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5 16:37: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因子分析;发展评价

我国有众多学者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潘桔、郑红玲(2020)利用TOPSIS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彭定赟,朱孟庭(202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因子分析法等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Muller(2000)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从产业方面进行,从产业的角度系统地概括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间的相互竞争力来提高的。张柔柔等(2019)运用SWOT分析法对郑州航空港进行了分析。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的时间不长,很多研究还不够完善,河南省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的经验不足,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2019年18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

1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选择,通过对国内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从经济优化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环境发展、民生品质发展四个经济发展区进行了分析,本文运用了15个定量指标来构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具体的数据是在《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获。

2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利用SPSS软件对其降维处理后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利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得知KMO值为0.614,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为0,表明因子间的相关性比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1因子分析

通过所筛选的15个原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这3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所建立的成分矩阵可用于对这3个因子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原始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旋转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成分正交旋转矩阵,可以将评价指标分成3个公因子并进行命名。

2.2计算各个因子变量之间的得分

成分的分析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各个公因子表达为各个变量的线性形式,由成分得分矩阵便可计算出主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如表4所示。

2.3分析结果

从综合排名看,郑州市、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信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商丘市、新乡市、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开封市、濮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适中;焦作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济源市、驻马店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郑州市之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源于它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教育经费、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比较多,资源也最为丰富,所以郑州市成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快的城市是应当的。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近年来发展很迅速,增加了很多旅游景点,提高了其经济发展质量排名。而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等占地面积较小,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都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3提高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积极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衡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比如,对于发展较弱的企业或地区设立专项扶持机制,避免各行业间的差距过大,帮助一些优质企业兴起;对于发展较为突出的企业和地区,提倡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各行各业之间实现共同发展。

3.2重视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对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想要创业参与到发展创新中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一定的免利息或者低利息的贷款支持,以鼓励优秀的物流人才参与其中。

3.3积极宣传绿色观念

现如今,河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对绿色环境的观念还一无所知,想要发展绿色环境,人们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绿色环境的观念,小到个人大到企业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改变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认知,认识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和绿色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3.4积极推进我省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面临着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各产业之间出现了很不平衡的局面。农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却远不及大多数省份,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使我省各产业间协同发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结语

第2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9年,发改委将聚焦重点领域,聚力攻坚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全力推进全区经济高质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导向,推动发展目标上台阶。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为统领,按照“六个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围绕实现高质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谋划一批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对策建议,将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到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上。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梳理一批重大项目,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结合“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目标要求,高标准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将任务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做到任务更明确,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性、约束性作用。突出重要指标、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督查推进,层层压实责任,一着不让抓好落实,推动各项发展目标上台阶。

二、坚持项目为王,强化支撑,积蓄高质发展新动能。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持续扩大有效投入,不断增强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按照区委区政府“项目攀新高”工作要求,积极为项目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委领导班子挂片服务制度,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帮助业主解决项目建设的难题。开展项目建设劳动竞赛、“百日突破”等活动,确保项目建设理念不变、力度不减、干劲不降。倒排时间节点,加快推进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序时进度全市第一。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力量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抓好重点项目储备,着力做到招引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

三、坚持勇于担当,砥砺奋进,谱写高质发展新篇章。发改委作为经济综合部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们将坚定履行职责的决心和攀高争先的信心,正视压力不放松,咬定目标不动摇。勇于担当,只讲执行不讲条件,不断强化组织推进力。认真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与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和联动互动,及时了解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坚持月分析、月通报,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研究,找出症结所在,提出针对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标考核体系,强化指标调度,确保优势指标运行稳健,弱势指标迎头赶上。对标高质量发展体系,强化监测监控,定期分析研讨,研究应对措施,增强监测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做好分类指导,强弱项补短板,推动全区经济实现高质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第3篇

按照市委市政府“六增六强”决策部署,全区上下坚持把“项目增速强发展”摆在头版头条,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推进重大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灵魂和主旋律,高质量的项目投入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面对高质量发展竞争态势,在项目突破、奋勇争先上怎么办?那就需要各挂钩帮办单位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紧扣党工委、管委会部署要求,增强目标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坚决打好今年重大项目建设收官战,推动明年项目建设开好局。

一是围绕定位,实施精准招商。将以空前的力度,强力的措施,以服务设计、文化创意、生物科技、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基金+基地”招商模式优势,依托投资客商的资源优势开展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主动对接诺百克生物科技、悦妍生物科技等业内知名企业,力争在引进投资超十亿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为洋河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二是优化服务,加快项目建设。全面实行领导包挂、分类推进、领导现场会办等项目服务机制,加倍服务项目,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推动服务再提升,不断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营商环境氛围,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努力形成在项目谋划上见高低,在项目建设上分胜负,在项目服务上比优劣的良好态势,确保项目建设的速度和量质。

