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37: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发展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用研究
最近几年,青海省省委、省政府继续完善扶持政策,将以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按照“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西宁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海东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在环青海湖牧区重点打造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柴达木地区重点打造海西统筹城乡一体化农牧业发展示范区;在三江源地区重点打造三江源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和黄南有机农牧业示范区。建设黄河谷地农业综合开发带、湟水沿岸高效农牧业发展带,兰青—青藏铁路沿线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轴线,并将继续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鼓励扶持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进驻园区,努力形成产业化聚集、园区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规模化经营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
1生态农业含义分析
1.1商品性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性既是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态农业的的基本特征。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能力低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数都是自给自足。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己需求之外,大部分产品用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小农生产模式被规模化生产模式所取代,尽管现阶段现代农业体系中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比较小,但是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要大的多,更好的体现出农产品的商品性特征。
1.2生态性
生态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从传统农业向着生态农业发展在时间上是继承发展的结果,也就是生态农业不能脱离传统农业而单独发展,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共性是生态,是和生态环境相容和和谐发展。相同的是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都是按照生产规律开展生产,如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和有机肥施入等,不同的是生态农业更加体现出科技性,生产过程中积极应用高科技技术,通过人工手段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符合生态要求。也就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适应性,而传统农业由于生产技术、设备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只能被动的适应生态环境,无法很好的体现出生态性。
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研究
2.1“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以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以农业生产基地为基础,农户广泛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能够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要选择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农业项目,更好适应市场需求。该种模式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农户种植等特点,通过生产基地和农户的示范带动逐渐扩展到其他农户,促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地方龙头企业统一收购,打消了农户农产品销售疑虑。同时,企业能够紧密把控市场动态,能够保证生产数量和生产质量,从而不断增加农产品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青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主要有青稞、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近些年,地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加速土地流转进程,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农民群众的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2.2“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农民通过参股、土地使用权流转发现现代生态农业,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护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能够更好发挥出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通过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合作组织,农民群众自发加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推广,不仅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还加快了青海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青海的生态农业发展中,“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是主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形式灵活,方便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融资难度比较大,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今后发展中还需从管理、技术、资金、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3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设施农业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化技术,人为的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以科学施肥、科学灌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要手段开展病虫害防治,以植物共生互补促进农业实现良性循环。最近几年,青海省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农民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
作者:孟克 单位:青海省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对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思考[J].郝朝晖.统计与决策.2005(14).
[2]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应用[J].李广祖,张吉国.山东经济.2005(04).
[3]论以畜牧业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J].李书民,杨邦杰.中国发展.2005(02).
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实施以来,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反季节蔬菜、奶肉牛、畜禽等设施农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产品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1.71万hm2(其中,日光温室0.72万公顷、养殖暖棚0.99万公顷),设施瓜菜总产量63.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万吨,设施农业总产值40.94亿元,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可达3643元。
㈡优势产区已经形成
通过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设施农业生产已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北片外向型蔬菜生产区、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区、沿山沿滩肉羊与肉牛生产基地,建成高坝镇、金羊镇、发放镇、东河乡等一批专业化生产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㈢整体生产效益高
