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政治课题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6 16:54: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想政治课题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思想政治课题研究

第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current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education existence's question, proposed that the promotion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education's suggestion, enhances its class education effect, completes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spect class educational work.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Key word: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education

引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以为主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门需要深入人心的教育工作,是“精神”教育,它能极大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与言行。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是90后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喜欢积极表现自我,对社会现象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快速接受新事物在经济社会、也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如何改变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从而很好的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亟待得到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高职院校的很多领导都认为,职业院校的任务是依靠专业课程体现优势,吸引生源从而保障就业,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公共课不需要占用太多课时。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备不足,专职教师严重匮乏,只得从本校或校外聘请非政治类专业教师,导致讲授内容缺少专业性和实效性,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2、教师引导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有些职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教学责任心,忽视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或讲授内容太杂乱满堂灌,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

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课程不感兴趣

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自己以后靠专业课吃饭,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只要考试时找到答案就行,学不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重要。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检验标准不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检验实效性的单一模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上大力支持,并且保证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每年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评选高级职称,进行高学历深造,参加交流培训活动,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做好思想工作就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或学校团委干部,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主导性,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强化教学责任心,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多种现代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讨论、辩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用真实案例引导教育学生,用亲身感受感化学生,不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意义,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的结合

1、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凸显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要重视硬件环境的改善,定期装修教室,宿舍,多设自修室,扩大图书室馆藏量,多建人文景观,加强校园绿化设施,体现学校人文环境。改变强制学生自习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定期聘请社会知名学者、教育家、成功企业家到学校开办讲座。利用晚自习时间,开设礼仪修养课,影视欣赏课等选修课,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

2、重视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将学生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学生到企业实习为契机,一方面了解专业技术操作,另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当地社会发展情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亲身感悟党和国家路线、政策、纲领的正确,提升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身感悟社会发展,增加教学素材。

利用节假日、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发挥学院团委与学生社团的优势,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调动学生积极展现自我的热情,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开展读书心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定期举办礼仪修养大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需要系统的开展,要紧紧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体现时代性,实效性,从多角度改变教育模式,以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道德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冯国平,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读本(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讲座用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摘 要: 本文首先从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紧接着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论述,最后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分析了怎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更加完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重要性;实施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逻辑起点,如果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无法构建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也无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可见,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总纽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也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的问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目前已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从现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此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某种特性为其本质。这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况为:政治目的性、内容历史新、手段多样性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的本质为其本质。这种观点认为“培养人的社会性正是人类一切思想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化。我们也把这称之为“社会化”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转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实现政治社会化。我们也把这称之为“转化”论、意识形态论的观点。

还有学者认为“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而笔者认为正确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互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作用于受教育者,进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有所影响,并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向某一方向或状态发展变化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思想行为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定位问题的提出,既是时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是传统“生命线”命题在表述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研究者的自觉,是研究者从更高的层面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与效用的需要。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研究状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类型、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客体等问题的探讨,以期从价值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想和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自有了人类活动开始就已经产生,一直发展至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升则有赖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而要使民族凝聚力增强,则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促进民族团结。因此,增强综合国力,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提高个人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灵魂,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持续发展,则有赖于思想政教育。

(三)、激发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导致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是思想政教育的责任,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体现。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

(四)、调适人的心理状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带 来了很多方便,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电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宅男”、“宅女”,使人与人之间适当的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多,使很多人都像是“装在套子里面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成员。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人们加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外,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十分重要,实施方法的好坏将决定教育的效果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下面谈一谈笔者认为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要求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和改正自己错误思想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不断反省、反思自己,在此基础上达到改造自我的目的,我们称之为自我修养法。如《论语》中所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内省”等方法。另一种方法是自觉地用纪律、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等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自我管理法。自我教育法充分的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这种意识能调动起主体的欲望、希望、兴趣和需求等,激发主体树立奋斗目标,激励主体积极能动的去实践。自我教育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法。

理论教育法。理论教育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几种方式就是1、讲授讲解法。最常见的就是高校中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门课程通常都是以讲授讲解法为主。2、理论学习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等常采用此方法。3、理论培训法。主要通过围绕某一类或某一个问题举办的培训班、讲习班来学习理论知识的方法。4.宣传教育法。主要是应用大众媒体向人们宣传、灌输正确的思想和理论。5、理论研讨法。这种方法常采用研究、探讨的方式进行。

