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的教与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5 16:37: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的教与学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好高中语文教与学呢?

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改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最大要求莫过于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还学生学习的自。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整个教学活动活起来,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设计开放性作业等。这样语文教学就不再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堂,拓宽了教学渠道,延展了教学内容,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高中语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课也可以分成多种课型。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社会实践,语文活动课等。像阅读也可以分为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由阅读,定向阅读等。写作可分为日记,随笔,缩写,扩写,片断练习,命题作文,非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漫画作文,还可以口头作文。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完全把学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出一套“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和“三结合”的语文自学方法,在教师较多时间不在校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对我们是有益的启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同时要精心设计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观察、思考、质疑,有讨论、争辩、发现,有想象、理解、阐释,有分析、概括、综合,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紧而有序。

三、紧密联系生活,延伸课堂内容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摆脱本本主义,现实与生活对接,让学生感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很实用。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学习教材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个例子和载体,去揭示它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这是语文学习延伸和扩展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堂,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从而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

第2篇

一、从关注“物的世界”转向关注“事的世界”

自然,学生语文经验的重建无法绕开语文知识这个中介。对学生而言,语文知识是一种从未知到能知的学问,一个从先验存在到经验存在的变化。语文知识作为“物”,必须纳入到“事”中,即学生的语文知识探究行动中,才具有价值和意义。“事”的世界强调做,以前语文学习强调听说读写,现在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增加研究性学习。做“事”凸显与他人的共在关系,创造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要求学生主动选择、勇于探索与敢于承担,体现知行统一。语文知识体系是一个“物”的世界,而语文知识教学是一个“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并非教师所预设的确定性内容,而意味着不确定性的情境遭遇,需要临场应变能力。应试语文教学,多深陷于“物”的世界,而远离了“事”的世界。

二、从关注语文知识授受转向关注学生自我转变

应试语文教学中,教材语文知识成为首要目标,却不是学生自由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对象。这样,语文知识仍旧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先在结论,而不是作为学生的语文经验事实得以展现的。一些教师喜欢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理解。在高三阶段安排强化训练,并在高考前猜题押宝,只考虑学生在考试中顺利提取知识得分,不考虑其灵活运用问题。其实,语文知识学习要实现从知的层次向德、智与美的层次过渡与转换,必须谋求学生的自我转变。例如学习《祝福》,并非为了记住造成祥林嫂的社会根源,而是要让学生从祥林嫂人生悲剧中觉醒,形成分析人生命运内容成因的能力;学习《孔雀东南飞》,也并不限于反对封建家长制与渴望自由爱情,而应让学生从焦刘婚姻悲剧故事中得到启迪,生成要善待他人与珍视生命的人生感悟;学习《荷塘月色》,主要不在于把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如何优美,而是要引导学生产生对身边优美意境的审美追求。这样,语文教学就是佐藤学教授指出的,不仅是形成知识的实践,还是形成朋友的实践,与形成自我的实践。

三、改“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追求教学关系的重新定位

第3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1)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地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第4篇

未来的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建立在教学博客平台上,将远程教学、课室教学和电脑房教学结合起来的高中语文教学,既符合因势利导的要求,也是一种大胆地创新。在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中,以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的“立足三本,体会人生,问题引领,行动充实”的人生语文理念为指导,从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角度,我们借助教学博客实现了自身高中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一.在教学博客中推动文本自选,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文本固定,要我学”的局面,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想学的文本课本中不一定有,不想学的文本却必须学,怎么会有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已经允许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出现,“课文仅仅是个例子”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打破文本固定的局面,推动文本自选呢?

在我们的教学中,每次把课本发给学生之后,都会安排时间让学生通读,允许学生删除一些非基本篇目的文本,选送一些相应内容的文本。经过删除和选送,所要学的就是“我要学”的文本,学生自然会有学习的兴趣,人生语文“文本”理念倡导的“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工作也就会水到渠成。

当然,让学生进行文本自选并非易事。为了化难为易,我们想到了教学博客。以粤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学生只留下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希望推荐她的其它文章。借助教学博客,我们做了一些推荐。当学生选择了《素面朝天》等文章之后,“毕淑敏文选阅读专题”就在教学博客中形成了。在教学博客的支持下,我们轻松完成了学生的文本自选工作,并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中,实现了高中语文教与学方式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在教学博客中精化师本作用,实现“填鸭式”向“自主式”转变

“讲台效应,填鸭式”,是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的又一个问题。登上讲台,就是人师,教师总是忍不住滔滔不绝地讲。据说为了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杜郎口中学在改革初期竟然采取了搬走讲台的极端举措。

其实,只要我们借助教学博客来开展教学,那些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的课堂,也就没有了“填鸭子”的机会。在教学博客中,教师与学生的自由度是相同的,教师想填鸭子也不一定抓得到鸭子;教师与学生的话语权也是平等的,教师就是抓住了鸭子也不一定填得了鸭子。

