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第1篇

【关 键 词】澳大利亚;农村;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55-04

当前,澳大利亚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世界领先,[1]并且澳大利亚虽属于发达国家,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城乡教育差距由大到小的渐进过程,这正为我国目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诉求提供了借鉴机会。

一、澳大利亚“农村”之界定

研究澳大利亚农村教育,首先有必要对澳大利亚“农村”做以界定。在澳大利亚,不同的组织和政府部门采用了不同的地理分类标准,且各种分类也不是单纯划分为“城市”、“农村”两类。主要分类标准有:澳大利亚标准地理分类(Australian Standard Geographical Classification,ASGC)、澳大利亚偏远性/服务可及性指标(Accessib-

ility/Remoteness Index of Australia,ARIA)、邮政编码或地方政府领域(Postcodes or Local Government Areas)以及就业、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议会制定的地理地段分类(MCEETYA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assificatio-

n,MGLC)。

通过研究发现,前两种分类在澳大利亚农村教育研究文献中是最常采用的。其中,ASGC按照一定区域内人口规模为标准,将人口规模大于、等于1,000的地区称为城市,小于1,000的地区称为农村;[2]ARIA依据接受各类社会服务的路线距离为标准划分,将接受服务距离超过5.92公里的地区称为边远地区。[3]通过研读文献可知,澳大利亚学者凡是研究农村问题通常将ASGC的农村和ARIA的边远地区一并研究。因此,本文中我所指的“农村教育”与澳学者所说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rural and remote education)是同一的,而“农村”即指人口规模小于1,000及接受服务距离超过5.92公里的地区。

二、澳大利亚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有2/3的人口居住在大城市,但高度的城市化并没有阻碍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农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澳大利亚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仅约占总人口的2%左右,这就突显了其高效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澳大利亚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4.2万澳元/人,比美国高51%,比英国高155%,比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20%。[4]澳洲如此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离不开良好的农业人口素质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整体的基本素质。因此,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离不开其成功且颇具特色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一)学校类型上呈现多样性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距离和很低的人口密度成为满足农村适龄学生教育需求的最大挑战。澳最早的农村教育始于短期性单师学校(one teacher schools),后经流动教师形式一直到建立长期性的农村学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5]经过历史沉淀,澳大利亚各州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教育教学需要的农村学校类型,呈现多样性特点。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澳大利亚学校类型可划分为不同种类: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有英语学校、双语学校;有多民族混合校、土著人学校;有男女混合校、男校、女校;有正规学校、非正规学校等等。在澳大利亚农村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几种学校类型是:

1. 微型学校。这类学校一般位于只有几户人家的农村地区,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甚至某些年级没有学生。学校只有几名教师和兼职的代课教师。虽然学校小,但办公室、教室、图书馆、运动场、计算机等设备齐全。条件不比正常学校差。以新南威尔士州的澳特福德小学(Otford Public School)为例,这所学校只有两个正式教师(其中1个兼校长)、2个临时教师、43个学生,共分三个年级(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有三个学生教室、图书室、教师工作室,此外,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具和体育器材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6]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80-01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传承文化、领会语言魅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生年龄过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解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1、语言具有规范性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爱模仿的阶段,教师的行为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是非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规范,通过自身的行为、品德去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所以,教学的语言要规范,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示范,使学生信之服之。语文教师用规范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以模仿示范,让学生明白语言交流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发音的准确和语言交流的流畅等,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规范基础。

2、语言具有可接受性

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针对小学生能力不足的特点,运用一些简单、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首先,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详细地解释,可以运用生活化实例加以分析。另外,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教学语言之间的变换,恰当地运用适合该学习阶段学生的语言词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纯以客观视角去分析教材内容,就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情感交流,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小学语文多以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教材主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童话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体验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课文,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利用教材例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巩固自身的语言能力。例如学习寓言《掩耳盗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摇动教师带来的铃铛,让他观察同学们能否听到铃铛声。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就能在具有生动的语言环境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4、语言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过程受心理和思维的共同影响,相互促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过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引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愉快学习,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感受,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5、语言具有艺术性

