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6 16:54: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策略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所以,在新时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单向性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1]。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使用新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在课堂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而,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引用一些与课文知识无关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过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学目标,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1.3不能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较差[2]。另外,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活动,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2充分认识新课改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新课改,合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环境,适当补充语文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等,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积极性,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3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讲解课文知识的同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4]。同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3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作者:陈雪瑜 单位: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巧英.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2011,(1):152-153.

[2]温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127-128.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人文性 复合式 开放式 互动式 探究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入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就必须是一种综合优化,追求一种复合开发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以便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探究互动式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式,其实就是一种提问式改革,强调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问题激励、点拨、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互动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的民主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主张在两者互动性下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的过程中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力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种追求教学主体互动下的和谐性与探究式,将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重要对策。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语文教育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认真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笔者以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之一便是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它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实施好人文教育,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高中语文教育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论争。有学者称: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切也是“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下语文教育浓厚的功利主义使然。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自主、探究”这四个字,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好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老师们往往很难做到。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往往却忽略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从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作品以及多元资源,让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是片面强调性为其基本属性,抑或是强调“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统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语文学科的门外。

第4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现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主要表现为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人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就必须是一种综合优化,追求一种复合开发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以便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优化策略

 

现代社会的新思想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家长都逐渐重视起学生的学习。而高中作为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需在在这个时期里,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进行锻炼。 在高中教育中,高中语文能够很好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这时候需要语文老师做好引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激发出来,并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高中语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建立出一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诊断标准体系,以此来考核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高中语文教学实况

无论是现在的高中学习中,还是以后在高考中,语文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 近些年来新课程在不断的推进,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个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教师在教学时在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还是使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 很多学生遇到一些需要记忆的重要文章、经典诗词,都是在重复记忆,这样很难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被动的记忆,尽管可以学习过程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长期下去对学生的学习并不好,对未来的语文教育发展更没有益处。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在方法和质量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各个地方在教育方面并不均衡,没有标准的教学诊断,使语文教学进入这样一个情况中。 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上怎样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合理高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出来,这是以后研究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一)建立课堂教学服务意识

高中语文课堂不断推进教学诊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逐渐将教学诊断融入进来。 在这其中,首先要语文教师先树立起教学服务的意识,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考核诊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改善,将教师应该有的教书育人服务意识树立起来,保证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成功实行。 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由很多要素之间的联系所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课堂组织结构,课堂组织结构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达到高中语文教学诊断的标准化目标,首先需要有能切实考核的一套标准,在考核的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找出来。 制订考核标准时,确保其具有科学性质、权威性质、适用性质、理想性质。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个阶段里,应该对老师的专业素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将教师和学生的活力激发出来,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在这之前,首先需要制定出标准体系,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然后达到教学诊断的标准化。对教师进行诊断,对课堂环节进行诊断,这样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正确评价。

 

(三)建立教学诊断

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有很大比重,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不能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产生影响,最好可以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诊断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也是一种诊断的方法。建立出合理的机制,能够实施标准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诊断。

 

(四)建立诊断监督

诊断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出科学正确的监督机制,再加上严格的监管,使教学诊断实行下去。 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诊断进行监督,确保语文教学诊断实行,将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提升。 然后,监督教师教学诊断的结果,保证诊断结果没有问题,将其中虚假的部分挑出来。严格的监管机制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的诊断更加标准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能对学生未来的人文素养和学习习惯起决定性作用,诊断高中的语文教学,能显著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采用正确的方法,应对高中语文诊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使用有效的解决方法来解决,以确保高中语文课程的顺利推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诊断方法,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未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尹达.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J].教学研究,2015,01:106-111.

[2]蒋明.科学开展课堂诊断有效促进教研教改[J].文理导航(上旬),2015,12:6.

