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课堂教学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反思 教育观念 听课 评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地理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促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现象和规律。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弊端重重,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要对之前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反思中发现在备课、教学、学生课堂反馈、学生课后练习答题情况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加以解决。

二、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要备教学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其中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和备方法。

课堂联系实际,学会结合身边的事件或现象开展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地震”时,可以收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很快可以进入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讲“城市化”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南昌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及我们学生能做些什么。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大多数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所见,从交通拥堵(上学放学挤公交,春运时期火车站人山人海)、环境质量变差(“三废”的排放,玉带河、青山湖等的污染)、城市地面的变化(农田变高楼大厦等)等几方面来进行展示。在提出措施时,学生展示了南昌地铁规划图、玉带河污水治理施工图等。这样,学生既从身边的生活中学到了地理知识,同时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生产中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其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更加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推动学生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学生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三、加强地理相关素材的积累

要做好地理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收集相关的地理素材。素材丰富了,再合理地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后及时总结

及时总结尤为重要,比如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课堂上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等。如果课后不及时反思和总结,则很难提高教学能力,也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课后反思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这也正是大多数教师易忽视的方面。除了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要分析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课堂上是否有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教师最后通过课常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后续教学将有很大的好处。

五、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第2篇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转贴于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弊端相当明显。课堂之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毫无遗漏地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和教师的沟通,也缺少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也就缺乏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现代高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本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转变了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但要更新观念,而且还要转变角色。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反思是否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之中,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加强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加大了活动课教学的力度

开展活动课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 34 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 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 "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 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 "。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4篇

1.反思教师自身的素养

在上课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地理知识,还要用自己的地理素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中感受地理的魅力,从心底爱上地理课。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上,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课素养不重视,认为教地理只是为了学生的考试,这是教师所要反思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书,更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并认同地理这门学科。

2.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进行集体备课

教师共同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在现在的教学中更注重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互相查缺补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量储备相同的教师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在地理教学课堂上要如何高效地上课以及如何解决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反思有效提升高中地理的课堂效率,及时反思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让自己掌握更好的地理教学方法。

3.反思地理课堂的教学是否有效

课堂本身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所,但是作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越多,学生不一定越会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授正确而有效的知识。例如,教师从高三到高一教学的时候,对于“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就会无意识加大难度,让学生畏惧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

二、利用教学反思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于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才能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通过上文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按如下方法改革地理课堂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培养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地理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这个阶段的地理教学。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很有必要。比如,在学习“中国雨带”的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新闻,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中国雨带概念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2.利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技巧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诱导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疑问,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中国雨带”如何推移,学生可以先根据之前的知识整理出推移规律,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时,也会跟随雨季的变化而产生好奇感,从而自由进行想象,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进行提问。

比如,“中国雨带”的推移是受什么影响的呢?教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惑,这主要是受夏季风强弱的变化以及移动速度快慢的影响,而这也是取决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势力。夏季风势力强、推移速度快,就会出现北涝南旱的现象;而夏季风势力比较弱、推移速度慢,就容易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这样的学习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的一个大难点,同时,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高效、有质量的。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而且可以通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高中生的学习欲望。高中的学生对任何知识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多媒体这种新颖、形象的教学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第5篇

一、冷场原因

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一般情况下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了冷场,即教学的有效性很差。

1.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限制和教学经验的不足。对于刚步入教学岗位的教师遇到冷场的现象较多,或因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不够而囊中羞涩,或因对学情的了解不够而曲高和寡,有时也存在启发不到位、设置问题没有梯度不利于学生探究,或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流于形式,或者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恰到好处的问题。这些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的非情感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如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时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则漠不关心,因而引起了学生的苦恼与恐惧。

3.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内容抽象,语言单一。且教师所举案例陈旧,缺乏新鲜感,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材和学生唯一的学本,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发散。

4.教学方式的老化和教育理念的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贫乏、教学活动单调,无疑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惫、思维状态的疲软,也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学计划的完成、按部就班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力弱,使课堂没有生气,使学生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5.学生长期被动式接受知识,对新的教学方式无法迅速适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班中学生多来自农村,对新的教法很不适应,不能积极讨论、不能探究、羞于与人合作。或者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差太大,使学生无所适从。

6.地理学科博大精深,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有一定难度,如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洋流等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在短时间里建立,若急于求成就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二、措施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为了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让高中地理课堂活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欢、学有成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改革课堂,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

