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4: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在的茶文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传统吉祥文化;现代茶具;创新应用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而且促使消费者精神上的要求也开始偏向更高标准。古香古色的茶具在人们生活中不再是单一的饮品用具,反而成为消费者地位身份以及品位的象征,其作用举足若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茶具选择上,在要求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时,更多关注其彰显的精神寓意。所以研究以传统吉祥文化元素为焦点的文化创意在现代茶具中的应用,对于茶具产品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我国的传统吉祥文化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进而随着人类生命的延续、社会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复杂。深深植根于中国劳动人民心中的图腾文化就是传统吉祥文化的一种,并延续至今。因为“吉祥”二字所具有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体现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祝福。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吉祥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怀。类似于“年年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吉祥文化不胜枚举。
我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元素,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多样,各类动、植物都是传达吉祥如意的物质载体。诸如龙凤、龟鹤、鹿象,以及松竹、茱萸等都承载了先人们的美好精神寄托。表现形式多是以图案、几何形式出现的吉祥纹样,虽形式不一,但都体现了人们对未来追求的美好愿望。这些用来表达吉祥文化元素的图案,多采用谐音、寓意和符号等表现手法,摒弃了对其自然属性的真实摹写,突出强调理性观念的形体背后所具有得象征寓意。
2 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茶具设计中的表现
毋庸置疑,将具有吉祥文化内涵的元素,通过创造者的匠心融入茶具设计中,有利于提升我国茶艺文化的精神品位,让茶具散发出浓烈的文化底蕴并促进其交流与发展。在茶具设计中融入传统吉祥文化元素,需要以传统文化土壤为创作基础,通过形态、色彩、装饰、工艺等因素的浑然天成使其具备吉祥文化寓意的气质。
2.1 形态体现
所谓形态即产品形式美的直观体现,是产品物质本身的一种视觉外化。所有产品在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形态的曲直变化、形体比例,以及尺度均衡而产生一种符合消费者审美法则的氛围。并且能够传达出产品所想要表达的信息,使消费者产生如轻松、愉悦、神秘、舒服等心理感受。所以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可以考虑茶具的造型形态。选择寓意喜庆祥和如“荷花”“鸳鸯”以及生肖等元素进行创作,采用仿生学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形似或者意向的引申,将所选元素融入茶具的设计之中重塑,使其兼备功能性与艺术性,符合消费者追求实用性和对精神文化的渴望于一身的心理需求。如工艺美术大师蒋新安老师创作的紫砂壶系列,以生肖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一件以生肖之猪为造型的紫砂壶,壶身腹部如猪肚一样微微鼓起,壶尾缱绻如同猪尾,整体气韵和谐自然,加上盖上的小猪作为壶钮,倍感憨厚可爱。
2.2 装饰体现
现代茶具设计在外观装饰上,不乏通过图案装饰来达到吸引消费者目的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多变,有运用吉祥元素的直接表达,也有运用其纹理效果的抽象表现。但其共同作用都在于通过装饰纹样展现出对象物体的形象美和内涵美。吉祥文化元素以图案形式融入茶具设计中,提升了装饰效果,并使其具备一定的美学基础,实现装饰功能和寓意功能的统一。此外一般吉祥文化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中都会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目的在于让消费者更加直接地感受产品所传达的用意。
2.3 色彩体现
色彩作为产品语意的形式语言之一,在设计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深刻而不容小觑的。较之于产品的造型,产品色彩具有更深刻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不同的色彩表情也会带给消费者的不一样的心理情感,比如紫色的神秘,高雅,蓝色的冷漠理智,或者是红色的热情奔放等等。善于掌握色彩情感的规律,精确把握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暗示作用,并能选择具有启发性的色彩形象灵活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有利于消费者对产品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和关注,产生主动的消费心理活动。不言而喻,色彩在现代茶具设计当中的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把象征着喜庆吉祥寓意的红色作为茶具设计主色调,与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现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便不谋而合。红色,象征着喜庆和红火,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和对美好理想的浓烈渴望,更有利于提升茶具作为礼品的商业价值。
3 现代茶具设计对传统吉祥文化的借鉴意义
传统吉祥文化元素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传承至今,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信息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下,现代产品设计的发展应该更多的投入文化创意的概念,而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创意来源。在遵循产品设计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取其精华,把握时代的特征,在充分挖掘传统吉祥文化和对传统茶具研究的基础上融入现在的创新技术与设计理念,创造出符合现代人们消费观和审美情趣的茶具设计。
