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分析 榆林市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铁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张瑜,王慧.清涧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N].榆林日报,2012-11-13(1).
[6] 白世贵,刘惠琳,李宝明.榆林市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8(2):117-119.
关键词观光果园;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现状;发展思路;沈北新区
观光果园是政府倡导、企业实施、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农业开发方式[1,2]。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园区。我国各地各种类型、规模的农业旅游园区已经数不胜数,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国家对工业、农业旅游大力倡导下,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十分看好[3,4]。沈北新区拥有丰富的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果业生态空间,该区旅游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发展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成立观光果园是沈北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1.1自然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位于东经123°16′~123°48′,北纬41°54′~42°11′,区域面积1 098km2。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日照丰富,冬夏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 520~2 750h,日照季节分布与作物生长期相适应。年平均气温在7.7~9.1℃,4~9月有效积温在3 000℃以上,适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长。降水量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社会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依沈阳母城,北接铁岭,东邻抚顺,西连沈西工业走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长大铁路、哈大专客,沈哈、沈环高速公路,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30km,距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均不超过400km,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同时,新区内部“六纵三横”生态景观路网初步构筑起沈北绿色生态城市的全新发展格局。
沈北新区下辖5个乡、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园区,有78个行政村和103个社区,共有人口40万人。沈北新区组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4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同比增长36.7%;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 648元,同比增长23.7%,新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沈阳市前列。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植物园、七星山、石佛寺水库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辽双州城址、锡伯族民俗村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10余个少数民族,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2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随着林果产业的较快发展,已成为沈阳地区远近闻名的苹果梨生产之乡。沈北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加快东部经济区林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始终坚持“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栽植”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寒富苹果栽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科技兴果为先导,实施优质无公害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
目前,林果面积733.33hm2,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中主要以苹果梨和锦丰梨品种为主,现有面积520hm2,其他林果品种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苹果等。近年来,沈北新区首先引进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为东部山区种植寒富苹果和苹果梨的果农提供林果栽培、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果树防寒和套袋等先进技术,使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果农收入成倍增加。在原来666.67hm2果树面积的基础上,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苹果种植面积,以此推动2 000hm2林果产业基地的形成。
3沈北新区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伴随着林果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农民们对该产业已日久生情,对发展林果产业有热情,积极性高,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进,农民尝到了甜头。做大做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在沈北新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是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马刚乡铁营子村为核心,以苹果梨和寒富苹果、锦丰梨为主栽品种,建设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怪坡为龙头,在马庄子、莲花、千佛寺、洋什、铁营子、中寺等6个村,以洋什、帽山2个水库为节点,建设蜿蜒10km、连接棋盘山森林公园等着名景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带;以马刚乡工业园为核心,建设5km2的农(牧、果)产品加工区。规划遵循集中连片、产业聚集、因地适宜的原则,用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沈北地区成立观光果园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观光果园集田园风光、垂钓、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娱乐于一体,以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特色小吃为广大沈阳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发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沈北观光果园的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使沈北东部山区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5参考文献
[1] 许海南,张日清.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2):107-109.
