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资金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6 16:54: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资金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旅游资金分析

第1篇

一、旅游地产的主要特征

旅游地产融合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由两者形成的独特房地产产业类型,可将房地产开发与旅游景区、主题公园开发充分结合在一起。与传统房地产开发活动相比,旅游地产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旅游地产在开发过程中,其选址要考虑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城市人群构成等因素,并将其作为主要依托和基础开展房地产开发活动。众多旅游项目实践经验表明,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可以是自然传承下来的旅游资源,也可以是人工开发的旅游景点。

(2)旅游地产注重品质。与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活动不同,旅游地产主要服务对象是度假、休闲的游客,或进行自有产权物业管理(包含出租),项目不过分追求大规模建设,而是比较重视配套设施、服务质量及外部环境设计等方面问题。

(3)后期物业管理难。旅游地产项目依靠旅游业务发展而壮大,因此常年居住用户随季节变化有一定的波动,而且集中在节假日、旅游旺季等,给后期物业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4)物业服务水平高。与传统房地产项目不同,由于旅游地产性质特殊,因此对物业服务水平要求更加高,这类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品质也与普通住宅小区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餐饮、卫生的要求等。

二、旅游地产金融投资风险问题分析

旅游地产投资活动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因此存在金融投资风险问题是发展之必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反馈发现,旅游地产金融投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投资――资金风险。投资旅游地产,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导致很多地区盲目跟风,且盲目投资行为以集中投资为主要特征。例如,桂林为了有效解决海内外游客的住宿问题,曾在一段时间内超负荷建设多家星级酒店,长期面临亏损经营,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较大阻碍。

(2)不可抗拒――自然风险。旅游地产是伴随旅游产业而发展的,因此对旅游业具有较大依赖性,若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风险,则会给旅游地产带来投资风险。例如,东南亚海啸,给当地旅游业带来重创,进而影响到旅游地产的建设和发展。

(3)宏观调控――政策风险。任何产业发展均要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针对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情况,政府及时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且各大商业银行也陆续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从金融投资风险角度来看,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会给旅游地产带来直接或间接性的影响。

三、旅游地产金融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近年来,旅游地产发展迅速,且资金来源越来越广泛。因此,若能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处于较为良好状态,则会进一步促进旅游地产资产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未来良性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1)增强财务风险预测水平,切忌盲目投资。面对日趋复杂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不断提高金融投资风险管理工作。为此,可定期组织活动对其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同时,加大信息化技能普及力度,使财务管理能够与新时期发展背景相适应。将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扩展到日常工作中,提升财务资金风险预测的能力,并及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风险的措施,进而促进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减少盲目投资风险。对房地产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明确和完善,是减少盲目投资的核心措施,可通过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经验等方法,对企业产权制度进行优化。例如,创建董事会,由内部、外部成员共同构成,进而形成完善的监督体制,进一步减少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因素。

(2)完善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控长效机制。针对不可抗拒的投资风险,可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来减轻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预防、控制视为关键环节,通过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应变能力,将风险因素及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发挥出审计和监察的职能。建立上下连贯、纵横协调的网络机构,实现全方位监督效果。例如,通过加强对干部履职进行监督,不断改进财务管理水平。再如,适当采用激励机制,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推动财务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同时,要对重点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实际反馈情况进行风险因素排除。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资金风险管理和财务监督制度,认真落实财务监督工作,使资金风险防控和财务管理有机的协同统一。

(3)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正确应对政策风险。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自身财务活动的预算,同时应考虑到企业内部责任、利益等因素之间的对等关系。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所有部门和人员进行全力配合,这样才能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进而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发挥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并根据企业未来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计划。要对内部控制效果正确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不断完善。为确保旅游地产开发企业内部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管理持续有效,防范财务供应链管理风险,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控流程自评工作,在自评及时发现投资风险因素,并制定管理制度和整改措施,进而正确应对政策风险。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绩效评价 旅游专项资金 常州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社科研究(青年精品)课题(项目编号:13SQC-033)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加快常州市旅游业发展,扩张旅游市场份额,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常州市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旅游专项资金。为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增加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正确引导和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合理配置资源,对旅游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常州旅游专项资金项目概况

2012年度市财政预算安排旅游专项资金2 0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使用主要由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节庆活动、奖励和行业管理四大块组成。2012年实际到位资金2 000万元,实际使用资金2 000万元。

2011年9月,常州市旅游局申报设定了旅游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该绩效目标由投入目标、管理目标、产出目标和效果目标4个一级指标和下设的14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构成。由于旅游工作容易受到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国家、省、市等上级部门会下达一些临时性的任务,所以旅游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2012年下半年,市旅游局调整了绩效目标,经过调整后的绩效目标如下页表1所示。

市旅游局在对绩效目标进行调整时,同时对旅游专项资金的预算支出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二、常州旅游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分析

(一)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1)考虑到评价指标中效果目标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赋予权重时,投入和管理目标赋予30分,产出目标30分,效果目标40分。(2)投入和管理目标的三级指标平均分配30分权重。(3)考虑到旅游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产出相对应,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对产出指标的权重按照各项支出的金额比例进行调整,总权重为30分。由于有三项支出没有直接的对应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媒体宣传活动经费23.37万元、奖励支出63万元和行业管理88.82万元,总计175.19万元,因此按照2012年度实际支出2 000万元,其他各项支出占1 824.81万元(2 000-175.19)的比重分配30的权重,见表2所示。实际评分时还要考虑相关因素进行一定的修正。(4)效果指标权重分40分,由于满意度调查比较重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实际受益群体进行满意度调查,为单位部门的自评和财政再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满意度调查的权重分赋予20分,其他几个指标权重平均分配。

(二)绩效指标分析。市旅游局大多数指标都完成了目标值,有些指标超额完成了,只有个别指标没有完成。

1.没有完成的绩效指标。(1)综合完成率没有达到目标值,因为在38个三级指标中有5个绩效指标没有完成。(2)绩效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为80%,因为在此次绩效评价中设定的绩效指标,有个别难以量化,有的指标不能完全体现资金的使用情况,还需进一步合理化。(3)会计信息质量为90%。会计核算真实、准确、规范程度较高。但是市旅游局的财务核算没有和市旅游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可行性分析报告密切关联。(4)项目设立依据充分性为90%。市旅游局对旅游专项资金支出的规划大体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的长期计划,但由于旅游受经济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变动性较大,所以对绩效目标进行了调整。(5)管理过程的规范性为90%。市旅游局在预算年度内各项制度基本落实到位,相关的合同书、检测报告等资料都保存良好并及时归档。但是部分台账资料不充分,客观上无法核查取数。(6)综合满意度为78.48%,没有达到预定80%的目标,说明市旅游局各方面的工作还需加强,提高游客和从业人员的满意度。

