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收稿日期:2006―04―24

作者简介:韩延伦,男,山东省微山县人,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校课程论、当代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不可否认,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但无论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何设置或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无一例外地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设置绝不是简单地排列或组拼课程,简要地讲是指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之前,依据教育培养目标所规划或安排的课程方案,它内在地设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和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规定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达成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和效益。本文立足于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论析: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限定性问题

思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前提限定性问题:(1)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2)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

不同的教育活动,都有着自身的属性特质,确证着与其他教育活动的相异及区别。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具有师范性、成人性、在职性等一般特点外,其属性特质主要体现在:(1)面向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单纯地指向个别、少数或部分;(2)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学历达标或资格确认性的培训,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性的、层次提升性的;(3)是多类型和多层性的,其目标指向不是单一的或统一标准性的,而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上述属性特质,不仅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这些属性特质,而且也内在地规定着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以及功能定位,这是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此,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清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

虽然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类型和层次,而且其目标指向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但目标指向仍内涵如下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1)知识和能力纬度。可以说,无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何种类型和层次,知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指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中小学教师展开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相应能力;(2)实践和教育技术应用的纬度。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以现实的课程教学实践需要为基础的,所以,无论展开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另外,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能方面,确实是薄弱环节,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功用,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因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当然地要确认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和开发问题作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3)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纬度。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性的情感态度及品德修养,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对于改善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所以,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品德修养,对于建设德才兼备、具有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有着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和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

上述目标指向所内涵的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是必须在认识上清晰把握的,否则,课程设置既难以充分体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也缺乏课程功能与目标指向间的对应性和适切性。

(二)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在其特征上,(1)并不是基础学历不达标或单纯地指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相对低的中小学教师,而是指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2)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实际上已有着应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实践经验,他们所需要的是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进一步充实学科专业知识,厚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完善与扩充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教学的科研意识和相应能力等。因此,在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时,应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才能够使所设置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这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

其实,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学习,已不是单纯地接受性或单一的知识储存型学习,而是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持续性学习,具有自主自觉性、问题研究性、理解判断性、批判反思性以及团队协作式交流探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时,必须特别关注的,因为,毕竟继续教育的课程是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继续学习而设,所以,课程设置就应该考虑与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特点是否具有适切性或适宜性,否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就会偏离了其本体性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直接降低或内在地消减了课程设置的整体绩效。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

从“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上讲,“结构”影响和制约“功能”,因此,如果课程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或有助于而不是阻碍或消解课程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就应是合理的。循此而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是必须审慎思考的。

就目前来讲,许多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在设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时,多惯性地和模式化地“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其实,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并不完全适宜或适应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事实上,师范类课程设置,并不是立足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现实,而是建立在“准”教师培养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全校公共课、专业课和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相关课程。这三大板块,主要以序列化的专业课为主。在这一框架结构中,不仅预设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程序性的相依关系,同时也预先设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及数量上的比例值,这些“预先设定”是不可随意调整的,否则就可能导致整体课程体系的混乱和课程功能指向的迷失。如果简单“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不仅忽视了课程设置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属性特质的内在一致性,而且也会直接导致“结构与功能”之间逻辑关系的割裂或错位,可能反而阻碍或内在地消减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整体功能。

那么,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确立何种结构,既能够体现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课程设置的功能?笔者认为,首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应具有开放性,打破师范类课程设置结构的封闭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毕竟是以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为依据的,所以,必须改变课程远离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现实的弊端,这就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固守系统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学术性;其次,确立课程设置结构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可能是短期性教学技能培训,也可能是学科知识的更新性、补充性的,还可能是针对课程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性的等,因此,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具有务实性、问题探究性、实践针对性、新知识及新理念的时效性、工具应用性等,以应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课程的需要。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其框架结构上,不应强求课程设置的序列化、系统性、体系化或“先基础后专业”的传统规范,而应是“资料包式”的、“菜单式”的或综合性的“模块”,能够依据教师职业的现实及未来需要,随时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课程教学活动。这种松散结合性、开放性、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结构,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最大化地发挥其达成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指向的功能价值。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务实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储存知识以备未来,而是首先依据本职工作的需要,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注重中小学教师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所以,其“务实性”的要求和特点十分明显。但若想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务实性”,就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常规性思维模式,以“创新”的思维视野,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寻求多途径和不同的方式来设置课程,如设置学科新知识、新观点的专题讲座课,典型案例讨论课,经验总结和反思性经验交流课,教育科学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观点的问题讨论课,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及趋势分析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课等等,所以,课程设置主要不是常规性的学科逻辑或序列化的框架结构,而是创建“宽、新、用”松散结合的、“模块性”的课程结构,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问题性和实践针对性,如此,才能使课程设置的“务实性”落在实处。

