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55: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管理专业背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多元文化 旅游管理 艺术教育 民族性
[作者简介]张海彬(197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XJC760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1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具体到旅游就体现在文化和艺术旅游的全面兴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作为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专业素质构成无疑是复合与多元的,在多元文化视阈下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旅游快速发展中,文化与艺术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旅游本质上是一项购买文化、消费文化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旅游业若缺少了文化底蕴,便会失去特色和吸引力,旅游市场竞争的最高层次在于文化竞争。刘云山同志在2010年博鳌国际论坛上用一句话生动阐明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显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正在由“娱乐型”和“消遣型”向“文化型”与“审美型”转变,故从人文角度看,旅游具有多元性文化意义。文化既是思想领地和精神家园,是引领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对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增长的重要极点,现代旅游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旅游,是对大自然的鉴赏,对人类文化的感悟,这其中都包含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旅游也是一项涉及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旅游是艺术的现代替代物,因此旅游也是个美学问题。”艺术促进人类文化的形成,同时,也是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可以说,在旅游文化范畴中,艺术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一个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文化亮点。但凡旅游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可以预见,随着现代旅游的飞速发展,文化与艺术因素、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会更加的深刻和紧密。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艺术教育联姻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旅游行业需要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文化素质的形成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必然要求,享誉世界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被国际公认为“洛桑模式”,该理念尤其注重以文化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应用的教学体系,形成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究其本质是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教育教化过程,而艺术教育正是一种提高人的修养、启迪人的智慧和挖掘人的潜能的文化教育形式,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艺术教育,即通过艺术的理论和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艺术不仅是一个认知体系,更是一个价值和伦理体系,与文化素质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融合、彼此强化的关系。爱因斯坦曾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反映真理并用真挚的感情来表达,在培养陶冶情操、创新思维和发展想象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旅游文化的引领者,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和管理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要培养能力更为全面和素质更为过硬的旅游管理人才,艺术教育显然是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发挥旅游的文化特色,使人从容优雅,令人身心愉悦,引导人们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从而极大地丰富审美化的生活——旅游的文化意义。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跨学科交叉优势,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不仅是当代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发展实践技能,更需其激发对旅游发展的感觉和悟性,而这种“激发”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艺术思维来实现的。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将融入社会,融入旅游行业的各个层面,他们的艺术素养必将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对一定的行业标准和社会风尚的形成起到引领,这就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本身的意义。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艺术教育的路径选择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这让文化的更新转型日益加快,造就了当前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要以艺术教育切入,突出文化特色,真正实现可持续性的优质发展。
1.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外出旅游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常态。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飞速发展就是体现。但根据事迹统计发现,虽然我国整体出游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国内旅游人数却呈现下滑的趋势,出境游和自助旅游人数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满足了基本的浏览观光外,人们对传统的模式化的组团观光旅游产生了疲劳,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大部分游客对个性化的、体验式的旅游方式产生了兴趣,想自主安排旅游行程和线路。这与传统的随团旅游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2.倒逼旅游企业转变服务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消费方式,对旅游消费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也逼迫传统旅游服务模式自我改变,以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传统的旅游服务企业由于占有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消费者自行选取产品的成本高,信息也不对称。这让旅游消费在传统的非网络时代形势下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低,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相关信息,其信息成本大幅降低。在互联网时代,旅游服务业的行业基础正在被削弱,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企业要改变思路、转型发展。
3.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形势下,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个性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凸显。人们出游已从最基本的统一的观光发展到以满足个体内心精神需求的阶段。因此,未来旅游企业要大力发展个性化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顾客的新需求。在个性化时代,要求旅游产品提供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方面全方位提高质量,保证游客有一个好体验。
二、“互联网+旅游”背景下对高校旅游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1.要求大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随着旅游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不断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企业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这种创新创造能力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方面,要求管理人员要在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当地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现状,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例如,近年来随着周末短途旅游的发展,很多地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机遇,各地纷纷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喜爱,获得较大的成功。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等五个方面。对旅游服务业而言,这五个方面的创新都会涉及到。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统筹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学生创新创造素养的培养。