产品设计不是单一的针对某种物体的创造,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功能性是产品存在的前提。任何产品也不是单一的存在,它的使用场所和周围的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以传统吉祥文化元素作为切入点,如何在现代茶具设计中处理好物―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需要融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现代茶具设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茶具的造型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它的创作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比如材料、工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茶具由构思到具体实现的可行性。现代茶具的设计在强调产品造型美学的同时也必须强调要注意先进科技的融入,注意机械设计与手工技艺融合,实现工艺美与技术美的结合。
其次,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即适应现在快节奏化生活方式。茶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与人的联系密切。其造型,工艺,功能对人们的生活标准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生活方式快节奏,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自然对产品的设计也会有新的很高要求,首先最主要的是对所使用的产品能简洁、有效、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是产品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与人产生交互娱乐的作用。茶具设计要做的就是,它本身不仅仅只是茶具,更是人们生活中以茶会友的纽带,其舒适性和娱乐性十分重要。
茶具设计在交互设计上的表现,主要在于满足用户的情感化需求。要求茶具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符合人机适应性。所以在表现茶具的个性时,要更注意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考虑茶壶在使用过程中的方便性,把手端拿的舒适性,是否能够稳拿稳放,壶把手能否利于倒茶,壶盖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滑落,茶具的容量要适中,壶的耐热与耐寒性要好,以防止因为冷热不均造成的破坏等等。在茶具的整体设计上还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握”“端”“提”“拿”等手部特征以及“喝”的嘴部习惯。能够在注重整体的同时,考虑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节部分的设计,如把手的弧度、壶身的倾斜度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对茶具的特殊要求等,使其兼具细节之美。
最后,要实现节约、可持续化发展的大趋势,现代茶具设计要体现绿色、环保。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反映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天人合一的敬畏,这与绿色设计提倡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契合。所以茶具设计要考虑资源合理与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使用绿色材料,做到加工工艺的环保。
4 结语
在工业化大发展的今天,适应工业化进程的批量化生产已经开始受到部分消费者的摒弃,而以个性化和小众为趋势的设计则开始异军突起,并深得追求精神领域自由的消费者喜爱。所以如何在现代与传统文化之间取舍,在平民大众和曲高和寡之间进行探索,从而创造出形神兼备是茶具设计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现代茶具设计讲究功能性与艺术审美趣味的统一。符合人性化设计的茶具不仅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更能使消费者的心理情感在品茶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传达出茶文化高山流水般的气韵神味。所以,把传统的吉祥文化作为设计师匠心独运的灵感来源,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茶具的设计之中,对于创造极具人性化的茶具,推动茶文化的持续向前发展,必然具有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祁小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2] 饶恒.基于系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茶具系统设计研究[J].
[3]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5.
[5]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 于昕.文化创意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关键词:德昂族;茶文化;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47-01
一、茶在德昂人家中的重要性
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这也是他们独有的风俗习惯。如作为探望久别的新友和求婚时的见面礼;请客时用作“请帖”;有过失需请对方谅解时,也是先送点茶叶;甚至发生纠纷不能自己解决,需请头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一小条草烟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诉理由。由德昂族用茶的种种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禁忌信仰、婚俗语姻约等等乡土民俗,亦可以说,德昂族与茶有关的种种活动,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更为有趣的是,茶叶还代表德昂人的礼节。德昂人不论为什么事都离不开茶叶。
二、德昂族茶文化在其风俗习惯中的体现
(一)择偶茶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都享有择偶的自由。双方经过相互了解和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决定确立关系或缔结婚约时,男女都要告诉自己的父母,而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这种“告诉”不是以言语表述,是以茶代替。即小伙子乘父母熟睡之机,将事先备好的约三市两重的“择偶茶”置于母亲嚼槟榔用的筒帕里,待母亲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该为儿子提亲了,随即便与丈夫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异氏族的亲戚各一人,作为为儿子提亲的媒人。姑娘也照此方式进行。
(二)提亲茶
媒人前往姑娘家提亲,不必带其他礼物,只需在筒帕里装上一包一市斤重的茶叶,到女方家后,亦不必以言语表达,只需将包成三角形的茶叶放在供盘上,双手托盘举过头顶,敬到主人面前,主人就明白媒人的来意。经过媒人连续三晚的“说谋”,主人看到男方确有诚意,即欣然收下茶叶,表示同意女儿的婚事;不收,即表示拒绝。