三是加强帮办,做好培育工作。对于竣工投产项目,深入实施“两访两帮”、领导挂钩帮办等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力推进“521”工程,建立投产企业项目库,实行档案管理,摸清问题和需求,制定“一企一策”。全力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全力为搭建企业用工平台,提供人力保障;全力为企业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奥运旅游 文化消费经济 可持续性发展

一、奥运旅游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奥运旅游的概念。奥运旅游是指由于奥运会的召开而引发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如参加和观看奥运会的各类体育竞赛、会议、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以奥运会为契机在举办国从事的各类旅游活动等,不仅包括国内外旅游者观看奥运会的旅游行为,也包括国内外旅游者在奥运会期间(前后两届奥运会之间的时段内)由于奥运会的原因在举办地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各种旅游活动,是奥运会所引起的所有的旅游活动。奥运旅游伴随着奥运会而产生,但持续时间远比奥运会长,一般从筹备奥运开始,一直延续到奥运会后若干年,即奥运旅游不仅是举办年的事,而是长期的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大范围的系统的旅游活动。奥运旅游并不是一种新兴的方式,只是事件旅游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举办国的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活动。从旅游本身看,奥运旅游中包括了体育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是大型体育盛会与各种旅游活动的融合,是一种综合性强、客流量大的活动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对奥运旅游的研究是从奥运会文化产业的研究开始的,在奥运会的历史长河中,旅游一直是相伴而行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奥运旅游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众文化出现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2000年的悉尼奥运的诸多优势如参与者多、影响力大、效果显著几其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的关注。国外对于奥运旅游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对体育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及体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旅游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国内对2008年北京奥旅游的研究很多。

二、充分发挥北京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可持续性发展的奥运旅游文化消费经济

1.北京奥运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对北京而言,发展文化消费经济主要是发展以丰富而深厚的人文资源为主体的休闲、旅游,这与北京奥运战略的精神完全一致。同时,它还符合当代的利用超级国际赛事,给城市一个新的准确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的城市推广理论。北京文化产业优势对其他产业具有带动作用,对全国旅游经济也有积极影响。自1989年旅游业被中央确定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以后,北京的旅游业也开始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是北京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2005年北京已确定2006年~2020年间,将把旅游业打造成北京市支柱产业,这不仅完全符合北京市的产业特点,更是充分利用北京奥运良机,大力发展后工业化文化消费经济的战略需要。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奥运旅游文化消费经济。旅游市场需求扩大会对高质量旅游产品产生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定为:旅游业作为一个相对内容丰富的、空间平衡的自给自足的行业,不断而稳定地对当地福利做出贡献。所有游客分为:中心游客CV(在景区中心地居住、游览)和边缘游客EV(在景区之外居住,如同居住于郊区每天通勤上班的人那样,要乘车来景区游玩)。因此,随着旅游需求的扩大,游览区域的增大,中心游客和边缘游客之间的信息差距也会随之加大。与建立高质量生产者信誉相关的信息成本,可以使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也可以通过边缘游客获悉信息的时间缩短而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目标性信息策略,确定遵守一揽子规定价格、原创产品的经营者,发放质量标签,提高游客识别低质量产品,从而避免购买。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的中心游客更愿意高价购买这些具有真正人文价值的高质量产品,这一点对人文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十分重要。当然,还可以通过实行许可证制度、专利产品制度,提高最低质量标准来规范市场,虽然可能有一定的阻力,但是为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为了打造国际性大都市知名文化消费澎湃,这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面对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需求,产品的价格不可能无限地上升,多数情况下,市场价格超过一定的界限,最终都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以较低的价格,伴随者低质量产品,提供类似的旅游体验,结果,必然是整个市场充斥着低质量产品及生产者。这样,一个城市通过以较低的欣赏参数来吸引游客,在较低价格的市场上取得发展,从而把城市定义在低质量的旅游目的地。随着质量的下降,城市已不再对高质量中心游客具有吸引力。虽然游览城市人数仍很多,甚至短期还在增加,但市场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继续向下盘旋。这实际已经不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由于受到景区自身接待、空间容纳能力的限制,短期边缘游客人数激增,会严重损害文物的价值或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如丽江古城和龙雪山的自然环境已大不如从前。江苏的古镇周庄,更是由于开发不力,如今对游客吸引力也大大降低。这些都成了非持续发展的典型。可持续性的旅游业发展就意味着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价格相当高。中心游客通常是不讳用地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来替代高质量、高价格的、人文资源丰富的、拥有优质产品的目的地的。所以,北京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主动与旅游相关行业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整顿和改善旅游的市场环境,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只要有高需求高质量的中心游客,具有高质量人文资源的目的地就会有不断创造高质量产品的动力,因为旅游的需求原本产生于高质量的文化氛围之中。中国经济作为亚太经济区发展的龙头,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然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此,北京的旅游业应该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奥运的巨大商机,着力打造国际品牌,使北京的旅游业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真正走上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此外,要积极地吸取悉尼旅游营销的成功经验,广泛地开展与奥运国际赞助商、合作伙伴的协作,在世界范围内强势推出北京奥运的王牌,展开经济的营销,尽可能地延长奥运的周期,把北京塑造成地区乃至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三、实现文化消费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打造城市新形象,实现城市经济成功转型

