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55: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摘要:贵州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贵州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 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关键词:乡村旅游 魅力贵州 资源与条件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潜在优势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二、贵州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类型
贵州旅游市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根据资料显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贵州开始了最初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对一些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如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实际上,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最早的乡村旅游。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0年。这个时期,形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方针。按照这个要求,从2001年至今,贵州省有关部门着重进行了旅游业的结构调整,针对原先主要在风景名胜区展开的观光旅游,如何拓展它的内涵与外延,使贵州旅游既依托风景区,又跳出风景区,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其中,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的重中之重。
贵州乡村旅游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发生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满足农业发展与旅游需求的一切旅游活动,将贵州的真山真水的田园风光与古朴淳厚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贵州省独特的一种蕴含着乡间野趣和民间文化的旅游形式。目前贵州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郊型。这种类型是贵州乡村旅游区位经济模式的主要体现,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可定位为都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也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二是景区依托型。这是贵州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内,观光旅游可以向景区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依托大型风景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市场,保存乡村的原生状态,吸引游客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欣赏。三是村寨型。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贵州的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在老、少、边、贫困山区发展较快,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秀丽山水村寨结合了传统的文化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具有率先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资源与条件
从《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来看,我们知道,贵州旅游的空间发展战略根据贵州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在全省划出12个旅游区,形成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并制定了各区域的战略性、结构性规划。其中,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的重点。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是真实的乡村,乡村的古朴原始的风貌是发展旅游绝好的条件。贵州乡村大都拥有纯美的自然风光。贵州省是由无数风光美丽的自然村落构成的,贵州的每个乡村都可以开辟为一个公园,所以贵州又称为公园省。贵州的乡村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因此,贵州的乡村大多是民族村,而且是不同民族的村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服饰等都不相同,充分体现了贵州乡村的多样性。,贵州的乡村旅游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的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其精髓。安顺的摊戏、侗族的大歌、苗家的舞蹈都曾获得过国家大奖。文化并非只是文字性的东西,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物品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出白乡村,而且保留在了乡村。贵州乡村旅游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杨胜明. 乡村旅游应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力量[J].当代贵州,2004,(23).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SWOT分析;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028-03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层次消费有了更大的需求,旅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本文旨在分析烟台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探讨相关营销策略。
1烟台市乡村旅游概述
11乡村旅游定义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旅游经营活动。
12特点
时间上多为假期或农产品成熟季节;空间上多为市郊、山林、岛屿等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为农户;参与主体则多为市民;活动内容主要是游览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事劳动、了解民俗风情等。
13意义
现代乡村旅游给当地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渗透到其他产业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极,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4模式类型
分析烟台市乡村旅游现状及现有模式,探讨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国内学者总结了以下模式:一是普遍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的开发;四是古村落的利用;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六是与景区兼容的模式[1]。
结合其他学者的分析和烟台市实际情况,烟台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
141农家乐、渔家乐模式
烟台市周边的农家乐项目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崆峒岛渔家乐、莱阳濯村农家乐、长岛渔家乐、抹直口渔家乐、海阳朱吴镇农家乐等。
142森林公园模式
烟台市拥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5处,经营总面积达到42万亩,占全市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35%;制订了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省市级森林公园为补充的森林旅游发展格局。
143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采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
烟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蔬菜水果之乡,各区县市形成了以大樱桃、草莓、苹果、桑葚、葡萄等多种农产品的自助采摘为主要活动的观光购物农园,发展势头火暴。
144租赁农园模式
市郊农民将土地按小块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市民来此体验农事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其产出品多为自己食用或分赠亲朋。市民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民代管。
烟台市已有多家租赁农园。
145民俗文化村模式
