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信息化建设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基地,近年来,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增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信息日新月异,使科技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工作跟不上,便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高校内部的科研状况,更无法跟踪、引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高校的科研管理中。与传统的管理手段相比,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给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科研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科研管理的准确性得到极大的提升,降低了一定的成本。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科技信息网站建设;2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3办公自动化系统;4决策支持系统。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大部分高校存在一些关键共性问题

1.1 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随着业务信息化的不断增多,部门间协同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实现问题,而是盘根错节的管理问题;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工作人员墨守成规,无法突破目前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职责划分;特别是随着学校往两级管理方向发展,学校和院系两级均不由自主地以自身业务为准,校级层面的工作往往忽视院系层面的个性化要求,院系的想法和建议则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反馈;院系的部分业务工作得不到校级部门重视时,往往又各自为政,造成新的、更多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最终导致管理脱节。[1]

1.2 现存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需要改变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长期以来的实践,都是“重管理,轻服务”,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实行机械化管理,缺乏人本观念;[2] “事务性工作”的观念影响较深,缺乏主动服务科研的意识、创新性观念滞后。

“重申报,轻过程”,忽视项目的过程管理。在项目量化评价中,往往将项目的数量、类型作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对项目的申报特别关注,一旦项目申报成功,对项目的执行过程和经费的使用管理重视不够。

“重成果,轻转化”,目前,一些高校建有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只是简单地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公布,在成果转化服务上不成体系,通常是企业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关成果,然后通过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联系洽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科研成果更新速度慢,科研信息形式单一;成果转化路径过长;成果转化管理过程不健全。[3]

因此,高校长期陈旧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还未能与现代化的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相接轨,滞后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发展需求。

1.3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有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包括信息网络、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是相关人员开展信息化应用的公共支撑。一方面,高校的人员密度大,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较高,国内高校经常会出现网络拥堵的状况;另外一方面,高校的网站也频繁遭到恶意攻击。清华大学的主干网多次受到美国安全局的恶意攻击就是一个例证。同时,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也不够完善。

1.4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队伍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机构的队伍建设,也应该包括科研部门信息化所有相关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甚至广大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工作的培训。由于信息化发展定位以及信息化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没有很明确,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这样信息化机构以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就不可能得到重视。

2.解决关键共性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2.1加强组织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共建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要整体规划,要把科技信息化的建设纳入全校信息一体化建设方案,成为高校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不至于形成“信息孤岛”。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克服“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弄清真实的管理需求,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保证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标准和规范,与学校其他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实现有效共享。[4]

2.2 树立新的科研管理理念,改善科研管理模式

一是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服务。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说,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是当前科研管理理念确立的标准之一。目前高校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科研人员的压力普遍较大。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建立现代化科研管理的第一要务。要仔细研究科研人员对信息化的要求,提高他们对科研信息化的参与度;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研究,择善而从;尽快提升科研管理的服务水平。

二是注重过程,强化监督管理机制。随着高校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的增加,如何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经费使用监管成为当前各科技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组织、监督与管理,实现从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转化的全程管理,监管项目的执行进度和完成质量。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针对经费的使用、外拨、预算调整等加强监管。

三是缩减路径,实现成果高效转化。通过建立“对外成果管理服务平台”以及“企业需求管理服务平台”,将高校现有适合转化的科研成果及时给企业,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和科研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寻找对口的专家教授。如此一来,成果转化的途径大大缩减,效率大大提高。

2.3 改善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校要对光缆系统进行升级扩容,提高网速。配备出口流量控制和分析设备以提高网络带宽的有效利用,同时针对重点应用进行保障。

二是根据学校制定的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统一规范的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可信可控的管理平台。增加出口硬件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和反病毒软件为校园网络提供安全防护保障。增强数据冗余和备份能力,保障数据安全。升级现有网络管理系统,完善对校园网日益庞大的信息监控需求。实现网络拓扑、网络性能全面管理。2012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正式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中的《教育管理基础代码》、《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本次的标准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结构,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的重要保障。

