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历史课堂实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历史这一课程大多都是资料性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枯燥,使学生难有学习兴趣。就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来看,学生学习呈现三种情形:排斥型:这类学生直接的排斥学习历史,且人数占据了学生总数的半数以上,或许受制于历史课程不如其他学科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又或是历史与高中生追崇新鲜奇特的年龄特质相悖,且在中考总分中的占比分数很低,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予重视,鲜有愿意主动学习历史。热爱型:这类学生热衷史学,爱学历史,但在学生总数中占比较小,他们受到或是父母、或是环境等诸类因素的影响,对历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当然,其中还是存在部分通过历史的学习而逐渐爱上历史的学生。折中型:这类学生不喜欢也不排斥学习历史,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存在这种折中心态,缺乏自主意识,同时也乏于上进心,在诸多消极心态的牵引下,导致这类学生的学习目的除了应付考试,也就是应付教师、家长的催促。基于上述三种情形,当下亟需每一历史教师刷新自身教学理念,促成学生生成内在学习动力,唤醒、激励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准确拿捏教学关键,实现历史教学效果“质”的提升。
二、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施行方案
(一)注重历史变化因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应关注历史的变化发展,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间的联系。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具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因果分析,从现象看本质,进而总结历史变化发展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历史探究能力。如讲授史上某一次著名战役的历史事件时,可引导学生对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进行探究,再布置具体细化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单独或结组查阅资料、总结依据,最后就战争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实现交流共促。
(二)正确解析历史内涵,端正学生学习思维
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概念内涵的正确理解是进一步展开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深入阅读教材、全面掌握史实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必要载体。由此,在基础理论讲授中,不仅要围绕概念内包含的基本要素,厘清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等,还要充分突出其具备的历史意义,但切不可将概念抽离具体历史环境。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对概念内涵所蕴藏的引申含义的挖掘。
(三)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关键词】西方文化;比较方法;人物描写;批判创新思维
钱乘旦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现代化理论、英国史、世界文明史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又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大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的非常接地气学者。《西方文化通论》这本书,其实是钱先生给刚从高中毕业的北大大一学生上的通识课程。其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灵活生动地讲授,破除了当时学生们的陈旧观念,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史学素养。虽然只有十五讲内容,但他立足几千年的古老中国,放眼世界,从现代文明的高度批判的眼光审视着西方文化,引起我们久久深思其中。
一、正本溯源,纠正误区,明晰历史常识
看似相同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尤其差异之处。例如古希腊时期“氏族”、“贵族”与东方的“氏族”“贵族)就有明显区别。在希腊城邦中,一些氏族自古以来就高人一等,它们是“高贵的氏族”。这种氏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贵族,整个氏族是贵族。这种情况和中国古代不一样。郭子仪为唐明皇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水郡王”,他这个人成了贵族,全家及后代也跟着他成了贵族家庭。希腊的“贵族”不是一种个人身份,而是一种氏族的身份。明晰了希腊“贵族”的内涵,就容易理解平民反抗下贵族为什么容易形成妥协,为什么会利于实行民主制度。西欧封建制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内涵看甚至是相对立的。这就容易理解西方君主专制的出现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由于其特殊的封建体制,向现代化转型比古老的中国更容易实现;而我们近代中国主攻方向就是君主专制统治,推动近代化进程变得非常艰难。
二、富于思辨,理性客观地考察西方文明
破除东西方社会的固有观念。在一般人眼古代中西方是民主的、自由的,东方是专制的、奴役的。西方式美好的、理想的;东方式黑暗的、是罪恶的。在波希战争中,希腊城邦间为了团结力量,振奋士气而提出“希腊自由”的信念,这位希腊的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希罗多德《历史》就严格区分“自由的”西方和“奴役的”东方,在很大程度上为希腊人的战争正义性提供了道义的支撑。但是后来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衰落灭亡,都受到民主的弊端和专制影响。
近代基督教普世性思想带来“拯救全人类”的基本口号,一直贯穿于西方文化。从到传教士传教,“拯救全人类”成为他们的口号,到了近代西方帝国主义扩张,“拯救全人类”也是一个方便的借口,在它侵略的任何一个地方它都会说:我来拯救你们。从“原罪”到“获救”,从拯救自己到“拯救”别人,不管别人想不想被“拯救”,他都要去“拯救”别人。这就成为近现代西方列强侵略别人,干涉别国的事例举不胜举。从这方面看,我们古代的专制大一统局面,尤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有其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现在不能因为文明史观或现代化理论的支持,把他们推向道德的制高点,而否认或忽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或干涉内政罪恶行径。
三、以“人”带事,深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基督教刚出现的时候是穷人的宗教,统治者对此都感到恐惧,……等到统治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接受这种新的说法,并力图将其转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工具。”通过揭示当时人们的内心活动,设想此宗教一开始可能遭到打压,但是由于其普世性和忍耐性,可以被统治者利用。简单的历史想象,很容易让人体验到当时的情况。
但丁的《神曲》讲述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特点是将世俗的人性和宗教原则结合在一起。
四、推陈出新,思想启蒙
从社会史理论视角审视产生的原因。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并不是工业化必然结果,而是英国推行的“自由主义”理论下,政府不介入导致的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马克思想解决在一个工业社会中为什么劳动者经受如此巨大苦难的问题,他的理论因此受到很多人都额欢迎;只要这个社会仍旧维持不公正,只要这个社会中的劳动者经受巨大苦难,马克思的思想就会被人们接受。”因此,一旦世界上出现经济危机或经济困境,思想就越受人们关注。