农村地区积淀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烟台较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有栖霞牟氏庄园和莱阳梨乡风情旅游区。
2烟台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自然环境优美,精神文明先进
烟台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旅游避暑、休闲度假胜地,拥有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烟台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还拥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美丽的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2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好客休闲之都等荣誉。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共同吸引着国内外游客驻足,对乡村旅游有带动作用。
212历史悠久,乡村旅游文化多彩
烟台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剪纸、胶东面塑等传统工艺保存尚好,添喜、食俗、语言禁忌等风俗习惯特色浓郁。海阳大秧歌、莱州蓝关戏、胶东大鼓等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烟台市有11个旅游强乡镇和23个旅游特色村,数量均居山东省前列[2]。
213烟台市农业特产丰富多样
烟台海洋资源丰富,又有水果之乡的美誉。有长岛海参、渤海湾对虾等著名海珍品和莱阳梨、栖霞苹果、烟台大樱桃等果品,是全国闻名的特产。
22劣势及问题分析
221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烟台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较少,陆域以特色蔬果采摘、农业休闲庄园观光为主导产品,海域多数以品海鲜、渔家乐为主导产品,产品类型单一,同其他市县、乡镇相比,特色不明显。
222乡村旅游时间季节性较强,后续不足
由于旅游业属于假期经济,本身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而农业生产又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乡村旅游具有不可避免的季节性,导致在旅游淡季时村民的旅游收入得不到保障。
223乡村旅游设施层次低
尽管烟台市乡村旅游经过二十几年的开发,服务设施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上餐饮、住宿、娱乐条件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纪念品特色不明显,服务人员素质有待培训提高。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审美愉悦,也不利于提高村民的收入。
224缺少统一规划,盲目开发,模式雷同,多而不精
当前烟台市乡村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开发规划研究不到位,造成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模式雷同,导致市场恶意价格战的现象时有发生,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3]。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多但精品少,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线路。
225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手段单一
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在营销方面,存在手段落后、单一的问题。
23机会分析
231旅游业产业地位提升,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232人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进步
“十二五”期间,经济腾飞,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人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大。而乡村旅游作为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也日渐增多。
233城镇化建设的加快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内心将普遍诉求回归乡村、享受悠闲生活,无疑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并将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旅游类别[4]。且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
24威胁分析
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烟台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威胁主要为同行业竞争和消费者预算竞争。
241同行业竞争
周边青岛、威海、日照等滨海市县同属胶东半岛,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类似,且青岛知名度较高,其乡村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这与烟台市乡村旅游形成了地域竞争。
242预算竞争
乡村旅游和非乡村旅游的消费者预算竞争。度假区休闲、出境游等非乡村旅游项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因素。
3烟台市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31细分市场,推出不同主题的旅游点
完善旅游行业管理。除加强政府旅游部门的领导、监管之外,还可成立旅游合作社,进行整体的市场规划,对各乡村旅游景区和旅游经营者提供策略指导,防止恶性竞争。
针对不同的乡村旅游模式分别推出以乡土风情游、滨海海岛游、渔家乐农家乐、温泉养生游、森林氧吧游等多种主题游览;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32产品策略
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新,针对旅游行业的淡旺季现象,开发出分别适宜于淡旺季进行的活动项目;设计制造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降低普遍性较高、不具有本景点代表性的商品的经营比重。注重特色,精心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构建主题文化村和示范点,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以点带面,促进“遍地开花,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本旅游景点进行设施、路线和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引进CI,形成自己的鲜明品牌,提升旅游形象。
33价格策略
采用价格捆绑策略、心理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使乡村旅游景区在价格上提高竞争力。推出多个景点组合的套票、年票、家庭票,可以吸引近处的消费者多次消费;将景点、酒店和交通费用组合包装,以“物超所值”吸引消费者;推出团体优惠票,预订优惠票等。旅游纪念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要加强价格层次划分,同种产品统一定价,防止出现经营者私自提价,欺骗消费者,影响整体形象。
34渠道策略
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多为非乡村居住人口,目前的营销渠道多为门市直销。建议采用多种渠道进行营销,发展中间商(旅游批发商和零售商),为其提供相应的价格折扣,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新型的网络分销商OTA(Online Travel Agent),与专业的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多种渠道的售票、订票。
35促销策略
351多样化推广,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走整合营销之路
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整合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烟台市乡村旅游的各开发单位和景区部门应该和省市、国内甚至国外媒体合作,重点宣传;同时可利用名人效应聘请乡村旅游形象大使,加大宣传力度,走整合营销之路。
352加强政府公关,塑造良好公众形象
深入了解政府部门旅游统筹安排机制,以政府合理规划和部署为导向;同时加强政府和社会公关;利用互联网和社会媒体塑造良好公众形象。
353采用多种销售促进方式
针对烟台市市民和大学生,办理乡村旅游优惠护照用于景点门票半价和折扣优惠;针对外地游客,推出代金券和赠送礼品的方式。针对中间商,积极与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推出折扣补助等奖励措施。
354充分利用新兴营销模式
结合烟台市历史文化实际,充分利用事件节庆作为营销亮点;加强体验互动营销建设,在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的设计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广大消费者参与其中,加强沟通促进顾客满意;发动社会性口碑营销;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搜索引擎推广、团购推广等。
参考文献:
[1]黄爱莲.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73-12374,12378.
