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能化风险防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4 16:30: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能化风险防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智能化风险防控

第1篇

关键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强化;风险防范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银行控制与管理研究中,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其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将对银行的经济效益、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能够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防范银行金融风险。会计内部控制能够运用会计方法与手段有效降低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差错与风险,实现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在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中,为了实现银行稳定经营的目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是一行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关键。现代银行必须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严密的、科学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覆盖银行业务操作的全过程,以此强化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为银行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1 关于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对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影响分析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根本就是为了银行实现经营目标、防范金融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制度与方法。因此,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对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现代金融业风险较高的现状下,风险防范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与内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能够以会计职能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银行的稳定经营与发展。而且,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强化银行业务活动的自我规范、强化业务活动评价,以此提高银行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针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影响,现代银行应通过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强化风险防范能力,促进银行的稳定经营。

2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重点与方式分析

2.1 分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促进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在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文献以及相关新闻、案件的收集与整理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首先,相当一部分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理念不足,缺乏相应的认识。造成了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相关工作开展不足等现状。而且,在实际的会计内控工作中,多数银行仅注重其制度的汇总忽视了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督机制。加上银行业务开展对全行发展个人收入等有着重要的影响,造成了违规违章行为的时有发生。另外,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状况评价机制滞后、关键岗位缺乏监督机制以及会计内部控制执行不严等因素也是导致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现状的主要原因。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银行应从自身内部控制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关管理体系的完善入手,强化内部控制工作,促进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2.2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强化

2.2.1 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促进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首先,现代银行应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并对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正确认识与处理。以会计内部控制作为基础,提高银行对金融法规以及制度的遵守,避免不正当竞争的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从银行的会计内控意识以及业务与会计内容的关系处理入手,实现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化。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应加强会计人员内部控制的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通过对银行会计人员意识的强化,使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中会计人员都能够通过风险防范意识与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开展监督工作,促进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2.2.2 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的开展

在提高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意识的基础上,现代银行应对自身会计内控体系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通过调研与分析明确现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了解相关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以此为基础进行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通过分析不足能够使银行在调研与分析中了解银行业务特点与自身会计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奠定基础。在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对会计内部流程进行梳理与优化、对作业流程进行评价,通过优化流程是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减少各环节风险。并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与制度建立实现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2.2.3 针对银行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信息管理以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水平

在现代银行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针对信息技术应用现状,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还应加强信息处理、分析与监督等工作。通过完善管理系统、强化权限控制等方式预防业务操作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另外,银行还应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实时的风险监控。利用实时监测系统了解可以交易,并对违规交易信息进行处理。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以及针对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强化信息处理、分析与监督,以此促进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促进银行业务工作的稳定发展。

2.2.4 建立健全的、高效的银行会计内部监督机制,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针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现状,现代银行应建立健全、高效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与检查机制。通过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日常业务情况的监督等促进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而且,通过监督机制的实施还能够为及时发现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的不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等奠定基础,为及时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奠定基础。另外,银行会计内部监督机制的应用还能够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促进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与开展。

3 强化银行业发展趋势与形式分析,促进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了解银行业的形式与发展趋势有助于银行针进行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重心的调整,有助于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方式发发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在现代银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银行业正处于战略转型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加快、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等都将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银行应注重对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了解与分析。同时,针对现状与趋势分析调整会计内部控制内容与重点,以此为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银行的稳定经营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银行业市场竞争的激励以及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要求银行必须加强自身的会计内部控制,以此保障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合法性,同时促进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针对现代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本文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现状、如何完善并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强化的重点与关键,为我国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刘明,郑国涛.银行业现状与风险防范分析[J].金融资讯,2010,9.

第2篇

通过分析现有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下的问题,对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文件预警、案例预警、自动建议预警、诚信预警、廉政预警、智能布控、盲查盲验等七项功能,着力于实现风险管理业务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并对该方案的预期成效进行进行评价。

【关键词】

风险管理;风险预警;诚信廉政;智能布控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形势严峻,许多国家在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等技术层面实施的保护措施呈现越来越频繁、技术要求越来越苛刻的趋势。据调查,2014年,在全国出口企业中,有23.9%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因退货、销毁、扣留、取消订单等直接损失达685亿美元,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口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同时,进口产品发现的质量问题日益增多[1]。检验检疫作为监管部门,亟需智能化系统构建风险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针对性、实时性、可追溯性。

1现有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具有以下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新业务管理思路的落实存在瓶颈,需要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化手段予以支撑。目前,风险分析的意识普遍加强,风险分析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逐步深化,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辅助系统,在风险分析以及预警过程中难以有效实现[2],存在诸多不足:(1)风险预警数据支撑不足。由于数据过于分散且存在电子版与纸质多种介质,缺乏稳定有效的数据源为风险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参考。(2)缺乏量化手段。由于现有数据未能实现数据数字化,进而影响了管控逻辑化及量化,影响了效率及公正。(3)风险预警滞后。一方面发现对不合格产品逐级上报,再按程序进行风险预警,存在周期较长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外法律法规召回等信息更新频繁,外来风险召回或通报案例的产品还是存在滞后现象。(4)风险预警缺乏针对性。检验检疫相关工作涉及专业广泛,商品门类丰富,同时各项法规要求等信息一般以文件、通知的方式予以下发,没有与每一个工作岗位甚至是每一批申报货物的信息进行关联,缺乏针对性,需要检验检疫人员自行手机学习落实相关预警信息,费时费力,容易掌握不全面,这就需要系统跟岗位跟货物关联,筛除大量无关信息,当岗位或货物相关时及时提醒,以便及时与当前工作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5)风险预警缺乏智能化高效反馈机制,规则的调整比较滞后,不及时,亟需搭建智能预警系统实现实时分析数据,动态调整,高效反馈,把好预警的有效性及实时性。(6)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主要靠人工通过建立台帐记录、人工核销等方式进行,费时费力且容易存在人为因素干扰,易存在“打招呼、暗箱操作”甚至“权力倒挂”等可能,且由于施检人员对要求的解读不同易造成把关尺度不统一等问题,影响风险布控的客观性、权威性。(7)现有风险管理系统多样化功能单一,信息量不全,风险预警应将企业诚信、法律法规文件要求、检出结果、廉政等多种风险统一纳入管理,使不同个岗位的业务人员执行不同环节的工作任务都能始终保持风险意识。

