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养生基础理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医养生基础理论

第1篇

尽管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淮南子》的“万物有以相连”;程颢的“人与天地一物”(《遗书》卷十一);直至戴震的“人物与天地,犹然合如一体”(《答彭进士允初书》),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至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易大传》提出的见解最为精湛。作者一方面主张“先天而天弗违”(《文言》),即根据自然规律去引导、开发、调整自然;另一方面又提倡“后天而奉天时”,即努力去适应自然。这种观点既肯定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作用,又强调了人的一切作为都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必须建立在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哲学领域关于天人关系的上述见解势必会对传统养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养生学直接以人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养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深厚底蕴。事实上,天人关系也确实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一席特殊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视为传统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哲学基础。

早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奠基作《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水》)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可见古代养生家在天人关系学说的影响下,已经直观地感觉到人类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能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既然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也就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相通相应的关系。所谓“人与天地相参”,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在传统养生文化中,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得到充分印证。

1.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会随着四季的交替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还认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意思是说,人的内脏的生理功能分别与四季不同的风向相联系,不同季节的风向往往会引起相应的内脏器管发生一定的病理反应。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体的生理过程是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相同步的。

(2)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人身法天象地,悉与天地造化同途。《素问》:‘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又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天地有昼夜晨昏,人身亦有昼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其间寒暑之推迁,阴阳之代谢,悉与天地胥似。’”上述观点的核心,就是把天地视为一个大宇宙,把人体当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息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3)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我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老子》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指阴阳二气冲荡而化合成万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一,同样也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正强调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事实上,在传统养生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中,人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死等各个阶段,都被归结为“气”的发生和聚散的必然结果。

也许正是因为古代养生家充分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统一关系,所以无论在养生理论或实践方面,他们都极力主张把研究人体与探讨自然统一起来。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正是上述主张的典型概括。

科学发展史曾经一再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采用的哲学认识方法的性质又会对该学科的理论及实践产生深刻影响。考察中国养生文化史可以发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也就是说“天人合一”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相通,皆以“天道”,为“人道”之根本,天人是相互贯通的;二是天人相类,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都是相似的。如《吕氏春秋・知分》曰:“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人既是天之阴阳所化生,故天人同类而相应。这便是古代养生家探讨人体奥秘的理论武器。如前所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养生领域一般转化成一种关于天地与人体各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对应的所谓“天人大小宇宙”理论。古代养生家往往依据这种理论,从观察宏观的外在大宇宙入手,来指导探索人体的内在微观“小宇宙”。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就指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虚吾心,运吾神,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曰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环列,皆为吾摄入一身之中,或为吾之鼎器,或为吾之药物,或为吾之火候。反身而观,三才(日、月、星)皆备于我,盖未尝外吾身而求之他也”。至于《黄帝内经》对人体构造的认识,更是明显地带有“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影响的烙印。《灵枢・邪客》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总之,在《黄帝内经》作者看来,自然界这个大宇宙有什么,人体小宇宙也就必然会有一个部分或一种机能与其对应。这种对人体奥秘的认识,今天看来尽管包含了不少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测成份,但它的产生对于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确立,无疑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理论依据。

其次,“天人合一”的观念为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养生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学说的产生,恰恰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依据的。《类经・阴阳类》称:“道者,阴阳之理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总规律,是世间万物的纲领。既然自然界这个大宇宙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根据“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自然会推导出人体这个“小宇宙”也必然要受阴阳法则支配的养生观点。所谓“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营养一身”,实质正是“天人合一”哲学理论在人体阴阳学说中的具体展现。阴阳学说如此,五行理论更不例外。《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里的“五运”即“五行”。作者明确把“五行”当作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提了出来。“五行”即然是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依据“天人合一”理论,也就自然适用于人体。于是《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进而推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素问・天元纪大沦》则讲得更为透彻:“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这就表明,无论“阴阳”或是“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观念均在它们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哲学依据的重要作用。