教学语言艺术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技术。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语言的艺术特点,利用艺术特性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构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使用一些生动的表达语言,带给学生艺术上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并用于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探究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法,从而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6.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文教学语言有别于一般学科的教学语言,那就是因为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与其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性。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的渗透,更是爱的流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每天面对的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动”的,要想把这些没生命的内容变成学生适应的有生命活力的内容,就必须注意语文教学语言情感性的应用,牢牢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教学艺术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文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把教材中的无生命语言转化成情感性语言,通过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把课文中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语言艺术感染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对于模仿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师范、引导和启蒙教育的多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仔细揣摩小学语文的语言特征,多开发一些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精品课程,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规范性

对于崇师心理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无疑就是智慧和权威的代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加上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语言的品质对于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也会发生重要作用,这两种重要的因素决定了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规范化语言环境,促进有效教学的展开。除了规范的发音,不说脏话或者爆粗口,而且在讲话的过程中,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比絮叨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如果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到讲课抑扬顿挫,说话铿锵有力,妙语连珠,那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严谨性

语文教学课堂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堂,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文字本身虽然可以冰冷的存在,但是从我们口中教授之后它就带有了语言色彩,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他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很正常。但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尊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他起了外号,调侃了他,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从此这个外号被同学们叫起来了,持续多年。这件事情给这个小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从那以后,他就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那件事的印象以及同学们的玩笑,让他时常生活在羞辱之中。他特意为此报考了离家较远的中学以躲避。由此引发的自卑,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他的生活。教师职业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职业,你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很多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不仅是表扬、鼓励、批评,抑或是一个玩笑,我们都需要慎重考虑之后才可以说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于语言的接受能力,更需要考虑这句话所产生的影响。

三、多样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语的艺术性,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本身就具备明显的教学优势。首先,语文课本里面收录了很多朗朗上口的语言巨作,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些文字带给学生很多美的体验,朗读过程中教师饱满的情绪,优雅的体态,清晰的发音都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了很多优美的风景描写,里面有排比,有比喻,有拟人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体会这些优美的语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也来组词造句,在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之中,教师又可以传递给学生很多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课文中涉及的很多名山秀水,虽然我们不能亲临,但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很多视频和图片给学生,这种生动直观的展示加上教师的语言解析,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身边花草树木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接近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试图创造一个情景,吸引学生在其设计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其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师运用的语言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情景,关键原因就是语言缺乏接近性,这种接近性也可以理解为亲近的语言,所谓亲近语言就是通过生动、活泼以及其他贴心小学生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小学生理解,这种语言简单、风趣且浅显易懂。比如在对有关大自然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优美、亲近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这种情景,由于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有限,教师在利用语言进行描述时可以结合图画展示、音乐背景等方式。

五、生动性

教学过程中生动的语言能够给人以感染力,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富有感情是生动性的重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教学搭配生动的作品,能够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的语言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不断延伸。例如,在讲到《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小草探出了头,树木穿上新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终于显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春天的已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趣味性

第4篇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学生

一.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1.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而被重视

日本由于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因此古代的日本对外交流比较闭塞,尤其是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更是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国策。然而日本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在日本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得不共同努力来克服种种自然灾害的突袭。正因为上述原因,日本自古养成了一种“对外排斥,对内聚合”的传统民族性格,集体主义精神被日本尤为强调。在日本发动二战时,国家宣扬集体主义主义精神,要求国民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这虽然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愚民思想,然而当时的日本国民却对这样的思想教育惟命是从,许多年轻人愿意为国家而奔赴战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之一被绝大对数的日本人所认同。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而经济严重受损,甚至许多人活活饿死。在驻日美军的帮助下,日本经济开始逐渐进入了正轨,大量符合时宜的经济改革措施催生了大批企业的诞生。造就日本企业创造商业神话的锦囊妙计是“年功序列工资制”与“终身雇佣制”。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高低由他们在企业正式工作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在企业员工的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在公司就业时间越长的员工的工资更高,个人晋升空间越大。而“终身雇用制”是指在企业员工不犯严重的错误前提下,企业将对员工实施终身雇佣制,而不会解雇他们,消除了他们失业的风险。这两项策略是日本二战后众多企业所实施的企业经营策略,事实证明这两项策略使得日本的企业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一跃而起,重新振奋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两项策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促使员工团结一心,“年功序列工资制”使得企业员工人人都会有晋升的机会,而“终身雇佣制”确保企业员工不会因为来自外部的巨大市场竞争力而失业,所以这两项策略都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员工们的不良竞争与明争暗斗,是企业员工充分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将企业越办越大。