2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根据近年来业务信息化建设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探讨并提出了信息化智能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实现与业务信息化系统的有机融合与互动,风险管理模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搭建,包括“五大预警、1个布控、盲查盲验”,即:“文件预警”、“案例预警”、“自动建议预警”、“诚信预警”、“廉政预警”、“智能布控”、“盲查盲验”等七项功能,着力于实现业务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将文件要求、典型案例、诚信记录直接作用到每一批具体的报检单据,提示风险,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同时对于布控等敏感工作,减少人工操作透明度差、公正性容易受到质疑的问题。(1)文件预警系统将业务相关的文件、警示通报等,根据具体的内容从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四个方面建立标签,并在用户页面同时开发预警信息提醒功能,通过比对系统自动将文件等要求进行提醒。(2)案例预警管理者可以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标注并附要求性的说明,案例预警的信息通过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四个字段与申报信息进行自动关联比对,对于符合预警条件的申报货物自动提醒用户。(3)自动建议预警预警系统根据业务系统数据动态情况、检出率、疫情动态信息从HS编码、输出国家两个方面掌握检出率的发展趋势,对于高风险进行自动提醒,指导用户前瞻性地开展业务工作,掌握某国家总体货物质量水平和疫情风险。(4)诚信预警从诚信风险预警方面建立机制,记录每批单证的诚信情况。根据违规次数及情节严重程度系统可直接提醒,甚至系统自动或用户电脑录入生成黑名单。系统根据规则要求的管控措施在企业申报时形成管控行为,例如加大抽验比例。(5)廉政预警系统根据用户的行为,根据设定的风险因素,从每天流转的大量数据中,将相符的风险行为进行集中提醒与公示,为执法过程监督提供线索。(6)智能布控当需要对商品进行抽批、留验等布控措施时,我们可以先定义风险点,分析出风险因素,如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等,对各风险因子的逻辑关系、量化数值、加权因子进行定义[3]。通过综合风险分析,从上述因子出发形成量化的可执行的智能布控措施并开发相应的信息化程序,在需要布控的环节,自动执行布控措施,针对每批货物的具体申报信息现场组织规则按逻辑运算,形成该批商品的最终风险系数[4],并通过相应界面展示给用户,精细、智能化布控。(7)盲查盲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打招呼”、“暗箱操作”等对执法公正性的干扰,可在风险管控信息化系统中,通过“盲查盲验”规避隐藏蜜柑信息,来控制廉政风险。黄岛局在“云平台”项目中率先提出这一思路:将一批货的部分敏感报检信息及报检号隐藏,通过系统生成新报检号,仅在系统内将新报检号与原报检号相关联,随机进行拆分,由不同的人去查验;科长不能进行定向分单;科员施检的时候不知道报检号、收货人、发货人等敏感信息;施检完毕前,货主、科长、施检人员都不能知道具体施检人员;任务分配与查验场地查验准备紧密衔接。

3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成效预期

以上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可为风险管理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有效支撑,有效解决风险管理思路的落实存在瓶颈的问题,该智能化风险预警系统投入使用可以预期有以下方面成效:(1)系统通过介质上传文件、典型案例、日常业务流的动态走势可实现数据量化。(2)综合智能系统的自动运算执行,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效率,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时效性。(3)通过智能化系统可改善上报程序多,进行风险管理不及时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外法律法规召回等信息更新、外来风险召回或通报案例的也能得到有效推送、提醒。(4)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商品推送有效预警信息筛除无关信息,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避免了无效信息,便于集中高效处理当前业务工作,使业务流程更加顺畅。(5)风险预警可实现智能化高效反馈机制,通过智能化系统加实现与业务系统的互动,及动态调整,大大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前瞻性。(6)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直接、准确。风险管理系统经风险评估后直接输出结果,这种“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可让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和简单,检验人员在检验监管中“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监管有效性得到加强,系统在业务模式创新的同时对廉政风险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做到尺度统一、信息透明、监管高效[5]。(7)可实现智能自动布控。根据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等因素在需要布控的环节,自动执行布控措施。(8)风险管理智能系统将企业诚信、法律法规文件要求、检出结果、廉政等多种风险统一纳入管理,强化了痕迹管理,通过该系统的每个报检批的检验检疫结果包括抽检比例、判定结果都会留下痕迹,记录在数据库中且不能更改,而且系统可实时查询某一批单证记录从而全面掌握一线监管人员的实际操作情况。由于信息的透明性,可追溯性,规则的统一性,可实现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将企业诚信纳入管理,有利于实现“内廉外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编者.打破贸易壁垒发展绿色产业[N].中华合作时报,2015年1月30日,A6版,

[2]李宗,华菊.浅议检验检疫风险与防范管理[J].江南论坛,2012(3):54-55.

[3]段文仲.模糊综合评价在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6,16(1):16-18.

[4]闫华红,董旭.企业信息化风险的识别与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13(6):70-80.

第3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资产评估;企业兼并;问题对策

一、企业兼并中资产评估的问题

第一,无形资产难以准确评估。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有形性和可观测性,无形资产的核算给资产评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首先是无形资产的无形性,使得评估难以通过其本身得出精确的评估结果;其次,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还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使得评估的结果差异较大,使得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得不到客观公正科学的有效保证。第二,资产评估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资产评估作为新兴的行业具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且未来市场前景广阔[1]。但其发展的速度超过资产评估的行业建设速度,使得在一些规章制度和行业准则方面发展还不健全,难以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在企业兼并中,其评估结果存在无法避免的差异,影响资产评估的质量,因此在整个评估行业中就很难控制风险。