第2篇

关键词: 烹饪高等教育 《中医饮食保健学》 教学思考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3.食物的讲解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

在“中篇、食物与保健”部分,先讲解完第四章食物与保健总论里的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保健的关系,然后进入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类食物的学习,在每一类食物的讲解中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通过对当地特殊食材性味归经的了解,引导学生推断该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如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汕地区,在讲到第十一章清热类食物时可以引入“栀子”,根据其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可推断出栀子具有治胸中热气、泻三焦火、去热毒风等功效,由此引出潮汕地区饮食风俗――端午节前后,以桅子为原料制成桅,食之以清热解毒。如此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烹饪与食疗养生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发扬中国烹饪养生保健特点的能力,体现烹饪高等教育水平。

4.讲课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为了提高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烹饪促进人们饮食健康,脱离烹饪实践,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夏季食疗养生中清凉解暑类荷叶、绿豆,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药膳,在炎炎夏日亲身体验清凉解暑类药膳的作用,并交流经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烹饪研究,1997,14(3):6-8.

[3]蔡丽娅.以就业为导向的烹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4):45-48.

[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11.

[5]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

第3篇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第4篇

1.学生的基础太过薄弱

传统中医教学讲究“非其人勿授”。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悟性是不能教授他们医学知识的。过去还有一种说法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意思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步入医学之门。但是现在的职校生,大部分情况下是传统教育所不愿意选择或者不愿意选择传统教育的,不具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这样的学生去学中医这样一门非常依赖于其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科,实在是勉为其难。

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尤其是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要在短时间内想学了就能灵活运用,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讲究一个“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强制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在中医的课堂教学中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学生本来就有的厌学情绪更加浓重。

3.部分学生对中医教学模式不太认可

很多学生对西医的课程非常认可,因为西医往往是多媒体直观教学,学生上课可以听明白,但在中医课堂上,很多学生如坠梦中,或者干脆入梦中。一些学生据此认为西医他们更容易接受。

4.中医基础理论和当前的生产工作实践有一定的距离

当前的中医理论教学只重知识的讲解,而较少讲解知识的运用,造成学生即使学会了也无处可用的局面。汉方制药的司跟立先生曾经到河南医药高级技工学校和老师讨论当前的中医教育是不是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的问题,但没有结果。并且传统中医讲究的是个体化,而现代的企业生产经营中讲究的是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有着的矛盾。

5.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欠缺

当前在医院中已经很少看到只用中药的中医和只用西药的西医,无论是中西药结合,还是中西医结合,这样的一个两者互相借鉴乃至于融合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很遗憾,至今没有看到哪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中西医结合这门课程,也没有一本教材是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教材。即使部分职业学校同时开设中医和西医,但是这样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中医讲究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宏观的内容,而西医学讲究的是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微观的内容。即使是大学生同时学起来也是非常吃力,更何况是这些文化基础知识本就薄弱的职校生去同时学习这样两门医学课程。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受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只是按照大纲亦步亦趋,不能够帮助学生补足学生缺失的环节。

2.传统的理论课程离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又不能够将书本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部分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措施,造成学生厌学。

3.社会环境问题

这两年中药的注射液的问题,还有“张悟本事件”,都使一些舆论将矛头指向中医。

4.中医理论的误用

中医基础理论中虽然包含这很多养生和治病的法则,但是“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中医基础理论的博大精深使其返璞归真,真正对中医理论研究透彻的却又少之又少。部分学生学了一星半点就使用,往往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对中医产生怀疑。更何况一些学生只是学了一些中药的功效,连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很难分清,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误用。

5.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已经从清末到现在讨论了上百年的时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

1.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的基础薄弱,那么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尽可能教授简单实用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先把基础知识补足。

2.丰富教学手段

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图片甚至影视片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在实际环境中讲授中医药知识,如讲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讲解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效果会更好。