日光温室生产栽培技术日益完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多茬口种植模式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设施畜牧养殖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五良”综合配套技术,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㈣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以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速测点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12年底,已认证蔬菜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产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0.55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0.31万公顷;年供苗100万株以上规模的专业化种苗公司8家,全年供应种苗3000多万株,工厂化种苗推广率达18%;认定牛、羊、猪、鸡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个,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25.6万头(只)。武威市凉州区被列为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县,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彩龙“”武尔威“”发放”“天梯山”“柳烟春”“西凉绿”“老土”“憨娃”等十几个地方名优品牌,部分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
㈤产销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武威市凉州区已建成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5个(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关蔬菜市场、发放蔬菜市场、大柳蔬菜市场、黄羊蔬菜市场),年批发各类瓜菜50多万吨;全区共有运销企业、合作社、协会6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30多万吨;运销大户2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20多万吨;从事小批量、季节性短途蔬菜销售的运销户达500多户,设立蔬菜收购点150多个;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达10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运销公司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产业协会和运销大户为骨干,运销户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蔬菜收购点和生产农户为基础的上联千变万化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小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武威市凉州区委、区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高度重视,从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到各类具体问题的解决,明确目标,靠实责任,实行区上领导包抓乡镇,部门定点帮扶,乡镇之间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各尽所能,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完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设施农业建设考核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之中,定期不定期对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实行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全区通过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树立宣传典型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设施农业发展上来,实现思想上同心、认识上同步、工作上同力,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强化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政府筹资、项目支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日光温室、拱形温室、养殖暖棚建设进行补助。同时,对3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养殖小区(场)的电力设施配套建设进行扶持。截至2011年底,先后拨付资金3000多万元,对644个设施农业示范点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扶持配套;二是对日光温室万亩乡镇、千亩园区(村)的基础设施、优质种苗、品牌培育、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以此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农机县补贴项目,对设施农业卷帘机、保温被、微耕机、暖风炉等给予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全区设施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目前已推广卷帘机4890台、暖风炉20台、微耕机20台;三是以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农业保险示范县为契机,逐步完善设施农业保险机制,发动和支持农户参与设施农业保险,全面推行设施农业保险,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区参保日光温室4400座,收缴保费44万元,政策补贴44万元。政策性能繁母猪、奶牛保险,分别投保69092头、4612头,理赔2920头、260头,理赔金额292万元、78万元。
㈢完善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区乡两级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育苗公司技术人员的作用,全面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棚、驻区入场技术承包责任制,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农民技术员300名,村级防疫员445名,“就地、就近、就便”开展技术服务,培育日光温室科技示范户200户,建立了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个省级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小区和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0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41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和10个区级畜牧科技示范点,建立乡级日光温室示范点205个、畜牧科技示范点120个。通过培育精品典型示范点、示范户,组织观摩学习,现场示范培训,带动和引导周边农户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采取乡镇帮乡镇、村组帮村组、农户帮农户、技术人员帮乡镇的技术结对帮扶方式,实行技术“联姻”,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提高种养水平。引进以瑞克斯旺为代表的蔬菜种苗育苗企业8家,年可推广优质种苗3000多万株,育苗企业为农户提供育苗、供苗、服务一条龙服务,推进了日光温室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主要蔬菜品种两三年更新一次;三是围绕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性措施来抓,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对农口领导干部、村组干部、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开展系统培训。安排不同区域的乡镇,组织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通过开办培训和相互实地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引导群众算好“效益账、经济账、增收账”,提高了群众参加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㈣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制定下发了《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凉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7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地方标准,已被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通过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种植户农药规范使用率100%,温室生产管理建档率100%;二是在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清水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天梯山人参果产业协会、发放蔬菜有限公司、凉州区裕民蔬菜运销专业合作社、武威市隆华蔬菜产贮销专业合作社建立速测点6个,加强对设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三是通过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凉州区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瓜菜产品中已认证的有机蔬菜1个、绿色食品10个;申请注册了“天梯山”“彩龙“”武尔威”“发放”“祁连”等地方名优农产品商标11个。四是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确保农畜产品安全生产。㈤突出抓好市场营销,健全产业化体系武威市凉州区从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战略、标准化生产、企业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加大对运销企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北京农产品流通联络处、蔬菜公司等单位、企业和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了西线以乌鲁木齐为主,南线以成都为主,北线以保定为主,东线以北京、哈尔滨为主,周边以兰州、西宁、宁夏为主的二十多个相对稳定的蔬菜外销市场,部分产品已打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三、存在问题