(三)定亲茶
男方父母知道女方父母应允女儿的婚事之后,仍需请媒人再次带上两包一市斤重的茶叶和猪肉等,选一吉日的早晨,前往女方家宴请其父母及寨中的长老等。席前,先由媒人将茶敬给女方的父母,然后由男方的叔叔、伯父、姐姐向女方父母及舅舅各分赠茶叶一包,以示认亲。紧接着再由他们陪同小伙子以茶认亲。最后才由双方亲戚议定定婚礼物及婚期。
(四)迎客茶
到德昂族村寨去,行进在竹楼相衬的寨中小道上,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房前屋后的茶树,这时,无论客人进入谁家,都会受到热情接待。客人光临,德昂人不是递酒,而是敬茶。古往今来德昂族都保持着“说一句话,喝一盅茶”的习俗。茶水,是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般均用大土茶罐炖在火塘边,随喝随倒。
(五)敬客茶
德昂族遇上亲戚或挚友来访,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敬茶。这茶是由主人临时采摘来的。鲜茶采来以后,即将锅盖置于火塘的三角架上,将茶倒入锅盖内,然后三番五次的烘烤、揉搓,直到发出香味。稍凉片刻,又用手抓一小撮,放进小土茶罐里,继续烘烤到茶叶发黄,即用滚烫的开水冲入罐里。待水泡全消,又再烘烤,尔后再倒给客人喝,直到喝完。主人只能喝第二道貌岸然茶,以示以诚相待,友情长存。
(六)送客茶
客人告辞,德昂人仍喝茶相送。如送一般客人,便将自家备饮的茶抓一把置于大土罐里,稍烘片刻,待喷出香味,即冲开水并继续将水烧开,然后按人头每人倒一碗,边碰碗边喝茶边说道别的话。如果送的是贵客,则要喝竹筒茶。竹筒也是现砍的嫩竹。竹筒砍好后,即取精心制作和保存的春茶放入竹筒里,倒上清凉的井水,便在火炭上烘烤,待烤到竹皮发黄,飘出醇香的茶味,才将茶水倒在碗里,让友谊像茶水一样永远飘香,像竹子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七)回心茶
在德昂族社会里,某一个人做错了事,经众人教育帮助,本人表示悔改,愿重新做人,就要邀请长辈们到其家中喝回心茶,以表示回心转意。制茶与喝茶的方式,与喝送贵客的“送客茶”相同。
(八)和睦茶
德昂族中,夫妻或朋友因某件事发生争执,并导致感情上的伤害,经父老乡亲们的调解,两人言归于好时,要邀请长辈及亲朋好友到家中喝“和睦茶”,以表示永远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制茶与喝茶的方式,与喝“回心茶”相同。
(九)叫魂茶
至今德昂族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人一旦生病卧床,特别是小孩稍有病痛,除了服药,还要为他们叫“魂”。德昂族认为,病人自己或小孩其父母在路上行走时,其“魂”被死者的“鬼”骗走了,所以才染上了病,导致“魂不附体,四肢无力”。因此,光给他们服药还不行,必须把“魂”叫回来。叫魂的地点,一般在人们经常歇息的地方或村寨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叫“魂”时,由长老或父母带上篾盒熟饭,盒内一头装一个鸡蛋,一头装一小撮茶叶。到了指定地点以后,他们边诵咒语边转动饭盒,转了7圈以后,即起身回家。途中,不能回头张望,也不能跟人搭腔,径直回家里。到家以后,又拿着饭盒在火塘上转三圈,意即先将死者的“鬼”与病者的“魂”分开,不能在一起共存。转了三圈以后,即打开饭盒,让病人吃鸡蛋、饭。末了,又取也饭盒里的茶叶,放在土碗里,用开水泡茶后端给病人喝,意即让其魂安居乐业,像茶树一样安安稳稳,健康成长,不要四处游荡。
(十)认干爹茶
德昂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认“干爹”的习俗。一般是在少年儿童或婴儿有病时进行。认“干爹”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为婴儿取了乳名后,婴儿常昼夜啼哭,长者便认为是取名不适,需要认一个“干爹”,并为其另取乳名;另一个是少年儿童久病不愈,长者便认为需要认一个体格健壮的成年人为其“干爹”,以驱逐病魔的缠绕。认“干爹”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两根木头或四节竹子,在山间小道上搭一座“桥”,“桥”搭好后,将用芭蕉叶包好的茶叶置放于“桥”的两端,主人则躲在路边的草丛或树丛中观察,哪位男子先过“桥”,主人便出来向其磕头。来人受礼后,自然心领神会,随即拾起地上的两包茶叶,径直回家备礼。礼物为一包茶叶、一对手镯或一套衣服。认“干爹”仪式于第二天上午进行。太阳则升起,主人便带上一包茶为儿女登门请“干爹”,“干爹”收礼后,又带上自备的礼品前去抚慰病人,高诵“祝寿词”之后,即为其取名,并将手镯套在其手腕上或将衣服穿在其身上。同时,又用开水冲茶,边吹边喂给病人喝,以示保其平安、长命百岁。仪式过后,主人又将一包茶叶敬给来客,表示正式确认其为儿女的“干爹”。认“干爹”的另一种方式是,病人在家治病期间,谁先到家里串门就认其为“干爹”。其间,都是以茶作为礼物。先是主人磕头敬赠茶叶,来客接茶后即明其意,回家后包好自制的茶,备上手镯或衣物,于第二天上午来到病人家。认“干爹”的仪式与前者相同。
三、结语
德昂族对茶叶的依赖和喜爱世代相沿,从而形成了联系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茶已经渗透到了德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婚俗、社交、宗教还是建筑都能够体现出茶的重要性。在研究德昂族历史文化方面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在中国,喜茶爱茶之人众多,因为这种热爱,中国人种茶、品茶、赏茶,不知辛劳地发展中国茶产业,也造就了别有特色的中国茶人,书写了一部独一无二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三和企业创建于1995年,是一家以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集种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化企业。公司始终秉承品质先行,文化经营的理念,走在推广中国茶文化的最前线。
三和茶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茶文化注入茶叶企业内核。建设在三和集团总部建筑大楼内占据两层共5000平方米面积的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其集茶史、茶书、茶分类、茶器、茶席、世界百种茶、传统书画等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在延续中华茶文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一般茶文化展览的认知。目前主体构造为三和九景,分为文三景、物三景、艺三景。其中:文三景又分为茶之史、茶之博、茶之雅,物三景又分为百茶园、千壶坊、万里船,艺三景又分为茶世绘、茶工坊、僧帽石。并在博物馆二楼建有三和茶业发展历程、三和茶园基地模型、三和名茶样板店等。
三和创意茶文化艺术博物馆自2008年下半年开馆以来,就吸引了众多茶人、游客慕名而来,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称赞,人们在这里可以浏览到茶的启源和发展史,观看从中国到世界各地数百种茶叶样本、琳琅满目的古老制茶实物收藏,在茶香当中领略浩瀚的中国茶文化。此外,博物馆还承办了多次书画展览,2008年11月19日,第七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隆重开幕之际,海峡(三和)茶书画展同时开幕,130多幅来自全国的名家作品齐聚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令观展者大饱眼福。2009年9月28日,“福建省第四届现代刻字艺术作品展”在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隆重举办。2011年11月12日,三和茶博馆再次迎来了一次极为罕见的以茶为主题的“闽台百首咏茶诗书画”,其文化承载效应逐步体现。通过不断的深化与升华,尤其是在铁观音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弘扬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均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社会效益。
