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37: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阅读课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 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 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一、开宗明义,初步阅读文本
高中语文阅读课开始新课前,由于阅读文本很多,笔者建议在课前教师引导高中生自行预习阅读文本,激活高中生对文本阅读的背景知识。而且,在语文阅读课中,语文语句较分散且贯穿整个文本,教师可以指导高中生将阅读文本处理为阅读情境,为学习词汇和理解文本奠定便利条件。结合语文阅读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处理阅读文本信息,集中提炼文本问题,总结语文阅读文本主旨。在开始语文阅读课时,教师引导高中生开宗明义的粗略阅读文本,理解和掌握文本主旨,从阅读文本中提炼细节信息。高中生在语文阅读新课开始时,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初步了解阅读文本内容,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掌握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反复巩固,将文本阅读还原回归文本本身,做好后续阅读课深入学习准备。
二、引而伸之,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阅读文章均会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阅读文本全文,在阅读中要引而伸之,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紧抓文本主题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应培养高中生抓主题句的意识,提高高中生文本解读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要尤为关注对高中生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高中生正确阅读文本。如,阅读课中高中生可以在文本段前和段尾寻找中心句,结合阅读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推理论证,真正理解阅读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把握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本时,教师也要鼓励高中生带着质疑和问题阅读,梳理文本基本要素和框架,把握阅读文本发展基础,将质疑和问题贯穿阅读全过程,让高中生重点关注阅读文本中的精炼语言。同时,在阅读中高中生可以随着问题的发展,完成阅读文本的整体阅读,连贯阅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三、画龙点睛,丰富文本资源
除去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外,高中生还应不断积累和丰富课外阅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文本资源。这就需要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关注阅读文本的同时不断充实阅读量,积累语文阅读知识,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增强高中生综合语言能力。考虑语文学习发展因素,语文阅读不仅是促进高中生学习的桥梁,更需要高中生丰富阅读资源,丰富高中生语言知识,积累高中生语言技能。笔者认为高中生丰富语文阅读资源可以考虑以下方面:整合利用现有语文阅读资源,倡导高中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语文阅读量;结合高中生浏览互联网的个性发展,利用互联网查阅语文资料,丰富语文阅读素材;倡导高中生多阅读报刊杂志,多了解异域民俗,增加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知识。
四、细雨润物,感受文本思想
高中语文阅读课也离不开高中生对所读文本的读书笔记,因此笔者建议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做笔记的习惯,鼓励高中生摘抄优美语句,以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阅读文本作品中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内心思想,并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感悟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回顾和审视,积极在班级进行沟通交流,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另外,笔者还倡导学生抒写阅读文本读后感,强化高中生对阅读文本的品读和鉴赏能力,启迪高中生语文思维。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应独立思考文本情节,理性分析作品思想,正确评价阅读文本中的人物、事件。通过读后感的抒写,高中生可以对阅读文本进行详细思考和分析,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高中生语文鉴赏能力。
结论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1.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1.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1.2学生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期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1.3畅谈收获体会
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方法运用情况,及时调控矫正。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阅读体验,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启迪和提高。此环节要注意在交流过程要有组织,有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偏离了专题。时问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阅读欣赏课教学策略
2.1选择读物学习目标
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操作要领: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2.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
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唤起阅读欲望。操作要领: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断、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要不能脱离阅读情景,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2.3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学习目标: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操作要领: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又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2.4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一、课堂导语与课文题目的统一
语文课堂开场常用导语。好的导语具有组织教学、渲染气氛、引出课题的作用。不少教师往往一上课就把课题板书出来,然后再用导语开课。这种课题与导语分离的做法,使原本好的导语失去了应有的导入功能,原本醒目的课题失去了应有的目标作用。怎样使二者统一起来?要注意三点:一是设计好导语,导语内容必须与课题保持联系,使导语具有引出课题的功能;二是导语结构以板书课题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者目的是引入课题,后者目的是导入解题;三是在导语过程中,随机插入课题板书,使导语与课题保持有机统一。
二、讨论问题与课文内容统一
阅读课教学常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不少教师由于不得要领,设计出来的问题难免缺乏深度和质感。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与课文内容保持统一呢?首先,从解题入手设计问题。题目是文章纲,纲举目张,好的解题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从课文写作重点或写作顺序入手设计问题。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条例清楚,必须使设计的问题突出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顺序,体现学生的认识规律。再次,从课文每段的重点内容和表达方法出发设计问题。问题应包括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方法写三个方面。同时,问题设计要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处、关键处要深入解剖,作典型分析。
三、课文朗读与讨论问题的统一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能增强阅读需求,同时为课堂讨论奠定感性基础。有的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通常的做法是先朗读课文,再提出问题讨论,这种朗读与问题脱节的做法,不利于讨论的展开,而影响学习效果。科学的做法是在解题之后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朗读课文、展开讨论,使朗读、问题、讨论保持有机的统一。
四、课文内容与课堂板书统一
好的课堂板书应该设计精美,展现课文要领,体现教学层次,对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板书不得要领,或者板书与讲课内容不同步,或是设计上缺乏美感。做到课文内容与板书统一,必须注意四点:一是板书要反映教学的层次,随课堂教学进度同步生成;二是板书要反映课文写作的顺序,随课文学习进展同步生成;三是板书要反映课文重要内容,写什么、怎样写都应有所体现;四是板书设计体现规整美观要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文化因素与人文教育统一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语言表达的同时,重视学习借鉴课文中所传达的文化成分。年轻教师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往往对课文所承载的文化成分重视不够,挖掘不够或分析不到位。怎样使文化挖掘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一是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出发去再现当时的人文事件;二是从课文所写的具体事件、具体的语言做起,去领会其中的文化含量;三是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去讲解课文所表达的文化因素;四是在学习和借鉴文化的过程中,加入批判因素,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评价能力。
