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年代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年代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历史年代史

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新课程;初中数学;新教学;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72-01

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难度系数最高的学科之一,因其抽象性很高,很多学生都是谈“数”“生变”。因此,在新时代中如何才能有效的让初中数学教学贯彻到每位学子当中,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初中数学老师们完全理解新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并把它们实施、贯彻到教学当中。

一、新理念中课程结构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是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它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下的初中数学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老师的授课就是全部的过程和内容;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程是以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一种和谐的教学过程。课程已变为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建设者和改进者,而教学过程则是他们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理念中的新型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严格完成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是忠实于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说书先生”,在这过程中所有的老师完全是统一的模型,他们像是安排在课堂中的机器人,没有思想和主见。然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下,它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体系,把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再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让教师也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如此,初中数学老师不仅变成了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三、新理念中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随着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的增大,教材教辅给初中数学老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课堂已经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还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因此,新课程中需要老师在实施授课过程中的同时并挖掘出新的更有利于教学实施的方针或策略。如下就是本人的一些见解或看法。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奠定教学基础

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因此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放下威严的架子,把拥有权威地位的支配者角色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如此老师不但是学生的良师,也是他们的益友。因为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了这位老师,才能让他们在学习初中数学时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2、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并挖掘出他们的优点。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都能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因为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同,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决定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因此,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进取的最佳良方。同时,老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并且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老师的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兴趣的必用手段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因为初中生的年龄正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他们是逐渐走向成熟的群体。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才能提高其教学质量。例如,老师可以(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如设:“比较大小:5a与3a”,这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性题目。以上两种题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后,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此行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近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这不但让他们对知识理解更深入,还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四、新理念中学生观的转换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教育;理念;六德;借鉴

古代教育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就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所以,尊重古代语文教学思想,吸取古代传统教学精华是提高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1]。基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频繁加快的时代背景,如何能够较好地继承及发扬古代教学思想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就基于古代教学理念,对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做出见解性的探讨。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尊重“明德”思想,不断系统化语文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以孔孟为代表的“明德”教育一直是用来规范自身行为修养及社会道德教育的理念[2]。就个人来说,明德指良好的“德行”;就社会而言,明德指良好的“德政”。儒家宣导修己以安人[3],明德便是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良好德行和德政。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充分展现出文化熏陶及思想教育对于人和国家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诗化教育对于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教育目标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古代教学与理念一贯遵循的要求[4]。借鉴古代的教育理念将语文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地把言语、思想、交际、个性等完美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才是最终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继承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内省”及优化教学模式

孔子曾说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鼓励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5]。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初中语文教学务必要从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出发,不断地领悟国家课程改革纲领及精神,依据现实情况不断地调整自我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及教学策略。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我国教育学家孔子一直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及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例如,我们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这些课文时,由于很多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他们对春和冬的概念肯定不尽相同。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黄鹤楼》和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一些农村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黄鹤楼,什么是苏州园林。那么这种学生之间原始的认知差异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得新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同时,借鉴古代教学方法,并不是生硬搬套,而是需要教师不能仅仅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及方法,而是要不断地对自我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内省”,不断创新。

三、突越传统师道尊严,构建民主和谐课堂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课堂仍然受传统陈旧的师生观、伦理观的影响。在教学中唯师独尊,甚至出现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尊严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疏远课堂、畏惧课堂的现象不断攀升。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话语权,思维上缺少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开始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叛逆、厌学的不良现象。首先,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上大胆革新,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话语霸权。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尽力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6]。最后,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建立自我认知结构及生活沉淀,从另一种高度来分析、阅读、思考文本,争取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

四、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古代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当今时代的新型教学方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注入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及趣味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规范学生的语言。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传承[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4][5][6]马安丽,吴少华.从古代教育制度之弊端谈强化素质教育[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3).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初中音乐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 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新课标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要摆脱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就要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引入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采取新手段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通过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而实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校本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不顾及课堂内容,为理念而理念,为技术而技术,一切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教学模式创新,不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贯彻与落实,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历史学科,注重的是“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对曾经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认识,从中汲取经验,获取感悟。要想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在其教学中展开合作探究模式,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最大有效性,将学生都培育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是以“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单纯地只是接受知识的灌溉,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乃是当前社会的大势所趋,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点就尤为重要。而我们当前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历史学科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中发现问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这种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是当前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二、开展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虽然很必要,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想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合作预习,课前探究

课前预习对于历史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达到预习效果,可以让学生实行合作预习的方式,进行课前探究,集思广益,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会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由于隋唐时期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现在要学习那时候的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需要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去图书馆,先对那时的历史进行必要的了解。同学们可以一起去,共同合作,将每个人的查阅结果都综合到一起,再对其进行探究,如此一来,老师在上课时,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理解其中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小组合作,课堂探究

课堂上,为了实现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最大有效性,老师可以将班上的所有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给每一小组分配任务,让小组内的所有成员搭档合作,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一组的合作效果最好。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有一课是《》,历史老师在讲这一课时,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以下任务:(1)总结“”是如何发生的?(2)“”中出现了哪些新事物?(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老师都不给答案,让每个小组自己去寻找,相互之间合作探究,得出属于自己小组的答案,然后再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评出哪个小组总结得最正确、最完善。