2.4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学校信息化队伍要清楚本校的信息化需求,与外部合作伙伴能够沟通对话,形成良性互动,甚至可以凭借自身力量独立完成学校部分、甚至全部信息化工作。

具体来讲,信息化队伍建设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要提高科研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加强对科研人员信息化使用能力的培训,既要将信息化使用能力作为新教师培训的一项内容,同时也要加强对已在岗科研人员信息化使用能力的培训。

第二,要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明确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持续开展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

第三,要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领导力。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

总之,要破解科研管理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必须引入信息化科研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实现科研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我国高校的科研水平,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宓詠,张凯,陈翼.复旦大学:"十二五"服务优先[J].中国教育网络,2010,(9):19-21

[2]刘先芳.浅谈新时期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理念与机制的创新,科技创业月刊[J].2006,19,(2):120-121

[3]李恒,王小绪,宋德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J].创新,2008,2(4):98-100

第2篇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中以往的人事管理办法已经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面对信息化带来的冲击和考验,高校必须不断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建设进度,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入信息化内容,从而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灵活高效,更加方便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

1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很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了计算机体系。管理者认识不足会直接制约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进程。

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也不到位,并且习惯用以往的程序进行工作,没有根据时展的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甚至对其有一种抵触的心理,从而导致了信息化进程停滞不前,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

(2)基础比较薄弱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现在处于由以往的认识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其信息化的基础很薄弱,无法满足信息化的需求。其次,人事管理的模式变化比较快,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软件跟不上变化的情况,并且很多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准备不足,没有进行后期支持的团队,系统的升级和更新达不到要求,系统无法发挥出其真实的作用,不但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影响到了工作的开展进度。

(3)人员信息共享不充分

很多大学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站在学校的大局观上进行规划和统筹,这直接给信息系统的设计以及开发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导致信息不能够充分共享。很多学校已经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人事信息库,但是在资源共享方面却达不到需要,共享的数据不但不够,甚至还会出现信息陈旧和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2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办法和对策

(1)不断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一个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该具有比较准确和实时的信息,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本校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人才招聘和培训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培训和招聘,浪费大量的资源。信息化系统还能够提供一些信息自助服务,各个教职工和领导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信息查看修改等,并且教职工也能够随时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监督人事部门的工作,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随着数据修改权限不断地下放,进行人事管理便不再专属于人事部门,每个部门都能够在权限内进行信息的修改和共享,这要求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构建和维护。

(2)不断进行工作流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在以往的人事工作中,最繁琐和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考勤休假进行处理,计算教职工的月工资和信息管理。这些工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很多时候都是人工计算,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并且还能够进行自助服务。当教职工的信息发生变化之后,可以由教职工自己去更新。这样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事部门进行数据的统计和上报。

(3)必须提高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的重视程度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系统的灵活性。由于每个学校的人事信息都比较机密,必须保证其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加大对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的重视,确保系统运行的过程高效、稳定,减少那些恶意的侵入和破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支技术达标的团队对其进行后期的支持,当政策和业务有所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反应,对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减少资源的浪费。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虽然经营学校也需要消耗资金、物质、等其他资源,但是学校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寻找、聘用和保持合格的管理者和教职工,因此,作为学习的投资者、管理者,要有人力资源观,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最宝贵和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的新观念;要树立人才资本观,认识到人才资本是所有资本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盘活其他资本的内核,既看存量也看增量;还要有人才经济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挖掘其潜质,促使其产生更多价值。同时,民办高校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靠考勤、工资分配等纯管理的约束机制,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

第3篇

>>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分析 浅谈基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管理与应用 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民生 西吉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基层政府部门办公信息化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 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成效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 京津新城建设成效分析 西宁市城市功能型照明建设成效与思考分析 宽带建设成全球信息化战略先行军 项目组制度促信息化建设成功 IT治理助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之路 香港医管局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 关于出入境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成本的思考 北京语言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与展望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初探 信息化建设成为三甲复审重要内容 信息化建设成果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与成效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高昭N,李泉.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3):19-22.

