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研组现状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6 16:54: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研组现状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研组现状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高校生 足球教学 现状

1.前言

足球运动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运动,主要以脚的运动为主,以踢进对方球门得分为目的,并且采用战术防守对方攻入激发球门,包括颠球、传球、过人、抢球、停球、射门等基本技术,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运动项目,但由于其对耐力的要求较高,即使是不正规的足球比赛,也需要不断的在开阔的场地上来回奔跑,体能消耗巨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山东省部分重点高校足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山东省部分重点高校目前的足球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为了改善足球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足球教学水平,对山东省部分重点高校的足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就显得很有必要,这对于促进高校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山东省部分普通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目标

通过数据表格分析,该市多数学校能在兴趣的培养上、足球基本技战术掌握上、促进健康水平、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上”比较重视,与以往相比,多数高校对足球教学的重视程度已有明显进步,但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重点高中在足球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上不理想,多数教师还只是停留在对足球技术的教学水平上,在教学过程中还只是片面的追求完成教学任务,遵循“讲解――示范――练习”三步骤,讲解缺乏趣味,只是照本宣科,不能把自己理解的和具体的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运用浅显的道理讲出理解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听得不知所谓,掌握不了足球技术的关键,多次重复练习容易产生疲倦心理。

2.2教学内容

通过数据表格分析,该市开设“足球运动基本知识”课程的重点高校有2所,占调查总数的40%;该市开设“足规则与裁判”课程的重点高校有2所,占调查总数的40%;该市开设“技术理论”课程的高校有5所,占调查总数的100%;该市开设“战术理论”课程的高校有1所,占调查总数的20%;该市开设“健身知识”课程的高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60%。由此可以看出,该市被调点高校普遍重视 “技术理论”一项,有片面追求足球技术的问题,多数重点高中的教学重心放在文化科目成绩的提高上,因为只有文化科目成绩较好,才能提高本校的升学率,为学校积聚人气,提高本校的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才能吸收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进入本校学习,而队其他相关足球知识的教学关注度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如不是政策规定,有些学校都有取消体育课目的学习,这显然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政策不符,忽视了学生的的与发展,不利于高校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3教学评价

通过数据表格分析,该市重点高校学生认为现行足球教学“不需改变“的有23人,占调查总数的4.8%;认为现行足球教学需要改变的有261人,占调查总数的54.9%;认为现行足球教学必须改变的有91人,占调查总数的19.2%。由此可以看出,该市重点高校多数高校生对目前的足球教学满意度很低,需要改变的呼声很高,在访谈中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授课方式单调,缺乏灵活性,按部就班的授课容易引起学生厌倦,没有兴趣学习。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老师为主,很少有老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缺少和学生的沟通,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缺少“学生主体”的意识。

3结论与建议

3.1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该市高校从事足球教学的教师学历水平基本在本科以上,但运动经历水平一般,这对足球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会有太大作用,非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准不可能太高,这明显不利于足球教学的顺利开展。

3.2在上述研究中发现,该市重点高校从事足球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的追求技术教学,与理论知识严重脱节,对足球基本知识的忽略,不利于高校生形成完备的足球知识体系,不利于高校生足球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忠兴,蔡俊.蚌埠市高校足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3)

[2]安辉.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对西安市城区高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

第2篇

关键词:预科教育;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72—02

国内外对英语课程和基础英语教学的研究非常多,作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目前已经开始获得一些外语教学研究者的瞩目,但是预科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对预科英语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研究多数将预科英语教学等同于大学英语教学,或等同于中学英语教学,从教学和研究上没有将预科这一层次区分出来。本文将民族预科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特殊层次,从少数民族预科生有别于本科生的特点来分析他们的英语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希望对预科英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预科教育简介

民族预科教育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普通教育条件和质量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知识水平所实行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它为难以直接进入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给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生源。对于接受预科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经历并完成了基础教育,现在是处于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这样,民族预科教育也就以其承前启后的地位,而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英语是大学主修课程之一,预科英语课程尤为重要。目前,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二、高校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学生来源于39个少数民族、22个省区的20余所高校,分为两年制和一年制两个层次。两年制预科生(生源地多为新疆)没有学过英语,少部分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在听汉族老师讲授英语时,还会遇到母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的转换问题。一年制预科生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时间相当(六年左右),但由于各地教学水平的差异,学生基础不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低。