理论教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要想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注意避免出现“教条式”、“行政式”、“注入式”的“单打一”方式,增加理论教育的趣味性和愉悦感十分重要。

实践教育法。人们思想的形成、发展、检验都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都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发源地,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更是思想认识的目的和检验人的思想的标准。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可见实践对于人的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实践教育法有多么重要。实践教育法是与理论教育法相对应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人们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一种方法。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认识的理解。二是坚持到实际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思想认识。

在运用实践教育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行合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与行不可分离,这是实践教育的根本要求。就如陆游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知、行两方面入手,强调知一行一,知行统一,才能积小善而成大德。通过实践把学过的知识、理论,内化、升华、再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育;双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97

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所探讨的主体性研究,在我国发展相对较晚,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拥有自己传统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提出“单主体主义”和“双主体主义”不同的概念和学说。究竟何种模式才是最适合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模式?我就这一问题做一下介绍。

一、关于主体性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是伴随着对教育体制不断反思和改革而来的。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启发引导被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要,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独立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是培育和发展被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于自由、真理的渴望,希望从当时被束缚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更加可能能够征服自然。在我国,因为人们的思想还比较禁锢,并没有在教育方面考虑到主体性,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同时,更加需要在课堂上改变方法。对于政治课程的教育而言,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教育工作者希望的是通过课堂教育,达到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且更好地改造社会。其实,究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关于主体性的教育研究,不仅仅是我国所逐渐重视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所重视的问题。例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明确将“重视个性的原则”作为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原则。

二、思想政治课程重视主体性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尝试教育的必修课程,是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程不是把学生变为传授知识的“客体”,而是要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课的主体。

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需要通过一种实实在在的感知才能逐渐形成,这并非是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仍旧是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并没有多少用处,对于政治课程本身来说,那些空洞的文字学生也无法体会得到,学生也只是凭借记忆来背诵知识点从而应对考试。这样的课堂将学生变成了客体,而教师自己成为了主体,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进行转化。

国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课堂的建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

三、加强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育的方法

关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课的主体性教育问题,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采用了案例法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突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特色,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一个媒介或者说更像一个导演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勇于讨论,各种自己的想法都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别人的观点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期间更多扮演的是一个传媒的作用。其次,在课堂上,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并不会就此放任不管。这时候教师就会拥有“导演”或者“主持人”的功能,把握课堂的节奏,启迪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讨论,在适当的时候开始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轻易回避,当学生认识上有错误的时候,也及时、迅速地进行更正。

他们的做法更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主体性教育。首先,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个课堂是可以存在两个主体的,并且这两个主体要有交流要有互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模式,“双主体”理论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希望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在一个思想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完全自由的想象空间,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其次,我们反思一下当下的教育体制,我们的初中、高中因为升学的压力,一直都在进行应试教育,学校考核的标准是看每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即学生考了多少分,这也是造成“双主体”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其实一个学科除了评价功能之外,我们不应当忽视它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像思想政治这样的课堂,当下的评价功能也不能证明一个学生是否真的达成了这个学科所设立的教学目标。

现在,联合国在中国的中学JIP实验、北师大教育系和河南安阳某小学的主体性实验、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某小学的主体性实验等,都是为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表现得更加活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思想政治课的主体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让学生自身意识到要深入课堂,成为主体,这样才能提升其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贵英,郑绍红.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育才学院“思政课教师联系教学班”制度的模式建构[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1).

[2] 简佩茹.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表现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第4篇

一、教学主体存在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问题

怎样把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除了处理好教学时间与教材内容的关系问题外,还应思考如何发挥教学主体积极性、创造性,相融性问题。大家知道,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两个主体之间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如果缺乏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互相配合,良性互动,教学效果一般是不会好的,因此,要提高教学体系的质量,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必须克服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只强调以教为中心,教绝对的支配和控制学,学要无条件地服从教,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丧失学的独立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失去学习的自我,造成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不爱学。可见,教学过程中过分自我主要来自教师,失去自我主要是指学生。

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自我的倾向,从形成原因看有一定必然性。第一,从教学分工来看,教师生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实上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有产生过分自我的客观条件;第二,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都需要教师有主见,有自信,善于表现自我,这就存在着产生过分自我的主观条件。教学过程的确需要教师有自我,但不能过分自我。