2.要求大学生要提高日常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企业从用人角度看,也需要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并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如果管理人员不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淘汰。旅游人才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提升学习能力。一是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自我充电,始终把握市场发展的最前沿。二是要不断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要不断锻炼个人立足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统筹资源、统揽全局,把握发展大势,找准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3.要求大学生要提高日常精细化管理能力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基础。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精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企业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对服务过程每个环节的精细把握。这种精细把握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在每一个环节的诉求,作为产品提供者应如何将产品服务同其诉求相匹配。例如,关于旅游行程安排,在服务过程中要细化,要提前规划好时间和线路,同时,要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听取消费者的要求,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因此,精细化管理是旅游服务中必不可少的。
4.要求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
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呈现新的特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新的标准。总体来说,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这也成为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个人,也应有意识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对策
1.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看,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擅长做题而实践能力不强。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时代,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其贯穿于整个学校学习阶段。在具体工作中,要在考核方式方面弱化标准答案方式的影响。提倡自主学习和考核方式的创新,高校在对试卷进行规范时,尽量给任课教师更大的空间,同时鼓励教师尝试开放式考核方式。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高校要深入企业加强调研,积极与企业对接,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适应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培养人才的基础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水平。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来说,要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从某一岗位需要的能力素质出发科学设置合理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调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不?嘤呕?教学内容。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要将信息技术融汇到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服务思维,提高新媒体的使用能力。
3.研究开设互联网经济课程
当前,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经济对各行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在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专门课程,但都还不深入。有的大多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很多时候都将互联网看作是一种营销手段,忽略了互联网本身对旅游服务价值创造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培养适应当前形势的高素质大学生,就要不断引进综合课程,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要开设单独的互联网经济这门课,使学生对互联网经济的规律和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将互联网经济理论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必然需要大量能满足市场要求的旅游人才,而未来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与互联网相关。201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由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人数只占总比的3.6%,出境游中高达65%的客源已不再是由传统的旅行社提供服务。传统旅行社的处境在携程网、去哪儿、途牛网等的进攻下举步维艰。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也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形态、新业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各产业(包括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密切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影响,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国内大约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在办学规模得以扩张的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差强人意。在近几年由教育部和各省公布的就业预警“黄牌”、“红牌”专业名录中,旅游管理专业多次榜上有名,甚至在2014年时上升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虽较早出现在研究型大学,但是当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却演变为地方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然而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却采用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使培养的人才在能力方面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因此,设置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老师从整体上认识影响学生能力构成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将有利于动态把握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研究,让用人单位加深对大学生能力的认识和了解,用人时才有可能优先考虑本专业的毕业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综述
随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旅游教育在我国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1978年正规旅游教育的出现后,学者们开始对旅游专业进行关注和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也相继召开。在研究的进程中,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主体――大学生的能力逐步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采用关键词搜索,发现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发表。秦远好等(2011)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学生、学校及企业的大量调查,找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通过能力期望与实际能力的差距研究,指出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途径。徐峰(2011)通过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个体就业能力的差异,通过差异找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纵观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能力的研究目前主要从就业角度、学科角度、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而在“互联网+”这种新业态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的构成很少涉及。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传统的能力构成难以适应旅游市场人才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的构成研究应符合“互联网+”的总体导向。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构成
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管理部门都热切欢迎那些既拥有旅游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又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加盟。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构成很大程度上都是沿用了研究型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的体系,仅仅注重旅游服务技能的培养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移动平台的创新应用、网络新媒体营销等能力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王钦安采用现场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式,通过基于岗位需求的研究,指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是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中较为重要的能力分别是: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最需要的,对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物件与规范操作能力,再次是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