[2]刘宇艳.城市月月休闲汇的烟台创举[N].中国旅游报数字报,2012-06-22(20).
[关键词]乡村节事 原真性 品牌
节事是节庆和特殊或重大事件的统称,而节事旅游是以节事为主要吸引物而引致的一系列活动。与传统的旅游相比,节事旅游以对资源依赖较小,拉动效应较为明显的优势,成为了地方政府眼里的 “香饽饽”, 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节庆旅游自兴起至今,不仅没有过热、过饱和的现象,反而最近几年愈演愈烈。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大大小小的节事旅游活动,大到地级市的国际旅游节,小到村落的油菜花节、枇杷节等,而各地专业的节事活动网站也日益增加。可见,节事旅游早已成为一种长势较好的经济现象。乡村节事旅游发展至今,如何借节事的“热风”为乡村也刮出积极效益,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乡村节事活动的特点
1. 地区性强
乡村节事活动往往是依托当地特有的乡村风光、地方民俗或地方名人典故、地方土特产品为吸引物,地区性非常强。通过风味产品品尝、景观观赏,吸引当地市民及外地游客参与的活动,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从而取得文化、旅游、商贸、生产等多方面相互推进的综合经济效益。此外,这类节庆活动经济韵味浓厚,多由当地政府创办并进行投资、组织和管理的节庆活动近年来在全国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虽然以经济为目的,但同时也为人类挖掘出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所以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 经济效应明显
2009年3月1日第一批桃花开放到3月26日,不断一个月期间,成都龙泉驿区的桃花游已吸引游客260万人次,创下直接收入8100万元,旅游总收入3.24亿元,从而创下历史新纪录。大批量游客的涌入,除了产生必要的节庆收入外,游客在目的地还会进行餐饮、购物、住宿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的花费都是直接以货币的方式流入到当地企业和政府,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地方财政收入。节庆活动除了可以给乡村创汇和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外,对当地其他产业还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节庆活动期间,往往会促进当地贸易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不少地方企业借节庆活动宣传自己,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2009年武汉汉南甜玉米文化节上,不仅使汉南甜玉米名扬天下,而且每根价格平均6角钱,比节前翻了10倍。近几年来,该区谈成农业深加工项目10余个,引资20亿元。同年武汉蔡甸的首届莲藕节,也吸引了80多家国内外客商,签下8.95万吨莲藕产品订单。
3. 主题多样
纵观我国各地的乡村节事活动,会发现,乡村节事旅游的方式日益多样化。有乡村自然风光型,如江苏兴化垛田千岛菜花节、南京国际梅花节、辽宁抚顺冰雪节、山东的临朐红叶旅游观光节等;有选取当地特殊的地方民俗或当地知名的历史文化典故,以乡村人文景观为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四川广元的女儿节、浙江的绍兴腊月风情节、绍兴乌篷船风情旅游节、舟山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临海江南长城节;江苏的连云港渔湾民俗风情节和渔民节、江阴徐霞客旅游节等;有以农副产品为主题的,如武汉2009年农博会期间举办的喜鹊湖螃蟹节、新洲蘑菇节、汉南甜玉米文化节、重庆大足枇杷节、贵州桐梓松坎桃子节等。
二、乡村节事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 节庆内涵的不真实性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对节庆活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本地的历史文化、农村景观为渊源,想方设法创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一些原本是乡村的传统仪式,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甚至是举办的时间、次数上都做了改动,完全演变成为一种商业色彩浓厚的活动。这些节庆的活动一旦丧失了原真性,就已经不再只属于当地社区,失去了节庆旅游本身的文化品位,甚至引起了一些居民的反感。
2. 农业产品浪费现象严重
21世纪,当全球人都在倡导环保和低碳理念的时候,不少节庆举办地为了吸引大量游客,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不惜以浪费大批量的农副产品为吸引力。2008年10月19日,在广东东莞的新华南MALL生活城举办的番茄节上,近万名当地市民和游客用经过软化的15吨新鲜番茄当武器展开激战,现场成为了番茄的海洋。的确,参与番茄大战的游客当时都高兴了,但事后冷静思考,15吨番茄就在大家的手里全部浪费,这种以牺牲浪费粮食而换来的快乐是不可取的。
3. 节庆主题雷同较多
成功的节事活动应该是,它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带来的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生文化的挖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各地的节庆活动复制太过频繁,内容叠加现象较多,与本地特色融合较少。全国范围内以桃花节、梨花节、葡萄节等农副产品为主题的节庆活动非常多,更有甚者,同一城市周边不同乡镇举办同一主题节庆活动的数量也不少。乡村节庆产品日益趋于同质化,势必将降低节庆作为乡村旅游主要形式的旅游吸引力,造成了乡村节庆旅游资源的浪费。此外,雷同化较多的现象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竞争激烈,且特色不明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4. 游客参与性不够
从我国目前的乡村节事活动的举办上来看,大部分由政府操办,依靠企业或社会力量组织的活动较少,举办的大型开幕式闭幕式活动,都邀请地方官员、表演嘉宾参加,前来参观的游客可参与性活动较少,仍然停留在观光的层面。
从我国目前的乡村节事旅游产品的开发角度上来看,目前的乡村节事活动大多以观赏乡村种植的花草为主,结合周边农民自家房屋、院地为经营活动场地,举办打牌、喝茶聊天、吃饭等,所提供的活动较为单一,并没有结合地方节庆特色,真正提高游客的积极参与性。
5. 活动举办的不连续性