可见,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失去自我,主要责任在教师。但这里所谓学生学习失去自我是相对的,因为,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另一主体,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全部接受的。这里所讲的学生学习失去自我,仅仅是指学生被迫被动的接受学习,最终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而言的。

从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怎样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必须改革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教师只注重教材,立足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教学等于教书,学习等同于读书,教师只重视理论的机械式的学习,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精讲多练,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学生独立探索法,学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保持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分享比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做到教学相长,把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充分调动起来,这能能较好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管理沟通失灵问题

把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与教学信息的沟通。教学管理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系统对教学活动进行部署、安排、检查、协调、督导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沟通”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所谓沟通,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设置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过沟通,一个主体把信息(思想、观念)传递给另一个主体,同时又影响他人,最终过达到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并共同领悟其中的意义,这一认知过程就是沟通。⑴沟通是一切组织最基本的行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中,沟通是联结管理者、老师、学生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要进行有效沟通,管理者、教师、学生必须要保持正常沟通的渠道,以便进行直接、简捷、快速、准确地信息传输和反馈,避免杂音,减少干扰。同时,在信息沟通的各主体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公正,使沟通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达到沟通的有效性。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沟通来看,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通过观察、提问、课间与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现了教学中的有效沟通。但在教学管理中沟通的渠道却不太畅通,主要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管理者仅仅停留在对教学中事务性工作的管理,很少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与学实际情况,心中无数。教学管理大多停留在规章制度上,主要通过奖罚来传达管理者要表达的信息,这种单向信息传输,很难使沟通有效,教学管理存在沟通失灵问题。

第5篇

[摘要]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范式演进,揭示其教育学和哲学认识论渊源。认为教育哲学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反思与哲学二元认识论向交往实践论范式的转换是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的认识论来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11-0083-0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定和分类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根本任务的完成。然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界定、分类及其与原理其他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的阐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存在理论前提与分类标准不一致,逻辑不周全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为提出概念清晰、逻辑自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提供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范式

迄今为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理论范式主要发生了以下三种形态的演变。第一种形态是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角度,提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教育者主体说”。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相对应的,对一定的教育对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同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分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和组织机构组成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和组织机构组成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单极的而是多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的统一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两极运动,而是一个多主体与多客体之间的多极的、复杂的运动,即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核心或辐射源的主客体关系群。”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施教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诱导性,但他的能动性受到对象(客体)的理解能力、文化水平和学习进程的制约”。

第二种形态是在重新审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并强调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双主体说”。陈秉公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也可以成为教育的客体。当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进入行为者(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行为对象性系统,成为行为对象时,他便居于行为客体地位,进入客体系统,成为客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对方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时,自己是主体,对方是客体;当二者在与其他教育客体发生认识与实践关系时,他们则分别在不同主客体关系中充当主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并且提出“国家是本体性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教育对象是自我教育主体”。

第三种形态是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角度提出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平等的主体,二者之间构成“主体际”关系,或者叫“主体间性”关系。张耀灿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一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要回归生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从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主体间性”的内涵,可以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不是教育者的单边活动;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通过相互理解,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的。可见,主体际所要求的教育过程应当是一种“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往实践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价值

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体概念,从哲学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尝试抽象、解构、建构主客体论,至少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第一,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主客体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纷繁复杂的人的关系抽象为辩证的主客二元概念,使复杂现象本质化,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及其特征。正如祖嘉合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当我们着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的性质时,在描述它们生动丰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就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引进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同时,主客体概念的引入有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相关理论的建构如价值论、方法论、载体论、管理论等提供内涵确定的研究范畴,使各个部分的理论建构具有逻辑一致的理论前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体系自身的逻辑自洽。

第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体范畴,源于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变化实际及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反思。将受教育者提升为教育过程主体来认识的“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等一系列强调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学说”,都是在充分注意到受教育者思想特点的变化及其主体性基础上提出并系统构建的,它是时代精神及其发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现实表现。这一系列学说生动描绘了教育理念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由被动到主动再到与教育者平等对话、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尽管各个学说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受教育者主体价值的认识与尊重应充分肯定,折射出时代的进步、思想的

