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4: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目前的经济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儿童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模式;成就;未来走势
一、前言
从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儿童数量的增多,围绕儿童群体形成的消费模式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儿童经济也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儿童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后可知,儿童经济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都在显著提高。为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应对儿童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儿童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儿童经济取得的成就,并对儿童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正确预测,保证儿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二、我国儿童经济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统计: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80后逐步进入生育高峰期,2007年至2011年年末,我国迎接了一波婴儿潮,每年出生新生儿1600万人左右。2016年前人口增长将保持每年1600万人至2000万人的水平。2011年年末,我国共有0~12岁的儿童19526.53万人。中国婴儿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16年,人口峰值为2028年,到时中国将迎来第五轮“婴儿潮”。新的消费意识、育儿理念带来的消费提升,注定了孕婴童行业的未来将是20年的牛市。
正是基于这一有力基础,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持续的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总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状态。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儿童总人数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这无疑给儿童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儿童经济有强大的发展后劲。(2)四二一家庭持续增多。随着80后逐渐开始组建家庭并生儿育女,四二一家庭将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四二一家庭的增多,也给儿童经济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3)家长对儿童消费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由于目前独生女较多,家长有条件也有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儿童消费在数量上呈现了快速增长的状态。
三、我国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婴童产业创造了9000多亿元的产值,2011年中国0~12岁的儿童市场总规模约为11500亿元,且未来几年儿童市场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儿童市场可能会达到20000亿元,远景规模则可达30000亿元。
从我国儿童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在今后几年内不会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增长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规模逐渐增长。从我国儿童经济现有规模来看,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中的重要经济形式。其增速常年保持在15%左右,整体增长率显著,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经济拉动作用突出。(2)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定型化,并逐渐衍生出特色的儿童经济形式及儿童产品,儿童经济市场得以细化,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呈现出较为成熟的状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从我国总体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儿童经济俨然成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
在我国儿童经济发展中,基于儿童需要而衍生出的特殊发展模式在商业实践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从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更加注重儿童的实际体验,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儿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儿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色儿童产业,典型的代表就是“儿童职业体验馆”。 所谓儿童职业体验馆,简单说就是“专业过家家”游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设立儿童职业体验是一种由3~13岁的儿童扮演各种职业角色的寓教于乐的游戏。通过体验成年人的职业角色,帮助儿童了解大人的世界,增强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理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等。(2)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抓住了儿童消费心理。在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中,对儿童消费心理的把握成了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通过对儿童消费心理的研究,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找到了发展方向。(3)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了儿童经济的全面增长。通过采取必要的发展模式创新,儿童经济实现了全面增长,不但提高了儿童经济的整体规模,还提升了儿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儿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五、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占比重将持续增加
从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儿童经济的增长对实体经济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我国儿童数量的持续增加,儿童经济在未来几年内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儿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增加。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儿童经济的未来走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发展规模将进一步增大。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大,儿童经济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良性的促进,保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2)我国儿童经济发展速度将全面提升。由于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找准了定位,并在发展模式创新上取得了积极效果。因此,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呈现快速发展状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考虑到儿童经济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儿童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式,其增长速度、发展规模和产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儿童经济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我们要认清儿童经济的作用,做好儿童经济的研究工作,为儿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参考文献:
[1] 杨柳.沙岗村儿童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简福平.儿童经济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黄新.儿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
[4] 李玉波.儿童经济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关键词:世界制造业中心;生产车间型;全球配置型;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76-04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制造业中心已经出现了三次转移。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利用外资规模在全球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显著提高,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日高。历史上的世界制造业中心有哪些共同特征?网络时代世界制造业中心有何特点?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际转移中的情况如何?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以下探讨。
1.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1.1 在世界历史上先后形成过英国、德国、美国、日本4个被公认的全球性制造业中心
“世界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是指一个(或一组)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的领先者,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18~20世纪初,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制造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称雄世界;1852年至1900年,德国实现了工业化,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制造业中心; 20世纪上半叶~70年代,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乃至品牌中心的地位相继确立,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成为继英国后最具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二战后日本以家用电子产品为突破口,掀起工业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优于美国的制造业竞争优势,80年代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地位开始下降。2008年8月日本结束了2002年2月以来77个月历史最长景气期;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开始快速上升。