二、企业兼并中资产评估智能化

人工智能是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它不是像人那样通过思考来工作,而是通过搜集、统计某一工作的大量信息,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处理信息的过程,并拓展延伸人的工作技术和方法。人工智能融入资产评估后,无论是资产评估工作内容还是与之相关的评估人员都有了一些变化。随着人工智能对资产评估的多方面渗入,对企业资产评估来说,加快资产评估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必然选择,代表了当今社会对人工智能运用的更高要求。快节奏时代,企业也在为高效率、高价值的生产发展,谋求与之匹配的智能化配置,人工智能与资产评估密切融合是大势所趋。资产评估是为了便于确定企业价值,而形成一份准确无误的资产评估报表是一项繁杂且艰巨的工作。资产评估人员需要将核算好的资产评估资料进行系统的清算和整合,通过人工检查清算,制成报表,生成资产评估报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事项,稍有不慎就会给被兼并企业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失。传统的资产评估清算是人工操作的,这种机械性的工作需要耗费资产评估人员大量的精力。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后,不仅提高了资产评估中某些工作流程的效率,还减少了部分资产评估人员中重复且单一任务,并能自动整理保留与资产评定相关的资料。但随着人工智能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给资产评估增加了传统行业没有的一些风险和费用。

三、人工智能对资产评估发展的风险和挑战

(一)智能化评估档案保管的风险

传统资产评估资料是手工编制的,因此直接保存即可。纸质的资产评估资料在保管期间一般需要防火防水,一旦丢失和损坏将很难找回。电子资产评估资料的存放虽然占据的空间小,但是存储空间不仅要防火防水,还要注意空间内温度的控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硬盘读取信息的速度,损坏硬盘,进而导致储存的资产评估资料丢失。防尘防潮也是硬盘存储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这些问题,硬盘的存放也不是永久的,不同的硬盘质量也有不同的保质期。电子资产评估资料要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才能传输、打印,没有设备就不能查看资产评估资料。虽然工作效率提高了,但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费用。

(二)智能化评估软件的安全风险

一是外部。人工智能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那么就有很多网络安全风险问题。企业间的恶意竞争可能会从智能软件下手,首先,智能化评估软件会遭遇黑客非法入侵,黑客攻击可能造成评估信息的泄露,对委托方和投资方造成不可逆的风险;其次,智能化软件遭遇病毒侵袭、系统故障、线路故障等也会造成系统“瘫痪”和计算机线路中断,轻微的会影响日常资产评估工作,严重的会使资产评估数据丢失。另外,电子档案相对纸质的来说,窃取和泄露信息变得更加容易,短时间即可拷贝盗取大量评估信息。二是内部。每一位资产评估人员对应一个账户进行智能化软件处理资产评估工作,每个账户都有各自的密码和权限,账户使用者只能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工作,而权限又是按照资产评估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设置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产评估的正常进行,避免资产评估人员的越权操作。但网络环境下,也不排除个别资产评估人员可能会滥用权限,利用系统漏洞泄露评估信息,造成被兼并企业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

(三)智能化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挑战

第一,评估机构作为企业兼并过程中的中介,其评估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化、互联网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渗入,评估机构要提高抗风险能力,内部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与防控体系,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预防评估流程中存在的疏漏,采用智能化评估软件,拟定科学合理的评估计划,提高评估计算的准确性,编写出高质量的评估报告[2]。并且,还需要注意政府介入风险,虽然企业兼并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政府的介入犹如一双无形的手,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干预市场经济,介入兼并行为,限制资产评估的过程,导致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性。使得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下降,从而给企业及其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第二,在企业兼并资产评估中,传统资产评估在资产清查和资产价值评定估算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安排大量的人员进行,企业因这些工作流程产生了很多评估岗位。高质量的资产评估不仅要对企业综合资产有准确了解和评估,还要对资产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评估方法有很高的把握和知识武装,这就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素养的综合型评估人才。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企业资产评估的用人率降低,同一资产评估岗位的部分人员闲置,特别是那些只会简单操作的初级资产评估人员,仅掌握了与资产评估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现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了解、不熟悉,进而影响对智能化评估软件的实际操作,这部分评估人员在竞争中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因此,人工智能的运用是这些资产评估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一大挑战。第三,由于人工智能是设定好的一种“算法”。在资产评估里有很多重复性强、过程单一、不需要创新的工作,而人工智能在其中的运用,出错率远低于人类。例如,企业、银行的发票、原始凭证就可以使用智能扫描功能,直接录入电脑。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发票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在这方面投入的劳动力,但也造成了以这些工作为生的评估人员的失业。因此,评估智能化既是资产评估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再一次汲取,又是传统资产评估人员就业升职的巨大挑战。

四、企业兼并中风险和挑战的应对措施

(一)科学客观的评估兼并企业价值

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依据企业兼并的目的,运用智能化资产评估方法,科学准确地评定估算出资产的价值[3]。在评估资料硬盘保管方面要不断地改善保存环境和加强评估档案管理的安全防护性,提高环境条件,安排管理人员定期对电子评估资料进行整理和检查,防止电子评估资料因客观条件而损坏和读写空白。评估机构既要保存电子评估资料,还要保存纸质的评估资料,对电子评估档案备份两份以上,并且打印出纸质的同时保存,实现一旦其中一方损坏遗失,可以再次恢复评估数据的目标。

(二)建设良好的评估环境

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制定统一行业规章制度,缩小核算差异,降低评估程序的复杂性。对系统外部的安全风险方面,企业需要对智能化评估软件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检查计算机线路是否正常,定期检查系统杀毒功能,进行系统维护,不断升级软件以应对新型攻击手段,减少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级评估人员账户权限要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使得每项指令都有迹可循,避免评估人员产生违法行为。借助线上视频课程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系统地学习相应的评估制度和智能化评估系统,可以此加强机构在评估风险层面上的预防和控制能力[4]。

(三)注意评估过程的流畅性

在计算机和网络条件下,评估机构应尽快做好评估前资料准备工作,提前制订好评估计划,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确保评估内容保持完整性,评估过程规范性,针对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预防风险应对处理方案,在减少安全风险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和计算公式提高评估效率,使得评估业务更具有灵活性。注重企业的整体价值评估,准确把握被兼并企业的资产价值。同时,也要通过政府等各方的努力,建设规范统一的资产评估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企业兼并中的作用,降低评估风险,提高评估的有效性,使资产评估在企业兼并中做的工作更具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丽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息披露研究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403-404.