1.根据北京市《人文奥运行动规划》的精神,由国家全资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软服务”环境;对国家级的处文物景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有国家与北京市地方共同出资修缮,对周边道路及设施进行维护,拆除与人文景观不协调的广告,甚至建筑物,尤其是视觉上的污染,真正做到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协调。

2.对北京市级重点景点,包括胡同、四合院等历史保护街区和博物馆,进行翻建、维护和修缮,不仅可以满足奥运期间大部分的边缘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起着奥运旅游高峰期对国家级重点人文景观很好的分流作用,减轻这些景点在短时期接待骤然增加的边缘游客的压力,也很好地宣传了北京的特色民族文化,加深了彼此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

3.由各行业协会组织协调,推动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利用奥运的契机和奥运商品许可证制度,开发与奥运相关的产品,适时地推向市场,既满足了游客旅游购物的需求,还弘扬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加快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步伐,促使其向产业化方向的发展。

4.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相关配套设施,尤其要转变观念,更要注重提高服务的文化水准(比如能够对中心游客提高多种语种的语言导游服务,达到文化层面的深切交流)。加强对景区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增加景区的亲和力和浓郁的人文历史感,从而凸现其悠久的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文明和承揽灿烂的文化传统。

5.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北京文化消费经济战略的需要,除了文化消费经济中心的人文资源部分,相关的辅行业:如交通、宾馆、饮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客人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除了奥组委已经指定的接待单位,各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还要对本行业进行彻底的整顿,提高行业的最低质量标准,提升行业进入的门槛,杜绝低质量的生产者的鱼目混珠。对高质量、信誉好的生产者发放许可证,实行专利权制度和特定情况下垄断经营等措施,保证旅游业市场有序、稳定和良性发展。

6.通过对旅游业一级部门和二级部门或相关辅助部门之间的所获得利润的合理比例再分配,使得景点和周边配套设施协调,保证足够资金可以用来投入到文物的保护、修缮。

7.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使整个城市的现象,通过网络媒体,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那些希望趁北京奥运之际前来观光的游客,这也是北京“科技奥运”理念的要求。不仅大大缩短了游客的“获悉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详细、完整的目标性信息政策,使得高质量的生产者为广大游客所了解,不仅避免了低质量的产品和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欺骗,还可以以次提升城市的现象、吸引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应充分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预期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要求。施工管理各项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施工内容,从细节出发开展高质量的施工、造价及后期竣工验收等方面的工作。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精细化、现代化发展符合时展潮流,有利于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全面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

1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概述

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已经摆脱了传统模式下的基础性建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正在逐步走向绿色低碳的高端建设方向。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也必将朝着现代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响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基于以上背景,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全方位改进以往建筑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解决部分常年固化的难题,尽快实现预期的建筑目标。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已经逐步成为建筑行业内的标准,并在未来的发展中,保障更多建筑企业主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到未来建筑项目的日趋复杂性,建筑项目的总体难度已经难以预测,体现出建筑项目管理中现代化及精细化的特点和作用,展示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功能和作用。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部门中的不同职位情况,应从整体上的工程规划管理出发,落实员工岗位的准确定位,开展高质量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全方位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必要

在新时代的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实践中,随着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设备应用日趋先进。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符合现代化的先进的建筑理念,一定要满足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积极保障建筑工程管理朝着精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工程规模较大,涉及多个不同工种,相应的施工内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施工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只有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好现场施工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通过科学划分所涉及到的建筑工作任务及职责情况,全面开展高质量的精细化、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工作,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有利于实现预期的建筑项目目标[2,3]。越来越多的建筑设备应用在建筑项目中,往往对于建筑项目的施工人员有更高的挑战,在全方位落实现代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工程管理方可以满足施工进度及质量的要求,更好地展示出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2.2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意义