日光温室建设成本增加,农户建棚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建设规模与数量偏小。土地流转缺乏时间长、规模大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面窄、量小。农艺、农水、农机组装配套的集成节水技术推广仍有薄弱环节,农业装备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主体,流转面窄、量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关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少、实力弱,规模化经营比重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不明显。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建设滞后,带动能力强、社员广泛、利益联结紧密、拥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培育不足,对产业拉动作用不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㈠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重点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沿路沿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完善实施方案,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品”的产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建设设施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郊乡镇以日光温室为主,养殖暖棚为辅,日光温室采取添平补齐方式,全覆盖整乡推进。井泉灌区乡镇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日光温室基础较好的乡镇选择重点村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山水灌区乡镇以养殖暖棚为主,日光温室为辅,日光温室以现在示范点片为中心,辐射带动扩大规模,重点发展红提葡萄和食用菌。张义山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产经视点
㈡抓好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围绕《凉州区万亩乡镇、千亩园区发展规划》,以日光温室6个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18个千亩园区(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强化技术服务、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推广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检测、市场体系建设,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着力提高日光温室效益,全面提升千亩园区(村)日光温室整体水平,建设日光温室产业聚集区。在设施养殖上,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强化疫情监测,完善消毒防疫制度,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㈢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集成配套综合生产技术,加强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生产管理销售档案,大面积推广卷帘机等机械化设施,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力争实现“两个百分百,两个全覆盖”(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率100%,生产管理建档率100%,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
㈣加大优质种苗(畜)推广
继续扶持清水百利、金帆科技等种苗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售后服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加大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年推广工厂化优质种苗4000万株。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强畜种改良点建设管理,引进优质奶(肉)牛冻精、瘦肉型种猪和肉用种公羊,大力推进黄牛冻配改良、生猪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和绵羊杂交改良,不断提高畜种的生产性能和良种化水平。
㈤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继续实行区级技术人员包乡、乡镇技术人员包村组和示范点、农民技术员包组包棚技术承包责任制,强化技术人员管理考核,指导农户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力争每座日光温室(60米棚)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依托“农政通、农富通”等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网络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种养户辐射,定期收集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信息。
㈥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关键词]创意农业;横县茉莉花;台湾
20世纪90年代,传统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诞生了创意农业。狭义的创意农业是从单一农业生产出发,对农业园区和农副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广义的创意农业突破农业生产的限制,通过创意把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事节庆、乡村文化和市场需求融合,构建新农业完整的产业链[1]。总体来说,创意农业是依托农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运用创意思维,深挖农业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展农业功能,促进三产融合,实现三农(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兴业态。
一、创意农业的经验源
中国创意农业以台湾为代表,经历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创意农业三个发展阶段,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佼佼者[1]。通过文献检索和案例研究,台湾创意农业经验总结为模式创意、产品创意、产业创意和营销创意。
(一)模式创意模式创意:集众家之长,政企农通力合作台湾创意农业的成功离不开官方、企业和农民的通力合作[2]。以台北竹子湖海芋季为例,台北市产业发展局和北投乡农会每年都会共同确定海芋季主题,确保趣味性和话题性。为吸引当地农户参与,官方和农会鼓励农户利用各自园区参与地景花艺设计,并开设培训班,邀请专人进行自主营造设计的专业培训。农民成为创意农业的主要参与者和设计师,根据每年主题设计不同地景花艺,提升竹子湖整体景观。
(二)产业创意产业创意:做主题文化,实现全产业衔接台湾创意农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主题,或突出生态,或展示民俗,或强调科技。农园主围绕主题,打通上下游产业,跨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全产业衔接[3]。台湾彰化花坛乡从茉莉种植入手,到开发茉莉花茶产品,再借助茉莉花茶的品牌影响力,将旧谷仓改造为农旅休闲园区。游客在茉莉花坛可以参与一站式体验,享受吃喝玩乐购一条龙服务。
(三)产品创意产品创意:走创新之路,提高产品附加值台湾创意农业从景观设计,到创意礼品,再到体验活动,处处充满创意设计。一是景观设计主题化。台湾创意农业大多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三生资源进行创意设计[4]。从游览设施到景观小品,都是生态和艺术的结合。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同时,彰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主题概念。二是农业产品礼品化。通过创意外观设计和包装设计,普普通通的农产品摇身一变,变身人气商品,变身送礼佳品,变身高档艺术品。台湾彰化茉莉花坛茉莉花茶产品荣获德国IF设计和红点包装设计两项大奖,采用中国传统纸茶壶的包装和“花、鸟、风、月亮”经典剪纸图案,传递着生活的安定和谐。三是体验产品互动化。台湾创意农业注重互动性体验,茉莉采摘、茉莉窨茶、茉莉美容皂DIY,茉莉美食制作。游客在娱乐中感知茉莉花的魅力,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四)营销创意营销创意:讲品牌故事,用情感制造溢价台湾创意农业擅长讲故事,注入文化,用情感制造溢价[5]。如台湾第一农产品文创品牌“掌生谷粒”,品牌创始人以文字和摄影的方式记录稻农的辛劳,用古朴的牛皮纸包装,用书法手写产品和生产者的故事,传递对稻农的敬佩,表达对土地的热爱。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朴实动人,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二、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SWOT分析
(一)优势横县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是主题特色鲜明。横县是中国茉莉花之乡,茉莉花栽培历史悠久,花期长,香气浓。二是地理位置优越。横县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区2小时自驾游圈,毗邻越南,面向东盟。三是产业规模空前。作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县茉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占世界总量60%[6]。四是品牌效应初显。中国(横县)国际茉莉花文化节连续举办9年,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横县茉莉花已成为广西最具价值农产品品牌。