在学校的电脑房,我们借助教学博客上过“歌词素材的有效积累”的作文课。从已经发表的案例《博客教学走向前台》来看,4921字的教学实录,摘录学生自主输入教学博客的有3274字,剩下的1647字是师生对话和教学衔接的内容。在教学反思中,我们感慨地说:“传统的作文教学课,虽然雷声阵阵,但是难得看到学生学习思维的风生水涌。博客教学中的作文课,虽然微风习习,但是却掩盖不住学生学习思维的暗流涌动。”在暗流涌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得不走向精化,人生语文“做好对学生的引领工作”的“师本”理念,以及高中语文教与学方式由“填鸭式”转向“自主式”的目标,也就得到了实现。

三.在教学博客中解放生本束缚,实现“陪太子”向“做伙伴”转变

师本作用的精化也就是生本作用的增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本束缚的消失,高中语文传统教学还存在“时空限制,陪太子”的问题。受课堂时空的限制,当我们在讲解某些学生的问题时,其他学生就是明白了也只能听着。这不是人生语文“以学生为主”的“生本”理念,而是在以部分学生为主了。

应该承认,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某一内容的教学是难以实现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的。但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解放生本束缚。发挥教学博客的时空拓展作用,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教学博客中讲解某些学生的问题时,其他学生明白了就可以不管。他们可以去参与其他同学的问题探讨,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吸引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这样的高中语文教与学方式,也就实现了由“陪太子”向“做伙伴”的转变。

在今年“深二模语文答案探究”的博客教学中,冯倩华同学提出第23题是否需要完全按照表格上面的数据和附注来回答,邓超等同学参与了讨论并阅读了我们的讲解,其他明白了的同学就去探究别的问题去了。像李瑞豪等同学,在我们讲解的时候,他们却在围绕侯梦婷同学提出的第8题难以理解,每次都会错,又没有什么办法加强训练的问题,开展着伙伴互助式的讨论。

四.在教学博客中落实问题引领,实现“预设性”向“生成性”转变

人生语文的“立足三本”,就是前面谈到的“文本、师本、生本”。“三者之间以‘问题’联系起来”,这是人生语文的教学构想。在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还使得学情难以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只能按照备课的思路去讲授,“学情受阻,预设性”的不足也就难以避免了。

在教学博客中,所有的学情都可以随时反馈出来。有些预设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已经明白就可以不讲了;有些生成的问题,我们可以及时捕获并进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语文的教与学方式,也就在真正需要讲解的问题的引领中,实现了由“预设性”向“生成性”的转变。

在“必修5阶段检测讲评”的博客教学中,有题目问:“下片的‘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些学生在答卷中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树枝的寒冷,写出的是作者对孤鸿的同情。当时我们认为学生没有读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在讲评中预设了怎么读懂诗歌的问题。但是学生在教学博客上反馈的问题却是对修辞手法掌握的不全面。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我们讲解了虚实结合的类比写法,使学生明白所写的是作者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五.在教学博客中激发写作热情,实现“学课本”向“学人生”转变

“让学生走出文本,放眼看社会、体会人生,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这是人生语文“学人生”的重要目标。但是,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却面临着“无心写作,学课本”的问题。文本的固定使学生缺乏走进文本的兴趣,难以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被拖进之后也难以走出文本去体会人生,于是就只能在课本中读与写了。高考作文对真情实感的强调以及套作现象的泛滥,都是这些现象的反应。

教学博客推动的文本自选,本身就是学生人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表达人生的写作热情。教学博客的建设,还为学生作文的发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使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中迸发出更高的写作热情。在教学博客中,高中语文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也就由“学课本”转向“学人生”了。

在粤教版必修2的诗歌学习中,我们的教学博客发表了学生许多“学人生”的诗作。其中陈秋艳同学所写的诗作《你》,与徐志摩《再别康桥》相比,别有一番风味:“你,轻轻地/ 从我身边走过/ 但我却看不着你// 你,悄悄地/ 在我身边停息/ 但我去忽视了你// 是你/ 在我的脸上/ 偷偷地做下记号/ 告诉我你已来过// 是你/ 在我的心里/ 深深地烙下印记/ 让我怀抱着希望// 多想你,多想你/ 在我身边停下来/ 但你却一去不复返地/ 继续向前走去。”

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由“填鸭式”转向“自主式”,由“陪太子”转向“做伙伴”,由“预设性”转向“生成性”,由“学课本”转向“学人生”,这就是我们在高中语文教与学方式中所实现的五个转变。这些转变是我们面对现实因势利导,积极践行陈继英先生人生语文理念的成果。这些转变也是我们着眼未来大胆创新,在教学博客中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产物。

第5篇

关键词: 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 人性之美 人文化教学环境 人文课堂

人文精神是素养的体现,是属于人自身生活、生存、发展的精神,是对人的人生、人格、人性、价值、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尊重、关怀、关注、关心和弘扬,体现人生信念和理想,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人文精神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中开设与人文精神相关的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塑造、启迪、传授知识的有效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1.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增强活力,教师应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精益求精,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高中生比较有个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合理引导学生学习。通常学生的想法都比较异想天开,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从知、情、意等方面接纳、感染、教化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弘扬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性之美