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看“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是落后国家追求工业化,追求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苏联是第一个用这种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英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德日则采用政府指导,而作为落后国家要想超前,更容易采用全面的国家干预政策。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国家全面介入、直接运作生产活动。但这种缺乏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制度,越来越僵化,必将别历史淘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主线;生理过程;认知规律
为达成三维目标,课堂教学需精心设计。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有清晰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是提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主线作为统筹和引领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线索,贯穿于整节课,是隐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主线创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转变等。如何创设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以生理过程发生先后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
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其体内时刻发生着成千上万种生化反应,前反应的产物是后反应的基础,后反应是前反应的延续,最终的结果是机体整体生理过程的有序完成。例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增殖等内容都是细胞内的生理变化过程,课堂教学中若以生理过程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也可以使学生对每个环节知识理解透彻,并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知识层层推进的思维,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理清生理过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中蕴含的思想,如生命都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但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等。
二、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认知规律为线索创设主线的课型常用于生物复习课,因为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量,教师的教学可以更撒得开、收得拢。现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及计算”课例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
这节内容是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教学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具体设计如下:让学生回忆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类型,教师全面归纳总结展示经典遗传系谱图由学生尝试分析学生归纳整理遗传病遗传方式判断的一般方法典型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及相关计算(例题的选择顺序为:隐性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显性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两种隐性遗传病组合的综合判断与计算一显一隐两种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不确定的遗传方式的综合判断及相关计算系谱图中的某一个体与外来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率的计算)果蝇中的相关伴性遗传病与计算ZW型生物相关的遗传病的遗传分析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的相关性状的遗传知识植物体中有关性染色体的相关判断及计算。
在复习课中,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感到知识容量大但不乱,有难度但掌握了规律后不畏惧。教师在进行这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思维方式与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建构
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大致为:以学生为中心,依据教学目标设置探究性问题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而通过课堂检测来完成教学评价。
一、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弊端
1.确立了教学目标,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学习目的,主要指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自己确定的,不同的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和年龄阶段的不同,学习目标也必然存在差异,学习目标更突出多样性的特点。
2.以学生为中心,但容易忽视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如果只突出学生的学,而忽视了教师的导,任由学生率性学习,那么也会偏离课堂上的教与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究,讨论交流也会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水准、能力和地位不是降低了,反而是提升了,教师的角色已由过去的“主演”转变为如今的“导演”。
3.培养了学生的释疑能力,但容易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能力。教师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来寻找答案,但在这个学习中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提问,这就是创新思维。
4.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作用,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嘴巴用语言满堂灌,现在仍然是“教师推着学生走”,只不过换成了用课件来灌,教学容量非常大,W生始终没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但是,学习是学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知识的获取绝不是只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和协作会话中建构和生成的;学生的能力不是从教师的说教中自然生成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而逐步形成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以问题的引导作为起点,以师生的互动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作为精髓。
二、自主建构课堂模式要点
因此,我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知识建构型”模式是针对传统“知识传授型”视野中提出来的一种新概念。在设计时它具有以下特点:1、以问题为起点,围绕问题并结合学习内容特征和学生的特征来制订教和学的目标;2、以教和学的目标作为提纲,紧紧扣住“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等。3、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又考虑组织指导、讨论交流、课堂展示、能力提升等问题。
