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4: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世纪人才的一项战略举措。职业学校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阵地。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时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一、职业学校需要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文化知识、能力等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技工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办学质量,办学质量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现代技工教育质量观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加强调适应需要,强调直接上岗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技校教育逐渐取消了入学考试,形成初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技校就能入学的现状。因此,生源总体素质在下降。而且,技校生入学时十六岁左右,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上讲,青春初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转型期。他们憧憬未来生活,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但他们依赖性强,自制能力较差,把握不住自己。青年初期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所以,技校时期学生身心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恰恰也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阶段。正是由于他们不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经千雕万塑,就能塑造成一个思想品德端正、智力充分发挥,有健康体魄,懂得生命,面对人生的合格技校学生。
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应注重教育同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根据企业、社会需要,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确定素质教育目标,按适应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因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应是具有职业性的素质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即承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的技术工人。要分析研究第一线上,以响应岗位群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来确定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内容。
技校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
实现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应用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一)加强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厚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并不单纯是班主任或政治课教师的任务,它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从全过程、全方位共同努力。
在具体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功能,改进政治课教学目标,增加时事政治、法 律、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其次,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德育评价工作,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做到教师教书育人、职工管理育人,从日常行为规范到校风校纪、从校内学习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读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书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二)狠抓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创新的 思维习惯。
(三)强化生产实习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
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它关系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能否很快进入角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多年来,我校始终将实习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增加实习教学比例的同时,还加大了实习教学管理的力度,制订了切实有效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使实习效果不断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企业要求,尽可能将学生的实习安排在校外用人企业进行,这不仅使学生的实习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也让学生向社会更好地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四)改革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拓宽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职业学校必须改以往的单一型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改变了过去专业过细,不能适应企业广泛用工需要的状况,设置了第二专业。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上让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同学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技能,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向多能工发展。这样不仅增大了学生的专业口径,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转岗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五)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教育思想的贯彻,教育原则的应用,教育方法的改进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因而影响最大,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深化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业”。教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就满足了,他们还应在思想道德、爱岗敬业、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来熏陶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以无私奉献精神来塑造学生。
一般的教育理论都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对于技校教学课堂,学生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课知识,专业技术课教师要有操作技能,并取得“双师”资格证。我们学校特别关注此方面教师的培养,安排实习教师与理论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此,职业学校要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寻求变革,不断促进技工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小青,《职业学校实施素质的思考》,中国轻工教育,2002年.
[2]董雪峰、牛健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
[3]张国锋,《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现代技能开发,2001年08期; 37-38.
[4] 徐建华,《技校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02期; 44.
[5]朱雪荔,《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9年03期; 10-11.
关键词:高校教师;内涵式发展;专业素质
前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那么,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就要深入领会十内容,尤其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如何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塑造高素质的教师人才,这些是笔者在深入学习十报告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并结合现今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我国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及其发展环境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考察,大量研究成果显示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专业素质亟待加强,教师的教育意识、敬业精神和语言能力是决定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决定因素。
1 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外延与内涵
研究表明,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外研由四部分构成:(1)极强的教学能力;(2)高尚的职业观;(3)不断提升的教学观;(4)与时展相伴的继续教育观。
1.1 英语学科教学能力内涵
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应融英语知识、运用能力与教学能力为一体。通过调查与专家访谈,得到了优秀的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如下的教学能力。
(1)熟练的运用英语的口语能力、广博的知识;
(2)有很强的能力创造和睦的课堂学习环境;
(3)能很好地因势利导和鼓励学生;
(4)较好地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
(5)准确确定与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活动;
(6)能较好地因需调整教学;
学科教学能力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从而得到最有效的结合,产生1+1>2的效果。
1.2 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规范
英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语言的传授者,更是传播另一种文化的媒介。除了基本的知识渗透之外还应更加注重师德师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生的典范,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高尚品德、奉献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不能一味机械地灌输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1.3 英语教学理念