教材课文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本身渗透着真理与美好的人性。新课标将高中的语文教材作为指导,从内容上进行选编,充分体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精神。语文教材的内容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文章题材比较丰富,涉及古今中外人文精神的文章或作品较多。由于学生的文学语言感知力和想象力都比较强,以文本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从而拓宽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

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课,书中以全景式描写中国现代的城乡生活,主要以孙少平等人的矛盾纠葛为主线,刻画社会各阶层中普通人的形象,将人生拼搏、奋斗、追求、挫折、欢乐、痛苦相互交织在一起。路遥的平凡世界中,体现的是平凡人的丑与恶、善与美,令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孙少平对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还存有眷恋和热情,调出煤矿时,刚来到城市选择的也是煤矿,选择平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人性的丑恶与美好相联系,仔细体会其中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期待[1]。

3.创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教学环境

人文精神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课堂应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人文化学习环境,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将学生放在主置,充分实现其自身价值,以课堂形式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人文化的教学环境提供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且重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应根据学生各自的需要和特点,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心态,并探寻合适的学习途径与方法。校园环境包括学校传递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校风传统、行为模式等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营造与传播活动载体或物质实体的有效途径。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和树立浓厚的人文精神,组织多样化的学术文化活动,如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话题或时事热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的学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参与座谈讨论,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

4.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和人的发展,吸取各地优秀的文化。如诗歌,古诗就像文言文比较难懂,弄清楚字词的意思才能逐步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优秀的诗歌是文化浓缩的精华,具有极高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轻视古诗词就是摒弃全民发展的情感经验和理想等人文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让诗歌回归教与学的人文精神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体察生活与人生的真实,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效果。高中语文教育方法与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媒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人文精神等因素,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处世之道、生存意识、人生理想、人格精神、道德意识等,学会适应和认识社会[3]。

5.构建高中语文的人文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通过将人文精神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为学生构建平等和谐具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饱含情感的方式阅读,并结合启发性的提问方式,为学生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例如,《报任安书》一课,司马迁面对奇耻大辱写下坚定的信念,并完成《史记》,与他的遭遇相比,学生会受到挫折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对人们人生信念和理想的体现,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佑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2,6(24):134-135.

第6篇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高中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二)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三)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二)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四)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 

第7篇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高中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二)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三)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二)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四)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76-01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05

语文教学是高中阶段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审丑能力。在高中阶段,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相比,学习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想在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元素,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情感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关注。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符合教育教学标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心灵感应为基本载体、以感情交流为重要手段的开发式教育模式。情感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的交流,关注学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思想内容。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人良好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能够更好的贯彻落实语文教育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重点体现在情感教育方面,体现在学生的三观、道德素质和理想追求。语文人文性教育能够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情感教育,因此,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落实高中语文教育目标。

(二)能够满足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时期,但是如果引导不当也会引起各种情感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高中语文学科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在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高中语文教学实现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挖掘

应用高中语文教材开展情感教育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加强对高中语文教材的了解,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的选择语文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充、提炼,加强对各种语文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对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充分挖掘,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在高中人教版语文诗歌《归园田居》的学习中,如果教师没有适当的挖掘情感因素,学生在学习之后只能对诗歌营造的表层安静简朴生活进行了解,而无法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即诗人落魄中饱含旷达、贫穷中饱含富有、污浊中饱含隐士之心等。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将陶渊明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与诗中作者的心境相对比,学生透过陶渊明的心境得到个人内心上的启迪和净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有效的情感渗透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和生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情感感受,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二)通过富有情感的诗词、散文朗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具体分为听、说、读、写四个层次,因而有效的情感教育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其中,朗读通过有力的语文能够刺激人们的听觉神经,进而引起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有效实现情感的传递。通过朗读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提升语文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人教版《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朗读中感受到诗人的爱国热情,并激发自己爱国热情和为国拼搏努力的斗志。

(三)通过意境的创设,激发想象力,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

将情感教育有效的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为学生构建适合的语文教学情境,在情境教学中全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比如在学生高中人教版如姜夔《扬州慢》的时候,教师可以猪猪全面侧面描写、意境营造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在战争之后看到萧条古都破败、衰弱的情感,并联想到到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将能够联想到的事物构造成一种立体化、悲凉化的画面,加强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扬州慢》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应用充分强化了主体的心理感受,加上丰富想象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再比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背影》的时候,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和感动。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充分爱和感动的氛围中,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和文章内容相似的感人细节,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更高的情感培养。

(四)营造和谐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主导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加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情感体验,进而不断培养和他生学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情感和知识有效融合的新型教育方式,情感教育以生动化的语文和有效的行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引起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升自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真挚、丰沛的情感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徐桂梅.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展望,2016,(29):220

[2]温少宁.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J].学周刊,2016,(06):223

[3]陈剑铃.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