1.2.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使日本的中小学生从小就能继承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本特别关注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团队合作教育。

1.2.1.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日本是一个土地面积较狭窄的国家,而国家总人口却上亿,所以日本的人口密度很大,尤其是大城市非常的拥挤,而且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国家,这种空间的狭小、人口的密集以及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民族非常强烈危机感,而恰恰是这种独特的危机感促使日本民众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分投入国家的怀抱才会使日本国民体会到一丝安全感。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小学校极为重视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的关系,使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爱国的意识。

1.2.2.团队合作教育

日本古代以农业耕作为主要产业,而日本又处于全球地质最为活跃的地方,常常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到了农作物的正常收割。为了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日本一个村里的村民大多都十分团结一心,一遇到自然灾害的突袭,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只有这样村子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团队合作精神深入到日本的民族精神中,为了能使这一优良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并在当代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中小学校会关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们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要能为团队无私地奉献。

2.从多方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2.1中小学校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日本中小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专门开设了道德教育的课程,还十分关注在其它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的思想。例如,国文课中的课文不但要起到教会学生正确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充满着道德教育以为的课文使孩子能明白追求高尚道德的重要性。数学等理论科学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对道德的判断能力。

2.2学校联合家庭实施道德教育

传统的日本家庭非常关心对孩子们的教育,与中国家庭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同,日本的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道德教育对树立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帮助。所以,日本的中小学校往往会主动联系家长,给家长诸如孩子成长教育手册的东西,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学校,在家中时刻关注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

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日本的中小学校尤其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也面临着困境: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学历社会,学生们因为面对着升学压力而不得不成天埋头苦学,造成很多学生心里非常压抑,他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道德教育,表现得非常积极。然而,在课下,许多学生为了排解学业压力而发生校园暴力与欺侮事件,造成了非常多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目标与意图,成为了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们把道德教育只看作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将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与人生价值观中,而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失去其意义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特教教师;残疾学生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都是有一定生理障碍或情绪障碍的学生(比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他们特有的生理缺陷导致了其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和生活障碍。他们心理上的自卑、退缩、冲动、自我怀疑和自我迷失等表现较为明显,他们与正常人在心理、品德等方面有哪些共性和个性,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学习、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常规工作是基础是保障

(一)狠抓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学校稳定。

德育无小事,学生安全更是大事。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理障碍各异,安全工作极其重要,比如智力障碍学生没有触电危险的意识,易触碰电路、容易互相伤害和自残;自闭症学生喜欢单独行动和做重复性机械性动作、盲生看不到看不清生活中的环境易发生危险[1]、聋生对安全规则的接受性最差且在体育运动中爱做危险性动作等等[2],都需要重点关注和有针对性矫正:对于培智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生活安全教育;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等需要每学期初、学期中段及学期末,定期进行开安全主题班会等。从夯实学生基本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出发,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外生活里的用电、防火、防灾、防雷电,注意交通安全、注意煤气使用安全,防溺水、火灾脱险和自然灾害逃生等等,并且坚持抓反复、反复抓。

(二)做好班主任思想工作,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意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广大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其课堂教学与课余生活中的德育渗透的能力和自觉性,要做好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强化其责任意识。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最初和最终目标是育人,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班主任津贴和评优晋先。另一方面帮助其理顺班主任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明确班主任的权利职责,努力施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及人性化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路径和思维方法的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实施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实效性的班级管理工作。同时要求班主任定期上交一份班级管理总结反思,并以此为根本,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总结活动,以便相互借鉴学习推广。

(三)做好学校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任用与培训工作。

让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能真正利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起到带头、示范和表率作用。[3]俗话说,好的学生干部顶半个班主任。首先就要做好品德优良、行为习惯正确、学习成绩较好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潜力学生的选拔工作。特殊学校尤其是类似于我校这样聋哑学生占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的智力环境与品德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熏陶和影响作用。[4]其次,以定期、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会干部的品德修养,塑造他们起标杆作用的良好行为习惯,并着力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在各班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逐步让这股力量成为学校正确价值导向、健康积极舆论氛围的无形打造者。