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能力。既然是英语教师,那么优良的语言能力必不可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教师至少应具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口头和书面表的能力,并做到转换自如,这样既能避免理解失误,也可提高教学效率。第二,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必要的,但关键还要看课堂授课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清晰、合理、目标明确。第三,创造性处理教材能力。这也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教师如何理解教材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授课内容。教师要做到熟悉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做到教材与教学活动衔接合理流畅,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第四,备课能力。教师还应该具备备课能力。只有熟知教材、资源、学生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过程流畅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处理好各种突发状况。第五,编写教案能力。教案是教师备课和授课的依据,良好的编写能力能让教师授课更加有信心。同时不断完善教案和编写新教案还是教师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体现。第六,教学评价反思能力。教学评价的作用是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评价意见修正不足。第七,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第八,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教师要善于把多样的教学资源合并、整理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4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理念
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教学与研究;加强与校外相关领域同行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了解英语语言教学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自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掌握语言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课题,使自己从经验型、实干型转化为教研型的教师。
2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取决高校的硬件设施,更取决于教师。教师的地位尤为重要,是组织和开发教学活动的重要力量,也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继续下去的衔接纽带。因此,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2. 1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还必须具备文化素养,熟悉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首先要有进步的思想和信念、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爱心、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积极地影响学生;其次,优秀的教师还应该具备开放的思维、探索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自身积极向上的状态与同化莘莘学子们。
2. 2要具备多元的语言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运用知识的较强能力。同时,必须与时展、知识的更新,科技的进步紧紧相随,不断有意识地更新知识,研究的内容,方法,手段。更要形成能更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结合,为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做贡献的学习习惯。
2.3要具备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内涵式发展时期的英语教学为教师勾画出更加清晰的目标,提出更加确切的要求。英语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不仅应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应具有教学评估能力(学生与自我评估)、教材编写和评估能力,使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2.4要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和实践素质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创造的适当环境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明确创新精神是什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创造环境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创新发展、吸纳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提高应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是包含思想、道德、作风、专业水平和科研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和教学的质量。而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努力地在完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自身修养的提高,以此来适应未来教师的内涵式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2.
[3]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4]顾佩娅.解析优秀外语教师认知过程与专业成长[J].外语研究,2008(03).
[5]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素质培养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技工院校教育的不足,在加强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教育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重点。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以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从思想和行动上树立起创新性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建立主动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等。思想观念的更新,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有效的保证。
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基地,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技工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能顶岗生产,这也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最大的
特点。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的是企业生产的一线单位,光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理论课的讲授要以“够用”为度,同时要适当拓宽专业技能的适应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空间和余地。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把课本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教师在每个单元模块的讲授中,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里主要指的是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虽然这些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涉及,但是针对技工院校的现状,学生在这些能力上仍有一定的欠缺,综合素质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中也要同样重视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学生一起共同缔造具有校园特色、人文氛围的校园精神和生活环境。开展、组织社会实践,结合本专业的需要,让学生进入到生产一线,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从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目的地组织专题社会调查,可使学生接近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生存意识,树立危机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到社会大舞台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道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44-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中,“道”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范畴,也是当代大学生不断探寻和追问的重要概念,毫不疑问理应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根本上厘清“道”的基本内涵,这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上也是有益的。
一、何为“道”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的最初含义为具体的道路。《易经》中“道”字,先后出现四次。《尚书》《诗经》《左传》中,“道”亦是常用词。《易·履卦九二》说:“履道坦坦”,意为行走的大路平平坦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道”字都是“行”中夹一“首”,指人行走于道中,这是“道”的最初含义。《说文解字》中也讲:“道,所行道也”。老子哲学充分吸取了《易经》中把天体运行的轨道称为天道,把人行事所遵循的法则称为人道的思想,首次将“道”置于哲学的最高范畴,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的道提升为作为万物本原、始基之道,把具有控制、支配功能的道生发为具有化生功能和本体性质的道。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皆围绕其所创设的“道”而展开,这对“道”无疑是个重要突破。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以往所说之“道”皆为可道之道,不是“常道”,而“常道”才是他自己所要言说之“道”。按照《老子》的观点,我们既无法闻其声,亦无法观其形(寂兮廖兮),所以这种言说是极不容易的。“道”不是某物,它无形无象,无法感知。“道”没有具象,以潜藏方式存在,只能意领,不可言说,一旦说出,便失却其本真,勉强用“道”字称呼,也只为方便起见。“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超越了我们的感觉知觉,但它并非空无所有。“道”是物,是浑然一体之物,是真实的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是一实有的存在体,但又不同于某一具体的存在物,它不是某物,而是一种潜在的存在,人们无法凭借感官而感知,因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既是精细微小的,又是广大精深的。它没有具体物象,但它的确是物。它广大无边,无法用一种形体去界限,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总之,“道”是最广大、最精微、最普遍的存在,这个在宇宙间唯一的、绝对的实有的存在体,它本身是永久常存的,其“先天地”而存在,亦即无始而存在。天地不能久,唯道能久。“天乃道,道乃久。”(《十六章》)它“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不因外物变化而变化。它亦非固定不变,其“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道”是一个变体、一个动体,世间万物皆因“道”而持续在“变”、在“动”。“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因它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道”时间上可以无始无终,空间上可以无所不在。“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即作为天地万物普遍的永恒的内在根据,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可能性和创造性,“道”不是某种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形式,而是形而上的永恒存在的非物质实体。