[2]申海霞.大数据时代资产评估业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4):211-212.

[3]邓蕾.资产评估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财税研究,2018(17):139-140.

第4篇

1.1有利于克服人工抄表核算收费的弊端

人工抄表的任务量大,需要配置大量的工作人?T,导致了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紧张。而智能化的应用,能够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于核算收费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也能科学合理的预测和控制,优化了电力服务的水平,能有效提升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

1.2有利于满足供电企业大营销体系的需求

随着电力市场的蓬勃发展,电力营销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目前,传统的人工抄表核算收费模式仍存在于许多电力企业中,传统的现场抄表、人工核算、人工收费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实行抄表核算收费智能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将有助于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建设供电企业的大营销体系。

1.3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由于电力企业采集系统的成功建设,电力企业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和智能化。这就要求电力企业抄表核算收费的业务迅速转变,改变传统低效的工作模式,提高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

2智能化抄表核算要求

2.1抄表业务

改变传统的人工现场抄表为远程自动抄表;传统的人工抄表模式计划、数据抄录、数据准备等集中式自动加工;传统的抄表模式数据审查异常处理改为简化闭环处理;将人工抄表数据检查,改为系统智能初步审计,然后,通过人工审核,主要审核疑似异常用户。

2.2核算收费业务

传统模式下的电力检查异常处理实行循环闭环处理;传统的人工模式开始电量电费计算改为系统自动启动电量电费计算;改变传统人工电审计为先期智能审核,人工关键审核疑似异常用户。

2.3预警防控

集中监测抄表日常业务、核算日常业务,对潜在的问题进行预警,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并短消息通知相关人员,以确保问题是及时和有效的处理,生成监测报告。

3电力公司抄表核算中,智能化技术在收费工作中的现实运用

3.1利用智能化技术采集数据

传统抄表核算,采用人工核查方式采集数据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抄表核算的数据采集工作中,有效避免了采集工作量大,效率低,出错还高的弊端。智能化抄表核算采用信息数据采集技术手段并且电力企业数据信息采集端连接所有用电企业和家庭,达到全球通讯,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力企业抄表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的智能化调度、控制与监督等。信息数据采集端的客户终端安装布设有智能电表,而电力企业就是通过记录智能电表上的用电客户的用电数据信息,达到对用户用电信息的监督和管理的。与此同时,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电力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

3.2完善智能化数据系统

智能化抄表与核算是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结合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共同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系统中,用户用电信息先通过智能化收集,然后交付给计算机进行有效处理,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报表,最后根据制作出的报表进行电费计算。而以上所有的环节都无需人工参与,都是靠自动化来实现的,这样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就极大地降低了,而且这种自动化的工作模式可以避免核算差错的发生。除此之外,智能化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用电用户的定期筛查。而这种定期筛查用电用户的功能,电力企业是通过对智能化系统进行有效设置实现的。智能化系统的自动化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人工的出错率,而且有效推动了电力公司抄表核算业务的信息化发展。

3.3对抄表核算管理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抄表核算不仅工作繁杂,浪费人力资源,而且还存在费用收取的风险。而智能化抄表系统的管理模式能实现自动化抄表与数据核算。而抄表与数据核算的自动化,不仅提高了抄表与数据核算的效率,而且通过用电用户的档案分析确保了用电信息采集的正确性。其中,智能化抄表系统中后台负责抄收各类数据,而抄收的各类数据经集中器处理分析后传输出去,对于子节点模块来说是利用本地模块来达到对数据采集、传输的。另外,除了抄表与数据核算达到自动化外,抄表过程中电费发放、表码等活动也达成了智能化。智能化能够让抄表核算过程有效优化,如此不但节约了很多时间,并且节省了很多人力。

3.4实现对抄表核算业务的稽核工单的智能化管理

传统的抄表核算过度到智能化抄表核,稽核工单流转、异常核算等环节的监督均由人工监督管理转变为了智能化管理,逐渐由传统的“点控”转变为了“面控”。这种集中化、实时化管理,不但保证了抄表核算的正确性,并且让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与此同时,智能化系统使得抄表核算流程更加科学、规范,并且有着统一的处理缺陷的流程,不仅能降低异常差错的发生率,而且对于不规范的行为也能起到抑制作用。抄表核算中也会有缺陷,而智能化系统能根据异常状况加以复核、确定、划分类型等,且结合现实状况采用恰当的处理举措,服务质量的提升保障了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行。

3.5达成对收费业务的智能化管控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与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对接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到的用电信息上传至电费核算系统,核算系统自动核算费用并打印电费清单,核算并经过自动审核后发往收费系统。电力公司的合作银行能够即时查收电费。电力公司的合作银行对电费的收取是依托专线访问中间数据库来实现的。不仅可以实时查收电费情况,而且为了实现月末对账,收费流水经过核对后便自动记入到分户账以及银行日记账。这种收费方式在节省收费时间和减少找零方面发挥了其优越性。

3.6在抄表核算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报警功能

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抄表核算中,可以实现自动化报警。为了保障抄表核算的工作效率,需要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过程中实时对数据信息进行监控并对结算环节设计了报警功能。当抄算、审核、业务核算等各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或者工作超时,智能化系统就会向电力企业管理部门进行提示,以便及时对系统硬件设备和问题进行修复和处理。

第5篇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垣曲县供电公司,山西 垣曲 043700)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资源的供应日趋紧张。我国电力企业在实际的抄表结算业务中,由于传统的核算业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导致了电力的极大损失,为企业正常运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电力企业需要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日常用电需求,面临着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误差导致了电力的浪费现象。本文在分析供电企业智能化应用的基础上,描述了电力抄表核算业务在智能化应用中的措施和方法,以及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抄表;核算;智能化

0 前言

随着电力营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应用,抄表核算业务也发 生了深刻变化。摆脱传统的人工管理造成的业务分散、效率不高的现状,实现抄表核算智能化已成为电力营销业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智能化应用的背景

1.1 落实大营销体系建设的要求

供电公司“大营销”体系的建设使抄表核算业务实现了集约化、专业化管理。传统的现场抄表、人工核算及收费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业务需求,造成电力营销人力资源、客户服务资源大量浪费,无法有效地建立“客户导向型”的高效灵活服务机制。