英语课程由英语和英语听力课程组成,两年制一年级周学时为6+2,每周六节英语课,两节英语听力课;两年制二年级及一年制周学时为4+2,每周四节英语课,两节英语听力课。由于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授课方式经历了从单班授课(二十至四十人/班)到目前合班与单班授课相结合,两年制一年级单班授课,两年制二年级及一年制学生英语课两个班合班授课,听力课单班授课。

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是2006年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英语》教材(以下简称2006版《英语》教材),英语听力教材先后使用过《大学英语听力预备级》《大学英语听力1》和《大学英语听力2》(2003年上外版)等。两年制预科生的英语教学从基本语音、语调、语法知识教学开始,在两年的预科学习中为学生打好英语学习基础。一年制预科生的英语教学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扩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民族预科生呈分化趋势,预科英语教育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

随着民族预科生招收规模的逐年扩大和接收民族预科生的院校逐年增多,预科生源地不仅仅局限于“少、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区,而是覆盖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收预科生的本专科院校也由原来的几所增加到几十所,其中既包括普通院校,也包括一些专科院校和一部分的211及985重点院校,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这一新情况的出现导致了预科生三级分化的趋势,民族预科生中既包括少部分传统观念中“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一部分需要加强基础教育就能够成为高校合格生源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习基础很好、学习主动性也比较强的重点院校委培生。如果预科教育仍停留在"对中学阶段知识的强化"这样简单的层次,必然无法满足预科生多样化的需求,无法完成所有预科生从中学到大学的无缝衔接。

2.预科英语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非常庞大,但专业从事预科英语教学的教师数量极为有限,单班授课的师生比例约为1:40,合班授课的师生比例达到1:80,甚至1:160左右。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高考失利在不同程度上有挫败感、自信心不足,需要教师尤其是在预科阶段更多的个体关注,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合班授课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容易造成学生自我挫败感的增强,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专业教师长期面临工作量大、科研环境差、不能及时充电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问题,民族教育工作者教学思想及教育观念落后于时代需求。许多预科学院不得不外聘一定数量的大学英语教师来为预科生授课,而外聘教师不了解预科生情况,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完全切合预科生要求。

3.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内容有待更新扩展

目前预科英语课程仍是以教材为中心,预科学院普遍使用的是2006版《英语》教材,这本教材具有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翔实等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生源和基础的变化,该教材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学内容选择性小,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来说,教材难度相对较低,与同等层次教材比较,教学内容、难度、信息量又偏大,不适合部分预科院校使用。听力教材《大学英语听力预备级》(2003年上外版)也存在对程度好的学生偏易、对基础薄弱学生偏难的问题,对各层次预科生没有普适性。

4.民族预科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硬件方面,教学所需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配套的图书资料室等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软件方面,预科英语教师的全面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预科英语教学的发展。

四、解决的办法及结论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质量,实现预科英语教学目标,首先,关注预科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和深造机会,全面提高预科英语教师的素质。同时,培养更多的预科英语教师,既要具备合格的英语专业水平,也要了解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熟悉少数民族学生、懂得并能够满足民族预科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民族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预科英语教学和少数民族预科生,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第三,差异性、分层次的预科英语教学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针对“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以启发性、巩固性教学为主,对学习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的重点院校委培生尝试扩展式、开拓式教学。对不同层次的预科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使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并配备相应的教师队伍,从而达到相应的委培院校的要求。第四,预科英语课程设置除强化基础知识外应将培养实际运用能力放在首位。预科英语教材应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衔接性和针对性。最后,改善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环境,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巨积兰,范晓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英语课程的设置[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06).

[2] 吴学荣.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探究[J].科技信息,2007(10).

[3] 杨俐玲.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设计依据和指导原则[J].民族教育研究,2004(02).

第3篇

关键词 怒江地区 演示实验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调查情况统计

1.1 在演示实验中学生的活动及教师表现的调查

(1)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你喜欢?

A、看老师演示 B、看其他同学去做 C、自己动手

A 5.00% B 4.00% C 91.00%

(2)在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你在?

A、观察老师的演示 B、参与其中 C、只等实验结论

A 73.00% B 8.50% C 18.50%

(3)在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出现过实验现象与相关知识不符的情况吗?

A、偶尔出现 B、几乎没有出现 C、没出现过

A 11.25% B 60.25% C 28.50%

(4)出现上述情况时,老师?