二、坚持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律,实施重难点突出的德育教育

(一)稳抓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极其重要,故学校应加大低年龄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常规训练,明确目标,每周的德育重点和常规训练要求是学生行动的准则。[5]根据重大节日、学校的中心活动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系列、有重点地坚持公布“一周一要求”。每周的要求力求做到语言生动、目标明确、易懂,针对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各自特点,分步分批次要求,形成特色。为了使“一周一要求”真正得到落实,得到效果,德育处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结束后,进行国旗下讲话,针对每周的要求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动。坚持常规评比,形成机制,因为常规评比是确保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激励措施,比如,我校的常规评比内容是:早读、早操、课间、食堂、午休和卫生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常规评比内容,以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班级量化考核。德育处要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各类残疾儿童身心特点,拟定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标准、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素养方面的具体方案,尤其是针对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重点关注与突破。

(二)以“爱”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渗透。

残疾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其中包括师爱、亲情爱、社会爱、同伴爱等。积极倡导学校教师要全面关心残疾学生成长,无微不至,用特殊教育教师师德要求实施教育工作,当然,必须坚持严格、严肃、严厉要求与尊重、关爱并重的教育思路和德育方式,必要的惩罚和适时的纠正是肯定的,但一定要注意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让学生意识到惩罚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熏陶最早的地方,学校应注意引导父母应将爱的雨露更多播洒在残疾孩子身上,让他们享受到亲情温暖。学校应多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成员为残疾学生献爱心。学校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激人和以理服人,抛弃单纯的德育知识的单项灌输方式,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体,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实实在在的道德活动。如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式、角色扮演的体验模式,如日常生活中进敬老院、自然灾害面前的互助互帮及捐款捐物活动、两难生活情景的道德判断与抉择等方式。

(三)加强残疾学生挫折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学生自我自律教育。

由于残疾学生的生理残疾,致使其信念不坚定、意志脆弱、责任感意识不强、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针对此问题,学校德育处应把学生的挫折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或者说首要位置。残疾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老师不可能照看他们一生、家长也不可能照顾其一辈子,作为社会中的少数量的弱势群体的残疾学生,走出社会、融入社会是无容置疑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费心思对残疾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针对残疾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榜样示范及引领教育,结合多媒体直观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邀请英雄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他们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道德意志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组织安排提高残疾学生意志力的活动,如登山活动、定期运动会、拔河比赛和大帮小等等。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和女生的自我保护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释放和心理疏导服务的场所与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精神财富。”[6]教师、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一味的讲解与灌输有时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师生关系。因此,要重视残疾学生自我教育、自律教育,反省教育,最终实现达到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特殊学校德育工作效能

(一)开展德育研究工作,强化班主任及教师的德育科研意识。

特殊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且无比艰辛,因此要在学校营造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尤其在校内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例如,提炼班主任工作总结及反思,使之成为全校教育问题的良好对策,做好交流宣传工作,把相关成果迅速共享,帮助全校教师提高管理水平;再如,残疾学生尤其是聋生既容易接受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腐蚀,不懂得辨析是非,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的不懂法。针对这些情况,德育处应认真讨论和探究出适合某种残疾类型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可以让盲生收听相关收音机专题节目、到法院庭审现场聆听等;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聋生和有残余视力的盲生可以组织监狱参观,请派出所、法院的同志到校进行专题法制讲座,用典型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观看禁毒图片展等,以期通过不懈努力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辨别事非的能力。还有关于学生健康上网、理性上网的问题,也应该加以重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帮助自己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健康成长。

(二)构建回归生活的德育体验路径。

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的源头,各种德育理念来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指导实践。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的努力,都将失去德育自身的生命力与实效性。[7]真实生活在特殊学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习生活。学习是残疾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和任务。全体特殊学校教师应树立起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极其重要途径的意识,广大教师应帮助和引导残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残疾学生把努力学习和残而有为、自强不息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交往生活。比如聋生与盲生自身障碍使其体验较多的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导致自我怀疑而失去自信,产生严重的人际生活自卑感。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残疾学生交往的任务,尝试增设中、高年级人际交往课,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以多样化的灵活方式传授人际交往知识,培养其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平等和睦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其顺利“回归主流”打好基础。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主要从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两方面入手。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校园物理环境,在宣传栏、教室走廊、班级内空间呈现正面积极的名人名言、模范人物传记等内容。也要注意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引导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布置宿舍,使宿舍优雅温馨又不失文化韵味,让宿舍不但成为他们休憩的最佳场所,也成为陶冶情操的好地方。软件文化方面主要从校风校纪、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及舆论风气等方面进行正面隐性营造。[8]例如,针对聋生的视觉优势、形象思维能力发达与直观体验需要强烈的特点,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重视并多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道德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等教育。由于一定的生理障碍,残疾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式没有健全人那么完整和丰富,最熟悉的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作用重大,因此一个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教育合力的共同作用。要注意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经常沟通,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价值引导及情感教育方面要努力达成一致,以便于教育作用的合力发挥。倡导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到后勤人员,在言行着装等方面要适度得体,给学生良好的正面启发与引导。