2.完成较好的绩效指标。大多数指标的完成率在100%-130%之间,说明市旅游局绩效目标的设定比较合理,这与市旅游局在2012年下半年调整了绩效目标有一定的关系。个别指标超额完成,完成率超过130%,根据绩效评价的评价标准,完成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可能存在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估计不足或由于资金投入的变化引起产出和效果指标的变化等问题,因此对超额完成的指标在绩效评价中反而成为扣分点。

3.个别项目资金支出没有对应绩效指标。比如2012年高铁、飞机等公共平台宣传实际支出324.95万元,没有对应的绩效目标;市场推广实际支出560.12万元,仅用不具有代表性的目标城市大型推介会场数和目标城市推介参加人次(特邀人数)两个指标,对传统市场、中远程市场、区域合作、境外促销等方面没有对应绩效目标。因此对本次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影响,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三)满意度分析。满意度调查是前期准备的重要工作,为单位部门的自评和财政再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满意度调查通常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实际受益群体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将社会效益、受益人群满意度作为考评指标依据。

经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游客的平均满意度为77.62%,属于基本满意,接近比较满意;从业人员的平均满意度达84.85%,比较满意;将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满意度加权平均计算,得到2012年常州旅游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的满意度综合为78.48%,为基本满意,接近比较满意。

(四)评价结论。对照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将2012年度旅游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目标值与业绩值进行对比,按照一定的权重计算后得出旅游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分值为90.63分。具体计算过程见表3。

三、旅游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在常州还属于新生事物,市旅游局在旅游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绩效管理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的申报和调整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常州市旅游局在2012年下半年向市财政提交了调整绩效目标的文件,调整了部分项目的预算资金和绩效目标。有些项目经过调整后不需完成,另有新增项目,旅游专项资金支出总额没有调整。绩效评价是根据调整后的绩效目标评定的,因此评价分值较高。

(二)绩效指标目标值的设定有待进一步合理化。从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市旅游局对部分指标的估计不足,设定的水平较低,导致完成率超过130%。因此在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三)绩效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科学化。此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市场推广支出560.12万元,但是涉及市场推广的指标只有2个,目标城市推介会场数和目标城市推介参加人数(特邀人数),这2个指标不能代表旅游专项资金在市场推广中的业绩值;再比如,高铁、飞机、楼宇等公共平台的宣传支出312.17万元,仅用宣传场所这一指标评价;还有一部分支出,包括行业管理、奖励支出等没有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价。

(四)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1)资金支出的结构有待优化,应突出重点。对网络宣传的力度应加大,对区域合作项目支出有待加强。(2)旅游专项资金的支出应和绩效目标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支出项目紧密联系,对资金支出的过程控制和监督要进一步加强。

(五)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待进一步推进。绩效评价工作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建立基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而市旅游局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不利于绩效评价相关数据的取得。

四、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对旅游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必须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对产出的考核与评价,更要重视财政支出安排之前的分析与预测:(1)按照成本―效益的要求,对各项支出进行考核和评价,合理编制预算。(2)由于旅游工作的不确定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按照规定的程序对预算进行调整是允许的,但是调整的时间不应过晚,调整的幅度不宜过大,建议预算调整应在9月份之前进行。(3)绩效目标值的设定要有科学的预测,绩效目标的制定要有挑战性,同时要有实现的可能。

(二)进一步完善旅游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旅游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评价程序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和重点。指标体系总体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目的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精简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在理论上有科学依据,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目标实现程度应尽量用数据反映,具体指标来衡量。

在此次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有的资金支出没有三级指标或者三级指标不是很明确,应进一步完善。比如对行业管理可以设置游客投诉率指标,对楼宇、电梯等公共平台的宣传可以设置广告张贴的时间等指标来评价。

(三)进一步规范旅游专项资金的管理。对于旅游专项资金的管理,突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必须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追踪问效,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旅游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1)资金支出应和可行性报告紧密结合;(2)用款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台账;(3)要分季度或月度对资金的使用进度进行跟踪监控。

(四)进一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规模与容量的数据库,需要针对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效益与影响,进行必要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因此市旅游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设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收集网络,开展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确保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白文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解析[J].财务与金融,2010,(6).

2.李保婵.财政资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1,(6).

3.甘肃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研究课题组.甘肃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研究(一)――财政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的更新与突破[J].财会研究,2011,(22).

4.甘肃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研究课题组.甘肃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研究(二)――基于SWOT的分析[J].财会研究,2012,(3).

5.甘肃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研究课题组.甘肃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研究(三)――国内外经验及借鉴[J].财会研究,2012,(5).

6.甘肃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研究课题组.甘肃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研究(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基本框架[J].财会研究,2012,(9).

第3篇

[关键词]主位推进模式 句子

一、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最初是由布拉格学派信息结构理论创始人――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修斯(Mathesius)于1939年在他的《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一个句子中,主位是句子中的先说部分,述位为句子中的后说部分。一般来说,主位表示已知信息,述位表示新信息。每一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当某个句子单独存在时,由于没有上下文,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已确定的,孤立的,没有发展的。但是当我们接触语篇时,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这时候,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这种联系和变化就叫主位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

国内的许多语言学者也对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徐盛桓提出了四种推进模式:平行模式,延续模式,集中模式和交叉模式(徐盛桓1982)。黄衍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反映英语语篇中连贯性的七种模式,即平行型,延续型,集中型,交叉型,并列型,派生型,跳跃型(黄衍,1985)。后来,朱永生也对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他采用了四种基本的主位推进模式,分别如下所示:

A:主位同一型(Parallel Progression亦称平行型或放射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T1 R1

T2 (=T1) R2

T3 (=Tl) R3

Eg:Jazz is in part music for dancing, but it is more than that?;it is the popular music of the people.

B:述位同一型(Focused progression亦称集中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

T1 R1

T2 R2(=R1)

T3 R3(=R1)

Eg:A Chinese is an Asian. A Japanese is an Asian. And an Indian is an Asian.

C:延续型(Continuous Progression亦称梯型,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成为后一句的主位)

T1R1

T2 (=R1) R2

T3 (=R2) R3

Eg:Outside my window is a bit lawn. In the middle of the lawn is a flower bed. This bed is full of daffodils.

D:交叉型(Overlapped Progression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T1 R1

T2 R2 (=T1)

T3 R3 (=T2)

Eg:The play was interesting,but I didn’t enjoy it. Ayoung man and a young man troubled me.

