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37: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旅游管理;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形式。其特色品牌建设是关系到学院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转型评估的需要。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某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究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与措施。
一、树立专业特色意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首要问题
1.专业特色内涵
专业特色指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简单而言:企业的特色品牌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上,而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具有同类专业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特长即是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建设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
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必须追求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找准专业特色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
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起点,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办出特色。专业特色的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历史以及资源优势相一致,还应该结合高校所服务面向的区域特点,并与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为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收发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对珠三角20多家知名酒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旅游企业尤其酒店管理岗位对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为进入门槛低,但需求量大,如服务员、前厅接待等;另一类则是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专业背景,而且至少懂得一门外语的高级实用型管理人才,如大堂经理等。经分析造成后者奇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低,且好高骛远,企业留不住,不愿录用。
第二,高职及中专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仅具备当服务生所必需的技能,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不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后劲力量,难以胜任管理重任。
第三,无论是普通院校旅游院系的毕业生,还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国际交际能力都不强。原因在于,一是英语口语能力差,二是外国文化风情知识严重缺乏,三是懂得小语种的人才少。
综上所述,结合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立志扎根于旅游业,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和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向中高层、向国际发展所需要的资质。
三、促进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本校广泛参阅了兄弟院校旅游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拟开设的课程均经过企业经理过目,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强,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求行业从业者要具备各科知识,懂旅游、管理、经济、财务、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所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课程模块组成。
(1)旅游学课程模块: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
(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等。由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故需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
(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由本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个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管理学是必备的背景知识。
(4)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模块:主要客源国概况、欧美文化风情和亚非文化风情等。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要与外国人沟通良好,必须掌握旅游外语,还必须以广阔的外国文化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自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5)社会交际科学模块:心理学、交际礼仪和公共关系等。由于旅游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学习该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
(6)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英语听说等。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网络,能熟练地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办公软件。
(7)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种具体操作必须经过练习、实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实训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应建立导游酒店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等,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依托企业,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该专业培养学生较强职业意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宗旨,该专业建立了种类齐全、相互配套、科学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课内实训、课内见习、考证培训、毕业论文写作,重点是课内实训和毕业论文写作。课内实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课内见习指让学生外出参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大型旅游设施,以增进学生对大型旅游设施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考证培训指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语种的导游证、会计师证、高级营养师证的考前培训班,藉此提高学生的持证率,以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训。
专业见习以组织新生到广东省内外著名的景区景点进行现场教学为主,藉此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及导游操作的全过程,增加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坚定专业思想。专业实习指在每年四月的春季广交会期间,安排大二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即珠三角各大酒店参与交易会的接待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了解自身学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努力方向。毕业实习,是指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由该专业组织,统一安排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课外实训指根据所在区域旅游机构和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旅游活动或旅游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为了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旅游院校应该考虑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协议,走联合办学之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等来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实践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激励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并进行实践锻炼。
三、执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专业特色打造,本专业已初步形成毕业生受旅游业欢迎的办学特色。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统计,本专业本行业最终就业率达41%~56%,高于本科旅游院校全国平均线30%以上;07、08级已有41%~53%的毕业生担任了各级管理工作,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
[关键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78-03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超规模发展,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遇到不少问题:招生每况愈下、师资力量单薄、培养目标落空、培养计划老套、实训设施缺乏、校企合作浅显等。[1]因此,对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独立学院而言,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特色专业的培育实际上是要解决特色专业的质量问题,具体涉及政策引导与学校自觉等两个方面的因素。[2]有学者认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通过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和强化建设管理四条路径来实现。[3]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以下简称“北航北海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总体来看,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有一系列比较优势:地处广西南部旅游发达城市――北海;所属学校紧邻全国知名的4A旅游景区――北海银滩;旅游管理学科可利用的资源有“北海―越南下龙湾”国际邮轮航线、海门高尔夫球场,以及40余家旅行社、30多家星级饭店等;拥有旅游管理学院、旅游与休闲教研室等组织机构力量,以及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师团队;等等。这些优势为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上述优势,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以深入打造“广西区内一流,全国稍有影响力”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专业学科为目标,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入展开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方向设置