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多使用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学生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批评,而要肯定他的勇气,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严厉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作风,否则,就不会有主动解答问题的学生。

2.用教师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激情,多渠道地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教师要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动下,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或组织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当地地理坐标,考察城镇布局等;或组织一场小小的辩论。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学习海水的温度,提出海水的热量来源于海底的地球热能,让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反对的理由。

4.根据学情加工教材,创新符合实情的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101-01

1背景说明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去年教育部根据实验的情况推出一套更适合社会发展对地理教育要求的课程标准,我们称之为《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高中地理与社会实际结合的程度,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单单强调“双基”在教学中的地位。新地理课程标准是希望能培养学生积极发现生活问题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种要求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

教学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老师活动,而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为主,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引导者或者是“工具书”的角色。

如何能达到这种转变?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呢?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发现许多国家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尝试采取探究教学法。经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能较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是我开展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案例: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决定再尝试,《陆地环境》是自然地理的总结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相应的知识,拿这节进行探究教学应该比较合理。以下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总结出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三条规律。

2.1教学步骤

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本节上课的特色为用讨论――探究教学法上课。教学策略如下:

1.引用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各一幅图,并以寻找圣诞树的产地为线索,说明大片的针叶林只出现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总结: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性。

2.《活动1》探讨自然带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两幅图,让学生找出两地景观产生差异性的原因:位置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土壤、水文不同等,产生自然带,并总结自然带的定义。

3.《活动2》探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首先给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图作对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气候类型会产生不同的自然带。然后进行情景设计:学生是环球考察员,要设计一条线路来寻找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应怎样设计,并说明为什么,以及会得到怎样的规律。(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发言,根据不同的设计路线,说明原因,归纳出自然带分布的三大规律。

5.《活动3》学生根据规律,把老师给出的自然带的景观图与自然带对号入座,设计的情景包括:(1)横穿亚欧大陆;(2)身在不同纬度的山。

6.填表总结三种地带的表现形式和主导因素。(第一课时完)

2.2教学效果分析

1.整节课除了第一部分是老师讲解为主外,其他内容,如发现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三条规律、各地景观的变化与规律的关系的小结等都依靠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得出。

2.学生在活动时,基本上能通过小组的讨论获得知识点。

3.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并有充足的空间想象,所以会有许多答案。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4.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剩下的探究活动:比较乞力马扎罗山和珠穆朗玛峰,哪座山能看到更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什么?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坚持到底。

通过上面的案例发现,这次探究课是成功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有相关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将有助于他们开展课堂的探究活动。同时,情景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对比两次试验发现:《内力作用》和《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都是探究式课堂教学,都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反思

通过去年和今年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我总结出一点经验和心得:探究法课堂教学能较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着许多的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

优点:探究法课堂教学的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学生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推行探究式教学时,应遵循“授之(学生)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若我们能在实施探究教学时注意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仅包括课内的内容,还应延续到课前、课后,把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利用以探究式课堂教学为主(当然因为某些章节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原因,探究教学不一定适用,而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方法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

缺点:因为探究教学是一种很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此若要灵活运用它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基础。这无疑要求我们在落实新课标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既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要求老师不断地“充电”,不单要掌握地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步骤,以便于自己很好地指导学生。另外,因为探究教学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的积淀,因此不是任何章节都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在备课时就应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这些因素。

第7篇

关键词: 教学竞赛 反思 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转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追求和反思,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现笔者就一次教学竞赛活动,针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对一次教学竞赛的反思

2015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举办首届高中各学科“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竞赛活动,我代表本校参加地理学科比赛,参赛的课题是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赛后经过专家点评及笔者深刻反思,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总结如下:

1.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重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难点是“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理解与绘制”。所以,要明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大气的运动――风”和启后“气候的形成成因、分布、特点”的作用,因此,“三圈环流的形成”是个难点,却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别是近地面为主的风向。我在教学中用了较多的时间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通过板图、教学模型(纸箱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试图突破难点,其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必要。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把握教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够。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较多,促使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地图、绘制地图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对学情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先讲“三圈环流”,再讲“气压带和风带”。可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两个方面的知识点,把它们独立开来)赤道地区因为上升气流,因此形成了低气压,可是为什么赤道地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我在授课中从赤道因为上升气流所以形成低气压,直接过渡到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三圈环流”的近地面和高空是水平气流还是垂直气流?(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不明白箭头的含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对于学生来讲,还存在很大疑虑,由于对学生这一学情认识不够,使师生互动过程受到较大影响。以后遇到类似情景,要求教师备课具有更大弹性,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更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尽量使知识的讲授细化,实现教学目标。

