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合作能力;合作环境;合作指导;家园共育

如今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度呵护和娇惯,他们极少有走出家门的机会,缺乏和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经验,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幼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蛮横任性的不良性格。进入幼儿园后,与同伴发生矛盾、摩擦的现象也会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幼儿合作意识的教育,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合作技能,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下面,笔者就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措施谈几点看法。

一、为幼儿创造交往合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当前的大多数幼儿,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不会为他人着想,再加上缺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无法体验到与人合作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具备与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就需要身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给幼儿创设交往合作的环境,有了环境作为支撑,幼儿就会逐渐树立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比如,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心事,做到真正热爱幼儿、尊重幼儿,让幼儿把我们当成他们的朋友,从而促使他们逐渐变得愿意与人交往。另外,我们要为幼儿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如在教室内设置不同的区角,如,商场、医院、理发店、餐厅等,里面各种各样的材料能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如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医院里各式各样的医用器械,理发店里多种多样的理发用具等,都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从而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这些角色活动的模仿、扮演中。如此,我们便为幼儿的交往搭建了桥梁,给幼儿提供了与人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对于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幼儿的合作指导,使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现象:某些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常常会不听取别人意见、不愿做出退让,甚至会产生纠纷,如,争吵、打架等,这就需要身为幼儿教育者的我们加强对幼儿的合作指导,使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比如,首先我们要使幼儿有正确的与人合作态度,要让幼儿知道,如果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合作,那么别人也不会愿意与他们合作。其次,我们要教给幼儿妥善的语言,如在与同伴合作时,要说礼貌用语,如“你觉得还需要什么?”“可以借我一下这个吗?”“咱们换一种方法吧!”“咱们一起玩这个玩具吧!”“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块积木放到这里。”等等。第三,要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如一起玩玩具时,要懂得互相谦让,或者轮流玩;如果自己遇到了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找小朋友协助自己;同伴遇到了困难,要主动帮助他;与人发生了摩擦,也不要争吵和动手,而是向老师寻求帮助等。这样,幼儿逐渐学会了与人合作的方法和技能,自然能与他人顺利地进行交往和合作,也能达到良好的与人合作效果,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实现家园共育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所以,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指导幼儿家长进行积极配合,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切实得到发展和提高,实现家园共育。

比如,我们要及时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有关幼儿合作能力的信息,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也可以给家长发一些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方法和途径的小册子,指导家长同步进行。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向家长询问具体的进展。我们也可以针对个别幼儿进行家访,了解这些幼儿的成长背景,并与家长一起制定培养符合这些幼儿特点合作能力的培养措施。也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到园中参与各种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合作完成的游戏项目。这样,我们便能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合作能力培养中的优势,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真正发展和提高,实现了家园共育。

综上所述,学会合作是时代的需要,《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

在幼儿园里常可以见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各玩各的,有个别调皮的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还会抢夺他人的玩具,有的甚至发生吵闹、打架的现象,更不用说相互合作了。的确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兄弟姐妹以及小伙伴一起玩的经验,很少能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虽然老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欠缺经验。老师们片面地认为只要两个幼儿以上在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就是合作,只注重培养合作的意识,忽略合作和分享一起培养,存在盲目性、缺乏明确目标、系统性、科学性等。

在中班幼儿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合作和分享,感受合作、分享的快乐。中班是幼儿阶段的分水岭,刚入中班时孩子还处于小班阶段的“自我为中心”特征,所以特别需要我们不断去引导幼儿之间的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适应立足社会所必须的素质。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教育纲要》也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分享了快乐,获得了满足,这就是“幼儿合作”的内涵。比如说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可以是互借玩具或各玩各的,只能算是“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研究获得的几点认识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地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同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思考和分析。从而使我们对“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一)关于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教育目标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充分考虑坚持知识,能力和态度并重的原则,将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统一起来并制订出目标:

1.培养孩子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

3.养成合作与分享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内容和方法

1.幼儿园教育是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

我们充分发挥幼儿园自身优势,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方案,精心设计、组织好每日保教活动,加强监督、评估,及时交流经验,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轻松的合作与分享中愉快地成长。

(1)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实施”方案方面,结合中班教学,我们在教学内容中主要安排了让幼儿学习合作方面的内容,如:社会活动《我会穿衣服》,《我会脱裤子》,《我会洗手》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合作。

(2)在游戏中促进孩子合作意识和能力。结合每日活动,体育游戏《两人三足》《网小鱼》《老鹰捉小鸡》《炒黄豆》等活动都能很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每天的午睡后让孩子相互合作折叠被子、扣纽扣、系鞋带,一起相互合作完成一件事。

(4)对幼儿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2.给幼儿创造合作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大型玩具、玩娃娃家等。我们要注意创造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程序让幼儿在活动实践中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从小与人合作,逐步提高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乐趣。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学会分工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和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学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实践中学会合作。

四、研究的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与别人分享方面,幼儿不再独占、独自享用食物或玩具,而是把“分享”挂在嘴边,并常带自己心爱的东西来园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五、课题研究反思

对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是:

1.家园要求不一致,家长不给创设孩子与人合作的机会,个别家长不能很好地做孩子的表率;