六、传统教法与课标要求统一
传统教法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分,新课标则要求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年轻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生硬结合现象,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流于形式与教学实际脱离。做到二者统一,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做适时地引导、点拨、补充、激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组织教学,从学生角度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做好三个转变,即把预习和朗读课文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把集思广益的问题讨论转变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把文化成分的挖掘分析研究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
七、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统一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但课文学习仍然是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外拓展只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不少年轻教师为了追求课外拓展这种时髦的教学形式,往往分不清主次,在大好的课堂学习时间盲目地穿插课外拓展内容,导致课文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课外拓展也不成功。要改变这种错误的做法,必须明确,课文学习才是课堂学习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课外拓展只是必要补充。在教学处理上,先完成课文学习任务,然后再完成课外拓展任务。如果没有时间,干脆就不搞课外拓展,避免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堂课的成败,导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得好能诱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例如用一段音乐,一张图片,一个故事等形式导入。故事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课文中来,图片直观形象,而音乐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更能渲染气氛,更能感染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
2.注重各种“读”,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了兴趣,可以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把“厌读”变为“愿读”,变“苦”读为“乐”读,把“浅”读变为“深”读。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用各种“读”来引导学生读书,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例如问读、赛读、范读、品读、赏读、分角色读,还有初读、精读、诵读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地提高了。3、读中感悟,巩固阅读兴趣。“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书,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多读、熟读、精读文本参与到各种“读”中,各种语言实践中,让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读中悟其深刻的内涵,实现由“感”到“悟”。例如我在进行《黄河颂》一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播放《黄河颂》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本文教学重在朗读,安排学生齐读、领读、个别读、教师范读等。我在范读这一课文时,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抒情委婉,特别注重了重点词语的“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越读越激昂。把孕育了五千年古国文化,哺育了中华儿女的黄河伟大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人荡气回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豪情。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出学生那种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使学生热血沸腾,唤发出壮怀激越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而通过这样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学生悟到了黄河的伟大坚强,黄河儿女――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这个内涵。这堂课,学生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所谈到的阅读教学时所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像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课文的表面文字,而是要通过课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课文的显性意义,感悟文章的内在意蕴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要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摒弃师道尊严,呈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走下讲台,全身心融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尊重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不随便否定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一些学习内容上只提要求,不讲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强迫所有学生按“统一”方法学习,而是让学生用自己以为最佳的方法方式学习,而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领”方式。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由于是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阅读课文,因此,他们学习变得主动、轻松、快乐,把学习当做了一种享受,也让课堂焕发了盎然生机。
一些新颖,多变的学习方式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1)小组合作:可同桌或前后桌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里阅读,探讨问题。以小组形式学习,发挥了群体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个体学习。(2)自由组合小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学生很高兴地选择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时显得轻松、愉快。(3)学生当“老师”,老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实践,组织一堂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这一切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展示学生的个性。
三、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集合起来
1.提高阅读认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广泛阅读课外书的意义。他们可以从阅读中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辨是非、丰富自己的人生,有助于完善自我,成为知识丰富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能自主、主动地阅读课外书。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给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书目,这课外读物要考虑到它的思想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指导。克服学生在阅读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要细致。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养成习惯。
[关键词]微课;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07-02
在目前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传统的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方式来教学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了。现在的中职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不易集中,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跟不上课程进度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主动并充分吸收教学内容,微课的设计、制作、教学都刻不容缓。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的概念已经渐渐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中,微博、微电影等无处不在。“微”不再是微小如尘,“微”也可以在学习、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微课是围绕一个独立的、小的主题或知识点,用录频软件加上讲解、音乐、精美的PPT图画制作出一个5分钟左右的视频文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常用PPT围绕着一课来制作,内容多,主题大,也需要教师现场的解释引导。微课第一个特点是简洁,用时少,内容精,一事一议不拖泥带水。第二个特点是具体,主题更加鲜明,知识点集中,情节完整,不仅有深度的剖析,也有具体解决的方法,还有理念的提升。第三个特点是内涵丰富,从新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且用朴实的语言、简单的方法传达复杂的观点,配以形象自然的图片、文字来感染学习者,这是微课最重要的特点。