(二)劣势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发展滞后。一是产品层次不高[6]。目前多停留在农业观光和茉莉采摘的基础阶段,茉莉文创产品品种和质量有限,茉莉窨茶、花茶冲泡、花食制作和花香DIY等体验活动多集中在文化节期间展示,未落地形成固定的体验产品。二是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够便捷,景观缺乏美感,各大休闲园区接待能力有限,配套旅游设施不全。三是营销力度不足。营销宣传多集中文化节期间,宣传方式和内容缺少创意。
(三)机遇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的发展机遇好,有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当地政府《关于加快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的意见(2018—2020)》和《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的出台,为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挑战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竞争激烈。一是产地方面,对手强劲。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建福州独占先机。2014年,福建茉莉花茶传统窨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江苏南京因一曲名扬国内外的地方民歌《茉莉花》中外闻名,更注册了“好一朵茉莉花”文创品牌,进行茉莉花文创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二是市场方面,客群年轻化。90后、95后成为休闲旅游市场新兴的消费主体。根据茉莉花茶消费调查,50~60岁传统消费群体消费能力逐年下降,25~40岁中青年消费者占比逐渐加大。相比中老年群体对价格、口感和质量的关注,年轻消费者更看重消费体验、产品设计、个性化以及购物便捷性。
三、创意农业视角下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一)招贤纳士招贤纳士,发挥多方能动性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要更快更好发展,应招贤纳士,特别是有创意、懂技术、会管理、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一要加强外来引入。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员进驻,加快技术革新,推进创意落地。二要强化就地提升。借鉴台湾发展创意农业的经验,邀请专业人士加强对农民技术技能和创意的培训,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成为创意农业的重要主体。通过花艺竞赛的方式,吸引当地农民参与茉莉花景观小品的设计,提升横县整体景观。政府、企业、农民、技术人员和创意人员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助力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
(二)三产融合三产融合,推进全产业发展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要加快三产融合共生。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成规模,今后要依托南宁市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快茉莉花新品种、新产品的研发,发挥创意进行产品升级、包装设计和营销创新,将茉莉花转化为有技术含量的创意农副产品,转化为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资源,推进茉莉花全产业链发展。
(三)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丰富产品附加值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要从景观设计、产品包装、体验活动、民宿产品等方面加大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完善景观设计。南宁至横县公路沿线以及各大茉莉园区要增设景观小品,美化环境,提升茉莉花产品文化内涵。二是创新包装设计。包装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是产品灵魂的外形。现有茉莉花产品包装设计地域特色不突出,可设计成绣球样式纸盒包装,点缀壮锦花纹或者壮乡经典图案,突出广西壮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三是丰富体验活动。除了观光和采摘体验外,有必要丰富茉莉花体验类产品,如茉莉插花、茉莉绣球制作、茉莉窨茶、茉莉花茶冲泡、茉莉香包DIY、茉莉精油DIY、茉莉美食DIY等系列产品。此外,可适当增设茉莉研学旅行、茉莉禅茶修行、茉莉香道研习、茉莉花嫁新娘等针对特定群体的主题产品,各取所需。四是增设夜游民宿。茉莉花多盛开在七八月份,正是南宁最热的时候。其习性与昙花习类似,多夜间开放。若能开发茉莉花夜游产品,开发横县民宿资源,将推动茉莉花休闲农业发展。
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世界人口的增长幅度是惊人的,1830年世界总人口才10亿左右,1930年达20亿,1960年30亿,1984年为46亿,2000年已超过60亿,预计到2025年会增加到80亿,由此而来的就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严峻。我国资源短缺,尤其是人均资源短缺的情况令人十分担忧,土地产出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利用率低。而另一方面,光温等气候资源的的控制能力较差,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耕地减少是不容置疑的,人口增长也是难以逆转的,人地矛盾加剧会更加突现出来。加入WTO后,农业面临世界范围的竞争,农业如何发展是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拥有众多农业人口的中国,面对世界性难题,面对新的挑战,每个人不得不思考许多问题。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和我国农业的实际,发展以人为本的农业战略具有长远意义。
2设施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生产系统作为高耗劳动力的产业和高效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对我国在人口增多和土地锐减的国情下,能够保持长远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地延长作物的生育期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加温温室可周年生产,节能温室每年可增加5个月左右的有效生长期,塑料大棚可增加2~3个月的生长期,可使园艺作物产量提高2~5倍,太阳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成倍提高。在荷兰,温室黄瓜产量可达76kg/m2,是露地正常产量的20倍;温室单产达300枝/m2,是露地正常产量的8~10倍。在与外界隔开的现代化植物工厂里,产量的提高幅度更大,像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番茄从播种到果实成熟只需56天,而在常规生产中播种到采收需要5个月左右;在日本植物工厂里,菠菜生长期仅20~25天,较常规缩短5~10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数十倍。土地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缓解人类社会生存的矛盾,意味着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可能。(2)设施农业作为克服多变气候的一种手段,可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有稳定的产量和质量,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或交货,在国际市场中赢得稳定收入。因此,设施园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会成为园艺产业的龙头,在解决加入WTO后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设施利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园艺植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种苗业、特种植物(药用植物、工业用原料植物)的生产、育种都能利用设施。目前设施主要用于园艺作物的生产和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生产,今后随着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压力,应用领域会逐步扩大,如苗木的快繁、组培苗的驯化、冬寒地区禽畜的产羔和越冬、菌类栽培、鲜食玉米的速成(一年可生产四作)、特种养殖(鱼、虾、龟)等。
3走设施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以及整个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依赖型、粗放经营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导致的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萎缩。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这种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延续的地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越来越弱。面对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的严峻现实,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和严酷竞争,中华民族要发展、要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必须改变农业低效高耗的增长方式,走技术替代资源的路子,走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作为农业摆脱资源(耕地、水、气候、环境等资源)限制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注入生物、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的设施农业是高科技含量的生产体系,它将是全球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农业创新的主要途径、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扎囊县而言,其虽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县发展现状,对其特色农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扎囊县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扎囊县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区域性特色出发,运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自身的农业产品做到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市场竞争能力。