针对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实际情况,特别是建筑项目的特点,在全面推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精细化发展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建筑行业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的理念[4]。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需求,应从各方面重视加强建筑工程现代化及精细化建设管理工作,并能从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出发,落实加强构建先进的管理队伍、加强建设管理投资力度等措施,在迎合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实现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明确落实建筑工程项目的科学化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有助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发展更加完善,奠定建筑企业全方位的、扎实的软硬件基础[5-6]。在建筑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应突出工程项目在“精”和“细”两方面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将每项工程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尤其在工程项目的效益管理、风险管理、过程管理及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满足相关的管理要求[7]。

3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建筑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全面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的现代化及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8,9]。

3.1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能力

结合工程管理的实践来看,大部分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只有充分保障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每位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加强、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有效实现预期的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力,保障决策的正确性,积极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方法及施工理念,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筛选工作,充分发挥出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

3.2积极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

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涉及多样化的施工方案,即现代化的建筑施工涉及多个子环节,每个环节都会直接关系到整体的质量问题,因此,应全方位加强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从实际出发,合理优化不同的施工方式。施工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施工效果,因此施工人员的职责也存在差异。从这个角度应高度重视加强工程管理,积极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方式,力求全面提升施工质量水平。

3.3提高施工材料及设备性能

现代化建筑工程涉及多种类型的材料及设备,建筑项目在材料及设备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材料及设备是影响整体项目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保障落实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及设备性能,以便实现预期的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要求。在此背景下,应全面重视加强建筑材料及设备在采购、运输、存储、应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工作,明确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所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的工程管理。

3.4防范自然因素的负面影响

现代化建筑规模往往较大,整体项目从设计到竣工时间很长,存在大量不可控的自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如暴风暴雨、地震、地质灾害等,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施工进度及现场的有序化管理。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恶劣天气条件等自然因素对施工的影响,防控好各项建筑施工效果和质量的影响因素[10]。从细节出发,全方位重视工程管理,完成预期的建筑项目的施工目标。

4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4.1提升对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工程项目复杂程度日趋提升,工程项目从设计到验收环节需要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开展一系列的监督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若管理人员无法从整体上重视加强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水平则难以提升,无法发挥工程管理在工程质量、经济效益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作用。施工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全面构建良好的现代化精细化工程管理的文化氛围,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手段使全体人员的管理意识得到深化,更好地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从细节入手,全方位紧扣施工项目的现代化、精细化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的培训。在开展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应从建设目标出发保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逐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粗放管理,往往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专业化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企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落实相应的管理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工程管理人员能落实现代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以保障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高质量的有序化发展,更好地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4.2坚持“多元效益”原则

在开展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应始终落实发挥出“多元效益”的作用,全面重视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生产力水平提升以及市场发展的要求。首先,施工企业保持较强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有序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更好地符合实际的生产要求。这就要求建筑企业从实际出发,开展高质量的科学化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综合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考虑到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定要结合工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全方位保障实现劳动力、资金以及设备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全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主动迎合时展要求,在全面坚持建筑施工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应用市场的实际角度出发,取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积极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朝着精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市场客观规律出发,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落实具体的工程质量、安全性、工程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内容,推动工程项目的高效开展,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最后,在全面开展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还应始终坚持构建企业品牌的建设原则。为了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在市场认可品牌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同时,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应保持高效的工程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更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需求。在推动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应以品牌建设为目标,积极采纳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建设高水平的企业品牌。

4.3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精细化工程管理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一系列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模式,其管理内容较为复杂且内容更多。具体来说,结合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应重点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资金的利用效率、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化以及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应充分重视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通过开展高质量的成本管理工作,有助于实现资金管理方案的细化,全面开展记录相应的工程项目中各项支出。(2)质量管理工作是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的质量管理都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进行开展,在明确科学质量目标的基础上,还应从实际出发,构建高质量的质量保障体系,明确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问题,从整体上分析问题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风险管理属于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开展现代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在整个的施工过程中持续贯彻和落实,并结合不同的施工环节,提出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还可以结合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引发的后果落实风险清单,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5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必然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的建筑工程的管理理念。应注意保障落实科学化的管理方案及理念,实现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合理化的风险规避,才能切实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信息化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2,43(12):1121-1123.