现在全球制造业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国有幸站到了通往制造业中心的起跑线上。
1.2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特征
从英、德、美、日等世界制造业中心国的发展历史分析,一国是否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其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 工业品产能大国。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具备庞大的制成品生产能力,并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1.2.2 制造业中心的形成与世界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融为一体。通达全球的航运能力和核心港口,为制造业和贸易的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大量资金结算业务刺激了金融业发展,形成发达的资本市场,反过来又为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机会,也增强了制造业和贸易活动对金融业的依赖。伦敦、纽约、东京先后成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其所在国制造业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2.3 工业品出口大国和自由的对外贸易政策。如英国作为“世界工厂”时的1820~1870年间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一直在25 %左右;日本在1950~1992 年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6.3 %,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由1950 年1.4 % ,提高到1994 年的9.5 %。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市场、工业品市场甚至技术市场,才保证了“世界工厂”的发展和正常运行。
1.2.4 工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从经济史看,在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占据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制造业中心”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能够在新兴产业上保持世界领先性,因而也是研发中心。
2.当今“世界制造业中心”内涵的新变化
世界制造业中心是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殊现象,在当今全球性网络化生产、网络化研发、网络化采购为特征的网络化时代就不能完全按照世界经济史上世界制造业中心标准衡量当代世界制造业中心。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是推动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开始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 装备制造业成为转移的首要目标。当代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2.1 国家组成多层次化、多极化
历史上英、美、日等世界制造业中心既是科技领先国家,也具有世界领先的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水平;而现代国际产业分工新形势下,世界制造业中心仅仅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当今世界制造中心与传统的世界制造中心在科技研发实力和制造业发展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目前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各行业按照行业特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分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制造业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各发展中国家都可利用其比较优势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世界上有一组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都具有发展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体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多极化。
2.2 制造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对分离成为普遍现象,有全球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的新趋势
跨国公司将总部和核心研究开发部门放在母国,将加工基地、销售总部、采购中心分布在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部门间信息交流不受空间和距离约束,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带动和控制等方式来实现。但世界制造中心必须是世界市场上某种或某些产品或配件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产品或配件的生产能力和出口量占世界市场比重要居领先地位。
2.3 世界制造业中心不一定是和世界科技中心、世界贸易中心“三位一体”
世界制造业中心“三位一体”的分离是比较优势原理在工业制造业应用的必然体现,因为科技中心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新,而在生产制造阶段并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当达的后工业化国家追求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控制和管理世界制造中心国家,以获取比物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高出多倍的高利润;贸易网络也由传统的现实走向虚拟,采购销售网络替代了现实的贸易中心。
2.4 发达国家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要目标
发达国家从自己利益出发, 其国内企业为减小在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的压力,降低产品成本,将部分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传统装备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自身可以更好地集中力量从事技术研发和产品关键部件的制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辟新型利润点, 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国家成为装备制造业的转移目的地。
2.5 研发环节及相关服务业转移速度加快
跨国公司的研发环节转移带动了技术转移,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这是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外资企业主要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2.6 产业转移的重点转向中间产品
以往发达国家主要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几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的国际转移成为重点。
2.7 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渐分化
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渐分化成3 种不同类型的“世界工厂”。
①来料加工型:是工业品的生产加工为主的国家,产品附加值低,只赚取人工费用,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最初形式。
②生产车间型: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现了本土化,但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被跨国公司控制;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是制造中心与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分离的产物,一般受到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国家的支配。
③全球配置型:拥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外包,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世界制造中心、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的统一,同时也形成了品牌中心;这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高级形式。
三种类型的制造业中心都是由该中心国家分散在其国内各地区的大批同类型的制造业基地积聚形成。
3.目前中国还不是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中国的工业化现处于中期阶段,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对照英、美、日等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时各自工业在全球中的地位和网络时代制造业中心的新特点,显然,中国目前还不是历史上“三位一体”的或当代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是因为,
3.1 制造业经济总量较小
英国当年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产值全球比重超过20%;2007年,美国轻松名列榜首,占全球制造业总值的五分之一,中国仅占13.2%。
3.2 企业规模不大,国民经济总量没有绝对优势
例如中国的粗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宝钢,鞍钢合起来还达不到韩国的一个津浦钢铁厂的规模;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约200万台左右,而惠而浦全球洗衣机产量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
2007年,中国只有5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与世界级的制造企业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工业规模在全球中的比重赶不上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日本10%的水平,与当年的英国和美国相比差距更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局公布的资料,2002和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前十位国家之间比较,虽然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5.5%,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5 、日本的60% 。