A、简单解释 B、查找原因,重新演示 C、说是仪器故障

A 24.50% B 54.00% C 21.50%

我们可以看出91.00%的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愿望非常强烈,不满足于只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物理规律,而是更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发现物理规律,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他们都只是“观看老师演示”,“等待结果”,只有不到10%的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从中也能够看出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准备、实验技能方面有所欠缺,致使从实验现象中得不出预期的物理结论时,找不到出现问题的原因,达不到预期效果。

1.2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调查

(5)初中物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你的物理老师?

A、基本上都做,且方法、仪器与书中基本相同

B、基本上都做,但方法、仪器有些与书中不同

C、只有少部分能做

D、几乎不做

A 73.25% B 8.50% C 14.75% D 3.50%

(6)你的初中物理老师跟你说过实验方法吗?

A、经常说 B、有时说 C、几乎不说

A 57.75% B 26.25% C 16.00%

(7)你的初中物理老师使用过日常物品来做演示实验吗?

A、经常使用 B、偶尔使用 C、从不使用

A 27.75% B 52.75% C 19.50%

从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完成情况比较理想,只有3.50%的教师不做演示实验,大多数的教师都在实验的同时把科学方法也传授给学生,但是只有少数部分教师能利用身边的物品来设计完成实验,而且做实验的方法与书本中不相同。

1.3对学生课外实验情况的调查

(8)你的学校开放过物理实验室吗,准许你们去借实验器材吗?

A、可以去做实验、借器材

B、可以去做实验,器材不准借走

C、既不开放实验室,也不准借器材

A 13.25% B 73.25% C 13.50%

(9)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课外自己动手做过实验吗?

A、经常做 B、偶尔做过 C、从来不做

A 19.50% B 50.25% C 30.25%

通过调查发现物理实验室很少对学生开放,学生基本借不到实验器材,学生课外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也不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没有自己课外做过物理实验。

2调查的结论

2.1学生了解演示实验并知道其重要性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64.00%)对于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是充分的。绝大部分学生(61.00%)认为演示实验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印象和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有很大帮助。

2.2学生喜欢演示实验并知其可以帮助掌握物理知识

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很容易被引起很大的兴趣,因为这些知识非常的贴近生活,在身边经常可以看见和感受到物理现象。有83.50%的学生对物理演示实验感兴趣,而仅有11.25%的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就对这些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就会对物理进行钻研,从而进一步掌握物理规律。

2.3演示实验深受学生关注,想自己动手或参与动手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基础。91.00%的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不满足只是观看老师做,而是更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发现未知的物理世界。

3怒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的原因

(1)教师主体地位。现在部分物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学观念并没有转变过来,还是在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动,被动的接受知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课堂教学平淡乏味。部分教师的课堂(下转第61页)(上接第34页)平淡,乏味,很少采用情景教学,更有大部分老师根本不做物理实验,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主动性逐渐降低。

(3)学生看不到自身的进步。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又没有能够进行分层教育,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成绩一日不如一日,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学习的主动性逐渐降低。

(4)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在所接受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表现自我,积极主动方面的机会很少,部分学生害羞,不敢主动参与到和教师的合作交流中去。

4 基于怒江地区物理教学自己的一些观点

4.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可以“动手做”的验证性实验

演示实验的功能多限于实验现象的展示,忽略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缺少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将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可以动手做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验中来,可以让学生独立操作,或是教师学生一起实验,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

4.2将“想想做做”的小实验改成学生可以“动手做”的探究性实验

将课本上的部分“想想做做”的实验加以修改,变为学生可以“动手做” 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后让学生熟悉及学会简单操作,增加了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如在讲授升华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不要按课本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而是增设问题:请大家猜想一下碘蒸汽是固态的碘变为气态的碘?还是固态的碘,先变为液态的碘,然后再变为气态的呢?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提供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4.3将部分抽象概念、规律内容增加为学生可以“动手做”的探索性实验

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大多是比较直观、感性的,但也有些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等是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排出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应用逻辑推理,由想象思维塑造出理想过程,经过舆论、判断,得出理想条件下科学规律的过程。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善的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但是这些规律虽然比较抽象,但是还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以此为突破口,将这些可行性的实验安排在课堂中穿行,变身为学生可以“动手做”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从实验中自己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也就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效果会好得多。