[2]梁培新,张会.混凝土装配式节点的精细化模拟与分析[J].建筑技术,2016,47(9):821-825.

[3]李小勇.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121.

[4]刁节桃.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江西建材,2017(15):298-299.

[5]田嵩山.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解析[J].智能城市,2017,3(7):239.

[6]莫志其.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四川水泥,2017(7):336.

[7]李禄.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研究[J].江西建材,2017(24):256.

[8]郭大川.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绿色环保建材,2019(4):225.

[9]王宏楠.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居舍,2018(18):136.

第6篇

[关键词]跟进式教育;“95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路径

跟进式教育理念是面对21世纪新形势和新变化提出的全新概念,其确立了教育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活动跟进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其主要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全面性、互动性、时效性及可持续性等特点。跟进式教育作为一种工作模式,它不是空洞的理论,凝结着多年办学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的心血。跟进式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指导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关键是及时跟进、主动跟进社会发展,生命源泉是在教育观念、方式方法及制度、机制方面不断创新,最后,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1-2]。从2014年9月份开始,“95后”成为了大学报到的主力军,根据《走进95后新生代社交行为报告》指出,“95后”学生主要具有更主动,更渴望被称赞,更敢言,不自私,不另类,不从众,不跟风,渴望独立,与父母拉开距离等特点[3-4]。对于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我们,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不得不认清这样一个事实,“95后”学生更加有个性,过多的个性化生活必然带来对大学所学专业和课程的弱化。这就提醒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建国以来,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人口数量变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等情况,中国的就业制度经历了五大演变过程,分别是统包统配就业制度、双轨制就业制度、再就业工程为核心的就业制度、积极就业政策制度以及十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制度[5]。充足的就业机会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大前提或者是基础,但是在就业新老问题交汇,国内外多重挑战交织的情况下,要保证就业数量和质量,是我国面临的新的就业目标。因此,作为高校一线学生工作者,我们要在跟进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在厘清现状的同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现在开始,努力使大学生向着高质量就业目标迈进。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变为普通老百姓而非天之骄子,就业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而非卖方市场

我国1999年开始推行大学扩招政策,2002年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为133万人左右,相隔12年,2015年的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左右。面对大学毕业生的迅速攀升,面对人才培养结构、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面对就业供需结构的矛盾以及大学生就业地域趋向集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6]。另外,目前的大众化教育,已经使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劳动力供给市场多于需求市场,且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因为资金链短缺而纷纷破产倒闭。过去的2013年被称为历史上大学生最难就业年,经过2年的沉淀,目前,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就业问题凸显。

(二)就业形式多样性,就业结构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而非第一、第二产业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就越趋于下降,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就越趋于平稳,反倒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者的收入日益增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马斯洛需要理论也表明,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之后,会增加对其它方面的消费,从而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7]。因其职业性决定了其具有用人范围广、用人数量多等特点,所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就业。且据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就越大。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已经决定了第三产业是就业的主导。

(三)大学新生就业能力需求现状

“跟进式教育”是基于商业活动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之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科学获知提供人本服务的全新教育模式。它遵循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能做到以发展的眼光使学生各项工作和成长变化互动共进,最后,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本研究团队对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332名2014级新生实施了问卷,发放问卷332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9.39%),其中男生275人,女生55人。探索他们除了对所学专业知识以外,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出现的困惑,旨在做到教育以人为本,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服务工作。多数2014级新生希望学校能在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求职技能辅导及提供就业信息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学生希望能通过网络媒介或者相关就业辅导手册暨线上线下全方位了解就业信息和状态,并能通过各项训练、实践及技能辅导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上问卷数据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四年后的就业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想在学校多得到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也反映了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给大学新生带来的就业压力。

二、跟进式教育理念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率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相对是高水平、高平台就业,因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被看的特别重。大学生就业能力反映的不仅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认知,也反映了一个高校的整体培养水平,同时也将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跟进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素质技能、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及就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推进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于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覆盖了所有国内高校。但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误导,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时间短、手段形式单一等原因,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能力提升措施的实施,能让高校更加注重落实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规划未来,选择职业,也能让学生树立目标,找到奋发前进的动力。

(三)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推进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和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人为本,高校要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更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跟进式教育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要不断的根据大学生的需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不断推进实施跟进式教育的建议,这样才能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稳步前进。

三、基于就业现状实施跟进式教育的建议

为了满足大学新生的合理要求,帮助大学新生实现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及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主要从跟进国家、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具体措施。

(一)跟进国家,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配套专业结构,利用好国家就业政策,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服务