对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三和茶业的传承作用不可小觑。这样茶制作严谨,技艺精巧,须经过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文火烘干等复杂而繁冗工序,更重要的是制茶工艺大师的丰富经验与制作技能方可成就一泡经典好茶。三和茶业有“千禧茶王”的率领,拥有几十年制茶经验的老茶师制茶队伍,保留并传承着安溪铁观音世代传统制作工艺的历史瑰宝,并将其通过经营网络、产品、品牌对外推广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熟知安溪铁观音,并喜欢上这一历史名茶,也使得安溪铁观音传统技艺得到承脉与流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种种生活压力需要得到释放,躁动的心也需要适时的宁静,而品茶可以净化心灵,释放杂念,三和茶业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的门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歇步的好去处,以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精神影响和倡导人们不要忘记停下欣赏人生的另一部分,享受生活的另一面。如此“人与人之和气,人与社会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才会得以实现,三和茶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持续经营使得中国茶与茶文化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影响到更多的人们。
Q:对于企业的发展,三和茶叶近几年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A:公司自创办以来,在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先后通过了多个国际认证体系。近两年来,公司更是充分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导入可追溯制度,探索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以提升和保证茶叶质量。通过建立茶园管理制度,逐笔记录茶园农事,合理配备督查队,指导茶农按清单施肥用药,给茶叶产品建档案,实现产品可追溯,确保每包茶叶可以追溯到具体茶园,责任可以追溯到具体茶农,出现问题可以追溯到具体环节。
Q:三和茶业如何开拓海外市场?
A:企业以推广中国的茶文化为己任,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雄厚实力,投入巨资推行国际化战略,不仅积极参与各种海外展会,还规划在欧洲和北美洲开设专营店,推广中国茶文化。
2010年的美国世界茶业博览会上,三和安溪铁观音的独特魅力与韵味,得到了世界同行朋友的一致好评,三和铁观音的优秀品质也吸引了很多海外客商到展位上磋商合作事宜。此次美国之行,是三和茶业开拓美国、加拿大市场所走的重要一步棋。
2011年,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欧论坛在法国隆重举行。作为本届中欧论坛唯一指定的“茶文化”交流大使,三和茶业参加了此次为期两天的中欧论坛,向全欧洲人民展示中国的茶文化,以及三和安溪铁观音的独特魅力。
2011年11月,中国茶·安溪铁观音进驻加拿大市场新闻会暨三和名茶专卖店开业仪式隆重举行,三和名茶多伦多店位于多伦多央街(Yonge St.)2445号,将给加拿大这个热爱茶饮的国度带来全新的中国茶体验。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在北美的温哥华、旧金山、休斯顿以及法国等欧洲国家陆续发展专卖店。
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的基础。若要准确理解词汇的含义,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中西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并将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差异充分结合,进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词汇教学;英语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发展,还能够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学生而言,若要全面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英语学习将成为无本之源。因此,若要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英语词汇教学;而若要推动英语词汇教学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关注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方面的表现
(一)文化比较中的词汇空缺词汇空缺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十分普遍,我们在阅读或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例如,汉语中的词汇“阴阳”,在英语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与哲学思想存在差异。当然,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很少涉及,例如punk、hippie,即使有时被译成汉语,若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另外,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中还存在很多习语,能够鲜明地反映中西方在处世哲学方面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奉行“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而治”等处世哲学。但西方国家常用的习语则是:Illtryagain、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奉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这些词汇空缺都会对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将“望子成龙”翻译为wishtheirsonscanbecomedrag-ons;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可怕的怪物,这显然不符合表达意向。