朱永生认为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至少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反映单个语篇中话题发展的方式以及语篇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语义和逻辑上的相互联系;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在主位推进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不同体裁的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上有哪些差别,或者说体裁如何影响语篇对主位推进模式的采用。

二、语料研究

本研究从旅游官方网站选取中英文旅游文本各30篇进行定性分析。作者提出四种主位推进模式作为当前的分析工具,即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和交叉型。这一分析模式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需要而形成的。通过分析,发现每种主位推进模式在中英文旅游资料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得出其异同点。

经过分析语篇,对句子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归纳统计,用表格表示如下。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英文语篇中,主位同一型占有绝对优势。其他主位推进模式分布则有一些差异:在中文语篇中,延续型次之,述位同一型紧随其后,其两者比例相差无几;而在英文语篇中,述位同一型位于第三位,与居于第二位的延续型的比例差距很大。而交叉型模式在中英文语篇中应用都比较少,特别是在中文语篇中。

三、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语言的语篇都倾向于使用平行型和延续型的推进模式,而很少用到交叉型的推进模式,这与体裁和交际目相关。然而即使是同一种体裁,主位推进模式也有不同体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跳跃型推进模式在中文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与中西方的不同思维方式不无相关。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重意象,轻逻辑,而西方人是线性思维,重视逻辑连贯性。第二,缺省主位在中文中很突出,这一点与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相关。中文重话题,英文重主语,在形式上有不同体现。第三,延续型推进模式在英文中占30.2%,远大于中文的20.7%,这也是与西方人的思维镇密、重逻辑密切相关的。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跨文化意识,加深跨文化理解,并对语言对比教学和体裁分析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学习金字塔;初中英语;低分率

一、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率先提出的,后经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并最终确定。该理论认为,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两周以后记住的内容有巨大的差异:第一种,在塔尖的是“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习,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记住的内容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用“实际演练”的方式学习,记住的内容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即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二、初中英语低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纵观笔者所在的城区,在近五年全市期考统测中,英语学科低分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严重打击了初中生持续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方面的因素

(1)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全市方言有柳州话、壮话、客家话、土白话等,其中以柳州话、壮话为主。尤其是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90%的初中,学生来自全市各县区,日常所操的方言五花八门,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是进入初中后才接触英语。上小学前,他们已习得了一套母语的发音系统,属汉藏语系。而英语属印欧语系,它们分属不同的语系,其发音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时候,常常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很难在较短时间适应英语的发音习惯。

(2)缺乏学习英语的信心

与其他学科不同,英语学习本身是一种语言的学习,只有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而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除了英语课堂之外,学生在学校及家中几乎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因此,学生只有通过多读、多听、多说、多写来创造语言学习氛围。但由于较难发出正确的英语语音,导致学生不敢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回避、退缩等自我保护行为。学习英语的心态也从最初的焦虑变为最终的失去信心。

(3)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单词的方法,只能对单词进行死记硬背;由于上课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常出现在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上课不善于做笔记,课后不及时进行复习,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更容易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出现困难。

(1)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们重视读写,而忽略听、说

由于目前中考英语的形式为以笔试为主,兼有听力,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以读写训练为主,重视知识点和语法的讲解,从而导致听、说训练的时间严重不足。最终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反感情绪,以致厌学现象严重。

(2)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们多用讲授等被动学习的方式

班级上英语学困生较多的现实,让教师感觉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非常困难,因此,不少教师直接放弃了团队学习或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形式,转而采用教师更容易把控课堂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使教学走入了“学生不愿听、听不进――教师只能多讲――学生更不愿听、听不进”的恶性循环。

三、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有效降低英语低分率的措施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要有效地降低初中英语的低分率,只有从课堂入手,从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开始,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效率较高的主动学习活动当中,最终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1.多听多说,增加学生主动输入

学生学习英语首先是在听、说方面感到困难,进而才对读、写缺乏信心。从哪里跌倒的就应该从哪里爬起来,要想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多听、多说。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认为:从耳朵获得的丰富体验,能成为未来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多听、多说,增加学生的主动输入,最终学生才会有有效的输出。具体的办法有:每日值日生报告,让学生每天都有轮流上台讲英语的机会;每天5分钟动画英语时间,让学生利用放学前的零碎时间观看原声的英语动画,每天反复、坚持,每周看一部;自编趣味英语“三字经”比赛,让学生把学习的单词编成顺口溜,如:

一个driver(司机),掉进river(小河),生命over(结束)。

我家dad(爸爸),脾气bad(坏),让我sad(伤心难过)。

有只cat(猫咪),非常fat(肥胖),专吃rat(鼠)。

放下plate(盘子),赶到gate(门口),已经late(晚了)。

清晨wake(醒来),来到lake(湖边),钓上snake(蛇)。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多听、多说。

2.团队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太差,没法完成所给的学习任务,所以就少给甚至不给他们学习任务。但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待会潜移默化地促成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多给学困生“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务”,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任务不在多,而在于是什么,并且尽量让他们与团队一起来完成。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学困生不再孤立无援,而是可以得到来自团队的帮助和支持。如,在初三复习时态语法时,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绘制语法的思维导图,每组负责讲解一种语法。小组绘制完成后,由组内的学困生代表本组面向全班进行讲解,而组内的学优生只进行辅助说明。在这个团队中,学困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哪怕是一开始不主动,为了组内的荣誉,本组的其他同学也会“迫使”他们参与到团队学习当中。

3.以兵教兵,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与其让学生听百遍,不如让学生自己说一遍。在初三中考总复习时,教师要大量进行习题讲评。如果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累、学生烦。所以教师可以改变一下讲评的形式,比如改为学习小组包干制,即“课前学优生教学困生――课上学困生教全班”的形式。具体做法:每个小组负责在课前做会一定量的题,学优生要在课前教会本组的学困生,人人要求过关。在课堂上,如遇到别组的同学不会本组的题,则由本组学困生负责教授和讲解。这样的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通过兵教兵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初中英语低分率较高的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必须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仅从功利的角度而言,低分率高了,平均分、及格率就低了。从长久育人的角度而言,如果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感到困难,自信心不断受到打击,也许今后就会永远放弃英语学习。因此,控制低分率是英语教师急需攻克的一道难题。对于处于低分率范围内的学困生,教师应多一分耐心,多一些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低分率。

参考文献:

1.黄国芳.壮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及应对策略[J].百色学院学报,2007(8):133-136.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金融资产 居民消费 贴现因子