2.应用性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务实性”,实质上也内在地规定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中小学教师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所设置的课程,必须面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及过程组织的各个环节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及过程组织顺利展开的策略、手段、途径或方式等,使中小学教师能够把学习的结果及时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当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为实践应用而单纯地“工具化”,果真如此,就误读或曲解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师的目标指向。事实上,“应用性”主要是在“工具性”的操作层面上满足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但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不仅关涉操作层面上的“工具性”,更关键的是价值取向,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还必须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把当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或新观点等讲解于中小学教师,提升其理论统摄的高度,使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当代学校教育目的和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强调课程设置的“应用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或弱化课程设置的理论提升性要求,应本着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原则,忽视或弱化哪一方面,都会使课程设置偏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规定。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效率

G623.2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科学性的探讨,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小学语文的学习效率,必须要从小学语文课程教授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一点相对于原来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改进,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水平更高,专业性更强。其次,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不断提高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授式的互动方式,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水平。虽然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取得了进步,但是其实际的学习效率仍不高,所以必须要以此来具体分析如何更好的提高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1.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较低

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效率低的原因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低。良好的学习兴趣是调动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缺陷以及语文课程的学习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性,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了抗拒,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与老师的互动,所以导致学生学习课程的效率低下,甚至将语文课程的学习看做一种负担,所以在这一大的背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是十分低下的。

2.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不强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应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水平不强,许多教师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课程方式的多样化的提升。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机器,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效率较低,很大程度上与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有关,所以,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进行更好的反思

3.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过程不到位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都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程教授时的环节,而忽视了这两个环节,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力较差,以及课程的巩固性不强的问题。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相对较弱的,因此教师不能在课程学习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那么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必然会降低。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效率的可行性建议

1.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对语文课程的兴趣,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导入,让课程开始时就能充分提高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小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主探讨,但是并不能对小学生放任自由,教师在让学生发生自主性的同时也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适当的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能力。

2.创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

创新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单纯的教授的方式,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学习合作式以及活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其次,在语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将课程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不能只拘泥于课堂上,教室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课堂,将语文思维渗入到课堂之外的生活中。

3.注重课堂辅导与课后辅导相结合

教师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课堂辅导与课后辅导相结合。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留一些任眨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让学生积极进行复习。另外,教师在课后对于相关的课后习题的指导也要充分重视,注重语文课程学习厚的课程的巩固,提高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文成绩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也不能以单纯成绩为依据,全方位权衡学生的语文成绩与语文的学习水平。

四、结束语

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将课堂讲授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善于运用新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只有通过这些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何燕燕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4

第3篇

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认为有三大类七小项:(1)基本性质:工具性、人文性;(2)从属性质:综合性、实践性;(3)其他特点:基础性、多元性、辩证性。这种梳理是有意义的,但“比较”不明,因而特点也就不那么“特”了。

其实,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其中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语文知识的规定主要是: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二是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

第4篇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教学现状 有效创新改革

就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设定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简单的停留在技能方面,而是涉及到了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鉴于这种情况,语文课程教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了。但是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来说,效果似乎还不太理想。

一、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职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性。而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似乎还没有发挥出在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一)学生对具体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

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应该包括了以下一个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可能较为薄弱。就职高学生的知识底子来说,不仅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可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还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之二在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上。就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如果整个班级都处于比较积极的学习状态,那么自然而然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将一些学习习惯哪怕不是太好的学生吸引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和古板

目前职高语文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之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陈旧和古板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字和理论进行呈现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将具体的文字内容从书本上搬到黑板上的话,学生是很难对相应的教学过程产生兴趣的。

二、职高语文教学的有效创新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这两方面的现状。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呢?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以及教学理念的有效创新

现阶段要对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应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倾向进行全面掌握的话,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再来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调动的话,就会是比较简单的事了。

在语文课程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建议教师最好能花费一些时间对学生的爱好以及兴趣程度比较高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解,从而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对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进,教师还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

(二)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创新职高语文课程教学,除了上文提到的转变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之外,还应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的运用。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阶段职高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引入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就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来说,不仅能有效提高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丰富有限的教学手段,还能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从而提高整个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职高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除了面临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和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等问题之外,在具体教学氛围的营造上面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且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对具体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争取为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作出相应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苏炜. 高职高专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60-61.