(二)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种事物会带给人不同的想象,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内涵。例如,黄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专用的颜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还寓意“吉利”。此外,“黄”也喻指“落空”,例如“这件事黄了”即是指事情失败了。而在现代汉语语境中“黄色”也常常指“低级趣味”的事物,例如“黄色书籍”。但在英语语境下yellowbook却是指政府报告。可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yellow通常寓意光荣、严肃、智慧和正义。当然,在特殊的英语语境中yellow有时还有“懦弱、嫉妒”的含义。例如yellowdog就是指“胆小鬼”。除此之外,cat(猫)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感彩也存在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例如说一个亲近的人十分贪嘴时,常将其称为“馋猫”;但在英语中,“cat”却时常喻指“心怀不轨的女人”。
(三)文化内涵部分相同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但同时在其他方面又会引发共同联想,即词汇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部分相同”的现象。例如,owl(猫头鹰)在中西文化中都让人联想到“死亡、不吉利、凶兆”,但西方人却也将owl视为一种吉祥的鸟类,赋予其“智慧”的含义。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中玫瑰(rose)都象征着爱情,但是在西方undertherose却是“保持沉默”的意思,同时,若在会议桌子上摆放玫瑰,就表示希望与会人员保守秘密。而在汉语中,人们也常用“带刺的玫瑰”喻指那些美丽却难以亲近的女孩。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一)根据语言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旧词新义语言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有些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产生新的含义。此外,人们为了特定的表达需求还会创造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词汇。尤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新生词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例如“blog”在现代社会多指“博客”,但其原意是指“校工”或“打败”。此外,“log”原本并没有“日志”的意思,其原意是“原木”,去掉树叶的树干;由于古代的航海人员经常用log做桅杆,且在出海时在上面记录航海历程与速度、时间等内容,因此就产生了log-book,即“航海日志”,Log也随之衍生出“日志”的意思。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研究词汇的发展,从变化的角度探寻词汇的新义。
(二)运用宗教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宗教神话故事能够有效地丰富英语词汇的内涵,一些宗教故事中的句子、短语、人物等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与之相关的词汇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例如在学习“Adam’sapple”一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圣经》旧约中的故事:上帝告诉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可以随意采摘水果,但永远不能吃智慧树上的果实,但后来夏娃经不住诱惑采摘了树上的果子给亚当,亚当在吃果子时十分恐惧,导致一块果脯卡在喉咙中间,形成了“喉结”。学生根据这则神话故事便可以准确推断这个词汇的含义为“喉结”。
(三)通过文化导入弥补词汇空缺词汇空缺主要缘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的不同,一些习俗、人物、事物在一种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很陌生,这就形成了一定的词汇空白。由于中西方民族在传统习俗、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虽然英语与汉语都具有丰富的词汇,但仍然存在语义不对等的现象。例如在翻译句子“Heworethemonkeysuits”时,若将“monkeysuit”翻译为“猴子的衣服”,就会产生误译现象。其实,以前美国有一些杂耍艺人时常边奏乐边要求猴子做动作吸引路人,由于猴子身上的衣服与美国军装有相似之处,故也用monkeysuits指代“军装”。因此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词汇的相关背景,进而了解词汇的实际含义,以弥补词汇空缺。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密切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新表达手法、新词汇层出不穷,一些词汇还被赋予新的含义,因此,英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并研究这些词汇的含义。例如,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发展,couchpotato(电视迷)、mousepotato(电脑迷)等词汇相继问世。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都会引起词汇的演变,因此,教师应当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关注新词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以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词义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词汇。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若要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英语教师就必须树立文化意识,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文化知识准确判断词汇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凌玉玲.探究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7(1).
[2]陆国飞.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词汇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3]陈莉.浅析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4]刘丽萍.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词汇教学法———从词汇学、语体学、语用学角度谈词汇教[J].山东外语教学,1999(1).