许多乡村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应,在举办节事活动之前未进行周边市场的针对性调研,对节事活动是否体现地方特色、基础服务设施是否配套、资源吸引力及资源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研究并不深入,往往在节庆活动举办时,才发现事与愿违,市场并不看好。所以导致很多节庆活动持续性较差,举办一次后就悄无声息的从旅游的舞台上消失。
三、我国乡村节事旅游发展的对策
1.坚持文化的原真性
节庆活动具有文化现象与经济内容载体的双重功能,文化是乡村节事旅游活动的最大吸引力,也是其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我们在举办或策划乡村节庆活动时,要抓住当地特有的文化。抓住文化就是要把握地方文脉,抓住乡村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和地方独有的民情风俗。乡村节庆活动必须依托乡村这个大环境,必须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离开了文化依托的环境条件,特殊的吸引力就不复存在。
此外,还要坚持文化的原真性。什么是“原真性”? 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之称的阮仪三先生在其书《城市遗产保护论》一书中定义为:“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所以笔者认为,乡村在开发节庆活动时,必须真实而完整的展现当地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现地方民俗节庆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2.提高游客的参与性
旅游业发展至今,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对景点的静态观赏,更希望能积极加入到旅游活动中去,增强旅游的体验性感受。作为以农村地方资源为特色的节庆旅游,一方面可以通过节事本身来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如举办玉米节等农产品主题节庆活动时,可以将农家乐的精髓吸收进来,如增加游客参与采摘、烹饪、露天歌舞表演等活动;另一方面,节事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适当外延,借助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设置相关联的娱乐项目,使当地资源更有活力和吸引力,更充分的完善目的地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或进行其它项目的开发。
3.树立地方品牌
打造地方品牌是解决乡村节庆活动同质化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农业节事活动也可借鉴哈尔滨冰雪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潍坊风筝节、广州国际美食节等几个国内著名的大型节庆活动的成功经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加、市场运作”的模式来运作。策划主题独特的活动,加强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研发和宣传,提高节事活动的娱乐性、游客的参与性,以及节事活动的延续性,坚持特色,力争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卢晓.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方桐.如何借节事风“刮”出好效益[J].农村新报.2009年12月8日
[3]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甄丽君,王严根.关于节事旅游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3月第19卷第2期
引言
(一)乡村旅游
成都市郫县“农家乐”打开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了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规模,趋于成熟,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现代农业发展为载体,乡土文化为根基,农民生活劳动为特色,集餐饮、住宿、参与、娱乐、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活动方式,是由景点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一种过渡的旅游新形态。
(二)智慧乡村旅游
智慧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发展形式,以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综合服务于游客的旅游导向、旅游体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各个方面,使旅游资源得以合理发展、统筹管理、全新运作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智慧乡村旅游借由智慧旅游的背景服务于乡村旅游,为更好协调乡村旅游的发展、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生态旅游等,提高游客的体验满意度开辟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三)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的“农家乐”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雏形,截止2015年12月以来,通过统计携程、去哪儿网、艺龙网等几大知名网站及通过成都市旅游局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成都市农家乐数量达到1万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有311家[1]。发展智慧旅游势必带动更多的农家乐客户体验的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成都市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阻碍
(一)旅游信息化利用率低下