第3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家园合作;抗挫折能力

一、问题缘起

锻炼身体,才能强健体魄。同样,人的抗挫折能力也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尤其是幼儿关键期的培养。西方哲学家罗素就曾说过:“儿童的品行在六岁入学以前,已大部分完成了。”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成年期的人格特征根源于生命的头五年,个体童年早期的经验在人格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这个时期所发展的行为模式足以影响日后的生活表现。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这些观点均表明,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4岁是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的环境因素有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以及情境因素。然而,在少子化、独子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时代背景下,新任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多趋向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让孩子有机会体验面对挫折的挑战。幼儿园对部分抽样家长进行调查时发现,家长对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观念上的误解。认为对孩子的抗挫折教育就是让幼儿吃点苦、受点罪,让孩子面对失败或者经受挫折时的痛苦经历。由于家园理念的不一致,导致孩子回到家后,会出现“教育倒退”现象,形成家庭教育抵消幼儿园教育的“5+2=0”效应。在访谈调查中,许多教师都谈到,担心在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时难以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基于以上分析,我园在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实验过程中,确立了促进家园合作作为行动研究的核心目标。树立家长对“挫折”“抗挫折能力”的正确认知和理念;指导家长如何协同幼儿园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开展科学严谨的教育干预实验,以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二、具体做法和行动分析

在制订行动研究计划时,我园从“先改变认知、重塑理念,再提升技能、方法”的原则入手。拟定了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的行动目标:(1)塑造家长对幼儿园实施“培养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实验的信心;(2)提升家长对幼儿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的正确认识;(3)加强对家长开展“抗挫折能力”同步辅导的家庭教育指导;(4)找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协同合作、开展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媒介。

开展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实验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家园合作不断出现挫折,不断面对挑战的过程。因此,在第一个行动循环时,为了增加家长与教师对开展教育尝试的行动一致性,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我园采取以下措施。

1.借助“外脑”建立行动信心

抗挫折能力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光靠教师和家长的理解是不可能准确的。为此,我园邀请了华南师大心理专家,给我园参与课题的实验班级的教师和家长们举办开题报告、主题讲座,让教师和家长初步了解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法。经过专家的理念宣导,家长能够理解并明白幼儿园的关注重点,也明白抗挫折能力对于孩子未来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他人的“成功经验”毕竟是无法代替自身的成就体验。对于家长而言,讲座宣讲成功经验,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种心理负担。面对挫折时自信心的建立,需要积累真正的成功经验、成就感。因此,树立过高的比较标杆,反倒不利于信心的建立。知识经验与挫折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个体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在个体努力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关键。这一点不仅对幼儿适用,对协同教育实施干预的家长同样也适用。因此,提升家长成功经验的积累是下一步行动的关键。

2.引入课题,实施研究的配套教育干预课程

经由中国学校心理专委会课题组专家设计,我园引入课题研究配套的教育干预课程,进行教育干预探索。该课程以发展幼儿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品质的五大维度为设计理念,采用可操作性很强的幼儿团体辅导教学模式,能够将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来实现。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家长大多无法协同教育,大多是在被要求之下被动参与。同时,教师也无法胜任指导家长完成如何对幼儿抗挫折情境的识别和教育辅导。例如,幼儿总希望成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但是解决冲突的能力必须来自实践成功的经验,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卷入幼儿间的冲突之中,而是做一个旁观辅导者,尊重幼儿的任何想法和技巧。但是,实践中甚至出现教师直接要求家长介入冲突的指导,导致错误。

基于以上行动分析,我园引入外部督导力量,提升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水平,自2011年始,我园引入每月一次常态化的外部督导力量,对教师实施教育干预课程的全过程提供“手把手”的督导和训练。这种基于教学情境的督导训练形式,能迅速让教师提高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发展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本领。另一方面,降低对家长配合难度的要求,寻找简单可操作的家庭协同教育的替代品,实现家庭教育常态化。采用配套教育干预课程的家庭亲子手册,及时让家长了解每阶段幼儿园开展的教育内容,并通过各种游戏的形式帮助家长在家轻松完成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培养抗挫折能力。家长使用了亲子手册后都表示效果很好。其中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心本课程”亲子手册,从我们家长最烦心的事情引入体验活动到最后的记录与评价,系统很完整。因此每一个新的主题前,我都会细读该主题里的内容,特别是亲子方案,而我和孩子在亲子方案中的收获也最多。亲子手册里还有个很大的特色是‘我的成长记录’,有了这份记录就可以监督我们家长在亲子方案的活动后,马上记录好孩子的表现,给孩子留下一份成长的足迹,这样等孩子成长后,他就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每一幕。”

3.行动效果及反思

(1)家长对幼儿园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态度

在学期末的课题开放日中,我们向家长们展示了“心理课程”教学案例,并收集了家长对我园开展“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意见,家长的反馈普遍良好。

问题1:您觉得“心理课程”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什么?

家长A:让孩子自发进行评价,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家长B:能更大胆地表现自我,更积极与同伴配合;

家长C: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团体活动中学会团结才会完成任务;

家长D:让孩子能够大胆地在同学、老师、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2:从您的角度看,您对本次“心理课程”展示有何看法或者有哪些疑惑?