李长团,裴铁雄.传统果园改建观光果园的发展思路[J].广西热带农业,2009(3):53-55.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1.1粮油生产平衡增产
加强土地保护,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攻单产,粮油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种植粮油作物13.55万hm2,比2010年增加0.70万hm2,粮油总产60.75万t,比2010年增加4.69万t。
1.2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名、特、优、新、稀、缺、淡”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黄花、柑桔、蔬菜三大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县柑桔、黄花、蔬菜、茶叶、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万hm2,增幅达44.29%。
1.3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中滩、渠南2个“万亩柑桔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建成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并由省农业厅认证命名。同时,在渠南乡全力打造渠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植物组培工厂,集成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延展服务功能。
1.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现代农业生产(水稻)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0.84万hm2。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高。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农户超过1.8万户,带动农民投入超过9000万元,共购置各类机具超过1.8万台(套)。全县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95个,农机大户8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31212人。机耕、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收、机插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1%。
1.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增强。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华橙酒业、天一蒙山、秀岭春天等省、市龙头企业12家,企业自主创建“渠县呷酒”“渠县黄花”“秀岭龙芽”“华橙原酿”等知名品牌10余个。二是专合组织规范建立。2015年底,全县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三板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三是种植大户大量涌现。全县工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00余个,种粮大户300余户。
1.6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6.52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有9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了渠县黄花、三汇特醋、渠县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面临困难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机化程度不高。渠县的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1%,与四川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县工程蓄水及库容严重不足,病塘库堰数量大,提灌设施量少、渠系垮塌损毁重,全县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时间长,超龄服役,设备严重老化,现有200处提灌站带病作业,220处提灌站己经损毁和瘫痪,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饭”,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三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渠县有中低产田土4.65万hm2,占总耕地的75.15%,近年虽新建高标准农田0.84万hm2,但仍有3.81万hm2中低产田土待改造,较大程度制约着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渠县属川东丘陵伏旱区,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和频发,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S|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年5期|
2.3规模经营比例较低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2.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实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农民为会员、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专业合作社少,专合组织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发展思路
1)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产,推进蔬菜、黄花、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坚持产村互动相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产村相融协调发展。4)坚持“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工作良好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5)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6)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3.2发展举措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业发展;科技创新
1前言
以往靠资金、物质等投入实现的产业扶贫,当这些投入逐渐减少时,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失去生命力。但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则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思路。
2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扶贫的关系
2.1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升级是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
巍山农业产业发展相对单一,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相对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及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而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深入人心,县域农业产业扶贫与科技创新的相结合,将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而且,随着科技创新理念的引入,任何产业的发展脱轨技术和知识,都将失去市场立足之地,逐渐被淘汰。而融合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必将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密集型企业。总之,科技创新实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创新是提升扶贫产业劳动力素质水平的重要措施
科技创新的推广实施,是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应用主体,以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主要载体,旨在提升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创业生存的能力,是实现劳动力自我发展的重要措施。总之,在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方面,科技创新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是不断增强扶贫主体不足的关键措施。
2.3产业扶贫强县是科技创新思想发展重要的内源动力
增强县域经济势力水平,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扶贫是以实现贫困户的高盈利水平为主导,通过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和产品,以增强县域农业经济势力水平。而以产业扶贫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必然要联系扶贫产业的具体实际。无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经营模式创新都要结合县域产业扶贫的具体需求实事求是。
2.4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
每一个扶贫产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不同的扶贫产业都在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上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扶贫产业只有拥有区别于其它产业的优势才能生存。整个扶贫产业链而言,能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基于价值链某个或某些环节的创新实践。而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产业扶贫想要体现发展动力,同样要存在市场、环境等中的对等竞争。可以说,强竞争力是企业存活的根本,同样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持久推动力,是扶贫产业谋生存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性能的关键。总而言之,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没有竞争威胁,就没有创新机制的投入,就没有新旧产业的优化重组。
3结合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发展的思路
3.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以农民需求为发展导向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惠民工程。正因为此,工作的开展不能脱离群众,要注意创新工作机制,不能一味的上行下效,强行给民众灌注新技术。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以需求为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实现由科技人员的“一厢情愿”向民众热衷掌握新技术过渡。尤其巍山县贫困村落较多,要引导民众致富,就要逐渐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满足民众需求为出发点的科技支撑产业模式发展。
3.2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立足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对基层民众而言,单纯的扶贫补贴、物质帮扶,只能起到暂时“输血”的功效,不能保证拓宽民众增收渠道。为此,要逐渐改变单一的“输血”扶贫,逐渐向“造血”的扶贫创业模式靠拢。必须要走向基层做好实地考察,结合特色农业项目融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扶贫的良性发展。同时,变革实用科技推广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粗放的下乡送科技,努力做好创新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建设,以规范基地建设向周边推广实践扩散,逐步推进优势扶贫农业产业项目,实现带动民众增收增产的目的。