[2] 杨富荣. 加强语文导学艺术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浅谈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中学时代,2012,14:68.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校 语文 课程 教学论

一.引 言

自2001年至今,我国九年义务教学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师范高等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须课程。虽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师院校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和教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结合其他学科教学优点,依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对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

二.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改革

(一)构建科学教材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应有以下三编构成,即语文课程与教学概论,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这一教材体系的逻辑关系是: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主体内容――教学技能训练。首先,课程与教学理论,主要是阐述语文课程教学的历史和研究理论,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及其原则,为学生展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此外,通过开设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辅助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其次,语文教师素质教育。通过语文理论教学的更新,是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中明确自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第三,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主要介绍语文教学的设计技能、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和评价技能,通过让学生对全国中小学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的分析,纵横交叉并且立体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教材内容,增删有度。

全国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五花八门,层次不齐。新课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以顾之川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为例(人教版语文教学):1.坚持“守正出新”,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各类中学的教学需要。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适当考虑中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适用面。2.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3.突出“过程和方法”,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应该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需求,对教材应该适当调整。语文教学结合所在院校的人文、自然和风俗等方面,突出语文学习生活化。例如:西安是历史文化古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三.中英教学的影响及改革

中文教学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注重英语思维和四项能力的提升。两者有众多不同,也有许多相似性。导致语文学习或多或少受英语的误导。例如:Protect environment, everything begins with me. (译: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就是典型的汉语式英语表达,它受汉语表达的定势影响,学生可以直接表达成:Don’t throw rubbish here.

对中英文教学秉着“相辅相成,自我发展”的思想。首先: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明确,地位至高。高等师院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与时展接轨,才是教学目标明确化。在突出英语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也要同英语具有同样地位。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内容,可以加入语文基础知识的测试。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次:语文与英语异同互教,所谓的语文与英语异同互教是指在两种语言教学中,包含相同内容的和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要时常进行对比教学并相互借鉴。例如:对诗中月的教学,除国内作品古今对照外,还可以通过中外原作的对照教学。最后,强化中英文篇章的翻译教学。比如:《红楼梦》的外文翻译有很多版本,但是哪种版本最忠实原文呢?比如《巴黎圣母院》的外文翻译众多,但是哪种版本又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原文呢?通过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别样的体验。

四.高校教师队伍进修与研讨

自高校师范院校建设以来,许多高校的一线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导致他们个人教学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马克思哲学认为,从层次上看,人的需要可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级,其中一至四级是属于缺失需要,具体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五到七级是属于成长或发展的需要,具体包括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新闻媒体报道的学术研讨,参会人员大多是专家或者中文系领导。此外,由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权缺失、缺乏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个体差异明显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未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呈现片面性、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存在功利倾向和培训形式缺少个性化、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师自身要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保持谦虚向上的学习心态;2、国家制度和法律对教师进修加大保护;3、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推出科学有效的制度,并培训前和培训中薪酬和休假等要一碗水端平;4、政府对教师培训提供政策便利,并能够组织或资金支持;5、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教师进修行列中;6、在政府宏观把握,学校自我管理剔除官本位存在。

参考文献:

[1]武永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改革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20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http://.cn/

[4]Robert J.stemberg & Wendy McWilliams.教育心理学[J].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32.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生本理念 途径

生本理念作为一种新式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还能渲染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与语文知识学习中,并且学习效果得以增强,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必要分析

首先,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小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需求,小学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语文素养,时展与变化,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生本理念在语文课堂上的贯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知识学习,还能引导他们树立自己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代特色。其次,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来看,虽然已经开展数年,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如课堂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贯彻生本理念,能够从具体教学现状出发,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具体途径