3.3 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少
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机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不到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企业5~10年,有一些产业落后20~30 年。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 。
3.4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对陕西省6家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状况的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创新成果的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分别只有20%和6%,我国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多数行业的产品设计、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工业品出口量增长虽快,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占比重较大。
3.5 我国企业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
我国外贸200强中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分工中中国的制造业处在低端位置,增加值率被限制在较低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纺织品,但其出口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产品为主,许多企业采取OEM(贴牌生产) 方式,面向市场的营销系统控制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
总之,我国制造业各行业要把成为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外包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作为5~10年要达成的奋斗目标;近期3~5年,各地区在不同的产业、行业,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积聚形成国家制造业中心;虽然核心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被跨国公司控制,但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现本土化的“生产车间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相对于“来料加工型”对我更为有利,各地区各行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相机努力争取多建“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促进国家完善“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中心。
4.世界制造业中心有逐步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4.1 制造业发展的“晴雨表”――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制造业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从1980年到2004 年,我国制成品出口额增长60.4倍,年均增速达18.7%,制成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增加。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5%,是加入WTO以来进出口总额增幅连续第六年超过20%,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出口额达7 0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出口比重达57.6%;加工贸易成为出口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比重一直稳定在55%以上。
4.2 工业增加值增长迅速
由图1可见,2007年全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为107 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3%,重工业增长19.6%。近五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虽横向比较不及发达国家,但始终保持双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的增速为过去五年最高。
4.3 制造业产品产量占优势,总量规模增长迅速
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0 956亿美元,在总量上超过日本,从数量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在2007年居全球第四位,形成了国际分工中的独特优势。
4.4 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也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其他的各类制造业诸如高新产业、医药产业、纺织业等都有赖于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先进的设备。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能促进各产业生产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制造业整体良性发展。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在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部分企业还走出国门开拓了海外市场;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中心。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出快速增长,并持续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根据2004年统计数据,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出货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7.0%、37.2%、34.8%和56.8%,装备制造业已经是中国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外商直接投资显示制造业转移增长幅度大,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
4.5.1 制造业利用外资长足发展。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外商独资企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从表1可以看出1990~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项目数从原来的7 273上升到83 437。由1983年的9.1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535.05亿美元。
由表2可知,投资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为争夺市场,跨国公司在中国七成投资流入制造业领域。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通信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
2007年1~11月,虽然同比下降7.02%,但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仍达34 419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6%。中国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50家在中国投资生产。
4.5.2 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研究与开发成为外商直接投资一大亮点,包括微软、摩托罗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在内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近75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超过40亿美元。
4.5.3 跨国公司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本地化生产发展迅速。就装备制造业而言,虽然从研发投入和成果看,目前跨国公司都还没有成为中国装备工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但跨国公司更多地通过产品进口和成熟技术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及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将吸引国际资金持续流入制造业,中国已经扮演着承接国际制造产业的重要角色,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
对于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应实行政府采购支持、大型构成项目采购的国产化、鼓励直接投资中装备采购的国产化等产业政策,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扩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为其他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根据以上对制造业发展的分析,可以预见,经过5~10年的努力我国完全能够发展成为“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之一。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LX03-B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西安财经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陕西装备制造业如何适应市场新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研究” (04XCK019)资助。
参考文献:
[1]朱永斌.中国明年有望成世界第一制造国比预期提前4年[N] .北京商报,2008-08-12.
[2]刘福垣.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J].宏观经济研,2003,(2):20-23.
[3]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J].开放导报,2006,( 2):29-32.
[4]赵英鸽.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J].开发研究,2004,(5):96-97.
[5]贺俊.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过程中装备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06,(3):1-10.