成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利用率低下,通过调查统计,在各大知名旅游网站上注册登记的成都乡村酒店和农家乐都非常少,更不用提针对某一特定地区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而智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信息化的建设,这必将是导致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弊端。
(二)硬件设备落后
智慧旅游的发展依赖于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的支持。成都目前的乡村旅游基本上还依赖于口口相传的传统市场推广模式,对硬件的要求基本为无,所以,发展成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硬件也是一大伤。
(三)市场推广手段单一
成都乡村旅游虽然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但是面向的对象依然是成都市及周边的游客,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虽然现在很多的农家乐请了推手,进行微博、微信的软文推广,但是宣传手段仍然趋于单调,对整体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仍然是制约瓶颈。
三、成都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的成都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存在的障碍,结合目前成都市倡导的生态旅游、发展智慧旅游的大环境,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稳步推进成都乡村智慧旅建设。
(一)完善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
成都市乡村旅游协会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与成都市旅游局共同承办的机构。为满足智慧化发展需要,可以成都乡村旅游协会网站的基础上,完善成都乡村旅游管理制度,添加交通管理查询、气象查询等功能,为个性化乡村旅游提供服务。并完善成都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对接成都各地的旅游局,建立全面的成都旅游资源信息库,为智慧化旅游提供原始数据。
(二)完善硬件系统
随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快速发展,成都地区网络全覆盖已经不是梦想。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各乡镇。并且政府已经在向网络5.0的要求进行部署,住家用户只需要更新家里的路由器,就能更新网络,对接网络的高速列车。另一方面,成都市旅游局需统筹建立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从硬件上支持智慧化发展需要,通过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来统筹管理成都市乡村旅游资源。
(三)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
除了传统的个体宣传成都乡村旅游,更需要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成都乡村旅游协会集成了成都乡村旅游的所有资源,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其实就在推广整个成都乡村旅游的所有资源。除了传统的推广渠道,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电视、网络等手段进行推广,以成都市旅游局来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不管在公信度、效果上都会比单一个体推广效果强得多。
(四)加强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需求。以村或镇为点,建立信息服务点,所有技术人才需要经过成都市旅游局乡村旅游智慧化培训,能够切实解决实际碰到的技术问题。而成都乡村旅游协会的信息化维护,更需要人才的引进,可以通过高校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培训等方式,将智慧化发展由点到面进行人才的辐射,确保智慧化的顺利推进。
四、小结
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是示范效应,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将为广西各地方市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结合本地自身资源特色、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来决策选择适合的开发经营模式。
一、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现状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发展,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结合自身特点,主要形成了以地域发展模式和开发经营模式两种模式。
(一)广西乡村旅游地域发展模式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模式主要收区位论、交通条件和经济地理的影响等影响因子来进行划分的。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的地域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种模式:
1.环都市发展模式
环都市发展模式是依托毗邻都市的区位优越条件、发达的经济和交通条件,利用近郊的优美生态环境、农业景观、乡村景观等来吸引都市市民前来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突出特点是都市市场稳定、交通条件好、自驾车方便、回头客多、参与性强、花费不高等特点。这类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桂林大圩毛洲岛、草莓岛、桃花江鲁家村、阳朔荷兰饭店等;柳州市添发花果山生态园;南宁市美丽乡村、乡村大世界等属于这种类型。
2.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是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乡村农业景观资源或民俗民族文化为依托,突出乡村农家风情风味特点,重在参与体验一种发展模式。如桂林阳朔兴坪农家乐、遇龙河农家乐、月亮山历村;桂林龙胜龙脊梯田的金竹壮寨、黄落瑶寨、龙脊古壮寨、龙胜温泉大唐湾民俗山寨以及钦州三娘湾农家乐、北海银滩周边的农家乐等,这类模式发展较为成熟。
3.远郊型发展模式