二、微课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现当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来上课,学生一直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答案,缺乏主动思考与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上中职生语文水平相对比普高生低,且参差不齐,所以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教师来说,有的课文主题不太好把握,有的课文需要补充必要的文学常识,无新意、机械式的重复教学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所以,微课的运用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起到革新的作用。
微课小而精、具体有新意等特点正好弥补了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以上缺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题往往高、大、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对于教师来说,微课的制作所需技术水平不高,基于办公软件PPT的制作即可,也可学习简单的录频软件进行制作,制作的主题可简单鲜明,独立集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制作出结构完整的微课后,根据教学可重复播放,让教师分出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自行播放或暂停,学习的地点不再拘束在教室,可变为在线学习。教师布置好本节课所需做的任务,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思考,或消化知识点。这就形成一个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制作微课,其实是在对整篇课文理解通透的基础上,寻找出价值点并进行深刻的剖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或方法能直接用于实践,再通过一个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教师不单单从课本出发,还要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出发,从最常见的现象中引发大家的思考。比如,从《项链中的伏笔》得到感悟,学生对人物的命运悲剧理解得更深刻。此外,教师还需要将教学的主题进行整合,不局限于课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要注重学生对某个主题的理解,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对某项技能的运用,不必像普高一样掌握整篇课文的知识点,使学生能理解课文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并运用必要的知识点即可。但是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微课能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让人“看得到开头,却猜不出结局”,以制造悬念、巧妙设疑、层层递进等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整个学习氛围就会变得更加活跃融洽。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制作的具体措施
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前预习、课中理解、课后巩固练习这三个环节中进行微课制作。课前预习需要学生了解作家或是写作背景等,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提炼必要的知识点。例如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时,就需要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被贬黄州前后的这段人生经历进行了解,才能理解他在黄州写这首诗时的抑郁心情,所以制作出有关苏轼一生的微课《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课中理解环节,指在课中对某些知识进行讲解时,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关于通感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就可以制作出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微课。在课后微课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为了实现学生能熟练运用通感手法进行写作的目标,就可以制作微课讲解在进行景物描写时是如何运用通感手法的,并附有参考答案等,如此学生便可以自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的微课制作离不开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要确定内容。因为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制作微课,所以要选择有新意能给人以启发的篇目。此外,所定的内容要深刻,能在常见的问题中有新发现而且需要看到背后的问题;具有实用性,可以进行简单的学习后直接用于实践;富有启发性,有亮点,意味深长,能给予人无限的启发;具有真实性,真实的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发展,防止歪曲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要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也就是文稿设计。这一点离不开素材的积累,教师平时可将图片、音乐、小故事等素材进行整理排。比如在进行《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的微课制作时,就可用悲伤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素材是微课制作的铺垫,如果素材选择不合适,音乐、图片等在听觉与视觉上的效果将大打折扣。选择素材也可按照内容来进行筛选。
文稿的设计首先要从确定好的内容中抽出主题,一事一议,简洁明了。如果本篇课文有多个主题也可做成多个微课,形成一个大的主题系列。接下来拟定有吸引力直接揭示主题的题目,让人眼前一亮,例如《相由心生――通过脸部描写来分析孔乙己形象》。文稿设计是整个微课的关键部分,突出教师对这个主题的思考与实现主题的方式方法。可以开头设疑,从课文的点出发延伸到生活中的面,提出课文中蕴含的问题、道理进行分析研究与思考。这一点重在启发、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进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最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适合的可以进行反复修改加工,直到符合主题适合教学为止。
如果说素材是微课的外衣,那么文稿的设计则是微课制作的灵魂。从阅读篇目中发现道理和知识点,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给学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视觉、新思考这是有难度的,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发现。
第三是脚本的加工。与电影的脚本制作一样,微课脚本制作不可像PPT教学一样有时可以满屏都是字,必须要以精美的配图与简洁美观的文字来呈现。脚本制作的首要标准是简洁,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意思,用一句话能说清楚决不用两句话来表达,此外幽默的语言风格更能吸引人,这就需要教师打好文字功底了。为了能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可以在脚本的制作中设置巧妙的悬念或是提出问题等,主题与核心观念也可重复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微课不同于PPT可以看得出小标题,在进行完一个小节的播放后可以加上一些简单的过渡语,比如“明白了吗?”“接下来……”,使学生明白本环节结束了要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了。在开头、过程、结尾这三个部分要注意的是过程要占2/3时间,开头与结尾不宜过长。
创作脚本要寻找精彩出众的点,梳理线路,加工调整才能达到呈现主题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微课制作将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改革,“高大全”渐渐不适合现在的中职语文教学。微课小而精、具体明确、启发思考、实用有效,借助网络新媒体进入教学中,使学生受益、教师受益,但也引发了教师更多思考“微”时代已来,面对信息化的突飞猛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相对落后、固化。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广大语文教师仍然要保持理性的做事方式、科学的研究态度、创新的思维,才能在“微”的潮流中不被冲刷而去。
[ 参 考 文 献 ]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需充分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1)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重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2)读通顺,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打上“?”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然后检查初读的效果。抽学生个别读生字词、读课文,切记不要齐读,以便学生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教师或学生对容易读错的字、词给予指导。对于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师以最简单的句式引导学生概括: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的感知。
二、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目前,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重感悟,轻质疑。中国传统 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默读时,学生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不懂的词语、句子或其它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有的可直接板书在黑板上,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精读课文,释疑解难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就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字词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稍作提示,学生思考解决;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查阅工具书或资料;有的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有的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感悟、理解;还有的可让学生讨论、动手实验,调查了解等方式解决。