3.课后交流,加深探究

课堂学习,学到的知识也许当时记得很清楚,但是时间一久,学生就有可能会忘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注重课后巩固。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么懵懂无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思维方式也都不一样。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合作,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大家一起借鉴学习,以求共同进步。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学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前,人们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这一结论,历史老师可以给他们布置“查找资料、了解历史”的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调查父辈、祖辈的生活方式,可以知道: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领取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益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已成为百姓饮食的“主旋律”。然后,在下一节课上把所有人的想法都综合到一起,让大家共同探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这样就能取别人思维之精华,弃自己思维之糟粕,达到共同进步的境界。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改变一些不好的学习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加强他们与人的交往沟通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进步,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李顺衡.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生习惯[J].新课程:教研,2011(06).

第5篇

【关键词】岳麓 初中 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3-02

前言

人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发展催化出了历史,历史是对人类生活发展的最好记录,是一种可贵的文献财富。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先人们的所作所为,反手世化,感知世态炎凉,学习历史有利于我们了解过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我们能够学会真正的评判它,知道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以及是否正确,还有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那么对于初中历史我们有必要认识它的重要性。

一、初中历史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是学生首次接触历史,学习历史文化的科目。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变化,对中国各个方面做出了细致的阐述,深刻的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的加深中国历史的学习,才可以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国发展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初中历史是对中国过去真实的写照并且带有议论性的指出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与错,对区分是非曲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历史全面的反映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给了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阅读世界。使他们便于更好的感知中国沧桑的年代,体会先人们与众不同的生活。

二、岳麓版初中历史的优势

岳麓版初中历史更加具体的介绍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于在学生面前真实的还原了历史情境,较之其他版本的历史书都要详细。岳麓版初中历史更加以精彩的历史图画博得了学生的广泛喜爱,为学生认知历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画面感。

比如说的起源地点,公车上书参与的人数,谭嗣同的出生年代,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时间等等这些内容岳麓版初中历史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突出了历史的清晰以及完整性,对学生详细的了解历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同时岳麓版初中历史还插入了多幅立意新颖的图画,为岳麓版初中教材融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三、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初中历史对学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呢?那么老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老师所教的初中历史课堂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历史是主要接受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水平的过程。所以初中历史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只有不断的加强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课能力,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才可以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初中历史。

四、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对策

1.培养初中生强烈的历史兴趣。

首先,想要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必须要先培养其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爱好才可以对初中历史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初中历史。

2.锻炼学生的自我鉴定能力,巩固学生培养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念。

学生学习历史,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中国文化等各方面的学习而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引导学生走向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念,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有很大的影响。

3.教师需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一种最佳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学生听课是一种被吸引的状态,教他们东西并不是他们自愿的学习,所以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如既往的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甚至是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初中历史。

4.教师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教师是教育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光明前程的职业,所以教师背负着艰巨的使命,而如今社会发展变化莫测,教育更是伴随着高速度的发展节奏,所以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使自己具有更加优越的教学素质,才可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才可以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获得成功。

5.学校加大对初中历史的注重程度,在课程安排上和考试安排上对初中历史做出有效的调整。

初中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学校只有不断的强化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初中历史在教学科目中的地位,才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在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上做出调整,合理的多一些初中历史课程或者改善考试题目和增加考试次数来使学生的历史水平获得成长。

五、结论

初中历史对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历史水平有着更加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可以使初中生具有一个更加优厚的历史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分析

初中是学生系统化学习历史的起始阶段,由于历史知识繁杂化,很多学生都畏惧学习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初中生已有学习能力为切入点,系统整理课本知识,主次要分明,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优化教学方法,逐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质量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概述

在教学任务中,教学重点是必须完成的最基本内容,教师要以学期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为切入点,合理设置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链,准确而全面地记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心理特征等,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制定教学重点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历史知识内容零散、繁杂。以“”为例,在学习该章节内容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但在章节内容中,还会提到很多相关的小事件,极易误导学生,不清楚该章节内容重点、难点所在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有侧重地去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能使他们拥有一条清晰的学习线索,更好地把握章节重点、难点知识,优化重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这也是教学重点的内容。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分析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加强调历史课程的“课程性”,注重学生历史技能的获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是以三维角度为切入点,明确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获取历史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成长。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学目标也得到应有地拓展与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教育功能,而这些也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但合理处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教学重点的确定。由于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在筛选之后,仍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加上教学内容繁重,教学课时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重点与非重点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本文作者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基点,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予以了探讨。