远郊型发展模式是远离中心城市或为城市的边缘或山区,区位条件不明显、交通不便,地方经济发展不发达,但乡村乡土景观、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明显。这种发展模式对游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如桂林恭城红岩村、灵川江头洲村、阳朔石头城、兴安秦家大院、柳州三江程阳八寨、贺州黄姚古镇等乡村旅游点属于这样发展模式。
(二)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模式现状
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开发经营管理模式,每种模式各具自身的开发经营管理特点,其重点都侧重突出当地社区的参与管理模式。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主要形成以下4种经营管理模式:
1.个体经营模式
个体经营模式又分为当地农民投资个体经营和城镇企业老板投资个体经营两种模式。
一是当地农民投资个体经营。主要以农民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开展旅游接待,这种经营模式适合开展家庭旅馆、餐饮、农副产品、手艺品等旅游服务项目,他们除了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外,还可为其提供参与农村劳作和挑夫、向导、讲解等服务。因投资少、经营灵活,农活和旅游服务可以兼顾,是农民开发旅游行之有效的起步方式。如柳城县沙埔镇景泉农庄就是该村农民蓝柳屏尝试投资农业旅游成功的例子。该旅游点年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约230万元,200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种模式约占全区乡村旅游点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二是城镇企业老板投资个体经营。这些投资者原先经营着自己的一份产业(如房地产、培育果木种苗、或做生意有了较好地积累等),从中拿出一部分投资旅游项目并直接参与经营。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北海田野科技种业园、桂林临桂县刘三姐茶园等。
2.股份集资模式
股份集资模式一般以乡村为单位,或若干个家庭(个人)自愿集资、出资源、出劳力,组成产权明确,资产、责任与利益相关联的联合开发、自主经营的旅游区(点)或旅游企业(如有限公司等)。这是一种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形式,实现了资金、人力和智力的结合,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是引导农民共同致富的有效形式。如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宾阳蔡氏书香古宅、融水县四荣乡田头村等。
3.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指导周边和旅游区内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形成具有浓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公司与农户各司其职、各有所为、各得其利,既解决了资金来源,又能使较少资金得到有效地利用。
这种模式把城市旅游企业的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人才与乡村中的景观资源、人力资源和物产资源结合起来,是城乡结合、旅游支农的一种新形式,亦是统筹城乡旅游互动的一大创造。如桂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龙胜龙脊的平安壮寨、黄洛红瑶村寨的合作;龙胜森林旅行社与龙胜镇金车村的合作,桂林蝴蝶谷景区与当地瑶族村寨的合作等,均为此类经营模式的成功范例。
4.综合开发模式
综合开发模式是指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县、乡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要求,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与服务。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恭城红岩瑶族生态新村、南宁杨美古镇、钦州灵山大芦村等。
二、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建议
近十年来,成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景观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绿地的生态、艺术、文化等方面更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娱乐、休闲的需求不断提高。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近些年来人们热衷的旅游逐渐地从“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商业中心”转向了“观光农业”、“生态绿道”、“生态田园”等娱乐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城市环境质量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作为考虑,“生态旅游”已然成为了当前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总体定位是“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成都,主城区范围内的三圣乡、温江绿道,市区周边的金堂县、大邑县、浦江县等均在大力并快速地发展着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尽管,人类获得信息的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感官途径除了视觉,听觉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感官认知。一个城市的环境优秀与否,其评价标准应该是由多维度的景观格局所决定的,除了视觉上给予的舒适与美观,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维的舒适的“全息”体验评价才是当前园林评价的发展方向。在乡村旅游中的声音景观因子丰富且多彩,唯有将乡村旅游中的声音合理运用成为景观才能使体验者有更全面,更深切的亲近自然的生态体验。故此,笔者从声音景观的角度以三圣乡为例对成都乡村旅游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浅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师及后续的乡村旅游景观研究者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乡村旅游中声音景观的意义