方法能力主要包括:改造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诚信与敬业;公关礼仪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能力笔者认为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上吻合,故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
四、“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旅游行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从笔者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很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还是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传统的旅游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这种培养方式下培养的人才的能力就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背景下新业态的出现,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能力培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调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传统体制中,在长期广泛采用的“灌输式”理论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采用标准答案的方式影响下,缺乏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通过模仿学习知识,而不善于创新。互联网时代对创新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的要求要高于传统经济时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方法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首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根据旅游业岗位群所需的关键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等;导游业务课程中要加强智慧景区讲解方面的内容以及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等;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智能停车、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等;在旅游规划课程中增设智慧景区规划建设的模块等。另一方面,修订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新开设电子商务实务基础、网络零售实务、网络营销、3S技术基础等课程。
(三)应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旅游业本身就是服务性行业中的一种,其最重要的就是满足游客的需求,然而,对于“满足”的观念,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服伺满足”方面,应该认识到全域旅游中的服务理念,认识买卖双方之间的新型关系,把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来提高游客的体验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己任,是旅游企业发展中赢得口碑、获取信任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所以应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亲和力,从而一步步使管理者得到完善,最终将其力量投射出来,反映在游客的印象中,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利益。
(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 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研究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的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日语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创新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分析 基于信息化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档案共享模式研究 高校美术教学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改革探索 信息化背景下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刍议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模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材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3]Bruce Joyce著,荆建华译.教学模式[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4]崔允,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摘要: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缺口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以“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大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改革
一、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的背景分析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从中国有旅游的那一天起,三峡旅游就是中国旅游的王牌景点,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三峡旅游所具有的人文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不仅在中国旅游业中有代表性,就是在世界旅游业中也具有独特性,三峡旅游是国际品牌。在2010年,围绕《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轴贯通、两极辐射、三区联动、腹地延伸”的总体布局,“将长江三峡旅游建设成以新三峡为品牌,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以科考探险和体育竞技为补充,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旅游业大发展的黄金期,亦是重庆旅游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旅游人才成为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调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重庆市“十二五”期间旅游人才需求量预测表(单位:万人)
重庆市“十二五”旅游人才规划预测,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0.15万人,增至0.25万人。到2020年,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0.15万人,增至0.52万人。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将由2010年的0.75万人,增至1.87万人。到2020年,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将由2010年的0.75万人,增至4.64万人。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1.36万人,增至2.97万人。到2020年,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1.36万人,增至6.49万人。
当前重庆市拥有旅游人才5.78万人,占该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8.9万人的20%,即百名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中,仅有20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短缺,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以上所述,切合三峡特色旅游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
二、旅游专业课教学现状
旅游相关行业是一个动态性非常强的行业,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模式相关的旅游产业模式、旅游行业要求都不同。但长期以来,学校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依托于制定和完成教学培养计划,对于现实旅游行业的了解和行业发展情况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跟进,旅游教学部门与相关旅游行业的紧密联系较少,导致教学部门缺少对旅游行业不断变化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实践和工作学生情况的有效总结和改进。
1.教学思想陈旧,强调“四个中心”。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袭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强调“四个中心”: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学生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旅游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的偏差。这种传统的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和灵活性,造成过分依赖课堂教学,被动学习,从而造成学习的惰性,最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21世纪旅游业对高素质、会求知、能创新的旅游人才的需求。