第6篇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与思维创新意识培养不够均衡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在汉语言掌握与运用方面所投入的力度远远高于在创新拓展意识的培养方面,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创造与探索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由于在高中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实际生活相隔离,使得学生的创作往往空洞浮华、单调枯燥、缺乏真实情感的表达。

2.教师不能对学生写作进行系统有效的指导

在高中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不会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一部分教师会将作文教学的时间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习活动,而另一部分教师虽然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锻炼,例如通过提供给学生实用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这种放任学生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不到教师关于写作方面的专业性指导,导致学生的作文创作往往出现缺乏主题、结构模糊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止步不前。

3.教学目标一成不变,不能灵活变通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往往会围绕高考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进行,使作文教学的实践意义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仅仅以提高学生作文得分为教学目标,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创作死板生硬,缺乏灵性与活力,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4.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学生过往表现的方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不断钻研探索,实现进步。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认识不到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的重要性,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新课程标准下提升作文教学效率的方法研究

1.注重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意识的综合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的培养,更要将学生创新拓展意识的塑造纳入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更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生活阅历,使学生的作文更具现实意义,避免空洞无味。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事件,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就“网络直播的优势与弊端”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又能有效锻炼自身写作能力。

2.注重对学生写作活动进行指导

教师应当认识到,放任学生独立探究,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可能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进展缓慢,并且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作文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3.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

第7篇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自由;创新

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我们高中作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素养的积累,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在写作中发挥个性。笔者根据自身在教学方面的探索尝试,归纳出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要大胆尝试新的高中作文教学方式

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的讲评是以教师为主导来讲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不到行之有效的目的,教师的辛苦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为了在愉快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高中作文的评讲中,我大胆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先找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其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让学生结合自身来谈谈想法以及如何取长补短,让学生学会这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作文写作功底。

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话题作文课时,选取2011年的高考作文,以“拒绝平庸”为话题来进行写作。首先提问学生对这个题目的想法。当我提出问题时,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或讨论或思考;然后向学生展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来谈谈对这几篇作文的修改意见以及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处理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话题作文充满了兴趣,也愿意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

二、要合理协调自由与标准作文的关系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的方式是给定学生题目,让其围绕这个题目来进行写作。这样给定范围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规范化,也有利于老师的批改与评讲,但存在很大的缺点是: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学生基本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无法提高写作水平。况且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积累的知识面也有宽窄之分,怎么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所给定的作文题目有了解和感触呢?因此,我提倡在高中作文的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让其发挥,达到“我手写我心”的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课本中有一单元是关于诗歌的学习,我就让学生在学习过后,根据所学的诗歌知识,来进行任何内容的诗歌创作。这样不规定内容的自由写作,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

写作是一门艺术。如果对写作设定诸多“条条框框”,让学生在这些规则中无法施展“拳脚”,只会造成其在写作中堆砌文字、为了写作而写作。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鼓励学生自由写作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写作的质量有所提高,同样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各类信息,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我们会发现,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也有所变化,从最初的命题作文逐渐向话题作文过渡,从2002年到2012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都是以某内容为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来进行写作。这是对新大纲的具体应用,不仅可以考查考生综合写作能力,也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其在写作中张扬个性,一举两得。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第8篇

一、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摘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马斯洛曾精辟地指出:“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摘自《马斯洛教育观》)语文课程新标准是一种全新地理念,是对传统教育地一次洗礼,使教师、学生都从书海中“释放”出来,找回了自我,是一种快乐学习。

1.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在备课、上课、评价时都要全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待进生”,老师地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鼓起他(她)学习的勇气。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老师要找到他们地闪光点,多加鼓励,这种赏识的眼光不仅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而且还表达了教师的期望。关注学习过程打破了以往教育中的不良循环,是学习良性循环的开始;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也使学生在您的关注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2.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发展,是老师所无法代替的,是主动积极的,所以应成为“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校的部分老师也在做这样的探索,他们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老师充当“大学生”,对要授课的重点,以质疑的方式提出。尽管,这只是一种尝试,仍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我认为将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这是值得提倡的。这种角色的变化,使得学生和教师都能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因为面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丰富了,课堂对教师的关注也大大转移了,学生得到最大的关注,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没有压力的享受。