色彩给予我们强烈的视觉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美妙的听觉盛宴。声音充满在我们整个的生活中,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并以声音独有的方式记录着这段发展史。
随着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大力倡导与发展,乡村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以乡村环境为背景,满足人居环境为基础条件的旅游模式了。乡村所传承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田园生态环境的生长与融合无一不与旅游者的活动、居住、游憩成为了综合考虑的必要条件。从真正意义上将“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全面地、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并高效的统一。因此,乡村旅游包括了以社会发展为主体的“文化旅游”和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经济旅游”。其中,“文化旅游”主要是以乡村文化发展、地域文化传承、民俗风情演绎等文化脉络作为旅游特色进行的旅游规划模式,而声音无论是在文化脉络的延展中还是在民俗风情的演绎中,都充当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只有探索出乡村发展历史中的特有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规划出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效果。自然的声音带来自然的环境体验感受,合理利用乡村中来自自然界的声音作为景观,能够让人们在置身自然之中的生态体验感更加强烈,更加多元的体验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现代化”发展迅猛,水泥城市中居住的人们对于绿色、自然、生态的意识和追求不断提高。喜好“寄情山水”、“返璞归真”的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随之体验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的品质需求也越来越高。2000年前后,乡村旅游以独户的农家乐为旅游模式,通过低价位的低品质服务作为竞争力来服务于市场,农家菜和基础休闲娱乐设施成为了旅游服务基础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前的乡村旅游不断地向更高端、更生态、更人性化、更文化的标准在发展。乡村旅游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更深入地去挖掘当地地域民俗文化,寻求符合当地乡村旅游宏观发展的正确途径来打造生态文化一体的特色化游、购、吃、住、娱旅游体系成为了乡村旅游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大挑战。
从经济角度来看,由成都市旅游局数据表明,2001-2013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收入接近于“J”型增长。从而可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势不可挡的。在“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成为今后10年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乡村旅游的声音景观发展现状――以三圣乡为例
作为以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为基础建设,并获批“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三圣乡无疑是具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圣乡声音景观发展现状的调研,可以了解到三圣乡所打造的“五朵金花”主要是以“花乡农居”的饮食文化、“幸福梅林”的花卉文化、“荷塘月色”的艺术文化、“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和“东篱菊园”的历史文化作为依托所进行打造的属于成都独特风情的乡村旅游聚落。
(1)三圣乡自然声音现状
根据葛坚教授对于公园声音景观的研究中,人们对于流水、喷泉、鸟叫、虫鸣、风声、树叶声均有极高的评价。这些自然声音在三圣乡各区域均有所感知,其中“荷塘月色”的自然声音感受最为全面。然而,三圣乡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更多的依然是以视觉景观为主,较少将已有的自然声音合理利用并景观化。例如林间若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清脆悦耳,莲叶中若有“泉眼无声惜细流”的静谧,竹林问若有“读一帘翠竹幽梦,寻
曲幽篁何方”的优雅,想必三圣乡将会有一场来自于自然的视听盛宴。
(2)三圣乡生活声音现状
生活声音元素是属于比较有生活气息的类声音。三圣乡大力打造近郊旅游的生态休闲度假村,当地村民大多着力于商业经营,村民的生活声音较少出现。成都作为休闲之都,三圣乡的游客从周一至周末络绎不绝,成年人在茶铺的交谈声、娱乐活动声,小朋友在景观区的嬉戏声随处可闻。游客所带来的生活声音为三圣乡增添了不少具有成都乡村旅游文化特点的动态听觉效果。
(3)三圣乡人工声音现状
交通声、机械设备声等所构成的人工声,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声音在三圣乡中的体验均不太突出。三圣乡的规划设计中,交通道路的布局比较合理,并且运用声音景观正设计、负设计的手法将交通噪音对游客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是,在一些需要对于乡村声音景观特色加强的景观区域,缺乏了机械发声装置来强调或突出区域景观的特色,使得景观效果依然是视觉效果优美,声音体验较弱的景观效果。
(4)三圣乡历史声音现状
三圣乡的土质不宜产粮,历来有种植花木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其花卉种植规模较大,5500亩种植面积年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由一个锦江区最穷的乡之一,在13年内发展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典范。由此可见,花卉种植是三圣乡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劳作。而在三圣乡旅游区内,除花卉交易市场中有花卉种植的行为活动外,在“东篱菊园”、“江家菜地”等多个景区均能够见闻三圣乡的农林耕作场景,来感受三圣乡的历史声音,甚至还能够加入到这样的一些农林耕作活动中,全身心感受其历史所传承的耕作文化。