引言

由历史传统积淀形成的道德文化是我国居民消费时间偏好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居民消费的时间偏好形成过程中,几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轻视。在当前强调文化对于经济、国民发展作用的触发期,教导人们知足常乐,多积累、少消费,同时影响最为深广的儒家思想也强调消费问题上的节敛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于居民消费时间偏好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从而形成了发源于自然经济的小农消费观,使得中国居民在消费上“抑制现在,预防未来”,引致居民在消费方面的时间偏好,由此引发的一个结果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动态上会引致居民减少当期消费。这种长期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积累起来,就形成当前国内居民持续消费不足的经济发展结构问题,与之消费的时间偏好特征相适应。

因此基于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消费时间偏好因子决定了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与计划消费的不一致,针对于我国居民而言就是引致关联性的当期消费拖延,从而导致当期消费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适应水平。下文居于新古典均衡分析结论,不仅从基于居民微观基础上为政府采取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视角,更为重要的是为这种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可行的切入点。基于以上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提高居民消费,进而在此基础上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及推动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是当前国内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增长重点。因此以居民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及其资产回报率的动态均衡成为下文分析的主要对象。

基于新古典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

新古典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下,厂商行为相对简单:在竞争性市场中众多厂商以一定的租金率由分散消费者的手中借入资本,并雇佣居民的劳动进行生产与销售产品。同时每个厂商采用生产函数为:Y=F(K,AL),并且生产函数具有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特征。在此假定下,厂商在竞争性要素市场雇佣工人、租借居民所持有的资本,同时在竞争性产品市场出售其产品。厂商的行为就是:按照利润最大化行为进行生产选择,给所雇佣的劳动及资本按照其各自的边际产品支付报酬。因此厂商对所雇用的劳动按照劳动的边际产品支付报酬,对于所雇佣的资本按照资本的真实报酬率,即资本每单位实际收入进行支付。以上分析表明:居民收入主要是:工资w(t)及资本收入r(t),二者在无限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近似于外生,单个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禀素数量及质量选取不同级别的报酬,但是在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并不能内生决定报酬水平。因此工资w(t)及资本收入r(t)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居民而言,在无限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中是外生的。

同时新古典均衡理论假定:单个家庭消费所获得效用为:u(c),同时u(c)满足:;此外u(c)满足消费的稻田条件:当c0时, ;当c∞时,。假定表明:u(c)对于c在其定义域内位凹的,其消费具有理性特征,同时表明家庭具有平滑消费意愿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可令单个家庭效用函数为:,其中e-p*t为消费者的消费时间偏好,也即是消费贴现因子,ρ>0表明消费者相比未来消费,当前消费的效用更大。居民家庭总资产为A(t),人均资产为a(t),则a(t)=A(t)/L(t),若a(t)<0,则表明家庭是负债的。基于前文对于厂商的均衡分析,可以假设家庭的工资收入w(t)和其资产的的报酬r(t)是不被家庭所控制的外生变量,同时家庭的劳动供给无弹性。则家庭资产动态方程为:,则人均资产动态方程为:。即家庭消费的资产预算约束为:。同时依据新古典约束条件——排除旁氏骗局的家庭资产约束为:。

结合以上分析,消费者均衡目标函数为:

则目标函数的汉密尔顿函数为:

由此可得现值汉密尔顿函数为:。可知:qt=λt*eρ*t为现值汉密尔顿乘子。

现值汉密尔顿函数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1)

(2)

(3)

(4)

则由最优化一阶条件(1)式可知:

(5)

则有边际效用弹性公式:,结合上式可以得到:

(6)

则联立(1)、(5)、(6)式可以推出:

(7)

则联立(3)、(7)式可推出:根据消费偏好连续性公理,可以假定边际效用弹性不变,即ε(c(t))为常数,记为:ε。所以,令,则。由可以解此微分方程得:c(t)= c(0)*eμ*t,取对数可得消费的动态方程:lnc(t)=c(0)+μ*t。

实证分析

结合前文理论分析得出的消费的动态方程,笔者收集了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居民消费数据,本文利用居民零售消费总额数据代表居民消费形态。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即1992-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同时收集对应物价水平,本文利用年度CPI数据代表,对年度数据以1992年为基年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拟合真实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表1所示。

由检验结果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下,数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其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可见在5%的置信水平下,参数是显著的。相关的方程整体性显著,即F检验的P值显著,D.W值处于理想水平。同时由图1可以看出:残差具有平稳形态,其拟合效果显著。

综上可以看出:模型回归具有良好形态,则其最终回归模型为:。则由回归模型本身来看,由时间对于消费的弹性公式:可以知道居民消费的动态弹性为:ηt=0.072*t,表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也符合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但其增加效果并不显著。侧面表明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及其消费结构并没有完全契合其经济增长的对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消费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此外,结合前文可知:,回归参数显示:μ=0.072,即,整理可得:r(t)=ρ+0.072*ε。此式直观地表明:居民动态均衡时的意愿资产回报率就与其消费主观贴现率及其消费边际效用弹性正向线性相关。二者对于居民金融资产均衡动态回报率的边际影响为:。综合分析而言,在一般均衡分析理论框架下,居民所持有金融资产的回报率虽然受到资产需求者对于其资产需求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理性消费主体的主观消费选择及其消费偏好的影响,单个消费者的主观消费贴现越高,也即是消费者越偏向当前消费,其所需求的资产使用报酬就越高,新古典均衡分析表明,理性消费者的主观贴现因子对于其资产报酬率的边际影响为1;同时,更为重要的就是针对我国1992-2010年间,居民消费边际效用弹性对其所要的资产回报率的边际影响为0.072,表明居民消费边际效用弹性每上升1%,其所要的资产回报率就会上升0.072%,反映了居民消费边际效用弹性越大,其对资产使用所期望的回报率越高。同时假定当前厂商及其居民资产流向的金融市场共同决定居民资产回报率的外生,即 r(t)为常数,则可以得出居民消费的主观贴现率与其消费边际效用弹性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消费边际效用弹性对其消费的主观贴现率的边际影响为:-0.072,表明消费者越偏向当前消费,其边际消费效用弹性就越低;反之亦然。

结论

综上,居民消费的主观贴现因子低于正常水平是我国居民当期消费不足的内因出发基点,而这一点应该成为实施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干预的起点主要参考变量。因此如何调整居民消费主观贴现因子,使其处于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水平,应该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创新的参考基点。与之相联系的消费贴现因子与居民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回报率的良性互动机制,应成为实施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为从根本上解决由居民主观消费贴现因子与居民资产回报率处于下降螺旋通道而引发的我国居民消费当期抑制问题,拓展政策空间;为实现政府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创新新视角。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2.弗兰科·莫迪利亚尼著.费剑平译.莫迪利亚尼文萃[M].商务印书馆,2001

3.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J].宏观经济研究,2007(1)