1.2 解决电费抄核业务的短板

长期以来,受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制约,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以大量的人工参与操作为主,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加上业务环节众多、标准不一,导致电费抄表核算工作耗时、费力,差错频繁,效率低下。同时,现有的抄表核算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不能对抄表核算各环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测,难以提前发现风险隐患并及时处理,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抄表核算工作的预警防控管理,解决抄表核算业务的短板。

1.3 适应工作方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集约化运作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成应用,从技术上来看,抄表核算工作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摆脱因传统人工管理而导致的业务分散、效率不高的现状,弥补人工抄表和核算的监督不足,充分利用抄核业务系统集成应用成果,实现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已经成为当前营销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要求。

2 智能化应用的措施

抄表核算智能化是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为依托,将客户抄表、电费计算、电费复核、电费发行等传统业务环节通过自动调度任务、队列控制、流程自动传递、作业全过程监控等各项功能有机结合,实现抄表、核算过程的智能化处理,可极大地提高营销业务处理效率。

2.1 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一是加快专变终端和智能表加装步伐。实现客户的用电信息实时采集是推进抄表核算业务的前提。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分步有序地组织终端和智能电表的加装是保证采集系统广泛推广运用的基础。二是扩大集中远程抄表实施范围。改变旧有的分散、人工、现场的抄表模式,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现代化抄核模式,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为依托,对采集系统覆盖地区的客户全部取消人工抄表模式,实现集中、自动、远程抄表,不断提高自动抄表应用比例,提升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

2.2 实现智能化数据系统的对接

按照抄表核算智能化的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需进一步实现与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数据的实时有效对接。在目前营销系统中的营销主要业务流程、业务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智能化应用模块,将自动化采集的抄表段由以前人工操作的制订抄表计划、抄表数据准备、抄表数据上传、电费计算等工作交由计算机在后台自动处理,系统根据设定相应的复核、审核规则,对用户自动进行筛选、判断,达到在线监控、自动发行的目的,实现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抄表智能化,智能判别抄表数据,减少人工抄表差错。

2.3 创新智能化应用管理模式

智能化抄表核算管理模式的推行将传统的人工制订抄表计划、人工数据准备和人工现场抄表转变为自动制订抄表计划、自动进行数据准备、自动获取抄表数据,大幅度提高了抄表效率;将传统抄表核算流程中的事后人工核对档案错误改为提前自动对档案的正确性进行分析,利用智能化抄表核算体系对客户档案的正确性进行校验,确保了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将传统的人工表码及电量初核、人工电价及异动审核和人工电费发行转变为自动电量初核、自动智能复核分析、自动电费发行,实现电费核算全过程的智能化。

2.4 加强业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智能化抄表核算模式的推行使核算异常派工和稽核工单流转等业务内容由传统的人工事件监管改为全流程过程管控,由过去的点控制改为面控制,实现了事件处理的全过程监管、集中监控和实时监控,增强了业务工作的管控能力。采用统一的缺陷处理流程,通过复核异常、异常信息确认、异常分类、异常派工、异常处理、异常归档和复核确认环节,实现复核异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和不规范行为。

3 智能化应用的成效

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是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重要成果。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全面优化业务流程,彻底变革了传统的人工电费抄核收管理模式,有力促进了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现代化建设。

3.1 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了抄表核算工作效率

自动化抄表核算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采取人工抄录或抄表机上下装等手工输入模式,实现了抄表核算的智能化运行,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稽查监控系统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通过专业化运行维护实现了用电采集信息的挖掘分析和专业系统的业务融合,实现了抄表管理和核算管理的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电费抄表核算工作效率。

3.2 构筑信息防火墙,提高了抄表核算工作质量

抄表核算智能化建设中的营销同业对标系统和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构筑了“三道”信息防火墙。通过档案层防火墙,对新装、变更及维护操作进行基础信息把关,确保源头数据不出错;通过示数层防火墙对采集系统,对初抄、核抄数据进行关口审核,确保获取数据的准确;通过电量电费层防火墙对电量计算、电费计算、电量电费退补进行把关,确保电费计算信息的正确无误。通过三层信息防护体系的层层把关,有效提高了核算质量,降低了核算风险。

3.3 实行闭环管理,降低了业务异常差错发生率

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档案校验异常、业务异常、自动化运行异常等业务模块,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缺陷处理,对每一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督促落实。通过复核异常、异常信息确认、异常分类、异常派工、异常处理、异常归档和复核确认等管理环节,实现业务复核异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和不规范行为。

3.4 实时监控常态化,增强了营销业务管控能力

第6篇

大水务专项治理

作为镇海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特色项目,“智慧水务”对生态环境保护、全域城市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要求,宁波市镇海区确定相应建设项目。其中,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区创建和生态环境改善结合的最主要项目,成为创建最大亮点。这是镇海区智慧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将运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对全区供水、排水及中水回用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实现区域内关键水体全方位水质监测,确保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安全性,最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2013年年底,镇海区启动了“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计划,成立了镇海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区内二十余个部门,对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开展全方位的治理工作,规划了镇海区“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了超过50亿的专项治理经费。

目前镇海区处于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不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集污片区拓展的速度,各片区处理量分配不均,抗雨涝灾害风险大的状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在智慧大水务的发展规划上,镇海着力完善智能化城市排水系统,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镇海区将分步扩建污水处理设施,逐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率95%、农村污水处理率80%的目标,同时通过发展智能化的城市排水系统平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力求处理量的城乡平衡,加强抗雨涝灾害能力。

由于镇海区水资源缺口大,再生水利用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建议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发展用户、分质供水”和“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配套供水管网规模,同步发展智能化的分质供水调配系统,供给工业企业,反哺内河,推进智能化再生水利用系统及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动态智能多元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1+3+5智慧架构

镇海区智慧水务项目,是镇海区智慧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是智慧城区建设中重点任务。为了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以实现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智能化应用,镇海区搭建起了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五大应用系统的总体智慧大水务总体架构。