结论
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从宏观整体来看,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影响,均一直处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列。在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中,能够较为合理的将生态和旅游,田园和视觉景观,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化的景观。然而,在注重视觉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却忽略了声音景观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乡村景观资源中拥有丰富且具高价值的自然声音景观,如乌叫声、虫鸣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树叶声等声音均是自然中声音辨识度、游人喜爱度很高的声音,却很少被特别地作为景观设计元素去有利有效地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当中去,实属浪费了现成的宝贵资源。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艺术系)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定理支持下,发展的劲头和势头很足,在未来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至今,一直走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并且以较高的发展速度和强度在不断创造者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我国的低碳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实现了“产业化”以及“集中化”的有效经营,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乡村生态环境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一定的破坏;第二,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第三,乡村的基础建设设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对低碳文化经济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援。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下,我国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已经表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开发前提,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乡村地区一致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环节,也是我国保住“13亿亩耕地红线”的关键。因此,在乡村地区进行一切开发活动时,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不能做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低碳乡村旅游的主要作用是在“推动减排、保护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三个方面形成良性的促进和循环。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需要关注对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主的基础,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手段”。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扬乡村文明、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需要相关开发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注重开发配套功能,构建核心发展体系
旅游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晋升文化生活。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乡村旅游功能建设不能单纯只是发展旅游业自身,也需要同步开发周边的配套设施来满足乡村旅游业的拓展发展。例如,可以在休闲配套设施上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可以在日常的额养殖事业中加入观光和采摘等富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活动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三)发挥乡村低碳旅游的教育功能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一直是“跛脚”前行,并没有与城市现代教育的理念相融合。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即尽量与城市文明建设实现的融合,开发出彰显乡村文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传播“低碳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行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首先要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的价值观,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应当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将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