专业的设置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设立国家层面及学校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国家层面主要做好宏观调控,把握好专业及就业整体情况,能及时锁定并红、黄、绿专业。最底层的监测及调控都落在院校身上,所以,学校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是具体执行层,要负责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并能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措施,对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做出调整或者减少招生量[8]。国家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许多鼓励政策,比如国务院4月份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23号);紧随其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又印发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42号)等,为了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必须吃透政策,利用好国家政策。

(二)跟进高校,重视校院两级指导体系建设,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落实,满足学生就业指导需求

美国SCANS总结出了高校毕业生的35项基本能力,主要是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而服务他人能力和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针对性写作能力、谈判技巧、新产品构思能力、电脑编程能力又是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9]。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时,要把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纳入其中,要为就业打下基础。自主创业是学生就业的最佳方式,也是带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和高校要在组织相关科技竞赛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渗透进去,要完善院校两级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团队,更要加强创新创业学科的建设,在丰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目前,在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社会思潮氛围影响下,大学生也受到影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年年增长,201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创业比例为2%,而到2015届,将达到6.3%。高校要利用好国家各级政府提供的资源和政策,结合自身的特色,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工作。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比如美国的基于草根创新项目的概念验证中心组织模式,韩国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同友会”和“创业风险会”,英国的“小工厂计划”“小工程公司”等[10]。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后重要环节。目前,由于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匮乏且素质参差不齐,单纯地追求就业率及不关注就业质量等多种原因,造成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行使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11-12]。因此,为了能让学生继续做就业中的“天子骄子”,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院校两级与企业产学研联动体系,利用社会及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

(三)跟进新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跟进新生的就业期望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第二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结构的积累,要将人文主义素养与科学主义素养相结合,要将专业课的学习与通识课的学习相结合,更应该注重加强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或者挂职锻炼,多向求职成功人士汲取经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受社会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找工作的标准容易陷入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来评判,因此,需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加重视职业发展空间,勇于到基层去锻炼。

参考文献:

[1]薛健飞,浦玉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以对“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剖析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2):101-104.

[2]浦玉忠,韦洪涛.基于大学新生的需求实施跟进式教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15-19.

第7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D912.29

近几年来油田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质量管理工作是摆在作业施工方面的重要课题,基层生产单位是作业施工质量管理的终端。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规章制度,都要通过基层来落实和发展。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认识到: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质量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开阔管理思路是前提,注意专业队伍的基础建设是根本,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宣传学习等手段是保障。作业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实现综合经济效益。

一、 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效益意识。

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在我们的作业施工中就是要提高施工质量,降低作业成本,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在我们长期的施工中,虽然讲质量,抓质量,但有的人对施工质量的认识不够深刻,片面追求施工速度,追求工时,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我们无关,那是领导的事,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行,在施工中马虎凑和,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触及到实质,不按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的常常有之,遇到检查抓一抓,没有检查瞎凑和,使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返工,增加成本投入。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克服片面

追求速度的坏习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

度,减少作业返工,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干部职工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学习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使每个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为质量负责的思想,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施工队伍,以良好的信誉和施工质量在作业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 加强基础工作,严格质量管理,促进经济运行的提高。

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努力。既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业务建设和基本功。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管理网络。积极开展“QC”活动,严格操作规程和工艺设计要求,加强现场管理,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严格执行施工“三环节”(开工准备,施工过程,完工交井)的质量控制。清除质量隐患,积极开展好“三工序”活动(爱护、监督好上工序,干好本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基层队干部是施工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违反操作规程和工艺要求的现象要敢抓敢管。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为提高施工质量尽职尽责;其二、就是在职工队伍中由于质量教育与业务技术培训跟不上,使干部职工对施工质量

标准要求,认识浅薄,从而影响了作业施工质量。为此必须

进行质量教育,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职工的业务

技术素质是提高质量的前题,使每个职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

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很多事实证明,文化技术素质差的职工队伍不懂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技术,就不可能提高施工质量,盲目地进行施工,造成质量事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说,职工技术培训教育要持之以恒的、下大力气去做;其三、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保证,在我们的作业施工中还存在着许多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现象,如:完井管柱、下井工具不检查,不丈量,不涂密封脂,油管(杆)拖地下井等,我们必须坚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结合自己的施工特点,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管理网络和工序质量控制点。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要求进行工序检验,把好施工工序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工序出现,及不合格的管杆工具下井等。造成把关不严,检查不细发生的质量问题,出现工序返工,作业成本的加大投入。其四、加强施工现场“三标“管理。施工现场的好坏与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场管理差或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施工质量差的因素很多,我们应在抓质量管理的同时,抓好现场“三标”管理,以促进和提高施工质量。