第4篇

数学学习活动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高级学习是以初级学习为前提的。因此,打好数学基础对进一步的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预科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大,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边疆地带,由于受所处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思维水平不高。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民族预科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习心理准备不足,情绪未从高考失意的状态恢复过来。来到新的城市,适应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心理落差较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欠缺。二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数将汉语作为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汉语水平不高导致数学学习更加困难,不能很快适应预科数学教学模式。任课教师授课时容易忽略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有恐惧心理,甚至于讨厌学数学。三是学生学习数学信心不足,基础薄弱,缺乏毅力,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

当前几乎所有的高校迄今未将预科数学视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进行建设,教学目标无定位,这些因素严重影响预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如何进行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事与之相关工作的人士深入思考。以下分别从教学管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艺术、开设《数学文化》讲座、举办数学知识竞赛活动、除课堂之外的其他教学平台等各个方面提出有助于民族预科学生学习数学的建议,希望能被学校采纳。

1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的层面应从思想上加强学生对预科学习的认识,新生入学后须进行适应性教育和安全教育,通过教师、本科师兄师姐开座谈会,带领新生参观图书馆和自习室等方式指导学生全面熟悉大学生活。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应经常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所需,指导他们合理解决所面临的困难,从而使学生平稳地从高中向大学过渡。引导其有序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告知学生开设各门课程的目的及各科考核目标和基本要求,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预科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2 教 师

教师应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情绪饱满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做学生的导师,不断汲取知识养分,提高个人学识水平,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记在心,与时俱进。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学识,宽容睿智的个性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学生。教师需投入必要的时间精力关注学生,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帮助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应注重育人,启发学生并帮助其树立人生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民族预科的特殊性体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充分尊重各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的差异。

教师在授课环节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介绍数学文化及数学史知识,增强学习气氛。如讲圆周率时,介绍下国内外学者曾经研究圆周率的具体细节;讲乘方概念时,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讲不等式时,介绍下柯西对数学的贡献;讲微积分时,介绍下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争议。有时也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师应潜心钻研教学内容,并琢磨出适合自己授课风格的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感染学生。

3 学 生

学生在课堂上可分组竞争学习,课下协作,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共同进步。合理有效利用数学实验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个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定位于以“预”为主,以“补”为辅。“预”是指对高等数学中一元微积分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由于预科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接受能力差,采用对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提前学习可以为进入大一学习争取更多的时间,降低升入本科之后的学习难度。

5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可根据授课对象的数学基础及分流方向进行分班,实行分层教学,对文科学生,按分流意向专业分成技术类班级(包括财务管理、会计、医学、国际贸易、管理等)和普通班级(包括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学、历史等),对理科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文科技术类班级周学时为6学时,文科普通班级周学时为4学时,理科班级周学时均为6学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发展需求,采取分层教学,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深度不一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程度发展的需要,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必备的数学基础。

6 教学艺术

数学教学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提倡冷静的理性分析,数学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科,数学学习需要人类对世界的深刻奥秘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教学的主要技巧在于如何提出恰当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

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学习的深入,教师应逐渐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有针对性地给予指点,增强学生自学的能力。当然,“适度指导”的原则与教学经验有关。教学活动中,所谓“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其中应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思维灵活多样等诸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使学生领悟知识,进而提升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独立思考及数学技能训练应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7 开设数学文化讲座

开设数学文化讲座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有余力的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认真审视和品味数学的美,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思想、精神、方法及文化价值,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

8 举办数学知识竞赛活动

开展数学知识竞赛,在赛场上队员们集思广益,积极参与竞答,从中领悟数学的精确、周密、趣味及魅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夯实数学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陶悦情操,提高数学素质。

9 其他教学平台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纲要》精神为指引,加强对《新教材读本》、《指南》的学习领会,继续深化课改,合理使用、实施新教材,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园保教质量发展。

二、情况分析

(一)幼儿现状分析

1、本学期全园6个班,幼儿总数为200多名。其中,新生和查班生占有一半。由于新生及插班生接触的是新环境,我们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及热情,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也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明确将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并在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使孩子在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2、从上学期的健康情况汇总来看,我园的幼儿在身高、体重、血色素方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有许多小问题存在。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同时,应运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幼儿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及服务,对幼儿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及加强必要的身体锻炼。

3、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兴趣上是得到了更大的满足。但是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习惯上,特别是在注意力、倾听方面有下降的趋势。在表达表现方面,特别是音乐、美术上呈现了弱势。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让幼儿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为后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现状分析