1.创造平等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首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了解和认知生本理念,使传统师生关系得以改变,从学生角度出发看待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组织下构建具有美好生活与学习形态特色的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开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与愉悦,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生本理念的教育原则,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语文知识。针对教师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都能主动接受和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增强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效果。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发散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贯彻和落实生本理念,需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特色与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趣味性,以生动有趣的语文知识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以免教学过程机械沉闷、枯燥乏味,促使小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注意力集中。同时,教师需要巧妙设计教学方式,针对语文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引导小学生善于动脑思考,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思维发散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并且找到有效的学习路径。另外,在小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适时帮助或点拨,紧抓学习重点,拓宽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培养其分析能力。

3.关注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合理。

生本理念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与见解,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考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融入学生意见与见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例如进行《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时,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提前告诉学生,围绕《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询问学生建议,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欣赏教学、情境教学还是合作教学?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之后,整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最后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4.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本理念,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生本理念为根本,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和应用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语文课文内容改编为情境短剧,让学生进行表演;或者设计一些可以锻炼和发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小游戏,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锻炼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发挥小学生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促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获取语文知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户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灵感,从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求。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贯彻和落实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玲娓.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价值取向

语文,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门将抽象内容以感性语言表达出来的规范科学,正是基于对语文的这点认识,新课标才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水平之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语言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国家,绵延五千年的积累沉淀不仅塑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殷实的文学根基。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不仅关系到中学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着中华文明能否源远流长!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在我国正式形成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的缺憾,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教学模式固定化、类型化,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教学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科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之上。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依然以中高考为主要衡量目标,从而使得语文应试教育现象泛滥。以考试为导向标的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单纯侧重于对学生背诵、记忆等初级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固定化、类型化等弊病由此而生。

过分强调“三个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畸形现象。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忽视了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统一,片面的强调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诚然,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但却不是唯一,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就很难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实践中出现的学生厌恶和不重视语文课的局面,就是“三个中心”模式下的教学怪胎。

部分教师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是影响我国中学语文健康发展的另一阻碍。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虽然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不断在补充新鲜血液,但不可否认,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存在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等问题。在新课标改革的攻坚时期,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力,教师的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的质量,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一味的死守某种教学模式,就很难调动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从改变考核方式入手,破除应试教育对课堂的禁锢。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必需的,但是考核方式却有待改进。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只会成为答题机器,以至于教师忙于“创造”能得高分的答题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改变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是时候改变固定的试卷题型了,语文试卷的改革应注重“灵活性”,避免给套用答题模式的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中学教育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所以应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但是要创新考核方式,将语文基础知识融于最新的时事之中,既可以避免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方式,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从改变课堂模式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语文课堂采用说教的授课模式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竞争学习法等新型有趣的课堂模式都可以引入课堂,当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与精彩时必然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接受知识。教师作为知识殿堂的引路人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寓教于乐。在学生有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之后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从引入竞争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竞争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有竞争才有压力。合理的竞争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当然,不合理的竞争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当前在职的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教学思维硬化,不能做到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教育的内涵,所以必须对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培训,并以竞争的方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队伍难免有“滥竽充数”之徒,对“不作为”“混日子”的教师要坚决清出教师队伍。学校应该以明文的方式制定教师考核“细则”,结合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以及教学成就评价,对无法正常履行教师职能的教师予以辞退或调离一线教师岗位。

三、结语

作为通识教育的关键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教学的核心对象,从各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付雨鑫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症结与突破[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7).

[2] 袁宝玲.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4(3):164-165.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95―01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它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辑排版的,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而“单元整组教学”这一思想的运用,可以达到使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知识相融合的目标。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联系人教版语文教材知识,探究“单元整组教学”应用的形式,希望同行指教。

一、重视对单元整体性的设计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点体现在教学单元的编排具有整合化的特征,而“单元整组”教学的宗旨是教师通过围绕单元教学的主题达到强化语文课文知识关联性的目标,同时实施拓展性的教学手段。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单元教学内容视为教学的起始点,在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等课程要素的配合下,运用“同理可证”的教学原理,达到主题性的教学目标,最后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使本单元语文课文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而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巧妙地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整合在一起。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下d与乡村生活有关的资料,例如乡下人喜迎春节的图片、春耕秋收的农田忙碌景象图片,继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你对乡村生活有了怎样的体验?”此时教师发现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兴致是极为浓烈的,他们通过交流,总结了淳朴、乐观、勤奋等词汇。最后,教师回归课本知识,小学生又新学会了“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由此可见,单元整组教学思想引领的语文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是非常不错的。