[12] 刘凡茂.基于云计算的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3] 马文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4] 肖兴政,张帧,陈敏,等.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7(6):41-43.

[15] 无.山东省昌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1.

[16] Garg AX,Adhikari NK,McDonald H,et al. Effects of computerized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on practitioner performance and patient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2005,293(10):1223-1238.

[17] Oxendine V,Meyer A,Reid PV,et al. Evaluating diabetes outcomes and costs within an ambulatory setting:a strategic approach utilizing a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 Clin Diabetes,2014,32(3):113-120.

[18] 李伟.北京市新社区卫生医疗信息系统简介[EB/OL].(2010-09-15)http://solution,/art/201009/7102.htm.

第4篇

一、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势在必行

(一)高校财务档案内容。高校档案按十大分类,可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十个一级类目。其中,财务会计档案是高校档案门类的重要部分,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高校财务档案主要包括凭证、账簿、工资、报表、校园一卡通、预算决算分析、纳税申报、财会类相关文件资料等。其记载反映的内容是学校财务计划、经营、收支、管理等系列经济事务,是学校经济活动的主要历史载体,更是反映学校整体建设、教学科研过程中经济事务的重要载体。

(二)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原有纸质财务档案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财务专业知识及数字化新型技术,以纸质档案为载体,对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达到存储、输入输出、管理、统筹、利用、研究等全方位档案数字化。财务档案通过数字化处理,不仅能更好地适应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求,更能提升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发挥财务档案作用策略

(一)软、硬件设备完备。做好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必须完备。由于财务档案具有其特殊性,所以进行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硬件设备必须具备保密性,它不仅决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价值,更是保证学校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存储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系统等。档案信息化设施包括网络平台与硬件平台。软件建设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方便操作者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系统中各项资源的程序,包括计算机监控管理程序、调试程序、语言、数据库管理程序、存储与安全管理、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在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中,更好地使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形成平衡,是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稳步、高效地向前推进的重要环节。

存储财务档案的库房,应安装电子监控,保证馆内设施防火、防潮、防盗、防虫、防尘、防光、防霉等七防,保证财务档案存储条件。

(二)完善制度制约,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工作中以制度为守则,严格执行管理程序,才能保证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档案数字化管理,也应有完善的制度制约,财务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应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以实际情况为基本点,本着分组建设、分层建设、分类建设的基本政策,对政策的执行、人员的制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档案制度,如《高校财务档案工作人员职责》《高校财务档案保管制度》《财务档案移交制度》《财务档案销毁制度》《财务档案保密制度》《财务档案数字化管理规定》等,进一步规范财务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制度制约,为档案数字化建设打好基础。

在工作流程上,力求清晰明了、符合实际。严格按照制定好的财务档案管理各环节的时间、程序要求来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统一分类标准,统一管理要求的原则,及时整理、移交档案,做好数字化管理。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应重视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总体工作中,积极构建、完善财务档案管理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资金投入及专业人员配备,大力宣传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使学校上下了解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3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快速普及,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高校档案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信息化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拓展档案工作发展空间,利用信息化为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自从2000年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提出:“要坚持依赖科教振兴档案事业的方针,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五”期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明确下来,全国各地高校均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许多高校投入经费,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部署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1.2 馆藏数字化资源量不断增大,但档案资源数字化比例不高

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数字化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只能逐步推进。一方面存量档案数量巨大,数字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另一方面新增档案还不能完全实现网络自动化采集归档,大多还停留在纸质件归档,手工著录的模式。

1.3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重管理,轻服务

大多数高校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大多注重档案的管理,却不够重视服务利用。

1.4 高校档案信息化投入不足

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经费作为保障,但高校档案部门长期处于学校发展的边缘化位置,学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工作的投入本身就不足,更何况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档案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无法创收,只能依靠学校的行政拨款。