对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有的有明显答案或隐含答案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对含义深刻的文章的重点句子,教师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理解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呈现句子的训练的:
(1)小组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鱼多,课件出示海底鱼1)
(2)都有哪些鱼呢?作者是怎么有条有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说一说)
(3)这些鱼真是美极了。想看一看吗?(出示课件鱼2)
(4)你能找到课文中写鱼的种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生自由读)
(5)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语也告诉我们鱼很多,把它们圈一圈,划一划。
生异口同声:成群结队、穿来穿去、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找得很准,咱们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句子吗?(出示相关句子、生读、生评价)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又划了词语,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了吗?
小结: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读、看看、划划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读懂。
(6)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至于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的快慢、语词的升降、语音的轻重则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读,读中文中体会、领悟,当然适当的时候教师作必要的范读。根据不同的体裁,学生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四、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文是范文,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要通过熟读,达到诵读,这是读书语言内化的好方法,是积累语言的好途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将那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鼓劲学生在平时的小练笔中使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课 教学模式 流程设计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选择什么阅读材料,学生就看什么文章,很少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阅读往往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课外阅读课对小学生往往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这样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也很难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所以探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解决现有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1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的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阅读课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较少。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往往是异口同声的回答,而不是举手回答。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够如实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会忽视一部分对文章理解不够全面的学生。这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很多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都显示,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这也是传统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流程设计流于形式,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很多教师根本就不考虑阅读课程的流程设计,对学生的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这样的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必然会让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1.3 教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引导不足
当前的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没能给予充分的引导。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接触还不是很多,阅读往往很盲目,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多加指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端正小学生的阅读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往往只给小学生选定阅读材料,让其自由阅读,对其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这就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适应语文阅读课。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课外阅读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探讨
概括来说,改善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2.1 设定主题
教师在进行每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之前都要先考虑这一节课的教学主题是什么,例如爱国、敬老爱幼、团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主题不要过多,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设定的主题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方面是能够激发并保持小学生对每节课外阅读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热情,避免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第二个方面是能够适当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小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2.2 文章筛选
在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就要根据相应的主题来筛选阅读材料。在筛选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筛选的文章要主旨明确,与确定的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第二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难易程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不能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三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要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筛选的文章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文章筛选上要注意的问题给教师的文章筛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文章的筛选上做足功课。
2.3 交流提升
文章筛选完之后,教师便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在进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时,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想法的不同之处,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
2.4 迁移运用
在课堂交流之后,学生对于文章都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这时便要进行文章的迁移运用。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几篇类似主题的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最后由老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作答,考察学生对于这类主题文章的理解程度。迁移运用阶段是考察阅读效果的重要阶段,教师们应该予以重视。
3结论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根”。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写作中的重要性。根据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改善当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对于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媚.“阅”以育人“读”享快乐――论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模式[J].教师,2014,03:22-23.
[2]万明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2013,18:73.
[3]程建超.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质量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2,24:48.
[4]孙娟.以写促读读写互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浅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