(一)导游与出境领队管理方向
该专业方向应以广西北部湾旅游经济发展为基础,重点依托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地旅游行政部门及旅行社企业,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较好的外语基础,掌握现代旅行社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导游服务的主要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应变能力、公关交际能力,能胜任外语导游服务工作及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邮轮乘务与管理方向
该专业方向应以北海―越南下龙湾国际邮轮航线运营公司、亚洲丽星邮轮公司、第三方国际邮轮人才输送公司等为人才培养合作对象,主要培养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邮轮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具有现代邮轮企业运营所需的沟通、管理与服务技能,能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协调和处理常见问题,能在国际大型邮轮公司、邮轮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营销、管理等有关工作,且具有较好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导游与出境领队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与管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以及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北航北海学院周边省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与输送高规格人才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定期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并根据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配套改革并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校政企”联动培养旅游人才
以旅游行业为依托,以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为平台,逐步建立起北航北海学院、地方旅游行政部门、周边旅游企业等三方互动发展、互为提升,融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于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其核心是坚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使旅游管理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能够始终走在实践前沿,始终与地方旅游行政部门、周边旅游企业保持紧密合作。
(三)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由5大板块构成,具体为:专业认知实践,分别由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内容组成;服务技能实践,由5门左右的理论配套实践课程和1门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构成,其课程内容因两个专业方向的不同而不同;管理技能实践,也即综合管理实训,是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和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的递进,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毕业实习实践,将安排在第7学期执行,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毕业设计实践,也叫毕业论文写作,将采用导师制的形式来完成。[4]
(四)创新教学方法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行业人才能力需求结构,应面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专业教育与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研究,适当组织专业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并实践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等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教学出发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五)重视教学管理
重视教学管理是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5]北航北海学院应该努力做到:首先,应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突显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构建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次,应全面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大力推进教师师德建设;再次,应积极推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倡导新的办学理念,使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提升和素质发展得到全面改善。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一)课程建设
1.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争取短期内完成3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并以广西区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参考标准,再从3门校级精品课程中遴选1门课程,使之能申报且建成为广西区级精品课程。建成后,广西区级的精品课程应能实现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习题,以及其他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的网络开放与共享。
2.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西南民族地区、东盟国家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开发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灵活调整和更新教学计划与内容。适当的时候,应积极组织旅游专业教师对兄弟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或成熟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等进行考察与学习,总结汲取相关经验。
(二)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包括自编与外挑两项工作。在教材自编方面,应积极组织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旅游企业一线,力求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便为实用性教材的编写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应积极与周边省市的知名旅游企业、旅游行政主管机构等合作,共同编写实践实验类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在教材外挑方面,应以当前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高等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切实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所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应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确保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
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室建设
1.新建两个教学实训中心
结合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专业设置方向,在目前的基础上,应完善现有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建设,新建多功能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等两个校内实训室。
2.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之一,争取每年有1~2个学生能承担该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推进与实施,进一步推动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经验,力求能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等不同视角进行全方位创新。
3.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
通过旅游实训室的自由开放,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己进行任务设计、工作实施和流程管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实训室的利用价值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改革实训内容与方法
旅游实训教学应能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教学目标应实现由从传统的教师设置向学生自主设置的转变;教学方式应能实现由传统的教师演示和学生被动模仿向教师提示和学生自我创新的转变;教学方法上应能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向学生自助式、开放式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1.增加实习合作单位
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城市的地缘优势,广泛开展与北海、钦州、南宁、玉林等周边城市及广州、珠海、深圳、杭州、上海等国内大城市的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争取与一些具有国际品牌、且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并使之成为实习基地。
2.围绕专业方向全面开展实习基地建设
在进一步巩固现有与广东海丰莲花山度假村、杭州龙井草堂餐饮有限公司、珠海御温泉有限公司、桂林阳朔河畔度假酒店、北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北海环球国际旅行社、北海青年国际旅行社等国内知名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深度合作实习基地,逐渐充实和扩展旅游专业实习基地网络。