换个角度说,通过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调节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扎囊县发展特色农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1]。为此,首先从扎囊县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连贡嘎县,北与拉萨相连,其是具有一定地理优势的;从气候分析,其处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由此可见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尤其是近些年扎囊县青稞产量增长迅速,具有特色竞争的产品有几十种以上,如蚕豆、豌豆、萝卜、白菜、冬小麦,且黄牛肉、羊肉更为著名。虽然其农业产品特色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实质问题让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产品规模小、未形成产业就是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知道,若想使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对于扎囊县而言,虽然很多农业产品都比较受市场欢迎,但是就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如巴旦杏、天山乌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较独特,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在外销上就比较困难,且现下扎囊县的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1扶持特色农产品协会发展
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种,即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集中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集团开发带动型。因此从扎囊县的农业特色分析,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去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进行带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2],对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无疑是会形成一定推动作用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出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创建一些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农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农户出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的一体化,帮助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量,从本质上减少企业与农民的损失。同时通过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政府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调节,在维护农户利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进而开拓更宽广的国外市场。
2.2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困境。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扎囊县在进行产品种植时,要运用更多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从而扩大像巴旦杏、天山乌梅、无花果等农作物的产业种植结构,从而解决规模小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生物制剂,去提高水果的单产量,再或者运用微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品种进行改良,且随着近些年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若是可以将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县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进原有的青稞种植技术,还可以缓解青稞重复种植的土地环境压力,在新型农业技术的带动下,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因此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因此在应用具体农产品技术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2.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对于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发展却至关重要,可以说通过品牌的塑造,可以帮助扎囊县迅速占领相关农产品市场[3-5]。为此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这会成为扎囊县农业品牌培育的先决条件,进而提升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力量。其次加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工作,运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断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性标志,换句话说,当人们提起青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扎囊县,那么就可以说扎囊县特色农业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在扎囊县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式的管理,确保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扎囊县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增卓玛 单位:山南市扎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清先.世纪之交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温军.未来的呼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4(11).
[3]严茂超.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02).
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加城乡之间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就开始出现休闲农业产业,我国则是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但发展迅猛。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境内水网密布,农业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近年来,在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多项激励措施之后,淮安市休闲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595个,比2014年增加了145个,年增长速度8%。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四星级1个、三星级4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8条,省级农业特色小镇8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5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7个。2017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点接待游客551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12.44亿元,从业人员共计约1.56万人,其中农民约为1.38万人[2]。
2绿色发展视角下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色发展源自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绿色发展应包括以下几层含义[3]:一是绿色是发展的前提与途径。绿色发展并不是说不要发展,而是要改变过去“黑色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二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绿色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这就需要进行绿色创新。没有绿色创新,经济增长仍然是走老路,绿色发展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只有大力进行绿色创新,绿色发展才能成为现实。绿色创新的程度和水平决定绿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三是人民幸福是发展的目的。绿色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其认为发展的本质在于提升人类福祉。因此,提升人民幸福感是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休闲农业是典型的资源环境依赖型产业,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淮安市休闲农业虽取得较大成绩,但从绿色发展理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2.1乡村资源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一是一些休闲农业项目在开发时占用大量耕地,导致大量耕地非农化;土地利用时比较粗放,集约度不高;经营不善后又导致大量耕地闲置。二是一些休闲农业项目在建设时期,一方面就地取材、乱采滥伐;另一方面产生的建筑垃圾随意丢弃在附近的土坡、水体,从而导致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三是有些休闲农业项目大兴土木,大拆大建,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建筑风格,导致水土流失、村容村貌毁坏等一系列问题。四是有些休闲农业景点环保设施不完善,且管理不善,致使游客垃圾四处乱扔,对水体、土壤、植被等产生严重污染。