发展、主体的觉醒。说明只要存在改变着,认识就在改变。

第三,回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呼唤。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不断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客体理论范式的窠臼,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发展的内在冲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作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活跃、最为基本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的认识成果,必然肩负与时俱进地回答现实挑战的使命。目前的研究及理论范式的演进至少回应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存在关系本质的认识,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对象化活动使其本质力量向对象渗透和转化,对象具有主体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教育实践中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重要特性。双向对象化活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育实践关系的本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研究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形成以上态势主要受教育哲学中教育主客体分类和哲学认识论主客体演变思潮的影响,二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研究依据。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观察与阐释自然会受到教育学中关于对教师和学生关系认识思想的影响。可以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及其分类成果的直接理论渊源,来自于教育学关于教育主客体的界定。无论研究者是否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体说”都无法完全摆脱赫尔巴特“教学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即认为道德是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掌握者,而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从而使学生处于受动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提出,受主体性教育思潮的影响,吸取了“在学校或任何一种教育机构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也是主体,他们互动展开教育活动”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说”则是主体间性教育哲学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反映。正如冯建军在“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一文中指出的,“主体间性教育哲学理论认为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以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教育过程就是交往过程,主体间性内涵于教育过程中。”

从认识论上来说,基于教育哲学主客体观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其实质可以分为两种,即主客二分论和“主体际”论。“教育者主体说”和“双主体说”,从本质上说是“主一客”二元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这两种学说无论是单一主体还是复数主体,本质上都是从“主一客”二元视角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双方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二元论源于笛卡儿唯心主义认识论,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对象性的认识关系。在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二者相互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就是把主体的意志、目的、能力对象化、外化,使客体发生形式或本质的转变;客体主体化就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把客体的属性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者在教育受教育者的时候把自己的意志、目的、观点能力对象化,同时受教育者也向主体渗透和转化,使教育者发生形式或本质上的转变,从而也就发生了在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转变成教育者,教育者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情形。总之,“教育者主体说”和“双主体说”教育思想的根源主要是主客二元认识论。

“主体际”说基于“主体间性”哲学思潮,跳出了受教育者客体宿命的藩篱,突破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提出“主一客一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关系模式,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视角来解释二者关系。因此,“主体际说”是建立在交往实践观基础上的,“认为实践结构是由‘主体一客体’与‘主体一主体’双重关系的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结构。”亦即认为交往实践观是实践论发展的结果,它主张多极主体在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物质交往实践为基础的平等地交往,在交往中实现互识,进而达成共识,参与实践活动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从属、依附及支配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三种理论范式的演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步的结果,但是深究其内在机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面临着挑战。

首先,把教育者看作主体、受教育者看作客体的“教育者主体说”是抽象概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理论框架,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动引导地位,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的根本任务。但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易于不自觉地把受教育者看作认识改造的工具对象,难免最终落入“填鸭式”、“单向灌输”的窠臼。从实质来看,把受教育者放在被支配的地位,依然没有摆脱二元认识论模式的思维惯性。它只能阐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的特征,不能完整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教育实质,将其一成不变地应用于主要是由人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不恰当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反映了主体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这种学说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施教,充分彰显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但是,在教育与自我教育阶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具体地位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主客对立关系,特别是对于客体如何转化为主体只是具有认识上的意义而不具有操作性的价值。简而言之,主客二分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是科学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反映,是理性主义教育的表现,是一种强调对知识的认知性教育,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必然要求通过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知识传授式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核心途径。这种理性主义的教育理念势必会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绝对权威,因其内在地规定了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掌握者和传播者,受教育者则被认为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从而必然削弱对受教育者价值理性的重视,使人的主体性面临发展的危机。

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际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主体际说”应当说是交往实践观的现实应用,它为准确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及彰显受教育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路,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任平认为,“交往实践观实际上是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是多极主体间为改造和创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结成交往关系的物质活动。”可见,交往实践观的“主一客一

主”模式中的客体是中介客体,是多极主体“改造和创造”的对象,而“主体际说”“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显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不相符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塑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当中应当起到主导、引领的作用。而交往实践观所倡导的无主次的多极主体的交往,能否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运动的矛盾,则有待商榷。

总而言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质的理解,应当是解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谜的钥匙。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非线性的复杂关系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来表述和阐释,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当代哲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4.

[2]刘新跃,周亚东.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

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问题初探[J].理

论纵横,1995,(3)..

[4]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

及其主体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

[5]宋发选.试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

关系群[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3).

[6]陈岸然.对政治教育“灌输”问题的再思考[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1999,(1).

[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8]苏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03,(7).

[9]王颖.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

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9).