五、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应以建立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发展目标,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一)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针对性地创造条件,并适当提供专项经费,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博士学位,并获取各种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资格从业证书。同时,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各种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及国内外高校的交流活动等。
(二)培养或引进“双师型”教师
一方面是自我培养,即根据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技能为抓手,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是对外引进,应适时从国内外高校及旅游企业引进既具教学科研经验、又具实战工作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三)加强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可聘请旅游产业实践运营方面的专家和具有丰富旅游企业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专业课程,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兼职教师将不拘泥于学历、职称,而是主要以工作技能作为衡量标准,可以是旅游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或一线资深员工。
(四)有效加快教学团队建设
以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人才培养模式改为焦点,以能力本位型的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既强调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更不会忽视教学团队的共同成长。通过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推进教学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研讨与经验交流,最终构建起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搭配合理,学历组合恰当,在广西一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组建北航北海学院旅游与服务业培训中心,旨在为行业高层管理人员及中低层服务人员提供定制化的特色培训课程。主要服务对象有:
(一)旅游与服务类企业
主要针对大中型旅游与服务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如旅行社、星级酒店、主题公园、旅游地产、景区建设与运营、邮轮公司、休闲娱乐场所、展(场)馆、机场、航空公司等旅游与服务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二)景区管委会等事业单位
主要针对旅游与服务类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如世界文化遗产地、大型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大型博物馆等各类管委会的中高层领导,或旅游与服务类行业协会中的会员单位领导。
根据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基础,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与服务产业发展、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创新、俱乐部管理、会议、展览与节事活动管理、邮轮运作管理等多个模块,旅游企业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需要挑选课程或者提出课程要求。
学员参加完整一期课程班,将颁发正式的当期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
参考文献:
[1]伍先福,陈攀.独立学院旅游教育的困境及其职业本科定位[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3):68-72.
[2]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0-34.
[3]杨新海,徐宗宁,付保川,等.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6):17-19.
关键词:专业特色;旅游管理;独立学院
作者简介:张楚珊(1980-),女,广东潮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助理研究员;林文庞(1981-),男,广东汕尾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馆员,助教。(广东广州51136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30-02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形式。其特色品牌建设是关系到学院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转型评估的需要。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某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究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与措施。
一、树立专业特色意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首要问题
1.专业特色内涵
专业特色指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简单而言:企业的特色品牌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上,而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具有同类专业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特长即是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建设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
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必须追求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找准专业特色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
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起点,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办出特色。专业特色的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历史以及资源优势相一致,还应该结合高校所服务面向的区域特点,并与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为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收发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对珠三角20多家知名酒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旅游企业尤其酒店管理岗位对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为进入门槛低,但需求量大,如服务员、前厅接待等;另一类则是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专业背景,而且至少懂得一门外语的高级实用型管理人才,如大堂经理等。经分析造成后者奇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低,且好高骛远,企业留不住,不愿录用。
第二,高职及中专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仅具备当服务生所必需的技能,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不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后劲力量,难以胜任管理重任。
第三,无论是普通院校旅游院系的毕业生,还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国际交际能力都不强。原因在于,一是英语口语能力差,二是外国文化风情知识严重缺乏,三是懂得小语种的人才少。
综上所述,结合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立志扎根于旅游业,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和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向中高层、向国际发展所需要的资质。
三、促进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本校广泛参阅了兄弟院校旅游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拟开设的课程均经过企业经理过目,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强,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求行业从业者要具备各科知识,懂旅游、管理、经济、财务、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所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课程模块组成。
(1)旅游学课程模块: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
(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等。由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故需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
(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由本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个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管理学是必备的背景知识。
(4)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模块:主要客源国概况、欧美文化风情和亚非文化风情等。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要与外国人沟通良好,必须掌握旅游外语,还必须以广阔的外国文化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自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5)社会交际科学模块:心理学、交际礼仪和公共关系等。由于旅游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学习该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
(6)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英语听说等。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网络,能熟练地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办公软件。