(四)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

特殊学校学生总人数都较普通学校少很多,但依然要重视校内少先队与团队活动的多样化开展,让残疾学生在享受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少先队员和团员一样的权利同时,使他们认识并逐步承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义务。当然,家庭教育在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特殊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授手语、盲文、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理论知识,指导和帮助家长学习特殊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商育人之道。也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倡导人们树立正确认识、平等对待的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合力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90.

[2]杨韶刚.从科尔伯格到后科尔伯格: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德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3(9):17-21.

[3]曾昭皓.德育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周朝坤.聋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2):18-21.

[5]李晓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13(11):6-7.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47.

[7]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78-82.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特点

G623.2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与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当代师生迫切解决的难题。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巧和特点的研究,归纳了以下几点:词语理解、古诗赏析、名著导读、活跃课堂、口语与写作。

一、深刻理解词语,运用自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是最基础一个方面。词语的理解是学生理解句子,掌握整篇文章内容和含义的关键,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理解和记忆词语不能一味地靠死记硬背,要深刻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总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创建特定的情景,帮助学生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也可以根据词语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和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词语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词语分类。例如:褒义词的卡片与贬义词的卡片分类,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还让学生对学习词语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们每人抽取一张卡片,根据词语的含义是一对反义词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像这样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反义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析古诗,塑造学生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古诗的学习也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在西方国家对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发扬光大。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古诗的学习,吸收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大多数都是唐诗,距今已有上千年。古诗虽然容易诵读,但往往内涵深刻使学生很难理解。简单的诵读背诵使学生不能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古诗变得乏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古诗的赏析,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对兴趣。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这首《小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出这幅妙趣横生的初夏美景。让同学真实地看到“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般美景,引领学生领略这富有情趣的诗境。

三、品味经典的文学名著,提高审美水平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优美的唐诗宋词,经典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研读经典的文学名著,积累优美的语句和人物故事素材,学习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把所学到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运用在生活或写作中,提升语言运用水平。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时,“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的很。”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细腻生动的描写,指导学生运用在写作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四、活跃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导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如果想有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往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氛围单调无趣,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是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高度集中,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一切”。

引领学生去主导课堂,能让学生的思维精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经典名著《西游记》节选《猴王出世》r,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所读的内容情景再现。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领学生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口语交际的培养,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重要体现,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我国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西方国家的小学生要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尤为迫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制作良好的口语交际情景。比如,以“走进田园”为例,让学生们先进行小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然后抽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了学生么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也提高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合理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乐趣,让快乐学习伴随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灵活对于学生语言课的学习有着深厚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师课堂语言,必将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情感性

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文章使教师在授课时激情饱满,带着情感去教学。教师应该深刻地了解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了解到有效实施语言教学的重要性,用独特的语言语句去感染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和这些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本就是一致的。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帮助,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与真谛。

二、科学性

语言语句教育其实就是科学的一种,语言语句的教学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同时更让他们学到了我国流传下来的人文知识,其流露出的情感不仅是细腻的,更是准确的、科学的。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掌握其中的准确含义,包括其中的情绪的体现及文字色彩。

三、可接受性

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思维及想法。运用简单易懂的授课方法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并接受,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讲话的方式,内容一定要深入浅出,词汇通俗易懂,表达生动有趣,语法简单等。目前,很多高中生的思维和想法都比较抽象,严格来说,这和教师的授课有一定的关系。