3.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新课程倡导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我在授课当中,常常让学生分组讨论,强调“组”的意识。如:我在讲授《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就有意识让学生分组完成史铁生的情感转变,对个别难点采取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效果很好。

4.注重教学思路的创新。几年来,“八字教学法”“三主四式导读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课堂教学六步法”等教学模式,运用较为广泛。但在课改大潮中,这些模式受到或多或少的质疑?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底是人还是知识?创新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这在教育观念上和理论上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模式进行反省和检讨。以往我们的教师观察学生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对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和结果的内在因素很少作科学性的研究。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从人本性出发认真地研究我们的受教育者,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得到完全的人的教育,使人性本身得到健康的发展,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学习的快乐。要想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笔者以为就是要尽可能肯定学生的观点,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一些偏激的观点,要积极的引导。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5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95

一、语文课堂要注重诵读

诚然,要多给学生提供与文本接触的机会,让诵读贯穿高中语文课堂的始终,但诵读要有效,要科学,不能为了读而读,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围绕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很多初中教师都很注重文本诵读,每节课也设置了好几个诵读环节,使课堂上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而教师在引领学生回归文本上的确费了一番心思,且都会在学生诵读前提出诵读要求,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文言文要读清句读,现代文要读出语气和情感等。但反思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到位。有的教师把诵读文本环节放在了课前预习里,让学生自己阅读,但具体怎么读教师并不给予指导。有的教师让学生上课前齐声读,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学生诵读环节,教师和学生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文本的分析和解读。等到语文课结束,学生记住的不是整篇文章的思路或脉络,而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培养学生诵读文本的兴趣,而且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乐趣,还提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当然,有的学校还是重视学生诵读的。从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所使用的衡水中学的高二学生的课堂诵读水平来看,他们是经过朗读训练的,或者说他们的语文课堂很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

诵读会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但诵读形式是多样的,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用合适的诵读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这是决定诵读形式的主要因素。需要默读时就要默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需要个别学生朗读就让个别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语句的情感与深意;需要教师范读教师就范读,这样的诵读指导,胜过千言万语。

二、语文课堂要注重师生对话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课堂民主,增强师生对话,但师生对话是否有效值得我们思考。比如,教师会通过连续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师生对话,但教师问的这一连串问题却大有学问。首先,教师连续发问的问题是不是有生成价值;其次,教师的连续发问要把学生的思考或思想引向何处;再次,教师的问题中有没有植入性的评论或观点,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这些方面都是发问前必做的准备工作。

在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教师中有一位衡水中学的教师讲《丹柯》一文。他先问学生,“如果你是族人中的一员,你会像丹柯一样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学生都说会。接着他又追问,“如果你知道一定会被族人杀死,你还会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一部分学生说会,另一部分学生在思考。接着教师第三次追问,“如果你知道你一定会被族人杀死,且最终也走不出树林,你还会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少部分学生说会,大部分学生在思考。这三个问题逐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该教师要通过这三个问题把学生引向何处呢?最终,该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雄行为。即“不管我们最终怎样决定,我们要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的确,不是谁都能成为英雄,但要做无愧于心的事。这个引导能够会让学生深刻认识英雄行为,那么它便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

三、语文教学要注意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教师设计问题才能“形散而神不散”,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文本时的疑难问题,避免出现教师处理文本的随意化和碎片化,当然也就不会让语文课堂脱离了语文性质。

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的14位教师都或隐或显地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我认为除了教师心中有目标,学生进入语文课堂也不应该是盲目的,不能像猜谜语,不到下课学生不知道谜底。教师在上课前不但要交代学习目标,还应该带领学生解读学习目标,如每一个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做到什么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探寻的方向,更好地学习。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