家长A:小孩心理培养很重要,这是个很好的课程,对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有帮助;

家长B:挺好的课程,让我也学到了很多;

家长C:通过展示课,让家长了解“心理课程”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家长D:很好!请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课程,让孩子们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2)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我园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评估工具采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陈彩琦教授研发的《3~6岁幼儿心理素质评定量表》,该量表包含13个分维度要素。我园取其中“抗挫折能力”因素作为评估指标,经过一年半的教育干预实验发现,我园幼儿在“抗挫折能力”指标上与全省常模比较的对比分数(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前测水平前提下,我园与全省范围内的实验幼儿园中,我园在该指标上得分的百分等级处于90.7%,这意味着我园该维度上的得分至少超过90.7.%的同等幼儿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研究结果,说明我园这种教师互动、家园互动的课题研究建构是正向的、良性的。

参考文献:

[1][美]A.H.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括,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03.

[2]刘丽英,刘云艳.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大学,2006.

第4篇

关键字:合作;结构游戏;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结构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进行物体构造的活动。与其他游戏不同的是,结构游戏能否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幼儿还要能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完成任务。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结构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大班幼儿已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他们更倾向于建构大型的、复杂的作品。在游戏中,单独的建构在时间、场地、材料上都不能被保证,合作搭建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避免材料不够而影响建构进程,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作品。因此,它对幼儿合作性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日常我会选择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交流情况,分析原因。寻找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对策,创造条件,萌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合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一、设景――创设情境,激发合作

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首先要让幼儿产生合作的欲望,使他们有合作的需要。而设计一些幼儿都喜爱的、必须在合作下才能完成的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如布置任务:请幼儿共同用积木完成一个动漫造型。幼儿就会共同回忆这个造型,抓住它的主要特点,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对造型进行更加具体化的剖析,最后确定如何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中又如何的进行改善。

这样,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他们在活动时就不会只顾一个人玩了,而会需要两人或更多的人共同配合来完成这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融入进去,这时多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二、关注――善于观察、学会倾听

观察与倾听是教师掌握幼儿信息的首要途径,在结构游戏中教师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和立场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所产生的各种合作行为,力争做到观察有目的、有重点。

在结构游戏中,我们的观察角度包括:

1.合作的对象。比如:与谁合作、共有几个人合作、人员组合的形式是强强组合还是强弱组合又或者是弱弱组合等;

2.合作的内容。合作建构了什么、合作中使用了哪些材料、合作建构的作品是否有主题等;

3.合作的方法。协商的情况、分工的明确性、相互配合的方式等;

4.合作时的情绪。合作交往中的语言使用、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合作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等。

由此可见,教师需要观察的角度很多,但教师在观察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幼儿的实际合作水平,根据观察目标将观察要点隐含于心中,力求观察有针对性、连续性、实效性,并根据观察内容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满足幼儿的合作需求,推进合作行为的产生。

三、引发――适度介入,恰当引导

在开展结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点拨磨合”的作用,以协商者的口吻、建议者的态度、鼓励者的语言给予暗示或引导,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合作的技能与方法等。

例如搭建立体图形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有的孩子已经能够熟练搭建这些立体图形,但这些孩子每次搭建完后总会沾沾自喜地在老师和同伴们面前炫耀一番,然后就无所事事了。这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可以试试看,把你们搭的长方体、正方体和三个圆柱体拼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坦克”、“桥”、“货车”等各种形象浮出了水面。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一种新的合作技巧,可以将各自搭建的作品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分工搭建一些局部的东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合作建构的乐趣,懂得与人合作要友善、谦让、互助,克服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社会交往合作的行为。

四、助推――挖掘潜能、推动激励

结构游戏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是自主、自由的,同样也是创意无限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自发生成的兴趣点、发展点,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回应策略,挖掘幼儿在合作中闪现的智慧,及时加以提升和拓展,提高幼儿合作建构作品的质量。

一天,乐乐兴高采烈的来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们合作搭了一个小区,你来瞧瞧。”当孩子们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惊叹于孩子们的创意。随即,为抓住孩子们生成的建构内容,有意识地提问:“这么漂亮的小区,你们是怎么合作搭建的?”几个孩子纷纷抢着回答,有的说搭了几幢高高的居民住宅楼,有的说搭了花园,还有的说搭了门口的保安室等等。“小区里,除了你们搭建的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呢?请你们合作商量一下,争取把小区建的更美,那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住到这里来了。”在我的激励和推动下,孩子们合作建构的信心愈发高涨,他们又开始商量。不一会儿,配套设施更加齐备的小区出现了,增添了车库、学校、超市、服装店等,孩子们还搭建了小区里的游泳池呢。

由此可见,教师围绕着幼儿生成的内容,充分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推动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合作行为。在推进策略的应用上,教师采用了明确合作要求的方法,即先商量、再分工、后操作。在教师的鼓励和助推下,幼儿的合作意识被进一步激发,合作技能也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他们也享受着合作的快乐。

五、评价――协助总结、提升合作

游戏后开展的教师讲评能够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引发更多的合作行为。在游戏讲评时,我有意识地让幼儿将游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说出来,然后根据他们的描述进行总结、提升,从而产生幼儿容易掌握的合作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