一直以来,江西省都注重于情境教育方式的探究,并由一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实践,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那缓缓流淌的水,正是我们家乡的河流。长江水波涛汹涌,浩浩荡荡地向前流淌,奔腾。无论是河流的水,还是长江水,或者是四处流淌的海水都像时间一样向前发展。然而,有的水流并非前进,而是从高山上飞流直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此时,学生眼前划过瀑布倾泻而下的情景,对瀑布产生了好奇和兴奋的情绪。“同学们对瀑布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同样都是水,为什么要被称为瀑布呢?也有的同学会认为,从两山之间以非常快的速度垂直而下,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而这一课,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由于生活和学习条件受限,学生可能还没有见过瀑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了解到的自然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生动性

在语言教学中,使用生动的词汇进行语句授课,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语句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质,而且与图像特征的描述和中心思想达成共鸣。在汉语言文学中,有趣的文学作品车载斗量,语文教师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根据学生的情绪、经验以及理解能力采取相应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最大化地去获得语言知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五、规范性

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智慧的化身,教师的行动就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范例。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一种教育,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语言语句必须具有规范性,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面对的学生年级越低,教师越要规范语言表达。小学时期是学习语言语句的关键阶段,小学生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提高其授课方式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所以,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必须要规范准确,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普通话测试并严格遵守教育活动的规定,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地方口音等现象。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质量,有效的语句授课方式是关键环节。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改进语句教学方法,以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教育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研究存在与西方相关研究求同多而求异少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与实验的基础上,参阅其他研究成果,试图归纳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

1.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倾向存在差异,显示出各年级归因倾向各异的特点。归纳起来,小学生倾向于将成功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高和自己刻苦努力、运气好,较少归因于临考前的“抱佛脚”和心境好等原因;倾向于将失败结果更多地归因于心情紧张、他人帮助少、临考前不抓紧时间复习等。初中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不紧张等,较少归因于自己长期努力学习;更多地把失败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质量差和自己没有长期努力,较少归因于运气和心境等。高中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高、教师教学水平高、不紧张等,较少归因于运气差和他人帮助少;更多地把失败结果归因子能力低、没有努力、紧张等,较少归因于他人帮助少、考前没有加强复习等。

通过比较中小学生不同年级水平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差异发现,年级或学生年龄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除临时努力因素外,对其他各种原因的知觉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生对于学业成败的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归因倾向。但是,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不存在性别差异,与西方学者研究结果不同。

2.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学业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成功的期望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韦纳的研究表明,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学生如果把学业成败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那么对现有结果改变的期望就不高;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改变结果的期望就高。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无论是成功结果还是失败结果,中小学生都愿为获得成功而付出努力。这显然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结果。此外,在是否愿意努力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3.中小学生对学业成败的情感反应较敏锐

在归因过程中,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韦纳与其同事们的研究证实了每一原因维度都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我国学者根据西方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学生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特点,对中小学生与归因倾向相联系的情感反应作了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之后,更多地产生了欣慰感、自豪感和对教师、他人的感激之情;在失败后更多地产生了内疚、自卑和对教师及他人的怨恨。另外,对情感反应的性别差异检验发现,在成功结果上,女生的欣慰感明显高于男生;在失败结果上,女生明显地产生了更多的自卑和怨恨。

二、我国中小学生归因特点成因分析

1.中国人的“自谦”人格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贯强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提倡人们崇尚谦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这一传统思想的熏陶,因此,把成功结果首先归因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然后才是个人的努力及能力。我们的一些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趋乐避苦的欲望,它能做为一种动力而激起人的行为。中小学生把学业成功归因子自己的刻苦努力、心境好等内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他人或自己运气差等因素,这是为了保护自尊心、消除焦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机制(或自我防御归因),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而这种“自利性归因偏差”又与“自谦”的人格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我国学生归因的特点。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因为它代表了我国学生的一种特殊的归因倾向。

3.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

突出的刺激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常使之对其做出过度的反应。这种过度的反应又往往使得人们把最突显的刺激看成最有影响力的刺激,从而产生归因偏差。一般来讲,学生对于学业失败的印象较深,因而往往高度重视学业失败的原因。对于学业上的失败,教师、家长总是要给予批评,批评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的智力状况、努力程度等方面。学生又把教师、家长的这种评价和暗示做为对自己学业成败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因而往往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不努力等。