2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电子文件日益增多,需信息化手段管理收集

传统的纸质公文归档到著录,然后扫描,最后归档的模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高校的公文大多已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在OA中处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电子公文的半自动或自动归档,可以提高档案收集归档工作的效率。

2.2 档案数量日益庞大,需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新时代下,高校教育教学、对外交流等工作均不断发展,归档范围也不断调整,档案量随之不断增加,高校档案库房紧张,通过信息化手段一方面数字化保存档案,另一方面合理规划管理档案库房,从而更好的保存学校档案。

2.3 利用服务要求日益提高,档案工作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的档案查询利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师生、校友对档案利用的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档案检索利用的效率、准确率,从而更好的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

3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规范制度建设,制定明确目标计划

标准化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和可持续发展。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应制定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制度。同时高校档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目标及计划,有序的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3.2 依托全校信息化建设,强化档案馆基础设施

档案部门应向学校申请充足的资金,配置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软件系统、服务器、计算机等软硬件设施。档案部门应该紧跟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例如可以借助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网络资源,可以租用学校网络信息中心机房或虚拟服务器备份资源,可以抓住学校其他部门开发信息化系统时进行系统级对接,可以借助学校公共平台推送档案服务等。

3.3 加快数字化工作,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高校档案部门应该尽快的开展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应优先考虑早期的老档案、利用率较高的档案。同时对于增量档案尽可能采取纸质、电子双套归档。

3.4 稳重求快,逐步推出应用,提升服务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在推进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同时,逐步向师生推送服务,提高档案工作在校内的影响力。例如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向师生推送档案工作相关信息,在校内提供档案查询的网上预约服务系统,在校内开发直接提供师生对部分开放档案的自助查询系统等。

参考文献:

[1]夏文.浅谈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湖北档案,2013(09).

[2]李宁.高校档案信息化的途径及其模式研究[J].城建档案,2013(05).

[3]席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评价[J].档案管理,2012(05).

[4]许慧瑾.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档案,2012(06).

[5]石冰.浅议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第6篇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tent, features, and auditing point for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etail, described the on-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auditing methods in audi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ed and proposed the audit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us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funds.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审计;审计策略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system;audit;audi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P39;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207-02

1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1 硬件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硬件设备的配置。硬件设备主要为服务器、计算机、信息交换设备、数据传输线路、信息存储设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等。服务器经过信息交换设备由数据传输线路把计算机、信息输入/输出设备、信息存储设备连接在一起,构成硬件的基本体系结构。硬件体系结构十分复杂,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庞大,实现同一功能的硬件可来自不同商家。硬件的性能和品质不同,工作稳定性和生命周期不同,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会呈现较大的差异,建设费用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1.2 软件建设 在信息化系统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运行于硬件平台的软件真正体现信息处理和资源管理的智能性,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软件的支持。通常软件被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系统管理软件以及固定功能的工具软件等,而应用软件是指运行于操作系统或系统管理软件之上的各类与具体事务处理相关的软件,应用软件种类很多,如财务管理软件。目前,许多独立运行软件的功能被集成在校园网中,高校内部事务几乎都由网络系统或相关功能的软件进行处理。

1.3 系统维护 确保信息系统正常、高效和稳定运行需要对系统进行维护,系统维护是信息化建设关键环节,小病不除必将酿成大患,直至信息系统瘫痪,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系统维护内容非常广泛,从修复一个电源开关到更换一台服务器,从修改软件的一项配置到安装一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等,每项工作都属于系统维护的范畴。良好的系统维护工作有利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更有利于综合费用的降低。系统维护费用的合理性也应属于信息化建设的审计内容。

1.4 系统升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信息系统的升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升级主要是指提升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品质等特性,系统升级比系统重建费用少很多,甚至免费。建设初期的系统方案设计以及软硬件的选购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升级费用,合理的软硬件结构,如开放性等,十分有利于系统升级,即以合理投入提升系统的功能和品质特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而非推倒原有系统重新建设,否则造成建设资金的较大浪费。