“自主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自主”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问题引导作为主线,给学生以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时间。教师的“主导”仅仅是围绕学生学习为中心展开的,这样可以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让他们自主完成对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接下来,我就以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教学实践为例,来概括它的特点:
1.明确教与学的目标。本课在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学习的重点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有差异,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1],如尖子生和学困生的差异;打算将来学文或学理的差异;学习爱好与兴趣上的不同等。因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用差别性的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要设计与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合的学习问题,还要设计与学生个性相适合的情境问题和学习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总目标和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如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的理解,就应该进行分层次的教与学。学习目标相对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理解它体现在联邦与州的分权与制衡以及立法、司法、行政之间的分权与制衡;而学习目标相对高的学生则要加深理解,它还体现在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等方面。
2.以问题为核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来自“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是“师生共同备课”的过程。[2]这里的“问题”,根据生成的时间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一是对历史课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这经常存在于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时产生的,如什么叫邦联制,什么叫共和制;二是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创设的问题,这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已确定下来,属于预先就设计好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就是本课的重点或者难点,有时它可以通过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呈现出来。如美国1787年宪法中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三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出现的问题,在学习体验中碰到的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知识运用上存在的问题障碍等等,如学生学了邦联制与联邦制,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四是教学互动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如学习了美国总统制后,它与此前学过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等。
在问题的发现、生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激发者、引导者,主要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设必要的情境,提供丰富而有用的学习资源。同时,特别要注意在课堂中可以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生成问题。如关于美国总统的选举,有同学就提出质疑,既然每届总统都要进行大选,那为什么课本上说美国总统选举是间接选举制;为什么美国总统是对宪法负责等等。教师对那些发现有意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便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
3.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向“教学生学”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3]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义为问题的发现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等;学生的角色则转变为课前的主动学习者、课中的体验学习者、课后的回归学习者。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间,教师教的时间不宜超过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学生学的时间应占三分之二,这样才能保证以学为中心,而这才真正体现了一堂课的精华。其中自主学习时间大约十分钟,而合作学习的时间可以相对长一点,既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组外交互式讨论时间,也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例如在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时,就可以采取组外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三大组,一组扮演总统的角色,一组扮演国会议员的角色,最后一组扮演大法官的身份;各组内成员分别按照自己的角色从课本中找出自己的权力。自主学习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谁是美国的权力中心?这时可以邀请每个组的一位代表上台来辩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调控,并及时给予点拔和引导。最后学生认识到:不管是立法、司法还是行政权力都要受到彼此的制约,谁也无法成为权力中心,进而深刻体会到美国的三权分立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q论结束后,有学生生成问题:三权之间确实存在制约,但能保持平衡吗?现在总统的权力不是扩大了吗?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帮助学习,通过“剪刀、石头、布”的单向制约关系来反向说明三权分立是一种双向制约关系和利用跷跷板来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权力平衡。
4.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目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网上五花八门的课件充斥着教师的眼球。但是课件的教学容量过大,课堂学习难免有点囫囵吞枣,学生自主建构更无从谈起。基于此,多媒体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应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来设计,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为目的,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如本课采用PPT教学,幻灯片不宜超过25张,这样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整合:(1)美国出生了!(宣告并赢得独立)(2)美国生病啦!(邦联体制的弊端)(3)赶紧开药方!(制定《1787年宪法》)(4)疗效显著!(建立了联邦政府,促进了美国的发展)(5)巩固治疗!(建立了两党制)。
三、总结
总之,上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质疑。上课中,在教师的组织下把等待式学习行为转变为体验式学习行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下课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及时进行回归性的复习、整理和总结,从而巩固先前学习的效果。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方式,一定可以促进学习成绩持续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关键词: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拓展专业知识