2.2创新不足,功能特色有待拓展
一是全市休闲农业项目总体上经营模式相似,基本功能雷同,同质性竞争严重。二是休闲农业项目大多以品尝农家饭、采摘蔬果、景点参观以及垂钓等为主,休闲农业的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休闲农业项目大多忽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忽视其产业带动作用,对农产品精加工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目前,淮安市大多数休闲农业项目缺乏地方化、特色化,从而导致重复消费率较低,经济价值较低,寿命较短。这与基层政府缺乏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密不可分。
2.3农民无法分享休闲农业发展成果
提高农民福利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最终目的。农民参与、分享发展成果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但现实中,淮安市许多休闲农业项目只考虑投资者的收益,而忽视项目对当地农民就业与增收的作用,农民并没有从项目中获得多大收益。相反,有些项目由于游客进入、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反而间接使农民利益受损。甚至,有的项目在土地流转、征地拆迁时压低补偿费用,直接侵犯农民的利益。
3绿色发展理念下淮安市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3.1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苏北地区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各自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之后,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将以苏北五市为整体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苏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扶持,这些都将为淮安绿色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引擎。休闲农业属于典型的资源环境依赖型产业,没有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休闲农业更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为此,今后在发展休闲农业时,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适度开发,合理开发,科学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项目经营与自然生态的环境承载限度、村民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3.2加强政府管理,引导休闲农业绿色发展
在休闲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引导性作用。为此,一是在对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基础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统筹开发全市休闲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预评估休闲农业待开发区域的环境质量及生态承载力,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二是抓紧制定休闲农业生态准入制度、休闲农业建设的生态标准、生态环境破坏处罚制度等规章制度,以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防止破坏性的开发[4]。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休闲农业景点的可达性与便利性。
3.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创新力度
只有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休闲农业才可能有所创新;而只有创新,休闲农业才可能大有作为。因此,一要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依托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分类、分批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要加大创新力度,坚持地方化、特色化,深度挖掘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价值,利用“互联网+”“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村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农业生产、休闲、生态、科教、文化等功能。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涉及到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率以及劳动力和农业发展中科技含量与风险控制等内容。
关键词:现代农业 城乡发展
1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会对中国的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导致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而对于耕地强度过高的利用,除了会导致地力的不断下降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或者是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耕地有很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除此之外,环境也受到了畜禽养殖以及生活垃圾等的不好影响,包括对于近海渔业资源利用过度也导致了水域生态出现恶化的情况。
1.2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在我国耕地当中,中低产田的数量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只有五分之三,至于中小灌区的干支渠完好率也只有二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很多设施都已经陈旧老化了,还有一些干支渠等并不通畅等。包括很多的农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护,才会出现完好率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无论是畜禽养殖设施还是渔业生产设施的条件都相对落后,没有办法满足需要,甚至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防灾与减灾的能力依旧偏低。
1.3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问题
因为农业生产的成本其实并不低,而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十分低下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农业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土地租金连连上升的时候,无论是在生产与经营当中的物化、设备还是社会化服务的投入都在增加,包括劳动力成本也是一样,这些却导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变小了。在当下,很多留乡务农的人员都是妇女或者是老年人,这些人的岁数比较高而受教育程度又比较低,至于新生代的农民工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并不愿意回乡从事务农工作。种种情况,都让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1.4农业发展当中的科技含量与风险防控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当中的进步贡献率也只占到一半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都能够再高出四成到六成左右。无论是推广服务建设的力度又或者是关于原创性品种与栽培技术等的科技成果都还远远不够,缺少一些重大的收获而需要继续努力。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惜带来的支撑能力也很不足,这样的农机化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不少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时常会有自然灾害出现,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多发频发的情况出现,而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时不时有问题出现,这也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种种情况,加上国际市场的供需不断发生变化,价格也不断出现波动,以致于对国内市场以及对农业风险防控来说,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让现代农业发展更加得到推动的策略研究