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素,是高校实力的象征,信息化建设被普遍认同和接受,使用者总是希望网络速度更快、功能更全、性能更好。从审计角度分析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是制定审计策略和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

2.1 信息化建设专业性强,技术含量大 信息科技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信息化建设大多选择最新或较新的软硬件版本,高技术应用潮流化,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技术含量大。技术含量大的软硬件,尤其是最新面市的软硬件普遍具有较高的公司报价,不排除舞弊因素,终端用户所面对的价格会更高。审计人员需要对系统总成本严格把关。

2.2 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资金投入大 所谓起点高,一是软硬件先进,二是建设指标适度超前。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从设备选型到系统结构规划往往有一步到位的倾向,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在巨大的资金投入中,即使是较小的不合理支出比例,亦能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审计人员需要压缩其水分。

第7篇

一、需求分析

(1)大型工程分析与科学研究的数值模拟要求的计算量与存储量都是巨大的,甚至是海量的。多CPU并行机与大规模的集群环境为用户求解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更多的自由度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复杂和大规模的工程与科学计算找到了出路。石油勘探、地震预测预报、气候模拟与天气预报、人体基因与遗传工程、医学图像的快速处理、海洋环流和超导模拟等。此外,还可以作为超级服务器用于信息服务、事务处理、决策支持等进行应用。

(2)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行业的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趋势,一些科学应用中的数据量已经从几十个TeraBytes发展到PetaBytes,并且在不断扩大。2000年科学应用每年需要处理的总数据量已经达到数百TeraBytes,2010年科学应用每年所要处理的数据量预计将要达到数百PetaBytes;数据规模指数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由摩尔定律所预测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的增长。

(3)高能物理学实验:大型强子对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LHC)通过把高度活跃的质子以超快速度撞击到一起来完成高能物理学实验,2009年夏天启动以来,这些物理学实验每年都会产生数PB的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预计会持续15年。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将会以协作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二、国内外同类云计算平台对比分析

1.国外云计算平台

(1)Google公司针对Google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而定制的专属云计算平台。针对内部网络数据规模超大的特点,Google提出了一整套基于分布式并行集群方式的基础架构,利用软件的能力来处理集群中经常发生的节点失效问题。这个平台先是为Google最重要的搜索应用提供服务,现在已经扩展到其他应用程序。

(2)IBM于2007年11月推出了蓝云计算平台。通过架构一个分布的、可全球访问的资源结构,使数据中心在类似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包括Xen和PowerVM虚拟Linux操作系统映像以及Hadoop并行工作负载安排。

(3)亚马逊凭借其简单存储服务和弹性计算云被运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通过这两个平台,个人或者企业可以将他们的数据和应用放置到亚马逊提供的云平台上去,亚马逊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公共云服务中心之一。

2.国内云计算平台

(1)北京工业大学于2009年启动云计算实验平台项目,搭建了新一代的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是面向校内、校际及社会开放的公共计算平台,能够提供优质、稳定和可靠的高性能计算服务。

(2)2008年3月,无锡市政府共建了第一个云计算中心,这是一个政府投资的软件园的平台,这个软件园平台目的为不同软件企业提供共享、集中的软件开发和资源的共享环境。

(3)2008年,中化公司在业内乃至全球建立起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云计算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在内的整体系统的虚拟化和管理,形成了可托管多种不同应用,根据需要动态地部署、配置及回收应用资源。

(4)中科院超算中心(自研) 、清华大学、上海超算中心(LSF调度)。

3.国内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的状况分析

(1)已有多个自行建设的千万亿次项目立项,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2)在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计算峰值的实现,严重缺乏对科学计算的管理、维护、节能和使用。

(3)没有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量计算和数据处理,也对进一步提高计算性能造成了严重的瓶颈。