主动补库存趋势不改
当前经济处于中周期的萌动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主动补库存,“需求回暖―产品畅销―生产量增加―原材料库存减少―采购环节量价齐升”,这意味着库存重建仍在继续。但无论是价格还是销售量,显然都已经不再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甚至存在着对地产和汽车销售量的增速回落预期,这既是经济的持续扩张动能被怀疑的原因,也是大家担心新的地产调控可能伤及经济增长的原因。
但从周期理论来看,特别是在主动补库存阶段,经济趋势不会改变,这缘于此时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虽然我们无法得到产能利用率的详尽数据,但经济周期理论的逻辑告诉我们,中周期之所以会在二次去库存之后萌动,除了需求的回暖和稳定之外,产能利用率回升到较高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并不认为调控政策会伤及经济的基本趋势,它只不过会影响补库存的力度和节奏。
在充足的经济内生动力中,确实有两个因素在影响着经济运行的节奏,即资金的紧张和地产的调控政策,相信这也是PMI连续两个月回落的原因,目前经济扩张的加速度正在放缓。事实上,这也是从被动型库存减少到主动型库存增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目前,就是等待边际需求在哪里迸发,如果在主动方面,它可能是保障房建设的加速;如果在被动方面,它可能是通胀预期缓解后管制的放松。从当前政府行为的倾向来看,投资要靠高铁、水利和保障房来弥补,那么保障房的建设超预期是比较确定的事件。在“两会”之后,各个行业的十二五规划细则将陆续出台,同时,鼓励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细则也将出台,这些都是周期趋势依旧健康的真实基础。
通胀因素对经济增长冲击有限
在通胀中枢必定上移的共识下,当前经济趋势中最大的冲击因素就是通胀,内部是旱情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外部是油价的不稳定预期。干旱是否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要观察后续的天气变化,目前并未到定局的时刻。关于石油价格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目前并未到达石油价格爆发的时候,美国经济虽然在恢复,但并未到达强劲复苏的阶段。
从这个角度看,通胀确实存在着不确定性,但其冲击的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在2011年3月,甚至6月之前,仍是通胀观察期,同时也是观察流动性紧张的后续效果以及房地产等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的时期。我们相信,信贷的控制和地产调控一定可以对通胀的短期控制起到作用,只是控制通胀不足以改变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所以,我们认为周期的复辟具有必然性,只不过是在二季度稍早还是稍晚出现的时间点而已。
二季度的周期复辟行情
按照我们对美国经济周期运行的推测,美国极有可能在二季度后期经历一次虚拟经济的收缩阶段,而此时可能是中国内部冲击性的通胀预期缓解的时刻,也有可能是紧缩预期缓解的时刻。所以,二季度极有可能是经济中的冲击因素缓解,主动补库存的周期因素显现的时刻,即周期复辟行情极有可能在那个时刻出现。
进一步对主动补库存的动力和时间节奏研究表明,中国工业产出缺口从2010年初开始下降,一直到9月才逐渐出现正缺口,到12月重工业产出缺口已接近10%的较高水平,工业产出缺口正变化,从侧面反映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恢复情况良好。正如我们观测到的一样,生产资料库存指数的同比变化下降的幅度从2010年10月开始收敛,底部特征显著。交运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煤炭行业的需求和产能恢复情况要好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很有可能率先库存重建,之后,钢铁、建筑建材、家电、化工,也将逐渐进入库存重建,而有色行业的库存重建则有待其产能的恢复,应是比较滞后的。从产出缺口或产能恢复角度来看,周期复辟的顺序将沿着“汽车-机械-煤炭-钢铁-建材-家电-化工”的顺序演进。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我国近年来经济趋势正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与革新,伴随着经济趋势改革的同时,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职能的重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满足不了目前的企业需求,这就意味着要重新审视现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工作。将目前所运用及掌握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策略带入到现代企业的会计体系中去,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现代企业会计体系的作用。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管理会计是通过提供有用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职能,支撑相关决策,强化和完善管理控制,促进业务协同,以实现单位战略。但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一般作用于企业内部管理。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必要性
当下现代企业的生产连贯性与生产环节是密不可分的,以往的部门规划以及责任划分得十分模糊,所以,职能与业务之间的交叉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形成了必然的趋势。例如,企业现在需要管理会计对当下进行成本控制,但如果仅仅依靠管理会计所掌握的基本情况,不可能做出合理的企业成本控制,必须由财务会计提供企业日常的业务核算数据作为基本依托。
(一)会计融合对企业的信息控制
从会计的发展角度来看,财务会计的工作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其主要工作形式是对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实际信息,且信息需要满足连续性、综合性、准确与合法的原则及标准。并且在对外公开信息时需要遵循统一格式即以规范的财务报表的形式出现,同时按固定的时间对外报送。财务会计的工作更多地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而管理会计的信息特征跨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由管理会计对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根据部分单位要求,可提供具有选择性、满足特定的管理需要的信息报告。