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指导幼儿掌握合作技巧,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的幼儿,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渐改变,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往往导致溺爱孩子的现象发生,使一部分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会与他人交往、交流,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争强好胜,缺乏与其它孩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小缺少伙伴,加之成人教育方式上过度的包办,造成幼儿被成人世界紧密地包围着,发展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而家长们大多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却忽略了社会交往对幼儿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学会合作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何才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之长大以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有用之人,是我们幼儿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将就这一课题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强化教育意识,为幼儿树立榜样

强化幼儿的合作教育意识需要教师前期精心的策划,也需要幼儿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要想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教老师必须先认识到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了其重要性,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注重对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日积月累,在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游戏中,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分工合作,将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要先给幼儿树立起好的合作榜样,让幼儿慢慢意识到合作的好处。

二、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的年龄小,其行为是受具体的形象思维限制的,大多数的行为是在模仿,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日常的学习、游戏时要刻意的去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这可能需要几个老师共同来完成。比如在做游戏是一个老师和小朋友讲解如何做这个游戏,另外一个老师去分发游戏的道具。在上数学课时,可以一个老师教,另外一个老师用模具把数学题摆在黑板上,再比如吃饭时,保育员分饭菜时,老师可以帮助其分发餐具,甚至可以让幼儿一起来做。开始幼儿可能仅仅是执行老师的命令,但时间长了,幼儿们会自觉的去做,这个孩子去分碗,另外一个孩子就会去分筷子,这样他们会更早的吃上可口的饭菜。长期在这样的有合作意识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幼儿会慢慢认识到合作可以让他们更快、更好的去做成一件事,激发幼儿对合作的兴趣,从最早的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去分工协作,这就培养出了幼儿合作的意识。

三、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教会幼儿合作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们共同游戏和学习机会比较多,比如可以一起拼图、看图书、跳皮筋、搭积木等,这些均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教师要想办法给幼儿创造提供和同伴合作的机会,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在学习画画时,可以把幼儿随机分成二人或三人一组,给幼儿说明这次画画的内容,并要求幼儿们要一起来画,共同完成这幅画。最早幼儿们画的可能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不能组成一幅画,这时老师就要教幼儿们怎么去画,你画树和草地,他画房子,她画小鸟,这样就共同完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在游戏时,特别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幼儿的角色鲜明,分工明确,几个小朋友共同组成一个家庭,模仿大人去做一些事情,这些游戏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也让孩子们知道了合作的好处,因为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游戏的。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游戏,如:套花瓶、抛网等器械;翻饼、夹球走、二人三足等游戏,增强幼儿合作意识,使其知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同时,还有些体育游戏可分小组竞赛,如竹梯子、抛接球瓶的游戏,从中引导幼儿学会以强带弱,共同完成一项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共同游戏的成功感。

幼儿老师还要尽可能多的为幼儿们创造合作的机会,多组织团体活动,并随时教会幼儿们合作的技巧,只有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幼儿们才会掌握合作的技巧。

四、家、园密切配合,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

幼儿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有了合作的意识,也学会了合作的方法,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这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共同去努力。学校中老师是榜样,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家里,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家长们也要学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例如可以有意识的去分工完成一些家务事,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进一步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

五、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合作教育

在很多儿童作品中均有关于合作的话题,而故事又是孩子们十分喜闻乐见的,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谦让、爱护关心同伴等优良品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比如:通过《金色的房子》可以教育幼儿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快乐;通过《谁的本领大》可以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才能取长补短互相合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幼儿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比如,在布置活动室时,多位教师们共同挂拉花、合作粘贴字画,可以让幼儿更加直接地感受合作的氛围,加深他们对合作的印象。

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合作成功的前提保证。如果幼儿在合作活动中,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争强好胜,不能与他人互相配合,势必会导致合作行为的失败,这就是幼儿缺乏良好思想品德的结果。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的娇惯、溺爱使部分幼儿缺乏与其它幼儿交流的能力,且在交往中攻击行为较多,幼儿在合作中遇到了问题就表现出放弃、推卸以及做事情不配合等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时要关心他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使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中与他人真正的合作起来,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总之,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为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抓起,这就要求幼教老师和幼儿家长密切配合,从激发幼儿合作兴趣入手,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教会幼儿合作的技巧,并逐渐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为幼儿长大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小琴.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2)

[2]伯玲.论如何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04)

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区域活动在幼儿大班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能够给这些幼儿拓展活动空间,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让孩子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和其他幼儿进行交流交往,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开展合作,在各种合作活动中提高认识,感悟成功的积极情感。区域活动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恰当的平台,让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上述内容开展简要分析。

一、针对幼儿特点,有效培养孩子合作意识

在大班的这些孩子中,身心发展特点各不相同,教学时孩子们的心情也不一样,教师应当结合这方面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针对不同性格开展引导。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幼儿,往往任性、自私和争强好胜,这些特点较为普遍。也有一些幼儿性格较为温和,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对待不同的幼儿,笔者在区域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那些较为自私、任性的幼儿向温和、包容的幼儿学习,在幼儿中树立学习的榜样,能够较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与这些孩子一起开展合作活动。

2.针对不同人缘开展引导。幼儿中有些幼儿人缘较好,其他的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也有的孩子人缘较差,没有孩子愿意更他玩,这就对合作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影响。笔者一般针对人缘较差的孩子进行引导教育,鼓励他们主动地向别的孩子交流、沟通,通过共享玩具、多交流谈话等方式提高人缘,同时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开展游戏活动等。