在架构设计中,一个中心指的是智慧大水务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客户数据、气象数据、水系数据、管网数据等基础数据库,以及用水数据、水生态数据、水情数据、水质数据等业务数据库,并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存储、共享、交换统一管理。去年,镇海区梳理供水、排水、中水回用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关键水体的全方位水质监测,确保区域内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安全性,确保污水排放在生态可承载范围内。

智慧水务水体水质检测物联网平台、排污泵站自动化平台、智慧大水务支撑平台三大平台,通过传感器技术、网络和移动系统与水务信息系统的结合,实现对镇海区关键的自然水体监测、供水监测、污水检测、再生水监测等站点的布置,建设监测站点数据集成;通过设计自动化监测系统、自动化仪表系统、通讯网络改造系统、电气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围界系统等,实现排污泵站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并建成包括监控门户、服务门户、应用平台、应用集成网关、物联网网关的支撑平台。

像关键水体水质在线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排污自动化控制系统、水务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水资源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平台、水质监测与风险预警平台五大应用系统,则实现了关键水体水质的监测数据远程收集、校验、过滤、计算和存储,并对异常数据分类别分级别进行预警和报警,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查询,并对镇海建成区内的15座排污泵站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及时收取、告知各灾害隐患点情况,是智慧大水务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主要任务。当台风来临时,通过运营商的技术支持,借助智慧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值守应急系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数字化预案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评估系统,防汛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专门应用系统实现险情上报、防汛指令流转、预警信息告知等工作,提高防汛采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组织指挥和抢险救灾能力,减少水灾害带来的损失。

水环境智能管理

镇海作为浙江省“工业强区”试点地区,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以实现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智能化应用,是解决特殊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矛盾的着力点。《“智慧镇海”建设规划纲要》指出,通过智慧镇海建设,到2020年,形成信息高度共享、系统高效协作的“智慧镇海”生态体系,一个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生活宜居的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强区将加快建成。

第7篇

关键词:智慧消防;安全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 X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35-2

0 引言

为了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应该积极推进“智慧消防”。“智慧消防”立足于现代通信技术,能够构建智能化的消防数字系统,从而提高城市消防安全的监管水平,以及发生火灾之后的灭火救援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消防安全,开启火灾预警的智慧化模式。如何更好的运用“智慧消防”是一个值得公安消防部门与所有消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1 “智慧消防”的含义和引入“智慧消防”理念的必要性

1.1 “智慧消防”的含义

智慧消防是一个全新的思想与含义,其当前正处在发展时期,还缺乏统一与权威的准则、定义。笔者觉得,智慧消防就是在数字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如数字通信技术、智能识别、虚拟仿真、移动定位及计算机软件等,实现智能搜集、整理、公布、分析,帮助决断消防水源、消防装备、建筑固定消防设施及应急预案等信息的智能化消防数字系统的构建。其主要是为火灾应急救援、城市火灾防控等工作提供服务,以便对城市消防安全进行处理、监控、预防以及指导调度,使城市消防安全监管水平与灭火救援战斗力实现提升,实现城市的救灾能力、减灾能力及防灾能力的提高[1]。

1.2 在火灾预警和消防监管模式中提出“智慧消防”理念的必要性

①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消防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面对城市依然严峻的消防安全形势,现有的火灾预警和消防监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而这就要求我们革新思维,转变监管模式。笔者认为基于“物联网”、网络化及信息化大数据的建立,融合“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探索城市火灾预警和消防管理模式的智能化监管势在必行。

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深入人心,建设智慧消防必须要使城市火灾预警实现自动化。发展社会经济与城市消防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发火灾的原因也日益增多,火灾导致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坚持预防先行,全天候、全时段对城市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显得十分必要。而当前已有的消防执法人员数量还远远无法满足城市消防安全保障的需求,为此,只能借助科技来提升警力,通过对城市互联互通的火灾监控网络的构建,以实现从系统上与整体上对火灾风险进行判断、分析与研究,使火灾预警能力实现提升,进而使火灾预警实现自动化。

③建设智慧消防必须要使城市应急救援实现智能化[2]。目前,城市消防工作不仅要面对地下、老式民宅、高层及化工等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而且还要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程、新建筑、新能源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消防应急救援工作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当下亟需对火灾扑救方法进行深入地改进与健全,以使科学施救水平实现持续的提高。然而,在保证目前已有的消防工作体系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若想使城市应急救援处理水平实现最快地提升,则必须使城市应急救援处理实现智能化,以便最快地对火灾现场的通讯及各种应急救援信息支撑等问题进行处理。

2 消防安全监管与火灾预警“智慧化”模式

2.1 实时收集数据,并开展多元信息的交流互动

第一就是主动融入。通过各级政府对网络监管中心的构建与对专兼职网络人员的招聘,以实现把消防工作融入网格管理体系之中,同时对“智慧消防”信息系统予以组建,对规范流程与标准予以建立,由专兼职网格员每天对信息进行报备,每周对数据进行核对,每月对任务进行制定。第二就是共享信息。对水源、人口、气象及房屋等基础信息数据库进行联通,以使查询与调用变得更加便捷。将作战训练系统、后勤装备系统以及户籍化管理系统等进行整合,对车辆装备、预案类型、设施维护及灭火药剂等信息进行同步管理。兼容网格员社区E通,对地理坐标、人员基础信息及建筑基础信息进行共享。第三就是关联整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并进行自动关联对比,同时将收集到的信息选择性地添加到电子地图中,消防人员在进行“六熟悉”与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应当对电子地图进行实时地更新与确认。

2.2 有效利用物联网,使安全监管实现动态化

第一就是着重监控。对消防控制室远程监控系统进行构建,以便对消防设施的运行状况与值班人员的职责履行进行同步监控。对企业监控信号与街面视频探头予以接入,以实现对堵塞消防通道及运输易燃易爆物品等违法行为进行动态监控。借助“二维码”技术,以实现重点企业与高危企业消防设施的标识化管理。通过GPS定位,以实现对网格人员的日常巡查状况进行全程监控。第二就是联动查处。对治安、水务及住建等二十个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整合,对联勤处置程序进行规范,对流转、反馈、上传、回告及办理等工作机制进行构建。网格人员应当对消防通道堵塞及消防出口封闭等十二类消防事件进行劝阻并责令其进行整改。未能及时整改的,网格人员应将其上报并将其在“智慧消防”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进行同步更新,再让有关部门与消防部门联动对其进行核查,并督促其进行整改。第三就是风险预警。通过“每天统计,每周分析,每月研究判断,每季开会商讨”,智能分析违法行为与火灾隐患,并进行风险评估,在系统地图上分别用“绿、黄、红”来标明风险等级,针对存在较高风险的,有关部门应当增加抽查频次并加大整治力度。