(7)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种具体操作必须经过练习、实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实训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应建立导游酒店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等,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依托企业,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该专业培养学生较强职业意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宗旨,该专业建立了种类齐全、相互配套、科学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课内实训、课内见习、考证培训、毕业论文写作,重点是课内实训和毕业论文写作。课内实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课内见习指让学生外出参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大型旅游设施,以增进学生对大型旅游设施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考证培训指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语种的导游证、会计师证、高级营养师证的考前培训班,藉此提高学生的持证率,以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训。
专业见习以组织新生到广东省内外著名的景区景点进行现场教学为主,藉此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及导游操作的全过程,增加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坚定专业思想。专业实习指在每年四月的春季广交会期间,安排大二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即珠三角各大酒店参与交易会的接待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了解自身学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努力方向。毕业实习,是指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由该专业组织,统一安排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课外实训指根据所在区域旅游机构和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旅游活动或旅游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为了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旅游院校应该考虑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协议,走联合办学之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等来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实践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激励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并进行实践锻炼。
三、执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专业特色打造,本专业已初步形成毕业生受旅游业欢迎的办学特色。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统计,本专业本行业最终就业率达41%~56%,高于本科旅游院校全国平均线30%以上;07、08级已有41%~53%的毕业生担任了各级管理工作,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
四、小结
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专业特色建设必须在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李智干.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毕道村.论将外国文化课列入旅游学科课程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企业家,2010,(12):34-36.
[4]张忠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93-95.
[5]朱慧,罗民超.基于专业特色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新西部,2007,(24):240-247.
[6]张兄武.专业特色的定位和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9,(7):19-21.
[7]张丽霞,聂洪,臣崔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协论坛,2007,(12).
[6]贾海芝.酒店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0).
[8]徐刚,梁文兰,牟红,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28-30).
[9]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63-68).
[10]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2-0075-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状
现今很多旅游专业设置上,往往在没有进行专业调研之前,就想当然地确定教学内容,并且大多都以学校自身的特点为依据,使得教育比较笼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详细的市场调查,根本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市场需要的,甚至不知道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市场中旅游企业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脱离了市场。此外,我国旅游教育培养的目标也非常广泛,专业性不强、教学没有特点,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懂一点,但知识的掌握不精通。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学校没有设置实习场所。学生往往只能够在课堂上接受学习,而所学到的仅仅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的人才自然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培养本科层次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在于“应用性”的体现,以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构建满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等内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立对满足中国社会发展,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掌握应用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正是在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下,琼州学院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服务于海南乃至我国的经济建设。
二、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思路
(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指南,集中体现专业的特色。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应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他兄弟院校的办学思路,明确自身的办学优势,最终确定自身的专业定位。琼州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国立省属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还必须大胆创新。琼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它要培养的是能够为三亚甚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琼州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三亚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拥有的漫长海岸线和热带旅游资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排头兵。同时,三亚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做法将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社会转型,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在2020年把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因此,旅游产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琼州学院是祖国最南端的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应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将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着力打造成以国际旅游为主的教育平台,全方面服务于三亚热带旅游建设,突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所需能力水平的知识结构系统,反映专业内涵。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执行专业定位的重要保证。教学体系构建主要从教学队伍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阐述。
1.教学队伍
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培养出色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专业实践性较强,需要既懂理论又能联系实践的复合型的教师,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师资建设主要重视理论,大部分老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为了适应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琼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首先,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外聘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注意应用型本科教师团队的特点。适当引进旅游管理、外语及管理类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在此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其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最有效的方法是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进修培训,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者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更新业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融教师与技师为一体的“72师型”素质的目的。2010年10月份,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8位教师参加了“旅行社经营管理师”和“酒店经营管理师”的培训,并取得了相对应的培训证书,这是落实“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集中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需求。