根据以上所述,财务会计的实际工作中缺乏管理会计的灵活性,对目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数据量,没有办法从容的面对。而管理会计可运用自身的灵活性对其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处理,但是又必须依托财务会计的日常核算与财务报表,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包括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充分的证明了两者融合的实际必要性。
(二)会计融合的策略性与认识
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实际融合,需建立在对会计的明确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国内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认为会计只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阶段。在这种传统的会计体系当中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真正工作重点更无法得到体现。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改变对会计工作的理解,重新定义会计的实际工作及意义所在,并建立现代化的会计管理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可促进企业更早一步达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实际目的。
三、实现会计融合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与规范
企业若想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就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管理体系及准则。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务会计制度,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以及各方面财务指标取得上都是有章可循的,但在管理会计上还依然有很大的欠缺。因此,企业要重点加强管理会计工作,要明确责任划分、专管,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授权清晰,从而使企业管理会计能够明确工作方向并合理调用企业的各项资源,选择合适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开展管理会计活动,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与决策建议。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根本取决于人才的专业素养以及实际运用。需要拓展职业边界,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成功案例,如:“京东集团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案例等。通过外部招聘以及内部培养两个渠道同步进行,为企业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要积极大力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学习,不断的增强会计人员本身对企业会计融合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自身职业竞争力。
(三)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各大企业逐步实现自动化办公,会计人员也会经常使用到计算机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会计人员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本身工作技能水平,弥补工作缺陷和不足。做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资源信息共享工作。例如,财务会计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数据的填写与整理,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所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全面完善加工,两者之间相互协作,可快速促进企业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表的生成。充分使用计算机为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搭建信息桥梁,实现信息共享,有效的提升两者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不断量化的电子时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可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信息透明化水平。两者之间的融合是企业的管理核心,对企业的信息收集,信息质量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社会经济趋势变化角度,实际分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浅析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商场现代化,2015
我们重新构建了周期、通胀、外部冲击的分析框架,在这样的体系中,周期的趋势是最为确定的,单纯就经济趋势而言,2011年的基本态势是向上的,但还只是开启阶段,而不是繁荣阶段,所以,中周期趋势本身的影响力是不足的。通胀的趋势也是可以相对确定的,即2011年上半年,通胀处于相对较高的阶段,据此推测可能也是货币政策紧缩压力最大的阶段。由此,外部冲击可能会对市场的节奏产生影响,因为,国内的政策是在外部冲击的博弈中展开的。
2011年一季度,
平淡加通胀冲击
就短期走势而言,在2011年三季度中周期开启之前,经济趋势基本是一个平淡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并不悲观的趋势中,通胀的预期被不断地强化,特别是在2010年11月和12月短暂的CPI基数效应回落之后,2011年1月开始的通胀数据不容乐观,由此,在未来的两个月中,紧缩的预期可能会随时存在,所以,在中周期尚未开启而紧缩预期不断升温之时,相信流动性对市场的冲击作用将大大减弱。