[10]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思想政

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含义初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12]宋义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问题

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1).

[13]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

考[J].教学与研究,2007,(3).

[14]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15]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课堂进行提问有助于教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好地将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融入教学课堂中,落实到对每个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积极和谐,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有效平台,真正意义上优化课堂提问。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现状及对高效课堂的定义

就目前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处于应试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前准备大量的备课资料,上课不管学生是否能吸收知识,单向灌输理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吸收知识能力不高,而要改变现状,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要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突破口要从课堂提问的目的出发,课堂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回答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要明确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提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营造宽松和谐积极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问题意识,学会主动参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提问问题的意义和教学方案的可实施性,要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要在课堂提问,通过各种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实践,以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教师优化课堂提问应注意的要点

1.注重以生为本的课堂,优化提问态度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尽量要使态度真诚和蔼,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差异,允许学生有各种价值观念并存,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迸发思维的灵感,进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参与价值,才会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体现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的课堂氛围。

2.把握好提问时机,培养学生的内心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趋向于单一的说教模式,教学模式枯燥无趣,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削弱了素质教学的意义,教师要结合实际,把握好正确的提问实际,对于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进行剖析,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价值观得到提升,发挥自身的潜能,教师也必须不断对教育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要在不同的课程上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差异进行分析,及时通过观察改正设计方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提前对教师提问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以人为本,设计好课堂提问,提前布置好课堂的提问内容,将班级人员分组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课前针对某一话题的讨论,可以提升学习兴致,并在沟通交流中互相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学习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小组中各个成员的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优化课堂策略研究

1.与不同教师交流分享,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教师要通过对思想政治问题的研究,设计好课堂提问问题,重视系统的知识学习,提高问题的创新性,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主要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中体会到政治道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创新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会和不同教师分享和交流,提高在课堂上提问的高效性,使学生能沉浸在教学思考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

2.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教师要针对学生本人的语文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只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开展,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按照问题的高低难度进行不同的提问,尽量使学生能有所回答,正确表达的同时也能真正锻炼表达水平,使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教师除了要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之外,还要不时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在不断地锻炼中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提问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冬香.政治课堂提问要处理好五对关系[J].中国民族教育,2009(04).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

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尴尬的境界:学生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能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德育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能产生效果,其途径就是要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育。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教师和学生由人的层面沦为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物的层面。新课程理念中蕴涵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体验式教学着力培养 学生的“思”,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未 来的策划。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 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 验社会形态,体验生存方式,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 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只是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发展的理想选择。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每个人的道德体验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的体验都是带有自己特殊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化发展为主旨,尊重学生独特的道德体验,分享其道德体验成果,形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受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4.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方面收到实际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教学优化学习过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它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的基本构想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对学生已有情绪情感、认知体验的唤起和激活,注重对学生的新情绪情感、新认知体验的积极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法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应的结果,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由情绪上升为情感,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效果,大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教师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以打动学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讲述“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课中笔者引用了视频资料——《成龙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成龙一路摸爬滚打,用一身的汗水和伤疤,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人们眼中的成龙,一贯是健康、快乐、成熟、坚毅的阳光形象,他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银幕英雄的形象,更承载着一个中国人面向世界舞台的责任、态度与榜样。他的电影,永远都以拼搏的精神激励年轻人的斗志。这样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他们对积极进取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

2.角色扮演法

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情景剧、模拟法庭或即兴表演等。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内涵。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换成活生生的现实,不但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泛起涟漪。这种戏剧化的效果,往往会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变化为某种行为规范。这要比空泛地讲解课本内容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法制电视节目中搜集选取与课本相关的案例,自编、自演、自导成小品,寓教于乐,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3.课堂讨论、辩论法

讨论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用的学生自主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口、动脑并获得自身体验,培养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最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正义的和道德的判断。例如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与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对此可组织学生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最后达到明辨是非、统一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一些努力,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明辨是非曲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设计适宜的辩题,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通过多种途径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知识开展课堂辩涂.如:在学习“八荣八耻”时.有的学雷锋精神过时了,老师听到有学生否定雷锋精神时,不是压制,更不是回避,也不是把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矛盾交回给学生,开展一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堂里大胆暴露真实思想,在两种观点的尖锐交锋中,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引导正确的道德观。准备论据就是认知的开始,辩论的过程就是相互的交流,评委的点评和教师的评价就是认知的提升,学生在辩论的各个阶段都会有强烈的体验。