1、本学期,一线教师已达16人。合同制教师增加至5人,有3名老教师,其他为校聘新老师。要使所有力量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形成合力,各尽所长。我们教师之间应屏弃“本位”观念,为形成互助互利、团结协作的氛围而努力。

2、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我们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由于探索的过程受到了教材、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对新教材的运用还是很表面化。而我们教师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加强素质提高,减少差异,是我们教师自身建设的根本问题。

(三)保教现状分析

1、由于以往的工作方式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上、组织教育教学形式上、教研活动的内容上……因此,在教育、教学的方式与组织以及案头工作方面均要有所变动,让我们教师都尽快适应。

2、新教材的初步使用,在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兴趣、利用家长的资源、并且考虑到“整合”方面,是较难处理的。在开展的教研活动中,还是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具体实施。

3、在教师的日常活动的组织中,保教结合,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普遍问题。合理地利用分层管理,加强自培,有效指导,才能慢慢使保教质量有所提高。

三、研究目标

1、以《新教材》的实施为贯彻课改的重点,深化课程改革,使新教材促进 幼儿、教师、幼儿园的稳步发展。

2、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立足自培,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

3、推行保教分层管理,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四、具体研究内容及措施:

(一)围绕新教材开展研究与实践,积累相关实施经验。

措施:

1、加强学习

a) 理论学习

开展《新教材读本》、《指南》的学习,对照新教材进行理解,对疑难问题分别在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中进行释疑。

b) 实践学习

在教研组开展定期的观摩研讨新教材活动(每月一次)

在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全园教师说新教材评比

争取机会,让教师观摩区优秀姐妹园的新教材实施活动

2、继续围绕“以整合的思想实施新教材”开展专题研究

在案头工作(主题计划、备课、书法课程)上合理进行调整,对“整合”的课程构想进行更好地实施。

组织教师对“整合”的经验文章进行学习并理解。

在实施工作中开展“以整合的思想实施新教材”的观摩活动(每一教研组开放一次活动)

3、以片区“课改教研观摩活动”为切入点,大胆选择、使用新教材。

调整、充实园课改中心小组成员,由刘小瑛老师暂时担任组长。成员暂时为:柯淑媛、刘淑金、杨庆英、、曾双珊、许淑蓉。

发挥园课改中心组辐射作用,在选择和使用新教材上对其他教师有领先及辅导职责。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

措施:

1、各教研组对照实际情况 ,制订本学期相应计划并进行实施。(在常规研究、问题教研、保教队伍培训三项工作上有切实的措施)

2、研活动形式,确立教研活动新制度。保证教研活动时间(每月一次大教研活动、搭班反思性学习,每月两次小教研活动)

3、小教研组充分在“研”上下功夫,增强活动效率,采用形式多样、灵活,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本学期在以下方面要关注:

“整合”的自然化

主题背景下,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形式

幼儿音乐、歌声的表达和表现

4、开展有质量的教研组观摩研讨活动,每一活动仍围绕解决一个困惑问题开展,在发挥开课教师自愿申请的积极性上,加强协助指导。参与活动的教师“眼到、口到、心到”,并且在反思的基础上,每次写出有质量的评析,作交流评比。

5、树立园本课程与课改结合的观念,提高教研组的研究实效。

由刘小瑛老师任组长,每周四组织一次活动。

在课改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开展书法活动。相关经验及方案,教研组以书面材料另外呈现。

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书法教师队伍。

(三)落实保教分层管理,提高一日活动质效。

措施:

1、加强科学地分层管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督查。业务园长继续加强随堂听课,争取能对每一教师进行指导。

2、形成园规范、科学的自培工作体系,对教师进行分层管理、培训,制定详细的师资建设计划,让每位教师都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

第6篇

早在2000年城乡合并之时,永阳镇中心小学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缺乏音、体、美、科等各门学科的专职教师。当时学校下辖10所村小,各校的师资配备是这样的:

注:英语0.5人系一个老师跑教两所小学。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就是中心校本部除了语文、数学以外,其它学科专职教师也聊聊无几,各个村小几乎没有,各校的教研组建设是除了语文、数学分设教研组外,把剩下所有学科捆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大的教研组――综合组。据悉,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为数很多的乡镇中心校仍然采取这样的教研组建设模式。这种把所有学科捆绑在一起建立大教研组的建设模式,根本无法开展学科专题教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的发展。