第6篇

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现有的自然资源、同时积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减少所带来的旅游负面影响,努力为当地人口提供积极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前提下进行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态旅游形式由之前的传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演变为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方式也由过去的单一游览形式转变为包含观赏、游览、狩猎、垂钓、生态采摘等多元化的方式。阜阳市地处皖北门户,交通极为便利,同时拥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阜阳市生态旅游发展步伐较为迅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开发深度也不够,造成形式的单一和重复,内部市场管理也缺乏相应规范。这些都束缚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进一步发展。

一、阜阳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一) 阜阳市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阜阳市古称“颍州”,地处安徽省西北部,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南端,一年四季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一年之中降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建有国家大型的粮、油、肉生产基地,其悠久的农耕文化、质朴的文化习俗与当前发展中的生态农业相结合,阜阳市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特色。

阜阳市周边交通网四通八达,阜阳编组站是京九铁路线上最大的铁路枢纽,京九铁路贯穿2县3区,此外,公路、水路、航空非常便利,组成立体式交通网络。阜阳逐渐成为中部地区交通的中心,枢纽地位愈发凸显。

2.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在整个皖北地区,阜阳市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集度较大,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资源,阜阳市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庞大的人口数量为阜阳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客源保障。

(二) 劣势分析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部分职能部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比较片面,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简单的划上等号,完全忽视了一些问题。

2.缺乏生态旅游专项资金投入。稳定的专项资金投入是保障生态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皖北地区经济水平在省内相对靠后,阜阳市对于生态旅游专项建设资金相对缺乏。

3.对阜阳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阜阳市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其中部分风景名胜区在皖北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缺少专项资金投入,对外宣传的力度达不到,省外很多游客对阜阳市的旅游景区缺少了解。

4.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形式比较单一。当前一些生态旅游基本处于传统观光、垂钓、农产品采摘等一般旅游层次上,缺少更深入的民俗采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地方民俗文化展示等一些更具有内涵和地域文化的生态旅游活动目前没有得到开展,应该多结合集知识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一体的多元素生态旅游产品。

5.生态旅游开发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目前生态旅游从业相关人员熟悉相关旅游市场,并懂得经营管理的不多,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的专业人才就更缺少了。

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及具体措施

(一)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及指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前期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盲目的开发必将造成资源的破坏和资金的损失。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之前,需要指定详细科学的整体规划,全面分析生态旅游的资源、客流、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做好可行性报告分析。

(二)因地制宜,整合具体资源,统一规划

在开发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整合周边生态旅游资源,将周边颍上县南湖公园、管鲍祠、尤家花园、太和县樱椿公园等旅游资源相结合,将太和县的樱桃作为主打采摘资源,同时可以品尝皖北的特产枕头馍、特色面食等,欣赏阜南县传统柳编工艺。景区周围一定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充分挖掘传统民俗文化。

(三)合理设计生态旅游线路,打造精品线路

推出能吸引游客的主题生态旅游线路,打造精品,可以推出市区生态一日游(文峰塔、生态园、颍州西湖),周末郊外生态游(尤家花园、管鲍祠、颍上八里河),淮河民俗文化风情游(王家坝、淮上公园)等。把市区到乡镇道路交通建设好,完善景区周边游客食宿等基础设施,最大程度为游客提供游览便利,提高服务质量。

(四)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力度

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加大对外广告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地方政府应该主动担负起对外宣传的重任,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网络资源、制作高水平的宣传广告片和户外广告,积极有效的扩大宣传效果。

(五)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并加大资金投入

阜阳市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充分吸引更多的经济成分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来。首先,政府要建立专项开发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并把专项资金充分落实到位,把开发生态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其次,“统一规划、政府运作、政策引导、社会投资”通过合资、合作形式多元化,充分形成全市办大旅游的格局。

(六)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培养和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能够保证生态旅游的理念及要求的有效实施。可以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出更多的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发展生态旅游还需要对从事生态旅游的景区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导游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知识培训。让他们熟知阜阳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资源景观特色,从而能够给游客更专业和更生动的讲解。

(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

不能一味过度的强调对生态资源的开发,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估,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开发,在资源开发的同时能有效的注意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更好的生态资源留给后人,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资源的开发。积极有效的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第7篇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产业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已经达到全国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因此,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各地各层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方式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逐步显现,表现在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投资和债务融资等传统融资渠道。拓展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大力引进资金势在必行,而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应用范围最广,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创新型融资方式;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资产证券化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旅游企业融资成本,利用资本市场丰富的资源为我国旅游业提供金融支持。

一、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现状及模式

1、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现状

当前旅游业对融资资金需求旺盛,但从融资的来源形式上来看仍然以传统的渠道为主,如政府财政补贴或直接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或对外借款等方式,其中政府投资和补贴的比重极大,在很多旅游景区、企业的构成资金中,基本上上达到了全资的程度;而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及利用外资等渠道所筹集的资金较少。同时旅游业所筹集资金以短期资金为主,由于旅游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而长期贷款需要旅游企业提供合格的可供抵押资产,因此造成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更是无以为继。

2、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模式:

(1)政府的各种形式投资

旅游开发往往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企业单独开发遇到的困难较多,因此,较为大型的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往往是在政府主导开发,其资金来源也一直是财政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模式的制约因素制约其长期采用:一是政府承担社会经济职能多,而财政资金有限,长期安排大量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不利因素太多。二是政府投资模式并不是按照市场化模式操作,投资效果更多地是考虑行政、政策效果,与市场对接不足,可能造成资金的浪费,也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2)上市融资

截止2016年,根据不完全统计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上市公司(包括中小板)共计43家,这些上市公司多为饭店行业、自然景区和旅游企业及大型旅游公司和互联网旅游公司,与全国相关企业相较,数量微乎其微,甚至这样还因其受整体资产规模的限制,其筹集的资金普遍不大,对旅游资源开发作用有限,上市筹集资金的模式效果也不佳。

(3)社会资金投资

自改革开发以来,各地招商引资吸引外资,但资金最后的流向主要以饭店业为主,这其中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投资主体从资金利用率、资金回报方面所做的更优化选择。旅游业的外资投资范围和领域都偏窄,并不能满足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上的资金缺口。近几年,民营资本开始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民营资本受自身实力限制,投资项目体量不大,总体来说,外资投资和社会投资其投向领域和实力都有限。

二、创新型班资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化要求,选择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显得尤为必要。而资产证券化方式,能够丰富融资方式,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它还能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主要是利用旅游资源可预期产生的门票及营业收入作为基础和来源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在这种金融模式下,许多在当前情况下不宜进行融资的存量资产,都可以转化成投资人的特定资产组合,从而为发起人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的选择。