二、“道”统“有”“无”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它所创生。“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道”是一切存在的始基,是“万物之宗”,生,是“道”的功能,它生成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生发者,具有无穷的内驱力和创生力,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皆为“道”之内驱力与创生力不断生发的一种显现。
老子在第一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第四十章中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都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在老子哲学体系中,“有”“无”这一对概念是仅次于“道”的,而且是处于连接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万物”的关键性位置。
“无”在帛书及通行本中,其繁体字为“無”。“無”字,在上古时期与人们试图和不可感知的神灵相交通的乐舞密切相关,因而这个“無”,不等于没有,只是无形无象,不可感知,“無”是“有而似无”。老子哲学中的“无”,并不是对宇宙万物本体的否定,它是宇宙最初的本源,是“道”作为虚名之神时的命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十六章》)在老子看来,万物纷纷纭纭,但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始基,而始基之处,呈现虚静的状态。可见,这个始基即是“无”,故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体现“道”作为始物之小。由此看出,“无”为万物最初的始基,它是“虚”状的东西,有静、“小”的特点。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这一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混沌的东西,为天地之母,它就是“有”。
“有”是“道”作为生养之神时的命名,可直接产生天地万物。“有”不再如“无”般虚旷,它是“纯有”,是对“万有”的抽象和超越,是“道”在形而上的显现和展开。“有”,“周行而不殆”,有动、“大”的特点,故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可以体现万物之归终,展现万物之边界,显示道体之大,是道所生发的“一”“二”“三”之总和。
“无”和“有”似对立又相连续。“无”蕴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包含着无限之“有”;“有”是潜在于“无”中之“有”,是“无”中之“有”。“无”不是世间万物中的客观实体,它总与人相关,是生命本真存在的境界。“无”是“道”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道”。“无”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老子对本体存在的深切体悟,它是一种自明性的存在,任何指称不但对它毫无意义,而且只能是对它的破坏。“无”是对“道”的一种无言的呼唤,是一种否定的积极力量,它是以保护“有”之真为最终归宿。“虚”和“静”都是“无”的特征,虚之动的出发点是“真”,静之归的落脚点也是“真”。虚是以“无”为出发点向“有”的着陆,静是以“有”为出发点向“无”的复归。虚极而动,动极则静,没有“无”,“有”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有”,“无”变为无本之木。从“无”现万物之始,从“有”现万物之回归。“无”非空“无”,由“无”而“有”,“有”非空“有”,“有”终归“无”,不可持“有”而忘“无”,亦不可持“无”而弃“有”。“无”与“有”相反相成、相互转化,集中体现了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赋予了事物以完整的意义,老子本体之“道”就是通过“无”与“有”的相互生成、相互转化进而获得了一种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无穷无尽生命力。“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和“无”统一于“道”之本体当中,“有”是万物之母,“无”是“有”的根源。“无”与“有”的统一即为“道”之本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体系研究》(GBC12111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
2.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德邻.“无”在——论老子“道”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5.牛方玉.释老子“有”、“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6.余爱妩.试释《老子》的“道”、“无”、“有”、“一”[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05)
7.张敏.论老子之道——人的内在生命呼唤[J].运城学院学报.2003(06)
8.张新水.论老子之“道”非“有”非“无”亦非二者之统一[J].兰州学刊.2005(03)
9.王晖.论老子哲学的“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01)
(一)丰富的人格内涵
语文教育,本就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因为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人类精神的结晶,因此,作为育人主体的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中学语文教师的灵魂所在。语文教师的人格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语文教师应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进步的人生观,为社会和学生甘于奉献自己的价值观,树立高尚远大的理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尽忠诚。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爱国意识,热爱祖国,维护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
其次,要有高尚的情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崇尚正气,崇尚英雄,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有了这样的底蕴,在语文教学中,才会有对《枣核》思乡之情的真切赞美,对《五人墓碑记》慷慨赴死的扼腕赞叹;才会有《社戏》的童趣,《春》的奔放;才可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教育学生。
第三,要有高雅的格调。语文教师具有高雅的格调对创造语文课堂的氛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宽容大度,与人为善,讲诚实,守信用,平等待人,办事公道,活泼开朗,和蔼可亲。有了这种修养,外化出来,则言行举止文明、高雅、显示出一种大家之气;渗透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则让学生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二)广博的专业学养
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否则就失去做教师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师厚实的专业学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具备语文专业知识。语文教师首先要在“语文”上下功夫。教的是母语,就必须掌握母语的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作基础,是很难从事语文教育的。
二是要具备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教师自已必须具备这四种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上达到一定水平,既能给学生指导,也能给学生示范。常规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一定要符合要求。
三是要具备教育与心理学知识。掌握扎实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语文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与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多方面的爱好与才能,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多种语文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三)反思――研教能力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懂得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的能力。事实上,教师比外部的研究者更能理解教学的复杂性,更能显现出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故教师的反思――研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反思――研教”既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分析,它还是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
语文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不断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习惯,应努力将自己置身于研究的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论指导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反思过程当作研究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教育教学研究者转变。语文教师要学会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加强专业学习,
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现代人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运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工具的能力,是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加工处理、生成创造、参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终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其核心就是运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活动。