4.回归生活体验法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亲心”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亲、可信、可行、可用,必将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时,我先让学生“实话实说”:(1)你上网吗?(2)你在哪里上网?(3)每周上网时间是多少?(4)-般上网干什么?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性体验。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论辩:“上网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让学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危害,以后要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上网观念,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成为文明网民。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与体验,探索与发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在体验式教学中水到渠成。

5.阅读感悟法

阅读体验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由于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在阅读体验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寄寓着作者浓厚情感体验、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并且要引导学生体验贯注在材料中作者的心理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交互感应,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如在教学“尊重生命”时,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无忧无虑,无法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来之不易,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生命是可贵的,笔者在教学时选用这样一则材料供学生阅读:汶川地震时,有一位母亲临死前还有一条未发出去的短信——“孩子,如果你能活下来的话,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学生阅读后深深地被材料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教师再引导他们想想平时家人对自己付出的点滴恩情,使他们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命是倾注了多少人的关爱和期望,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6.社会实践法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底子薄、基础弱,无论思想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不尽如人意,走进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很多人都很自卑,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加强引导。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知晓世情、国情、人情、民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事物,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思考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主要形式有主题调查、参观访问、三下乡等。在学到“环境友好型社会”时,为了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把调查到的很多污染问题拍摄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因为经过了亲自考察,学生体验非常深刻,从内心深处领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真实的。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振韶,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专题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68-01

当前制约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瓶颈是教学形式的单一、内容的枯燥乏味以及与学生心灵情感的疏远,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形式决定内容,形式就是内容。改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的形式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兴起的专题化教学形式以其内容的专题性、形式的灵活性、教师才能展示的专业性,而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专题化教学概念认识的模糊与混乱,使很多专题课教学脱离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天马行空,在一味迎合学生的审美趣味的同时,降低了教学的要求,成为一门内容宽泛、故事性遮蔽了思想性的公共大众课。那么,澄清界定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专题化教学的内涵,确立好专题化教学的内容,建立有效的专题化教学评价机制,也就成为我们不得不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 思想政治课专题化教学概念的界定

专题化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基础之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师研究专长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内涵集中、特色分明、故事性与理论性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1.1 系统性与专题性的结合。 思想政治课要不要系统性?从学科体系层面讲,思想政治课是有严密学科体系的一门课程,系统性是其典型的课程特点,教学的过程既要遵循其课程系统性的特点,同时又要把这种系统性与专题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专题性教学并不排斥系统性,相反,它是以专题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系统性,是对现有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更系统、更深入的整合。这些专题课程体系既有对现有“面”性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更有对现有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专题化教学不是脱离现有课程体系的另行一套,也不是对现有政治思想教学课程内容的全面颠覆,而是一种教学模式的革新,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是属于教学模块方面的创新,它兼具系统性与专题性,是政治课教学模式的革命。

1.2 职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从高职高专的职业性特点来看,所有的理论教学占有的课时比重都是较小的,实训课程占据的课时份额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的现实状况出发,既要保证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不能因为课程改革儿人为地缩水,同时又要保证政治必修课、公共课的教学时间、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专题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应时而需所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一方面满足了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在单位时间内专题化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知识信息的兼容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的时间;另一方面,这种崭新的专题化教学模式也与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价值多元化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专题化教学,大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与时代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符合职业高等教育思想政治课深度、广度要求,真正把思想政治课从教科书的理论化层面转向更加活泼、更加出彩、更加喜闻乐见的教学新境地,尤其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 ,思想政治课更要把握好职业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1.3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 目前,思想政治课成为“鸡肋”之课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如今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因为信仰的缺失和弱化,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把教学当成了领导安排的工作,而不是自身全身心投入的事业,更不是自己完全信奉的精神文化思想的支柱和灵魂赖以存在的家园,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照搬照抄,生硬机械;同时呢,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是把系统的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法完全知识化了。在这个僵冷僵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没得到彻底的挖掘,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因为缺乏对所教课程的热爱,教学科研的热情不高,再加上某前很多领导对思想政治课的偏颇认识,认为思想政治课只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是一项政治任务,对课程改革的投入度、关注度都远远不够,政治课成了高职高专课程体系中一个烫手的热山芋,成了最没有文化含量的鸡肋课程。专题化教学就是对这种陈旧迂腐教学模式的创新性革命,对“教”与“学”的彻底革命,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益探索,大大激发了教师发挥自己研究专长,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