二、我们的解决措施

城乡合并之后,特别是2002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村小合并的步伐加快,村小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随着现代化工程的建设,各校设施也越来越好,各校在专职教师的配备上也越来越重视,专职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截止2004年9月,我镇村小分布及教师配备情况如下:

针对这种现状,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我镇于2004年9月组建了除语文、数学外各学科镇级大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活动,诸如两课一讲(教材培训)、录像评议(一课一研)、师徒会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单元整合)等。每次活动都能做到三定,即确定专题(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教师(授课、开设讲座的教师人选)、确定场地(在哪所小学开展活动)。

三、我们的收获

这种把全镇各学科教师抱团组合在一起,建立镇级单科性大教研组的建设模式,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给我镇的各学科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短短几年,在这种教研组建设模式的推动下,我镇各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的小试牛刀,也收到了些许的丰收喜悦。

1.师徒结对,青蓝共进

为了使青年教师能更好地发展自我,W校从2003年起在各个学科实施了青蓝工程。以市、县优秀教师及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来促进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教研上的快速、优质地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利用“师徒同课异构”这种会课方式,在教学上可以很好地指导青年教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研上则可以通过“比、议、选、改、精”的方式来达到快速、优质地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

2.以点带面,辐射帮扶

近几年来,中心校的名特优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镇级教研活动中的授课和教材培训任务,指导村小专职教师的课前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从而发挥中心校的辐射、帮扶作用。先后多次以与本县和凤小学结对帮扶共建模式、与江宁区科学园小学开展“手拉手学科教研”活动模式,进行学科教研组建设。先后多次承担了县级新教材培训中的公开课教学任务,每一次接受任务,教研组都认真研讨、积极准备,每一次的活动效果都很明显,受到了全县、全镇及兄弟区县教师们的好评。

3.情景再现,录像评议

为了能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校购置了摄像机,把教师的课堂真实地记录下来,在教研的时候再呈现于教师们的面前。学科教研中充分利用了这一先进技术,对教师的教研课、平常课进行了摄制,逐一进行评议、研讨。这样,教师就会从多方面、全方位进行切中要害的评议。执教者也能看到自己的课堂,分析自我教学的得与失,从而大大地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

4.课内指导,课外延伸

第7篇

效率: 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 “ 事倍功半 ” ,追求 “ 事半功倍 ” 。

效果: 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前与参加校本教研后的变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效益: 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动。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校本教研将及不上个人自主的研修,这将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一 、怎样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将其归结为五方面,分别是:

1、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 —— 活动有效的关键;

2、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 活动有效的根本 ;

3、基于 “ 对话 ” 的教研方式 —— 活动有效的前提;

4、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 —— 活动有效的保证;

5、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 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二、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1 、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 、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 、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

三、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 活动有效的根本

1 、研究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教学环境;

2 、研究内容系列专题化。

四、基于 “ 对话 ” 的教研方式 —— 活动有效的前提

1 、对话建立于自我的思考;

2 、对话要有民主的氛围;

3 、多元的对话途径;

五、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 —— 活动有效的保证

原本属于教研组长或上课教师的工作,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重心从一个教师转移到了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主动参与进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

聚焦问题阶段: 每位教师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别人课堂实践后的所思所想。例如开展了校本教研发现真问题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在听好一节课后必须提交两个问题。(举例读)教研组利用每周活动时间,通过问题会诊、问题答辨等方式,能讨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则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其非质化的东西,使问题得以明朗并逐步聚焦,最为此问题便成为下学期的研究主题。

情报搜集阶段: 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念引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师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在这样的搜寻情报过程中,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

以课为载体的研究阶段:研究应与课结合在一块儿,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须经过实践得以验评。过程中要改变一人上课教研组长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一起与上课教师经过写教案、试教、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样一起研磨的过程实现共同成长。

主题总结阶段: 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第8篇

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体现教研组的内在价值,更快更好地促进教研组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认识教研组的职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将从除传达文件、布置工作安排以外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组的主要工作职能。

一、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

教无定法,每个教师在任教相同的教学内容时往往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也有差别。在教研活动时,教师之间应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是成功的,或是有遗憾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促进本组教师的共同成长。一堂课,经过教研组主备教师的初备,再经过教研组的讨论,再由主备教师修改,备课质量将大大提高。如“伴性遗传”一节,有的教师从红绿色盲的发现导入,有的教师从对本班学生是否是红绿色盲的测试导入,还有的教师从男女的性染色体复习导入,这三种方法,显然都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但是,哪种形式更适合高中生,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知欲,学习效果更好,仍需要实践,然后在教研活动中交换心得,分享经验,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二、理论学习,交流教学科研成果