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能力,它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语文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采用不断发展、更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和优化新型教学环境,不断地培养能适应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五)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高职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nnotations and El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ZHANG Lin
(Shenyang Ope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3)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effectiveness connotation, based on the daily essential attrib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knowledge elements from the body, object elements, environmental elements, content elements and the way elements of everyday element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与实际取得结果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结果对于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任何实践活动实效性最直接、最根本的评判依据就是这一实践结果的有效性。结合本论文的主体,将实效性定义为与计划达到目标相一致的效果的程度。
1.1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的提出
《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报告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此表述首次明确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两大块,同时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成总体中缺一不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作为高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需要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就目前高职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层理论涵义:从教育对象层面来讲,高职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细微方面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积极地运用相应的手段方法,进行引导、释疑、排解等,达到帮助学生消融矛盾、调节情绪的教育目的;从教育内容层面来讲,高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培养人、塑造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要手段,集中解决信念、理想及“三观”的“做人”教育,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阵地,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报效祖国、刻苦学习、遵纪守法、知荣明耻、文明礼貌等的“成才”教育。其不追求构建完善的逻辑体系,而立足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日常细节,通过普通生活熏染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健康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行为举止;从教育方式层面来讲,高职日常性活动通常在课堂以外的时空里进行,以达到学生张扬个性的目的,这就决定了日常活动多载体、多形式的特征。日常的主题教育、政治学习、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活动,可采用说服与情感教育、个别指导、心理调适、环境熏陶等方法进行。特别是对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使用便捷、覆盖面宽等新特点,可以采取网上互动、网下联动来打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符合高职心理认知特点的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
2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素
2.1 主体要素
高职院校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通常分为专职和兼职,包括学院(系)的党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兼职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指导学生工作、学生活动的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管理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较多,情况比较熟悉。所以,他们的素质、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等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在对这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要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能针对高职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提高了其教育的效果。
2.2 客体要素
客体是日常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主体的作用对象,即为高职的学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多变性、差异性和可塑性。由于客体的活动常常在不确定时间和空间发生,受主体的引导、影响,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有一个过程,从而使得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时候需要主体的耐心、尊重、关爱、体谅,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节入手,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逐渐进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的轨道,带来思想行为所希冀的变化。
在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客体的高职学生,比一般意义的客体更带有日常生活的特殊性、个性。他们青春期身上固有的思想认知、心理变化等因素,决定着在接受教育时候,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强烈的个体选择倾向。特别是当主体实施的教育贴近自己感触时,他们接纳、配合教育的主动性会随之改变。所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多种途径来缩短与高职学生的认知距离,调动高职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辩证把握客体的相对性,注意条件变化引起主客体相互转化,是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性环节。
2.3 环境要素
高职作为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载体,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通过对“三观”的影响及道德水平的制约来影响学生的成长。
网络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辅导、答疑,学生随时可以上网浏览教育资源,有利于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获取。学生通过网络寻求更大范围的思想交流伙伴,匿名、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另外,学生网络可以突破地域和实践限制,将传统媒体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比以往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并积累社会知识,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校园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实践表明,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该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文化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调适人心情和陶冶人性情的功能,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努力奋斗,追求理想。
2.4 内容要素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其特殊培养目标而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传授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总体,以课程的形式显现,是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中,内容包括课程的门类及其结构,其课程应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所需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组织课程内容。
2.5 方式要素
教育方式是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而完成的程序和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和,涉及实现目标主客体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由于高职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要素的相对应性,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其培养方式强调做中学,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其最主要的培养方式之一。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引导大学生理国研究”( L12BZZ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内涵 作用 实施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为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作用