(一)增加资产流动性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渠道,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增加资产流动性的有效方式。通过资产组合的真实销售,发起人可以快速取得资金,使得现有资产实现流动性。这种融资方式使得以往缺乏流动性、个别的旅游资源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商品的手段。旅游资源的资产通产不易流动,无论是旅游资源的经营公司还是相关金融机构都有增加资产流动性的市场需求。

(二)降低融资门槛

传统融资方式一般都是以借款方的综合信用进行评定并进行现实担保,按照现有股票和公司债券发行条件的要求,许多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的资信条件和盈利能力均达不到要求。资产证券化对企业在上述条件上比起股票和债券要求都低,旅游资源企业可以满足证券化融资的相应条件,这将极大地降低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证券化融资有利于降低旅游资源经营企业的成本负担,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通常认为,利用证券化方式融资,便于债务管理,在这种模式下,还债方式和还债来源均提前确定,无须最后筹措还债资金,减轻了旅游资源经营企业的债务管理负担。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运作模式设计

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总体来说是一种结构性融资,尽管资产证券化在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多种可供借鉴的运作模式,但我国旅游资源开发融资中还是要根据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环境做出模式选择。选择政府spv模式更符合当前社会状况:

在此模式下,可以由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出资,成立全国性的政府型特设机构:旅游资源抵押证券公司(spv)。成立的spv是国有独资公司,其有发行公司债券的资格。将旅游资源收费权出售给spv以实施资产证券化融Y,获得销售收入,spy将购买的旅游资源收费权进行资产重组,形成资产池,并对该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获得发行收入,资产池由新成立或委托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代为经营管理(服务人),服务人将收入中用于偿还证券本息的部分移交给金融机构管理,剩余部分移交spy,接受委托的金融机构对投资人支付本息。在此模式下,spv是由政府设立的全国性机构,可以消除投资者疑虑,起步时可以得到投资者最大程度的接受。由于发起人将资产证券化的旅游资源资产真实出售给spv,该资产实现了完全的破产隔离,是一种结构最完全的表外证券化模式,即最规范的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因此,国家有关机关设立spv是最佳选择,其后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以募集资金。

第8篇

【关键词】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对策研究

一、武陵山区基本情况

武陵山区位于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跨界交汇处,为武陵山脉覆盖的地区,该地区是我国内陆跨界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包括湘、黔、鄂、渝四省市共60多个地区(县、市、区),有土家、苗、铜、白、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该地区地貌为独特的喀斯特地形,最高峰是地处贵州省的凤凰山,海拔2570米。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景。武陵山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区域和经济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大力支持下,该地区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并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但由于行政区划、区际经济利益、资金不足等障碍,严重阻碍了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产业的开发与利用。

二、武陵山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一)自然景区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武陵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种资源,建立起原生态的旅游景区。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名胜区由张家界森林公园(张家界市)、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慈利县)、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桑植县)和杨家界景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武陵山脉东段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一座天然氧吧。景区内还有保护完好的生态系统和奇特的地质遗迹,不仅是难得的观赏资源,其科学研究价值也不可估量。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另外,还开发了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植被繁盛,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主要景点揽月峰是公园的最高峰,也是涪陵区海拔最高点,海拔1980米。自然天象如雾海、日出、晚霞、雪景也构成了武陵山独特的景观。

(二)人文景区

武陵山区独特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为民俗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传统的民俗节目表演,展示了不一样的湘、黔、鄂、渝周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被誉为“湘西明珠”的凤凰古城,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凤凰县以凤凰山江镇苗族民俗文化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发展旅游产业,试图建立一个以山江镇为轴心的民俗文化乡镇旅游产业集群。古城建筑多数建于清朝康熙时期,现有特色居民建筑120多栋,古遗址110多处。著名景点主要有陈斗南宅院、虹桥、老洞苗寨、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东门城楼等。旅游区内民俗项目众多,比如湘西地区的上刀山、下火海,土家风俗表演等节目以及独特苗寨建筑,为游客展示了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2001年凤凰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还内有大量红色旅游纪念地:如红二方面军出发地、故居、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旧址等。景区内打造的红色旅游资源,弘扬了革命老区精神,有利于发展红色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历史景区

佛教名山——梵净山,地处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自治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山内有一座千年历史的著名古寺——西岩寺,被称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此地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是不可多得的集佛教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区。

乌江画廊风景区,乌江又称黔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在重庆市涪陵区和长江交汇,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037公里。一洞、两江、七峡共同勾勒乌江之美,畅游于乌江之上,曾有人评价为“船在画中行,人在画幅中”。乌江景点有“九堰十三峡”之称,“九堰”是指九座各朝代为提高水位而修建的拦河大堰,包括白涛堰、白马堰、巷口堰、江口堰等。“十三峡”即三门峡、边滩峡、盐井峡、瓢儿峡等。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建筑物,现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风景区。

三、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区域壁垒

武陵山区位于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跨界交汇处,是我国内陆跨界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包括湘、黔、鄂、渝四省市共60多个地区(县、市、区),有土家、苗、铜、白、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典型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的武陵山跨越三省一市,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行政区域壁垒犹如一堵“无形的墙”,对旅游产业开发产生刚性约束,严重阻碍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与横向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各旅游主体自由竞争、旅游资源自由流动,才能逐步形成统一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武陵山区隶属不同行政区域,各省市之间缺乏统一完整的开发规划。各旅游区域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景观等被各行政区域孤立的开发。造成本地旅游企业对外来旅游企业的联合抵制,甚至出现由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代替旅游企业之间竞争的恶性竞争,其结果必然导致各旅游企业无法通过自由竞争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实现优胜劣汰,形成合理旅游产业布局。行政区域壁垒使旅游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导向性特点,地方政府不合理干预,使跨省交界旅游业开发严重受阻;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形成一道道的阻碍。使得旅游资源开发无法从相邻行政区获得必要的旅游资源支持,或者在旅游资源开发时遭遇其他行政单位的阻碍,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经济落后状态难以改变。

(二)经济利益驱使

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理性经济人的主观行为。地方经济利益驱使严重阻碍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另外还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和旅游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政府为了本行政区的经济政治利益而采取的各种保护行为,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其他行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行政区域间旅游产业结构趋同,比如,湘西的上刀山、下火海民俗表演,土家风俗表演等节目在不同的旅游景点均可观赏到,苗寨的风土人情表演也随处可见。可以看出,不同行政区域为了本地经济利益,忽略了整个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不仅导致不同旅游区域景点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会发生各区域为争夺游客而进行的恶性竞争,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资金投入不足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是我国典型的贫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同隶属的各行政区域经济中心联系少,难以建立长期的、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能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中的资金非常有限。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来源中税收是其中一方面,但因该地区经济贫困,导致地方税税基薄弱且不稳定,课税成本较高,税收规模小,税收金额低。其他资金来源及局限性