4.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

中小学生能够觉察到学业上的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这表明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承担责任,并意识到自己只要作出努力,采取一些改进学习的策略,失败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在失败之后所做的“努力”归因,对今后奋发学习具有激励作用,是对学习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5.各年级归因倾向不同

由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知识状况、成熟程度、发展水平等方面各异,因而在学业成败的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差异是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尤其明显的是初中生的归因倾向与小学生和高中生的归因倾向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初中时期是个体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依赖性与独立性、幼稚性与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而高中生积累了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趋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对自己学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着比较固定的认识,因此更倾向归因于内部、可控制因素。

6.个体对自己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期望)

如果学生对未来的学业成绩抱有希望,那么,他就会充满信心,为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而加倍努力。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点显然与志向水平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归因理论在期望研究的分析上取得了新进展,它确认认知因素是期望增减的主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学生对学业成败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具体来讲,把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对于朗望的改变就小;而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期望的改变就大。相对于成功结果,中小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因而改变失败结果的期望值就高。

7.在归因过程中把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

情感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中小学生获得学业成功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师和他人的帮助,从而对其产生感激之情,然后才是欣慰与自豪。对于学业上的失败,尽管学生产生自卑与内疚,但并不失去信心,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失败状况就可以改变。因此,面对失败,不抱怨他人,较少产生怨恨,表明他们对学习有责任心。这也正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另外,由于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的影响,学生更易接受成功后的积极情感,而较少接受失败后的消极情感,即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

三、教育建议

1.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

每个学生对其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做出主观评价。这个评价是依赖于个体已形成的内部标准、志向水平、社会常模等信息而进行的。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生活经历,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家庭教养、社会地位和性别等条件不同,因而以往曾经出现过的行为结果、归因、期望和情感都可以被重复、改变、放弃或更新,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归因方式──与归因有关的信念体系。这个信念体系是对行为结果归因的前提,并影响随后的行为、归因、期望和情感,也影响已有信念体系的维持和改变。所以,对有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应加以区别对待。

学生在学校中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主要通过测验、考试、竞赛等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成功或失败结果出来以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则奋起直追,坚持不懈,直到最后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并不是在智力水平上,而是在学习积极性上。他们各自的学习积极性与其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知觉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尽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却很差,似乎学习上显得无能。事实上,这些学生常常把考试不及格或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自己能力低、脑子笨、力不从心。由于这些学生习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因而感到自卑,陷入对自身失望的状态,认为自己难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成功不抱期望,随之放弃努力。如果偶尔得高分,他们也会觉得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不难理解,这种学生不是真正没有能力,他们表现出来的无能是因其缺乏信心造成的。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形成关于自己学习成败原因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反过来又会影响其学习行为。学习好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只要肯努力就能学习好;学习差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能力,努力也没用,只好碰碰运气和求得别人帮助,这也是学校中许多“后进生”的症结所在。因此,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归因,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针对学生不同的归因特点区别加以对待。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如果强化他们学习能力低的信念,则只会加深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无助感,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教师如能引导这些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创设一定情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他们就会逐渐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方式,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确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进而增强其自信心。

2.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自己的体验中获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逐渐形成关于自己能力水平、努力程度和自己在学习中能否成功的信念。这是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行为表现的具体反馈。教师的情感和随后对学生采取的态度、行为,以及先前给予学生的信息,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能力、努力程度等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也会形成关于学生学业成败原因的信念,这些信念将影响教师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并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机会。在课堂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教师有的时候对某些学生存有一些偏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学业上成功可能性的信念,甚至影响其个性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学生以适当的评价,避免产生不良影响。教师有可能不知不觉地通过以下3种途径给学生提供能力低的信息:1)在简单的任务中,成功了给予表扬,失败了却很少批评;2)学生不需要帮助时,教师过分地帮助,这样学生会认为自己能力低;3)教师对学生的失败表示同情或无可奈何。

3.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而且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其中,把握好教学内容和考题难度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因为教学内容和考题的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做出不切实际的归因,并影响其随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如果教学内容或考题太难,势必使学生重复失败体验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尤其是经过刻苦努力后仍旧失败,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他们就会在学习中丧失自信心,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如果教学内容或考题太简单,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他们就会沾沾自喜,认为用不着努力也能学好,最终得出自己能力强的归因,从而减弱学习的刻苦性,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依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把握教学内容或考题难度,做到难易适中,既使学生感到力所能及,又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持续稳定地发展。