3.针对不同心情开展引导。幼儿在高兴的时候往往愿意和其他人进行合作,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则会相对孤独、封闭一些。笔者在活动中,要求心情好的一些幼儿主动与那些情绪低落的孩子做朋友,邀请他们一起参加活动,让他们走出消极情感的制约,提高合作意识。通过教师的细心观察,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研究,及时调整策略,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合作意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幼儿合作能力培养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幼儿教材,将合作能力培养渗透其中,主要应当结合体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社交活动三个方面强化幼儿合作能力的养成教育。

1.结合体育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在体育活动区域,笔者将幼儿分成两队,进行齐步走的游戏,通过几次游戏对抗下来,一组学生整齐程度明显高于另一组。笔者在分析时,引导学生明白:一个小组的孩子都要一起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一起做动作,才整齐好看。引导孩子们众人形成一条心,提高集体归缩感,培养孩子们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的能力。

2.结合游戏活动培养合作能力。笔者在区域活动中,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多角色游戏作为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开展游戏,一个游戏中涉及到几个角色,缺一不可,必须要找齐所需人员才能顺利开展游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主动邀请其他孩子加入其中开展游戏,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3.结合社交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在区域活动中,笔者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提高与不同孩子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以及各种活动中,不指定相互合作的对象,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合作的孩子。他们为了完成游戏角色以及体育动作的配合,纷纷寻找合作的对象,有的找平时的好朋友,有的找自己的邻居,有的找自己的同桌等等,孩子们之间合作的机会在随机组合中增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合作能力,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三、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作能力培养环境

在幼儿大班区域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创设以此相吻合的和谐环境。

1.以温和言语鼓励幼儿。孩子们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合作动作不到位,活动失败了,有些孩子会产生低落情绪。此时,笔者对学生进行温和的鼓励,鼓励他们再来一次,让这些孩子尽快地从上一次的失败情绪中走出来,投入到下一次的合作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对于他们的耐挫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2.以和谐动作引导幼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些动作不够到位,此时,教师可以以一些不经意间的动作来对幼儿进行引导,如孩子们手臂张开幅度过大,教师可以轻轻地、温柔地将孩子的手臂往下压一压。孩子们队形站得不整齐,教师可以将站得不整齐的学生轻轻地往旁边拉一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提高了合作任务的完成效果,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对于孩子们活动的积极开展具有帮助。

第7篇

【关键词】区角活动;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5-0026-03

【作者简介】卞志红(1969-),女,江苏姜堰人,白米中心幼儿园教师;蔡子英(1963-),女,江苏姜堰人,白米中心幼儿园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在生活中,特别是在自由活动、游戏等环节中最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游戏是处于身心各种机能尚未成熟阶段的幼儿的主要活动。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可以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等等。区角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交往的机会与环境,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调节自己身心需要,保持愉快的情绪,社会性需要也得到了满足。在参与活动中,幼儿学到社会交往技能、知识经验,表达思想感情等。区角丰富有趣的材料、宽松自由的环境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产生一种内在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调动了幼儿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交往的兴趣。区角活动使兴趣爱好相似、经验能力一致的幼儿集中在一起,共同的语言、相通的思想感情更有利幼儿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幼儿在区角间不断进行沟通与协商,从开始的独立活动发展到有意识合作,并从中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本研究通过观察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分析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寻求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策略。在此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区角活动合作行为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姜堰市白米中心幼儿园中(2)班的全体幼儿,共30人。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观察时间:2010年3月~5月,每天观察1次。

(2)观察内容:观察幼儿在5个区角,即角色游戏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中的合作表现(主动合作,被动合作,不合作),记录发生合作行为的人次。

(3)记录方法:采用自然观察法。设计观察记录表,以各区角活动为纵标轴,以合作行为的三个表现(主动合作,被动合作,不合作)为横标轴,以各个区角活动中不同合作行为表现的人次为记录内容。

(4)采用《学前儿童发展与评价手册》对幼儿在区角交往能力进行观察评价。

2,文献研究法

查阅有关的教育文件、专著及资料,了解目前与本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程序

1.确定研究内容,编制观察记录表。

2.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各区角活动中幼儿发生不同合作行为的调查结果

如表一所示,进区总人数最多的是语言区,共计289人次;美工区和益智区人数相差无几,分别为178人次和171人次,分别居于第二、三位;角色游戏区和建构区人数相同,均为116人次,并列第四位。发生主动合作的人次为328人次,居于第一位;发生被动合作的人次为247人次,居第三位;发生不合作的人次为295人次。这三种合作行为的人次相差不多,不超过100L次。

如表二所示,在各个区角活动中,主动合作率最高的是角色游戏区,高达96.55%;其次是美工区,62.36%;居于第三位的是建构区,44.83%;语言区和益智区远远落在后面,仅为11.76%和11.11%。被动合作率大部分集中在30%左右,美工区、建构区、语言区分别为21.35%、28.45%、37.37%;角色游戏区最低,仅为2.59%;益智区最高,为38.01%。不合作率最低的是角色游戏区,仅为0.86%;美工区其次,为16.29%;比较高的是益智区和语言区,分别为50.88%和50.87%。

如果把主动合作和被动合作合并为合作,则合作率最高的是游戏区,为99.14%;其次是美工区,为83.71%;建构区居中,为73.28%;语言区和益智区分别居于第四、第五位,分别为49.13%和49.12%。