3.3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在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有效耦合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做到科技创新融入到生产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满足农户需求,切合地方农业特色,加大农业产业科研含量,同时发挥龙头扶持产业的带动作用。综合各个生产环节,将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向产业发展相耦合,准确把握扶贫工作的科技创新,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渠道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
1基本内涵及其必然性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是指利用工业优越的发展载体、良好的组织形式、优良的质量标准、创新的市场营销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工业发展思维和成功经验运用到农业发展上来,从而更大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个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提升个旧农业特色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在农业产业领域努力促进和实现效益、项目、科技和品牌的统一。效益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没有效益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项目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科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手段,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品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2现状与特点
个旧是一个工矿城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对城市供给和农村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个旧实际提出了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两个基础;建立完善农业发展的支撑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体系;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个结构,采取科技服务,市场信息、依法行政、山区和坝区分类指导、示范基地建设五大措施;发展以玫瑰花、为主的花卉产业,以大草乌、灯盏花为重点的生物资源产业,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主的制种产业,以芦笋、青刀豆、洋蓟等中高档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奶牛、肉牛养殖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畜牧产业、烤烟产业等六大产业及围绕市场,服务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为个旧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的特色日益突出,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
2.1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个旧加大优质粮食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实施“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的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配套良种、良法和良技推广,促进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00hm2;2009年实施2667hm2超级杂交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量达850kg以上,比一般杂交稻亩增产200kg左右;同时在南部山区加大优质杂交玉米推广种植力度,带动全市旱粮种植面积达6666.67hm2以上,年增产粮食606万kg;推广粮食间套种技术1万hm2,年增产粮食1000万kg。大草乌种植面积达333.33hm2以上,打造了南部山区的特色产业;冬季杂交玉米制种规模稳定在666.67hm2,形成全国县级冬季最大的制种基地;以芦笋、“小铁头”、鲁沙梨、红梨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在9333.33hm2左右,年产值上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333.33hm2以上,鱼苗繁殖在全州名列前茅,是全省最大的鱼苗繁殖基地之一;烤烟种植面积1333.33hm2,农民烤烟收入4000余万元,成为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2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已成为个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不但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而且较好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了农产品外销问题。目前,全市拥有批发市场15个,年交易量1038万t,年交易额67809万元。
2.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力度,针对全市发生农作物病虫种类多的特点,强化防治措施和建立统防统治机制,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农产品产地及产品加强检验和检测,采取多点、广泛采样抽检形式,共对辖区5501个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7.91%。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证666.67hm2,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2.4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初具规模个旧市坚持以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如乍甸乳业、大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通过更新改造,实力更强,带动能力更大。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制定了大草乌种植标准体系、灯盏花GMP标准体系、滇屯502种植标准体系、玉米冬季制种标准体系、奶牛养殖标准体系等。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5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
个旧农业信息网自2004年建立以来,开辟了“农业资讯、农业政策法规、招商引资、特色农业、供求信息、农业科技、病虫害监测预报”等栏目。实施“数字乡村”工程,通过平台实现以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等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市各地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每年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产品供求信息3000余条,收到信息反馈500余条。3存在问题1)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由于种植规模不大,养殖方式落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北部坝区可用耕地逐年减少,给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带来了不确定因素。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以传统的种养殖业、林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仅靠传统的农业,很难实现跨跃式发展。3)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够。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是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这种分散、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格局,由于生产效率不高,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生产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4)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前瞻性的指导;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5)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虽然近些年培育了一批农业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农业企业还不多,且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低,因此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6)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备。虽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集贸市场,但专业性批发市场少。市场信息反馈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难以分散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4对策和建议
4.1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构建“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预算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达5%以上,明确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5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扶持“三农”,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用于乡村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建立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贷款担保制度,实行以财政贴息为主的方式,重点扶持竞争力强、带动性好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农业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项目与农民的土地、劳力合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体制,形成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4.2以新农村重点示范区建设为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1)提前规划示范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培植,探索在示范区开发经营用房,优价置换给失去土地农户,发展第三产业;预留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示范区村组及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工业、旅游业的基地,发展壮大示范区集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2)按照“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农民新村,为示范区农户提供良好的居所。
4.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规划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个旧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优势产业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突出个旧“城郊型”农业特点,以效益为中心,特色产品、优良品种为基础,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3)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无公害生产进程。引导龙头企业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名牌农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