3.对学生表达力的培养还不够。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然后完成教材33页中活动内容(画出单圈环流),在讲解了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后,让他们自学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然后完成学案中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最后让学生完成教材35页的活动(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这其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较突出,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一些问题的设置没有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只能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让学生说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时,许多学生往往表达得不清楚或者不到位。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该回归教材,向教材学习,吃透概念、原理。教师的口头语言、板书、板画应该规范,让学生能够学会清楚准确地表达。

4.新课导入上可采用更加新颖的方法。我在授课中采用问题导入法,即通过“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往返所花的时间不同”引入新课。虽较自然,但趣味性不够。后来观摩了其他同行的授课,认为如果采用影像资料导入法,效果可能更好。如播放一段“西风带”或者“马纬度”等有关的视频,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影像报道,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的运动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大气的运动产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竞赛的反思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启示

通过这次教学竞赛课活动的经历,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是落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有效教学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若不了解学生,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是徒劳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体系、思想动态进行多方位、长期的跟踪和评价。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是教师今后长期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2.恰当处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领会教材的意图,将课本教材作为精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每一段材料的大意,斟酌每一幅插图在教材中的作用,每一幅插图下面小字部分材料的解释,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分析其知识的前后联系,明确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积累。本节课设计之初,也想到利用一些视频资料。但平时没有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听完别人的课,才想到可以准备“中国气象频道”的一些资料,如“马纬度”、“哈德莱环流圈”等,或者准备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可能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很多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是很大的,只要教师在生活、工作中做有心人,增强职业的敏感性,就能够不断地收集和积累对教学有用的素材,从而建立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宝库。

4.多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本节课的备课活动由自己单独完成,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比较狭隘。所谓旁观者清,有些教学的疑问如果能够与同仁们多交流探讨,也许就能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的规定放宽了,增强了教学的弹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如何准确地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合理使用教材,这些都需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还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及家长、社会人士的参与。

5.多开展观摩课、研究课、创新课之类的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使地理课堂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近些年来,通过“技能大赛”、“高中教学开放周”、外出培训等方式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使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次教学竞赛活动,我觉得收获不小,既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又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对今后教学有很大的益处。教师要珍惜每一次这样活动的机会,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总之,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要求,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适合自身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京鸿,胡淑飞.有效教学理论与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50(10):4.

[2]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与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49(9):8.

第8篇

反思一 备中求效,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问题是前提。

1.将课文肢解成问题。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层次的小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考。如在理解地理概念“农业生产”时,我设计了4个问题(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象、分类、特点),学生经过思考后就会对定义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分析地理原理“热力环流”时,我设计了5个问题(影响气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大气垂直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图中四点气压大小顺序怎样?图中高低空等压线怎么画?),通过探究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并能学以致用了;在分析地理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时,我设计了4问题(中低纬有什么风带?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有什么大洋环流?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有什么大洋环流?北印度洋有什么洋流?),学生分组活动后就能归纳总结知识了。

2.让地图训练成能力。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图表和板图、板画说明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描图、绘图、用图和析图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均转化为地图化的内容,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抓手,从感性与理性上掌握知识。

3.把枯燥编制成趣味。

有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没有丰富的内涵和规律,如果死记硬背,既枯燥无味,又难以持久,如果能赋予它有趣的内容,则能产生永久记忆的神奇效果。

反思二 学中求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是关键。

1.让学生喜欢地理老师。

我要求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批评的活动,揣测学生的心理,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2.让学生领会学习策略。

教师应以“授其法”为本,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三 教中求效,优化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环节是保证。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我反复反思,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为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到:

1.研究学生,培养兴趣。

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不妨做到:①针对学生对地理认识不够,每学期上好一堂绪论课;②针对学生难理解重难点知识,每章节上好一堂有效的辅导课;③针对每章前沿性知识,每章节上好一节研究性学习课;④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枯燥,每节课上好知识情景分析导入课。

2.研读课标,精心备课。

课程标准不只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命题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运用新理念,切实做好传统观念的转变,否则就难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3.夯实双基,注重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基础知识只是铺垫,基本技能才是核心,特别是阅读图表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看课本中的图表,并运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第9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 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这怎么能够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主要有:

1.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2.指导者。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

3.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4.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人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教师要从事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激发兴趣,创新教学模式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少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