有限的资金供给和大量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

四、开发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影响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障碍较多,应从武陵山区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以推进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各行政区域共同设置统一的政府协调机构

武陵山区跨越湘、黔、鄂、渝三省一市,包括四省市的60多个地区(县、市、区),交界地区众多,所涉及的问题复杂多变,应由政府出面,建立政府协调机构,武陵山区内各行政区域作为政府协调机构的会员方。通过政府协调机构,形成高效运作的组织机制,分步骤、有重点的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统一协调处理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事务。政府协调机构要包括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交界区县市行政负责人,督导各省市签订武陵山区合作协议,通过政府协调机构内各行政区域的互动沟通,从根本上消除由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为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另外,政府协调机构还要根据长期发展需要,制定总体开发规划,明确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形成具体的能够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方案。各行政区域要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加强同毗邻区政府间的联系,对旅游资源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交流沟通,探寻解决的最佳途径。政府协调机构应积极吸引各行政区域的投融资活动,尽量清除各种旅游资源开发障碍,形成良好的区域统一开发环境,推动各行政区域间的分工合作。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原则,通过平等协商、加强合作,促进跨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条件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旅游交通以公路为主,航空、水路、铁路为辅。武陵山区区域内的航空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中,恩施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黔江舟白机场、铜仁大兴机场、湖北来凤机场等为进入武陵山区旅行提供的很大便利。各旅游景区内酒店、宾馆、餐馆、停车场、商店以及相应的通讯设施、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和发展。

但是,为了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长远发展,交通网络以及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的优化。与发达旅游景区相比,武陵山区的交通网络正在成为制约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城镇交通网络建设,建立起以高速公路为主干道,以铁路、国道、水路、机场、为辅的完善的绿色旅游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另外,还需加强旅游地接待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宾馆、饭店、商品、商场、停车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优化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提升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链的竞争力,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为确保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扩宽资金渠道。

首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各旅游景区内交通运输、酒店、宾馆、餐馆、停车场、商店以及相应的通讯设施、环卫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引进一些投资项目以及工业企业,来改善武陵山区区域产业结构,为跨省交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国家相关财政部门应从税收增量返还、财政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等方面,集中各渠道的资金来源,加大对该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各行政区域间要促进区域内资金的相互协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增加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支持。

第三、创建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发展基金。由于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可以利用基金来开发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创建区域合作和产业发展基金试点,在试点阶段,区域合作与产业发展基金性质上属于政府与市场合资的基金,基金应广泛来源于国内外的产业投资公司,基金应由产业投资公司组建管理团队直接进行管理运作,以保证基金顺利运营。武陵山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旅游资金链的完善,增加武陵山区旅游业资金支持,是实现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安树伟.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王生卫.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大别山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4]王扩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

第9篇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说明及来源

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是城市居民体验农事休闲、了解农业文化、感受乡村民俗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休闲、体验、观光等农业旅游活动的核心农业旅游资源,其发展与结构状况是衡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尺度。以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为研究变量,来分析和反映江苏省农业旅游演化过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研究涉及的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旅游局和13个辖市旅游局官方网站截至2013年12月公布的439个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2013》中统计的102件农事节庆活动。借助Googleearth和ArcGIS10.0软件对所有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进行了地理空间可视化表达,以便进一步分析。

1.2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法(SSM)是在经济、能源、旅游、贸易等领域中被广泛用来动态分析和比较区域发展演化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区域研究变量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该区域所处上一级区域研究变量为参照系,通过将区域研究变量的总量变化在时间维度上分解为增长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来寻找影响区域研究变量发展的因素并进行解释,科学认识对象在区域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提供决策依据。动态偏离份额法是指在研究变量发展的若干个连续研究时段a1、a2、a3…an,通过分别计算研究变量在不同时段的偏离份额分量,并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好地反映研究变量在研究期内变化状况的方法。基于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需要,本研究选择以2006年为节点,将研究期划分为2000—2006和2006—2012年两个时段,通过对第j类农业旅游资源在不同时期的偏离份额分量进行比较,来动态认识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状况。

2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偏离份额分量动态分析

2.1增长份额分量动态分析

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2,比较发现:从区域整体来看,2000—2006和2006—2012年两个时段,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均为正值,表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在各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均为贡献要素,均对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和吸引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两个时段中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增长份额分量变化基本一致,且数值均高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表明农业旅游景点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率普遍高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且在2000—2012年间呈现增长趋势。从区域内部来看,两个时段中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增长率和增长量在13个辖市间存在较大差异。2000—2006年南京、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和增长率在全省的优势地位明显,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出宿迁近8倍,无锡、淮安和徐州以较高增长量和增长率位于全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前列,而其他地区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提升相对较滞后;2006—2012年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均有所上升,南京、苏州仍保持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已高出宿迁9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常州、盐城、连云港在这一时期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较为突出,但同南京、苏州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2结构偏离分量动态分析

结构偏离分量是反映江苏省农业旅游资源结构状况对其发展贡献程度,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值越大表示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越大,反之亦然。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结构偏离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3,分析发现:江苏省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偏离分量差距较大,区域间农业旅游发展的结构优势差异显著,已从2000—2006年的3.857扩大至2006—2012年的9.007,表明随着城市居民体验需求多样性增强、农业旅游休闲活动丰富性拓展,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突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具有结构优势的地区由7个降至4个,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具有结构优势地区由6个增长至9个,表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优化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作用不断增强。此外,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具有结构优势的地区,除盐城外均位于苏南地区①,表明苏南地区在农业旅游发展中通过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来保持区域良好的结构优势,取得较显著效果;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结构优势增长地区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2006—2012年苏北和苏中地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通过积极开发当地特色节庆活动来促进农业旅游资源结构改善,带动农业旅游卓有成效发展。

2.3竞争力偏离分量动态分析

竞争力偏离分量是反映除结构因素外,所有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旅游产品价格、交通可达性等)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程度,其中竞争力偏离分量值越大表示农业旅游竞争力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越大,反之亦然。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结构偏离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4,分析发现:2000—2012年13个辖市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偏离分量与农业旅游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表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在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竞争力差异中起到主导作用;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呈现普遍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农业旅游活动的深入,居民对展现特色民俗和历史文化的农事节庆活动需求更加强烈,以节庆为主的农业旅游活动越来越成为农业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同时,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2000—2006年6个增长至9个,除南京外,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在此期间苏北苏中两地通过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改善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发挥结构优势来提升地区农业旅游竞争力水平,呈现后来居上的势头;2006—2012年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2000—2006年6个增长至8个,除镇江外,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在此期间苏北苏中两地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宽宣传渠道,注重农事节庆文化品牌打造,将农事节庆活动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当地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发展的有利手段。