二、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升华情感体验

“课标”中提出如下观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知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组设计之时,应该紧紧把握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或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语文教师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以及《火烧云》四篇课文的教学中心思想进行梳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此时语文教师应用单元整组的教学思想,总结本单元的教学主旨――热爱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一定要紧扣主题,使其根植于课文中,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 对课程单元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

“学而不思则罔”,阐述了在学习过程中反思与回顾存在的重要意义,“整体回顾 ”教学环节的启用一般是在“语文园地”模板的辅助下,学生总结学习本单元语文知识的规律,同时强化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整体回顾 ”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效的过程。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一”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锻炼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以“家乡景物”为主题的小组交流活动,那么小学生在对家乡景物特色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萌生了对家乡热爱的情怀。此外,“语文园地”中设有的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等框架中存在一些名言警句等内容,那么小学生在对本单元某篇课文进行学习之时就可以参照这类资料,达到充实自身语文文化底蕴的学习目标,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与强化。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学计划 教师

教学设计是教育学术语,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下是对语文教学设计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教材作为设计的主要任务

阅读教材是搞好一语文课教学设计的关键,必须从钻研教材开始,揣摩课文语言文字入手,正确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阅读教材明确本课书的主要任务。既要读教材,又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准确、鲜明、生动。读懂教材的内容,编排意图,作者的写作目的,认真反复地读。只有深入钻研大纲,全面领会大纲精神,备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减少或避免,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教学的方向才能清楚,通过认真的揣读,细心的研读,明确本课书要完成的任务,初步分清知识的类别,就是说既要从文入手理解作者为何如此表述。钻研教材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它写了什么,重要的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些内容,必须研究它是怎样写的。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在运用教材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超越教材,只有明确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我们才算为教学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纲是教学的纲要,是执教者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应带着任务去翻看大纲对教材中所涉任务的要求是怎样的,从而分清哪些是需要学生认识了解的一般知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看大纲引导设计定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考虑用课外资料来充实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并初步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哪些是需要学生细心理解的基础知识,哪些又是需要学生认真掌握的技能。同时,他们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这样可以使语文课更具有多样性。做到“以纲定高、以纲确标”。

二、辅助课程设计思路

教参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材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在明确了任务确定了知识标高的基础上,再去仔细阅读教参所提供的参考和建议就能上自己的设计在标高的控制下合理化、科学化、准确化,并根据教参上所提供的参考与建议,结合自己所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的再重组,能力培养的再设计,教法学法的再融合。 教学延伸要适时和适量,语文课堂延伸何时何地进行延伸,怎么样进行延伸应该是教师无比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作为储备的自然产物,进一步使教路、学路及作者的思路在相互揉和中三路同轨,同时根据教参明确重难点,搞好课时安语文教学设计之我见余雄飞 (金铺中学 湖北省 438705)摘 要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根植于生活,有效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它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特定的情境,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联系。达到语文教学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学计划 教师排,目标的初步分解以及相关环节的初步设计,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的教学延伸形式也应讲究形式多样,如开发资源、改编课文、比较阅读、读写结合从总体上把握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使教学思路在更合理、更科学的同时清晰而紧密联系,融合而各自分明。

三、以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目标引发的问题为出发点去设计教学,预计学生完成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让任务在头脑中能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新现象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要了解学生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已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重点放在如何激活学生头脑中己有的经验上,并借助问题解决,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生长。

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课内走向了学生的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靠教师求调控。从传统的“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教程式设计观,转向了“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程式设计观。但要想在教学中做好这一点,课前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搞教学设计时,心中想着学生,时间让给学生,教法学法顾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拓宽了教学的空间,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到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有一种充实而满足的感觉。将设计的实质往导兴趣、导思维、导方法、导创新上倾斜,还学生的学习本位。从而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良好心理效应,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锻炼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符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即教学延伸的内容要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情,能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