既然节能减排提前开启了二次补库存的周期,在节能减排理论上于2011年初结束后,二次补库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复,也许此时PPI的压力会有所减轻,而CPI应该还处于高位运行,所以,通胀机会仍然会集中体现在消费品和农业。而与PPI相关的周期品则不一定会系统性上升,因此,我们坚持看好的中游装备制造业仍然具有向好的环境。单独看经济逻辑和通胀逻辑的分析,未来依然是消费加科技的投资线索,而周期的机会仍未系统性到来。真正的周期机会,当是在中周期启动之后。
周期机会必然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前提的,但就2011年上半年的投资而言,有两个问题我们目前仍无法确认:首先,保障性住房投资是否能够对冲房地产投资的下降,这一点与地方政府财政及中央与地方利益的重新配置有关;其次,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十二五”投资的实质性效应有待观察。
而在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之后,显然未来两个月是全球基于新的博弈形势的消化和观察期,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率事件是没有超预期的宽松,也许会有超预期的博弈因素,比如,蒙代尔认为,美联储购买债券以刺激美国经济的举动,或将导致欧元兑美元上涨,使得欧洲信用恶化,削弱债务国的偿债能力。所以,欧洲状况的恶化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同时,我们认为在2011年一季度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不可能在反击定量宽松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动作。
2011年上半年不确定性大
中国而言,虽然在博弈的过程中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重要的筹码,但使用这个筹码理论上应该在国内紧缩之后,从而,在中国内外关系的平衡中,国内的紧缩一定是先于升值的优选,从这个角度推测,在2011年一季度,紧缩是必然的,但在紧缩的同时,中周期的启动依然处于萌动的状态,从而,就资本市场而言,2011年一季度应该是一个艰难的季度。
美国QE的退出,已有路线图,未有明确时间表。一般而言,QE的退出将遵循减量-停止-加息的路线图。只是目前时间表还没有确定,一般估计是今年9月或12月始,2015年才会加息。
此轮美股道指、标普500创下历史新高,纳指创下金融海啸爆发前的高点,肯定是QE的成果。因此,QE退场必然影响美国的资本市场,以及全球的资本市场。全球投资界如此关注QE则不难理解了。
其实QE的退出,也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实质利好,至少用QE的药方,解除了类似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再度爆发的可能,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几乎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这也将必然反映在股市上。趋势形成不容易,趋势改变更不易。当美国经济形成向好趋势时,做多成熟市场无疑是QE退场后的理财大策略。
美国的金融海啸并不是单一、孤立的灾难,它也触发了欧洲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虽没有完全平息,但也告别了最为困难的时刻。因此,作为成熟市场的欧股也露出令人欣喜的曙光。钱进美欧为代表的成熟市场,分享大难后的成果,应当成为明、后两年的投资主轴。
面对金融海啸、欧债危机以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变化,近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文“发达经济体再度成为全球增长引擎”,告诉全球投资者世界财富布局已悄然发生变化。该文引用桥水联合基金的相关数据称,日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对74万亿美元的全球GDP的贡献率自2007年年中以来首次超过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带来投资布局的变化。有海外财经媒体已明确告诉个人投资者,在美欧经济告别灾难有所转强的时刻,应把资金的主体部分投入美、欧股市。有分析称,目前美国市场出现难得一见的五大利好——经济强、美元强、资金多、获利多和机会多。欧洲成熟市场也是机会多多,华人和亚洲首富李嘉诚已先行一步,终将出现领头羊效应。
在实际市场的操作中,即使再看好A股的海外主流资金,对A股也没有超配的计划。如全球排行第二,握有7600亿美元的挪威基金,唱好A股,但对A股的计划投入。仅占其投资新兴市场份额的2%。而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约10%,占全球新兴市场的份额应在近20%左右。如MSCI新兴市场的总回报指数中,中国市场占比第一,份额就达17%以上。
电缆的全球市场规模有1700亿美元,其应用之广泛足以让它成为判断经济趋势的指标之一。在中国,电缆行业的整合度却很低。近日,美国通用电缆公司首席执行官gregory b. kenny与《第一财经周刊》记者郜艺分享了他对于该行业发展的看法。
c=cbnweekly k=gregory b. kenny
c: 随着电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个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快。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这个行业发生的变化?
k: 电缆是个很老很有趣的行业。它本文由收集整理最早是从1740年代和1750年代纺织行业衍生出来的。之后,煤矿公司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开始做这个生意,同时一些像西门子和通用电气这些为基础设施提供机电的公司也参与了进来,为煤矿公司提供服务。大概从1980年代末开始,我见证了这个行业如何从一个煤矿的附属行业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包括一些东欧、俄罗斯和中国原本是隶属于国有企业的电缆业务也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再之后,这个行业出现了跨国企业,比如韩国的ls、法国的阿尔卡特、英国的倍耐力和尼克森,还有我们通用电缆。可能人们很少会去想电缆的重要性,直到因为传输线或者电缆发生问题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危机才会考虑到。还有非常有趣的是,每天早晨看到的很多新闻都会影响到这个行业,比如当在彭博终端上看铜和铝的价格波动时,要知道我们是这两种金属的主要买家。这个行业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整个经济走势的一个指标,因为电缆大量使用于建筑行业、各类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还有风电、太阳能、石油、天然气等行业,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c: 电缆的应用以及电缆行业的发展机会在不同市场是否也有很大的不同?