在全班发生合作行为的总人次中,主动合作的人次比率最高,为37.70%;被动合作的人次比率最低,为28.39%;不合作的人次比率居中,为33.91%。主动合作和被动合作总共超过了70%,这说明该班的合作水平还是可以的。

(二)结论

综合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区是最受该班幼儿欢迎的一个区,但是发生合作行为的比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该班教师在材料的设置上较为新颖,能够吸引幼儿并能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合作性不强,幼儿基本可以独立完成。(2)角色游戏区和美工区是发生合作行为比率最高的两个区,远远高于其它三个区。其原因是角色游戏体现的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关系,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合作性,而美工区因为教师投放的材料需要两人或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发生合作行为的人次比率也很高,仅次于角色游戏区。(3)该班幼儿的合作水平总体情况良好,这与教师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区角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够比较巧妙地投放活动材料并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指导,幼儿的合作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四、建议

(一)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区角环境,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第8篇

关键词:幼儿合作;锻炼能力;培养方法

合作这个词语现在对幼儿来讲还是处于模糊,不熟悉的阶段,他们只是知道,在自己要完成某件事的时候,需要第二个人来为自己帮忙,从而保证所要做的事能够顺利完成,这就行了。幼儿不会思考什么叫合作,不懂与伙伴进行协商,也不明白什么叫做分头进行。对于现在幼儿缺乏合作的表现,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一、创造合适幼儿的教育环境

从国家的指导纲要等文件上可以看出,对于幼儿的教育,是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的。注意性格的教育,并落实到每一个活动中去,这也间接地要求了我们为幼儿要创造一个积极有力的环境。在思想上,我们试着让幼儿独立自由的思考,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使幼儿冒出想要同伙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想法,然后在根据幼儿的状态进行引导,从而成功合作,使其体会到合作后成功的快乐。在生活方面,教师应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和物体,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氛围。比如:教师在墙上张贴小朋友合作的画报,教导幼儿观看关于合作的动画,在课外活动时两人互相帮忙来玩同一个玩具。我们也可以按照孩子兴趣爱好与孩子共同协作,如,老师和幼儿合作画画,给予其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幼儿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幼儿提高了绘画本领,而且也逐渐学会了什么叫合作,从而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二、重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类一切行为动力的核心因素。幼儿需要在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逐渐培养兴趣。因此,失去兴趣的学习也是使幼儿丧失主动学习心理的关键,同时幼儿也会产生抵触心理,是丧失求知欲的一大危害。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以激发合作的兴趣呢?

1、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

孩子的好奇心是不可磨灭的,所以我们要紧抓这一心理为其适时培养合作的兴趣。使幼儿克服与人沟通的恐惧,大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往。

2.共同合作表演节目

老师为幼儿讲述一个关于合作的故事,然后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他感受到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快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合作事例,激发幼儿合作兴趣,让幼儿觉得与小伙伴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从而爱上合作,为下一步锻炼孩子合作能力提供了帮助。

三、制造幼儿合作的机会

幼儿合作能力始终得不到大幅提高与其是独生子女有着很大关系。在家里,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都是极度宠溺的。长久之后,幼儿的性格开始改变,变得自私,暴力,以为全世界都会围着我转的性格,更是不利于对幼儿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也会不断下降,受到限制。面对这种现象,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也显得极为重要了。首先,教师要指导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如,让幼儿进行传乒乓球的游戏,要求两人合作完成。这时候幼儿就需要思考自己才能把球传的快,传的好,而又不掉在地上,最后互相讨论协商,把幼儿的合作培养结合到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样也为幼儿提供了锻炼合作的机会。

四、合作所给幼儿带来的快乐

在幼儿逐渐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时,慢慢也体会到了合作所带来的简便与快乐,会继续想和他人合作。此时教师可以使用鼓励法,对合作能力表现较差的幼儿进行鼓励,对合作能力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奖赏,并让其他幼儿进行学习。教师的对一个孩子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幼儿都希望在教师面前证明自己,使其得到表扬,这也是幼儿合作成功的关键之处。当然,合作中免不了出现矛盾与埋怨,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一旦发现,立即为其指导和疏解,以免合作双方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失去合作的积极性。

五、教师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在教导幼儿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便一直在幼儿心中都是很伟大的,他的一举一动都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到行为习惯,从言谈举止再到情感态度,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讲都很重要。所以老师要利用自身,为孩子们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试着与孩子分享一天中遇到的高兴的事,让孩子与你一起快乐。再比如看到孩子在进行游戏时,可以以请求的语气来询问孩子:“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教师这样做会让幼儿体会到向别人分享所给予自己的乐趣,然后便会产生向同伴分享和合作的想法。教师也应发现分享合作优异的幼儿,让其他幼儿进行效仿学习。我们要激发幼儿合作学习的兴趣应从各方面入手,不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条件,正确引导,为其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学会合作是幼儿走向社会立足的重要保障。所以,对幼儿从小进行正确的合作培养是十分关键的,是当前教育所应积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作者:李翠侠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欢城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崔丽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10(04)