3.在中医课程中加入西医的元素

如在讲解麻黄汤的时候,不妨讲解一下新康泰克和快克,进行对比教学。

第5篇

不过身体一直很差,三天两头感冒、拉肚子、没力气,就是在所谓的亚健康与生病间晃荡吧。

大一时开始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附在最后几节,零零散散的,有前面几章七情六病因学、五行制化这些理论的支撑,后面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谨避淋雨涉水这些养生理念也就顺理成章。初次接触这些莫名其妙的理论,觉得挺新鲜,平常也就注意起来,日子久了,发现好长好长一段时间没看过病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东西真怪,真神了,回顾一下好像也没做什么,只是下意识地在迎风时,想到风虽长养万物,过之为风邪,于是小心点,避避风。下雨淋湿了赶紧换裤子,防止湿从表入,也就省了什么抗恶劣天气能力的必要。吃饭时每次都是七分饱,尤其是重大聚会、节庆,一吃到七分饱就警戒自己:多吃成痰,接下来的就不是什么高蛋白、高营养,都是痰湿瘀滞,于是也就流着口水坚守阵地。最晚到了十一点就去睡了,过子时伤身子,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本,熬不得夜。听起来,都是一些生活上很琐碎的东西.

于是开始对中医刮目相看,这玩意有奥妙。找了些杂书,慢慢看起来,日子也就渐滋润。意外地发现,大学五年,竟一次也没感冒过。

后来书看多了,发现中医虽能把人调到平衡,不生病,但要强壮,光靠这些还是不够的。于是又断断续续看到了一些内家功夫的书。其实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也讲到五禽戏之类活动筋骨的内容。

这里有两个案例可以说明一下。有一位太极拳大家,在练太极以前素来体弱,几乎重病一命呜呼,幸逢医术高明的中医师力挽狂澜,倒也存活下来,不过身体仍不爽朗,后来开始练太极,终于身体越来越“强壮”。另一位是名中医,平常就内视守神,也没怎么刻意锻炼,一辈子身体好的很,无疾而终。内家功夫形意拳中有称:懂得这套理念,无论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武。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第7篇

关键词:四川;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策略

一、引言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的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南宁中药养生旅游,最近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关于养生旅游,伯尔尼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提出:“养生旅游是指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夏威夷养生旅游组织提出:“以追求身体、感情、精神、灵魂平衡和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我国学者周刚(2008)提出,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的养生是泛指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在世界养生旅游繁荣发展的同时,在差异化特色化与市场的认同原则的作用下,我国学者达成共识认为中国养生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应该为中医药养生旅游。

关于中医药养生旅游,田广增(2005)认为中医药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群(2006)认为作为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的中医药旅游是一种探索性的以中医药为载体的旅游项目,集旅游与中医药为一体,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张春丽(2009)对杭州中医养生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康保苓(2009)对浙江省疗养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中提出中医药旅游的形式多样化。孟晓翠(2011)认为河北省发展养生旅游的重点在于结合中医药理论中的四季养生。笔者认为中医药养生旅游应以传统中医药养生学为依据,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一元论、天人感应、整体恒动观等,由温泉、森林、海滨、盆地、草原、民俗资源、医疗医药资源等构成吸引力载体。在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研读相关中医养生基础著作后,总结在做《米易县健康养生产业规划》时的一些经验,笔者提出一些自己关于发展四川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看法。

二、中医药养生基础理论与旅游发展

1.以情制情理论与旅游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根据情志之间存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激发相应的情志来制约、克制、借以协调情志,恢复或重建精神平和的状态。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阐述了这一方法:“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制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制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侮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制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试听。”据此,我们了解到: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肺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的原理。根据这些原理,我们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根据不同旅游者最近的情绪状况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比如思虑过度的游客,我们可以带他参观岳飞墓,了解秦桧与岳飞的故事让他产生怒气,又比如最近易怒的人,我们可以带它游览汨罗江,了解屈原的故事,产生一种悲伤的情绪,再比如最近高兴过度的游客,我们可以带他游览鬼屋或者参加蹦极、坐过山车等刺激娱乐,产生一种惊恐的情绪。这样,情绪的调整可以使游客恢复一种健康的状态。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情绪会对不同脏器有所伤害,根据不同游客的情绪,我们在搭配游客饮食的时候也可以有所注意。