2.教学过程呆板,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旅游业虽然是现代化的开放产业,但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却大都是教师在“讲旅游”,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讲台、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课桌上记笔记,老师是讲课的主体,学生是课堂上的听众,学生没有真正的旅游体验、训练和实践机会。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很快,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层出不穷,但旅游教育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足,不注重与外界的系统协作,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进知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3.实训条件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狭隘和滞后性。目前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方面普遍存在缺陷。许多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多媒体教学设施缺乏,旅游模拟实验室条件较差,有的模拟导游室、客房和餐饮在一个实验室内,学生操作起来拥挤不堪,达不到实训的基本目的。这些旅游教学设施方面的不足,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最大障碍。另因实训基地较少,在旅游教学环节安排上仅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未安排实践课时,仅安排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而技能课的技能训练所占的课时比例也很小,毕业实习的面也比较窄,大多是服务性的学习,管理性的实习很少,而且实多安排在最后一年,平时的实习和见习很少。学生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实践知识非常贫乏,这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实习制度 改革 小学期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19-03
一 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全国31个省市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同时,其快速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的普遍认可,兴办旅游教育的热情高涨。
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可追溯到园林系建立的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而后在2001年创设生态旅游专业,2007年正式被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制度上缺乏系统规划,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作为旅游专业人才来讲,对学生实践实习技能的要求不亚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由于实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应实习条件的缺乏,所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旅游服务第一线,无法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型人才。
二 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制度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括职业中学、中专及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公认的全球最佳旅游管理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主要是:人才培养要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并举;师资建设注重从业经验。日本的旅游教育科目分为专业教育科目和基础教育科目两大类。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在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职方向选择喜爱的学习领域。
国内关于实习制度的改革在近年来也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变革就是小学期制。当前,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实施小学期制,即在春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两个小学期作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小学期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针对性,更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的小学期实践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中国旅游教育创新中的典范。我校自从2007年开始进行小学期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
作为在农林院校基础上开设的旅游专业,教学管理、实习管理等诸多方面仍有很浓重的农学背景,但旅游专业与农学专业存在着鲜明的学科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给教学工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为与旅游职业高中相区别,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性课程,但忽略了对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出现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调查部分毕业学生和从事兼职的在校生,学生即使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际工作。
为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针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共计158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内容涉及学生实习收获,以及实习时间、费用、地点等方面。得出了以下结果:
1.实习内容简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只有23%的同学对目前的实习内容及实习计划比较满意,这说明教学实习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教学实习是由各门课的授课老师单独安排课程实习,实习过程中授课老师负责全面工作,包括讲解、实习安全和日常事务,其他老师起辅助作用。每门课都有各自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甚至部分课程实习内容有很多重合部分,导致学生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更是无法得到锻炼。
2.实习时间和地点安排不合理
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现行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42%的同学认为时间较短,应考虑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以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大部分旅游实习地点只局限于北京市区公园以及周边地区,学生对此不满。主要原因是本校的生源地主要是北京,学生对本地的情况非常熟悉,渴望探索新兴旅游目的地。此外,56%的同学认为实习目的地的住宿、餐饮条件恶劣,让人很难忍受,主要是因为现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
3.实践技能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
由图2可看出7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足够的技能,这说明我们当前采用的实习计划、实习模式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如一些实习课程仅仅安排3天时间,但安排地点在远郊区,来回时间就需要1天,这样学生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初步构想
1.大力推行小学期实习模式
小学期是新的教育模式。即实行“三学期”制,在“上学期”“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学期”,建议把其中一个学期专门用来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能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把对基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工作能力。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缩短春秋两个学期的时间基础上,在原有基础上利用暑假时间增加一个小学期。应当认真研究和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小学期的教学活动,力争使学生在小学期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整合实习课程,加强课程衔接
旅游科学是一个系统科学,学生所掌握的实践知识也应该是综合知识技能。所以必须在小学期实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最好开展多科目的综合实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野外实习、生态旅游类实习、旅游规划类实习以及管理类实习。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自然旅游资源类综合实习。包括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几个学科都与地理科学有关,因此应划分为一类。
实习地点初步定在野三坡景区,选择野三坡的原因是其景区内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百里峡地质公园、百草畔景区、龙门天关景,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由于地处山区,又有四季冰川等可供实习考察的气候资源,可充分满足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四个学科的实习、学习任务。