三、 充分利用QC小组活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QC小组活动是紧紧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和所在岗位班组的问题点,以改善管理为主,以预防和改进目标,运用质量

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

QC小组活动是全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依靠群体的力量,互教互学,讨论研究,针对问题点,出谋划策,进行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忽视QC小组的作用,就会使其难以开展或活动不正常。只有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对促进QC小组的活动才有帮助。在我们生产经营活动中质量管理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影响着施工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QC小组活动就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点集思广益,发挥小组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增加综合效益。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要充分利用QC小组,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和合理化建议,并采用各种形式诱发职工的积极性,为提高施工质量和降本增效献计献策。加强质量监督,严格奖惩制度及整改措施、坚持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做到事前预防,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序

行为,立即停工整改,并追究责任者的责任。对违反操作规程和设计要求的现象毫不留情,严肃处理。在施工中要运用QC小组,认真扎实地开展活动,对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无效井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指定对策,加以改进,减少无功作

第8篇

电力工程质量的提高是否会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是管理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实践中,有些管理人员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惜以降低质量标准为代价,使用低规格的材料,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只会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切实提高工程的质量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投入使用,才会为企业增加效益,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首先,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可以为施工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保证,从而为企业带来利益。施工中,优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工序、合理选择材料不仅带来了高质量的工程,还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同时,工程质量必须以高素质的施工人员为保证,因此企业在前期必须为员工提供培训,员工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效率,降低错误发生率,也提高了企业效益。其次,企业产品的质量也是影响企业业务的重要因素,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吸引客户,从而提高企业效益。企业信用度虽然不是有形资产,但它却能为企业带来客观的利益,企业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信誉才能在竞争中立足。现在电力行业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都涌入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就要看产品的质量,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也才能赢得长远发展的机会。

2强化质量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措施

电力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质量管理,只有把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为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损耗,企业在竞争中也才能稳中求胜。

2.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先导,员工没有正确的观念就不会按要求、按标准施工,从而就会影响工程质量。当然,质量观念不仅仅是只强调高质量,同时也强调成本意识。施工人员如果具有良好的质量观念和素质,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必定会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作为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就必须采取措施,比如进行培训,从职业技能和思想观念两方面着手,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切实提高员工的质量观念和素质。施工技巧的提高可以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减少错误,提高效率,思想观念的改变让施工人员注重工程质量,提高了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发展。

2.2明确的质量目标助推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质量合格是施工任务完成的应有之义,没有质量保证的工程效益为零,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初就应该要制定关于整体工程质量标准的目标,只有清晰的目标才能鞭策企业确保工程质量。比如,可以把工程的质量标准纳入到合同条款中来,只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工程才予以验收,这样就会促使施工企业注重施工质量。具体到施工过程中,企业又要为施工各阶段制定每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靠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累积而成的,而且还要把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分配给各个部门和负责人,这样才能做好每个细节,确保每个问题不会被遗漏。

2.3加强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材料是施工质量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材料就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首先,采购人员要掌握材料市场,确保购买价格在市场价范围,同时要跟生产厂家联系,以获得更为实惠的价格。其次,在购买材料过程中要仔细检验材料的质量,安检证明以及型号规格等等,以确保材料的可使用性和安全性,同时购买材料要根据施工需要购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符合成本要求和质量要求;对暂时不用的材料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储存,不能全部堆在一起,有些材料容易氧化,有些材料不能受潮,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储存,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合格的。

2.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施工过程是工程的主体部分,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为施工准备的,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施工中,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调控施工现场的人和事。监督的目的是确保现场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得到落实,同时可以把握现场施工进度。特别是对隐蔽性较强的工作可以起到一个监督作用,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重视现场的每个环节,加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其次,对已经制定的计划不能随意变更,如果确有必要进行修正,要经过严密论证,并报管理人员审批,然后提请委托施工方审阅,确保客户的满意度,但同时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再次,要发挥合同对施工方的约束作用,合同中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规格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施工方不按照合同条款施工,会被视为违约,将承担法律责任,特别要注意监督施工方的转包、违法分包现象,以及技术人员配备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又不给企业造成浪费,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2.5切实贯彻电力工程项目监理制增加经济效益