2.四季养生理论与旅游

春季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养生有很多注意。我们以《黄帝内经》为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容……以使志生,生而勿杀,杀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又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告诉我们在春季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这样才符合“春生”之意。所以春天一定要心情舒畅,最大的忌讳是“怒”。《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这告诉我们春天在旅途中要稍微多吃辛辣或者甜味的食品,不宜吃酸的东西。中医理论推荐在空气清新的地方打球、跑步、放风筝等。除此以外,文中还告诉我们春天要晚睡早起,多沐浴阳光。并且春季阳气始生,乍暖还寒,《千金要方》告诉我们要“下厚上薄”,逐渐褪去衣物。

夏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告诉我们夏季要注重一个“长”字,即精神要充沛饱满。中医理论告诉我们要以静制暑,心神安宁,早睡早起,少吹风扇或空调,纳凉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远离门窗缝隙,屋内不可有穿堂风。由于夏季主心,心火易于亢盛,所以多吃消暑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之类的,也可稍微多选择具有酸味,辛辣香气的食物,不可多吃冷饮。丘处机建议我们要居高纳凉,所以中医理论中夏季最好的旅游去处是名山。四川的青城山就是国内游客酷爱的夏季旅游避暑圣地。

秋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告诉我们秋天要保持精神安宁,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俗话说“春捂秋冻”,中医理论要求我们秋天穿衣不要太多,应该有所控制,所谓“冻一冻”。然而冻的尺度也应该根据不同人和不同地方而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和北方

的秋天就不再适合冻了。中医理论还告诉我们秋季宜收不宜散,加上秋季干燥的特点,所以应该少吃辛辣,多吃酸味果蔬。除了游客在旅游时有以上一些注意外,秋季主肺,为了缓和干燥的气候,养护肺部,中医理论推荐我们游览一些湿度相对较大的景区,比如游湖、观海和参观一些名山大川。

冬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告诉我们冬季养生要主“藏”,要早睡晚起,最好等待日出后再活动,以免扰动阳气。另外冬季要延长光照时间,加强体育锻炼,性生活方面也应该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蓄养。因冬季主肾,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所以饮食要少吃咸的东西多吃苦的东西。除此,为了防寒,冬季应吃一些羊肉、鸡肉、鹿肉等温补类食品。适于冬季的旅游活动项目较少,有冬泳泡温泉滑雪登山等,我们在从事旅游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冬季的养藏之道。冬季要养藏,要避寒就温,所以不是每个人都适于冬泳的,因为冬泳恰恰是避温就寒的,冬天是不宜洗冷水澡的;冬季可泡温泉,这可以说是就温之举,但冬季也是要无泄皮肤的,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冬季滑雪最好选在有太阳的时候,所谓:必待日光,可以吸收一些冬季珍贵的阳气但不要运动过久,出汗过多,因为这都不符合闭藏之道。