3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偏离份额总体动态分析

3.1农业旅游发展总体动态分析

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动态数据梳理得到表1,分析发现:2006—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资源增长量相比2000—2006年平均上升10.367,结构优势平均上升2.733,竞争优势平均上升6.419,全省农业旅游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南京、常州等7地下降至无锡、常州等4地,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苏州、无锡等7地增加至泰州、宿迁等8地,且竞争力提升地区达到9地,表明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呈现整体由结构优势向竞争力优势转变的趋势,同时随着农业旅游市场成熟,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区域内市场化水平提升,苏北和苏中农业旅游资源富矿区通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促进农业旅游资源增长率较快增长,地区农业旅游竞争力普遍提高。同时注意到,13个辖市农业旅游资源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各地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的极值差变化仅为6%,由2000—2006年的35.001下降至2006—2012年的32.715。2000—2006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7个,增长率最高的无锡增长量达到26.001,总偏离份额为14.134,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6个,增长率最低的淮安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仅为4.000,总偏离份额为7.866;2006—2012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8个,增长率最高的南通增长量达到33.804,总偏离份额为19.571,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5个,增长率最低的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为27.198,总偏离份额为42.743。

3.2农业旅游发展类型动态变化

为更清晰梳理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及区域差异,基于以上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资源结构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优劣势分析,将各地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4类。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的地区,该地区通过较合理的资源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形成其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和竞争力分量均为负值的地区,该地区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受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因素限制既无法形成自身资源的结构优势,也无法形成地区竞争力优势,导致该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竞争劣势。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为正值,竞争力分量为负值的地区,该地区农业旅游资源的结构优势明显,对地区农业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帮助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赢得比较结构优势,弥补竞争劣势不足。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为负值,竞争力分量为正值的地区,该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中农业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明显,成为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与其他地区相竞争的重要砝码,帮助该地区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赢得比较竞争优势,弥补了结构劣势不足。对2000—2012年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类型进行可视化表达得到图5,分析得到:经过不断发展,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由2000—2006年常州、盐城和南通3地下降至镇江1地,2006—2012年镇江在保持自身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手段(如加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重大农业节庆活动宣传营销,积极运用区位优势吸引南京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来提升镇江农业旅游在全省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总体上提升镇江农业旅游发展水平,实现镇江农业旅游由结构突破型向优势发展型转变。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由2000—2006年徐州、宿迁变为南京、苏州,表明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居民农业旅游需求意愿增强,徐州、宿迁通过加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投入,完善农业旅游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打造当地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如宿迁西楚文化节、中国彭祖伏羊节、中国丰县梨花节等),使两地农业旅游发展有了较好的改善,农业旅游竞争力水平在全省得到提升,进入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行列。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由2000—2006年南京、淮安、镇江和泰州4地变为无锡、常州和盐城3地,表明2006—2012年无锡不断通过建设农业旅游景点,调整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丰富农业旅游景点类型等方式,满足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常州和盐城在保持当地农业旅游良好发展基础上,加强农业旅游资源结构调整,优化旅游景点结构,提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由2000—2006年苏州、无锡、扬州、连云港4地上升至徐州、宿迁、淮安、泰州、南通、扬州和连云港7地,且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其中,徐州、宿迁变化最为明显,在2000—2006年间两地受资源、经济等因素制约,农业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两地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区内农业旅游景点建设和农事节庆活动的开发,完善区内基础设施来提升自身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淮安和泰州两地在早期结构优势基础上,2006—2012年更加注重农业旅游竞争优势建设,尤其在提升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建设上工作突出,使淮安和泰州的竞争力优势弥补了结构劣势造成的损失;2006—2012年南通农业旅游资源相比2000—2006年总量上增长4倍多,竞争优势提升近34倍,从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转变为竞争突破型;扬州和连云港两地继续保持其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的竞争优势,不断实现农业旅游发展新突破。综合看来,2000—2012年全省农业旅游呈现不同程度发展,尽管南京、苏州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两地仍是农业旅游资源增长总量较多的地区,南京为43.634,位列第一,苏州为27.198,位列第四。从全省三大区域来看,苏北和苏中地区后发优势明显,两地充分利用资源、市场、政策优势,发展速度较快,除盐城外农业旅游发展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苏南地区在2006—2012年间与苏北苏中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除镇江外,其余地区发展均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旅游优势地位开始下降。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滞后42.743,无锡、常州、南京则分别滞后10.482、9.442和4.496。同时,尽管苏南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减缓,由于其较好的农业旅游基础,发达的工业经济和广阔的需求市场,苏南仍保持全省农业旅游发展重心地位,2006—2012年苏南地区农业旅游资源增长总量占全省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的62.7%。

4结论与建议

江苏省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东部农业旅游发展较早和较成熟地区,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运用偏离份额法来动态分析江苏省2000—2006和2006—2012年农业旅游发展,并对各地农业旅游发展进行分类对比,认识到:

①2000—2012年全省农业旅游均有所发展,其中,苏北和苏中地区基于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资源开发力度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后发优势明显,同时通过农业旅游品牌建设,重大农事节庆活动打造,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和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促使两地农业旅游发展竞争力在省内普遍提升;苏南地区受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限制,呈现发展滞后现象,但苏南地区由于农业旅游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优势,仍是江苏省农业旅游景点增长最多地区,是农业旅游发展重心,其在农业旅游市场地位仍然不容小觑。

②农业旅游资源内部差异明显,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相较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率更高,对发挥农业旅游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效益的作用更加突出。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认识到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作为展示乡村资源特色、表现地方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对吸引大众旅游者,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作为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的补充是进一步优化地方农业旅游资源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农业旅游吸引力提升的重要吸引物。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江苏省各地在今后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

①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整合区内资源,寻求自身突破,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发挥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的优势,帮助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其中,苏南地区应更加注重农业旅游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通过重点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建设,对现有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农业旅游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苏北和苏中地区则应抓住机遇,积极利用苏南资金、市场、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当地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与营销工作,结合外部条件,发挥内部优势,注重对重要农业旅游景点和重大农事节庆活动培育,以节事活动为窗口,加强对外宣传推广。

②统筹发展是解决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和提升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突破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的资源、科技、交通、资金、政策等瓶颈,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农业旅游资金、技术、人才、科技等要素在苏南、苏北和苏中三个地区间的相互流动,集中优势资源帮助落后地区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品牌优势,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形成农业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态改善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