监理制就是与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相关的制度,监理制可以督促施工方以高质量为施工目标。制度首先必须是完整合理的,因此制度的实施必须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项实施要求,同时要加大工程的检查力度和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把工程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施工完成都要经过验收。另外,要着力于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对于质量检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施工方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样可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以制度和标准切实约束施工过程,才能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完成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 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党的十报告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论述中,最关键的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呢?职业指导在其中具有何种作用和重要性呢?笔者从更高质量就业的涵义着手,分析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职业指导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中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它有什么标准?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是先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一个社会整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失业,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体而言,就业质量也不能说是好的。我们过去一提起就业,更多强调的是就业数量。从全国到各省、各市县,各高校,每年都要求完成一定的就业率目标任务,现实都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抱怨声。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滋生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

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就业的匹配程度方面理解,更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劳动者不仅得到工作的机会,而且从事的是自己喜欢或者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使其工作效率更高,产出更多。

从整体来看,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基本包括5个方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从个体来看,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岗位、较高的薪酬、良好的发展前景、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从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来看,这正是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所谓职业指导,就是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合适的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指导涵义来看,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以及对方的需求情况,实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职业指导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求职者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以实现求职者就业,并就业稳定,帮助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分析岗位用人需求,制定招聘方案,提高招聘成功率,以实现用人单位招揽到合适的员工。职业指导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分析

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经济相对脆弱,发展前景不太明确,存在下行风险。根据2013年7月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13年全球增长仍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各国为维护竞争优势,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是发展速度变缓,“产能过剩”产生的升级转型,对原有的用人需求发生改变,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的增加,整体用人需求下降。

(三)就业人口总量压力大

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2年底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但是,20~59岁就业年龄人口仍然在增加,2020年将达到8.31亿峰值,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等,就业总量压力巨大。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未来5年,学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大规模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用人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些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都出现大批失业人群。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于2013年第二季度对全国104年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市场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与2013年第一季度和2012年同期相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加,而对初级技能人员有所减少。

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时也有报道显示各地出现“用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就业短期化现象突出。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为12.9%,统计全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每年达1200万个,而2013年教育部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人,网络上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引发的思考不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以及选择满意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职业技能、信息不对称、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政策和形势认识不清、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

三、职业指导在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中合理定位自己

许多毕业生自身比较迷茫,面向社会时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知所措的状态,对于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职业指导主要是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它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质,将自己的人生资源与社会进行整合,将自己的职业梦想与现实进行整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后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繁杂的人才市场和社会环境,能够清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得到稳定就业。

(二)职业指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一些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职业的认识不清,凭感觉或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选择职业,没有对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甚至不了解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导致求职后频繁跳槽,难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职业指导通过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探索,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提升毕业生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职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和用人技能素质要求,以便在入职之前加强素质能力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从事职业实践活动,不断修正职业选择,可以提升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适用能力。

(三)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

尽管整体国家提供就业岗位有限,每年1200万左右,但是很大一部分求职者并不是岗位少找不到工作,而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充分,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权宜之计,致使就业后发现专业不对口、选择岗位和企业与自身期望不符等,又辞职,跳槽率高,就业短期化。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应届毕业生700万左右,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率达9成,而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院校”是33%,其中跳槽(主动离职)率占到88%。

为了让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在职业报告时做出正确决策,在就业时少走弯路,提高就业质量及稳定就业率,必须应对毕业生加强职业指导。

(四)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

成功就业并非一次性就业,一个人一生可能从事多种职业,可以说,职业贯穿整个人生,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职是否匹配的重要性。往往会以就业形势严峻为由,抓住一个就业机会,就稀里糊涂地就业,茫然就业、甚至错误就业。

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清晰地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人职匹配,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人尽其才。如我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8年来,共有毕业生8000多名受益,2013年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0.12分、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62.95分、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6.85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平均分为96.67分。

(五)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在招聘人员时,提供了大量岗位需求,都招不到合适的人,不少单位在与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之后不久,求职者提出辞职离岗。特别是就业毕业生群体,据查职业研究系统数据显示,毕业生主动跳槽的高达88%,这无疑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浪费。职业指导通过对企业招工用人开展指导,运用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空缺岗位进行合理匹配,提高企业招工用人的效果;促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共同培养技能性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求职者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身心要受到很多考验,这个时候,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求职者,明确他们的职业生涯目标,保证求职者的高质量就业,并且在促进求职者在提高职业修养的基础上,将个人和职业完善匹配融合,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同时,职业指导也有助于企业、人尽其才,合理有效地选人用人,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新京报,2013-5-16.

[2]吴冬梅,张立付.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科技信息,2014,(3):74-75.

[3]关春燕.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国电力教授,2012,(32):130-131.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3-7-4.

[5]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2013-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