3.体质学说与旅游

由于先天、性别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差异的影响,人的体质会有不同,根据中医八种体质,我们针对游客旅游时的建议也会不同。例如,中医理论告诉我们气虚体质的人不宜大量运动,只能做散步、慢跑等运动,饮食上多吃补气健脾和胃的食物,也可常服人参、黄芪之类的中药。而血虚体质的人则避免操心,多吃补血的食物和当归、何首乌等药材。血虚体质的人要避免动脑的旅游项目,可以多观看一些歌舞和表演类节目。阴虚体质的人易怒且怕热,所以在旅游中要少参加竞技类的或运动量过大的体育项目以及决胜负的文娱项目,而且要多避暑,适于到海滨、高山等地旅游。这类人在住宿的时候最好住坐北朝南的房间,饮食宜选用滋阴补血或清淡的食物,还可服用山茱萸、天门冬等滋养肝肾的药品。阳虚体质的人畏寒怕冷,所以要注意保暖。这类体质的人四季都要注意适当运动,夏季不可在外露宿且室内外温差也不可过大。这类人很适合在夏季参加日光浴,每年20-30次,每周15-20分钟,可以大大提高冬季抗寒能力。火盛体质的人应该多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阳气散发出来,游泳是首选项目。旅途中应该多吃果蔬,忌辛辣燥热食物,少喝或者不喝酒。气郁体质的人应该多寻求快乐,在旅途中要多与人交流,多看喜剧、滑稽剧,有机会多看激励、励志的电影。饮食上多吃行气作用的食品,如韭菜、橙子、大蒜等,也可选用青皮、香附等疏肝理气的药材。

血瘀体质的人要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旅途中多吃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桃、黑大豆等,也可选用地黄、丹参等活血养血的药材,并且注意旅途中心情愉悦。痰湿体质的人不宜呆在潮湿的环境里,所以空气湿度较大的景区不是很适合。饮食上旅途中要少吃,且不可饮水过多,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紫菜、扁豆等。药物养生方面可以选择六君子汤等调补肺脾肾三脏的品种。

     除了以上中医药基础理论以外,还有很多理论可以灵活的运用到养生旅游的实践中去。然而,这些理论在旅游开发的应用中相对比较零散,我们将在下面的由笔者主研的《米易县健康养生产业规划》实例中谈到。

三、米易县实例

四川省米易县位于攀枝花通往西昌高速的途中,交通区位条件好,可进入性强,项目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条件宜人,区内大部分为山地,少部分为平地,安宁河穿梭其间,森林覆盖密度较大,综合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居住,尤其日光丰富,并且是国内有名的生态农业基地,区内盛产无污染水果、蔬菜、中药材,医疗条件良好。县域内有龙潭溶洞、挂榜清真寺区、观音温泉浴、国际皮划艇基地等一大批旅游景区景点,它是攀西阳光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加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将在此建立高规格三级中医院和治未病中心,此地将是游客观光、休闲养生、度假避寒的上佳之选。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设想,项目主体依托当地良好的阳光和生态资源,建设一批精品中医药养生旅游项目和产品,并结合区内和区外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几条高规格中医药养生旅游线路产品。主要子项目包括:水上运动中心、高尚山野养生廊道、温泉养生主题酒店、产权式度假酒店、风情RBD(游憩商务区)、滨湖休闲度假项目、中医五行养生馆等。同时,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与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生旅游产业,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休闲度假环境,最终将米易打造成有中医药养生旅游特色的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

项目在规划中注重了几条原则,即:国际化视野下本土原则、四脉原则、天人合一原则、形神共养原则和阴阳调和原则。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四脉原则,它们是文脉、商脉、人脉与地脉。在开发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区域植入不同的项目,要符合当地文化,要当地社区居民认同,要给商家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项目在开发时充分融入传统中医药养生理论,将米易县中心城区分为南北两大板块,城南主静,城北主动。城南主要打造高尚养生地产,开展一些静态养生活动,如推拿按摩、精油SPA,音乐养生,日光浴、针灸,药膳等。植物和花卉也选用药用植物和具有养生功效的植物,并且按照五行理论排列。以上项目都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市场需求严格设计,详细情况由于此处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城北主要是运动养生。传统运动推出的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以及常规的中医养生气功。由于米易县有国际皮划艇训练基地,所以城北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水上运动项目,例如室内游泳馆,亲水娱乐项目等。城南通往城北的路沿河设置健康步道,因为米易常年气温温和,裸足在步道上行走可以起到足底按摩的作用。