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产业,需要文化素养高,知识面广,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其中,理论教学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组成。实践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课内实训:旅游管理专业所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例如“饭店经营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礼仪”等均安排实训课程比例占课程总计划学时的33%。(2)课外实训: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琼州学院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旅游专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另一方面,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2010年下半年,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举办了“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参与能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艺能力。(3)毕业实习:学院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到旅游行业的一线去进行实习,实习单位主要是三亚市或者临近市县五星级以上的酒店或信誉良好的旅行社,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也利于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自然对接。
(三)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发展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加大投入建好实习平台已成为我校的共识。近年来,我校加大投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建好实验中心平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学院历来重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设。我院的校外实训基地有:三亚玉海国际度假酒店、海南海之缘旅行社有限公司、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三亚天地海源商务会议服务有限公司等一些知名企业。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接轨,全面地满足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国家级 特色专业 特色因子 办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28
从理论来说,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需经过确定专业建设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特色专业定位、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等若干主要环节。①有学者指出,我国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效益与特色培育两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专业建设战略规划、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体系等方面加以解决;②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地方高校应逐步构建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③从实践来看,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由原来的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并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三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进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行列,意味着其办学规模已偏大,因而需要各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以实现更好发展。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全国共有7批345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得以政策扶持和重点建设。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点占有23个,占比0.67%。虽然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特色表象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内在的特色凝聚因子却具有较为普遍的规律性,也因此为其他高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定启示。
1 特色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各自特色,认识其特色身份,笔者拟从特色身份识别和特色凝聚因子两个视角分别加以归纳整体,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特色身份识别”是各特色专业点区别于其他特色专业点的显性身份,“特色凝聚因子”是各显性身份的内在本质因子。
从表1可以看出,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特色身份存在较大差异,充分体现了其特色专业点的内涵所在。但其内在的特色凝聚因子来看,却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频次17)、实验实践教学(频次15)、师资队伍建设(频次8)、课程建设与改革(频次5)、专业办学方向(频次4)等因素上,说明这些因子是任何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所不可或缺的,出现频次越高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因子越重要,或越能清晰地体现其办学特色。
2 特色办学规律
深入分析上述各特色专业点的建设经验,发现其特色办学存在如下规律:
2.1 注重特色化的专业办学方向
从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情况来看,云南大学结合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人才需求实际,开设有旅游经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3大学科支撑方向;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则下设旅游教育、景观规划与设计、策划营销等3个专业方向,以跟云南大学形成区分;桂林理工大学结合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本地资源,及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状况,重点发展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燕山大学则从当地实际出发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4个专业方向。
2.2 凝炼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中,有17个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其突出的特色加以提炼和打造。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之路多半遵循着如下规律:第一,注重自身独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云南大学的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天津商业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模式、黄山学院的“职业经理人”育人模式、青海民族大学的“一专+多能+特长”的培养模式,等等;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如北京联合大学建立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及其它首都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校、政、企、研”的协作办学思路,贵州师范大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方针,等等;第三,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多方面内容的协同发展,如桂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四方面:(1)优化课程体系;(2)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与学;(3)教学方法具备时代特征和国际化特点;(4)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2.3 打造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硬件方面,23个特色专业点无一例外地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建设最具成效的当属华侨大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华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形成了“为侨服务,传播华文”、“服务海西,示范全国”、“主题实验,实践创新”、“四高模式,科教协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五大特色。
软件方面,无一例外地将实践教学体系加以重点看待和处理,注重实效。例如,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用人需要,建立了课堂教学与参观见习、仿真模拟、实战演练、专项能力训练和毕业综合实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4 优化特色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拥有向心力强的教学名师或专业带头人。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华侨大学的郑向敏教授、云南大学的罗明义教授、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的罗兹柏教授等,都算得上是旅游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们对其所在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释放了极大的正能量。
其次,注重教学与科研团队的培养和提升。例如,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组建起一支积累了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较强实战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改革团队”,其中,具有行业兼职背景与经历的专业教师占63.6%。
再次,招聘与选拔教师看重实践经验。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倡导教师做行业的实践者,既要从事“学术研究”又要从事“行业实践”,鼓励并支持教师在承担横向课题、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注释
① 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② 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44-146.