2 思想政治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课专题化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专题化教学模式,目前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界还众说纷纭,但结合笔者这些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我们发现以下这几种模式是比较成熟比较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的专题化教学模式。

2.1 理论为“经”,故事为“纬”的教学模式。 这种经纬结合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就是摆脱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寓理论于故事里面,还原到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去,打碎理论的坚冰,寻找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水新思,在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寻找理论生成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思想政治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理论点的背后都是有无数的历史史实来作支撑的。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是有血有肉的课程,是让我们有精神之根灵魂之家的生命探寻,绝不是一种生硬的理论说教,不是一种理论教条的灌输。而是要遵循教学理论生成的过程,置理论于历史的语境中,这样才能真正激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维,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生活性、历史性。

2.2 教学深度与宽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题化教学就是要围绕教师研究的专长,把握好深度与宽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谓的深度就是要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联缀,深刻挖掘思想政治内涵,摆脱传统教学的平面化、章节化的教学模式,深入梳理理论点生成的脉络,把理论点植根于真实的历史语境中,在历史的时空中编织完善的理论体系;所谓宽度就是要进一步围绕专题化教学,拓宽教学的空间,让教师拥有更加灵活自由的教学方略,拥有更加个性化、情感化的教学表达,真正建构深度与宽度紧密结合起来的课程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既缺乏理论的深度,又缺乏历史事实的宽度,零散枯燥单薄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让教学回到生动活泼的历史语境于现实语境中去,增强思想政治课教的生命活力,形成“乐教”“乐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2.3 以“问题“为主线,以“史实”为副线的教学模式。 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教师也把“问题”隐匿起来,仿佛思想政治课就是被动的理论接受,这样问题意识的削弱也是课堂教学无趣无味无根无情的最根本的原因。专题化教学归根结蒂就是要以问题为主线,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规律,围绕问题来设计教学,这样在对史实的大量铺陈中,大大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重新回到了思想政治课原本就应该遵循的教学路径中来。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消解问题、躲避问题的教学,结果我们很多学生存在的困惑他们的问题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思想政治课没有思想的碰撞,更没有观点的交锋,以问题为主线、以史实为副线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让问题成为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在根本动力,让铁板般僵化陈旧机械的思想政治课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第9篇

(一)主要成绩。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十分关注,比如颁发的“16号文件”等,表明了国家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主要的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培训的机会,并从根本上统一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观念。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知识的积累以及教学的实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有的教师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良好的教学能力,因此可以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为了帮助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透彻理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含义,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组织了培训,对教材的编写目的、教材的编写原则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等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其次,高职院校大规模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比如组织教学的骨干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应该从该高职院校的实际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还有比如不定期的举行一些公开课,通过教师之间的听课与评课,来提高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的教研活动就是真正的开展科学研究,这是每一位高职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除了教学工作还需进行科研活动,以提高自我素养。最后,注重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大教学课堂,通过实行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刺激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也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二)主要问题。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是国家统一使用的通用教材,而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让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兴趣,认为该课程无实际意义,与现实社会脱节。这说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和抽象,且内容大多为“似曾相识”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还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无关,与社会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需求进行对接,因此,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其次,教学方式的单一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实际发生的问题很少思考和解决;在教学方式上多以黑板粉笔代替多媒体、教师几乎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缺少互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最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不科学。考核或者考试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师考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多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出勤+课堂表现+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对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学生关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却略显不足,它不能反映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从而不利于整体上对学生的评价。

二、造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

有很多因素直接影响或者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问题,比如学校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或者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等。

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将他们的各种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不断兜售于国内,导致西方一些颓废与消极的思想在我国泛滥,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对这种意识进行判断,造成他们以前的意识形态被颠覆;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都浮出水面,尤其是一些不良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给高职院校的学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这都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二,学校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定位的认知不足,比如偏重对职业的导向,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的教育,学校为了迎合学生的暂时性了功利行为,削弱了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或者相反,重视对思想政治的教育,而忽视对职业的导向,这都是不符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

第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素养有待提升、教师的教学量过于重、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的素养之间差距过大、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够重视,使其地位低下等,都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造成了影响。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养低、且功利心态严重。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莫名的抵触行为,认为其与就业毫无关系,所以,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唯考试过关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