三、基本内涵与使命

1.基本内涵

(1)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并能快速响应多种研究项目所需的资源环境。

(2)支撑多种研发平台,为研究者提供独立计算环境;可以成为网格计算的支撑平台,提升计算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3)在大规模集群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在物联网环境下如何对海量的数据集合进行有效管理等基础研究。

2.使命

运用虚拟化技术让各种应用运行在共享的资源上,运用自动化技术完成应用之间的资源调配,提升学校公共计算服务平台的功能和安全性,有效改善学校大型计算设备及通用、专用软件的使用条件,培养出一批具备高性能计算能力和高素质的科研梯队,并以本平台为依托产生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为把我校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做出贡献。

四、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

满足我校学科交叉对科学计算的多样化需求,充分考虑各种高性能计算方案的特点和适应性,在既有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复合架构的科学计算平台,既提供能满足普遍性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通用化平台,也能够提供对重要科研方向提供高使用性能的专门化支持。

(1)实现科学计算、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支持。充分发掘计算资源,实现对信息价值的充分发掘和利用,提高科学计算使用水平。同时也为校内其他信息(管理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等)提供数据的计算、分析、存储支持。

(2)将这一平台建设成为E-science的支撑平台,实现计算类科研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提供以科学计算和信息分析、使用为核心的科研协作和服务支持。

(3)从我校科学计算的长远发展出发,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打造一支跨学科、跨部门的科学计算研究梯队。

2.建设内容

(1)硬件规划

1)跨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能够支持各种应用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提高集群和小机两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计算方案的计算性能,完善多级存储体系,实现高性价比的海量数据存储,满足未来计算发展对数据存储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关键数据的管理和应用需求。

2)构建“SMP集群+PC集群”混合架构,以满足用户各种用户工程计算和科学研究的需求,配置由XIV存储组成的存储系统来存放相关的数据,通过并行文件系统GPFS将数据共享出来供用户使用 。

3)共享内存的IBM Power 755服务器;250节点的云计算平台;60TB扩展存储规模;GPFS高效并行文件系统。

3.基于云计算构建管理和服务体系

(1)优化IT资源使用

建设统一IT资源池,通过简单高效的自助服务方式共享给所有计算项目使用,实现大规模IT基础架构的集中配置管理和资源的按需分配。

(2)计算环境快速部署

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计算需求对应的是多种多样的应用环境,云计算平台的自动化引擎,能够按照不同的计算需求,在资源池中选择匹配的软硬件资源自动化安装部署,交付给用户的是一个可以直接使用的应用环境。

第8篇

1.1科研管理信息化

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逐渐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优化科研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也成为各个部门的重要议题。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高水平科研管理能够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因此,高校应努力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以此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

1.2科研管理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是应用于各科研管理机构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及科研统计等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摒弃了传统的人工统计方法,能够得出准确的各角度视图,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该系统可以使科研决策者及时掌握整个机构的科研整体状况,合理分配资源,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及效率。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科研信息网和科研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网是高校科研活动信息和交流的平台,该部分和科研活动相结合,适时科研相关信息,提升高校科研知名度。平台的核心部分是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科研业务管理功能,支持教师、院系、科研管理部门三级用户使用,面向全校教师开放。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成果管理、著作管理、专利管理、奖励管理、学术管理、系统维护等模块。

2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网络信息化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变革,促进科研管理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促进高校科研管理规范化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目标是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就是一个贯彻管理规范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就要求数据的规范性,不规范的数据难以通过计算机作业。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科研数据也越来越繁杂,因此,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技术来处理分析数据,可以有效地规范数据,提高了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的效率,也使得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2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管理信息化具有方便、快捷、简化工作流程、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立,各有关单位可以及时登录科研信息网查询相关科研信息,实现科研资源共享;科研管理部门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实时、准确统计出全校科研相关信息,免去繁琐的表格统计,节约了纸张,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产生最大效益,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2.3提高科研管理决策水平