k: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我看到它们第一次建设基础设施,第一次建电网。在建立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化的过程中,这些市场的需求从相对简易的电缆过渡到更复杂的电缆产品。中国的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在信息技术方面现在已经达到了领先的地位,所以这个市场几乎需要所有种类的电缆,在电缆的需求方面中国其实
已经是个成熟的发达市场了。对于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基础设施大概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建成,所以现在也在面临一个从修复到重新建设的转变。当美国前几年经历房地产危机时,在新建这块的需求几乎停滞。2009年,在一些发达市场,电缆需求也下降了一半,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恢复了。总的来说,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电缆的应用中有50%用于修建,50%用于新建设。而在发展中国家,70%到80%都用于新建。
在国际气候组织(rheClimateGroup)“高端对话:中国的低碳商机”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表示,国家发改委已批准了吉林市作为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同时,我国研究征收碳税的步伐正在加快。
示范项目涉吉林各行各业
姜克隽透露。吉林市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涉及吉林市现有的各个行业,并计划在吉林市发展新能源行业。该项目将推动吉林市全面发展低碳经济,使其能够从2020年开始减排,并计划帮助吉林市届时成为全国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先地区。
“吉林市是发展重工业的城市。但是我们认为它仍然有机会。我们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非常详细地进行分析,工业、交通、建筑怎么做,把它所有的机会都挖掘出来。”姜克隽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工业界和政府认识到低碳经济的机遇和区域的竞争性。”
姜克隽表示,接下来国家计划在十几个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示范,包括广东、香港、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地区,也有保定、合肥等二线城市。对示范地区的确定,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选择标准,主要看当地政府的积极性。
姜克隽说,吉林市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旨在为吉林市提供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并为其他地区的试点示范提供经验。不过,当前低碳经济的定义仍然比较模糊,该示范项目的计划减排量等具体内容目前还不明确,计划投入资金也尚未确定,“这些内容最终都将在报告中提出。”
低碳经济结构需政策引导
国务院会议已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目前国家还在考虑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容纳入叫“十二五”规划中。姜克隽透露,发改委正在向国务院提此建议。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彭斯震也表示,2010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各政策部门在低碳经济创新上,会给大家更为惊喜的答案。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说,经济增长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其商机是无限的,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个商机还有很多技术问题以及结构问题。譬如,目前风能发展有过热势头。而对低碳经济一些其他领域则研究不够,这样的结构问题需要政策调整和引导。
对A股持偏谨慎观点
银河基金表示,整体仍维持偏谨慎的观点,主要在于以下三点:首先经济方面,预计诸多不利因素仍将不断冲击这种“弱复苏”的趋势,经济趋势极有可能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其次边际偏紧的政策预期在提升,压制市场风险偏好。从近期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来看,政策有偏紧的趋势。另外海外机构近期逐步在看淡中国经济,看空A股。
银河基金表示采取偏谨慎的操作策略,首要的仍然是维持仓位偏中性,暂时不太会将过多的仓位配置到强周期板块。由于成长股、偏下游的消费板块近期超额收益亦太高,估值不便宜,短期会回避,而中长期配置上依旧偏向消费、成长板块。
信达澳银:
市场下挫有三大主因
23日市场大幅下挫,信达澳银基金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利空信息和国内PMI数据低于预期,以及外资做空中国的传言,是市场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在1季度的GDP数据低于预期之后,市场对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预期产生动摇,而公布的低于预期的PMI数据无疑使得市场判断向悲观方向倾斜。
信达澳银认为,中国政府有充足的动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因此对于股市的下行空间不需要太悲观;而从右侧投资的角度来说,等待政策调控转向是一个合适的转多时机。并且相对确定的一点是,未来流动性方面将保持充裕格局,因此A股市场将不会缺乏结构性机会。
博时基金:
二季度低配股票
2013年第一季度,股票先扬后抑,债市持续向好。创业和中小板完胜主板;周期轮转并不完整,上、中游并未受益弱复苏的预期,从二月开始市场明显转向成长。
二季度的配置,结构重于总量。可以考虑低配股票,标配债券,超配现金。股票方面,根据稳定增长、改革预期和信息化等逻辑来布局行业配置,超配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通信、国防军工、环保、石油石化、传媒、医药和汽车。标配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产业链,以及金融行业。低配的行业包括白酒、零售、餐饮、钢铁和煤炭。
华商基金:
市场大幅杀跌可能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