【关键词】教学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 特色与创新
一、引言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本科和中专旅游专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既涉及服务,又不局限服务;既涉及管理,又不局限理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立足旅游行业企业的服务和基层中层管理岗位,按照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旅游行业企业培养基层管理者的近期目标和毕业后2年后成为中层管理者的远期目标。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最直接相关的就业职业领域为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行政部门等单位;其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面向的岗位群
就业范围 初始岗位群 发展岗位群
旅游景区 内导、客运、餐厅服务员、营销员 内导部、营销部、客运部主管/经理
旅游酒店 餐厅、客房、前厅服务员、营销员 餐饮部、客房部、前厅部、营销部主管/经理
旅行社 计调、营销员 计调部、营销部主管/经理
旅游行政部门 工作人员 办公室主任、业务股室负责人
因此,依据旅游行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熟悉国际旅游法规和国际礼仪,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现实的培养方案与这方面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对现有的旅游管理教学进行特色培育和创新指导。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价值理念创新
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就在于,普通教育强调有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培养的是学术型、工程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有职业教育的个性即特色。这种特色首先表现为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在这方面,德国的“双重职业训练制度”、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尤其是瑞士的“洛桑模式”,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与同类高职专业办学理念和思路的不同应在于,目前各类高职专业办学一般都注重了产学研结合和教学的实践环节,满足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引进、建构以及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意识即“职业灵魂”的塑造。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上,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上,不仅应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更要强调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打造高职专业“准企业文化”,锻造学生的“职业灵魂”。立足专业的创新与特色,实现专业教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培育与创新的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培育与创新不仅仅是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创新,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创新。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培育与创新的因素主要有: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核心能力的确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调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学组织与管理创新、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质量评估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推进高职高专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培育与创新。
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学特色与创新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与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打造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教学和创新的根本。对此,各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专业教师,同时按照老中青合适比例进行配备,培育或引进一批旅游管理领域相关的专业教授或副教授或博士等,并组建专业特色培育与创新教学小组,任命专业的带头人,负责带领整个教学团队进行教研和教改课题申请与实施,并建立相应的科研奖励标准。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突出”,即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素质与能力并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与实践课同时拓展,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三,教学内容与手段问题。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成果塑造等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与创新的重中之重,事关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创新能力塑造。近年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都在不断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方面,一些院系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适时修订教学大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完善教学环节。表现出了较高的教学水平。近几年,一些院系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确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评估标准和考核标准,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具有较强的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
第四,学生能力培育问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与创新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走校企合作之路。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塑造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将教、学、做有机地融为一体,校内实训不断线,校企合作贯始终,学生与岗位实现无缝对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在系应与旅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如酒店、宾馆、旅行社等,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从而在就业中提高竞争力。
五、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与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人文素养、公关礼仪、计算机应用、管理理论等通识性课程的教学,尽可能地多开选修课,多途径地吸收国内外旅游研究新成果和旅游发展的最新信息。安排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涉及领域的基本程序、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原则。还可以多结合一些通识性课程提出了一些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观点,设计了一些具有很强的参与性的活动方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第二,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以网络为平台,加强教学交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防止教学内容的重复。不仅使学生可以多方面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明确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对以后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鼓励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特别是加强案例分析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观摩法、亲身体验法等方法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
第四,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有利于专业教育的现代化、规范化,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而且还可以保证旅游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创造性地使学生的培养途径从封闭式课堂环境,拓展到实验环境,实现从理论知识培养到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五,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知识更新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度。
第六,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评体系。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阶段,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方法的主要形式包括: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会诊式考核。如会诊式考核可以邀请实际从事旅游管理和经营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骨干,针对学生的业务实训过程中提出问题,以拓宽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切实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除此以外,应尽量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使学生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21):67~70.