如何让老师教师更加专业化教学是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的重点。如何让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再现他人,与别人进行交往,探索世界,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自终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总体要求。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介绍了如何提高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方法。
一、历史教师要拓展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
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高中历史教师要学会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方面,也出版了一些专著,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地理教学案例与评析》等;同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历史教学专业期刊上也刊载了高中历史新课标方面的许多学术论文和经验文章,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学习值得借鉴的资料。
2、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高中历史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是教学最基本的保障。首先专业教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
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
3、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例如,“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宽阔的学术视野,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能力,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位专业能力扎实、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教师教出的学生自然成才的几率高很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可以说,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经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大有帮助。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比如,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定的本节课的目标理解得如何?学生对本节课会有哪些疑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否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等。
2、提高课堂课程资源的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第一,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老师要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以生动的语言、得当的肢体动作、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其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对所授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专业能力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勾画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去吸引学生,或者运用多媒体效果进行教学,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短片。
第二,利用好高中学生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一些关于历史课程资源,如收集历史故事、外出旅游参观历史遗址时的照片、报刊杂志中有关的历史文章等。并进行课堂讨论、组织历史辩论会和故事会、编制历史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深入理解。
3、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
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实录,即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课例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没有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因此,教师在课例教研的基础上,还须提升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有序的研究。
综上所述,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研究者。从历史学科来说,研读史家的学术论文,对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失为一个极重要的途径。研读史家撰写的论文,不仅能够了解何为学术论文;而且也能进一步审视学术论文是如何写成的,通过研读史学论文,使历史教师逐步掌握史家是如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史料来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历史解释的。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接受历史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0天的学习培训时间里,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幸福而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能听到权威专家不同课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每一天都有丰硕的收获。10天的培训时间似乎太短,离别时我有太多的感慨与留恋,但它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却是前所未有的;10天的培训又很长,它已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引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培训虽然即将结束,但对我的影响却将是一生一世的。
在观看优秀课例展示时,我发现他们的课例差不多每个环节都借助了自己课堂实录的剪辑来说明。播放录像可以让老师们看到设计的环节有了动态的展示,使课件活了起来。这在平时的教学里是我没有见过的,很值得学习。
由于自己经验缺乏,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扰着我, 所以我非常期待优秀教师的现场赛课,也正是这次讲座学习培训,让我收获甚多。他们的讲座让我明白,平常的教学也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很多知识,并不一定是要在课堂上加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才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和兴趣。只有帮助孩子们从各方面去感受和吸取历史课堂上能够得到的营养,才能达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