【关键词】 中西方;思想;差异;电影
一、导言
中国和西方文化思想差异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各式各样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文化和社会范畴内对电影所传达的观念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因素,并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观念在电影中的差异。
二、影响电影中文化思想内容的重要因素
1、宗教
宗教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导致社会思想差异的一个关键。老师请来的那位有西方留学经历的老师讲到的内容对作者有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们所相信的科学也与各种宗教一样,是一种思想而已。而在中国,我们的应试教育教给我们的只有所谓的科学。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选择相信进化论,而是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只接触过进化论这一种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扼杀青少年的想象力的,所以国内没有人能拍出宗教题材的电影,因为没有这个背景,但李安就可以。而通过哲学课,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要的思想统治地位,直至今天世界上近70亿人口里,信仰宗教的在48亿以上。这学期的美国新闻简史课上,老师总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西方人离了宗教不说话”。而中国的古典神话一直倾向于泛神论,这使得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启一神教。
在电影创作方面,人们常常惊叹于欧美宗教电影的数量和质量,《第七封印》、《十戒》、《七宗罪》、《耶稣受难记》都是其中的经典;而中东地区反映宗教冲突的影片也有一份深沉而质朴的魅力,《暴雨将至》、《吾等何处去》等。也许我们对于这些电影的精神内核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但这也为影片平添了一份神秘而宏大的力量。也许我们没有信仰,但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渐渐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而信仰贯穿于宗教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点不只是宗教题材的电影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颁给了伊朗电影《纳得和西敏—一次别离》,在影片中不难看到在这个一路狂飙的现代世界里,古老的宗教观依然顽强地延续着它的生命力,传统和现代的裂痕也因此日渐彰显。女护工给老人洗澡时要打电话咨询教职人员;无助的原告要求被告人对《古兰经》起誓;影片的最后,女护工说出了实情,是因为怕说谎遭到诅咒。
这样的影片让人们不断思考,也许信仰是所谓旧时代的产物,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里将被淘汰,但人是不是该有信仰?观之国内,运动彻底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决裂,用凶残的斗争冲洗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信仰,改革开放之后暴富的暴富,下岗的下岗,急剧发生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最能助长人们的贪婪自私和嫉妒仇恨,自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美德和信仰被埋藏起来,戒备心武装着每个人。没有信仰和道德的约束,对物质的追求可以无所顾忌,、医疗黑幕、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在国内缺乏有效的道德制约。
2、思想文化
社会思想与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是相关的,中国的古典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农耕经济的泥土中,有一种平和、宽容的整体基调,他得以发展是依靠统治者的庇护,代价是思想中不变的对人民顺从的鼓励,例如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论著中的许多语句直接指向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向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推崇的个人终极价值就是所谓“平天下”,这是政治范畴的,是指在封建集权制度下实现政治抱负,具体说就是辅佐君王统治国家。
关键词:文化;设计;差异
(一)东西方文化的特性
东方文化的代表国度当属我们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淳朴温厚,淡雅无为。以朴素之衣藏精深奥义与其中,外谦内敛。注重事物的综合性和全局性,处理问题更是纵观全局,再思而行,讲究谋而后定。
西方文化以理性为基础,讲究简洁直白,评价问题更是定量而非定性而评,推崇实验数据是真理是至高无上。加之地域的影响,西方文化中更多的表现出冒险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在西方文化上表现出文化的个性和跳跃性。
(二)文化传统与设计的关系
文化融于设计,设计体现文化,设计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任何设计都是与其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尤其是传统文化应如何与现在的设计继续更好的交融贯通,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显然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设计是人为的创造,制作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模仿自然界的事物加以改变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生活习惯的产品。文化影响着设计,影响着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文化通过设计师之手将自身的特征与个性表现在设计师的作品上。深受内敛含蓄的文化影响的设计师,他创作的作品便会表现出沉稳朴素之感;受到简明开放的文化影响的设计师所设计出的作品,会表现出清新脱俗之感,处处体现出设计师的简明快捷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
文化影响着设计,而设计又左右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既定的文化背景下,所被创作出的产品会明显的带有这个文化传统的特性。当设计出的产品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一文化的特性时或者未能完全表现文化的特性时,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的步骤和方向就会有所差异。也就是说产品对文化特性的表现程度,将会左右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是发展步伐的快慢,或者是发展的方向。
(三)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在设计中的表现
在广告创作方面,东方广告常用情感打动说服消费用户,以促进产品销售,例如劲酒的电视广告词“没有身体,哪有感情”。整个电视广告中出现朋友、同事,还有家人,温情贯穿整段广告,在结尾处的一句“没有身体,哪有感情”,将整个广告的情感推向顶峰,与之前面的那句“我是宁伤身体,不伤感情”交相呼应。整段广告都充满了温馨的气氛,处处动人心扉,感人至深。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欧洲国家设计出的广告则表现出幽默、冒险、开放的情感,画面以视觉冲击力震撼消费者。例如西方有一则汽车广告,一个男子开车拉着满车的香蕉来到一处深山密林中,在他停下车去小便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金刚猩猩把他的车和一车香蕉全都拿走。金刚非但没有对香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反而注意力都放在司机的汽车上,把汽车当成玩具车一样,拿它撞击山峰,最后更是把汽车踹进地底。这时金刚妈妈把汽车随手丢回司机身边,然而汽车完好无损。广告最后紧接着出现汽车的标志。整段广告并没有冗长的广告词叙述汽车的性能,但是以风趣幽默的动画把汽车的性能极大的夸张的表现给观众。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文化以主体文化为基础,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设计风格的不同进行分析,特别是就东西方文化来源上的差异及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进行比较,提出设计文化要结合本国的主体文化,并将世界多元文化进行选择、提炼,融合于本国的设计文化之中,以便于更好的利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来成就设计风格的个性化。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服装设计;影响