第二,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包括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因为这几个学科都和动植物、森林和生态系统学有关,放在一起实习能更加促进相关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锻炼。实习地点为百花山景区或小龙门林场—灵山森林公园。这类实习地点的植物多样性条件好,百花山森林覆盖率达90%,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现为北京市级自然保护区,因此非常适合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野生动物学这四门学科的教学实习工作。
第三,旅游规划类综合实习。包括导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都是与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相关的,由于做好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往往要前往大量的旅游景点,因此用导游学的实习在其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工作是非常恰当的。在去往多个不同的旅游景点的过程中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导游学的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应选择外地,同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为主。经过论证,我们初步定在西安—太白山一线开展此类综合实习。因为西安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非常多的高质量旅游资源。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这样安排既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更能满足导游学的实习锻炼。
第四,管理类综合实习。主要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两门课程实习。这两门课程的实习工作往往与学生工作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学校不对这两门课程实习作统一安排和要求,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可依照大四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实习时间和地点,由实习单位出具相关实习鉴定和证明资料。
3.对教学实习计划进行科学设计
教学实习计划包括教学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是科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条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对现有实习计划进行认真修改,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课程实习。
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介绍旅游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使学生明确参与实习的目的,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实习计划还要将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要求都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实习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抓住课程之间的联系,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此外,教学计划的安排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特别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留意用人单位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反映,并了解对人才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五 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不是解决所有专业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改革只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必然遭遇一系列难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其灵活运用。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实习方法,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培养适应未来旅游市场急需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向.加拿大大学的旅游相关专业学制教育体系现状研究[J].旅游学刊,2005(Z1):21~26
[2]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44~4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70~74
[4]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19~26
一、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应用型人才就是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或者是文化这些方面。简单的说就是“心里有做事(从业)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的生产,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
二、漓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虽然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然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按照这种要求进行培养目标设计时,究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往往会出现摇摆不定、含糊不清的目标定位问题,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课程体系设置严重滞后
目前我院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重复现象严重,如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涉及到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而在旅游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又涉及旅游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学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饭店管理概论、饭店前厅管理、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点管理等等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社会生活第一线的需要;所以在课程计划的变更、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时展的趋势,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当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教学经费和理工科专业比起来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学校所拨实践性教学经费有限,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路线和带队老师的安排上,不得不以资金的多少而设限。如我们学院在安排最具旅游专业特色的综合野外实习时,资金多时便安排到龙胜等地进行实习。经费少时,就安排在黄姚古镇门票较便宜的地方实习。往往一年一个样,很难做出长远安排,也无法建立稳定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再者,实践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外出带队实习的老师无论从体力上还是精力上的付出,以及所承担的风险都远远高于在教室授课的老师,而待遇上又很难体现出差别,所以大多数老师也不愿意承担此类课程。其次在实践实习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监督等环节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致使学生实习之后收效甚微,实践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而不具有实质性的效果。
三、漓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各高校的培养方向确定,其中,本科学生应以培养各级管理人员为主。专科学生应以培养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为主。因此,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输送基层管理人员,培养对象应具备旅游学科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服务的程序、操作规范,熟悉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有关泛北部湾周边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专业应用上,能讲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笔译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利用计算机解决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制订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学校需要对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能力分析与分解,然后制订合理的课程体系。这样,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才不会出现重复现象。一般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为旅游英语、日语、计算机应用、公关礼仪、语言文字、导游与旅行社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六个方面,并有针对地设计了相应的六个模块。在旅游英语、日语模块中,设立了旅游英语、旅游饭店英语、旅游日语、英语口译等课程和基本技能训练。在计算机应用模块中,安排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生需要取得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其具体的培养途径可通过学术交流、培训、进修等措施,持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或采用激励机制,鼓励现有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企业实地学习,掌握旅游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项目进行研究创新,突出其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度超前性以达到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同时,也可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一些高级管理人才来校兼职。比如我院旅游学院近年来从市旅游局、自治区旅游规划处以及龙胜温泉旅游公司聘请了一些旅游高级管理者前来任教。