另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前提。所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三原南郊中学的宋同乐老师的课堂上的收放自如,杨宗年老师的张驰有度,刘俊凤老师的循序渐进,还有吴积军老师的独具一心,都与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密不可分。只有掌握历史学科更宽厚的知识,才能更透彻的理解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以最自然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回顾自己平时的教学,也有很多的困惑,比如说:1.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冲突吗?2.新课程改革新在哪里、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3.高效课堂中怎样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4.面对高考,历史教材的使用,以及对高考思维的把握等等很多矛盾和困惑,但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茅塞顿开,相信我会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中找到平衡点,也会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高效课堂的模式,也会更好的指导我的学生们备战高考,冲刺高考的。
10天的学习培训,还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是天大的事,教育是关乎国家民族兴亡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的教育改革,教师素质的提高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式对我们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同时,新的教育形式也让作为教师队伍一员的我倍感压力,因为我们带着千千万万家长的嘱托,背负着学校领导的殷切期望,更是承载着孩子们的远大理想。而且在新的教育时期,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成为好的学者,用自己的甘露滋养学生们,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茁壮成长。其次:要成为一名好的引导者,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指引着学生在厚重的历史知识中获得好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历史视野,让孩子们能够在回顾过去中,审视现在,展望未来。
文末,借用改编了的一首小诗表明心迹: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关键词】导向性提问;探问;转问;追问;反问
有效的课堂导向性提问,能充分发挥引领、调控和激活功能,使学生思有目标,想有方向,学有方法,答有条理;使教师问有指向,教有主导,导有成效;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的主阵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灵活地运用探问、转问、追问、反问策略,有目的的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如花般绽放,使历史教学充满无穷魅力。
一、探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发现他的思路仍然模糊、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就向他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引导他对原来的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实现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从而使他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例如,学习“”,我让一学生思考后回答:“《》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但是,该生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我改变策略,依次设置如下问题:《》中赔款数额有何变化?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变化?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探问是一种有效的诱导方式,运用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问,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转问指提问的对象由学生甲转向学生乙。当学生甲的回答不准确或不完整时,教师转问学生乙或其他学生,通过他们的改正、补充,使学生甲原有的回答更准确更全面。我通常运用“谁会回答这个问题”“某某还有什么补充”“你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吗?”等这些语句进行引导。转问对象不单单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学生,也可以是全体学生,这样可以引发更多学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我自己也可趁机思考,以获得更好更圆满的解决方案。通过转问全体学生,使学生们全面认识了中国一直非常落后的原因。当然这里还运用了追问策略。
三、追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如果说转问是横向式的,那么追问就是纵向式的。所谓追问就是对学生的回答追根究底。追问的方式往往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系列问题进行纵向深入式地引导,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如《》,我设问:的导火线是什么?一学生回答:鸦片。显然,“鸦片是的导火线”的回答是不正确的,表明该生对此问题的理解比较模糊。为使该生清楚把握,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不断追问,使学生的思路逐渐明晰。
追问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群学生。如在前一个班级里教学《戊戌》时,我直接提问学生:“为何失败?”学生们都说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的强大,但不能说出“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方面的原因,结果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经过认真反思与总结,到另一班级教学时我改变了思路,我充分利用谭嗣同的绝命诗来做文章。我首先提出问题:“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他们的力量如何?”学生们很快回答出。我紧接着问:是谁无力回天?为何无力回天?维新派为何不寻求人民群众的支持呢?维新派为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较短时间的讨论,学生们想到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和妥协性,失去了群众基础。
四、反问,道是无“理”却有“理”
反问表面上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实际上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起被问者及旁人的思考。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反问,发人深醒,能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回答做出重新思考与探究,使学生的思维由原先的混沌、模糊状态豁然开朗,从而更全面地更深入地把握问题实质。教师运用反问,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见解上的错误进行委婉地否定、善意地提醒,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巩固自信心,又起到“强心剂”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可谓:反问,道是无“理”却有“理”。历史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时,教师通过适时地反问,可以引发学生深思;学生间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对思想冲突的一方或双方进行反问,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梳理,通过分析、类比、归纳,最终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袁淑芬.运用探问,推进情感体验的现状分析与出路审视[J].小学德育,2010,(7)
[2]张云梅.追问――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1,(11)
[3]李会昌,潘虹,金玲娇,汪微霞.发挥追问功能 拓展课堂空间[J].语文教学之友,2010,(8)