茶文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习俗、思想哲理等精髓,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充分融合,显现出不可阻挡的迷人魅力,在服装的图案、样式、面料、款型、色彩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充分渗透茶文化之中的茶义、茶韵、茶情,更好地将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渗透到服装设计之中,向世人展现中国元素的风采。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服装的面料、廓型、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其加以探究。可以将茶文化元素的独特色彩和造型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使其在气韵生动的茶香茶色之中,为服装设计注入全新的创作灵感。如:龙井茶的清汤绿叶之姿,突显出其形态的柔美与舒展的品性、毛尖茶的亭亭玉立之姿,显现出不可比拟的意韵和情趣。又如:茶文化元素中的茶诗、茶画等元素,都可以充分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透过服装的面料、色彩等,将茶文化元素的笔墨淋漓尽致地突显出来,使人们在欣赏服饰之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到茶文化元素所营造的深远意境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内蕴的哲理思想内涵。同时,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运用“留白”的设计手法,使茶文化与服装设计文化在疏密错落之间,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颖姿态,在虚实对比的留白空间之中,可以感受和体验到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理念融合与渗透。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融合方向
2.1茶文化元素与服饰的协调搭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茶文化的自然风格与服装设计场合的协同和搭配,要注意服装穿着时间、地点和不同的场合,保持茶文化与服装设计的一致性。当茶文化元素渗入服装设计的理念之中,服装的面料主要是传统的棉、麻为主,使用纺织、印染、针织等技法,这主要是保持茶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统一性,体现出自然茶文化的特性与环保服饰设计理念的融合,于自然观传递出茶文化的随性理念和思想,于清新的环保服饰设计中流露出茶文化的恬淡与优雅。同时,还要注重茶文化的色泽与服饰文化的一致性,要注重服装设计的色彩格律、明度与茶文化环境相搭配,可以运用茶的不同色泽变化,营造出服饰的不同视觉效果,体现出别具风味的文化深邃内涵。由下面的茶文化服饰图,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茶文化语言和创新设计理念。
2.2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精神互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深刻的哲理思想内容,要显现出其悠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要借助于不同地域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如:盘口、青砖、传统木器、瓷器等,为服饰设计创造出精神互融和共通的品性。如:青花瓷可以极好地诠释和解读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清秀与优雅,在服饰设计之中,可以加以融合和创新运用,将青花瓷文化元素与服装的廓型相协调,使茶文化与服饰融合为一体,彰显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思想脉络,显现出中国传统茶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如:还可以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茶画、茶书法等元素融入到服饰设计之中,突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魅力和性格,以其抽象和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更好地折射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成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服饰审美表达方式,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新颖的样式,赋予其不可多得的神采和风范。如:服饰中的宽博廓型可以体现出休闲惬意的情致,而茶文化的古色古香的色泽也凝练出令人神往的诗意和神韵。
2.3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方式,完美地体现出茶文化的魅力和服饰文化特色,例如:可以将传统缝制工艺蜡染、扎染、编织、手绘等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更好地展示中国服饰文化和传统茶文化的链接,从而创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传统茶服品牌,扬名于世界的舞台之上。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的充分融合,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内蕴的精神和品性,映衬出服饰的审美观念。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充分融合的设计方向中,让中国茶服引领国际时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花.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113-114.
[2]秦傲.文化元素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品牌,2015(10):272.
[3]焦乐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84-86.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所有语言的习语能够最佳诠释其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习语的翻译又是最有难度的,因此在翻译中应该注意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以利于我们对不同背景下习语的理解及认识。
一、直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这种方法更多用于习语在修辞、语法、言语以及语意上相同的情况下。其要表达的意思易于被读者推出来。例如:
1. 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彻底失败了。
习语 “armed to the teeth”形象生动, 二战结束之后这个习语就用直译法翻译成了“武装到牙齿”,如果翻译成全副武装,语气色彩就会差一些了。
2. But I hated Sakamoto, and I had a feeling he would surely 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 但是我恨坂本,并预感到他肯定会领着咱们去见祖先。
如果我们把“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直接翻译成“...他肯定会领着咱们去死”,虽然也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但是却少了原文的幽默诙谐意味,读来让人兴趣索然。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没经过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辞而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方法,它仅仅适用于不能或都没有必要用直译法,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恰当的同意习语。例如:
1. Do no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不必担心太早。
如果直接译成“到了桥边才过桥”就有些模糊。因此应该采用意译法。
2.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如果逐字翻译为“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了吗?”这样理解起来就有难度,大家会不知所云。
有些时候意译法确实能够更好地表达原文内涵,但同时原文化及修辞的丢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意译法一般很少用。例如:我们不能把“a chilly day in spring”译为“早春二月,乍寒还暖”,同样不能把“each had been married to another”译为“使君有妇,罗敷有夫”,而是分别译为“初春一个寒冷的日子”及“有夫之妇,有妇之夫”。