科研管理部门利用科研管理系统统计出的科研信息进行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汇总不同方面的管理资料,实时掌握各项管理指标的变动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数据中心,进而全面、实时、准确地提供相关科研信息,对症下药,修改或制定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为全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重要参考,为辅助高校科研管理决策和制定科研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虽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教育科研网以及高校建立的校园网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数据呈现多、广、散等特点,采集和录入工作繁琐,涉及多个部门协调作用。因此,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3.1改革陈旧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不断应用,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以适应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改革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匹配适应工作,才能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不断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改进原有管理系统中冗余的、不合理的工作流程,改进现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与工作流程,促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逐步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2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为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成为重要前提和保证。只有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才能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长期有力的支持,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良性发展。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管理信息化也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方式,更大的空间、广度及时间自由度,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有助于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整个团体的学习气氛,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团体。

3.3加强信息维护,提高信息利用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立过程中,基础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由于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科研人员录入、逐级审核等繁琐的程序,因而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相关的安全问题,为此要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也要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管理任务和目标等的改变对系统做出必要的更新和改进。各高校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局域网与互联网两个相互独立的布线系统,还要对重要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恢复机制。在保证管理系统中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有效沟通,与人事、财务、教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全校科研信息共享的效率。

4结语

第9篇

现阶段全国艺术院校包含音乐类院校信息化建设仍在起步和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音乐院校专业的特点,虽然在教学管理上已经应用教务或办公软件处理教学事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因资金或是教师问题,仍然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一对一教学的方式为主。仅少数专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投入,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鼓励教师建设资源共享课、网络精品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拓展与课后实践。

(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由于全国高校音乐类专业相对较少,“211工程”院校仅一所,受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缺乏精品视频课程资源及其建设成果,在网络学习、资源共享上没有普及;另一方面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意识不足,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三)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虽然大部分音乐院校已经应用教学管理系统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但在学生评教、教师听课、课后实践、批改作业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上仍停留在纸质媒介、人工操作上,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过程的监督反馈机制仍不健全。(四)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也有个别教师授课过分依赖电脑,甚至没有板书,长时间播放PPT和视频资料,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应用水平不高,教师和管理者对教学信息化认识不足。

二、构建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音乐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学资源多为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和成本,既能做到一对一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又能在不同专业方向如声乐、器乐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教育资源数字化,还有管理工具和平台建设的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在功能上不仅能更好地呈现知识,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使学生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管理信息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应用广度与深度。应用越广泛、需求更新和优化得越快,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就越大,共享的问题就越好解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遵循高等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音乐院校优质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促进音乐院校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革新。高校面临着“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高素质音乐人才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指标

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指标体系,是建设步骤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能客观反映音乐院校教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其应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但要有硬件方面的信息化要求,而且还有制度保障、精神层面的尤其是人观念的信息化,需指定可操作性强的定量评价标准,更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定位、规章制度、内容与手段、师资队伍、管理理念等定性的建设指标,把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三)现实任务

依据教学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主要解决两方面的现实任务:定性指标中,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素质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建设内容应反映最新成果,教师方法和手段符合时代特征;定量指标中,设备和资金投入、资源拥有量、教师和学生参与度、评价与监控效果等均分阶段的不同要求。

(四)分阶段实施

音乐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应突出强调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要求,使每位学生和教师均可在更高质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下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实现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还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优先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突出教学效果、严把质量关、质量监控措施到位,对于学生和教师反馈意见处理到位。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机构上成立工作组分项组织实施。

建设初期,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各院校现有教学管理平台,定制符合音乐院校特点的教学资源网,结合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筹建自有网络课程,包括录制视频课程,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作业等上传至教学资源网。同时购入国内外精品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展阶段,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和学生应用到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鼓励教师自建网络课程、上传优质教学资料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优质资源。本阶段通过有效鼓励机制教师投入网络课程资源科建设中,形成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资金保障上对课程资源建设有贡献的师生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音乐院校应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