1.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承担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重要任务。教育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其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的发展,强我中华。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生和老师成天研究的是如何做考试题,中学生忙于做高考题,大学生忙于做各种等级考试题,然而走向社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却不能适应社会,这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让我国的教育适应社会,为国家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等级考试过关率,就违背了《教育法》,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反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为考试服务变为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服务,唯有此,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教师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学生不只是要获得多高的分数,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等等。要依靠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发挥积极主动精神,发挥自身个性特长,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改革教育的评价体制。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过去那种根据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判“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简单观念,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卷面成绩,还应有实践操作动手、动口等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3.优化课程结构。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效果,而且注重教学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而且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而且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而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设立必修课与选修课,促使教学过程多样化和创造性,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4.创新教学方法。
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上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充满情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可采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一问一答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预习自学,参与问答,参与讨论表演,参与动手制作,等等,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认识,加强师生双边交流,心理相容,集思广益,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书育人,2011,9.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 素质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过程 素质教育的保障 素质教育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是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银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实践以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对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新的标准并实施新的方法,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问题。通过正确地认识素质教育,再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还应当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体系。通过成立专门的素质教育工作机构,以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能动性,方能实质性地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弄清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这一目标凸显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素质教育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大素质。具体来讲又可扩展为以下多个要素: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竞争意识、美感体验、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强、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全新型人才,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它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创新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统一起来。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及能力教育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和相互促进的,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可概括如下: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体系,因为素质教育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通过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等素养,塑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应是既重视技能掌握、又兼顾素质培养;既看重客观知识、又要看中内在品质;既掌握技术效率、又明白技术理论,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场地。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职责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职责才是传授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获取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能获取专业技能及资格证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为成就未来的事业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立志艰苦奋斗,为自主创业、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三,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交大作业、展示作品、学科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新环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第四,素质教育融入对学生的管理中。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的校园艺术节、书法艺术作品比赛、主题班会、各种体育比赛、学生运动会、文明集体和个人的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对美的欣赏,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对美的创造能力,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大校园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通过思想情操的熏陶,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形成校园是我家,我爱校园,更爱我国家的校园氛围。
第五,实施素质教育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秩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行为,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内容新颖、形式活跃的讲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不断把学生融入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第六,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有益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实训基地的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解消化理论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保障。素质教育要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加强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角。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影响学生。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技能、技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展示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要有一批自身素质好、具有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能胜任教学也胜任素质教育。一个好的教师会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断学习,吸收一些现代的教学理念,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改观,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水平素质等能考核出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水平,也侧面显现出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
一、揭开打着素质教育幌子进行应试教育
目前在家长中间,带孩子上特长班的热度越来越高,许多家长把学习特长和素质教育混为一谈;很多人为特长学习冠以“提高素质”的名头,将其和素质教育等同起来。其实,一个孩子接受还是不接受特长教育,应遵循是否学有余力、是否有兴趣两条原则。实际中,大多数参加特长班学习的孩子学习与兴趣是脱离的,更有许多孩子在业余时间奔波于各种特长班时感到的只是疲劳。家长期待孩子成才的苦心可以理解,但特长班只是一些才能和技艺的学习,提高了孩子某个方面的素养,而素质教育却是如何通过教育手段让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力量,这个过程并不是孩子学一门乐器或学画画、学下棋就可以完成的。因此,特长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特长班的实质是应试教育。
特长班热还存在以下原因:盲从因素,社会流行什么就学什么;学校的片面取材,致使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家长的指挥棒;家长在心态上对课程改革不适应,许多家长片面认为教学要求降低了,于是在课外给孩子加码,实质上往往禁锢了儿童的发展。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心理,都对家长追逐特长班有影响,许多特长班打着素质教育招牌光想着赚钱、大张旗鼓地进行应试教育的道儿。
二、谨防素质教育过了头
推行素质教育是好事,可是素质教育过了分却令人费解,素质教育也得有个度。学校进行启发式素质教育不能过分,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将题出得奇而又奇,连家长都做不出来,对孩子岂不是拔苗助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有关部门在出题时应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范围,多出一些能让孩子自己动脑子解决的题目,这样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素质教育也就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
三、克服实施素质教育的其它片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