在新课标背景下,三国鼎立是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是该章节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教学重点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这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一贯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为其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尽管可以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不利于学生多角度把握章节教学重点。由于很多初中生都对三国鼎立知识特别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以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即全方位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引导学生掌握借助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制定合理化的PPT课件,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巧妙地导出新课题,使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变“活”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眼球,积极、主动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各方面特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共同解决新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内容,设计形象而科学的图示,客观地展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说明原因。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出示的图片大都是这两种类型。即以变形的“人”字为基点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三个小圆圈为媒介,构建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下面是相关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以图1为例,它是某小组学生设计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想到三国鼎立的形成,脑海中便浮现出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周瑜、张飞。在小组相互讨论后,觉得三国鼎立的形成处于人才辈出的年代,以“人”为切入点,支撑当时的天下,而“人”字形状正好可以把天下一分为三,即魏、蜀、吴三个政权。在此基础上,标出当时对三国鼎立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些战役,每个政权的建立者、都城等。以图2为例,它也是某小组学生设计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和图1不同的是,是借助三个圆圈来表示当时的魏、吴、蜀三方政权。该组学生解释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当下一些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边界问题,边界处于待定之中。而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一个动荡的年代,肯定存在边界问题。综合考虑,设计出一幅三圆有交集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客观地折射这个动荡的年代。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不同的圆圈中标出当时发生的著名战役,政权建立者等,一目了然。

在绘制三国鼎立形势图中,学生需要充分想象,优化利用已学的知识点,结合该章节相关内容,绘制形象而合理的图示,更好地表述历史问题,更加深入理解该章节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随之,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历史乃至其它学科学习中,把繁杂、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其更加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主动学习。他们也能在繁杂的历史章节内容中找寻到其中的主线,并以此为导线,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填充非重点知识,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核心位置。教师要综合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注重历史课本知识重点的归纳、总结,以知识链的形式传递给班级学生,并借助导学式等教学方法,把“死”的课本知识变“活”,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以重点知识为线索,逐渐填充非重点知识,健全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以此,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技能,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使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得以提高,真正走上素质教育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薛广富.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导学,2013(27)

[2]欧雪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9)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图片重难点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4

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是沟通知觉与思维的桥梁,是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也是当前众多教材改革的重点。将图片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将这一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便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引入图片展开探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图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历史图片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能够再现很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从而使课堂更为丰富,更为直观。第二,历史图片能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感染力。第三,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传递历史信息,与文字材料形成互补。有效利用历史图片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信息量,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历史图片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的方法

既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图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便应该具体思考如何才能有效运用图片进行历史教学。教师应该运用图片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并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1.运用图片来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总是有很多的重难点,如果处理不得当,容易造成知识漏洞。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重难点时恰当引入图片,利用图片的直观形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

现在的初中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于战争是没有概念的。比如在讲到这个内容的时候,虽然教材呈现了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但是学生对这些数字没有什么感觉。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图片,在网上为学生下载一系列的的图片,将日本侵略罪证以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到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这才能让30万等数字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日本人的暴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2.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控制并制约着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历史图片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历史教学中涉及“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时,教师便可以引入图片,首先展示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和讲学的图片、文献,然后再展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学生回归孔子故里的图片,并让大家畅谈孔子的伟大思想,从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最后教师将话锋转到“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干将们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错误的吗?为什么当年当作糟粕的东西今天却又被视为精华?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对此展开了思考,不断地发散思维,增强了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是对祖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过去史实的详细、真实的记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了解历史,强化学生历史思维,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由于图片的视觉冲击力较大,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图片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教学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时,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兵马俑的照片。这些照片气势恢宏,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不朽,领略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这是语言难以收到的效果,是图片自身存在的优势,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图片的优势,便可以使历史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图片是体现历史知识的载体,是学生直观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清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探究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图片,并教会学生读图、用图、思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桂正容,程开文.运用历史图片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第8篇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第9篇

从中学历史教育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初中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理想高远、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初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初中生社会责任意识也呈现出日益淡漠的现象和趋势。以下将从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角度阐述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社会责任的内涵

社会责任就是指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对家庭和社会、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以及未承担职责所应承受的后果。社会责任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现实的人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个体主动担当责任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上,肩负特定的使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之间客观内在的社会联系决定着人们的责任,由此可见,人只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生活才能正常进行,个体才能成为社会有机整体的一分子,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学会了解自我,认识到哪些是己之所短,哪些是己之所长,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扬长避短,学生才能够有效地生活和学习,才能够做负责任的事情。树立自信心,是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先呈现事例,实际目的是为教师提出问题做铺垫,同时又让学生的思考有针对性。学生的反应应该会很强烈,看书、商讨的学习活动自然生成,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看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一部分学生身在神游的尴尬局面出现。教师变换提问的方式,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变换一种学习的角度,在以后类似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就会采用此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

初中历史教师首先应以学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责任心发展的目标与各学科教学的内容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观念,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其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甚至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写好每一个字,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此外,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也应注意自己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准备充分的课堂教学、一丝不苟的作业批改、细心踏实的行事作风,均会给学生起到受益终身的影响。

(三)培养责任感――责任感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个体的人文素养核心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

学习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历史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历史上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及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创设历史情境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歌曲,再让学生谈感想。在这种激昂澎湃的旋律的感召下,每个学生都不愿只做听众,都想畅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位学生这样说:“听到这汹涌澎湃的旋律,我好像已置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像当时的爱国学生一样,高举手臂,呼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我真正体会到了当时爱国人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我们虽然没有生长在战争年代,没有能为祖国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但在和平年代,我们有责任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