第9篇

【关键词】多途径;游戏活动;合作能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的品质。合作性既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有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合作是幼儿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社会是其中的一个领域,"社会"的培养目标是: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使幼儿形成惟我独尊、自私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依赖多种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善于与他人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为此,从小培养幼儿成为"社会的人"显得尤为重要。3-4岁的小班幼儿,受其年龄及身心方面的限制,以及语言发展不完善、交往能力弱、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合作意识尤其缺乏,再加上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及日趋单元化的住宅,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他们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不管是在幼儿园里还是在家中和小朋友玩耍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小班孩子不会合作,他们会你争我抢自己喜欢的玩具,独自游戏,不与同伴交流等现象,"合作能力缺失"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通病。从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习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以自我中心,漠视他人等行为,逐渐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的学习、交往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而多途径游戏活动是激发他们合作意识的最好渠道。著名心理学家帕顿的儿童游戏理论研究表明3-4岁是幼儿联合游戏和协和游戏的萌芽期,它是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对幼儿交往进行干预,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幼儿的合作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与人合作、共同相处,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一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时间

2013年1月--2013年10月

四、研究目标

⒈探索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小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方法、途径。

⒉引导幼儿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初步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

五、研究方法

⒈为幼儿创设和途径良好的自主游戏环境

在新《纲要》"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

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能够为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⑴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上,两位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和谐相处,如:在游戏中一起为孩子准备活动材料,帮助幼儿一起收拾整理游戏的器具,一起配合为幼儿故事情景表演等,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幼儿的合作意识被激起,。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教师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引导幼儿去倾听同伴的叙述。如:教师指导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灵活变换角色,与幼儿平等对话,态度和蔼、亲切,并积极参与活动,提出建议,分担责任,切磋感受,引导幼儿感受合作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意识,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⑵为幼儿提供分享合作的材料。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因此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分享的活动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并且结合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环境。如:在做做玩玩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一棵"朋友树",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粘贴在"朋友树"上,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让幼儿与同伴一起看看说说"树"上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通过环境的创设,孩子们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产生与之交往的兴趣,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⑶给予环境的合作暗示。在各类游戏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观察幼儿,发现孩子在合作方面的友好行为,如:建构游戏中同伴之间一起搭积木,在娃娃家里幼儿当爸爸妈妈抱娃娃喂饭,幼儿一起看图书等合作的行为,教师都可以用相机抓拍下来,在活动室内张贴,给幼儿以合作的提示,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⒉多途径开展游戏,渗透合作内容

⑴自由游戏。自由活动给予了小班幼儿充分探索的乐趣,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幼儿可以独自玩耍,也可以两人组合玩,或者更多的幼儿一起玩,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一个人玩与同伴一起玩的不同乐趣,从而引发合作的重要性。

⑵区角游戏。区角游戏是幼儿快乐的、自主的游戏学习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根据各区角的不同特点,对幼儿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在"语言区"中,让幼儿讲故事给小朋友听,合作进行木偶表演等;在"自然角"中,让幼儿种植照顾草籽娃娃,组里的小朋友轮流给草籽娃娃浇水;在"音乐区"中让幼儿一起进行歌曲表演,结伴跳舞等;在"图书区"中,要求幼儿不抢书,不撕书,能与同伴互相交换看书;在"美工区"中,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一起合用美工材料,如:油画棒、橡皮泥等;在"建构区"中,启发幼儿共同协商搭建主题内容,并且要求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独占、不争抢积木,友好地与小伙伴共同搭建,遇到困难能学着与同伴协商或找老师帮忙;在"生活区"中,让幼儿开展生活劳动,如:搓汤圆,做水果串,一起品尝分享等。教师有意识地在不同的活动区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潜移默化,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⑶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它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社会意识。但同时也对幼儿提出了合作、交往等社会性要求。但是由于幼儿兴趣的不稳定,常常会看到"幼儿园"里会出现好几个老师,"医院"里空无一人,有的医生都跑到"理发店"当理发师了,有的到娃娃家当爸爸妈妈去了。合作变成了没有具体的分工,常常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每逢这时,教师都不会刻意的去给他们调整,而是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指导。看到"幼儿园"里有好几个小老师,乱哄哄的,教师就扮成园长妈妈去协调矛盾;发现"医院"里没人了,教师就扮成病人找医生看病,让离岗的医生重新回到自己的角色中等。教师通过自己行为的影响干预,引导幼儿从个体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并且逐步从布置游戏场地,商量分配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制作,游戏的开展,教师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去完成,必要时进行恰当的指导,尽可能创设适宜的环境,刺激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