米易整个城市游客接待体系都根据中医药养生理论来设计。比如四星

级的安宁明珠大酒店位于安静、少污染、少辐射、少噪音的位置。酒店大多数房间坐北朝南,这样有利于房间的室温调节和室内采光通风。酒店的室内外都有适合顾客健康的植物,比如酒店窗台配有月季、玫瑰、牡丹兰花等。房间的室高都在三米以上,房间进深在地板至窗户上沿距离的2倍左右,室内装修全选用绿色环保材质。在被褥的选取上符合养生理论,选用新棉,宽大的尺寸,床上铺设0.1米厚的棉垫取代席梦思。枕套、枕芯都是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家指导下特制。由于米易气候长年温暖,最适合冬季养生,所以产品的设计在冬季养生上有所侧重,前文中提到冬季适合温泉养生,所以米易花重金打造五星级养生温泉酒店。预计建好后,顾客将首先体检,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进入不同的温泉池。不同的温泉在温度、矿物质和药物选用上都会有所区别。尤其女性温泉具有美容瘦身功效,池外还配有多种瑜伽训练。除此以外,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项目组很注重养生文化产品的打造,比如深度挖掘当地观音文化、长寿文化以及民族养生文化设计相关线路,并开设养生大讲堂等。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大力推行琴、棋、书、画、垂钓、种花、读书等对身体有益的休闲娱乐项目。

整个养生旅游项目硬件配置上除了路网、电网、水网、通讯网等将会有所改造外,项目还专门设置了高规格的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体检中心、中医药养生旅游商品集散市场、中医药旅游主题步行街等。在软件方面县政府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专门培养中医药养生旅游所需要的人才,并且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家长年坐诊,特别还建立呼吸类、风湿类以及中医药养生类专业研究生实习基地。

四、四川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四川在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时应采用的策略有:

1.政府主导,多建立一些养生旅游有关的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政策相对灵活,整合资源对外联合营销,多主办药博会、养生文化旅游节等展会。

2.要深度发掘中医药养生与旅游的结合点,让中医药养生和旅游不再割裂或者硬凑,应该使二者浑然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养生旅游。

3.产品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吃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项目要有体验性,旅游商品不仅美观且要有实用性,要让游客开心而来健康而归。

4.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海拔,发展适合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养生旅游产品,且深度提炼地方养生文化,尤其是民族、民俗类传统养生文化,在旅游产品和建筑装饰上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植入或点缀。

5.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招徕人才,并尽快出台养生旅游职业标准体系,为养生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裕而优质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9-54.

[2] 任圆圆.亚洲“医疗旅游”市场吸引欧美患者[J].医疗保健器具,2005(12):29—30.

[3] 田广增.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82—85.

[4] 王景明,王景和,对发展中医药旅游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0(8):85—86.

[5] 陈永宁.上海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人有可为[N].中国中医药物报,2000—10—06.

[6] 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77—80.

[7] 张群.中医药旅游开发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488(12)(中旬刊):272—273.

[8] 张群.中医药旅游的产品开发与市场分析[J].市场与发展,2003(10):30一33.

  

第8篇

关键词:MOOCs;中医药;远程教育;适应性

0引言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从2007年出现以来,呈井喷态势普及,自2013年进入中国以来,国内很多大学已经或正在与edX、CourSera、UdaCity三大平台展开合作。2013年5月21日,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国内多数985大学紧随其后宣布携手打造“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以期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并联手服务于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引领中国的MOOCs发展。如此迅猛的发展自然也波及到了中医。

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心通识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2013年12月2日在CourSera,成为上海高校首批亮相于全球的MOOC之一,该课程内容是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理论、思想及其产生、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背景。此课程仅一期课程选课人数就高达15399人,其中活跃的学习者11000人,视频下载及浏览超过14万人次,由此可见中医药的受欢迎程度和MOOC的巨大能量[1]。其他中医药课程包括“走近经络”、“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国功夫与经络”等也陆续的上线,均受到了好评。