2.1完善与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以及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要让现代农业政策得到推进与发展,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就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的高产、优质、高效以及安全,更能够让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是具有多层次且为复合型的,其包含了关于生产经营、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内容,从而让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也能够让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晚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能够让粮食以及棉油糖的生产更加稳定,同时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以及区域分布都起到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两个行业都得到更多的发展,也让农产品加工业朝着优势产区不断靠拢,更可以对国家级或者区域性等产地市场起到建设支持以及合理布局的作用。让现代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变得更加健全,就能够让财政“三农”关于投入增长以及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生态补偿等机制都变得更加的健全,也让中央财政更加重视与鼓励粮食大县。与此同时,它也能够让农业补贴政策以及补贴范围包括补贴的结构以及方式都变得更加的完善,而尽快将具体的措施出台也能够保证新增补贴确实地向着一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靠拢,也等于是向着主产区以及优势产区不断集中。拥有健全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不但能够让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水平得到提升,更能够慢慢将足够合理的农产品定价机制培养与形成。除此之外,将农贷款与农业保险一系列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也能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农业生产在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拥有更好的应对与应变能力。
2.2让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以及经营力度都得到增强
从多方面下手且利用多途径来发展不同的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让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到实现的很好的方式与措施,它更能够让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也能够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销售等的一体化得到更多的体现,切实地提升农民的经济利益。在此之余,想要让农业的商品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形成高产业率的现代化农业,首先需要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力度。政府想要能够对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第一是可以利用鼓励以及发放财政补贴的办法,关于我国农业涉及到的不同产业也可以将其产业贷款贴息都统一,借助于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来让商业银行以及政策银行都能够得到鼓励从而更愿意对农业组织以及农民进行放贷,同时还有积极的优惠政策待遇可以享受。在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的时候,要注意让中小农户的经济支持力度得到加强。若是想要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不断得到加快与推进,从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上借鉴经验是可行的,对于一些种植业大户实行规模化发展并且重点培养与发展农业人才都是必要的。先进的人才可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头人物,而在现在的农业企业中,还需要将扶持以及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做到积极引导,对于农产品加工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借助于科学经验将其解决。在此之外,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都能够帮助市场当中农产品的流通以及转换更加顺利,也能够让农产品的商品率以及商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2.3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以及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大力发展
在当下,无可否认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确实不高,包括他们的科学素养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对农民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并且针对性地进行保护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让农民中间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氛围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也能够让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多的推进与加强,也变得更加地科学。借助于不同的渠道以及途径,还能够在农村将现代化的生产意识与科学种田等内容进行普及,从而帮助农民提升科学素养,也更能够符合得了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对于政府的相关部分,打开渠道加强培训与教育工作,在现在具备的农村教育之上让农民素质提升的成本投入得到增加都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经济想要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市场化与商品化越来越得到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得到了扩大,而创新更的社会经济发展里面的重要存在。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实行大力发展,能够让农业和组织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从而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3结束语
现代的农业发展背景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这对于农业生产力、农民收入的提升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等都是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的。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件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家玉.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0).
[2]黄刚.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2014.
关键词:环保 农业 借鉴
目前,国内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农业环保的政策、监管等还不够完善,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事件屡屡发生。现在,农业环保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涉及到环境、生态甚至我们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2010年,我被聘用到日本九州大分县政府发改委工作一年。期间主要服务于中日两国、尤其是大分县与苏州市的农林贸易交流,对日本的农业环保技术和政策有一定了解。体会到,日本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希望通过以下对日本农业环保、苏州农业环保现状的概述和分析,能对苏州农业环保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1 日本环保型农业概述
1.1 涵义 日本于1992年提出了“环保型农业”的概念,当时是作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农业除了为大众提供食品,还需与环境相互协调,对维护国土资源环境的安全起重要作用。日本将“环保型农业”解释为利用自然物质的循环功能,与生产效率协调,正确有效并逐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降低环境承受力的可持续性农业。涵义的重点是:①保证农业发展能稳定地提供大众安全的食品;②改进、提高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主要内容及分析