2.3 实现自动化的火灾预警

①对人员密集等重点场所的消防安全自动警示系统予以构建。将基于公共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风险警示短信系统设立于消防重点场所,将逃生知识与安全防范知识等消防短信发送给进入此地区的任何人员,而在发生火灾时,还要将火灾警示及逃生信息发送出来,以使人们安全快速地逃生。

②对区域火灾分析评估系统进行开发。在现有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序,开发城市区域火灾分布系统app,定期调整更新,供人们下载,实时了解所处区域的火灾危险性,提高防范意识。

③对城市火灾自动报警中心予以建立。对城市火灾自动预警系统予以构建,对消防水系统、防排烟、消防报警设备以及消防用电等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同步监控,使对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的管理实现动态化与整体化。对社会企业内部消防关键点的视频监控进行探究,对社会企业建筑消防设备的日常管理备案系统予以构建,以使建筑消防设施的完好率得以提升。

3 结语

现代化消防立足于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在智能消防数字系统的基础上。城市消防安全的监管水平逐步提高,火灾之后的灭火救援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使得消防更加智能和高效。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更加深入的研发“智慧消防”的技术,提高其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建设“智慧消防”来促进城市信息化消防的应用与建设,进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邢志祥,高文莉,诸德志.城市灭火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述评[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1).

[2] 郑如占.做好消防工作是各级政府的应尽职责[J].中国消防,2011(01).

第8篇

智能化建筑是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包含了自动化系统、火灾防控系统以及通信连接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提高建筑质量,减少建筑施工成本以及提高建筑施工效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智能化建筑的完善和发展,式建筑中的关键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必要性

(一)智能建筑项目的特性需要

智能化项目一般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建设规模也比较庞大,因此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环节不容易控制,所以智能化建筑对于施工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智能化建筑的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对影响到施工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要选取一种科学性强、风险程度较小的施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整理,进行复杂的运算,而运算过程与计算机技术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环节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进行开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建设中进行应用,是智能化建筑的特性所需要的。

(二)智能化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方面的需求

建筑施工中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开展以及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工程管理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管理,而是对工程整体进行的系统化的管理,包括了工程施工设计的管理、合同方面的管理、施工安排以及其安全性方面的管理等。在这些复杂的管理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庞大的工程管理项目要求具备自己的数据库进行资源信息的整合处理,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项目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与现代科技中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集合起来,建立自动化系统,火灾防控系统等的新型建筑理念。智能化建筑具有现代化程度更高,服务质量更好,居住环境更舒适等特点,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体现,是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建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领域已经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进行通信连接,对建筑内的监控系统进行合理化分部以及建筑中更方面系统之间的协调等。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能有效将智能化建筑内的信息系统汇聚到一起进行集中监控管理,体现建筑的智能化特点。

(一)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智能化建筑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其设备数量、设备本身的智能化程度以及这些智能化设备的管理系统。智能化设备包括了建筑中的监控系统,水、电、气的供给、中央空调、智能门禁系统、电梯设备等,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整,给用户制造一个更加方便、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智能化建筑系统包含了几个子系统,通过通信协议接口进行连接和管理,其具有以下功能。

1、科技应用安全监控功能

现代智能化建筑中监控系统的必不可少的,该系统是保障客户人身财产安全的关键设备,监控系统包括建筑内部的监控设备和门禁系统。监控设备可以有效监控到可疑人员的进入建筑物内,方便及时进行处理。门禁系统可以有效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当有人非正常进入建筑物内时,门禁系统会发出警报,保安人员可以及时对外来人员进行控制。

2、消防灭火报警监控功能

自动化系统还包括对火灾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包括烟雾传感器和自动喷水系统。烟雾传感器是在烟雾指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感应器就会将数据传递给控制中心并拉响警报,在必要时还会开启自动喷水系统,进行自动灭火。

3、实施集中监控功能

集中监控是指对智能化建筑中其他的应用设备进行监控,例如对配电中心包括照明系统、电梯电源、配电室等设备进行全面监控。在设备出现异常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处理,以免设备问题给用户造成的不便甚至危险。

(二)多系统集成化建筑的结构

集成化建筑结构是由多个系统共同组成的,由一个总管理端进行集中控制,对整个系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决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系统中进行应用,可以有效的对建筑之间的信息进行协调处理,同时对建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的计算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在智能化建筑中应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技术的运用和协调分配,以便于实现功能分配的需要。

(三)计算机技术系统管理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的数据是需要随时更新的,早期的应用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建筑的要求,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更新和进一步的完善,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更符合现代建筑的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整个系统中起到统一管理和协调的的作用,然后将智能化建筑的各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的应用

(一)系统集成技术原理

1、网络的匹配问题通过协议转换器得到了解决,任意的新系统都可以被集成到原有的系统中去。

2、硬件厂商与软件的开发之间长期存在着矛盾,同时也是软件操作系统与设备控制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部分矛盾,制定了OPC标准,OPC标准可以完成系统的集成和软硬件数据的读取和录入,,并且对各方面的设备进行互相的联通,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可以互相操作的性能。

(二)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

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一般分为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和管理中,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综合使用,来保证实施的顺利,和智能化建筑的有效管理。

(三)多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应用

对于不同的智能化建筑,多系统集成模型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模式当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集成平台可以分为三层分平台,第一层分平台是数据通信方面的,就是数据的标准接口和子系统之间的任务交换;第二层分平台是分析控制;第三层分平台是协助决策功能。各个子系统是集成平台和整日模型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智能化建筑5A 组成要求,共有包括数据通信设备、保安监控、办公、通讯联络以及火灾隐患应急预警自动操系统接口在内的五大自动化系统接接口类型,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文件、程序、数据信息的调用以及对等交换。