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终身学习,教师更要不断地更新、强化自己的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跨学科知识、科学前沿知识等。如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在教研活动的时候,本组教师应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探讨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及在本校能否践行等。

三、听课评课,齐力打磨课堂

在教研活动时间,本组教师集中起来听课,大家一起评一评课,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如笔者所在地区的一些学校规定,每个星期的教研活动时间必须开一节课,评课时每个人必须发言,且不能只说优点。这些条条框框听起来是有些禁锢人的感觉,但是长期实践下来,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在各级各类教学公开课或教学竞赛前的听评课,不仅年青教师积累了经验,成熟教师也能从年青教师的身上发现可借鉴之处。

四、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技能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一线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内容。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经历“选题、开题、课题立项、课题中期评估、结题、专家评审”等课题研究历程,不仅增强了教研组的科研能力,也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而且,因为在课题研究中,个人分工不同,收获也不同,有的教师发表了文章、案例,有的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得了奖,进而促进了本组教师的共同发展。

五、课程开发,构建校本特色

校本课程是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后,由学校自主研发、开设、管理的课程,目前校本课程已经占到各校课程体系中的10%左右。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基层,是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团队。教师通过研发、开设校本课程,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研究能力、科研能力、知识储备等。笔者所在教研组利用本校资源,现已开发了《生活中的生物实验》和《蔬菜种植》两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一个人可以走很快,而一群人一起走才可以走很远!”在学校,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带领大家一起走很远的教学团体。我们要深入理解教研组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建设优质的教研组,以提高本组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法、学法的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姜兴明.中小学教研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4(7).

第9篇

教研组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学科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组织。对一个学校而言,教研组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教研组文化建设就是依据教研组的特点,打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形成有特色的教研体系。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此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研组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是济南市一所普通的小学,每学期,老师们所教课程会有所调整,可能是年级的调整,也可能是跨学科调整。以学校综合组为例,人员组成:专科教师、兼课教师16人。学科组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现状分析:专职教师经验丰富,业务能力比较强。对教材的理解、重难点的把握准确细致。兼职教师,大多是主科教师,经验丰富,责任感强,“对学生抓得比较严”。综合组教研优势:人数多,涉及学科多。大多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利于学科借鉴、整合。不足:目前,主科教师,大多有“重主科、轻副科”的思想。导致兼职教师在综合学科的教学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少。

老师们面对新课程如何尽快把握教材?面对新学生如何遵循教学活动规律和学科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这有赖于教研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教研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有效课堂,以“实施优质教研,促进师生发展。”

三、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建设

(一)明确教研组的作用

我是我校综合组教研组长,在充分取得大家的共识基础上,提出以“学习合作借鉴发展”为指南,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中心,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供支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推动力。

(二)教学常规管理

1.落实备课要求,提高备课的质量。以有效备课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第一次备课,依据教学目标,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步骤,运用独到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第二次备课,是对第一次备课的补充和强化。前期教学的反思,实际出现的问题等等对备课做出调整、补充、完善;课后反思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老师们对每节课的得与失进行分析,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积累丰富,探索教育规律。

2.落实听课评课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听课中要有评课,坚持听课后的效果监测。

3.日常管理制度化。备课二周检查一次,每学期一次备课展评;听课评课每学期20~25节;每学期进行1~2次教学质量监测和分析。

(三)保证教研活动有序开展

1.制定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开学初,教师们务必坐在一起,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对教研时间、地点、形式做出合理安排。保证教研活动有序开展,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主题,着力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教研思路: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要研究活动,对经验教学进行提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分配,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工作目标:建设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有效发挥综合组的优势,努力做到目标清晰化,过程措施精细化,成果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功能,提高学科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在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各学科特点,有个性有特色地开展工作,争创亮点,达到效果最大化。把教研组建设成为规范化、个性化的教研组。

4.培养目标:“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注重学生习惯培养,在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注重教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乐学善学,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主要措施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标,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撰写学习体会,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学习能力。

2.组织教师认真拟定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站在不同学科的角度,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歧视压制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3.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相互切磋,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4.上好一堂优质课活动。力求体现学科新课程理念,体现每个环节有效的教与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

5.校本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6.备课展评,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综合组文化建设的成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