三、增加法
1.意译注释。这些方法主要是用来翻译一些人名和地名。例如:American was too strong to be opposed head-on; to do that was to tilt at the windmills那时,美国太强太大难以与其正面抗衡,那样做无异于堂吉诃德挥长茅,驱羸驴,向风车冲击。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里的一个著名人物,因此这个句子就不难理解了,并且整体上显得生动,准确。
2.增加解释词。为了避免过多的注释而造成冗长,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在合适的地方加一些词语,以使语言完整。但是这些添加不是任意的,而是符合一定的规则的,例如:The staff member folded like an accordion.这个工作人员就像合拢起来的手风琴似的—不吭声了。再如: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黄鼠狼给鸡拜年
3.翻译转移。根据意思流畅的需要,原词汇可以由具有相同内涵的不同词所代替,在汉语和英语中它们一些相对稳定的生动表达应该在翻译中被保留,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具有相应意思的形象比喻去代替原文,例如: (1)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2)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总之,文化语境的存在给习语翻译确实带来一定难度,处理不当会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译者不仅要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还要把握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译者在处理习语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灵活地采用具体翻译策略,使得译入语读者明白原语习语在语域中的内涵,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从而真实传达原语信息,达到翻译文化转换的目的,实现最大限度的等值。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9
[3]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西文化 差异 词汇 表现
一、前言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理论性的概念,很难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很多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都一直致力于文化概念的研究,也得出了各个角度的文化定义。文化的具体定义可以视作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直接载体。对于语言来说,词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特征、文化发展的具体反映。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的掌握,英语也亦如此,但是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给词汇学习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为了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中文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文化差异对词汇的影响
词汇储备是英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层次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词汇是文化的浓缩体现,所以文化差异会对词汇的内涵、用法、色彩意义、理性意义等方面产生影响。英语词汇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词汇理性意义的不同
概念范围不同:词义是词汇的中心,是正确使用词汇的前提。词义的主要特点是――概括性,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词汇意义的总结。中文与英语的部分同义词,其实概念范围是不相同的,在使用中文解释英语词汇时,就会出现扩大或缩小其概念范围的现象。以engineer为例,其词义为工程师,工程师在汉语中,是指有大学教育经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得到国家相关资格认证的高级技术人员;但engineer在英语中的概念就非常多,engineer不仅指技师、工程师,还可以指轮机员、火车司机、工人等(《新英汉词典》),如sanitary engineer(打扫卫生的工人)。
语意重点不同:以as well as一词为例,它的意思是:与……一样,不亚于;此外、也。在以下句子中:
The tournament is open to amateurs as well as professionals.
若按照汉语思路,简单将其理解为“这次比赛不仅业余运动员可以参加,而且职业运动员也可以参加”,这样理解就将此句的重点放在了“职业运动员也可以参加”,颠倒了句子的原意。as well as一词的语意重点应当在前项,该句子正确的理解是:“这次比赛不仅职业运动员可以参加,而且业余运动员也可以参加”。
习惯用法不同:对于同一种事物,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在表达方式上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开会”是hold a meeting而不能使用中文意义上的open(开);“空心树”是hollow tree而不能使用通常理解下的empty(空的),这些都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语言习惯造就的固定搭配。
(二)色彩意义有差异
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中所包含的肯定、褒扬、尊敬或否定、贬斥、批评等情感。同样的词汇,在汉语角度是褒义,但其英语意义却可能没有这种感彩,甚至可能是贬义色彩。以fat为例,美国、英国人都此较为忌讳,如果说某人fat,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举动,而中国人则不同,人们常使用“胖乎乎”一词来表达大人对孩子的喜爱,很多时候“胖”这个词都有赞美、恭维的意思;再如white一词,中国人都较为忌讳白色,它通常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事情(如丧事),但是在英美人心中却认为它是幸运吉利、纯洁无限的象征,white day是指吉日而非中国人理解的“不吉利日子”。
(三)词汇用法差异大
汉语对名词性搭配的表达较为笼统,英语却截然相反。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而英语的基本单位是“词”,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容易受汉语造词习惯的影响,例如,“副”这个字,理解了其意思,在汉语中就可以自由地组成“副教授”、“副经理”、“副总统”等词语,然而这样的造词方式却并不适用于英语词语,英语的词汇搭配相对严格,如“副教授”是associate professor,“副经理”是deputy manger,“副总统”是vice president。
对于动词性搭配的词汇,由于汉语动词具有较强的模糊性,所以在进行搭配时较随意,正面的、反面的、具体的、抽象的词语都可以搭配,而英语则不能随意进行搭配。以relax(放松)为例,汉语说“放松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在英语中使用relax myself则不妥。
(四)词义联想不同
联想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由于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致使其在面对同一事物时产生的联想各异。以动物举例,owl(猫头鹰)在西方国家常象征着智慧、聪明。在形容一个人聪明时常会使用成语as wise as an owl。但是猫头鹰在中国人心中则是不吉利的象征,常会让人联想到死亡、倒霉。
三、总结
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词汇是文化现象的具体反映。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在讲解词汇时应适当对其文化背景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回归到语言环境中来理解、使用词汇,防止出现“中文式英语”。
参考文献:
[1]董一潼,廖正刚.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150-151.
[2]王艺.浅谈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教学[J].科技信息,2010,(4):27,29.
[3]任春满.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20):25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