1中医药对MOOCs基本特征的适用性

通过中医药类线上课程受欢迎程度可以看出,借助于远程教育平台我国传统医学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中医药能否更好的扎根于这片土壤,下面从MOOCs的大规模、开放性、在线性三个方面对中医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1.1规模性分析

MOOCs中的M(Massive)表示大规模。中医课程学习人数的规模是巨大的。①目前全国有32所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高等院校,52所综合大学设有中医药院系或专业。其中,2010年,仅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数就为100687人,毕业生数为81094人,在校生数为353963人[2]。②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显示,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3]。中医在保健养生上的独特优势,使得中老年人对其关注度较高。另外,亚健康的庞大人群,也是中医施展拳脚的土壤。③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开设,也使中医文化更多的被认识和关注。这位中医课程的海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开放性分析

MOOCs中的第一个O(Open)表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度较低,不必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考核,学生来去自由。作为中医课程来说,面向的既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中老年。既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其部分的课程不限年龄层次,知识层次,地域环境,受众人群广泛。而且大部分来学习中医的人,并不是为了成为医生,只是为了了解中医相关知识,因此MOOCs的开放性十分的适合中医。

1.3在线性分析

MOOCs中的第二个O(Online)表示在线性。发达的网络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为网络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计算机或手机已成为家庭必须品,普通人掌握移动设备已无障碍。因此通过在线观看的方式学习中医知识是可行的。

2中医课程对MOOCs等远程教育的适用性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历经了千年的发展,浓缩了先辈们的智慧精华。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已经很难通过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认识中医的价值。中医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其包含哲学、养生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会而构成的其他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另外中医临床医学以个体或群体的经验,在实现医学现实价值的同时,补充和强化着中医文化体系;而文化背景和现实临床的结合,便产生出独特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由此,文化价值、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是组成中医学体系的三大板块[4]。下面从中医文化、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养生保健这几类课程出发,分析MOOCs与中医各类课程的适用性。

2.1中医文化类课程

中医文化类课程是目前开设的比较多,也是十分受欢迎的。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心通识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和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推出的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其中介绍了针灸铜人、经络学说等内容。这类课程借助MOOCs平台有三个优势:其一,大部分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其二,课程学习基本上没有门槛,专业性不强,十分适合MOOCs这种受众人群多样化的情况;其三,授课内容比较灵活,通过引经据典,采用丰富的事例,边听故事边学习,能吸引人,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具有良好的效应。这类课程以讲为主,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换为MOOCs的教学方式比较的方便,对于远程教育的适应性较好。

2.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中医基础概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方剂学、中药学、伤寒论、温病学等课程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中医药基础概念,学习这些课需要一定的循序渐进过程。这些课程授课内容大多比较抽象难懂,也相对枯燥一些,适合于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或者参加成人考试获取学历/学位的人,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接受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因此理论性强的课程对于远程教育适应的人群较少。

2.3临床实践类课程

针灸推拿、护理类课程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由于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远程教育中无法保证学生动作的标准、规范。临床中各种病症的医治的演示,也无法直接通过远程教育展现。这类课程的考核也不能仅靠做题完成。如果是为培养相关专业合格医生为目的的话,这类课程不适合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如果仅是大概了解,简单尝试的话,剔除考核部分,进行远程教育也是可行的。

2.4养生保健类课程

养生保健类课程也是能较成功的移植到MOOCs平台的课程,其优势有以下几点。一些受众人群基数大。养生保健一直是热门话题,另外“亚健康”、疾病低龄化、“治未病”等名词被熟知,使得各年龄段人群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自然而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二是互动性强。和电视讲座、网上公开课相比,MOOC更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也让由自身病症与中医名师的讲述产生共鸣的人们,有了一个交流的渠道。三是考核要求低,不苛求学生必须参加及通过课程考核。