关键字:行业背景;教学;管理;就业
TB1-4
我校旅游服沼牍芾恚客运)专业成立于2005年,2008年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招收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校的办学特点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办出专业的特色,实现了旅游业与铁路发展的有机结合,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形成了构建“一个导向、一个突出、三个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行业背景
1.旅游企业人才市场调查
“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整个产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2014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5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97.04百万美元。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收入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后,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增幅较大。这种大幅增长趋势说明新疆的旅游产业正在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主导产业迈进。
“十三五”期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使新疆进入了一个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疆旅游业也乘此东风迈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对口支援力度加大,旅游援疆效应初显;旅游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完善,行业监督力度加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带动效应日趋明显。
2.铁路客运人才需求
根据《新疆“十三五”城际铁路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将成“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头戏。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核心区,是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亚、阿拉伯地区的国际物流港和装备制造基地,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投资130亿元(占“十一五”到“十三五”总投资的10%),建设新线1250公里。
截止到2016年4月,铁路项目已完成投资370.97亿元。建成兰新第二双线新疆段、南疆线吐鲁番至库尔勒增建二线、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开工建设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新疆段、克拉玛依至塔城铁路,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项目。积极争取将乌鲁木齐至伊宁至霍尔果斯口岸高速铁路、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等10个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这些铁路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两大通道,提升中通道的通行能力。到2020年,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的5426.8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市和90%的县级城镇。
据调查,仅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段每年因岗位调整、自然减员等原因需补员人数近800人,每新增开一对列车,需增加列车服务人员400人。
以上旅游业和铁路客运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铁路部门和旅游行业的合作也为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将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新疆旅游业和铁路运输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管理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管理也已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结合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管理的特色。
1.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目前,中职生农村生源比重高,据调查,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学生70%以上都来自农村,不仅如此,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仅生源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而且个体差异性很大;二是虽然生源整体经济状况较差,但个体上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三是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农村生源与城镇生源相比较为朴实,吃苦精神好,这也是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毕业生近两年特别受企业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1)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我校旅游服务(客运)专业把学生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女生管理。让学生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培养放在学生管理的突出位置;努力创造学生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搭建平台,如成立学生社团,发挥好学生会的作用;二是建立学生建议信息反馈及其激励制度,尊重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管理关注细节。由于前面谈到的中职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管理很注重细节的管理,例如:生活过程中,自己内务的整理,卫生的清洁等;学习过程中,对于时间观念的强化,学习方法的把握;业余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至于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以及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方面的问题。总之,学生管理过程中,抓好细节,是为了指导更加有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将校企文化融入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而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总想去管人,而不想如何去服务。有时候,看似被学生服从了,但心里很不服气,这种管理效果是很差的,原因是物极必反。以现代的管理思维来理解“管理”,可以把“理”的概念理解为理解别人,理顺关系,在这里“理”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生也是需要被老师尊重的。
二、教学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旅游服务,铁路旅客运输的用工需求,⒀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并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 即:
见习先入(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顶岗实习
“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的介绍
1.见习先入(认知实习):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训,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酒店(或者客运段)参观,增加学生对酒店(或者客运段)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酒店锻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在旅游旺季,把学生送入酒店,严格按照企业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技能的高强度训练。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学校强化理论知识,将实际操作带入酒店进行实施并考核。同时,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的同时,进行挂职,为成为“一体化”教师奠定基础。
3.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将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实习,让学生与相关企业相互了解和沟通,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2.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减少课程的理论讲授内容,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实践。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三、就业特色
自2008年至今,学校与十几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定岗实习就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单位。我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据调查:2008-2014年,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称职率分别为95.1%、95.31%、95.66%;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为:组织纪律性较好、肯吃苦、求上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特别是近三年,安排在铁路客车上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以其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得到了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处的高度评价,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以下是我校旅游管理(客运)专业2012―2016年毕业(实习)生分配情况: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导航.毕结礼 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10年4月中国统计年鉴2015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