[4]朱能.层层追问 以史导论――高中历史《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课堂实录[J].教育科学论坛,2004,(8)
[5]张京丽.浅析历史课堂提问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6)
【教育信条】历史是生活的注脚,理解历史会让纤弱的孩子坚韧地生活着。
阅读朱能老师主编的《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一书,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朱老师浓浓的人文情怀。作为嘉兴市地方课程的选修教材,《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一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人类的良心”,包括“独立的精神”“良知的记忆”“博爱的心灵”三个单元,呈现了苏格拉底、陈寅恪、巴金、索尔仁尼琴、南丁格尔、特雷莎修女等6位历史人物的生活;中篇为“以天下为己任”,包括“民族的担当”“民权的呼告”“教育的使命”“科学的责任”四个单元,展现了文天祥、谭嗣同、杨杏佛、马丁・路德・金、、晏阳初、尼尔斯・玻尔、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先贤或波澜壮阔或溪流潺潺的人生;下篇为“社会群体在历史中的地位”,包括“需要理解的社会群体”“值得尊重的社会群体”两个单元,介绍德国纳粹时期的青年、美国的阿米绪人、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中国时期的新女性等需要我们运用理性去理解、怀着宽容去尊重的社会群体。
朱能老师说,这些历史人物(或社会群体)在现行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涉及较少,但是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培养学生“怎么做人”相当重要。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计翔翔先生在为《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一书写的序中说:“它并不满足于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的传递,贯穿全书的红线是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想搞一本以历史为载体的人文读本或者说是公民读本的夙愿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中终于得到了实现。”由此,笔者想到了朱能老师提出的历史教学的三重境界:“为历史课而教是教学者;为历史学而教是教书匠;为人而教方成为真正的教师。”在朱老师看来,“进入第一重境界需要的是责任心,进入第二重境界需要的是对历史和历史学的理解,而进入第三重境界则需要对历史和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同时,朱老师也指出:“上述说法并不绝对、并不孤立,而是层层递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重境界构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中,朱老师一直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历史为什么而教”这个问题,始终为实现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而不懈努力着。这一切都来源于朱老师的人文情怀。
早在十多年前,朱能老师就在《人文精神必须站起来》(刊发于《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年第2期)一文中,深入地分析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指出“在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有着历史悠久的考试制度的国度里,我们总在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个字――‘人’”,并大声疾呼“教育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必须站起来!”此后,在不同的场合,朱老师多次对人文精神作了论述。他说:“历史学是一门人学。历史学通过构建过去的生活生成和积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了人之成为人应具备的三大品质――独立、宽容和敬畏。‘独立’是指自觉运用判断和行动的自由,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批判力。‘宽容’是指充分尊重他人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对多元的社会发展能够给予足够的理解。‘敬畏’是对自然资源、生命资源和社会资源理性地认识和利用,防范过度的包容和排斥,防范过度的自由和限制,防范过度的获取和舍弃。”在朱老师看来,“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和自然三种元素构成,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而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历史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一个弱势群体。对于这样的现实,朱能老师并不气馁,他说:“我们不可能改变教育环境,但可以改变课堂的某个角落,可以影响一些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通过渐进的甚至只是点滴的方式,我们承担起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的责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作为普通教师,还是作为教研员,他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执着地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而努力着。用他的话说,这可算是一种“快乐的苦役”。
作为教师,朱能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两个“理解”原则,即“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历史是生活的注脚,理解历史会让纤弱的我们坚韧地生活着。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哈利特・卡尔曾说:“历史是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对话缩短距离,对话增进理解。朱能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关注“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
首先,与历史对话,发现多面的历史,追寻促进人生的历史理解。
对历史知识的专业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我们身边的那些优秀历史教师,他们的教学艺术虽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解力。而专业理解力不足又恰恰是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一直以来的瓶颈问题之一。因此,朱能老师在教学中倡导通过专业阅读增进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凭借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模块中的《宋明理学》一课,常被教师们戏称为“送命理学”,可见这一课的教学难度。朱能老师曾用了一年的时间关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这一年里,他在不同的高中观察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不同的高中开设了五次研究课,由此收获了一些心得:不见思想家的思想史教学是无趣的,缺乏逻辑的思想主张阐述会有点乱,离开学生生活经验太远的思想史教学是在天上飘。基于这些思考,朱能老师对这一课中的重点子目“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作了教学设计和实践尝试。
为了这一内容的教学,朱能老师翻阅了十多本相关的专业著作,其中既有思想原典,如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的《朱子语类》,也有著名学者的研究经典,如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钱穆先生的《宋明理学概述》、张立文先生的《朱熹评传》和束景南先生的《朱熹研究》等,还有能体现宋明理学影响的其他领域的研究专著,如陈东原先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