从MOOCs角度来说,中医文化类、养生保健类课程较适合现在的模式。而中医理论、中医实践类课程相对来说不太适合,一个是表现较抽象、理解难度大,可能会导致规模较小;一个是考核难度大、无法保证操作规范。

3中医远程教学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于前面分析的适应性较差的课程我们可以探讨其他途径,下面就中医远程教学的表现形式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思考。

⑴真人讲授。MOOCs为扩大影响力,利用名校名师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不缺乏大师级人物,除了一些高校、医院的著名专家教授,更有享誉盛名的国医大师。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枯燥的理论化为生动的语言,吸引更多人来学习。

⑵动漫形式。远程教学的受众人群良莠不齐,知识基础程度不一,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中的文字部分理解能力较差。这时候可以使用动漫的形式,方便人们理解和接受中医知识。

⑶新技术应用。各类新技术及其衍生产品有可能弥补中医远程教育课程中测试、交流互动的不足。比如:通过虚拟人技术、触摸屏技术的结合可以进行认穴、点穴的操作;虚拟人技术、遥感技术、远程控制等技术的结合也许可以解决针灸推拿课程中的操作问题;更有通过全息影像、三维成像等技术让学员置身于虚拟环境,当一回医生的创意。当然这都需要软硬件等条件更加成熟才能实现。

第9篇

一、BB平台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LearningSystem,简称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内容资源管理: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2)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生成综合测试分数。(4)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册或注销学生团体或个人的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他内容区域可在不同学期循环使用课程;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数,生成统计报告。目前,BB平台已被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BB平台建设的探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BB平台的建设构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尝试使用BB平台,其建设思路具体可分为课程设计、课程信息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测试评估等步骤。首先是课程设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主要是制订中医基础理论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宗旨。具体包括:(1)课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重点与风格特色;(2)课程设计:采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设计,包括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3)功能确认:确定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的各项功能,如查询检索功能等;(4)方案确认:研究形成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开发方案。其次是信息平台研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研发主要是对课程的网络平台系统进行研发。主要包括:界面设计: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方案,设计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各级界面;代码编写:根据课程设计和功能,进行程序代码编写与开发;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链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网络平台主体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信息查询、浏览等各项功能。再次是资源建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即是在BB平台系统上完成教学资源的上传工作。主要包括:资源采集:获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所需的文、图、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资源整理:对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与格式转换;资源上传:按照BB平台设计要求,上传各类教学资源;资源完善:根据教学需要,修改完善教学资源。在设立多维链接的基础上,使重点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简介、课程基本信息、教师信息、教学大纲、课程文档、教学日历、教学讲稿、多媒体库、课后作业、综合练习、讨论版、外部链接等信息模块。最后是测试评估。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测试评估即对已建好的BB平台系统进行检测,测试其各项功能与技术是否达到方案要求,并对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技术检查:从信息技术角度,对BB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内容检查:从专业角度,对BB平台内容的正确性进行检查;课程运行:在教学工作中,开展BB平台试运行;验收评估:根据以上检测情况,修改完善BB平台。3.BB平台应用效果评价。(1)学生反馈教。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兴趣提高,我们教研室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BB网络平台建设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多媒体资料更加的丰富多样。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教师课堂使用的幻灯片,也包括相关录像片,某个专题设计的文献资料等,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通过BB平台的建设,使得以往抽象繁杂的理论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互动式学习,延伸课堂教学。依托BB平台,98%学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基于BB平台的崭新学习方式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BB平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教师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BB平台给学生留预习、复习作业,并可以随时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同时也畅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2)教师反馈。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在没有BB平台辅助教学以前,教师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占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测试,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课上时间,无形当中就挤占了学生的课堂时间。BB平台方便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课堂只留给教学,而测试和答疑随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既保证了教学进度,也保证了教学质量。(3)及时了解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台之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通过作业、测试、讨论等环节全面掌握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针对重点、难点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缓解了课堂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远程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而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这对促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雅 李卫红 许筱颖 马淑然 刘晓燕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