⑷"转转乐"游戏。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交往的需求,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希望能与更多的人进行交往合作,因此在平行班开设了每周一次的"转转乐"游戏,打破班级限制,扩大幼儿互相交往的范围,增进幼儿与其他班幼儿合作的机会。幼儿可以与其他班的小朋友、老师一起活动,游戏活动内容有幼儿感兴趣的玩具城、小巧手、护绿队等,游戏材料也不是局限于一个班,而是将平行班的材料进行共享,这样大大的吸引了孩子游戏的兴趣,活动中让两班的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自由的选择主题内容,佩带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标记,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平行班有共同兴趣的幼儿自主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使他们一起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友好的交往与合作。幼儿的交往层次提高了,社会合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⑸"大带小"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受到语言、交往能力的限制,合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尝试开展大带小游戏活动。邀请大班的哥哥姐姐与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游戏,如:请大班幼儿充当小老师,教小班幼儿玩折手帕的游戏;在娃娃家请大班幼儿做爸爸妈妈,小班幼儿做娃娃,开展生活游戏;还请大班幼儿抬着小班幼儿玩抬轿子的游戏等。大班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游戏活动与弟弟妹妹一起分享,并且帮助小班幼儿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如帮助弟弟妹妹造房子,剪纸等,小班幼儿也从哥哥姐姐身上获得了有益的学习方法和合作精神,通过彼此的互相配合,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合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⑹家庭小组游戏。新《纲要》中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不少幼儿存在家园不一致的两面性,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将合作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为此,在班上我们积极开展家庭小组游戏,通过家长的志愿报名,以家庭为单位,特意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家庭小组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如: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与同伴合照摄影、组织开展"找鞋子"、"两人三足"等亲子游戏,在愉快交往中增进与同伴、爸爸妈妈之间的合作。

⒊在游戏中提供指导策略,提高合作的技能

⑴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幼儿园里,幼儿经常是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与同伴一起投入到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这时幼儿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如:在涂色游戏"美丽的彩虹"中,采用小组作画的方式,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通过与同伴的共同配合,把美丽的彩虹展现出来。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通过设立娃娃家、饮食店、小医院、小超市、幼儿园等,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合作,逐步理解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学习到行为准则。体育游戏"玩沙包""滚皮球",教师故意为幼儿提供一半人数的沙包和皮球,让幼儿学着互相踩沙包、互相滚皮球,想出各种可以一起玩的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多引导他们参加游戏活动,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

⑵学习合作交往的语言。语言是交往与合作的基础,要协商、要交流,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游戏中相互交流比较少,因此教师通过有意识的语言培养,让幼儿掌握各种交往的语言。有效的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萌发。如在音乐游戏中让幼儿学会发出邀请:"请你跳个舞吧!"在表演游戏中让幼儿试着说"请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好吗?""请和我一起玩吧!......"在结构游戏中同伴之间互相商量着"你看,漂亮吗?"、"能借我一块积木吗?......"还有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等等。在每一次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不断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幼儿从中学到与同伴好的合作经验,从而提高了合作意识的产生。

⑶在游戏中学习合作的方法。合作的最初阶段是幼儿习惯于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进行逐步引导,教给幼儿一些合作的方法。例如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开设哪些主题内容,再根据游戏内容商量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自主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发现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教育幼儿要学着互相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游戏中遇到冲突时,告诉幼儿要协商解决问题;当同伴在游戏中摔到时,自己能试着将对方扶起来,用语言去安慰他;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如:积木搭不好,玩具掉了,够不着等,一个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老师协助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使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⑷仔细观察因势利导。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因此在游戏中是家长、老师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善于仔细观察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有些幼儿在游戏中喜欢争抢玩具,自我意识强烈,这部分的幼儿,往往拒绝与别人合作,因此教师要尝试在游戏中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如找不到游戏的伙伴、被同伴的冷落等,让幼儿在失败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幼儿在游戏中一味听从别人,从表面上看很会合作,其实他们没有主张,活动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长期如此不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于这部分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尝试着表达自己的主张,次数多了,他们就会逐渐感到"我能行"、"我可以",从而树立起自信心,提高合作的主动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做到强弱互补。

⒋在游戏中体验分享合作的乐趣

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但在玩的过程中总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有时是愉快的结束,有时是不愉快的结束。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让幼儿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

⑴成果展示。游戏结束后,教师展示幼儿合作的作品,如:合作的画、主题建筑、自制玩具等,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感受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⑵表扬。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玩的,对他们的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使幼儿感受到合作成功后的。赞赏对他们是一种促进,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⑶激励。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能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在合作游戏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如:争抢玩具等现象要提出改进的要求,促使幼儿在下一次游戏时能向正确的合作方向发展。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

六、研究成效

⒈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幼儿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各种游戏中,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愉快的合作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幼儿更强的合作意识,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行为明显增多,孩子们更愿意与同伴老师一起协商、谦让或合作,活动结束后大家齐心协力以更快的速度共同整理好玩具或材料,他们懂得了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合作中还增进了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学会了关心他人,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有好吃的东西也能想到同伴,当同伴有困难时,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那些攻击性强、比较"霸道"的幼儿,个别自我意识特别强的孩子,也在相互的合作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⒉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课题的实施研究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能够不断的进行自我分析与反思,积极探索各种研究方法,更好的为幼儿、为教育服务。并且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合作品质"的重要意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能够建立起一定的合作,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建构起积极的师幼互动。

⒊家长传统育儿观的逐步改变。教育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家园密切配合中,从孩子的行为变化中,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可喜进步,传统育儿观在逐步改变。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家人、邻居、同伴的合作行为,建立起科学的育儿观。

七、相关问题的思考

⒈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游戏。幼儿的一日生活都蕴涵着教育的契机,除了游戏活动,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合作教育,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我们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⒉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都会导致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培养研究中要应人而异,努力使幼儿获得均衡的发展。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家长的观念,学会赏识孩子,让幼儿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⒊合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品德、认知、操作和审美等许多方面。培养小班幼儿合作能力要在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些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萌发,同时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也将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王坚红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