4.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众所周知,归因理论将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归因对后继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动力作用。这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改变个体的自我归因,就能改变其后继行为。也就是说,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的影响。简言之,归因的变化可引起行为上的相应变化,而这种新的行为又会改变归因。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在活动中由于错误的、不精确的归因方式会表现出不良的情绪、期望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良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在成就背景中,学生会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这种归因会引起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学习动机和成就行为;新的行为又会引起新的归因,从而形成良性或恶性循环。因此,归因训练的意义是重大的,它预示着人们的不良归因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归因影响人们的期望、情感和随后的行为,因此,必须对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进行矫正。例如,有的学生习惯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教师就应明确指明他们的失败是因其努力不够造成的,训练他们在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主观努力程度方面。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避免产生自卑心理。再如,有的学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于教学质量差、教师有偏见等外部原因,这是一种防御性归因,是为了保护自尊心。针对学生的这种防御性归因,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从学生归因于教学质量差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主观努力因素归因,让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对学习成功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归因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讲,要让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强、做了努力等),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差、考题难等),使其相信自己以后经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针对不同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引导、鼓励和强化,使其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

第9篇

【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法 高校英语 课堂教学

前言

目前,各高校正在尝试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展开英语教学,但就现有的情况分析,必须找到一个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即情景交际教学法。情景法让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情景中,使用学生积累的知识,用英语交流对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传统教学与交际语言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特点

交际语言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更加注重实际的交流,要求学生可以流利地说出完整的语句,提高用语的准确性。此外,还要求教师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改变了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现状。并且,在很多高校,教师长期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只需巩固知识基础,提高考试成绩即可,或是只要说出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即完成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英语的应用。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面临的挑战

目前,各高校虽然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了交际英语教学法,但因为当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多种教学问题,让这种教学方法还未充分实践和应用。

1.中国教育的应试体制。中国教学长时间被应试观念影响,教师为了满足应试的要求,不断让学生积累英语词汇和语法以及各种解题思路,并且各高校每年都会进行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课上缺少英语交流内容,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对课上的英语交流产生抵触心理,教师课上很难有效组织英语交际活动。

2.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较差。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英语教学都是着重提高读写能力,忽略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到了大学后,学生虽然可以阅读并理解文章,却无法讲出流利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

3.教学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已经形成以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更习惯记录老师说的知识点,主动思考意识淡薄。虽然教师会在课上提出相应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针对所讲的内容,并非真正的语言交流。

4.课堂规模较大。国外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交际语言教学适用的班级人数要尽量保持在20人或20人以内,但在中国各高校的英语课堂上,小型课堂的人数最少也有40人,无法让学生与教师有效的展开口语交流,为教学方法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三、实施交际英语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调整教学侧重点。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为了应试而学习,而是要让应试为学生提供服务。现在,学生大多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英语考试中,试卷的题型一直不变,包括语法、词汇、阅读等,只不过难度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全面提高英语水平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整教学侧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把读写作为教学重点,听说训练次之。为此,英语教师要加大听说的训练量,占用课堂10到15分钟的时间,播放一些听力片段,或给出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用英语说出小组的观点。

2.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各高校的英语教师,运用交际英语教学法可以有效平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教师为课堂主导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只有让两者平衡,才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教师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巧妙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为此,各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让英语教师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从思想上改变交流理念,并在课上实践中体现出来,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还要掌握多方面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便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展开。并且在很多高校内,英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并不了解,让多媒体与英语教学无法有效结合,所以,学校要在课余时间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对媒体操作技术。

3.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现在,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除了必需的教学内容外,还加入了很多新的教学内容,强调英语口语交际的真实性。我国学生已经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长达数十年,已经形成固有的、难以改变的思想观念,所以,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是学校、教师要面临的挑战之一。传统的英语课上,教师经常会进行一些无意义的交流对话,这些缺少真实性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马上停止传统英语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交际英语的教学内涵,才可以接受新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交际语言教学法想要在各高校全面推行,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和困难,就像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目前的教学现状以及教育文化差异等,这些因素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法提升。因此,教师要逐渐改变课堂主导的地位,平衡与学生在课上的关系,进行互补,增加教学方式,改变死板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调整教学侧重点,增加口语交际占用的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