通过专业阅读,朱能老师选择了“礼”作为引导学生理解“理”的窗口。“礼”的思想不仅是古代中国伦理社会始终聚焦的问题之一,而且“礼”的内容也较易接近高中学生的心智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朱熹的学术人生、厘清“礼”与“理”之间的关系、辨明汉代和宋代之“礼”的异同等,是理解朱熹思想主张的一些关键之处。这只有通过专业阅读和思考才会有些心得。其中,不仅是教师自身对历史的困惑,而且还有学生的疑问,都会推动教师去进行专业阅读。在对学生的小调查中,朱老师发现,学生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对朱熹思想影响的理解比较单一,甚至偏狭。所以有必要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史、科技史、社会史著作,形成对朱熹思想影响的多元理解。对学生来说,认识一个有血肉、有担当的朱熹比仅仅知道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专制统治思想更重要。人生的完满需要丰富的历史理解作支撑,这是朱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的信念。
专业阅读是朱能老师从教十八年来的教学生涯的必修内容。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在教书生涯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一个女学生说的一句话:“朱老师,教历史是需要用年龄来作铺垫的。”用阅读来弥补年纪轻、阅历少的缺憾,朱能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专业阅读能增进我们理解历史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进而能厚重我们的生命。专业阅读能增加我们进入课堂、面对孩子的“底气”。
其次,与学生对话,做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追寻促进人生的历史课堂。
构筑情境、设计问题、师生对话这三个环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因为常用所以重要。仍以上述课堂教学为例,为了丰富学生对朱熹形象的认识,朱能老师根据专业阅读编制了朱熹一生的大事年表,并在课堂上对“木晦之训”“杜鹃夜悟”“乙丑之悟”“鹅湖之会”“朱熹之死”等细节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让学生基于史实通过合理想象获得一个有血有肉的“朱熹印象”,从而为解读朱熹“礼”的言行,理解朱熹的“理”奠定基础。
阅读思想原典的片段,是思想史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阅读原典,才能最原汁原味地接触到思想家的理论,然而,这不免会遇上一些抽象甚至深奥的言语。因此,朱能老师在选择思想文本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文字,同时还特别注意所选材料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设计体现思想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原典片段和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形成一些认识。
在认识朱熹思想影响的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理解上的偏差,即认识视角单一,学生只停留在“朱熹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此类的认识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朱能老师一方面通过建立思想史和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之间的联系,寻找多元史料,多视角地阐发“礼”的历史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围绕“明清时期妇女守节、殉节是朱熹之错吗?”这一话题进行对话,引导学生辩证认识朱熹“礼”的影响。
让学生有度、多元地理解儒家思想,这一意图源自朱能老师的一个认识,即每一个青年学生对儒家思想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朱能老师认为:勾勒了历史的现象和细节,开掘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当多元的甚至是冲突的现象或认识导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他们才有可能学会独立地判断,才有可能提升思考的质量,从而通过历史学习丰富他们人生的意义。
在担任高中历史任课教师的十一年间,朱能老师还做了七年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辛苦,但有乐趣。朱能老师认为,只要有一颗善待之心、理解之心就能做好班主任。朱能老师带的班级从来没有什么班训之类的东西,有的就是宽容和自由的氛围。他总是希望用微笑给每个学生信心和方向,也因此得了一个“快乐小熊”的称号。若干年后,朱能老师对班主任的琐碎往事大多都不记得了,因为当意义渐渐铺满生命的时候,细节便开始退去。后来有一个学生在QQ上聊天时说起了一段往事:“高三的我们,慢慢都感受到了身上的压力。记得那时有几个同学压力很大,总是失眠。您便和我们说:‘不要想太多,学习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如果想找人谈心,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们开机。’您是个言而有信的人,这句话至今都留在我脑子里。虽然我们从不曾半夜打电话给您,但您的话确实让我们感到很温暖,至少当我们因为压力大而想找人倾诉的时候,不会找不到倾听者。那时候觉得老师您就是我们在学校里最大的依靠。”在班主任工作中,朱能老师是一个忠诚的倾听者,耐心、静心地听学生讲完,很多时候尤其是女生一讲完也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他是一个让学生回忆起来会有幸福感的人”,曾有一位学生如此评价朱能老师。
“研究与引领”“指导与服务”是教研员工作的两大职责。嘉兴市高中历史教研员,浙江省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戴加平老师认为,教研员只有真心诚意地做好服务工作,取得学校与教师们的欢迎与合作,“研究”才会有广阔天地,“指导”才可能到位。朱能老师认同这一观点,在七年来的教研工作中,也努力地践行着。
朱能老师把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自己的职责,特别重视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命题研究能力。成长源于困惑,进步来自行动。朱能老师经常和本市(海宁市)的历史教师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教师们在教学中最需要得到什么帮助、最困惑的是什么等问题,并进而根据这些问题组织相应的教研活动,或者直接和学校的历史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以解决问题。朱能老师每个学期听课约70节,每次听课前做好预习功课,查阅专业资料,了解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听课时做好课堂实录,有时还进行课堂录像,听课后及时组织听课教师或备课组、教研组与执教教师进行充分交流。
前些年,有一所普通高中的历史教研组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中的历史专业问题和教学方法问题也较多,而组内又没有能起到“领头羊”作用的教师。鉴于这种情况,朱能老师主动和该校历史组建立了结对关系。他连续几个月都安排时间去该校听课、评课,多次参加他们的备课组活动,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讨论交流,并寻找解决途径。
朱能老师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历史教研组建设,不定期参加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根据每个教研组的具体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面向重点中学的青年历史教师,他组织了多次命题技术培训;面向普通中学,他多次组织教研组内或校际之间的课例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小范围、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促进学校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发展。
朱能老师不仅是个恪尽职守的教研员,而且还是一个乐于奉献的教研员。朱能老师经常通过QQ等现代网络联系方式,利用休息时间耐心地回答教师们提出的各种教学问题,包括修改教学设计、修改教学论文等。自2010年以来,朱能老师在QQ空间里贴出了他对历史教学的思考百多篇,这些文字引来了嘉兴市很多历史教师的“围观”。有些文字一贴出来,短短两三天里就有100多位教师阅读,有些教师还留言进行交流。有教师说“朱能老师的日志是我们学习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