一、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让他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放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放松身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对该专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且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1]。众所周知,旅游业涉及范围广,和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酒店住宿息息相关,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联系多学科的内容,以实现多领域知识的相辅相成。对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可把旅游管理专业和交通服务专业、商贸服务专业等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可以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让该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也让全民旅游成为可能,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增长,而以往的景区旅游模式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对此,要转变这一局面,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从以往的景点旅游、区域旅游,逐步朝全域旅游过渡。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所以各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应对来自新时期的挑战,做好人才供应。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式内容难以满足全域旅游需要,对此要实现专业转型,打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教育内容,让旅游管理专业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上更加全面。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现状
(一)人才培养体系有待优化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尚未重视市场调研工作的开展,这也导致以往的教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不具备趣味性、创新性,致使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2]。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为旅游专业学生确定发展范围,让学生的学习压力随之减轻,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其作用和价值难以发挥,这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不同院校在特色专业设置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尚未把特色专业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中,致使最终培育出的人才的综合能力不强,面对实际的专业问题时也难以独立解决。
(二)专业定位不够精准
虽然当下我国旅游行业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但这也并不表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轻松找到理想的工作。反之,有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只能找到和旅游管理相近的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定位以及专业内容定位时,需考虑上述问题,尽可能拓展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拥有更多的选择,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的情况来看,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眼光不够长远,只是将学生的未来发展定在了旅游管理行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选择的就业范围比较小,无法保障学生的就业率,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现如今,课程设置不合理可谓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共性,这也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发展。旅游管理属于管理和旅游的综合体现,学生不仅要全面了解旅游行业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应当具备管理的能力[3]。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把抽象的旅游管理知识转变成自身的能力。在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若学生只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那么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致使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阻碍。
三、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路径
(一)多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全域旅游人才,这也使得人才培养的重任落到了学校、社会以及相关企业的身上。在此背景下,应多方合作,一同培养全域旅游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牢牢把握全域旅游发展的最佳时机,与时俱进,和当地的旅游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全域旅游人才,也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如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师工作站以及大学生就业基地,并让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也让学生定期到当地各个景区实习。此外,还可以举办与全域旅游相关的讲座,邀请专家以及企业人才进入课堂分享知识。另外,校企合作一同制定全域旅游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新教材的开发、新课题以及新项目的研究,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突出国际化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需完成转型,除了要根据全域旅游人才岗位设定核心课程,同时还需要拓展学生的国际化眼界,使学生了解全域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4]。另外,高职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时,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拓展内容。如加强国际合作,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与国际院校或者是企业进行合作,不断开发国际化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增添一些和地区历史文化、地区全域旅游有关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呈现国际化内容,同时也要凸显本地特色,使学生以国际化的眼光学习旅游管理知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性、有效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并在教育教学中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5]。同时,跨界知识、职业文化和创新意识三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人才培养中也需要重视这些方面的内容。当下学科交叉也属于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时代,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有很多。对此,在实际培养工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文化,为其未来发展提前做好准备,使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学习方向,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跨界知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另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依靠过去的经验往往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可以确保后续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汲取知识,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转型。如某职业交通技术学院展开了“旅游+交通”人才培养改革,利用学院优势,积极培养交通旅游类人才,为房车露营基地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提供了人才支撑。再如某网络工程技术学院积极展开了“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探索旅游管理专业的全新发展方向,实现旅游信息化,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构建岗证融合新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的开展,可以从构建岗证融合全新课程体系入手,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受课程知识,逐步满足构建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要求[6]。