四、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监控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与通信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几下几方面:

(一)现场监控系统,现场监控系统就是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以便于能够智能化调节现场环境。

(二)区域性监控中心系统,区域性监控中心相当于一个中转站,作为进入智能化、远程化的一个起始点。

(三)集中化监控中心系统,集中监控中心通过采用相应的区域监控中心对图像、数据等信息进行分析,将监控到的数据库真实的反映出来,并进行相应的保存。

(四)计算机技术监控终端,要完成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建筑通信监视应用程序任务,自然离不开先进的监控终端设备,这些监控终端设备包括智能开关、显示屏、电源以及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在内的环境监测设备、温度、湿度控制设备、通风设备以及控制设备等监控终端。

第9篇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

近年来,智能电网这一新概念逐渐受到国内外电力部门的青昧。智能电网主要是运用先进的网络分析技术以及新的智能化技术手段,将电力企业的各种设备、控制系统、生产任务及工作人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公共信息模型”的基础上自动收集和存储数据,对供电系统的运行及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客观正确地优化其资产管理和供电服务。而智能配电网技术便是上述功能的关键支撑技术,我国电气工程领域要想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智能配电网技术的研究,深入了解该领域的过程中,促使电气工程能够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智能配电网技术的优势

智能配电网(Smart Distribution Grid,SDG)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顾名思义,就是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相应的先进设备、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并保证起使用的安全性。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智能配网技术是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依托其灵活高效的配电网网架结构及其有着充分安全性、可靠性的通信网络,将配电网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用电和配电管理的智能化,充分满足未来智能配电系统集成、互动、自愈、优化的要求。

2 配电运行自动化技术

(一)配电运行自动化的主要功能及内容

配电运行自动化主要包括配电运行监视与控制、故障的自动隔离与智能电网自愈等内容,是本地自动化、 现场设备远程监控及其相应分析软件的有效结合。从具体实现功能来看,除了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供电、多重网络重构等传统功能之外,还发展出了新型的功能,如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监视与控制、故障的应急处理、安全预警、运行优化和自愈控制等功能。

配电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配电数据通信网络。它覆盖配电网的所有节点,是光纤、无线与载波通信技术的综合运用,支持各个配电终端与系统的实时联网。

(2)具有自愈功能的配电网络。基于各个节点所配备的新型开关、测量设备以及各类监控通信设备,可以实现自动故障定位、隔离,恢复供电,有效减少停电面积和停电时间。

(3)智能主站系统。可实现智能化、可视化,强调系统接口、数据模型与相关通信服务的标准性和开放性。

(4)分布式电源并网。关键在于分布式电源的随时可用性和微电网运行控制。其中微电网的运行控制的要求是,在主网正常工作时,保证微电网与主网的协调运行;当主网出现故障时,微电网能独立运行,在主网恢复后,能再次进入协调运行状态。

(二)配电运行的监视与控制

高级配电运行监视与控制功能主要作用如下:

(1)为了解决智能配电网的双向潮流监控问题。所谓潮流就是电功率的输送方向。对电网终端负载线路来说,潮流的方向都是从电源侧指向负载侧的。由于智能配电网具有大量分布式电源并且并网运行及各类微电网操作,双向潮流问题明显。

(2)提高设备之间的相互操作能力。基于智能化的配电设备,不仅具有了自我诊断的功能,还能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换和互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提高电能质量和电网运行成本最小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的高级配电运行监视与控制系统,能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从而对其运行状态进行优化,对可能出现的电网故障进行规避,既提高配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也能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三)配电网的风险评估及自愈

简而言之,配电网的风险评估是配电网自愈功能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电网数据实时监测而做出的风险预测,综合考虑各类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变化的配电网自动预警和预防控制技术及各类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和安全水平评估方法。

配电网运行的风险根源多样化,常见的有:各类设备的随机故障、外部自然影响、人为操作失误、负载的不确定性,而这几类因素因其的难预测性,常常导致系统发生各类电力事故。而智能配电网风险评估技术,通过建立表征系统的风险指标,判断各类系统元件失效(故障)的发生概率以及相应的事故后果严重性,从而确定系统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和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的主要参数指标是配电网运行中的充裕性,这一参数可以用来表征配电网的设施能否充分满足系统运行的条件及用户的用电需求。传统意义上的充裕性分析基于各类确定性分析原则,所分析的对象常为单个原件故障或是关键设备停运,但分析结果趋于保守,无法满足实际系统的要求。在当今配电网风险评估中,引入了概率模型,充分考虑电网负荷和各类运行工况下的不确定性因素,全面反映配电网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风险程度。

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是以状态检测为前提,自动诊断电网当前的运行状况,运用智能化的控制策略进行决策诊断,实现对继电保护装置、智能开关、安全自动装置和自动调节装置的自动、有序控制,在预设好的时间内促使电网转向较好的运行状态,使配电网具有自愈能力。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当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自动隔离故障区域,自动恢复正常区域供电;另一方面指的是,在系统出现不安全状态或将要出现不安全状态时,通过自动调节,使系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及用户的用电质量,不影响用户的正常用电或将停电影响降至最低。

配电网自愈的关键技术在于:

(1)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测量采集技术、网络通信与信息传输技术、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包括平台技术)、智能性深度计算和挖掘技术以及接口与标准化手段等。

(2)动态测量技术。感知已经发生的配电网动态过程;帮助稳态的状态估计提高计算精度;保护和控制行为后验评价的测量;电网故障的动态过程反演、回放与分析的数据来源;电力系统元件模型及参数后验评价与校核的测量;实际电力系统研究动态数据的测量。

3 结论

配电网处于电力系统的末端,是整个电力系统与用户联系、向用户供应电能和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配电设备数量越来越大、分布面越来越广、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因此,应引入先进的配电网技术,弥补配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振亚. 《智能电网技术》[J].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04.

[2]刘振亚. 智能电网知识读本[J].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4

[3]卢育文. 浅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应用[J]. 科技视界,2016,02:79+85.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