1.2.1 环保型农业的主要表现类型。①绿色农业型。日本政府鼓励各地区,根据各自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病虫害防治不仅仅局限于农药,防害做到多样化、综合化,实现除草机械化、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等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这也有利于农业绿色环保统一管理体系的建设。这种绿色农业模式也是日本整个农业模式的概括类型。②有机农业型。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转基因方式,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等所有人为外力因素改变生物原有生长规律的物质,遵循生态及自然规律,采用有机农业技术,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其主要措施有:动物粪便施肥、秸秆还田,利用物理方法防虫害,对市场流通体系进行监控,保护环境来维持生物多样性等。③减化肥、低害农药型。低害农药主要是指利用现有技术,确定环境容量和指标,合理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食品因施农药而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减轻农业给环境造成的负荷。形成病虫害观测预防体系,采用对土壤诊断、机械除草、生物防虫等方式,达到保产保质的效果。日本现在注册的农药大致超过5000种,注册审查均十分严格。日本政府的农林水产省,每年夏季要举办“防农药危害活动”,提高市民对农产品的环保意识。④再生资源利用型。日本很多农村地区都可以看到在稻田里晒着的秸秆。这些秸秆一般不会用来焚烧,会用作还田。这种利用有机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在日本农业中很普遍。再利用的方式还有:将动物粪便还田施肥,污水处理后进行农田再灌溉等。通过再利用,环境负荷得到减轻,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同时,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效益。⑤土地改良、治污型。对部分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排土、转换水源等措施,使农业土地质量得到恢复性改善。这种治污环保措施往往多采用于工厂或者居住人口较多,周围农业土壤受到较大污染的地区。⑥造林植树、生态环境改善型。日本非常重视林业发展。日本在地形分布上,山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70%左右,植树造林对于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的防治十分必要。日本一些地方的林木已经到了需要适时适当修剪砍伐,来促进林木更好生长的地步。修剪砍伐后,将砍伐的木材用于国内销售或者出口销售。2010年,日本大分县就与中国上海等地的相关行业协会和公司签订了木材出口的初步协议,说明日本的林业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日本通过林业机械化,经营现代化国际化,改善林业结构,改进林木种植技术,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环保的维持和发展。
1.2.2 环保型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日本农业的平稳发展也得益于完善的农业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比如,在外来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的应对方面,日本限制进口及饲养对本国生态体系带来不利影响的外来生物,并采取措施防止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1998年,日本环境省在山梨县设置了生物多样性中心,并制定《外来生物法》。同时,环境省还颁布了《农药取缔法》,制定农药使用必须遵守的基准等。如表1所示,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及环保方面进行法律监管。
在以上法律法规中,适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的是JAS法,在日本被具体称为《农林物资的规格化及品质表示公正合理化相关法律》,如表2所示,是对此法律的细化分类,体现出日本对农产品的规格要求比较全面。
2 苏州农业环保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生态环境问题 ①大气:近几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尘粒污染也越发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投资成本提高,不少原先投资于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的企业,也开始将厂房转移至未经合理规划的农村,造成工业气体排放,对附近农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②土壤: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往往是土壤。建房、造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相应地,植被减少,又加剧土地沙漠化;另外,不合理施肥,造成土壤结构性质破坏、土壤次生盐渍化等。③水质:苏州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随着工业企业逐渐向投资成本较低、但未经合理规划的农村转移,不符合法规的工业污水排放,造成农业水源的污染,甚至逐渐开始威胁到部分饮用水源的安全。
2.2 农产品安全问题 ①家畜:饲养过程中在饲料中使用生长调节剂的现象依旧存在。②蔬菜水果: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或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仍较为普遍。③加工产品: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对健康不利甚至严重有害健康的添加剂的情况十分普遍。以上这些问题存在的很大因素可能是:法律法规上,条文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大,违反者法律意识淡薄,监管者监管不到位,执行者执法不够严。
3 日本农业环保对苏州农业发展的借鉴
3.1 制定发展政策的借鉴
3.1.1 生产经营模式。苏州很多农户是采用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不利于生产资料的选择、新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管理。目前像藏书羊肉等已经开始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提高了经营的环保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由此,苏州可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这样比较容易引导分散经营的农户逐步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水平,也能使新技术更容易得到应用推广。
3.1.2 政府扶持政策。完善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可考虑补贴重点由所有农户改为对专业农户,由对农业投入改为对生产的直接补助。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区分专业农户与兼职农户,推动兼职农户向专业农户转让出租土地,减少弃种土地。同时对生产的直接补助也提高了生产水平。另外,政府可以支持对农业灾害实施经济政策性保险。具体方式:增加保险品种,提高补偿水准;不断改进灾害损失的科学评算方法;组织对农户风险管理的帮助活动。
3.1.3 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农产品涉及部门较多,多部门往往互相推诿。这种“分块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影响到部门间的效能发挥。由此,可借鉴日本,精简机构、集中权限,明确责任,提高效率。
3.2 制定法律法规的借鉴 苏州农业要获得稳定持续的绿色环保发展,就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发展方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①提升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②农产品安全信息及时公开化,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③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对全市农产品实施标识认证、二维码认证,生产档案登记制。
3.3 农业环保投入的借鉴 ①推进食品安全,加大力度推行农产品规格认证制度。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定期公布各种农产品环保标准和安全监测情况。③加大对农业生态环保治理的投入,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3.4 农业环保技术和科研教育的借鉴
3.4.1 农业环保技术方面:①可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提高土地出产率。在集约化经营方式下生物技术的应用取代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减轻了农业发展的环境负荷。②可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以前按行政区域开展推广农业技术的模式转变为按产业发展布局来推广农业技术,使苏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加完善。
3.4.2 科研教育方面:①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人才培养。②切实加大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全民教育。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使城市的未来一代,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环保知识,具有环保意识,并能严格规范自身的环保行为。
参考文献:
[1]施锦芳.日本农产品安全与农业发展问题[J].日本研究,2011(1).
[2]王永静,程广斌.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
[3]武春霞,杨静慧,杜长城.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对中国盐碱地改良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3).
[4]陈慧萍,王玉斌,武拉平.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9).
[5]江尚.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9).
[6]葛文杰,董淑兰.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会计,2011(4).
[7]侯惠英,张大胜.日本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10,31(5).
[8]董理.日本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2(12).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3苏州市农村经济学会软科学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