在构建全新课程体系时,要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让工作室、实验室、企业均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以此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可尝试运用“1+X”的岗证融合新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让学生在日后就业时有更多的优势,这样能够满足旅游背景下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全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让其参与生产实践、定岗实习的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五)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而言,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影响转型工作的效果,尤其是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旅游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对此,为了加快专业转型的速度,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学校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转变教师教育思想,使其不再一成不变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各种全新技术方法展开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的革新与优化。其次,学校应严格考查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信息化素养,同时要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并让学生成为监督教师教学的一分子,以此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让教师更为用心、细心地完成教育工作,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再次,可借助网络学习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此让专业转型工作更加顺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应改变之前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把全域旅游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新时期旅游业所发生的改变。最后,教师还可利用云平成教学,把课堂上的交流互动逐步延伸到课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8]。
四、结语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
这“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广西地区对于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所以非常需要大批的优秀旅游管理队伍,因此广西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还需要给予大力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摄影课程,更是需要重点进行培养。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中的摄影课程教材内容都比较专业化,其中的理论课程较多,实践内容比较少,知识陈旧落后,非常缺少对于摄影工作细节内容的讲解,这也严重造成学生知识的落后。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在“一带一路”的环境和背景下,研究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摄影课程的转型路线,为培养优秀的旅游摄影人才做出贡献。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
在2015年3月份我国正式宣布推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愿景行动的条例,这项内容的发表也表示“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进步的阶段。“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的机制,而是国家发展的理念,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主要的发展背景就是依靠国家既有的多边机制,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一带一路”现阶段主要的发展背景[1]。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的发展情况和高校旅游摄影专业发展情况
在“一带一路”的我国发展的战略背景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旺盛,因此还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也为广西的高校提出了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同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摄影专业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一个类型,主要就是由于教材过于老化、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比较少等等,这样的情况也严重制约了广西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西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13所。而在这13的高校中,开设旅游摄影课程的学校又不到50%,这就显得供需严重不足。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已建设有的实验条件主要有:1个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室,1个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1个调酒实训室,1个形体房,3个校外实训基地。针对旅游管理摄影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广西的高校主要把这一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在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校内依然缺乏实际的管理以及专业的器材,这也是急需改革的一项内容[2]。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教育模式
1、个性和创新,求异的教育理念现阶段,在校园的教学过程中,摄影课程的学习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强调的就是拍摄人员对于器材的使用情况,还有画面中所蕴藏的内涵。摄影过程中独特的视角能够表达出作者主管的思想,还有对于自然和人文的关注。因此校园中在对摄影专业人才的培养道路上,还需要本着求异的理念,在根本上促进学生在摄影方面的发展,这样也能够在旅游行业中发展出摄影人才的特点[3]。
2、转变和更新:依照数学媒介的摄影知识在近二百年的历史中,摄影行业有着非常快的发展历程,其中和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摄影行业中也有着不同的流派。每一个流派在发展阶段都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特点,这也是摄影工作自身的魅力。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高校旅游摄影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多的特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展现出摄影行业的兼容性,这也是各种各样摄影技术的重要展现,同时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根本上启发学生的摄影思维,促进这一行业人才的发展。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转型
1、情景化模式探析
在近年来,人们在“一带一路”的环境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经济的进步,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旅游行业也在长远发展,特别是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摄影课程,由于传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还需要在根本上使用情景化模式进行探索,保证这一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情况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摄影教学的发展和进步[4]。
2、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在以上的校园发展情况上能够看出,现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建设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但是依然存在着器材和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这也是制约旅游管理摄影人才发展的主要原因。想要保证学生能够学好摄影最主要的就是动手实践,因此校园中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还需要重点发展,才能够促使学生的进步。
五、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和探讨能够看出,在“一带一路”的环境下,我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其中发展的重要地带,各个行业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特别是旅游行业更是繁荣昌盛,这样的情况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缺乏大批旅游专业的人才,因此高校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摄影学科也是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的一门专业,只有保证学生的基础进步,才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能够带动国家的经济进步。
作者:朱格里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穗.“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01:112-113.
[2]周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8: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